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诗歌鉴赏_第1页
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诗歌鉴赏_第2页
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诗歌鉴赏_第3页
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诗歌鉴赏_第4页
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诗歌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提升练3

现代文阅读II现代诗歌鉴赏

(时间:60分钟分值:6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题。(16分)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多数个疲乏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望见那皱了的漂亮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宏大的疲乏,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深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

隐指“暮色”驾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望见那皱了的漂亮的脸”,把“皱”与“漂亮”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

劳动和感叹时间消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

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事实上就是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

D[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争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

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索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深思”的内

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绽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

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一一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深思。

B.诗歌给予“金黄的稻束”以主动、剧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

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足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

和满足,却引人思索劳动者母亲的“疲乏”。

D.诗人采纳由物到我、由我到物的支配、组织、视察方式,把主体“我”突入到客体中,

把冷静的视察和深厚的思索结合起来,使诗作内蕴丰富,引人深思。

D[“由物到我、由我到物”有误,从整首诗歌来看,这里采纳的是“由我到物、由物

到我”的方式。]

3.“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4分)

[答案]“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作者又把它与创建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

联系起来,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赞美劳动的母亲。

4.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6分)

[答案]最终几句,把消逝的历史比成流淌的小河,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进而

提升至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索。“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

这种坚韧漂亮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永恒的思想结晶,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

赞颂。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8题。(16分)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终我最终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

人钟情。

B.“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

C.“小河”流过“森林”,淌过“花丛”,最终归于大海,“大海”暗喻一帆风顺的志向

社会。

D.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示意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

剧。

c[C项,“大海”暗喻困难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小河流淌和映入河水的岸边自然景物的改变,象征时间空间的变易,从而反衬“我”

感情不变。

B.岸景幻化为恋人的“裙裳”和“花冠”与最终被“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

用产生了浓烈意境和诗情,体现了诗人专心。

C.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支配都听从于抒情的须要,既自

由伸展又有形式约束。

D.本诗语言特点留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温顺的旋律。运用对

比,显得韵味悠长。

D[D项,应是运用反复,显得韵味悠长。]

7.请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4分)

[解析]《我是一条小河》全篇五节,可分为三个感情层次。第一层次,一对男女青年

“无心”相遇,却一见钟情。其次层次(二、三节),“小河”一腔柔情地拓展和抒发,充溢了

爱的愉悦和甜蜜。第三层次,风云突变,情势陡转。年轻人的爱情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爱

的甜蜜转为无奈和哀痛,委婉地表达了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行改易的情意,于哀怨中

见执着。

[答案]以小河的流程为全篇的抒情线索。

8.简析诗作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6分)

[解析]这是一首构思新奇、意境美丽的爱情诗。它的主要手法是以人拟物,借景抒

情。诗作把“我”比作柔波荡漾的“小河”,这是诗人心灵的映像,也是诗作的中心愿象。

[答案]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厚,很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

如“小河”和“影儿”的缠绵依恋,表现了“五四”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情追求和憧憬。而

“无情的大海”的狂风恶浪,蛮横地“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示意了封建固执的黑暗

势力对自由恋爱和华蜜婚姻的无情摧残虐杀,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了爱情

诗的意蕴。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2题。(16分)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知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9.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纳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现一棵棵。

B.“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遇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诗的其次段,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进行相像想象,慧眼独具,“在看不

见的深处”,看到“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D.树,只是自然界的一种详细事物,诗人托物于树,赞颂了一种独立向上、又根须相连

的团结战斗的精神。

c[C项,不是“相像想象”,而是“相反联想”。]

10.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

丰富的思想内容。

B.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

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样。

C.“风与空气/告知着它们的距离”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

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树》这首诗,“树”的显明、突出的意象,完全是靠质朴、明快的语言集中呈现出来

的,干脆明白,有很深的象征意味。

D[D项,“干脆明白”应改为“含蓄蕴藉”。]

11.如何理解诗句“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

纠缠在一起”中“但是”的含义?(4分)

[答案]“但是",一个转折,把读者的目光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这首诗的博大含意渐

渐清晰了。这一个“但是”,有着巨大的力气,诗人是要人们知道,别只看树在地面上孤离地

兀立,更重要的是要看树在地下的情景,在地下,树的根是“纠缠在一起”的。

12.浅析本诗的结构和主旨。(6分)

[答案]结构:这首诗的结构很清晰,前四句写树的地上景观,后四句写树的地下景观。

这两种景观都是树的生存景观。

主旨:诗人用《树》这首诗描绘出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

们过着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人与人之间,好像

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好像都是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层现象,就像树在地

