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31398第一章水资源概述 2121081.1水资源概念与分类 297001.2水资源的重要性 39390第二章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3245902.1水资源调查方法 3103442.2水资源评价体系 4150682.3水资源评价技术 528714第三章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5155393.1水资源规划原则与方法 5149603.1.1水资源规划原则 5238383.1.2水资源规划方法 539873.2水资源管理政策与法规 677213.2.1水资源管理政策 6246343.2.2水资源管理法规 6290513.3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652553.3.1系统架构 6203273.3.2功能模块 6310893.3.3系统应用 722338第四章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797724.1水资源保护措施 7194034.2水资源治理技术 73964.3水资源保护项目实施 84962第五章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840365.1水资源节约技术 8254385.2水资源利用效率 9130525.3水资源利用模式 914030第六章水资源监测与预警 1075546.1水资源监测方法 10297866.1.1水文监测 10273066.1.2水质监测 1010626.1.3水资源遥感监测 10152606.2水资源预警系统 10240416.2.1数据采集与处理 10244806.2.2预警指标体系 1062916.2.3预警模型与算法 1129786.2.4预警发布与响应 1141446.3水资源监测与预警技术 117746.3.1传感器技术 1171556.3.2数据传输技术 11256146.3.3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 11239486.3.4预警系统平台建设 117249第七章水资源污染防治 11154147.1水资源污染来源与类型 11281887.1.1水资源污染来源 11289557.1.2水资源污染类型 12301357.2水资源污染防治技术 12307277.2.1工业污染防治技术 12219807.2.2农业污染防治技术 1237117.2.3生活污染防治技术 12114947.2.4城市污染防治技术 13319197.3水资源污染应急处理 13165177.3.1应急预案制定 13324787.3.2应急监测 13317337.3.3应急处理 1369677.3.4后期恢复 1332012第八章水资源灾害防治 13202698.1水资源灾害类型与成因 1337398.1.1洪水 1363498.1.2干旱 1489498.1.3水质污染 14173278.1.4水土流失 14142398.2水资源灾害防治技术 14241708.2.1工程措施 1449708.2.2非工程措施 1594008.3水资源灾害应急预案 1567998.3.1应急组织体系 15193778.3.2应急响应流程 1542348.3.3应急资源保障 15186158.3.4应急演练 157605第九章水资源国际合作与交流 15125699.1水资源国际合作政策 15243239.2水资源国际交流项目 16326279.3水资源国际合作机制 1614407第十章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技术发展趋势 171364610.1水资源管理技术创新 17969910.2水资源保护技术发展 181704510.3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战略 18第一章水资源概述1.1水资源概念与分类水资源,广义上是指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的总称,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等。狭义上,水资源通常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和湿地等,地下水则是指地下岩石孔隙、裂隙和洞穴中储存的水。水资源可根据其属性和用途进行分类。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1)按属性分类:水资源可分为淡水资源和咸水资源。淡水资源主要指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淡水,咸水资源则指海水、卤水和地下咸水等。(2)按用途分类:水资源可分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生活用水是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水资源,工业用水是指各类工厂和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水资源,农业用水是指农田灌溉和养殖业所需的水资源,生态环境用水则是指维护生态环境平衡所需的水资源。1.2水资源的重要性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性:(1)生活需求:水资源是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体约60%的成分是水,水参与人体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水资源还为人类提供饮用、洗涤、烹饪等日常生活所需。(2)农业生产: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农业用水占全球水资源消耗的绝大部分,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资源的灌溉和养殖。水资源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农业发展。(3)工业发展:水资源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和辅助材料。工业用水广泛应用于冷却、清洗、溶解、反应等环节,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水资源短缺将制约工业发展。(4)生态环境:水资源是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关键因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有利于维持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的循环,保障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经济发展:水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短缺将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技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章水资源调查与评价2.1水资源调查方法水资源调查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基础工作,其主要目的是获取水资源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以下为常用的水资源调查方法:(1)文献资料调研:收集国内外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水资源调查的历史与现状,为后续调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2)现场踏勘:对水资源调查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资源分布、水质、水量等情况,为水资源评价提供基础数据。(3)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对水资源进行调查,获取地表水资源、植被、土壤等信息,为水资源评价提供数据支持。(4)水文观测:通过设立水文观测站点,对水资源进行调查,获取水位、流量、水质等数据。(5)水质监测:对水资源进行调查时,对水质进行监测,了解水中污染物种类、浓度和变化趋势。(6)社会经济调查:收集水资源调查区域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2水资源评价体系水资源评价体系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总量评价:对水资源总量进行调查、评估,包括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2)水资源质量评价:对水资源质量进行调查、评估,包括水质类别、污染物浓度、水质变化趋势等。(3)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调查、评估,包括农业、工业、生活等用水效率。(4)水资源供需平衡评价:分析水资源供需关系,预测未来水资源供需状况,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依据。(5)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6)水资源保护状况评价:对水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分析保护效果。