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积累运用(29分)1.(9分)完善发言稿。下面是小顺的书香节动员会发言稿,请你完成问题。A.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每个人能够享有的最丰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阅读则是获得这份精神财富的途径。阅读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心灵的陶冶:①míwǎng时,阅读可以给予我们希望;②fánzào时,阅读可以带给我们平静。因为阅读,许多人不再碌碌无为、③zìbàozìqì,而是不断贮蓄向上的力量,奋斗出④guāngcǎiduómù的人生。阅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应该抓住眼前、当下,绝不拖到明天、后天……阅读过程中也应该善于请教别人,甚至做到不耻下问。B.只有这样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才会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流露。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读书时寻章摘句,感受文字的美好,体会书中的深意,让生命因为阅读而变得更加丰盈。(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陶冶B.贮蓄C.不耻下问D.寻章摘句(3)文中划线句子A、B中有一处错误,请选择出来,并修改。选择:,修改:。2.(10分)补写结束语。下面是古诗文诵读活动结束语,根据提示,将内容补写完整。阅读古诗文,那些古人的精神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滋养我们的心灵。读《行路难(其一)》,感受李白“(1)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壮志;读《饮酒》,体会陶渊明“(2)采菊东篱下,”的恬静淡泊;读《观沧海》,感慨曹操“(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博大胸襟;读《水调歌头》,感悟苏轼“(4),,此事古难全”的乐观旷达;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验辛弃疾“(5)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满腔热血;读《木兰诗》,想象木兰“(6),关山度若飞”的英雄之姿;读《沁园春•雪》,感叹毛泽东“(7)俱往矣,,”的豪迈之气:读《岳阳楼记》,学习范仲淹“(8),”的忧乐思想。我们一起阅读古诗文吧!它会给我们的心灵以美的熏陶,会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会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3.(4分)制作诗歌集。(1)因为临近毕业季,书香节会务组拟编一本以“送别”为主题的诗集进行流动阅读。请你从下面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作为诗集名称,并说明理由。①落红春泥更护花②杨柳依依正是春③金戈铁马入梦来(2)诗歌集预留了“同学毕业赠言”填写处。请参考示例,化用古诗,写一句赠言,格式不限。除第4题外的诗句均可使用。【示例】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赠言:深情厚意寄明月,伴君迈步新征程。4.(2分)阅读分享会。在阅读名著时,小语发现有不少情节与“水”相关。下列名著情节与河流或海洋名称对应正确的一项是()【名著情节】(1)红军飞夺泸定桥(2)捕鲸手尼德•兰手刃巨鲨(3)木叉奉法收悟净(4)鲍文卿回南京重操旧业【河流或海洋名称】①流沙河②秦淮河③大渡河④印度洋A.②④①③ B.②④③①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5.(4分)有人说,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请结合《艾青诗选》或《简•爱》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阅读(41分)6.(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胃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②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③则字平如砥(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乙】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往体①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凡弓往体少则易张而寿②,但患其不劲,欲其劲者,妙在治筋。凡筋生长一尺,干则减半,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无复伸弛。又揉其材令仰,然后傅角与筋,此两法所以为筋也。凡弓节短则和而虚,节长则健而柱③,节得中则和而有力,仍弦声清实。凡弓初射与天寒,则劲强而难挽;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此胶之为病也。凡胶欲薄而筋力尽,强弱任筋而不任胶,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注】①往体:即弓体,指弓的外挠部分。②寿:这里指寿命长。③柱:指弓拉满时,显得弓臂强硬而难以弯曲。(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清荣峻茂/弦声清实B.寒暑易节/易张而寿C.自冯瀛王始印五经/自李唐来D.治经为博士/妙在治筋(4)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5)下面是《梦溪笔谈》探究任务单,请补充完整。(用自己的话概括)《梦溪笔谈》探究任务单探究过程毕昇制字伯兄造弓发现木活字的缺陷是:沾了水就高低不平,还会跟药物粘连不容易取下来。发现泥活字的优势是:①伯兄造弓关键在“治筋”两法。