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资源学 课件 2018增殖资源学名词解释及思考题学习资料_第1页
增殖资源学 课件 2018增殖资源学名词解释及思考题学习资料_第2页
增殖资源学 课件 2018增殖资源学名词解释及思考题学习资料_第3页
增殖资源学 课件 2018增殖资源学名词解释及思考题学习资料_第4页
增殖资源学 课件 2018增殖资源学名词解释及思考题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增殖资源学整理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连线题或填图题和论述题思考题1.增殖渔业与养殖业、捕捞业的关系与异同2.对虾、鲍鱼、扇贝、海参、海带、海蜇的生活史3.真鲷、对虾、鲍鱼、扇贝、海参人工育苗的流程与关键步骤4.真鲷、对虾、鲍鱼、扇贝、海参增殖放流的一般方法与主要步骤5.人工礁诱集鱼虾等的一般机理6.河口生态系的特征及其与增殖间的关系7.海藻与海草群落生态特征与作用8.海流的生态意义及其与海洋渔业的关系9.资源增殖的基本模式(Russel,Malthus,Logistic)10.如何理解Russel增殖公式11.海蜇的外部形态及其放流方法12.有关名词概念:渔业资源增殖,海洋牧场,栽培渔业,潮间带,河口湾,寒流,暖流,温跃层,人工礁、鱼礁性、单位人工鱼礁、马尔萨斯增殖,逻辑斯谛增殖,标志放流、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矶烧、异型世代交替、同型世代交替、阴干刺激、夏眠一、名词解释渔业资源增殖:广义地,渔业资源增殖是指用人工措施放流苗种或人工栽培、科学管理、收获以及对渔场环境改造与保护等方法,使水产资源再生产,类似于农牧业的一种渔业方式。(新增)栽培渔业:一面增殖,一面捕捞,使渔业资源永久延续。或将对象生物按人们的意志加以增殖后再进行捕捞的渔业方式。潮间带:指落潮时定期暴露于空气中,而涨潮时又淹没于水中的沿岸区。具有岩岸、沙滩和泥滩,甚至是珊瑚礁和红树林等多种生态系统。河口湾:河口区是海水和淡水交汇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它受潮汐作用的强烈影响。河口湾(estuary)除真正的河口外,还包括半封闭的沿岸海湾、潮沼(tidalmarshes)和沿岸沙坝后面的水体。寒流:寒流是指水温低于流经海区水温的海流,通常是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如千岛寒流。寒流一般低温低盐,透明度较小。暖流:暖流是指水温高于流经海区水温的海流,通常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如黑潮暖流。暖流一般高温高盐,透明度也较大。人工礁:最初的人工礁是以诱集鱼类,造成渔场,以供人们捕获为目的,而且主要以鱼类为对象。所以称为人工鱼礁。当前人工礁的概念:是一种人为设置在水域中的构造物,它是以捕获水生生物或增殖保护为目的的渔场设施。鱼礁性:鱼对礁石的行为反应和相对位置关系,因不同鱼种和各成长阶段而有差异,这种差异即称之为鱼的鱼礁性。根据鱼与鱼礁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将鱼归结为三类型。Ⅰ接触、隐蔽、饵料;Ⅱ视觉、接触;Ⅲ水流、振动单位人工鱼礁:(≥400m3)达到400空立方米的鱼礁我们称为单位人工鱼礁。马尔萨斯增殖:假设环境因素一定时,种群的瞬时增殖速率与该时刻的个体数成正比。马尔萨斯增殖亦被称为与密度无关的增殖。逻辑斯谛增殖:假设rt=r(1-Nt/k),k为环境负荷量或环境容纳量,则,逻辑斯谛增殖也叫作与密度有关的增殖。标志放流:将带有标志物或其他标记的水生生物放回水域中,再根据回捕的时间、地点来研究渔业资源的一种方法。生物学零度: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有效积温:超过生物学零度的培育水温累加到一定程度,生物的生殖腺才能达到性成熟。也就是说培育水温减去生物学零度累计总和就称为有效积温。矶烧:在高水温、低营养盐的海况下,大型海藻死亡率急剧增高,浅海区的海中林(海藻群落)大面积减少的现象。(由于环境恶化(如高水温,低营养盐海况)造成海藻群落荒漠化的现象成为矶烧。)异型世代交替:在生活史上孢子体和配子体外表悬殊。