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甘肃省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5届甘肃省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5届甘肃省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5届甘肃省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5届甘肃省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5届甘肃省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5届甘肃省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5届甘肃省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5届甘肃省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5届甘肃省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甘肃省高三月考试卷(4月)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成就斐然。中国音乐的高度发达可以从乐器上得到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就踏上了寻觅音乐艺术之路。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夏、商、周三

代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就已有了诸如骨笛、骨哨、陶埙、石磬等乐器,相应地发展

了器乐。“击石拊石,百兽幸舞”(《尚书·舜典》)的文句可以令人想象出原始先民的歌舞盛景。1986年到1987年,河南舞阳县出土了贾湖骨笛。这些骨笛诞生于9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远早于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早2000多年,被誉为世界笛子的鼻

祖。尤其令人自豪的是,这些贾湖骨笛为七孔笛,已经可以发出跟今天相似的七声音阶。长

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是五声音阶,而七声音阶是西方的;可七孔贾湖骨笛证明了

中国原始七声音阶系统的确立远早于西方。同样的例子还有曾侯乙墓编钟,它的出土同样引

起轰动,中国先秦乐钟的“一钟双音”终于被举世公认。古老的钟磬乐器详细地记载着先秦时期的乐律学知识,至今“未老”,它能够演奏出完备的当代旋律。1997年香港回归时刻,

大型交响曲《一九九七:天·地·人》就是通过曾侯乙编钟的演奏传遍全球;2008年北京

奥运会的颁奖礼乐里,有曾侯乙编钟的原声和玉磬的声音。作为文字佐证,《诗经》再现了中国传统器乐的发达。它所反映的器乐应用,主要分为两类:用于礼仪,用于娱乐及巫术。审视《诗经》诸诗,明言器乐应用的总计23首:言