遇到“奇字素无备者”时,解决办法是:②。面对“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的问题,解决办法是:③。探究小结毕昇和伯兄身上都具有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7.(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要说一个女孩子很美,你会怎么表达呢?常见的网络用语是“太美了”“泰裤辣”。这只是一种感觉直观层面的感慨。古人是这样表达的: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分。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你看,美的质感就出来了。高级的美,洞见本质的美,在文字中让人浮想联翩。可是,不少年轻人在离开网络环境后,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总是突然语塞,出现“词穷”现象。这就是“文字失语症”。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材料三:文字失语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首先是①。当今,媒介技术发展很快,想吃什么不用自己做,点个外卖就能送到家;购物不需亲临现场,网上就能下单;汇报无须亲自动笔,AI工具能快速生成。虽然媒介技术能够解放人的身体,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过度依赖会导致个体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退化,甚至导致感官或身体机能萎缩。其次是②。现在不少年轻人彼此的联系主要在线上,线下的面对面交流显得“无足轻重”。过去参加好友聚会时,朋友一见面常有聊不完的天,而现在简单寒暄后,便没什么可多聊的。和父母之间好像也没有特别多的话要说,更多的是从朋友圈了解各自最新情况,深度交流好像没必要了。最后是③。当下的年轻人观看视频的热情远远超出阅读文字。那大家热衷的短视频,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短视频制作人往往都在强调,“不要讲逻辑,观众不需要高级的东西”“观众们很懒,别让他们动脑,让他们爽就行”。所以,那种诉诸直观、快感、趣味的画面,更多的是在激发感官刺激和消费欲望。当你看短视频时,多会处于一种节奏感染或放空状态,很少会跟着思考。久而久之,“短平快”取代深度思考,“感官刺激”取代“理性思维”。因此,用短视频语言(包括AI表达)取代自己的文字表达,不仅会带来“词穷”问题,还可能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这是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的。材料四:提升语言表达力,保持独立思考很重要。我们要关注社会民生类新闻,遇到热点事件会主动搜集信息,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增强思辨力,理性表达。多参加线下社交对提升表达能力也有一定帮助。面对面交流时,一方面要倾听对方的话语,感受对方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要调动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组织好语言,回应对方,这样的互动和交流是线上打字、发表情包所不具备的。我们还可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或评论性文章。如果熟知唐诗宋词,有古文的积累和沉淀,就会有更丰富的表达。例如,在看到落日余晖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哇,夕阳真好看”;在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时,能够脱口而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不是“雪真大,被惊呆”……近年来,主流媒体打造的一些文化类节目,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这类节目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此外,帮助年轻人走出‘词穷’困境,需要从改善互联网语言环境开始。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尤其是语言文字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例如打造高品质的语文学习社交软件、节目等。另外,学校及家庭要提高对青少年人文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年轻一代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训练。(1)下列表述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则材料分别从现象呈现、产生原因、应对策略等角度阐述“文字失语”现象。B.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文字失语”的最根本原因是网络流行语言和表情包的盛行。C.根据材料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调查者表示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下降趋势。D.应对“文字失语”现象,不仅要从个人层面出发,也要结合社会层面思考对策。(2)结合上下文,将材料三的空白处补充完整。(3)小文认为,AI工具可以快速生成答案,而我们的语言表达力又无法提升,所以完全可以依赖AI工具进行文字表达。你同意吗?请结合上述材料,从其中两个角度阐明理由。8.(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驻足长征渡口罗元生①当我来到于都河畔当年红军长征的渡口时,已经是晚上7点左右了。驻足在渡口码头与浮桥旁,抚摸着由杨成武上将题写的“长征渡口”石刻,突然之间,我感觉到在冬日的黄昏后有种温暖的情愫在我胸中升腾。②此刻,伫立在渡口,眺望于都河对岸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群,从楼房的窗口透出的澄澈的光照在河水上面,泛着柔和的光芒。