根据两个世代的形态、大小和有无独立生活机能,又可分为:苔藓型世代交替、蕨类型世代交替、和种子植物型世代交替。同型世代交替:在生活史上孢子体和配子体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完全一样,并且都能独立生活,这种世代交替为同型世代交替。阴干刺激:无脊椎动物诱导产卵的一种方法。达到性腺成熟后,从水中捞出,在遮光、潮湿,一定时间条件下干露以刺激其产卵的刺激方法。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一个新型的增养殖渔业系统,即在某一海域内,建设适应水产资源生态的人工生息场,采用增值放流和移殖放流的方法,将生物种苗经过中间育成或人工驯化后放流入海,利用海洋自然生产力和微量投饵育成,并采用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和环境监控技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使其资源量增大,有计划且高效率的进行渔获。

温跃层: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夏眠:到2-4月后,20-30度时海参会向更深的海底迁移。由于在新的地方缺少食物,所以海参只好进入夏眠状态,这是生物为适应环境而养成的习惯。二、思考题(新增题)增殖渔业与养殖业、捕捞业的关系与异同增殖渔业介于养殖业与捕捞业二者之间,与二者有本质区别。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工干预程度的高低,表现在场所和饵料的性质上。捕捞业的鱼类生长场所完全是自然场所,饵料为天然饵料。养殖业与其相反,场所为人工建造和划定,饵料为人工饲料,如扇贝、鲍鱼的筏式养殖。而增殖渔业介于这两者之间,有部分人工干预,它主要通过两个基本途径实现:一是将苗种与亲体放流至适宜的栖息场所,利用天然饵料培养,以此来增加渔业资源量。二是建设人工礁或海中林,以扩大水域容纳量,对增殖场进行改良和建造。三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渔业资源,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虾、鲍鱼、扇贝、海参、海带、海蜇的生活史A对虾生活史: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幼虾--成虾B鲍鱼生活史:受精卵--胚胎发育--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初期匍匐幼虫--围口壳幼虫--上足分化幼虫--稚鲍幼鲍--成鲍C扇贝生活史:受精卵--胚胎发育--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壳顶幼虫--稚贝--幼贝--成贝D海参生活史:受精卵--胚胎发育--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幼参--成参E海带(异型世代交替)生活史:孢子体(叶状体)--游孢子--配子体--(精子和卵子)--接合体--孢子体(芽体)--幼叶体F海蜇生活史:受精卵--浮浪幼虫--螅状幼体--蝶状幼体--幼蜇3.(新增题)真鲷、对虾、鲍鱼、扇贝、海参人工育苗的流程与关键步骤A.真鲷首先在育苗池中培育,饲喂由小球藻培育的轮虫。鱼苗长到一定大小即进行中间培育,随鱼苗的生长饵料的大小和成分改变,不同饵料的投喂顺序为轮虫、桡足类、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成体、冷冻糠虾、杂鱼。B对虾亲虾的选择:最好选择本地种,尽量用野生个体。受精卵清洗:亲虾在产卵槽中产卵后,将其拿出,停止灌气,使卵下沉,然后打开下部排水口,使卵流入回收槽里,用较大网目的网过滤掉较大的垃圾,回收得到的卵经过洗净后转移至饲育槽里。对虾饵料种类随其生长而变动,在无节幼体和蚤状幼体时期投喂硅藻、酵母或四列藻,糠虾幼体时期可开始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后期幼体可投喂冷冻糠虾和混合饲料。C鲍鱼亲鲍的升温蓄养:亲鲍的壳长应大于8cm,雌雄比例为4:1。密度为20-25只/m3,每天升温1℃至20度恒温,需要连续充气,保证充足的溶解氧含量(5mg/L),每2天投喂1次饵料。