2.3水资源评价技术水资源评价技术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手段,以下为常用的水资源评价技术:(1)水资源评价模型:建立水资源评价模型,对水资源进行调查、评估,包括水量模型、水质模型、水资源利用效率模型等。(2)水资源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综合评价法、指数法、模糊评价法等,对水资源进行调查、评估。(3)水资源评价软件:利用水资源评价软件,对水资源进行调查、评估,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4)水资源评价标准:制定水资源评价标准,为水资源评价提供依据。(5)水资源评价数据库:建立水资源评价数据库,收集、整理、分析水资源评价数据,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数据支持。(6)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建立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实现水资源评价数据的实时更新、查询和分析。第三章水资源规划与管理3.1水资源规划原则与方法水资源规划是保障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其原则与方法如下:3.1.1水资源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水资源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公平性原则:水资源规划应遵循公平性原则,合理分配水资源,保障各地区、各行业、各用水户的合法权益。(3)系统性原则:水资源规划应将水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地表水、地下水、雨水、再生水等各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4)科学性原则:水资源规划应依据科学的数据、理论和技术,保证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3.1.2水资源规划方法(1)水资源调查与评价:通过水资源调查,获取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等信息,为水资源规划提供基础数据。(2)水资源需求预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水资源需求,为水资源规划提供依据。(3)水资源配置:根据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结果,结合水资源需求预测,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4)水资源保护规划:针对水资源保护目标,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水资源质量与生态环境安全。3.2水资源管理政策与法规水资源管理政策与法规是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依据和保障,以下为主要内容:3.2.1水资源管理政策(1)水资源总量控制政策:通过对水资源总量进行控制,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水资源有偿使用政策: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使水资源使用者合理利用水资源。(3)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政策:推广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2.2水资源管理法规(1)水资源管理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2)水资源管理行政法规:如《水资源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3)水资源管理地方性法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相关水资源管理法规。3.3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以下为主要内容:3.3.1系统架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系统、前端展示系统等。3.3.2功能模块(1)数据采集与传输:实现对水资源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和管理。(2)数据查询与统计: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查询、统计功能,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3)水资源评价与预测:根据水资源数据,进行水资源评价与预测,为决策提供依据。(4)水资源调度与监控:实现对水资源调度、监控、预警等功能,保证水资源安全。(5)决策支持: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提高决策效率与效果。3.3.3系统应用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应用于水资源规划、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监测等领域,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水资源保护与治理4.1水资源保护措施水资源保护是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以下为水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1)加强水资源调查与监测:对水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监测,掌握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变化情况,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完善水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水资源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目标和措施,强化法律责任。(3)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对水资源进行总量控制,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保证水资源在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4)优化水资源配置:根据水资源分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加强水源地保护:对水源地进行严格保护,保证水源地水质安全,防止污染发生。(6)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倡导全民节水,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降低水资源消耗。4.2水资源治理技术水资源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污染治理技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水污染进行处理,降低污染物浓度,改善水质。(2)水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受损水生态系统,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3)水土保持技术: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水资源调配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手段,实现水资源合理调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洪水防治技术: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降低洪水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4.3水资源保护项目实施水资源保护项目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规划:根据水资源保护目标和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保护项目实施方案。(2)注重实效:保证水资源保护项目实施效果,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公众在水资源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4)动态管理:对水资源保护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项目管理,保证项目进度和质量。具体措施如下:(1)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2)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主体,保证项目实施顺利进行。