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学业水平阶段性调研测试九年级历史(2025.04)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共4页,满分为50分;第Ⅱ卷共4页,满分为50分。本试题共8页,满分100分。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同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为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2.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中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A.华夏族的形成 B.中国王朝的产生 C.世袭制的确立 D.分封制的实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禹建立了夏朝,所以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王朝的产生,不是华夏族的形成、世袭制的确立和分封制的实行,排除ACD。2.琅琊刻石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该文物()A.见证了秦灭六国的过程 B.体现了楷书艺术的成熟C.记载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D.反映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材料“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和实行郡县制等。因此,C项正确;刻石并未具体描述秦灭六国过程,排除A项;秦朝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尚未出现楷书,排除B项;刻石内容与秦末农民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此举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巩固儒学主导地位,C项正确;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即指的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推行削藩策和推恩令剥夺诸侯王的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豪强,无法得出其发展状况,是否受到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4.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灌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开通()A.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C.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D.加速了隋朝的灭亡【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修建,沟通了南北,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发展,A项正确;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而不是与外国的交往,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暴政的具体表现,是导致隋朝的灭亡的原因之一,不是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反映的是大运河修建沟通了南北,未涉及加速隋朝灭亡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5.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店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居住人口达百万。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店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居住人口达百万。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唐都长安城商业繁荣,规划整齐,人口众多,亚欧大陆物品在这里交流,国外的各行业人口在这里云集,反映出长安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反映了唐朝繁荣与开放,C项正确;秦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指辽宋夏金元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6.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诗史互证,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C.“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考证南宋历史”的信息和所学可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的是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D项正确;“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体现的科举高中的愉快心情,与南宋无关,排除A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绘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开元盛世,排除B项;“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体现的是契丹的历史,排除C项。故选D项。7.元朝建立后,在吐蕃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行使行政管理权,由中央机构直接统辖。这一“中央机构”是()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B项正确;中书省在中央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排除A项;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排除C项;御史台负责全国的监察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8.“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种变化说明()A.群臣关系越来越紧张 B.等级制度严格C.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皇权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宋之前,“三公坐而论道”反映了汉唐时期相对开明的君臣关系,宋朝时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将,又逐步剥夺宰相权力(如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大臣“无坐处”实为皇权对官僚体系的压制,而明初朱元璋废宰相、设锦衣卫,皇权空前强化,明代官员“跪奏”成为常态,而大臣从坐着到跪着说话体现了皇权不断强化,D项正确;君臣关系紧张属于表象而非本质,礼仪变化背后是权力结构变迁,排除A项;礼仪确为等级体现,但未触及皇权强化的核心逻辑,排除B项;中央集权侧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如宋朝收地方财权),而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对官僚系统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9.如表是中国古代对边疆某一地区进行管理的措施。据此可知,这一地区是()时期措施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置伊犁将军A.西藏 B.台湾 C.东北 D.新疆【答案】D【解析】【详解】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在西域设立的,伊犁将军,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10.“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应出自()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可知是《南京条约》。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A项正确;《北京条约》增开了天津为商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马关条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辛丑条约》使清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1.“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这里的“非凡努力”()A.促进了制度的变革 B.实现了自强求富 C.开启了近代化尝试 D.推动了社会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是指洋务派开展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尝试,C项正确;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制度变革,排除A项;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排除B项;洋务运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12.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A.林则徐 B.邓世昌 C.谭嗣同 D.孙中山【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项正确;林则徐是禁烟英雄、邓世昌是黄海海战中牺牲的英雄、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三人都和三民主义、推翻专制统治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BC项。故选D项。13.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6年,北伐开始,首先打垮了吴佩孚,故C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故A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B不符合题意;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4.毛泽东曾说:“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到乡下站稳脚跟。”这段话出现的背景是()A.国民革命失败 B.秋收起义受挫C.土地革命开展 D.