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标
要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
求代的社会危机。
教
知识层面: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唐朝前期的历史知识有了初步了
学
解,为本课铺垫了时空基础。但学生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相关
依
历史事件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借助图片、材料等多种方式加以讲授说明。
据
学能力层面: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在总结提炼、由表及里认识问题
情等方面均有所发展,但在史料提取与归纳分析方面依然有所欠缺,需要
分老师谨慎选择呈现材料并通过设问加以引导。
析思维层面: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思维仍然偏向感性化,因此需要我们
借助历史故事、情境学习法等帮助其代入历史学习情境,加深理解,避
免过多抽象化概念的运用。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在课本中位于第一单元《隋唐时期一繁
荣与开放的时代》第五课,是本单元的末尾一章。至唐末五代,中国再
次陷入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与前四课所呈现的唐朝前
期的繁荣与开放相比,本课介绍了唐朝由盛转衰乃至最终灭亡的历史过
程。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
更迭与分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
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从安史之乱到五代
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安史之乱的爆发绝非偶然。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朝政日益
腐败;同时,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某些矛盾,给了胡人可乘之机;节度使
势力膨胀,唐朝中央武装力量衰败,形成内轻外重局面,更给叛军反叛
教的绝好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反唐。持续
材八年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
分衰。同时地方节度使势力加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析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统治极端腐朽,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黄巢领
导的起义军给唐朝的统治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在镇压黄巢起义期间,唐
中央政府依靠了藩镇力量,后来起义虽被镇压下去,却出现了许多新的
藩镇。藩镇割据局面不但没有结束,反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唐朝
后期,由于统治更加腐败,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新旧藩镇使唐政权四
分五裂,不复统一。原农民起义的将领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实际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
展。这期间,藩镇之间为图霸业争战不休,人民备受战乱和分裂之苦。
随着各地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以及统一政治的长期影响,统一趋势日
趋加强。
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的颓势及边境暗
容藏的危机。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领导
主的农民起义给了唐朝政权致命一击,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大唐盛世落
匕幕。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
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1、按照时空脉络梳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相关史实。
学2、通过诗歌鉴赏、提取图片信息等方式认识安史之乱及唐末农民
目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标3、感悟唐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思考国家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重点:掌握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影响,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
学社会危机之间的联系。
重教学难点:认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与历史启示
难
点
一、导入
计二、节度使之“兴”——危机前夜
思朝内忧
路边境患
三、节度使之“乱”——国势转衰
政治危机
社会危机
文化危机
黄巢起义
四、节度使之“继”——唐末五代
一、导入
【出示材料】:
《望岳》
学杜甫
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程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教师提问】:
这两首诗描述的杜甫眼中看见的祖国河山有何不同呢?分别反映
了诗人不同时期怎样的心境呢?
【预设回答】:
第一首诗看到的是祖国的秀美河山,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一腔
抱负。第二首诗看到的是国家的残破以及民众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心中
的郁结与苦闷。
【教师讲授】:
第一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735年,正值大唐盛世时期。第二首诗
则创作于757年。同样是望,但是此时的杜甫望见的景色与当年已经大
有不同。眼中曾经雄壮壮丽的河山还在,却满是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登上高峰抱负,一览众山的豪情,终究化作了深深的忧虑郁积在心。
【教师导入】:我们都知道,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其一生的诗篇,
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唐朝种种社会景象。那么,是什么样的
苦难环境促使其写下了如此沉郁顿挫的诗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五
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去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通过鉴赏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引导学生思考唐朝
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进入本课的学习,符合跨学科的学习要求。
二、节度使之“兴”——危机前夜
环节一:朝内忧
【出示材料】:
《长恨歌》
(节选)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教师提问】:白居易诗中的“杨家女”“汉皇”分别指的是谁?