及用于娱乐者4首,用为巫师之表演者1首;其余均为用于礼仪。周代礼仅繁缛复杂,《礼

记·礼器》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这些礼仪,按东汉郑众的说法,大致可以归总为“吉、凶、宾、军、嘉”之“五礼”。五礼之中,凶礼为禁乐之礼,而吉、嘉、宾、军四礼,除嘉礼中婚礼、士冠礼不用乐外,皆有乐。《诗经》记载了中国传统器乐的发达盛况。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中国种奥繁多的古代乐器日益减少,很多乐器今天已经难觅踪迹,璀璨的中国音乐文化也在传播技术日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摘编自王建成、徐宁《《诗经》器乐:一种富有意境的表达》)(摘编自薛梦飞《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西音乐的比较与融合》)(摘编自封鹏《当代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3282.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诗经》反映的器乐应用“用于礼仪”的一项是(3分)A.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诗经·定之方中》)B.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诗经·鹿鸣》)C.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诗经·甫田》)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曾侯乙编钟奏响于香港回归时刻和北京奥运会颁奖礼乐,可知先秦古老钟磬乐器可以演奏完备的当代旋律。B.西方交响乐队常见的器乐组合形式,包括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这反映出西方音乐更注重用调性表达情感。C.相比于注重创新实验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中古老曲目和传统结构占重要地位的现状,可能会影响中国音乐的发展变革。D.高校通过增设相关乐器选修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做法,有助于解决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传承出现的断层问题。4.班级阅读小组对材料一的论述进行点评,甲组点评“论证有说服力”,乙组点评“语言有感染力”。请你任选一组加入,并对本组点评进行简要分析。(4分)5.“近代以来,在西方音乐文化和现代音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该怎样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行行重行行汤成难这年初夏,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那时农忙刚刚结束,最后一粒麦谷归仓,最后一株稻秧也插进地里。出发前一天晚上,父亲将门前的路又修整一番。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父亲对我们说。他扛着铁锹走了。我们也不知道父亲要去哪里,母亲说父亲去外地找活儿干了,因为要挣钱供我和哥哥继续读书。哥哥觉得父亲是偷偷学手艺去了,只有我坚定地认为父亲是去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我得老实交代,那时候我还是个货真价实的结巴,舌头无法吐出清晰的字音,所有的字词在我嘴里冰冻着,缠绕着,粘连着,却不肯离开口腔。有时,我需要嚼碎一个个冰块,才能将那些字词释放出来,①可它们经过我的舌头时,又变得面目全非。于是我干脆不说话了,紧咬着牙齿,囚禁住舌头,将嘴唇拉成一道直线。父亲虽然不结巴,但有一张被生活洗去所有表情的脸。他也总是这样抿着嘴唇、嘴唇紧抿而形成的扁长直线很少变化,似乎没有什么情绪能使其弯曲。在我和哥哥都以为父亲几年之后或这年年底才会回来时,父亲却在快秋收的时候扛着铁锹出现了,好像他并没有远行,只是去了一趟地里而已。父亲带回了样东西-一支毛笔。哥哥看到毛笔时,泄气地走开了。我是开心的,小心地拿起毛笔,忍不住抚摸毛笔的毛,它饱满、柔软,使我的心怦怦直跳,口腔里有无数的词语在跌撞、翻滚。我用舌头舔了舔,舌头触碰它的瞬间,浑身一激灵,感受到一种灵活的力量。高三月考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48今天画了什么景子?父亲总是这样问我。我饶有兴趣地回答他、山峰、溪水、松林、云雾、山路······这时,父亲便打断我:“山路?真的有一条路吗?”他小声地说。“是的,是有一条路的。”我说,每幅山水画里隐隐约约都有一条路的。父亲点点头,半晌才回复一句:“真好。”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变得爱说话了,曾经那些被封闭在嘴里的字词正加倍繁衍,它们簇拥着,争先恐后。父亲是个合格的倾听者,时常提出问题让我回答。有一次我和他讲起表现山石峰峦的画法披麻皱,他问我披麻被是什么样的,我不得不停下来找一截树枝在地上画给他看。父亲歪着脑袋,看得极其认真,好像这些线条十分吸引他。天色越来越暗,但我的谈兴正浓,父亲似乎也有无尽的问题,他问我最喜欢的是哪个皱法?我不假思索地说是斧劈效,③斧劈皱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臂,能够表现出水墨苍劲的风格。为了让父亲知道斧劈做长什么样,我突然拉过他的手,在黑暗中用食指在他的掌心画了起来。父亲笑了,是那种发出声音的笑,不知道是被我弄得痒痒了,还是别的什么,④总之他的笑声像豆子在豆荚里悄悄炸裂,克制地、欢快地弹跳着。多年后,我如父亲所愿,成了一个拿毛笔的人。父亲当年送我的毛笔我一直保留着,尽管毛早已用秃,我依然记得第一次抚摸毛笔的时候,记得那种舒畅和激越之感。有媒体评论我的山水画里充满故事,的确,毛笔就是我的舌头,我用它讲述故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从母亲、哥哥和“我”对父亲的不同猜测来看,父亲平日没有和任何人提及自己出远门的原因。B.“我”因为结巴怕说话被别人嘲笑所以“干脆不说话了”,这让父亲非常焦虑,以致也总是像“我”一样地抿着嘴唇,不和别人说话。C.父亲从不坐下看“我”写字,并且“将身子支在锹柄上,和桌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反映出父亲怕打扰“我”写字而产生的卑怯之情。D.父亲听到“我”说山水画中“隐隐约约都有一条路”时,“半晌才回复一句:“真好。””可见父亲内心也希望有一条通往远方的路。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的“面目全非”,是指字词被“我”说出来后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强调了“我”结巴的严重程度。B.句子②单独成段,既与上段“感受到一种灵活的力量”相呼应,又为后文“我”以笔为舌讲述故事作铺垫。C.句子③中的“苍劲”,是父亲的一种生命状态,也是“我”的一种生命状态,因生活的艰难而感到的沧桑。D.句子④中“像豆子在豆荚里悄悄炸裂”,写出了父亲笑声的克制和欢快,暗含着父亲对“我”的赏识。8.为什么“我”写字时,感觉到是“另外一股神奇力量操纵着这支毛笔”?请简要分析。(4分)9.毛笔与“我”的成长之路有什么内在联系?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高三月考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三)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狱其君者,必千架之家;千乘之国,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铁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愤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差,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偏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贵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尖外厩美人元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袝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贵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材料三: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惠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于径难以货财之利也?《易》曰:“利见大人”“利涉大川”“乾,元亨利贞”。《尚书》曰:“黎民亦尚有利战?”皆安吉之利也。行仁义得安吉之利。孟子不且语问惠王:“何谓“利吾国”?”惠王言貨财之利,乃可答若设。令惠王之问未知何趣,孟子径答以货财之利。如惠王实问货财。孟子无以验效也;如问安吉之利,而孟子答以货财之利,失对上之指,违道理之实也。(节选自王充《论衡·刺孟篇》)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ABCDEGH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远千里而来”与《项脊轩志》中“某所,而母立于兹”的“而”用法不同。B.谢,认错、道歉,今天使用的成语“敬谢不敏”,其中的“谢”字意思与此相同。C.券契,竹制一分为二的契据,借贷双方各持一份,便于合齿验证,所以下文说“合券”。D.区区,形容地方很小,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不同。高三月考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以万乘之国,千乘之国这些不同实力国家的国君因利失义、为人所杀的现象告诫梁惠王,为政应先考虑施行“仁义”,要“义”与“利”并重。B.孟尝君之前并未见过冯谖,在冯谖主动请缨后召见了他。孟尝君为人恭敬有礼,见而后先谦逊诚恳地解释自己怠慢冯谖的原因,恳请冯谖不要怪罪。C.冯谖马不停蹄地从薛回到齐国,一大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没有想到他竟然这么快回来,感到很奇怪,穿戴整齐接见了冯谖,并询问此行的情况。D.材料三中王充质疑孟子的言论,认为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时过于主观,有失偏颇,并引用《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语句证明自己的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2)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3(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登岳阳楼陈与义①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④,诗到巴陵还未工。[注]①陈与义:南北宋之交诗人。靖康之变后,诗人南下流亡至岳阳楼时作此诗。②杪秋:晚秋。③白首:白发,这里指枯而未凋的白草。④翰林:指李白,曾为