日本全面侵华【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到乡下站稳脚跟”和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农村建立根据地(如井冈山),与题干“到乡下站稳脚跟”完全契合,B项正确;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但毛泽东的这段话更具体指向秋收起义后的战略调整,而非国民革命失败这一宽泛背景,排除A项;土地革命是秋收起义后的长期政策,但题干强调的是起义受挫后“到乡下去”的战略转移,而非土地革命本身,且土地革命是到乡下去后开展的,排除C项;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中共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题干“到乡下”的背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广阔的地域上发起了一场大规模战役,他们在敌人后方扒铁路、炸桥梁、毁公路、围攻炮楼和据点,历时四个多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这场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广阔的地域上发起了一场大规模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8月至次年1月,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D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8—11月,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9月,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排除C项。故选D项。16.1946年7月-1948年12月,渤海区(涉及现山东省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淄博市、济南市、德州市、河北省沧州市和天津市南部部分县区)共出动支前民工1296685人(次),运送到前线的军粮1.35亿公斤。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A.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背景 B.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C.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策略 D.三大战役胜利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1946年7月-1948年12月,渤海区(涉及现山东省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淄博市、济南市、德州市、河北省沧州市和天津市南部部分县区)共出动支前民工1296685人(次),运送到前线的军粮1.35亿公斤。”可知,解放战争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反映的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B项正确;1946年7月时,蒋介石已发动内战,排除A项;题干重在强调人民的支持,与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策略无关,排除C项;1948年三大战役刚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17.下图是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国内因素是A.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官督商办企业得到发展C.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下降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比重上升,再结合所学,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实业发展的热潮,A项正确;官督商办企业发展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排除B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是外部原因,排除C项;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18.《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诞生于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诞生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图2中的②,B项正确;①是非洲东部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所在地区,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③是印度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④是地中海地区是希腊文明的诞生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9.16世纪,西欧出版的《世界地图集》最初有69幅地图,之后的十几年间又增加了82幅。很多是之前尚未涉及的地区。与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手工工场出现 B.文艺复兴运动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厂制度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西欧出版的《世界地图集》最初有69幅地图,之后的十几年间又增加了82幅,很多是之前尚未涉及的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与亚洲、美洲、非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手工工场的出现,手工工场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与材料信息时间不符,排除B项;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与材料信息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0.19世纪中期,浓烟滚滚的“轨道怪物”将欧洲各主要路程的距离都“缩短”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大大加快了人类的旅行速度。这主要是由于()A.珍妮纺纱机的出现 B.改良蒸汽机的应用 C.电动机的发明 D.发电机的推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中的关键字浓烟滚滚的“轨道怪物”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改良蒸汽机的应用,B项正确;珍妮纺纱机的出现运用于纺织领域,排除A项;由题意中的浓烟滚滚可知,电动机的发明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同理,由题意中的浓烟滚滚可知,发电机的推广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1.“这项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因此,亚历山大二世获得了‘解放者’的名号。”“这项改革”是指()A.拿破仑帝国建立 B.美国南北战争C.俄国废除农奴制 D.日本明治维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农奴购买土地的价格高于当时的地价,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项正确;拿破仑是法国人,与俄国改革无关,排除A项;领导美国南北战争取得胜利的是林肯,排除B项;明治天皇领导了日本明治维新,排除D项。故选C项。22.19世纪末,某一周盟条约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该同盟是A三国协约B.轴心国集团C.三国同盟D反法西斯同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形成了以德国为核心的,奥匈帝国与意大利共同组织的三国同盟;以英国为主导的,俄国与法国组成的三国协约,选项A不符合题意;选项B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的,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23.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倒退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C.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倒退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导致了大量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下跌、农场破产,A项正确;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是1933年开始,帮助美国度过危机,与材料生产倒退不符,排除B项;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C项是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不是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倒退的原因,排除C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194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4.二战结束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美国和苏联分别组建了以自己为首的相互敌对的政治、军事、经济组织。这反映出当时国际关系的状况是()A.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 B.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C.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D.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二战结束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美国和苏联分别组建了以自己为首的相互敌对的政治、军事、经济组织”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处于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军事集团。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格局形成,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排除B项;“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当时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第Ⅱ卷为非选择题。请考生用蓝、黑色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上作答。2.答卷前,请考生先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夏商周时期:________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1)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某个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或关键问题确定的。结合上述单元目录,在“______”处填写出本单元的主题。