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留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樟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如表为三国至隋唐僧人名号的演化。这反映了

僧人名号命名特点

以国为姓,音译或意译其名,如来自天竺的僧人一般冠以“竺”姓

以佛法僧为姓,音译其名,如佛陀耶舍、法护、僧伽提婆

隋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

唐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十法名,如司马道信

A.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B.佛教渐渐本土化

C.僧人命名日益规范化D.三教合一的盛行

2.唐代南禅寺、佛光寺塑像手法写实,表现了佛衣质感。菩萨衣着的覆盖面主动大地削减,胸膛、

臂膀、手足等无不呈现着一种袒露美。材料说明,唐代佛寺塑像

A.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开放B.折射出佛教的主导地位

C.体现了显明的时代特色D.面相已带有汉化的特点

3.北魏时代的敦煌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

壮之美”:唐代敦煌壁画则规模宏大、色调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更说明

A.唐朝时期经济旺盛国力强盛B.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C.北魏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D.艺术家创建性劳动铸就敦煌艺术

4.唐朝的“丝绸之路”突破了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政府、民间与沿途国家、民族的商贸和文

化双向沟通频繁,出现“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局面。这说明唐政府

A.经国治民战略的连续性B.推动多元文化融合格局的形成

C.经略边疆凿空商旅之道D.高度重视与外部世界广泛联系

5.唐朝壁画中的佛像不像南北朝时那样肃穆庄重,而是富于人情味和亲切感。如将菩萨处理成女性,

衣饰华美,仪貌端丽而慈爱。体态丰腴而多姿。这一变更

A.是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B.反映了时代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C.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体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与融合

6.唐时,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一改之前的肩披大巾、直鼻大眼、身材粗短,姿态略显僵硬的形象,体

态丰腴、姿态美丽,多呈“S”形舞姿。壁画里许多大型的乐舞场面,给人“天意飞扬,满壁风动”

的感受。这一变更反映了

A.宗教主题的弱化B.风俗画的新发展

C.盛世王朝的风貌D.宫廷乐舞的普及

7.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排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峻挑

战。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反儒家伦常的行为则层出不穷。这表明当时儒学

A.受到佛道两教的挑战B.纲常礼教遭到破坏

C.理论存在严峻的局限D.正统地位已经丢失

8.魏帝曹巡察太学,以经学史上一系列自相冲突的问题反复诘难经师,令经帅膛目结舌。这与汉代帝

王亲临太学讲经恰成反照。这说明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B.太学的官学地位受到挑战

C.儒学尚未形成理论体系D.统治者治国思想不断变更

9.魏晋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极度重视个体的精神自由,鄙视礼教和君臣关系。阮

籍母亲亡故时,别看他照样下围棋、喝酒吃肉,好像不拘孝子之礼,但酒肉之后长号吐血并以孝子

著名;嵇康临终写《家诫》教化子孙奉行儒家伦理。据此可知,当时

A.追求精神自由却徒有虚名B.阮籍和嵇康等人言不由衷

C.传统文化趋向多维度融合D.儒学危机引发了思想混乱

10.下表为唐代中印制糖业沟通概况(部分)及出处。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唐代中母丈渡幄彳(寿。)出缺

I(詹)丈*遗俊(大h庠■陀5取,•注•即诏幡”上g震]♦比(瓜[献阳懵.宋力&<

升),〃«・2味意段也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卬度塔■极来&7量8世纪巳修送到了相务高的小平•否M唐女宗

隼旻像《中卬文化史

篦本会派人士学习,司”.义力《南渗寺行内*伶)♦到印度吃馍”

At>

金防沙・

(»高*阜同〃唐健*;工**向《阜■陀)BJ工”小可¥坂9&±

季沿K《唐代川遗年

“附■0♦*.寺上•中网:<泳无*+*2人•♦憎8人来申皿(

及,沙■法

樟••亨生

A.西域制糖技术世界领先B.唐朝的贸易落后于天竺

C.技术进步助推经贸兴盛D.唐朝对外交往留意实利

11.在唐朝,马球运动盛极一时(如图),帝王贵族文武百官以至宫女都是狂热的球迷,全国上下球

场林立,马球之风席卷全国,并成为唐朝对外沟通的重要项目。据此可知,当时马球

李邕墓壁画《马球图》

A.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C.推动了中外文化沟通融合D.源自于军事技能的训练

12.唐中宗时,吐蕃使团曾与李邕为代表的皇家球队实行马球竞赛,皇帝亲临观看;高丽、日本等

国也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文字记载;新科进士及第后,会在长安月灯阁举办马球竞技以示庆

