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
化交流与传播》考点知i甩是纲
1.概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P介发展
时期
1g
远古多元起源,源远流长,中原核心,辐射四周,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起
夏商青铜文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汉字成熟;青铜铸造
源
西周工艺水平高;礼制的建立和完善。(礼制规范、神权色彩、敬天保民、青铜文明)
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思想活跃;
真春秋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基战国华夏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
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秦汉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推崇法家,以法为教以史为师
时期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发
儒佛道交融汇通,魏晋玄学(战频动荡、逃避现实、及时行乐、精神寄托)思想上
展魏晋
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崇尚清谈。特点儒、道结合
隋唐隋唐: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儒学创新与发展
新理学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南宋朱熹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繁宋元提倡格物致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宣扬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思想。(程
荣时期朱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继明清明中后期: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第1页共65页
承时期明清之际:抨击封建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禁锢思想与文化
判
冲1840鸦战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
击1915—1917: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近代
转1919五四运动后,追求马克思主义渐成主流
时期
型
走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阶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向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现代
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兴
特
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发展性、继承性、凝聚性
点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政中央集权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治
经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济
思较早形成成熟的汉字体系、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想
教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育
第2页共65页
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族
对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外
人先进入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物
地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
理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及意义
内涵表现意义
以人为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作礼乐,建立以后世儒学思想家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
本伦理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危社会关系的
观主张仁者爰人伦理秩序。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理论学说,在一定程度
民本思
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
想政治
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学说,提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
观
出民贵君轻思想极作用
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
天人合祖先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
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类利用自然应该遵循尊
道法自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凸显人的存在,追求天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
然自然人合一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3页共65页
观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以朴素的唯物观的关系。
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孔子、墨子、孟子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提出天下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意
提倡爱
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识和历史使命感,增强
国,追求
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
家国情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国家统一,为国家的富
怀家国
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强、民族复兴贡献力
观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量。
崇德尚西周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人才使
贤天下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
为公价思齐,见不贤自省。墨子主张重用贤才,孟子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
值观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生了深远影响
自强不《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不断挑战自我,追求进步,提高
息以厚德载物“。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
厚德载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益为已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
物人生而求索。界。
观
西周末年太史伯认为不同的事务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
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
和而不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
同处世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的美德,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
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
观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
用
想
第4页共65页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土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性
多样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性
包容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特点
性
凝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性
连续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
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
价值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
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精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等。
华
糟维护尊卑等级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扼
认识
粕杀创造性的“八股取土"’;宣传迷信,培养愚忠愚孝的奴才意识等等。
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要用扬弃的哲学观点,不能因传统文化中又有优劣,就
度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第5页共65页
5.佛教传入及影响
开始传入两汉之际,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佛儒道逐渐融合。
过完成本土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
程化土化。
融入中华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