(2)结合所学知识,运用“铁器牛耕”“争霸兼并”“变法改革”“百家争鸣”这四个词语,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阐述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250字左右,四个词语需出现在短文内。【答案】(1)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2)示例: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使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各诸侯国为在争霸兼并中取胜,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如商鞅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同时,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提出不同主张,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支持。这些变化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面变革,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解析】【小问1详解】填空:观察单元目录涵盖的内容,从夏商周时期的更替,到春秋动荡、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等,可知整体围绕的是夏商周这一历史阶段,所以单元主题可填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小问2详解】小论文: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开篇点明时代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阶段。阐述铁器牛耕影响: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生产力大幅提升,这是变革的根本原因。大量荒地被开垦,导致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说明争霸兼并情况: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民族交融。讲述变法改革内容: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如商鞅变法,通过一系列措施使秦国实力增强,为统一奠基,推动了封建制度确立。介绍百家争鸣意义: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各学派著书立说、相互辩论,提供了思想源泉,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基础。总结变革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推动了历史进步与社会转型。示例如下: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使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各诸侯国为在争霸兼并中取胜,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如商鞅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同时,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提出不同主张,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支持。这些变化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面变革,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5月2日都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当代学者茅海建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材料二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人物: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原因分析: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人物: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原因分析: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1)根据材料一,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种记述更为可信。(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两人“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综合材料一、二,指出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1)矛盾之处:康有为个人回忆反映当时督察院拒收联名上书,而学者茅海建通过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根本没送举人联名上书。可信度:茅海建档案研究更可靠。理由: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具有记述者立场的回忆录相比,更为可靠。(2)康广仁认为:维新派改革涉及范围广;缺乏群众基础;皇帝无实权。徐中约认为:康有为等人缺乏政治实践经验。因素;研究者的立场;掌握史料类型、来源不同;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研究者的角度;研究者的价值观;研究史料的占有情况;史料记载:研究者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者社会地位;研究程度、经验等。【解析】【小问1详解】矛盾之处:根据材料一“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5月2日都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可知康有为个人回忆反映当时督察院拒收联名上书,根据材料三中“当代学者茅海建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可知学者茅海建通过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根本没送举人联名上书。可信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具有记述者立场的回忆录相比,更为可靠,因此茅海建档案研究更可靠。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具有记述者立场的回忆录相比,更为可靠,因此茅海建档案研究更可靠。【小问2详解】康广仁认为:根据材料二“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可知原因为维新派改革涉及范围广;根据材料二“参与人员太少”可知原因为缺乏群众基础;根据材料二“皇上又无实权”可知原因为皇帝无实权。徐中约认为:根据材料二“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可知原因为康有为等人缺乏政治实践经验。因素:根据康广仁、徐中约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不同可知对历史的认识受研究者的立场;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研究者的角度;研究者的价值观等因素影响。根据康有为和茅海建对公车上书事件记载的矛盾之处可知对历史的认识受掌握史料类型、来源不同;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史料的占有情况;史料记载:研究者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者社会地位;研究程度、经验等因素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叔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借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几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①_____》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第六条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②_____》材料二在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等欧美国家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称为近代宪法。近代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强调宪法和法律至上,就意味着政府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以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确定公民权利的范围,并且依法约束和控制国家权力的行使。——摘编自许兵《试论近代宪法的基本功能》(1)材料一中的条款分别出自哪一法律文献,文献颁布后这两个国家确立的政治体制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宪法的基本功能”。综合材料一、二,归纳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答案】(1)法律文献:《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2)“近代宪法的基本功能”:巩固革命成果,确立新政权合法性;限制政府权力,构建法治框架;保障公民权利,奠定现代人权基础趋势:民主化、法治化。【解析】【小问1详解】法律文献:据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叔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借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可知,该文献为《权利法案》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与材料信息相符;据材料一“第一款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可知,该文献为1787年宪法,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终制定出美国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与材料信息相符。政治体制:结合所学可知,《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小问2详解】“近代宪法的基本功能”:据材料二“近代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可知,巩固革命成果,确立新政权合法性;据材料二“强调宪法和法律至上,就意味着政府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可知,限制政府权力,构建法治框架;据材料二“以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确定公民权利的范围,并且依法约束和控制国家权力的行使”可知,保障公民权利,奠定现代人权基础。趋势:据材料一法律文献和材料二“强调宪法和法律至上,就意味着政府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可知,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为民主化、法治化。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