【预设回答】:杨贵妃(杨玉环)、唐玄宗
【教师讲授】:杨玉环原来是唐玄宗为他的儿子寿王李瑁选择的王
妃,这位芳龄16岁的美少女,不仅轰动了洛阳,而且让唐玄宗坠入情
网。740年,杨玉环奉命出家为道士随后还俗。不久后,唐玄宗就把她
册封为自己的妃子。
【教师提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此时唐玄宗的生活是怎样
的?
【预设回答】:追求享乐,荒淫无度
【教师讲授】:讲解唐玄宗年号“天宝”的由来。
【教师过渡】:唐玄宗的贪图享乐、荒废朝政也给了别有用心之人
可乘之机。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天宝初,太真有宠,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引国忠为宾佐,既而擢授
监察御史。去就轻率,骤履清贵,朝士指目嗤之。——
《旧唐书•杨国忠传》
材料二:
李林甫专权,公卿之进,有不出其门者,必以罪去之。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
【教师讲授】:
唐玄宗荒废朝政也给了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唐玄宗晚年不再过
问政事,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
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根据史料记载,杨国忠原本性情暴躁、
品行不端。天宝初年,杨贵妃得宠,他也被提拔为官。他骤然登位又态
度轻慢,大臣都对他嗤之以鼻。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学无术的人却因能说
会道一路官至宰相,大约掌管四十多种职务。
李林甫出身于唐朝宗室,他接替张九龄成为当朝宰相,虽有一定的
政治才能却致力于操控权柄、排除异己。“虽然公卿之进,有不出其门
者,必以罪去之。”意思是所有不与他结盟的公卿都会被治罪。这些人
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彼此之间又相互倾轧、明争暗斗,
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教师过渡】:除了朝中政治的黑暗之外,此时唐朝边境的矛盾也
逐渐暴露。
【设计意图】:以《长恨歌》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引导学生思
考玄宗后期政治上的黑暗与腐败,符合学情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
兴趣。
环节二:朝外患
【出示材料】:
材料一: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741年)
669年唐朝疆域全图741年唐朝福域全图
材料二:
漠北的后突厥南侵西扰,东北的契丹与奚伺机进占辽西地区,吐蕃
势力进一步向河西、陇右和西域地区渗透。
——摘编自管彦波《唐朝的边疆局势及御边戍
守体系的变化》
【教师讲授】: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得知,唐朝边界所防御的对手是游牧或
半游牧民族的强大骑兵部队。经过几位统治者的开疆拓土,唐朝变为了
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王朝。请同学们观察下列两幅唐朝疆域变化图,说
说其中有何变化?很好,我们会发现,开元年间,后突厥势力崛起,影
响到唐朝的北部边防。依据史料记载,唐朝中后期,边疆局势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盛极一时的吐蕃不断寇扰西境,新崛起的后突厥汗国攻掠南
下,东北的契丹、奚、室韦等族也屡屡袭扰边境,唐朝的边疆陷入了全
面的危机之中。这些民族政权往往投入数以万计的精于骑射的骑兵,唐
军被迫在多线作战,疲于应付危局,东征西讨,损耗很大。出于巩固新
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战争中,唐玄宗进行了军制改革。
要想在与周边民族的战争中占据主动,就需要有庞大而且指挥灵活、快
速反应的边防军队。
【出示材料】:
【教师讲授】:
唐政府开始改革原来那种被地7
的小镇的军事部署,驻有集中指挥白工^(而
生。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命赢皮冠#姐,划幺奈大玉牛,可
唐朝共有十镇节度使。
【出示材料】:
材料一:10个藩镇驻军加上其他边地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
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
辽宋卷》
材料二:(边镇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
又有其财富。
——《新唐书。兵制》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思考,地方节度使势力壮大
带来了哪些隐患呢?