风停下来,把耳朵贴在河面漂荡的落叶上,似乎可以觅见历史深处那遥远的马灯,也正发出柔和的青光,风中摇曳……③于都河有记忆吗?我问自己。④晚风中的于都河,只是静静地默默地流淌着。⑤她,无言无声。然而,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她的内心深处是那样的呐喊和嘶鸣,如一座火山迸发。⑥这个渡口记得。90年前,那个秋天的四个夜晚,于都河上没有一座桥,为了帮红军搭桥,于都出现了家家户户“夜不闭户”的奇观:为解决架桥的木料,许多群众把自家的床铺、门板,甚至老人留着做棺材的“寿木”,都捐献出来了。最难得的是,于都的30万父老乡亲保守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他们白天搭浮桥,摆渡船,黎明即把桥拆掉,就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作家彭学明在诗中曾这样写道:“8个渡口需要于都父老日夜把守,5个浮桥需要于都父老反复搭建,800多的船只需要于都父老搜集捐赠,80000多的红军需要于都父老护送上岸。每一块木板都可能成为告密的云,每一朵浪花都可能变成泄密的风,每一片树叶都可能成为叛变的虫,可是没有。就连流浪的鸟雀,都蹲在远远的山头,成了望风的岗哨、报警的钟。”最终,让8.6万红军在8个渡口,顺利地渡过了于都河。⑦这个渡口记得。90年前,“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的情景:于都河两岸,男女老少,手捧草鞋、食物、银钱,为红军送行、向亲人们道别。“深夜,秋风吹动着残枝败叶,吹动着一泻千里的于都河,吹动着身着单衣的指战员们。寒气很重了,我们回首眺望对岸举着灯笼火把为红军送行的群众,心里不禁有股暖融融的感觉。”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后来回忆道。⑧那天,“红旗猎猎,战马嘶鸣,整齐的队伍站在河对岸的草坪上,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拢过来。他们扶老携幼,来到于都河畔。乡亲们有的把煮熟了的鸡蛋塞到我们手里,有的把一把把炒熟的豆子放到我们口袋里。有的拉住我们战士的手问‘什么时候回来?’有的止不住‘呜呜’哭起来。”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杨成武晚年曾这样回忆道。⑨为保障红军渡河后的军需物资,于都人民献出的粮食就达79390石(担),这相当于全县30万人3年的口粮。在于都,先后有68519名青壮年参加红军,牺牲16336人。“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周恩来总理真挚而又厚重的声音,如今仍在于都河畔回荡。⑩这个渡口怎能忘怀?90年前,那渡口两岸的马灯。“儿啊,你们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送别时,钟招子对她的儿子们说。钟招子是于都县银坑镇窖前村人,她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儿子当了红军。就在那年10月,孩子们同时从家乡出发参加长征,只留下年幼的曾林梅、曾林桃与她相依为命。⑪儿子们走后,每当夜幕降临,钟招子就坐在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儿子回家。因为流了太多思念的泪水,她的眼睛渐渐变得模糊,再也看不见,但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儿子回来,站在渡口寻觅儿子的背影。⑫那一盏破旧的马灯,照亮了9000多个夜晚,在等待了26年之后的1960年,钟招子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时她留下一句话:把我埋在儿子的身边。可是谁又真的知道她心爱的儿子们到底血洒哪片沙场,又是哪一座青山埋葬了这些远离家乡、远离妈妈的孩子们……⑬夜幕降临,天突然下起了雨,细雨如丝,冬日的寒意涌入周身。我准备转身上车,向宾馆方向奔去。这时,一阵唢呐声突然响起,一声声清脆悠扬的歌声随之传来:“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⑭这熟悉的旋律,把我的思绪再次拉回90年前那个生离死别的悲壮现场。飘飞的细雨中,当地志愿者,据说都是红军烈士的后代们,仍忘情地在长征渡口表演着“长征第一渡”的情景剧,还有不少游人在夜色里肃立聆听观看,我发现,泪水在许多人的眼眶里打转,而身后,于都河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选自《北京晚报》,2024年02月29日,有改动)(1)【散文•理情景内容】阅读选文⑥至⑫段,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关键词情景搭桥①送别②等候③(2)【散文•品引用之妙】选文第⑥⑦⑧⑨段,作者都引用了别人的诗句或话语,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3)【散文•析叙述视角】选文借渡口的“记忆”来叙述长征渡口的故事,有什么好处?(4)【散文•探主旨意蕴】有人认为选文第⑭段的内容多余,应该删去。请写出你对此说法的意见和理由。三、写作(50分)9.(5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其中提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关于“体育”,你有什么体验或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500字的文章。要求:(1)不限文体,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与校名。