翰林待诏,有题岳麓之诗。“物色分留少”化用杜甫诗中“物色分留与老夫”一

句,是说李翰林留给自己的巴险的物色太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登楼望远,见洞庭湖一平如镜,天空倒映在湖水之中,水天相接,意境宏阔辽远。

B.“正浮空”写夕阳下湖上的风帆和空中的归雁似乎都浮在空中的景象,突出湖的澄澈。

C.“客子”点明了诗人困顿的处境,而“日落君山元气中”则是诗人处境的真实写照。D.尾联化用典故,写诗人流亡已到巴陵,但诗作仍未见精工,含蓄表达诗人的复杂情绪。16.如何理解本诗颈联所暗含的今昔对比之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参观完科技馆,强华认识到借助外物、利用数字技术助力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便在留言簿上写下《荀子·劝学》中“”两句话。

(2)旅游归来,小林引用柳永《望海潮》中的“”两句,告诉

朋友所游之地因桂子、荷花闻名。(3)“鬓”指两颊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鬓发的细微变化常常触动人敏感的情思,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如“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简赎是中国古代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片的统称。在纸张发明、普及前,简牍是(甲)。

20世纪80年代,简牍研究成为国际显学,甘肃简牍在这门显学中占有A的地位。

截至2020年年底,甘肃共有8万多枚简旗出土,其中(乙),总量有7万多枚,占全国出

土汉简总数的高三月考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80%以上。甘肃之所以会出土数量如此巨大的汉箭,与当地历史和自然条件有关。一方面,西北地区是展现秦皇汉式B的地方,又是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这里处于戈壁地带,干燥的环境有利于汉简的保存,而历史上此地人烟稀少也使这些珍宝免遭破坏。甘肃简牍忠实地反映了古丝纲之路上中亚、西亚等地区古老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研究领城中具有重要的补史、证史作用。如,①1973年出土于甘肃金塔境内汉代肩水金关遗址的《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②为汉人的饮食构成、接待规格、劳边制度。③以及册书编联形式提供了实证;④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⑤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里程简》表明了汉代从长安到天山廊道路网的存在,⑥为“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根据。如今,电子通信已经逐渐取代了车马邮件,信息的交流反馈不必再经历漫长的等待;然而在“【丁】”的年代,书信是无数戍边将士的情感寄托。河西走廊地区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防要塞。(丙)达数万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私人书信,反映了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弟幼弱不胜,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