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1-T 1557-2025 超大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_第1页
DB31-T 1557-2025 超大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_第2页
DB31-T 1557-2025 超大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_第3页
DB31-T 1557-2025 超大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_第4页
DB31-T 1557-2025 超大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大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规范2025-03-26发布2025-07-01实施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总体要求 45一般技术要求 45.1供电区域划分 4 55.3供电安全准则 55.4电能质量 55.5其他技术要求 6 76.1基本要求 76.210kV电缆网 76.310kV架空网 76.4低压配电网 77配电网设施 87.1基本要求 87.2配电站 87.3线路 7.4继电保护 7.5配电自动化 7.6配电网通信 8用户供电 8.1配电网用户电压等级 8.2电力用户分级及负荷分级 8.3供电方案编制 8.4供电电源 8.5居民用户供电方式 8.6非居民用户供电方式 8.7计量装置 8.8用户配电设施 9分布式电源和多元负荷接入 9.1分布式电源 9.2储能设施 9.3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 209.4微电网 219.5虚拟电厂 2210规划设计成果验收 附录A(资料性)上海电网的供电区域划分 附录B(资料性)非线性负荷 24 参考文献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电力行业协会、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本文件起草人:袁明瀚、纪坤华、严军、余钟民、张华、沈冰、肖明卫、廖天明、柴炜、朱启扬、陈冠、陈恒、葛卫东、刘扬洋、盛慧、马俊杰、李轶立、钱峰、刘海洋、何正鑫、黄颖、李亦农、柳劲松、陈冉、仇成、唐勇俊、周利骏、叶诚明、王骏、刘鑫、韩东、荀之、谢容、於滨森、徐菁菁、欧阳1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7251.1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GB/Z17625.6电磁兼容限值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谐波电流的限制GB/T29328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GB/T33593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要求GB/T36040居民住宅小区电力配置规范GB/T36547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GB/T36572电力监控系统GB/T43025用户接入电网供电GB/T44260虚拟电厂资源配置与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2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8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T50293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613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规范GB51302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标准GB5134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DL/T256城市电网供电安全标准DL/T448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584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DL/T1198电力系统电能质量技术管理规定DL/T1773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DL/T5220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规范DL/T5221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552配电网规划研究报告内容深度规定DL/T5568配电网初步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DL/T5569配电网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DL/T5729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JB/T3950自动准同期装置NB/T32015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DB31/T618电网电能计量装置配置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从电源侧(输电网、发电设施、分布式电源等)接受电能,并通过配电设施逐级或就地分配给各类用户的电力网络。一种设有10kV配电进出线、对功率进行再分配的配电装置。10kV开关、配电变压器、低压出线开关、保护计量装置等设备共同安装于一个封闭箱体内的户外配电装置。3安装于户外、由多面环网柜组成、有外箱壳防护,用于10kV电缆线路环进环出及分接负荷且不含配电变压器的户外配电装置。用于低压电缆线路的接入并接出多路分支的户外配电装置。由变电站馈出、承担主要电能传输与分配功能的10kV架空或电缆线路的主干部分。从变电站(配电变压器)出线到其供电的最远负荷点之间的线路长度。供电网格powersupplygrid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具有一定数量110(35)kV变电站、10kV配电网,供电范围明确的独立区在供电网格划分基础上,结合城市用地功能定位,综合考虑用地性质、负荷密度、供电特性等因素划分的若干相对独立单元。为同一用户负荷供电的两回供电线路,两回供电线路来自不同电源变电站或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母线双侧电源(双电源)doublepowersource为同一配电站或用户负荷供电的两回或多回线路电源,线路电源来自不同的变电站。由分布式发电、用电负荷、监控、保护和自动化装置等组成(必要时含储能装置),能够基本实现内部电力电量平衡的小型供用电系统。作为一个特殊电厂参与电力市场和电网运行的电源协调管理主体,综合利用计算机、信息、通信及自动化等技术,实现分布式电源、储能、可调节负荷、电动汽车等资源的协调调度和优化管控。