(3)加强项目监测和评估,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4)加强项目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参与度。(5)建立健全项目验收和评价机制,保证项目达到预期效果。第五章水资源节约与利用5.1水资源节约技术水资源节约技术是指通过科学手段和管理措施,降低水资源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系列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水资源节约技术:改进灌溉方式,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2)工业水资源节约技术:优化工业用水工艺,采用循环水、再生水等,降低工业用水消耗。(3)生活水资源节约技术:推广节水型器具,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生活用水浪费。(4)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技术:开发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技术,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5.2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单位水资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任务。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1)优化水资源配置:根据水资源分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2)推广节水型技术:在农业、工业、生活等领域推广节水型技术,降低水资源消耗。(3)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加强水资源监测、统计、评估和预警,提高水资源管理科学化水平。(4)强化水资源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水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5.3水资源利用模式水资源利用模式是指在特定区域和条件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格局。以下几种水资源利用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1)农业水资源利用模式:以高效节水灌溉为核心,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2)工业水资源利用模式: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推动工业用水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提高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3)城市水资源利用模式:以城市供水、排水、节水、再生水利用等环节为抓手,构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4)区域水资源利用模式:根据区域水资源特点,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5)生态水资源利用模式: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合理开发水资源,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第六章水资源监测与预警6.1水资源监测方法水资源监测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基础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掌握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水资源监测方法:6.1.1水文监测水文监测主要包括水位、流量、降雨量等指标的监测。通过建立水文监测站点,定期收集相关数据,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信息。6.1.2水质监测水质监测主要包括对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等水质指标的监测。采用化学分析、生物监测、遥感技术等方法,评估水质状况,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6.1.3水资源遥感监测水资源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表水体、植被、土地利用等要素进行监测,获取水资源分布、变化等信息,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实时、动态的数据支持。6.2水资源预警系统水资源预警系统是指通过对水资源监测数据的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水资源问题,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的系统。以下为水资源预警系统的几个关键组成部分:6.2.1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是水资源预警系统的基本环节。通过监测站、遥感平台等手段收集水资源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整合、分析,为预警提供数据支持。6.2.2预警指标体系建立预警指标体系是水资源预警系统的核心。根据水资源特点,确定预警指标,如水位、流量、水质、干旱指数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权重,形成预警指标体系。6.2.3预警模型与算法预警模型与算法是水资源预警系统的技术关键。采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法,构建预警模型,预测水资源问题的发展趋势,为预警提供科学依据。6.2.4预警发布与响应预警发布与响应是水资源预警系统的最终目标。通过预警平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相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降低水资源风险。6.3水资源监测与预警技术水资源监测与预警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6.3.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水资源监测的基础。采用各类传感器,如水位计、流量计、水质分析仪等,实时监测水资源状况。6.3.2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是水资源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关键环节。通过有线、无线、卫星等传输手段,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6.3.3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是水资源监测与预警的核心。采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6.3.4预警系统平台建设预警系统平台是水资源监测与预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集成各类监测数据、预警模型、发布响应模块,构建水资源监测与预警平台,实现水资源风险的实时监测、预警与应对。第七章水资源污染防治7.1水资源污染来源与类型7.1.1水资源污染来源水资源污染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未经处理或不达标排放,导致水资源受到污染。(2)农业污染: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以及养殖业的粪便、尿液等,通过地表径流、渗透等途径进入水体,引起水资源污染。(3)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垃圾等未经处理或不达标排放,对水资源造成污染。(4)城市污染:城市排水系统中汇集的雨水、生活污水等,在排放过程中对水资源造成污染。(5)自然污染:地质、气候等自然因素导致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引起水资源污染。7.1.2水资源污染类型根据污染物的性质,水资源污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化学污染:包括无机物污染和有机物污染,如重金属、酸碱、有机溶剂等。(2)生物污染:如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藻类等生物体对水资源的污染。(3)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对水资源的污染。(4)感官污染:如色、味、嗅等对水资源感官特性的污染。7.2水资源污染防治技术7.2.1工业污染防治技术(1)清洁生产: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能耗等手段,减少污染物产生。