诱导刺激与采卵:产卵诱导刺激有紫外线照射法、活性炭处理海水法、过氧化氢法和阴干刺激法。采卵过程如下:阴干后用紫外线照射海水并升温,此时将雌雄分开,雌雄排放卵或精液后,给卵授精,最后用40目筛过滤得到受精卵。洗卵与幼体培育:洗卵在受精后20-30分钟,卵子全部下沉后将中上层水换掉3/5,然后加入新鲜海水。洗卵要进行8-10次。浮游幼虫的管理:水温18-20℃,担轮幼虫密度以15-20个/ml为宜。每隔2小时换水1/2-1/3或采用流水培育。担轮幼虫到面盘幼虫需经过多次选优。稚鲍的培育:受精卵经72h发育至面盘幼虫后期,投放采苗板采苗,并向池内加GABA。采苗后应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一半水量。补充饵料,具体方法是适当增加营养盐使底栖硅藻连续生长繁殖,或用新的采苗板进行插板。敌害的清除:可用2ppm敌百虫毒杀桡足类等敌害。日常管理要注意换水测水温、测pH值、溶解氧和盐度,若发现池壁水线以上有稚鲍,应及时倒入池中,防止干死。幼鲍的中间培育:当稚鲍长到4-6mm,加入氨基酸甲酸乙酯海水溶液刺激幼鲍,抖动采苗板使其脱落。换水量为水体的5-8倍,饲养密度随着个体长大逐渐稀疏。D扇贝亲贝暂养成熟:亲贝投喂新月菱形藻等单细胞藻类,同时辅助投喂螺旋藻扇贝饵料。产卵与孵化:雌雄亲贝分池阴干诱导1h,随后置于10.5℃的水池中,排放后人工授精。孵化水温为10.5℃,人工搅池半小时1次,至形成D型幼虫全部上浮为止。幼体培育:每天换水一半,连续充气,每天升温1℃至16℃。饵料以湛江叉鞭金藻为主,初期一天投饵2-3次,后期一天6次。投附着基:70-80%为眼点幼虫时投放附着基,每天换水2次,附着稳定后连续充气,逐渐加大充气量,投饵主要为金藻类、新月菱形藻和小球藻。稚贝出池前6天逐渐降温。稚贝中间培育:稚贝培育分为三级育成,一级育成:0.6mm-壳高0.3-0.4cm的稚贝;从壳高0.3-0.4cm的稚贝育成至0.7cm的幼贝;三级育成:从0.7cm的幼贝育成至3cm的幼贝E海参亲参采捕蓄养:每天换水2次,一般不投饵。采卵与孵化:采卵可用自然产卵、阴干流水刺激法和升温诱导法。幼体培育:初耳幼体选优可用虹吸法、浓缩法和拖网法,耳状幼体培育使用的饵料有盐藻、角毛藻等。幼体从耳状幼体长成为樽状幼体、五触手幼体后投放附着基进行稚参培育。4.真鲷、对虾、鲍鱼、扇贝、海参增殖放流的一般方法与主要步骤A真鲷:放流苗种考虑的问题当前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成本从放流的目的出发,必须提高成活率放流苗种对放流后的适应能力放流场所的条件风平浪静,有藻场、砂泥和岩礁放流后不可能立即被大量捕获可得到当地渔业组织的协助天然鱼获量较少,效果易见放流标志仔、稚鱼期:5~20mm,生理标志幼鱼前期:40~60mm,切除腹鳍幼鱼后期:60~120mm,标志牌标志音响训练以聚集鱼类食饵300赫兹(200~3000赫兹)400赫兹100赫兹B对虾:放流品种: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放流增殖的条件:环境容纳量:资源量减少的原因是补充量不足时,人工放流才有意义。海域的食物链状况:敌害生物、饵料生物、竞争生物。移植增殖:全面了解移植种类的生态习性与生活习性,放流海域的环境条件,以及移植放流的潜在风险。放流的苗种必须是健康无病的。放流海区的选择:海区底质:中国对虾多在泥或泥沙质海区活动;日本对虾则在细砂质或砂泥质海区活动。盐度:中国对虾仔虾喜低盐海区,最低达0.86;日本对虾比之适盐稍高为4.2。放流场附近不应有大型盐场和养虾场的扬水站,以免放流虾苗被损伤。应选择敌害生物少的海区和季节组织放流。鲈鱼苗、弹涂鱼、小型虾虎鱼类和蟹类都捕食虾苗。放流数量的确定:根据往年放流数量和回捕率来定。放流虾苗的标志方法:剪尾肢法:用剪刀剪去一侧尾肢,15-20天便可复原,不宜做长期标志;剪眼球法:剪去或用烧红的镊子夹伤一侧眼柄。生物染色法:无毒生物染料注射到虾体肌肉。标志牌法:阿特金(Atkin)标志法。个体差异统计法:适用于放流早期荧光标志法增殖放流的回捕对虾放流的一般流程中间培育→体长≥3cm→测量称重→放流→海上放→开闸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的流程苗种——海区——规格——干称——计数——装苗运输——放苗——后期管理(清除病害等)C鲍鱼:鲍鱼的增殖技术增殖区的选择放流规格及密度:≥2.5cm;10个/m2苗种播放时间:春季投苗最好是5月中旬,秋季应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完。