面上的景观。中华民族是有着凝合力的,不仅中华民族的历史证明白这点,它的现在也证明

白这点。当遇到压迫的时候,特殊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的时候,清贫的中华儿

女们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的斗争。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6题。(16分)

灯塔守者

王亚平

白鸥在夜幕里睡熟了,

太平洋上没有一丝帆影。

乌云夺去了星月的光辉,

天空耸立着孤独的灯塔。

远处送来惊人的风啸,

四围喧腾着生气的涛声。

在这曙色欲来的前夜,

我把生命献给了光明。

1935年1月5日

1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鸥“睡熟了”,示意着“灯塔守者”在醒着;“太平洋上没有一丝帆影”,而“灯

塔守者”却必需为可能出现的船只时刻戒备着。

B.“乌云夺去了星月的光辉”,表明是一个漆黑的夜,或许将有风暴来临,因而不会有

船只来往,“灯塔守者”不必过度警醒。

C.“远处送来惊人的风啸,四围喧腾着生气的涛声”,大海的风啸涛语,好像正在告知

着“灯塔守者”什么消息。

D.“在这曙色欲来的前夜,我把生命献给了光明”诗句流露着“我”献身“光明”的觉

悟与骄傲。

B[”因而不会有船只来往,……警醒”错,“灯塔守者”必需时刻警醒,因为随时会有

船只来往。]

1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题目叫“灯塔守者”,诗人却并未正面去描写灯塔守者工作的孤独和艰辛,而是

抓住几个富于特征的意象,来表现大海之夜的环境氛围。

B.在全部氛围的描写中,诗人突出了“天空耸立着孤独的灯塔”这一主体形象。它是灯

塔,又是“灯塔守者”形象的外化。

C.诗的最终一节用了“我”这个字眼,使全诗确立了第一人称的抒情角度,显得特别意

味真醇,“我”就是诗人,就是“灯塔守者”。

D.诗歌形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常有引类譬喻的性质。1935年,正是中国黑暗

与光明交战的年头,诗人如此深情地讴歌为光明捐躯的“灯塔守者”,是有其深意的。

C[“我”是诗人,但不是“灯塔守者]

15.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具有怎样的表现作用?(4分)

[答案]诗歌描写了下列意象:熟睡的白鸥、昏暗的星月、孤独的灯塔、咆哮的狂风、

喧腾(生气)的涛声。借助于这些意象渲染出夜色的浓重,为下面刻画灯塔守者做了铺垫。

16.诗中的“灯塔守者”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深刻用意?(6

分)

[答案]诗中的“灯塔守者”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守着孤独的灯塔,他孤独孤独但又执着

坚韧。诗人以“灯塔守者”自喻,表现了对光明的追求和为光明而献身的精神。

[老师备选]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题。(16分)

枫叶

余光中

秋天,最简洁受伤的记忆;

霜齿一咬,

噢,那样轻轻

就咬出一掌血来。

红叶

沙白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觉……

1.下列对余光中《枫叶》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表明秋天万物萧索,简洁引起人们很多难过往事的回忆。

B.因为秋霜摧残万物,花叶凋零,故有其次行的“霜齿”之喻。

C.因为枫叶有五个角,经霜后变成红色,故有末句的“血掌”之喻。

D.末句“咬出一掌血”,给予绿色以生命,并寓有奋斗、牺牲之意。

D[D项,强加寓意,其实此诗只是抒写悲秋的情怀。]

2.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树叶经霜后,变成了血红的色调这一自然现象。

B.两首诗都借助于景物描写,或抒发感情,或寄寓人生哲理。

c.两首诗都含有相同的寓意:只有经过苦痛的磨炼和严峻的考验之后,才能走向成熟。

D.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不同的地方,《红叶》押了韵,韵脚的韵母是an,《枫叶》没有押

韵。

C[C项,《枫叶》并无此寓意。]

3.《红叶》一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拟人,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劲吹、树枝稀疏的状况。双关,“经霜”一词既

是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喻人生磨难。

4.“绿色”和“热血”两者相去甚远,作者是如何把二者同日而语的?(6分)

[答案]“绿色”常象征生命蓬蓬勃勃,“热血”则常使人想到流血牺牲,两者相去甚远,

好像不能同日而语,可诗人却独具慧眼,他从枫叶中发觉了“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就

提高了诗歌的思想境界,不再是单纯地咏物写景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8题。(16分)