文化合为中国文化一部分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产
生了深刻影响
积
中国传统诗词、书法、绘画吸收了佛教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影极
中国建筑艺术受到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是佛教建筑艺术精
响
品。
消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消极影响。影响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收入;
极冲击封建正统思想和伦理道德,不利于社会稳定。
兴
长期战乱给人们带来灾难,为佛教提供土壤;佛教因果报应消极避世思想给人们精神寄托;
盛
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佛教自我更新,吸收儒道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融合性。
原
独立的寺院经济
因
6.西学东渐
涵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逐步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义
第6页共65页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传教士推动;皇帝及开明士大夫支持
背经济上小农经济内卷严重(高度发达);政治上君主专制盲目自大;文化上重本抑
景未,思想禁锢。外交上闭关锁国与海禁
明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等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
末表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清现17世纪(清初)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
初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巩固统治)
引入西方一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中国传统科技;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开阔
影
中国人眼界。传播范围有限,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
响
本性变革。
层阶级代表思想实践
月索
次派别人物主张成就
鸦战国门被迫打
地主
开,西学进一步传林则开眼看世界,主张学编译书籍;仿制西方
阶级
入,传统文化受到徐习西方,师夷长技以战舰,西学传播渠道
抵抗
冲击,开明官员觉魏源制夷大大增加。
派
清醒
末曾国中体西
器第二次鸦片战争地主设立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创办
民藩用,自
物进一步加深了中阶级新式学堂;派留学生赴欧美学习。江
初李鸿强求
国的半殖民地化洋务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近代西方工程技
晚富,师
程度。派术、科学理论及社会改革内容传入。
晴张之夷长技
太平天国运动推动维新运动的展开。
时洞以自强
第7页共65页
期左宗
木
甲午战败、民族工业发资产阶
康有为和平改良
展。双半社会确立,民级维新戊戌变法
梁启超君主立宪
制族危机严重;清末新政,派
度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资产阶
孙中山暴力革命
发展;西方资产阶级学级革命辛亥革命
章太炎民主共和
说传播派
资产阶级激进陈独秀胡适鲁民主与科新文化运动
思帝国主义侵略
派迅学
想民族工业发展
无产阶级李大钊、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
阶层广泛: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不同阶级。
主题明确:内忧外患下的救亡图存,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
特
烈的反侵略性质。
征
层次鲜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推陈出新,不断深化(器物T制度T思想),艰难
曲折,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积极:政治:客观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经济:西方先进技术传入、促使一批地主官僚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民族工业发
展,逐渐影响中国生产管理、商业交易。
影
思想:西方政治思想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社会主义思想等,
响
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社会:新的西方科技事物涌入,改变居民生产生活。新思想改变旧习俗,出现废缠
足、自由婚姻等新风尚。
第8页共65页
消极:践踏主权、破坏经济、带来灾难、思想文化侵略、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启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
迪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要保持民族文化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故步自封。
7.中华文化对东亚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类别时间影响
前4-3世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
汉字
纪国文字。朝鲜谚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推动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
儒学3-5世纪
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世纪以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佛教
后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基
社会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
7世纪
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
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社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饮食、服饰、节日、习俗
7世纪
生活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文化7世纪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
第9页共65页
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8.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影响
发明传播作用
造纸8世纪后(唐朝),造纸术逐渐传入朝鲜、
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术日本、印度、阿拉伯和欧洲,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粉碎了骑士
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指南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促进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
针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来。
14到15世纪欧洲人借鉴中国活字印刷术造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
印刷术
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影响冲击封建制度,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9.中学西传及意义
16-18世纪,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史学、地理学、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
中学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启蒙运动中国热成为欧洲反封建专制反
西传宗教神学利器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丰富世界文明,促进多元发展;辐射他国文化,推动文明交流,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助力世
意义
界难题解决,贡献中国智慧
第10页共65页
10.古代西亚文化的成就及认识
西亚地区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
自然因位于亚欧非三洲交界处,交通发达;两河流域提供充足的水源和冲击平原,自
素然条件优越;周围高原弥补,易受游牧民族侵扰;洪水经常泛滥。
条件
战争因
战争频发,政权更迭频繁,多民族文化交融
素
领域成就内容/特点认识/评价
用芦苇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道两河流域缺乏木材和石材,只
楔形文字(世
文字道像楔子的笔画;象形文到表意,有两河流域冲积平原的泥土,
界最早文字)
由繁到简芦苇可用
神话故事(洪水故事)生动反映洪水不定期泛滥,战争泛滥,
《吉尔伽美
文学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外族入侵。重视现实、追求永
什》
文化度生、畏惧死亡的悲观态度。
成就苏美尔人泥偶雕像、壁画;亚述王宫人首飞牛雕体现王权至上,专制帝国统治者
建筑
刻、威严
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经济、
君权神授;同态复仇;
《汉谟拉比法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法律规范,约束奴
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
法律典》世界最早较隶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提高国家
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奴
完整的成文法典治理能力。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
隶主利益。
重要资料
认识自然环境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11页共65页
