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文言文翻译与阅读理解试题_第1页
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文言文翻译与阅读理解试题_第2页
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文言文翻译与阅读理解试题_第3页
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文言文翻译与阅读理解试题_第4页
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文言文翻译与阅读理解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文言文翻译与阅读理解试题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注意字词的正确使用和句式的调整。1.然后子路率师而进,至于蒲,战于蒲。2.君子之泽,五世而斩。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4.谏于其君,君不吾听,如附于骨,如附于羽。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10.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二、文言文阅读理解要求:阅读文言文段落,回答相关问题。1.阅读下列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夫子哂之。“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这段文言文出自哪篇经典?(2)文中提到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是谁?(3)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提出了什么样的志向?(4)文中“夫子哂之”是什么意思?(5)文中“吾与点也”是什么意思?2.阅读下列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窃其国,危矣哉!”(1)这段文言文出自哪篇经典?(2)文中提到的“梁惠王”是谁?(3)文中孟子对王的问题有何回应?(4)文中“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是什么意思?(5)文中“万乘之国,弑其君,窃其国,危矣哉!”是什么意思?三、现代文阅读理解要求:阅读现代文段落,回答相关问题。1.阅读下列现代文段落,回答问题: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其实,真正的幸福,往往隐藏在平凡的日常里。(1)这段现代文出自哪位作者?(2)文中提到的“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是什么意思?(3)文中作者认为真正的幸福在哪里?(4)文中作者对追求成功的态度是什么?(5)这段现代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阅读下列现代文段落,回答问题: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效率,往往忽略了与家人、朋友的陪伴。然而,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忙碌的工作,而在于与亲人共度美好时光。(1)这段现代文出自哪位作者?(2)文中提到的“快节奏的时代”是什么意思?(3)文中作者认为真正的幸福在哪里?(4)文中作者对忙碌工作的态度是什么?(5)这段现代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四、古诗词鉴赏要求:阅读下列古诗词,分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1.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请简要描述诗中的景象。(3)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2.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这首词的作者是谁?(2)请简要描述词中的景象。(3)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五、现代文阅读理解要求:阅读下列现代文段落,回答相关问题。1.阅读下列现代文段落,回答问题: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总是忙于追求物质的满足,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如何找到内心的宁静,成为许多人思考的问题。(1)这段现代文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2)文中提到的“物质满足”和“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之间有何关系?(3)作者认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人们应该如何寻找内心的宁静?(4)这段现代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阅读下列现代文段落,回答问题: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网络安全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1)这段现代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2)文中提到的“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哪些问题?(3)作者对科技发展的态度是什么?(4)这段现代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六、作文要求:根据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材料:一位年轻的教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便询问原因。学生回答:“老师,我昨天晚上家里来了客人,很晚才睡,所以没完成作业。”教师微笑着说:“没关系,今天你把作业补上就行。不过,我希望你在今后的日子里,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既照顾好家人,又完成好学业。”作文题目: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文言文翻译1.然后子路率师而进,至于蒲,战于蒲。翻译:接着子路率领军队前进,到达蒲地,在那里与敌人作战。解析思路: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大意,然后根据字词的正确使用和句式的调整进行翻译。此句中,“率师而进”表示率领军队前进,“至于蒲”表示到达蒲地,“战于蒲”表示在蒲地作战。2.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翻译:君子的恩泽,到第五代就断了。解析思路:此句中,“君子之泽”表示君子的恩泽,“五世而斩”表示到第五代就断了,即恩泽不再延续。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翻译: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解析思路:此句中,“成人之美”表示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人之恶”表示不促成别人的坏事。4.谏于其君,君不吾听,如附于骨,如附于羽。翻译:向他的君主进谏,君主不听我的,就像附在骨头上的东西,就像附在羽毛上的东西。解析思路:此句中,“谏于其君”表示向君主进谏,“君不吾听”表示君主不听我的,“如附于骨,如附于羽”表示像附在骨头上的东西,像附在羽毛上的东西,表示难以摆脱。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翻译:不符合礼节的不要看,不符合礼节的不要听,不符合礼节的不要说,不符合礼节的不要动。解析思路:此句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四个并列的句子,都是说不符合礼节的事情不要做。