“代沟”上握手

辛笛

过午的阳光照亮林荫里

灰鸽白鸽跳动在绿色草坪

我边在诗页上题字

边听你絮语低声

我遗忘了你是我学生的女儿

你遗忘了我祖父般的年龄

你谈论你青春的幻想

我心灵上响起驼铃

隔代人共同来找生命的支点

鸿沟能不能就美妙地犁平

1981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标题为“‘代沟’上握手”,依据诗歌内容“代沟”指隔阂,“握手”指相互理

解,友好相处。

B.“幻想”前有“青春”这一前缀修饰,我们可以知道“青春的幻想”是年轻人的美妙

憧憬。

C.这首诗写了隔代之间亲切对话的情景,诗中“犁平”一词表现了交谈的气氛融洽。

D.本诗的主旨句是“隔代人共同来找生命的支点/鸿沟能不能就美妙地犁平”。

C[C项,诗中“遗忘”一词表现了交谈的气氛融洽。]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交谈时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而

且也为全诗定下了明朗的基调。

B.中间六句接连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反差显明,既表现了隔代人之间的友情,也表现了

他们不同的志向和追求。

C.最终两句提出弥合“代沟”的方法,“生命的支点”可以理解为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目

标和脚踏实地的人生看法。

D.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节奏急促,激情昂扬的语言同时使读者可以品尝到一种安静、

甜蜜的韵味,受到美妙情愫的感染。

D[D项,“节奏急促,激情昂扬的语言”表述不妥。从全诗来看,节奏并不急促,也

没有昂扬的激情,反而是我们从诗歌中可以读出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和特定的人物身上,“代沟”

也有可能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温馨氛围中,消弭得了无痕迹。诗歌展示的就是这么一幅

绘声绘色令人欣悦的图景。]

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答案]作者希望消退代沟,使父母与孩子能很好地沟通,老人和年轻人能很好地沟通。

8.你是怎样处理和父母之间的代沟的?(6分)

[答案]当双方看法不一样时,待心平气和后再进行沟通调整,达到双方看法一样。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2题。(16分)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多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清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哀痛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困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袤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哀痛

1938年

9.下列对《手推车》中的“尖音”和“辙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难听的噪音B.难看的荒漠土地

C.北国人民的哀痛D.农夫劳作的艰辛

C[从内容上看,全诗分两部分:①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

的“哀痛”相呼应。②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迹”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哀痛”相交织,

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剧烈的触动。]

10.下列对诗歌所传达的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民族的苦痛和灾难

B.农夫耕种时的艰辛

C.中国历史的停滞

D.北方农夫生活方式的单调、沉重和哀痛

B[诗歌虽然没有写到推车的农夫,只写手推车的唯一的轮子,“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

个山脚”“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迟缓而笨重地、孤独而无休止地移动着,发着使阴暗

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在灰黄土层上刻画着深深的辙迹。但通过这一看似简洁的意境描写,传

达出中国历史的停滞、北方农夫生活方式的单调、沉重和哀痛,以及我们民族的苦痛和灾难。]

11.艾青是一个造境的高手,请阐述本诗是如何只用几组意象便形象地勾画出一九三八

年的北国人民的生活图画的。(4分)

[答案]几组意象如“枯干了的河底”“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冰雪凝冻的日

子"''贫困的小村”“辙迹”“单独的轮子”“广袤与荒漠”等,其情感基调与色调是一样

的,共同渲染出压在北国人民头上的沉沉的哀痛,在这死一般的安静中,唯有独轮车固执的

尖音,示意着某种终将爆发的抗拒。

12.诗歌通过怎样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回答。(6分)

[答案]诗歌通过对北方农夫常用的独轮手推车单调、刺耳的“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

音”,象征北方农夫无限的哀痛,那贫瘠的黄土地,寒冷与清寂的山脚,那曲曲弯弯的山间小

道,再伴随着独轮车发出的尖叫声,勾画出一幅凝重、昏暗、贫困、荒芜的北国农村风景图,

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北国人民的哀痛”这一主旨。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6题。(16分)

冬(之一)

穆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宠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浇灌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安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暖和的炉火,

和两三从前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欢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情愿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暖和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

1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

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扬慷慨的情怀。

B.假如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其次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

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

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暖和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

境中的暖和压倒了冬日的寒冷,欢乐驱逐了悲伤。

D.第四节中,“我情愿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暖和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

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

A[”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扬慷慨的情怀”错误,依据“又冷又昏

黄”“我将用一杯酒浇灌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可知诗人有着淡淡

的悲伤。]

1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详细绽开,最终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