11.古埃及文化的成就及特点
自然因
尼罗河带来肥沃土壤,平原广阔,农业发达;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处,交通便利。
条素
件历史因政权统一,发展具有连续性,社会相对安定;宗教信仰浓厚,生活乐观,热爱生
素叩
文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形成于公元前4
字干纪末到公元4世纪;书写材料莎草纸。
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内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和爱情诗;哲理故事:传
文
达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关心来世,乐观的人
学
成生态度,重视道德和家庭)
就建受到宗教影响较大;统治者陵墓豪华,随葬品丰厚;神庙众多,表达对神的敬畏,
筑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词语神庙大量财富。
发明世界最早太阳历(古代世界最精确历法之一),凯撒儒略历时吸收埃及历法成
科
就。金字塔体现埃及人建筑和数学的最高成就;医学有建树,波斯帝国中有许多埃
技
及医生。
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文化
洲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特征。西非人掌握了铁器和青铜冶炼技术,到埃及学习,讲学;东非
文建立了城市国家,与阿拉伯与中国都有贸易往来,中南部非洲保留了黑人传统文化,大津
化巴布韦石头城
特
点
第12页共65页
12.对比古代西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比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
地理环平原无屏障,两河流域不定期泛滥,欧沙漠有屏障,尼罗河定期泛滥,不受外界干涉,
境亚大陆交汇处,具有开放性具有独立性
政治经常受到外族入侵,政权更迭频繁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
有宗教存在,缺乏安全感但,更加重视
宗教相信宗教,重视道德的力量
法制
文明特享受今生,追求来世的生死观,乐观自信,重
充满抗争、悲观、注重现世
点视家庭。
13.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及特点
自然因
亚非欧三洲交界处,东西方商路中心,交通便利
条素
件历史因帝国政治相对稳定,商业贸易发达;统一的语言和宗教信仰;统治者重视科学文
素化事业;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遗产,并加以改造。
领域成就评价/作用
悬诗;故事集《天方夜谭》(埃及和西亚民间传说,王后讲故事形式;中国广泛流传,
文学
影响但丁《神曲》莎士比亚《终成眷属》)
成
伊本穆萨《积分和方程计算方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就数学
印度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白塔尼修正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
天文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
方法;
第13页共65页
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哥白尼多次
《萨比天文历法》
引用
欧洲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标准教
医学医学百科全书《伊本西那》
科书。
特
先进性、多元性、包容性、创新性、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点
对世界:融合东西文化遗产,保存传播古代文化,阿拉伯人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
梁
影对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把东方的技术发明传入西方,
响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
对中国:传播中华文明成果,扩大了影响,加强了其他文明地区的联系
对阿拉伯:丰富和发展了阿拉伯文化,扩大了帝国影响力。
14.总结古代西亚、埃及、阿拉伯的文化成就
总结古代西亚古代埃及阿拉伯
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传播阿拉伯数字
《吉尔伽美什》目前所知神话、诗歌、哲理故事、散
文学“悬诗”故事集《天方夜谭》
世界史最早的史诗文故事
建筑艺泥偶雕像、壁画、王宫、金字塔、神庙(卡尔纳克神
清真寺
术人首飞牛雕刻、庙
法律《汉谟拉比法典》法老的话就是法律
宗教信沙马什等神灵,宣扬君权敬畏神,祭司宣扬法老是神伊斯兰教
第14页共65页
仰神授的化身;重"死"后
科学技太阳历(最早)、数学、医
60进制太阳历(最早)、数学、医学
术学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限制,受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古代文明呈现
认识出多元化、多样性、差异性、包容性。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5.古希腊文化的成就及特征
时时间:公元前5世纪一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古典时代)。空间:巴尔干半岛南部
古
空
希
地理环境: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平原少,土地贫瘠,海岸线曲折,多山、多岛、环海。
腾
经济基础:奴隶制工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
文原
国家形态: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化因
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和城邦制度的鼎盛,为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介宽松的政治
环境,希腊人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
人
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
=|匕m
文目景
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主
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
义成苏格拉底
哲学想
的就
成就创建学园将哲学和教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作出
起柏拉图
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奠定基础。
源
亚里士多百科全书式学者,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
第15页共65页
福物理学等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
响。
开创西方文学先河,诸神和英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
《荷马史诗》
文学作源泉。
最高成就雅典城邦时期的戏剧、悲剧、喜剧
雕塑雕刻家米隆《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
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建筑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
古希腊是欧洲史学希罗多德《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题材。修昔底德《伯
史学
的源头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特人文主义,以理性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文学艺术追求庄重典雅,优美和谐。
征
16.古罗马文化(前6—到5世纪)——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膻文化
政
建立了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君主专制大帝国
治
经
工商业经济及海外贸易发达;奴隶制经济繁荣
条济
件文
将基督教作为国教,便于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化
法
注重以法律的方式加强对帝国的管理与统治
律
成法公元前450年颁布《十二铜表法》(地位: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第16页共65页
就律内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
容核心
特明文公示,按律量刑;维护私有财产
点
作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
用成为后来陆续倾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
评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深远
价影响
文卢克莱修、西塞罗、维吉尔是古罗马最杰出的文学家
学
史李维《罗马史》塔西佗《编年史》代表古罗马史学最高成就
学
建万神殿、大竞技场
筑
历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法
特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和历法领域多有建树。
征
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明的起源。民主法制传统:古希腊民主与古罗马法制,维护私有
认财产的法律精神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成为理论源头。思想传统:希腊哲学
识思想的思想方式和知识系统,,自由观念和人文精神、求真意识在很多方面为现代科学与
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基督教宗教文化。是西方近现代文明三大支柱。
第17页共65页
17.中古西欧文化(4—15世纪)——中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日耳曼人建立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克洛维皈依基
督教,赋予教会多项特权;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献土给教皇,建立教皇国,教会介入世俗
目景
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基都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
竞争共存。
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基督教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以基督