2024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29分)1.(9分)完善发言稿。下面是小顺的书香节动员会发言稿,请你完成问题。A.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每个人能够享有的最丰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阅读则是获得这份精神财富的途径。阅读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心灵的陶冶:①míwǎng时,阅读可以给予我们希望;②fánzào时,阅读可以带给我们平静。因为阅读,许多人不再碌碌无为、③zìbàozìqì,而是不断贮蓄向上的力量,奋斗出④guāngcǎiduómù的人生。阅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应该抓住眼前、当下,绝不拖到明天、后天……阅读过程中也应该善于请教别人,甚至做到不耻下问。B.只有这样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才会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流露。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读书时寻章摘句,感受文字的美好,体会书中的深意,让生命因为阅读而变得更加丰盈。(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A.陶冶B.贮蓄C.不耻下问D.寻章摘句(3)文中划线句子A、B中有一处错误,请选择出来,并修改。选择:B,修改:只有这样的日积月累,才会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流露。【解答】答案:(1)①迷惘②烦躁③自暴自弃④光彩夺目(2)D(3)B;只有这样的日积月累,才会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流露2.(10分)补写结束语。下面是古诗文诵读活动结束语,根据提示,将内容补写完整。阅读古诗文,那些古人的精神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滋养我们的心灵。读《行路难(其一)》,感受李白“(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读《饮酒》,体会陶渊明“(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淡泊;读《观沧海》,感慨曹操“(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襟;读《水调歌头》,感悟苏轼“(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乐观旷达;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验辛弃疾“(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满腔热血;读《木兰诗》,想象木兰“(6)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英雄之姿;读《沁园春•雪》,感叹毛泽东“(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之气:读《岳阳楼记》,学习范仲淹“(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思想。我们一起阅读古诗文吧!它会给我们的心灵以美的熏陶,会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会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解答】答案:(1)直挂云帆济沧海(注意“沧”的书写)(2)悠然见南山(注意“悠”的书写)(3)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5)赢得生前身后名(注意“赢”的书写)(6)万里赴戎机(注意“戎”的书写)(7)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4分)制作诗歌集。(1)因为临近毕业季,书香节会务组拟编一本以“送别”为主题的诗集进行流动阅读。请你从下面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作为诗集名称,并说明理由。①落红春泥更护花②杨柳依依正是春③金戈铁马入梦来(2)诗歌集预留了“同学毕业赠言”填写处。请参考示例,化用古诗,写一句赠言,格式不限。除第4题外的诗句均可使用。【示例】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赠言:深情厚意寄明月,伴君迈步新征程。【解答】答案:(1)选②。理由:古人有送别时折柳相赠的习俗,诗集的主题为“送别”,“杨柳依依正是春”与诗集主题相契合。(2)示例: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赠言:壮志满怀攀高峰,大有作为新征程。4.(2分)阅读分享会。在阅读名著时,小语发现有不少情节与“水”相关。下列名著情节与河流或海洋名称对应正确的一项是()【名著情节】(1)红军飞夺泸定桥(2)捕鲸手尼德•兰手刃巨鲨(3)木叉奉法收悟净(4)鲍文卿回南京重操旧业【河流或海洋名称】①流沙河②秦淮河③大渡河④印度洋A.②④①③ B.②④③①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解答】(1)红军飞夺泸定桥对应大渡河。(2)捕鲸手尼德•兰手刃巨鲨对应印度洋。(3)木叉奉法收悟净对应流沙河。(4)鲍文卿回南京重操旧业对应秦淮河。故选:D。5.(4分)有人说,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请结合《艾青诗选》或《简•爱》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答】本题考查名著的情节。结合《艾青诗选》或《简•爱》的内容,谈谈你对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的理解。例如:《艾青诗选》中,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也应该不忘历史,发奋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答案:示例:《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品讲述一位从小便是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简•爱教会我们要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二、阅读(41分)6.