放流方法:(1)带附着板放流(2)附石投入法(3)撒播放流前后的管理日常观察记录:投苗l0天后,潜水观察鲍苗活动情况和分布情况,以后经常下海观察鲍苗的分布及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特别是风暴过后,更应注意观察。根据平常观测,绘制出鲍苗分布海图,以便于以后的收获。清礁投石,移植海藻:敌害及防治:主要是在小鲍苗阶段进行预防,特别是在鲍苗下海时,若增殖区域的敌害是夜行性,以白天下海最好,相反在夜间下海。另外,也可以由潜水员在水下拣除敌害生物或者使用诱捕器捕捉。D扇贝:海区自然环境条件调查海水主要理化因子:水深,水温,盐度,溶解氧,透明度,pH,氨氮。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底质:样品按国家底质调查规范,进行底质粒度分析。敌害生物调查:深水区采用拖耙取样调查;浅水区,由潜水员下水套框调查。海区选择水温:盛夏水温不能超过26℃,23℃水温的时间不宜长,适宜水温5~20℃。底质:应选择φ>1mm粗砂砾占70%以上,φ<0.1mm以下细砂泥占30%以下的海区。水深:虾夷扇贝栖息水深6~60米,底播区的水深20~30米为宜。表层水温≤24℃,最低约1℃,年平均水温约11℃,透明度为10~16米,盐度在30~32‰之间。底播规格、密度、时间、方法底播规格:壳长在2.5~3cm。日本底播苗种规格>4cm占95%。(表2)底播密度:以8枚/m2为宜,密度过高,成活率低,但密度过稀,资源分散不易采捕,底播时间:10月下旬至12月初.自然水温一般均在10℃左右。底播方法:选择小潮、侵流、风浪较小的时间内进行操作。后期管理严禁渔船进入增殖区拖网禁止往增殖区域内倾倒筏上的杂贝、杂藻等有害生物,避免招致海星聚集和侵害。定时对增殖区域内敌害生物进行清除。采取定期、定区、定点进行跟踪观测,掌握贝苗分布密度、生长存活情况及活动范围等。做好水温测报,尤其注意八至九月份高温期的水温观测。严格控制底播区域苗种的增殖容量收获虾夷扇贝底播增殖生产周期为17个月左右,壳长平均可长到9~10cm以上,即达到商品规格,应及时进行收获,一般在春秋两个季节收获。虾夷扇贝增殖效果评估放流贝的移动:与潮流、风向和渔场有关放流贝的死亡:⑴放流时水温过高是虾夷扇贝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⑵海星、章鱼等敌害生物的捕食。放流后的生长E海参:增殖场的环境及其选点选择增殖区的原则避风的湾口及内湾。无刺参资源或资源较少水质:水质清,潮流通畅,涡流无淡水大量流入底质:岩礁、石块或沙泥底质水深为3~15m,一般<10m浮游生物丰富,有大叶藻、马尾藻等刺参的标志方法切割法(崔相):大个体/8个月烙印法:>0.3g/90天/纵向烙印四环素法:1g/100g水标志牌法:刺参的增殖途径亲参移植幼参放流增殖场改造投石爆破岩礁投人工礁参苗的放流方法放流规格:≥2cm装入网袋/潜水员带入海底适宜的密度敌害投树枝捆投石投参礁爆破岩礁F海藻:海中林建造技术要点(一)——种苗的生产与供给亲藻的移植孢子体、配子体、芽胞体的大量散布人工种苗生产、绳养、海底移植海中林建造技术要点(二)附着基质的整备⑴投石、投放藻礁⑵岩礁爆破⑶杂藻的去除利用海胆捕食铁链拖拉海底压缩空气喷射水下推土机耕耘种苗的保护与育成⑴食藻动物的驱除⑵大量投放海藻以减轻捕食压力⑶防止食藻动物攀爬⑷围网防止捕食⑸利用化学物质防止捕食(天然物、有机酸)5.人工礁诱集鱼虾等的一般机理(底鱼礁、浮鱼礁)A.浮鱼礁的集鱼原理阴影诱集、声波诱集、食饵诱集、刺激诱集、流场诱集B.底鱼礁的集鱼原理(1)鱼与鱼礁的关系:鱼对礁石的行为反应和相对位置关系,不同鱼种和各成长阶段而有差异,这种差异即称之为鱼的鱼礁性。 根据鱼与鱼礁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将鱼归结为三类型。Ⅰ接触、隐蔽、饵料Ⅱ视觉、接触Ⅲ水流、振动(2)鱼礁的波流效应岛礁区往往形成良好的渔场。礁区周边常形成较复杂的流态。在大陆架斜坡由于礁的作用产生内波与内部流。鸟曲县真鲷渔场实例:反映了鱼礁波流效应在诱集鱼类中的作用。(3)鱼礁的生态效应吸引多种鱼、虾、贝类为鱼、虾、贝、藻类提供附着基形成鱼、虾、贝类及其幼体的庇护所为鱼、虾、贝类提供丰富的饵料:附着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小鱼虾等形成独特而稳定的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6.