祝。据此可知,马球运动

A.推动中外沟通B.主导体育发展

C.影响价值导向D.彰显时代气息

13.马球源于波斯,如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打马球俑。据记载,唐代22个皇帝中18个喜

好马球运动,并出现过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球队与吐蕃球队的竞技竞赛。这些可用于佐证唐代

A.马球运动盛行于西北地区B.驯马技术比前代更加娴熟

C.开放、进取和包涵的风貌D.陶瓷造型精致、神态逼真

14.唐代民间常以“戏孔”为乐。《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二月的一次宫廷宴会,

杂戏人“戏孔”,“帝曰:'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跋。'遂命驱出。”这表明唐朝

A.儒学复兴起先兴起B.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C.民间消遣活动丰富D.三教出现合流现象

15.东晋时和尚惠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提出,一个人在家、在社会,当然应当听从皇权、礼

敬父母,但是,出家的佛教徒是“方外之宾”,应当可以“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该观

点反映了当时

A.佛教教义与儒家伦理相抵触B.佛教颠覆了民众的思维方式

C.儒家伦理不为佛教徒所关注D.统治者主动推动佛教本土化

16.为唐代卷草纹,该纹在魏晋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忍冬纹演化而成。忍冬纹花卉形态消瘦、

清朗,纹样简洁,单纯质朴,而唐卷草纹多与牡丹、石榴、凤凰等动植物纹样敏捷组合,变得雍容

华丽。这一变更

A.体现唐文化兼收创新的特征B.突显中外文化沟通互动深化

C.源自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开通D.说明物种丰富确定艺术形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需作答。

17.历史中的动物形象

材料一史载,汉武帝为了追求西方的良马,使者往来西域川流不息。他在获得西域宝马之后,

曾经兴趣盎然地作《天马歌》,欢呼这一盛事。“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主动开拓中

西交通、取得空前胜利的历史时期。“天马”事实上已经成为象征这一时代中西交通取得历史性进

步的一种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在长安,西域进贡的珍稀野驼、风脚驼被圈养在皇家苑囿中;皇家禁军之飞龙驼间或

担负漕路粮米的运载任务;使者骑乘白骆驼或者明驼驰赴京师来报军情;公主出嫁和下葬的队伍中

有骆驼负重而行;皇家子弟狩猎也带着骆驼出行;胡商牵引着骆驼满载西域珍宝进入西市,而骆驼

本身也可能是此行的交易物品。

一—摘编自杜远东《唐代骆驼探讨》

材料三随着国力的渐渐复原,以明朝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麒麟在中国只

是一种活在传闻里的动物,始终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永乐十二年"榜葛剌国王赛弗丁遣使奉表,献

麒麒,并贡马及方物”,举国欢腾,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此后,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

过于常见的动物沟通,也使明朝喂养所需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

——摘编自赵凯莉《明朝时期海外诸国对华输出动物考论》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天马”“骆驼”成为汉唐时代文化符号的共同缘由。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评价明朝时期以“麒麟”为代表的异域动物传入中国的现象。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玄奘(602-664),洛州维氏人,从小聪慧颖悟,对佛学特别感爱好,13岁剃度为僧,学

习佛法。他在国内遍访佛门高僧名师,感到所说纷杂,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印度)学习。627

年,他离开长安,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师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潜心探讨佛法。645年,玄奘

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他

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翻译水平之高,为后代的学者所叹服。玄奘还将印度

本土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由他口

述,门徒记录,写成的《大唐西城记》,记载了他亲身游历过的110个国家,以及他听说的28个国

家的山川形势、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是探讨中亚、南亚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

——摘编自王岳川主编的《一生要读知的100位中国名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玄奘的历史功绩。

(2)依据材料,简析玄奘取得功绩的主观因素。

19.“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化,可以从一个层面了

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详细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

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蜗等均人面蛇身,展示

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图1北魏《尸毗王本生》

材料二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

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才智。唐代飞天变更无穷的飞动

之美与大唐奋勉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变更: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

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图3隋代《献花伎乐飞天》图4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反弹琵琶乐舞》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敦煌壁画飞天多元特征出现的缘由?

