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解析版)_第1页
2025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解析版)_第2页
2025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解析版)_第3页
2025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解析版)_第4页
2025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T模块导航AT学习目标•-

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1.知道唐朝的建立,初步认识唐朝繁盛的原因。

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2.比较“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明确

模块三核心考点精准练“治世”和“盛世”的概念。

3.知道杰出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

起兵背景:隋末农民大起义,李渊起兵。

时间:618年

事件: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建立唐朝:第

(-)建立过程一、唐朝的建立

统一全国: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2

时间:626年

年号:贞观李世民继位:课

陵墓:昭陵,六骏之一的飒露紫。

唐朝

在位时间:20多年

治国理念:吸取隋朝教训,励精图治,勤政爰建立

民。

唐太宗的统治:

人才政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与

名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贞

政治清明

观之

经济恢复与发展

二、“贞观之治”、,

国力增强政治经济成就:治”

文教昌盛

民族关系和谐

治国思想:以民为本,君主与百姓关系如舟与

水。

身份转变:从唐高宗妃子到女皇帝。

时间:690年改国号为周。

都城:洛阳。

统治时期:

治国措施: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选拔人才。三、武则天的统治

经济社会成就: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定,人口

增长。

人才政策:重视人才,提拔无显赫家世背景的士

人。

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

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常常借古人的话来告

.一

诫臣下,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比喻君主与百姓之间的关系。

*—'他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共身,犹割胫

♦(jing)以啖(dM)腹,腹饱而身毙。”

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

李世民像他又是如何开创宏基伟业的?

一、唐朝的建立

(一)建立过程

1.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太原留守李渊趁机起兵,南下占据关中。

2.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陆续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

据势力,基本统一全国。

3.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建立者:李渊

时间:公元618年

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昭陵六骏之一——飒露紫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六骏是他南征北战骑乘的六匹战马。为彰显和

纪念六骏的赫赫战功,唐太宗特命人以青石浮雕的工艺展现它们的英

婆。置于陵前。

二、“贞观之治”

(一)时间: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繁荣局面。

(二)治国理政措施

1.政治:

①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报考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2.经济:

减轻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3.用人: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

知人善任,广纳贤才(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

为镜,可以明得失。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

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魏征传》

魏征像

(三)“贞观之治”的表现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

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问题思考]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

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三、武则天的统治

(一)确立统治

1.身份背景: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她成为皇后以后,在唐

高宗的支持下参与朝政。

2.改号称帝: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的皇位,自己取而代之,690年,

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女性。她一生先后嫁给两位皇帝,自己生了

两位皇帝。不仅如此,她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将垦田数量和粮食

•产量多寡作为地方官政绩的评判标准。她任用贤才,提拔狄仁杰、张柬之等

有才干的官员做宰相。在她的统治下,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为了

I维护权力,她也滥杀无辜委重亲信。

武则天像晚年,武则天在大臣们的逼迫下,将皇位还给李氏,恢复了唐朝。武则

天死后,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陵前竖立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不刻一字。

生前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二)统治措施

1.措施: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她鼓励举荐与自荐,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尤其注重选拔和考察没有显赫家世背景的普通士人,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

也使贤能之士脱颖而出。她提拔和重用的大臣,不少人成为唐玄宗开元时期的贤相良臣。她继

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内容举措

政治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用人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经济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影响:武则天参与执政和在位的时间累计50年。这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

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关史事】

武则天爱惜人才。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四、课后活动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官史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成屏迹,

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

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中叙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参考答案】贞观年间,关中粮食丰产,商业繁荣,社会治安良好,监狱常空,民众生活富足,

物价低廉。这些得益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他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选拔贤能,官员廉洁,

有效管理社会。同时,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业,促进经济。重视法治,减少刑

罚,赢得民众支持,社会风气向善,生活水平提高。因此,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

会稳定。

2.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于乾陵”,墓前树立有两块碑,一块是唐高宗碑,由

武则天亲自题写碑文,盛赞他的功绩,另一块是武则天碑,却不著一字,被

称为“无字碑”。

想一想;为什么武则天的碑上没有碑文?

乾陵无字碑

【参考答案】武则天的“无字碑”背后原因多端。首先,她可能深刻反思一生功过,认为其复杂

难述,故不留文字让后世评说。作为女皇帝,其统治争议性大,她或许预料到历史评价的复杂

性,故故意不刻碑文,交由后人评述。晚年信佛,受“空”思想影响,可能视功名利禄为过眼云

烟,不重视碑文。同时,考虑到政治斗争的残酷,她担忧碑文引发争议,影响声誉。违背“盖

棺定论”传统,她可能认为应由后世评价其生平。个人偏好上,武则天或许更倾向于无言的纪

念碑,以此留给后人无限想象。综上,无字碑是她对自己历史地位和影响的深思,是多因素交

织的产物。

模块三核心考点精准练

一、单选题

1.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618年(建立)907年(灭亡)

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

【答案】C

【解析】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

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受,不理政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

爆发,唐朝从此日趋衰落。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也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们治国举措

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重用人才②都注重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重视发展经济④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唐太宗时期,重视发展生产,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武则天时期,继续实行唐太

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

人为宰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因此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治理国家方面采取的相同措

施是:重视农业生产;重视选拔人才;都注重调整统治政策;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四个选项

都符合题意。

3.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答案】A

【解析】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政治清明,经济

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

盛世”。所以有人写诗描述其统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4.以下示意图反映的主题是()