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翻译: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忧,不了解我的人问我追求什么。解析思路:此句中,“知我者谓我心忧”表示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表示不了解我的人问我追求什么。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了解某事的人不如喜欢某事的人,喜欢某事的人不如以某事为乐的人。解析思路:此句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表示了解某事的人不如喜欢某事的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示喜欢某事的人不如以某事为乐的人。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翻译: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常常忧愁。解析思路:此句中,“君子坦荡荡”表示君子心胸开阔,“小人长戚戚”表示小人常常忧愁。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淡泊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甘甜如蜜。解析思路:此句中,“君子之交淡如水”表示君子之间的交往淡泊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表示小人之间的交往甘甜如蜜。10.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翻译:谨慎而诚信,广泛地爱众人,亲近仁者。解析思路:此句中,“谨而信”表示谨慎而诚信,“泛爱众”表示广泛地爱众人,“而亲仁”表示亲近仁者。二、文言文阅读理解1.阅读下列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夫子哂之。“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这段文言文出自《论语》。(2)文中提到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是孔子的四位弟子。(3)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提出了治国、教育、外交、音乐的志向。(4)文中“夫子哂之”表示孔子微笑。(5)文中“吾与点也”表示孔子赞同曾皙的观点。解析思路:阅读文言文时,要理解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经过。此段文言文出自《论语》,讲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的对话,反映了他们的志向和孔子对他们的评价。2.阅读下列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窃其国,危矣哉!”(1)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2)文中提到的“梁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3)文中孟子对王的问题有何回应:孟子认为国家应该以仁义为本,而不是只追求利益。(4)文中“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示上下级之间互相追求利益会导致国家危险。(5)文中“万乘之国,弑其君,窃其国,危矣哉!”表示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君主被杀,国家被窃,那是非常危险的。解析思路:阅读文言文时,要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此段文言文出自《孟子》,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反映了孟子对国家政治的看法。三、现代文阅读理解1.阅读下列现代文段落,回答问题: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其实,真正的幸福,往往隐藏在平凡的日常里。(1)这段现代文主要表达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旅途中的风景和心情。(2)文中提到的“物质满足”和“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之间有何关系:物质满足可能会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才是真正的幸福。(3)作者认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人们应该如何寻找内心的宁静:通过珍惜生活中的平凡时光和美好瞬间。(4)这段现代文的主要观点是:人生的价值在于享受过程,而非追求结果。解析思路:阅读现代文时,要理解文中的主题和观点。此段现代文表达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旅途中的风景和心情,并指出真正的幸福隐藏在平凡的日常里。2.阅读下列现代文段落,回答问题: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效率,往往忽略了与家人、朋友的陪伴。然而,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忙碌的工作,而在于与亲人共度美好时光。(1)这段现代文主要讨论了快节奏时代人们忽略与家人、朋友陪伴的问题。(2)文中提到的“快节奏的时代”是指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追求效率的时代。(3)作者认为真正的幸福在哪里:与亲人共度美好时光。(4)作者对忙碌工作的态度是:忙碌的工作并不是真正的幸福。(5)这段现代文主要表达了在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应该重视与家人、朋友的陪伴。解析思路:阅读现代文时,要理解文中的主题和观点。此段现代文讨论了快节奏时代人们忽略与家人、朋友陪伴的问题,并指出真正的幸福在于与亲人共度美好时光。四、古诗词鉴赏1.杜甫《登高》(1)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2)请简要描述诗中的景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慨。解析思路:鉴赏古诗词时,要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2.李清照《如梦令》(1)这首词的作者是李清照。(2)请简要描述词中的景象: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3)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4)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是什么:通过对场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解析思路:鉴赏古诗词时,要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此词通过对场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五、现代文阅读理解1.阅读下列现代文段落,回答问题: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总是忙于追求物质的满足,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如何找到内心的宁静,成为许多人思考的问题。(1)这段现代文主要表达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旅途中的风景和心情。(2)文中提到的“物质满足”和“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之间有何关系:物质满足可能会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才是真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