特征
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领
成就评价
域
载体: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圣经》及研究教义的神学
宗《圣经》目的: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都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教及神学影响:思维方式来源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很
成就
大影响
骑士文学歌颂爱情,反对禁欲《罗兰之歌》很多素材来自《圣经》,骑士文学和市
文民文学在中古西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
市民文学抨击贵族和教士,追求平等和自
学位。他们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
由,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列那狐的故事》
期的社会生活
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但它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
影响
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黑暗:基都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世纪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
认识
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所有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基督教伦理和教化强化了对人们
第18页共65页
的控制,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教会创办学校,讲授宗教内容,神学家用
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光明:中世纪黑暗中孕育着进步的力量。基督教会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来源自古希腊哲学,
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骑士文学歌颂爱情反对禁欲。市民文学抨击
贵族和教士,征求平等和自由,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开近代资产阶级文学先河。中古西欧
文化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中世纪后期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城市大学取得
办学教育的发展对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8.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5—15世纪)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为东西两派(天主教和东正教或希腊正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
背
国国教
景
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
拜
化和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占
宗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庭
《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
文法律
成拜占庭文化标志性成就想、法制影响深远
化
就文献保存大量希腊古典书籍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式穹
建筑和雕塑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
顶)
特包容性、开放性;与宗教密切联系;融汇东西方文化;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传承的
第19页共65页
征纽带;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
认拜占庭不仅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者
识
时
10世纪中叶以后
间
特
俄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俄罗斯文化具有典型的欧亚结合部文明的特征
征
罗
宗10世纪,进入基督教文化圈,拜占庭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
斯
教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
文
成文12世纪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斯拉夫民族)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
化
就学作品
建
俄罗斯的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筑
19.总结欧洲文化的的成就及特征
总结时间欧洲文化成就特征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人文主义以理性思
古希腊文化BC5—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学者);维认识和解释世界,
(古典时BC4上半《荷马史诗》、戏剧;《掷铁饼者》;雅典卫城文学艺术追求庄重
代)叶帕特农神庙;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典雅,优美和谐。
罗奔尼撒战争史》
古罗马文化BC6-5C《十二铜表法》,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卢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
第20页共65页
克莱修、西塞罗、维吉尔;李维《罗马史》、化,在法律、文学、史学、
塔西佗《编年史》;万神殿、大竞技场。凯建筑和历法领域多有建
撒儒略历树。
宗教神学:《圣经》;文学:骑士文学、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源
中古西欧文
4C-15C市民文学;科技:因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头;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
化
少有成就
东正教为国教,君士坦丁堡为拜占庭不仅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
东正教中心;查士丁尼《罗马者,也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者;
拜占庭文化5C-15C民法大全》;圣索菲亚大教堂融汇东西方文化;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
(罗马式穹顶)明传承的纽带;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
梁和媒介。
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东正教重心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俄罗斯
俄罗斯文化10C-11C转到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文化具有典型的欧亚结合部文明
的特征
20.古代印度文化
地理范围今天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文明历程时间概况特点
哈拉帕文BC235-BC多种
青铜时代。”印章文字
明1750族多
BC1500—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建立国家,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梵宗教
吠陀时代
BC600语基础创制梵文多语
第21页共65页
BC600—言并
列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
BC400存
BC324—
孔雀王朝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佛教兴盛。
BC185
贵霜帝国320-5001至3世纪,地跨中亚和南亚。
2-4世纪,史诗《摩诃婆罗多》和《摩罗衍那》。4世纪,
笈多帝国320—540
印度教开始兴起
德里苏丹
13-16世纪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
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陶瓷注射成型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阿魏酸(CAS 533-87-9)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防辐射服装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长租公寓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金属元件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车载冷暖箱行业市场前景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证券经营机构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商场客服中心客服个人年终总结
- 学生会个人总结
- 2025-2030中国蛋白质A层析树脂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学旅行赛项)备考试题库(含答案)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复习教案全册
- 【建筑专业】16J914-1公用建筑卫生间(完整)
-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 DL∕T 1654-2016 磷酸酯抗燃油氧化安定性和腐蚀性试验方法
- DL∕T 1098-2016 间隔捧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 脑钠肽BNP幻灯片
- 青岛超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阶段性调研地理试题【带答案】
- 甲状旁腺功能减亢进的护理
- (高清版)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
- 《生理学》-血液循环-选择题(A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