(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胃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同“以”②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蒙,盖③则字平如砥磨刀石(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乙】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往体①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凡弓往体少则易张而寿②,但患其不劲,欲其劲者,妙在治筋。凡筋生长一尺,干则减半,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无复伸弛。又揉其材令仰,然后傅角与筋,此两法所以为筋也。凡弓节短则和而虚,节长则健而柱③,节得中则和而有力,仍弦声清实。凡弓初射与天寒,则劲强而难挽;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此胶之为病也。凡胶欲薄而筋力尽,强弱任筋而不任胶,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注】①往体:即弓体,指弓的外挠部分。②寿:这里指寿命长。③柱:指弓拉满时,显得弓臂强硬而难以弯曲。(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清荣峻茂/弦声清实B.寒暑易节/易张而寿C.自冯瀛王始印五经/自李唐来D.治经为博士/妙在治筋(4)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5)下面是《梦溪笔谈》探究任务单,请补充完整。(用自己的话概括)《梦溪笔谈》探究任务单探究过程毕昇制字伯兄造弓发现木活字的缺陷是:沾了水就高低不平,还会跟药物粘连不容易取下来。发现泥活字的优势是:①可以用火烤,上面的混合物熔化了,用手一抹,字模就能干干净净地取下来伯兄造弓关键在“治筋”两法。遇到“奇字素无备者”时,解决办法是:②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面对“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的问题,解决办法是:③可以把角筋用胶液多次浸泡,使它不再产生残余变形。探究小结毕昇和伯兄身上都具有④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已:同“以”。②句意为: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冒:蒙,盖。③句意为: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持,拿;炀,烤。句意为: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②中重点词语有:群,众,诸;为,被。句意为: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不同,清澈/清脆。B.不同,改变/容易。C.相同,从。D.不同,研究/处理。故选:C。(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用胶汤浸泡并揉搓,重新恢复为一尺长度,然后再用,这时筋力已尽,不会再伸长松弛了。据此断句为: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幡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胶泥字模印完后可以用火烤,上面的混合物熔化了,用手一抹,字模就能干干净净地取下来。根据“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根据“凡胶欲薄而筋力尽,强弱任筋而不任胶”“凡筋生长一尺,干则减半,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无复伸弛。又揉其材令仰,然后傅角与筋,此两法所以为筋也”可知,使用久了和在天热的时候,弓力就弱,箭也射不远。可以把角筋用胶液多次浸泡,使它“无复伸弛”,不再产生残余变形,就能解决。毕昇和伯兄身上都具有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答案:(1)①同“以”;②蒙,盖;③磨刀石(2)①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②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3)C(4)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5)①可以用火烤,上面的混合物熔化了,用手一抹,字模就能干干净净地取下来;②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③可以把角筋用胶液多次浸泡,使它不再产生残余变形;④守正创新、精益求精7.(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要说一个女孩子很美,你会怎么表达呢?常见的网络用语是“太美了”“泰裤辣”。这只是一种感觉直观层面的感慨。古人是这样表达的: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分。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你看,美的质感就出来了。高级的美,洞见本质的美,在文字中让人浮想联翩。可是,不少年轻人在离开网络环境后,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总是突然语塞,出现“词穷”现象。这就是“文字失语症”。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材料三:文字失语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首先是①。当今,媒介技术发展很快,想吃什么不用自己做,点个外卖就能送到家;购物不需亲临现场,网上就能下单;汇报无须亲自动笔,AI工具能快速生成。虽然媒介技术能够解放人的身体,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过度依赖会导致个体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退化,甚至导致感官或身体机能萎缩。其次是②。现在不少年轻人彼此的联系主要在线上,线下的面对面交流显得“无足轻重”。