(2)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

20.唐宋两朝在中国休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宋学问分子的休闲文化

唐朝宋朝

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文士群体中盛行一些富有士大夫对休闲活动的选择,偏向文弱、静态的休闲方式,

激情和活力的活动,如打毯、射猎、舞剑、歌舞宴如棋类、投表、捶丸等。休闲文化的主体渐渐扩大到社会

饮、户外游赏等。休闲文化主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各阶层。士大夫偏爱室内静娴雅致的休闲方式,烧香、点

皇室、贵族、官僚等社会.上层阶级仍旧是休闲的茶、挂画、插花成为生活中“四般闲事”。士大夫已从群

肯定主体。集体性的宴饮、游赏、节日狂欢较为普体性的休闲活动中抽身出来,将视角更多的凝合到自身,

遍,如一年一度的曲江游宴。文士热衷于参加群体更多关注私人休闲领域。大部分士人有了自觉的休闲意

性的休闲活动,视野多关注公共事业和公共领域,识,即便是聚集,也是一群志同道合之人进行精致休闲的

休闲目的大多与自身的政治事业前途休戚相关,参聚会,以此寻求知音,切磋文艺。士大夫赞许梅花、莲花,

加休闲活动多为自发、外放的形式。士人观赏牡丹,如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周敦颐:“出

如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摘编自肖潇《从文士到士大夫演化看唐宋休闲文化变更趋势》

结合时代背景对唐宋学问分子“休闲文化”的演化进行合理说明。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

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等信息可得出,从三国时期到隋唐,佛教的僧人名号

命名许多都以中国的山海地名命名,反映出佛教渐渐本土化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历程,

解除A;从材料的命名试并不能看出规范,解除C;材料没有体现其他派别,不能体现三教合一的盛

行,解除D。

2.C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社会风气开放,精神面貌开朗、奔放、活泼。佛寺塑像以写实的手

法呈现着一种袒露美,体现了唐朝显明的时代特色,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寺塑像艺术,与市

民文化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佛寺塑像,无法体现佛教当时是否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

误;材料未体现佛寺塑像“面相已带有汉化的特点”,故D项错误。

3.B

【详解】

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北魏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因此北魏时代的敦煌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

“杀戒”;唐朝是旺盛与开放时期,因此唐代敦煌壁画则规模宏大、色调绚丽、气魄雄浑。结合上

述分析可知,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B正确;AC说法片面,解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解

除。故选B。

4.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使政府、民间与沿途国家、民族的商贸和文化双向沟通频

繁,推动多元文化融合格局的形成,B正确;材料与经国治民战略无关,A解除;凿空是张骞的功绩,

C解除;材料强调的是商贸和文化的联系,D说法错在“广泛”,解除。故选B。

5.B

【详解】

材料反映了唐朝壁画中的佛像不再肃穆庄重,而是富有人情味和亲切感。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文化

政策和社会氛围比较开明开放,推动审美观念的变迁,进而影响了绘画创作,故B符合题意;佛像

1

画本身就是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而且还带有创作者的主观色调,不能真实反映社会状况,故解除

A;宗教题材绘画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故解除C;佛教文化是外来文化,不能体现中国南

北文化沟通与融合,故解除D。

6.C

【详解】

壁画里飞天形象的变更,尤其出现的“体态丰腴”“大型场面”等,正是唐繁盛、自信的表现,故

选C;敦煌壁画飞天是宗教画、不属于风俗画,解除A、B:飞天形象可能受到宫廷乐舞的影响,但

说宫廷乐舞普及就夸大了程度,解除D。

7.C

【详解】

依据“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峻挑战”“违反儒家伦常的行为则层出不穷”可以看出,儒家

的理论存在着严峻的局限与问题,并不能适应战乱动荡时期的需求,故C项正确;受到佛道两教的

挑战不符合材料中唐末的内容,解除A;材料强调儒学的发展问题,而不是详细的纲常礼教,解除B;

D项不符合史实,丢失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解除D。

8.A

【详解】

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动荡,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及本土道教的产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冲击,

因此魏帝与汉代帝王对儒学的看法截然相反,A正确;材料未涉及太学地位的变更,B解除;董仲舒

的新儒学使儒学形成肯定的体系,C解除;材料与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无关,D解除。故选A。

9.C

【详解】

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等人崇尚自然,极度重视个体精神自由的玄学,但他

们在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既有出格的表现,又自觉将儒家思想的基本道德准则融入生活中,这恰恰体

现儒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同时也推动了儒学在这一时期吸纳佛道等思想,从而更利于儒