【预设回答】:造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
【教师讲授】:边镇节度使不仅兵多马壮,而且还控制了当地行政
和财政大权,很容易发展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中央与地方对比失衡。
【教师过渡】:身兼范阳等三地节度使,担任东北地区防御重任的
边将安禄山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统领18万余兵力,日渐摆脱了朝廷的
控制。
【出示材料】:
上幸爱禄山为子,尝与贵妃于便殿同乐。禄山每就座,不拜上而拜
妃。上顾问此胡:“不拜我而拜妃,子意何在也?”禄山奏曰:“胡家
即知有母,不知有父也。”
----《开天传言记》
【教师讲授】:安禄山是混血胡人,因为他平定奚、契丹的叛乱而
获唐玄宗赏识,称赞他为“万里长城”,唐玄宗甚至把他当作自己的“干儿
子”。有一次宴会上,安禄山坐下不拜唐玄宗反而拜杨贵妃,面对玄宗
的不解,他回答道:“我们胡人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
【教师提问】:安禄山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称作“父母”,安禄山将唐
玄宗称作“父亲”,把杨贵妃称作“母亲”。不仅如此,身体肥壮的他还曾
跳胡旋舞博二人开心,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回答】:安禄山善于奉承
【教师讲授】:安禄山精通升官诀窍,贿赂李林甫,巴结杨贵妃,
很快便博得了唐玄宗的信任。前去考察的使臣也受其贿赂讴骗皇帝安禄
山“忠心无二”,于是,唐玄宗放弃了剥夺其兵权的打算,失去了遏制叛
乱发生的最后机会。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信息提取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唐朝中后
期节度使势力过大引发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故
事突出安禄山“阿谀奉承”的特点,过渡到安史之乱的爆发。
二、节度使之“乱”——国势转衰
环节一:
【出示材料】:
【教师讲授】: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安史叛军从范阳起兵,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
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
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
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环节二:
【出示材料】: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作的四首诗。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我们课前提到的两首诗?杜甫的《春望》
正是写作于安史之乱期间。作为安史之乱的见证者与亲历者,杜甫以其
诗作记载了八年丧乱中的社会图景。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视觉去看
看,安史之乱中社会小人物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分组赏析这四首诗歌,
体会其中传递的信息与诗人的情感,并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其主题。
【教师讲授】:
《彭衙行》回忆了杜甫一家老小避难的片段。756年,叛军攻陷长
安,杜甫携一家老小前往廓州逃难。一路上以野果充饥、树枝御寒,起
早贪黑,跨越河流、行走深山,体现了其困苦流离之状。杜甫一家的遭
遇是这一时期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第二首诗春望
写于757年,听闻肃宗即位,杜甫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身处沦陷区
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
颂千古的名作。公元759年,杜甫被贬官离开洛阳赶往华州任所。所经
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他感慨万千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
《石壕吏》就是其中之一。杜甫寄宿在石壕村,眼见官吏前来捉壮丁前
去征兵,村中男丁相继战死,只留下老妇与儿童独自面对困苦。体现了
繁重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
杜甫晚年流亡巴蜀的情景。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
历,从中我们不难窥见当时贫困百姓困窘的生活状况。诗人诉自家之苦,
又忧国忧民,时时盼望能够变革黑暗的现实。
【教师过渡】:
这些诗歌描述了杜甫眼中残破的社会景象,以小人物的视觉记述了
千余年前的这场动乱与危机。但诗歌作为文学作品毕竟经过了艺术化加
工,且常常会受限于作者本人的视觉经历。因此,老师提醒大家,我们
在“以诗证史”的过程中需要小心谨慎,搜集多方史料加以验证。
【出示材料】:
材料一:
东至郑(今河南郑州市)、汴(今河南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
北自覃怀(今河南汝阳县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
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二:
唐朝全国人口统计表
【教师讲授】:
与杜甫诗作传达的信息相对应,根据旧唐书记载,经历了安史之乱
的唐朝,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通典整理的数据看来,这一时期,人