过去参加好友聚会时,朋友一见面常有聊不完的天,而现在简单寒暄后,便没什么可多聊的。和父母之间好像也没有特别多的话要说,更多的是从朋友圈了解各自最新情况,深度交流好像没必要了。最后是③。当下的年轻人观看视频的热情远远超出阅读文字。那大家热衷的短视频,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短视频制作人往往都在强调,“不要讲逻辑,观众不需要高级的东西”“观众们很懒,别让他们动脑,让他们爽就行”。所以,那种诉诸直观、快感、趣味的画面,更多的是在激发感官刺激和消费欲望。当你看短视频时,多会处于一种节奏感染或放空状态,很少会跟着思考。久而久之,“短平快”取代深度思考,“感官刺激”取代“理性思维”。因此,用短视频语言(包括AI表达)取代自己的文字表达,不仅会带来“词穷”问题,还可能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这是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的。材料四:提升语言表达力,保持独立思考很重要。我们要关注社会民生类新闻,遇到热点事件会主动搜集信息,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增强思辨力,理性表达。多参加线下社交对提升表达能力也有一定帮助。面对面交流时,一方面要倾听对方的话语,感受对方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要调动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组织好语言,回应对方,这样的互动和交流是线上打字、发表情包所不具备的。我们还可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或评论性文章。如果熟知唐诗宋词,有古文的积累和沉淀,就会有更丰富的表达。例如,在看到落日余晖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哇,夕阳真好看”;在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时,能够脱口而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不是“雪真大,被惊呆”……近年来,主流媒体打造的一些文化类节目,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这类节目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此外,帮助年轻人走出‘词穷’困境,需要从改善互联网语言环境开始。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尤其是语言文字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例如打造高品质的语文学习社交软件、节目等。另外,学校及家庭要提高对青少年人文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年轻一代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训练。(1)下列表述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四则材料分别从现象呈现、产生原因、应对策略等角度阐述“文字失语”现象。B.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文字失语”的最根本原因是网络流行语言和表情包的盛行。C.根据材料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调查者表示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下降趋势。D.应对“文字失语”现象,不仅要从个人层面出发,也要结合社会层面思考对策。(2)结合上下文,将材料三的空白处补充完整。(3)小文认为,AI工具可以快速生成答案,而我们的语言表达力又无法提升,所以完全可以依赖AI工具进行文字表达。你同意吗?请结合上述材料,从其中两个角度阐明理由。【解答】(1)ACD.正确;B.有误,根据材料三可知,“文字失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媒介技术的过度依赖、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网络视频的负面影响,其中“网络流行语言和表情包的盛行”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不是“最根本原因”。故选:B。(2)结合“虽然媒介技术能够解放人的身体,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过度依赖会导致个体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退化,甚至导致感官或身体机能萎缩”可补写:过度依赖媒介技术;结合“现在不少年轻人彼此的联系主要在线上,线下的面对面交流显得‘无足轻重’”可补写:过度依赖线上沟通削弱了线下交流;结合“因此,用短视频语言(包括AI表达)取代自己的文字表达,不仅会带来‘词穷’问题,还可能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这是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的”可补写:“视觉传播”带来年轻人思维模式的变化。(3)研读材料可知,从个人层面来看,过度依赖AI工具进行文字表达,会导致我们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下降,甚至可能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通过关注社会民生类新闻、增强思辨力、理性表达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力。从社会层面来看,短视频等娱乐方式过于注重感官刺激和趣味,导致我们缺乏深度思考和理性思维。因此,我们不应该完全依赖AI工具进行文字表达,而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据此作答即可。答案:(1)B(2)①过度依赖媒介技术;②过度依赖线上沟通削弱了线下交流;③“视觉传播”带来年轻人思维模式的变化。(3)不同意。