创立进士科增加考试科目创立殿试制度

-H隋炀-帝--------唐-太1宗-------夫则1天--

A.唐朝社会气象B.科举制不断发展

C.民族关系和睦D.商帮活动的频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图示可知,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唐太宗时,增加

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还创立了武举。故题干图示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完

善,故B项正确;唐朝社会气象指的是唐朝的经济繁荣、民族交融和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包,

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唐朝民族关系,排除C项;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且示意图内容是

关于科举制的发展,而不是经济活动,排除D项。

5.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B.提倡节俭C.善于纳谏D.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材料反映了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把生产粮食的多少作为官吏升迁

的依据,A项是武则天的政治措施,B、C项是唐太宗贞观之治出现的条件原因。

6.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答案】D

【解析】武则天在位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保持了唐朝政治

经济政策的延续和稳定,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

启开元,治宏贞观”。因而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

7.“载初元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

者是()

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答案】C

【解析】隋文帝利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拨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到唐朝时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创

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8.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从实行政策等方面来说,主要是()

A.武则天开创了一系列全新的政策B.基本上沿袭了贞观时期的政策

C.重视科举考试D.强化法制建设

【答案】B

【解析】“贞观遗风”指的是继承了贞观时期的政策,故选B。

9.下侧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兴盛的原因B.农业的发展C.衰落的过程D.割据的结果

【答案】A

【解析】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任,他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

治世局面。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人称她的统

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亲自选拔地方官员,出现了开元盛世

的局面。故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A正确;材料中只有武则天提及了农业的发展措

施,排除B;唐太宗到唐玄宗这一时期是唐朝逐渐兴盛的过程,C错误;题干说明了唐太宗、

武则天、唐玄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并不存在有关割据势力的信息;D错误。

10.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意任用贤才D.提倡节俭

【答案】C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信息“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能

够得出唐太宗重用贤才的结论。

11.如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公元626年公元630年公元641年公元649年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

即皇帝位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崩,葬昭陵

后被尊为“天可汗”

A.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B.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D.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

【答案】C

【解析】唐太宗亲身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

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于虚心纳谏。

依据“公元626年,即皇帝位”“公元641年,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可知与唐太宗有关。C符合

题意。

12.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与之含义最接近

的选项是()

A.任用贤才,虚心纳谏B.勤于政事,戒奢从简

C.轻徭薄赋,发展生产D.重视人才选拔,扩充国学规模

【答案】C

【解析】“水则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古代的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就像是水,水可以载舟,也

可以覆舟,隐含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扶持你做君主,也可以推翻你。唐朝是在隋末农民战争中

建立起来的,唐太宗在征战中意识到农民起义的可怕力量,他亲眼看见了强大的隋王朝被迅速

的摧垮,深刻认识到君舟民水的关系,对百姓存有敬畏之心。轻徭薄赋则是古代某些统治者,

减轻民众的负担,希望维持小农生产的稳定发展,进而稳固自己的统治(比如汉初到文景之治

时期)。这个与“君舟民水”接近,故C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排除。

1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下列人物中被唐太宗称为“镜子”

的是()

A.房玄龄B.魏征C.姚崇D.杜如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时期的人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

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了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故选B。

14.唐太宗的大臣和将领,有着不同的出身和背景,有的以前是农民起义的将领,有的曾效力

于他的政敌,如魏征还曾策划要谋害他。但唐太宗对他们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这表明唐太宗

()

A.以民为本B.勤于政事C.用人唯贤D.勤俭治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

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

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

才济济,题干现象即表明唐太宗用人唯贤,唯才是举,不计前嫌,重用魏征,C项正确;唐太

宗本人的确以民为本、勤于政事、勤俭治国,没有以上几点要素,也不可能开创“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但这些均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贞观初年,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身强力壮者的敕文,但文件到门下省,魏征不同意,

退回中书,又经御画,中书省再发,魏征还是坚持己见。材料中涉及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材料“文件到门下省,魏征不同意,退回中书,又经御画,中书省再发,魏征还是坚

持己见”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六部始于隋朝,

为后代所沿用。故选B。

16.唐朝,一个值得我们骄傲并深入探究的时代。它在隋末的废墟上昂扬勃兴,为中国人绘制

了一幅恢宏壮丽的历史画卷。下列与唐朝建立无关的事件是()

A.618年建立B.都城是长安

C.李世民建立D.建立后逐步统一全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

祖,唐朝建立后逐步统一全国。唐朝建立者不是李世民。C错误。

17.“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

有关的是()

①开通运河②起兵反隋③长安称帝④重用魏征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于618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随后兼并各割据势力,使全国归于统一。开通运河与隋炀帝有关,重用魏征与唐太宗有关。

二、材料解析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考,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

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段(原指箭射

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

尽白头。”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栗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

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

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据材料一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哪位皇帝时?他设置了什么考试科目?

(2)从材料二看,这种制度获益最大的是谁?后来,武则天为大力发展该制度,创立了什么

制度?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隋炀帝。进士科。

(2)皇帝。殿试制度。

(3)科举制的创立,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士人

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言之有理

就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

(1)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2)由“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赚得英雄尽白头”可以看出,科举制度获益最大的是皇帝。

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为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了殿试制度。

(3)结合材料“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和所学知识,从改善用

人制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等方面回答即可。

19.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

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请问: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案】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