(2)废水处理: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3)循环用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新鲜水消耗。7.2.2农业污染防治技术(1)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过量使用带来的污染。(2)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害防治技术。(3)养殖废水处理: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达标排放。7.2.3生活污染防治技术(1)污水处理: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2)垃圾分类处理: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3)雨水收集利用:收集雨水,用于绿化、冲洗等,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7.2.4城市污染防治技术(1)雨水调蓄:通过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减少雨水径流对水资源的污染。(2)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效率,减少污染。(3)生态修复:对受损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7.3水资源污染应急处理7.3.1应急预案制定针对可能发生的水资源污染,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应急措施、应急资源等。7.3.2应急监测在污染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监测,了解污染物种类、浓度、扩散范围等信息。7.3.3应急处理根据污染的性质,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如隔离污染源、投放吸附剂、修复受损水体等。7.3.4后期恢复在污染得到控制后,对受污染的水体进行后期恢复,包括生态修复、水质监测等。第八章水资源灾害防治8.1水资源灾害类型与成因水资源灾害主要包括洪水、干旱、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类型。以下是各类水资源灾害的类型及其成因:8.1.1洪水洪水是指由于降雨、融雪等原因导致水位急剧上升,超过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域的承载能力,从而对周边地区造成灾害的现象。洪水的主要成因包括:(1)降雨量过大,导致地表径流过多;(2)地表植被覆盖不足,导致径流速度加快;(3)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域调蓄能力不足;(4)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雨水排泄不畅。8.1.2干旱干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降水量明显减少,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对农作物生长、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灾害。干旱的主要成因包括:(1)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降水不足;(2)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水资源浪费;(3)地表水、地下水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枯竭;(4)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8.1.3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超过水环境容量,导致水质恶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危害的灾害。水质污染的主要成因包括:(1)工业废水排放;(2)农业面源污染;(3)城市生活污水排放;(4)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水质恶化。8.1.4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在水力、风力等作用下,流失到河流、湖泊等水域,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灾害。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包括:(1)地表植被破坏;(2)过度开发土地资源;(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4)气候变化,导致土壤侵蚀加剧。8.2水资源灾害防治技术水资源灾害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8.2.1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洪水防治工程:修建水库、堤防、蓄洪区等工程,提高水域调蓄能力;(2)干旱防治工程:修建水源地保护工程、地下水补给工程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水质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水治理设施等,减少污染物排放;(4)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坡改梯、梯田建设、植被恢复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8.2.2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制定: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人类活动;(2)宣传教育:普及水资源知识,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3)科技创新:研发水资源灾害防治新技术,提高防治效果;(4)监测预警:建立健全水资源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8.3水资源灾害应急预案水资源灾害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水资源灾害,提前制定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3.1应急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组织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8.3.2应急响应流程制定应急预案响应流程,包括预警发布、应急调度、抢险救援、灾后重建等环节。8.3.3应急资源保障加强应急资源保障,包括救援队伍、物资储备、技术支持等。8.3.4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战性和操作性。第九章水资源国际合作与交流9.1水资源国际合作政策水资源国际合作政策是推动我国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国高度重视水资源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水资源治理,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水资源国际合作体系。(1)水资源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水资源国际合作应遵循以下原则: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技术创新。(2)水资源国际合作政策的主要内容我国水资源国际合作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参与国际水资源治理,推动全球水资源治理体系改革;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水资源合作,促进跨境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积极参与国际水资源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推动水资源国际合作项目,促进水资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9.2水资源国际交流项目水资源国际交流项目是水资源国际合作政策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水资源技术交流与合作项目此类项目旨在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开展水资源技术培训;举办水资源技术研讨会;实施水资源技术援助项目。(2)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项目此类项目关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实际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