河口生态系的特征(环境特征、生态学特征)及其与增殖间的关系(1)河口环境特征(盐、温、流、底质、浑浊度)盐度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周期性变化与潮汐有密切的关系,其变化范围从高潮至低潮递减。盐度的季节性变化与降雨有关。河口区的温度变化也较开阔海区和相邻的近岸区大。河口区的流主要是由潮汐产生的,同时受到河流的影响大多数河口区的底质是柔软的泥质底,底质中的细菌数量很多。河口水中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其混浊度较高。(2)河口生态学特征河口环境条件比较恶劣,所以生物种类组成较贫乏。广盐性、广温性和耐低氧性是河口生物的重要生态特征。河口区的生物组成主要起源于三个方面:1.来自海洋入侵种类(主要的);2.已适应于低盐条件的半咸水中的特有种类;3.其他广盐性淡水生物移入的种类(少数)。河口湾有利于各种各样的植物在整年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包括浮游植物、小型底栖藻类和海草、沼泽草和海藻等大型水生植物。另外,河口湾和其他富营养系统一样,有时候会由于一些甲藻突然大量繁殖而形成“赤潮”。浮游动物的特点是季节浮游动物种类较多,而终生浮游生物的种类较少。生活在河口区的动物多是广盐性种类,能忍受盐度较大范围的变化(鲻、泥蚶、牡蛎和蟹)。终生生活在河口区的只有一些少数种类(鲻鱼等),而阶段性生活在河口区的却是大量的(鳗鲡、梭鱼、对虾与小黄鱼)。由于河口区底部有大量的有机碎屑,因而底栖动物的碎屑食性和滤食性种类较多,但也有不少捕食性动物。河口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较低,而某些种群的丰度却很大。(3)与增殖之间的关系河口区具有高的水域生产力,通常是鱼虾类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往往形成优良的渔场,同样也是鱼虾类良好的增殖场。7.海藻与海草群落生态特征与作用海藻(marinealga,seaweed):含有叶绿素a,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具有简单生殖构造的海洋无维管植物。通常指大型海洋藻类。包括绿藻门、褐藻门、红藻门。海藻群落生态特征:(1)海藻场生物群落是指很多沿岸海区底部生活的大型藻类组成的独特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冷温带大陆架区的硬质底上由大型褐藻类植物构成。(2)藻场由于海水的不断运动和潮汐作用使营养盐不致消耗殆尽,浅水区的湍流、上升流和陆地径流也可不断补充海水中的营养物质。(3)海藻多以一年为周期的生长和枯死的节律,藻场在平时也会受到波浪的作用而被部分破坏。敌害生物主要是海胆,它们可大量摄食幼嫩的藻体。(4)大型海藻提供藻场生物群落的“框架”,与它们生活在一起的是很多微小附着藻类,不少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甲壳动物和鱼类等也在藻场生活。(5)尽管这些大型海藻类有很高的生产力,但是只有少数无脊椎动物(如海胆和食草性腹足类)能直接啮食这些海藻。据估计只有10%的初级产量是通过直接摄食进入食物网,其余90%是通过碎屑或溶解有机质进入食物链的。海草(seaweed):生活于热带和温带海域浅水中的单子叶植物。显花植物、被子植物。常见的包括:大叶藻属(Zostera)、虾形藻属(Phyllospadix)、二药藻属(Halodule)、海黾藻属(Thalassia)。北温带主要是大叶藻或称海韭菜,分布于热带的主要是称泰莱藻。海草群落生态特征:(1)海草生活在中潮区至50~60米水深,接近潮下带最为茂盛。用根从沉积物或底质中吸收营养盐,在软底质上发展得最好。(2)生活于海草场的生物种类很多。在其叶片上生活着微小的藻类和动物,还有以这些微小生物为食的甲壳类和小型鱼类和很多鱼类的幼鱼。(3)海草是很多沿岸海区的主要初级生产者,但仅被少数一些动物直接利用,这些动物包括海胆、几种鱼类以及海龟等动物。因此,只有小部分初级产量直接摄食进入食物网,大部分进入碎屑食物链的能流途径。