虽然AI工具可以快速生成答案,但过度依赖它会导致我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使个人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缺失。同时,提升语言表达力需要关注社会民生类新闻,增强思辨力,理性表达,这是AI工具无法替代的。此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或评论性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更多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美感,也是AI工具无法做到的。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依赖AI工具进行文字表达,而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8.(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驻足长征渡口罗元生①当我来到于都河畔当年红军长征的渡口时,已经是晚上7点左右了。驻足在渡口码头与浮桥旁,抚摸着由杨成武上将题写的“长征渡口”石刻,突然之间,我感觉到在冬日的黄昏后有种温暖的情愫在我胸中升腾。②此刻,伫立在渡口,眺望于都河对岸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群,从楼房的窗口透出的澄澈的光照在河水上面,泛着柔和的光芒。风停下来,把耳朵贴在河面漂荡的落叶上,似乎可以觅见历史深处那遥远的马灯,也正发出柔和的青光,风中摇曳……③于都河有记忆吗?我问自己。④晚风中的于都河,只是静静地默默地流淌着。⑤她,无言无声。然而,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她的内心深处是那样的呐喊和嘶鸣,如一座火山迸发。⑥这个渡口记得。90年前,那个秋天的四个夜晚,于都河上没有一座桥,为了帮红军搭桥,于都出现了家家户户“夜不闭户”的奇观:为解决架桥的木料,许多群众把自家的床铺、门板,甚至老人留着做棺材的“寿木”,都捐献出来了。最难得的是,于都的30万父老乡亲保守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他们白天搭浮桥,摆渡船,黎明即把桥拆掉,就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作家彭学明在诗中曾这样写道:“8个渡口需要于都父老日夜把守,5个浮桥需要于都父老反复搭建,800多的船只需要于都父老搜集捐赠,80000多的红军需要于都父老护送上岸。每一块木板都可能成为告密的云,每一朵浪花都可能变成泄密的风,每一片树叶都可能成为叛变的虫,可是没有。就连流浪的鸟雀,都蹲在远远的山头,成了望风的岗哨、报警的钟。”最终,让8.6万红军在8个渡口,顺利地渡过了于都河。⑦这个渡口记得。90年前,“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的情景:于都河两岸,男女老少,手捧草鞋、食物、银钱,为红军送行、向亲人们道别。“深夜,秋风吹动着残枝败叶,吹动着一泻千里的于都河,吹动着身着单衣的指战员们。寒气很重了,我们回首眺望对岸举着灯笼火把为红军送行的群众,心里不禁有股暖融融的感觉。”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后来回忆道。⑧那天,“红旗猎猎,战马嘶鸣,整齐的队伍站在河对岸的草坪上,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拢过来。他们扶老携幼,来到于都河畔。乡亲们有的把煮熟了的鸡蛋塞到我们手里,有的把一把把炒熟的豆子放到我们口袋里。有的拉住我们战士的手问‘什么时候回来?’有的止不住‘呜呜’哭起来。”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杨成武晚年曾这样回忆道。⑨为保障红军渡河后的军需物资,于都人民献出的粮食就达79390石(担),这相当于全县30万人3年的口粮。在于都,先后有68519名青壮年参加红军,牺牲16336人。“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周恩来总理真挚而又厚重的声音,如今仍在于都河畔回荡。⑩这个渡口怎能忘怀?90年前,那渡口两岸的马灯。“儿啊,你们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送别时,钟招子对她的儿子们说。钟招子是于都县银坑镇窖前村人,她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儿子当了红军。就在那年10月,孩子们同时从家乡出发参加长征,只留下年幼的曾林梅、曾林桃与她相依为命。⑪儿子们走后,每当夜幕降临,钟招子就坐在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儿子回家。因为流了太多思念的泪水,她的眼睛渐渐变得模糊,再也看不见,但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儿子回来,站在渡口寻觅儿子的背影。⑫那一盏破旧的马灯,照亮了9000多个夜晚,在等待了26年之后的1960年,钟招子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时她留下一句话:把我埋在儿子的身边。可是谁又真的知道她心爱的儿子们到底血洒哪片沙场,又是哪一座青山埋葬了这些远离家乡、远离妈妈的孩子们……⑬夜幕降临,天突然下起了雨,细雨如丝,冬日的寒意涌入周身。我准备转身上车,向宾馆方向奔去。这时,一阵唢呐声突然响起,一声声清脆悠扬的歌声随之传来:“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⑭这熟悉的旋律,把我的思绪再次拉回90年前那个生离死别的悲壮现场。飘飞的细雨中,当地志愿者,据说都是红军烈士的后代们,仍忘情地在长征渡口表演着“长征第一渡”的情景剧,还有不少游人在夜色里肃立聆听观看,我发现,泪水在许多人的眼眶里打转,而身后,于都河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选自《北京晚报》,2024年02月29日,有改动)(1)【散文•理情景内容】阅读选文⑥至⑫段,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关键词情景搭桥①捐献床铺和门板,家家户户“夜不闭户”。送别②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等候③老屋门前点马灯,9000多个夜晚苦等候。