学的创新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多维度融合,故选C项;魏晋时期玄学追求个体精神自由并非徒有虚名,

而是融入到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解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解除;

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当时不是儒学危机引发思想混乱,而是社会动荡和剧变引发儒学危机和思想混

乱,解除D项。

10.D

【详解】

2

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向印度学习熬糖法,提高了唐朝的制糖技术的发展,据此可知唐朝对外交往

留意实利,D正确;材料未涉及西域内容,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唐朝时期向印度学习熬糖法,

而未涉及“唐朝贸易落后于天竺”,B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唐朝时期向印度学习熬糖法,提高了唐

朝的制糖技术的发展,而未涉及“经贸兴盛”,C错误。

11.C

【详解】

马球在唐朝成为对外沟通的重要项目,有助于推动中外文化沟通融合,C正确;材料中并未对艺术

创作的内容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马球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解除A;B与题干信息无关,解除;

题干并未提及马球的起源,解除D。

12.D

【详解】

材料表明唐朝特别流行马球竞赛,反映了唐朝豪迈奔放的时代气息,故选D;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

信息,解除;仅从题干材料无法体现马球运动主导体育发展,解除B;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

【点睛】

13.C

【详解】

源自波斯的马球活动在唐代较为流行,而且出现过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球队与吐蕃球队的竞技竞赛,

这说明唐代的文化呈现出开放、进取和包涵的风貌,C正确;从材料推断,当时马球不仅仅在西北

地区流行,解除A;B与题干主旨不符,解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关于陶瓷技术,解除D。

14.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民间以“戏孔”为乐趣,说明的是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B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儒学受到冲击,并非复兴,A解除;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材料未涉及三教合

流的趋势,D解除。故选B。

15.A

【详解】

据题意可知,惠远提出“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出家人不应致敬王者,由此可知该观点

与“听从皇权、礼敬父母”的儒家伦理相抵触,故选A;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还是儒家思想,佛教

并没有颠覆民众的思维方式,解除B;依据惠远的观点可知佛教徒也关注儒家伦理,解除C;材料中

3

没有涉及统治者的看法,解除D。

16.A

【详解】

唐代汲取传入中国的忍冬纹的因素,与牡丹、石榴、凤凰等动植物纹样敏捷组合,形成雍容华丽的

卷草纹,说明唐文化兼收创新的特征,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互动”,解除B;汉朝开通海上丝绸

之路,解除C;D项中“确定”表述太肯定,错误。

【点睛】

17.(1)国力强盛;文化包涵;中西交通发达,外交往增多;民族沟通频繁。(随意三点叩可)

(2)是朝贡体系下中外交往的重要表现;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增加了明王朝对海外世界

的了解;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详解】

(1)缘由:依据材料一中“‘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主动开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

胜利的历史时期”,联系材料二中“西域进贡的珍稀野驼、风脚驼被圈养在皇家苑囿中……”等信

息,结合所学学问,从国力、政策、交通、外交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可知,“天马”“骆驼”成

为汉唐时代文化符号的缘由主要有,国力强盛,文化包涵,中西交通发达,外交往增多,民族沟通

频繁。

(2)评价:依据材料三中“随着国力的渐渐复原,以明朝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

来”“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过于常见的动物沟通,也使明朝喂养所需的人力、物力

不断加大”,结合所学学问,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朝时期“麒麟”

为代表的异域动物传入中国,是朝贡体系下中外交往的重要表现,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增加了明王朝对海外世界的了解,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8.(1)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中印文化沟通;保存大量宝贵的

历史文献,成为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2)聪慧颖悟;志向坚决;潜心探讨;才学过人。

【详解】

(1)依据材料“到达天竺,师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潜心探讨佛法。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弘

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可知,玄奘促进佛

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依据材料“玄奘还将……《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

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大唐西城记》……是探讨中亚、南亚等国古代历史

4

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可知,他促进了中印之间文化的沟通,保存大量宝贵的历史文献,成为中

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2)依据材料“,从小聪慧颖悟,对佛学特别感爱好,13岁剃度为僧,学习佛法”可知,玄奘聪

慧颖悟、志向坚决;依据材料“他在国内遍访佛门高僧名师,感到所说纷杂,难得定论,决心到天

竺(印度)学习”可知,他潜心探讨佛法、志向坚决;依据材料“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

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为后代的学者所叹服。玄奘还将印度本土已经

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可知,他才学

过人。

19.(1)缘由: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多

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沟通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才智和想象力

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妙生活的详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