海草死亡分解的碎屑可以为深海底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海藻场的生态作用:海洋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许多动物的直接食物来源;许多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庇护所;附着生物的重要附着基底;沉积物的捕获者,稳定底泥沉积物;海水与沉积物表面高效养分搬运者,控制浅海水质的关键种。海草场的生态作用:海草场不仅为很多生物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营养物质,而且对保护海草场生物群落也有重要作用。海草场起稳定软底质的作用,海草场对波浪有缓冲作用,从而形成海草场较平静的水环境。海草的叶子也有遮阳作用,使在其中生活的其他生物避免强烈阳光照射的危害。附:部分海藻生活史附:海中林衰退的原因生态学原因⑴无机环境的变化海况的变化(水温、营养盐、波流);环境灾害(海啸、火山爆发、洪水)⑵生物的影响植食动物的摄食;珊瑚藻对其他海藻附着的阻碍作用人为的因素⑴过度收获⑵海水浊度、透明度⑶悬浮物、漂砂、泥砂⑷矿山、工厂废水排放⑸石油等泄漏⑹含去污剂与洗涤剂的生活污水⑺随径流流入的农药与除草剂附:岩礁区海藻群落荒漠化的认识带状构造垂直分层浅水区大型多年生海藻群落(海中林)上层(大型1年生海藻群落)小型多年生海藻群落(草原)下层(小型1年生海藻群落)深水区壳状海藻群落(珊瑚藻平原)最下层荒漠化:随上、下层海藻群落的衰退,珊瑚藻平原由深海逐步向浅海扩大矶烧:在高水温、低营养盐的海况下,大型海藻死亡率急剧增高,浅海区的海中林大面积减少。不断扩大的珊瑚藻群落分泌大量的甲叉二溴,这种物质可以诱导植食动物(海胆)幼体的变态附着,使其大量发生并高度聚集,对珊瑚藻以外的其他大型藻保持高的捕食压力,从而导致岩礁海域的荒漠化。8.(新增题)海流的生态意义及其与海洋渔业的关系海流有扩大海洋生物分布的作用。如海流将产卵场在大西洋西部热带海域的鳗鲡幼鱼带到欧洲沿岸。沿岸底栖动物的幼体被散播的距离取决于海流的速度和幼体的适应性,特别是浮游幼体期的长短。在某些海区,由于海流性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外地输入的幼体维持其生物群,而其本身的幼体则由海流输送至其他海区。强大的暖流和寒流交汇处,多形成世界良好的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挪威渔场。一些上升流海区由于底层富含营养物质的海水上升至表层,浮游植物繁殖茂盛,从而促使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大量繁殖,对海洋渔业有重要意义。如秘鲁渔场。9.资源增殖的基本模式(Russel,Malthus,Logistic)(1)Russel(1931)公式(详细记图!!)Nt=N0+(R+G)-(C+M)Nt:年末资源量。N0:年初资源量。R:补充量。G:生长量。C:捕捞死亡。M:自然死亡。(2)马尔萨斯(Malthus)增殖模式——与密度无关的增殖假设环境因素一定时,种群的瞬时增殖速率与该时刻的个体数成正比。r:增殖系数,r为常数(3)逻辑斯谛(Logistic)模式——与密度有关的增殖假设rt=r(1-Nt/k),k为环境负荷量或环境容纳量LimNt=Kt→∞LimdNt/dt=0Nt→K当资源量为有最大增殖速度,在保持资源稳定的前提下,可以有最大的渔获量,即最大可持续渔获量MSY。10.如何理解Russel增殖公式(根据图说话)11.海蜇的外部形态及其放流方法海蜇的外部形态:(参照图)伞部隆起呈馒头状,直径达50厘米,最大可达1米。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触手乳白色。口腕八枚,各枚裂成许多瓣片。体色多样,多数呈紫红色,也有乳白、浅蓝或金黄色个体。海蜇的放流方法:放流规格及各规格合格率、死、伤和畸形率要求如下:放流规格:I:≥20mm;II:≥15mm;III:≥8mm;I级:规格合格率≥95%,死、伤和畸形率≤5%;II级:规格合格率≥90%,死、伤和畸形率≤6%;III级:规格合格率≥85%,死、伤和畸形率≤7%。放流时间、水温:5月10日~6月30日期间,放流海区海水水温不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