(2)【散文•品引用之妙】选文第⑥⑦⑧⑨段,作者都引用了别人的诗句或话语,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3)【散文•析叙述视角】选文借渡口的“记忆”来叙述长征渡口的故事,有什么好处?(4)【散文•探主旨意蕴】有人认为选文第⑭段的内容多余,应该删去。请写出你对此说法的意见和理由。【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根据提示“搭桥”和关键句“90年前,那个秋天的四个夜晚,于都河上没有一座桥,为了帮红军搭桥,于都出现了家家户户‘夜不闭户’的奇观:为解决架桥的木料,许多群众把自家的床铺、门板,甚至老人留着做棺材的‘寿木’,都捐献出来了。最难得的是,于都的30万父老乡亲保守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他们白天搭浮桥,摆渡船,黎明即把桥拆掉,就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可概括为:捐献床铺和门板,家家户户“夜不闭户”。②根据提示“送别”和关键句“90年前,‘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的情景:于都河两岸,男女老少,手捧草鞋、食物、银钱,为红军送行、向亲人们道别”,可概括为: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③根据提示“等候”和关键句“儿子们走后,每当夜幕降临,钟招子就坐在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儿子回家。因为流了太多思念的泪水,她的眼睛渐渐变得模糊,再也看不见,但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儿子回来,站在渡口寻觅儿子的背影”“那一盏破旧的马灯,照亮了9000多个夜晚,在等待了26年之后的1960年,钟招子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可概括为:老屋门前点马灯,9000多个夜晚苦等候。(2)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根据上文“为了帮红军搭桥,于都出现了家家户户‘夜不闭户’的奇观:为解决架桥的木料,许多群众把自家的床铺、门板,甚至老人留着做棺材的‘寿木’,都捐献出来了。最难得的是,于都的30万父老乡亲保守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他们白天搭浮桥,摆渡船,黎明即把桥拆掉,就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可知,第⑥段“8个渡口需要于都父老日夜把守,5个浮桥需要于都父老反复搭建,800多的船只需要于都父老搜集捐赠,80000多的红军需要于都父老护送上岸。每一块木板都可能成为告密的云,每一朵浪花都可能变成泄密的风,每一片树叶都可能成为叛变的虫,可是没有。就连流浪的鸟雀,都蹲在远远的山头,成了望风的岗哨、报警的钟”一句引用作家彭学明的诗句具体形象地描写了于都人民为红军搭桥的情景,表现了他们拥护红军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据上文“于都河两岸,男女老少,手捧草鞋、食物、银钱,为红军送行、向亲人们道别”可知,第⑦段“深夜,秋风吹动着残枝败叶,吹动着一泻千里的于都河,吹动着身着单衣的指战员们。寒气很重了,我们回首眺望对岸举着灯笼火把为红军送行的群众,心里不禁有股暖融融的感觉”引用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的杨得志的回忆,具体细致地描写了于都人民与红军告别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对红军的拥护和热爱之情。第⑧段“红旗猎猎,战马嘶鸣,整齐的队伍站在河对岸的草坪上,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拢过来。他们扶老携幼,来到于都河畔。乡亲们有的把煮熟了的鸡蛋塞到我们手里,有的把一把把炒熟的豆子放到我们口袋里。有的拉住我们战士的手问‘什么时候回来?’有的止不住‘呜呜’哭起来”引用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杨成武晚年的回忆,具体细致地描写了于都人民与红军告别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对红军依依不舍的深情。根据上文“为保障红军渡河后的军需物资,于都人民献出的粮食就达79390石(担),这相当于全县30万人3年的口粮。在于都,先后有68519名青壮年参加红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士礼仪考试题及答案
- 氟骨病考试题及答案
- 灵活应对计算机二级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 强化基础医学知识的试题及答案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系统集成与协调策略考察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云南省陆良县下学期高三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 提升应试能力备考2024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试题及答案
- 公共健康政策与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电动喷枪行业需求量调研与发展态势剖析研究报告
- 探索母猪种群选择策略的试题及答案
- 企业重组相关税收政策培训教学课件(38张)
- 肝癌的防治(大众科普版本)-PPT课件
- 职业危害防治实施管理台账
- 社会团体民办非清算审计报告模板
- 毕业设计U型管换热器设计说明书
-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收费项目及标准表67262
- 天然气的加臭
- 第六章醇酚醚(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 KGW船用起重机维护使用手册
- 怎样确保骑车安全-1
- 金蝶资产负债表公式设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