口锐减、社会凋敝,形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教师过渡】: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源自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那么,叛乱平定之
后这种现象是否得到了缓解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这段材料来分析安
史之乱给唐朝国势带来的另一个影响。
【出示材料】:
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
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
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新唐书•兵志》
【预设回答】:节度使数量增多,势力愈发强大。
【教师讲述】:叛乱虽然结束了,但是叛乱的隐患并没有根除。在
平定安史之乱的后期,唐朝为了加速胜利采取了拉拢叛军将领的做法,
以封这些叛军将领为各地节度使为名,争取这些将领归顺了唐朝。虽然
他使得叛乱得以最终结束,但是这些个将领仍然掌握着地方的军队。因
此,叛乱的祸根并未根除。安史之乱之后,为了节制这些个节度使,唐
朝不得不又新封不少节度使,于是节度使遍及了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
节度使掌握着军队财政和地方的行政权,实际上成为地方上的格局势
力。历史上把这样的节度使的格局又称之为叫作藩镇割据。
【出示材料】:
【教师讲授】:
这幅画选自敦煌壁画今人起名叫张议潮出行图。张议潮是唐朝后期
河西走廊沙州的节度使。因为抗击西北少数民族军队有功,被封为节度
使。画面之中,两旁军正严肃,号角连天,大陆的中央,正是张议潮准
备出行的对垒。一幅画面把当时节度使出行的威风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
致。
【设计意图】:通过提取古诗、图片等史料信息,引导学生认识安
史之乱给社会及朝政带来的不利影响。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符合
跨学科学习的要求。
【教师过渡】:
安史之乱后,“盛唐气象”成为旧梦,唐朝国势之危如大厦将倾。请
同学们结合课本归纳,唐朝后期朝中及社会的图景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讲授】:
在中央,唐朝后期的统治更加黑暗腐朽,宦官专权,甚至公然废立
皇帝。宪宗和敬宗死于宦官之手,穆宗等七位皇帝皆由宦官拥立。在地
方形势层面,藩镇或者联兵对抗中央,或者相互间兼并攻战,以致经常
有变乱发生,中央愈发无力控制。在社会层面,藩镇统治下的人民,赋
役和兵役的负担十分沉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
荒,无以为生。德宗与宪宗在位期间曾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调整内
政、遏制藩镇势力,创造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却也无力回天。
【教师过渡】:
政治黑暗、藩镇割据、百姓生活困苦,乱世为农民起义的爆发提供
了温床。很快,由黄巢率领的起义军给予了处在末世边缘的唐朝致命一
击。
【出示时间轴】:黄巢起义与朱温灭唐
【教师讲授】:
875年,王仙芝在濮阳率众起义。黄巢也聚众起义,加入王仙芝的
队伍。深受压迫的广大农民纷纷参加起义,“数月之间,众至数万”。面
对汹涌的农民起义,唐朝政府调兵遣将,企图镇压。王仙芝战败被杀,
其部属加入黄巢的队伍。自此,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设置官署,建立
农民政权。黄巢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却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
【教师过渡】:
参与过镇压黄巢起义的节度使朱温很快控制了朝政,于907年建立
起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设计意图】:延续上一部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唐朝的灭亡过程,重点启发学生思考唐末农民起义爆
发的原因。
五、节度使之“继”——五代乱象
【出示材料】: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教师讲授】:
唐朝结束以后,历史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手乐器行业的绿色环保发展策略研究
- 排涝泵站能耗管理办法
- 提前发货业务管理办法
- 揭阳工地消防管理办法
- 支部所辖科室管理办法
- 收费大厅报账管理办法
- 生物多样性宝库:中国动植物图鉴
- 新泰市小作坊管理办法
- 新进员工上岗管理办法
- 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 幼儿园玩教具装备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标)
- DBJT 13-309-2019非开挖顶管技术规程
- DBJ50-T-157-202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从业人员配备标准
- 《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指南》
- 教师违反师德的典型案例分析
- 《水利水电工程隧洞超前地质预报规程》
- 转岗建工作简历模板
- 竞走培训课件
- 特殊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安全制度
- 物业小区保安服务合同
- 君乐宝在线测评题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