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

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愿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

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

C.穆旦的诗歌有显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

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剧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

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

B[“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错误,从诗歌整体来看,冬天虽然是

严酷的,但也是暖和的。]

15.”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4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先弄清晰“冷”和“昏黄”的内涵,联系整首诗尤其是第一节来

看,“冷”指向的是天气,“昏黄”指向的是“淡淡的太阳”,这两个词都突出了“冬天”的

特征。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又冷又昏黄”在结构上的作用,看是否照应了什么内容,或者

为什么内容做了铺垫。

[答案]①“冷”指天气寒冷,“昏黄”指阳光暗淡,突出了“严酷的冬天”的特征;②

与首句中的“短命”相呼应,传达出年衰岁暮之感;③为下文的深厚感慨“多么快,人生已

到严酷的冬天”做铺垫。

16.《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困

难性,甚至是冲突,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冲突之处。(6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白题干中所说的“冲突”指什么。题干中说“体现了现实生活

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困难性,甚至是冲突",那么这个冲突指的就是“现实生活”和诗人

的“感情”的冲突。结合诗句来看,现实是“严酷的冬天”,有“北风”,有“茫茫白雪”,

但诗人“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在“死寂的原野”上,小河却仍在冰下“低语”;②在“严酷的冬天”,“我”

却享受着“人生的乐趣”;③在诗人笔下,“严酷的冬天”与“感情的热流”并存,两者相反

相成,交叉渗透,丰富了诗歌意蕴。(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7〜20题。(16分)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味道

是乡愁的味道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芳香

是乡土的芳香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九七四年三月

1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依次选用四个极具特色的不同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久久难忘的乡愁情结。

B.本诗围绕不同的意象绽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极大地丰富了乡愁的情感内涵。

C.不说“红海棠”而说“海棠红”,是为了强调“红”的明丽绚丽,与后文的“血”自

然相连。

D.从“醉酒”到“沸血”,从“家信”到“母亲”,表现了诗人情感渐趋冷静与理性的

改变过程。

D[该诗歌意象的选择是并列式的,体现的都是诗人浓浓的乡愁,并没有表现“诗人情

感渐趋冷静与理性的改变过程”。]

18.下列对本诗与《乡愁》在内容与艺术特色上的比较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首诗歌都是乡愁诗,都表达出特定时期与特定地理条件下所具有的思乡之情和民

族情感。

B.两首诗歌意象单纯而有张力,邮票、船票等意象侧重于象征,红海棠、白雪花等意象

侧重于写实。

C.在意象的组合上,《乡愁》以时间为线索,意象间有递进意味;而本诗则采纳并列的

意象组合。

D.《乡愁》不刻意锤字炼句,语言质朴浅显;而本诗则以逆常悖理的语言达到意想不到

的诗美、诗味。

B[B项表述有误,应当是“邮票、船票等意象侧重于写实,红海棠、白雪花等意象侧

重于象征"。]

19.诗人为什么选取“长江水”这一意象来表达乡愁?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分析诗人为什么选取“长江水”这一意象来表达乡愁,就要看这一意象有什么

特殊之处。长江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物象,长江象征着中国,诗人以此间接表明白自己思

念的对象是中国。再分析长江水的什么特点能表现愁绪,联系课本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化无形为有形的表达效果,即可推出答案。

[答案]长江是中国的象征,以“长江水”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化无形为有形,

以长江水的绵延不绝象征游子的绵长柔情。

20.闻一多提出诗歌讲求“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

这“三美”的。(6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明白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详细指什么。“音乐美”侧重于

音韵和谐,可从诗歌的平仄、韵脚的角度分析;“绘画美”强调辞藻的选择要明丽、显明,

有色调感;“建筑美”就是形式美,可从诗歌的句子和每节诗形式上的特点分析。然后从内

容和形式方面分析本诗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音乐美:每一节诗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音韵和谐,形成了

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②绘画美:“长江水”“海棠”“雪花”“腊梅”等意象

色调显明,使诗歌富有画面感。③建筑美:采纳重章叠句的形式,每一节诗首尾呼应,句式

均齐,段节匀整。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4题。(16分)

致大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美;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顺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踪迹,

多少次向天涯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隐私

隐私地安葬。

有过咒骂,有过哀痛,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化的生活,

生活一一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沙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或许漩泯眨着危急的眼,

或许暴风张开贪欲的口,

呵,生活,

当然你已断送

多数纯净的梦,

也还有些英勇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清,

冷夜的崂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到幌岩,

多么孤独我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