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智能计量以及优化控制技术,将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储能、可调节负荷等分布式资源进行集成,构成能响应电网需求,参与电力市场运行或接受电网调度的系统。44总体要求4.110kV及以下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应遵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有关规定。4.2配电网发展应坚持规划引领,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着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提升配电网的效率与效益,满足各项技术标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4.3配电网规划设计应实现差异化、标准化、规范化,各类供电区域宜制定不同的规划目标、网架结构、设备选型、技术原则和建设标准,以全过程和全寿命周期最优为目标,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时序。4.4配电网规划设计应全面推行网格化方法,合理划分供电分区、供电网格、供电单元,将网格化作为差异化原则和项目统筹原则的落实手段,整合变电站出线间隔和廊道资源,制定目标网架及过渡网架方案。4.5按照饱和负荷及目标网架,配电网规划设计应满足导线截面一次选定、廊道一次到位、土建一次建成的要求。4.6配电网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停电作业的可实施性及实施的便利性,全面应用不停电作业技术,包括通过电网联络、发电车作业等临时措施实现负荷转供,以及通过带电作业直接对带电设备进行改造或检修。4.7配电网规划设计应面向智慧化发展,加大智能终端部署和通信网建设,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推动电网一、二次和信息系统融合发展,支撑“源网荷储”协调互动,促进能源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4.8配电网规划应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合理预留开关站等站点以及架空走廊、电缆通道。a)在城市开发边界内,结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或调整,宜同步开展区域配电网专项规划,明确区域内配电站的总体规模和架空走廊、电缆通道的规划需求。在报建项目的规划方案中宜明确开关站站址、数量和设置方式。b)在城市开发边界外,如配电网规划设计需新建开关站时,宜明确独立站址用地或与非住宅建筑结合建设,充分论证开关站数量,并将开关站站址纳入郊野单元村庄规划。c)配电网规划设计中供地上用电负荷为主的新建公用配电站应设置在地面一层及以上,且不应设在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的场所。5一般技术要求5.1供电区域划分5.1.1供电区域划分宜依据饱和负荷密度,也可参考行政级别、经济发达程度、区域功能定位、用户重要性、用电水平、国民生产总值等因素确定。负荷发展应考虑分布式电源、新型负荷接入的影响。5.1.2供电区域宜按表1的规定划分。供电区域划分的要求如下:a)供电区域面积不宜小于5km²;b)计算负荷密度时,应扣除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专线负荷和相应面积,以及水域、森林等无效供电面积;c)供电区域划分标准可结合区域特点适当调整。5表1供电区域划分表ABC分布地区市中心城区注1:o为供电区域的饱和负荷密度(MW/km²)。注2:A+、A类区域对应中心城市(区)。B、C类区域对应城镇地区。主要分布地区一栏作为参考。5.1.3上海电网的供电区域划分详见附录A表A.1,供电区域划分在一个规划周期内(一般五年)应5.2.1上海电网全口径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目标不宜低于99.994%。5.2.2分供电区域平均供电可靠率目标:A+类地区不宜低于99.999%,A类地区不宜低于99.996%,B类地区不宜低于99.994%,C类地区不宜低于99.99%。2)电缆主干网采用双环网结构时,宜配置环网线路自3)电缆主干网采用单环网结构时,如开关站进线出现N-1停运,通过开关站备自投装置可4)电缆次级网采用环网结构时,应实现配电自动化有1)架空主干网应按架空线典型接线的设计要求,合理控制分段线路所供节点数量和低压用3)应大力推广不停电作业技术,减少计划停电的1)低压电网中当一台配电变压器或低压线路发生故障时,应在故障修复后恢复供电,停电3)新建配电变压器应同步安装投运台2)一级重要电力用户和部分二级重要电力用户的非保安负荷停电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65.4.1配电网和用户受电端的供电电压偏差限值、三相电压不平衡度、电压波动和闪变应满足GB/T5.4.2配电网和用户受电端的电压考核点和电压监测装置应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执行。5.4.3对各类谐波源,在运行中谐波电压求。配电网公共连接点处的间谐波电压应满足GB/T245.4.5.1用户、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接入电网公共连接点的电能质量应按照5.4.1~5.4.4执行。5.4.5.2含非线性负荷的电力用户应按照分级评估原则进行预测评估,并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出具估原则、评估条件和评估方法应满足DL/T1198的要求。5.4.5.3对电能质量有特殊要求的用户,在接入配电网时应自行开展电能质量需求分析,采10kV配电站低压侧功率因数宜达到0.85~0.98,站内无功补偿装置容量可为配电变压器容量的15%~5.5.1.3用户无功补偿应就地平衡并具备相应的无功控制手段。在负DL/T1773的要求。在负荷低谷时,用户不应向电网倒送容性无功。装接容量100kVA及以上的10kV用户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数宜不低于0.9,负荷高峰时不应低于0.95。其他用户在负荷高峰时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a)规划新建变电站的10kV系统应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现有变电站的不接地方式、经消弧线圈b)10kV系统中性点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时,系统接地故障的3倍零序电流值应取1000A;5.5.2.2配电站及设备接b)低压接地系统应根据用电特性、环境条件、特殊要求等具体情况正确选择接地方式,宜采用7c)根据GB50057,每幢建筑物本身应采用公用接地非故障段应在5分钟内恢复供电,A类地区非故障段应在15分钟内恢复供电。B、C类地区非故障段应在3小时内恢复供电,且不发生电压过低和其他设备过负荷。6.1.3地下或半地下变电站及A+类地区内变电站站间10kV配电网的负荷转移比例宜达到100%,A类6.2.1变电站10kV电缆出线应仅供开关站,不宜新增变电站直供用户专线、变电站供出由环网站组6.2.3地下或半地下变电站所供开关站及A+类地区内开关站双侧电源比例宜达到100%,A类地区内开关站双侧电源比例不宜低于70%,B、C类地区内开关站双侧电源比例不宜低于50%。6.3.2应合理控制架空线路及分段线路所供节点(用户供电点和配电变压器)数量、低压用户数和分节点数量宜在6个及以下。C类地区变电站供出架空线接入节点总数宜在45个及以下,每个分段线路接入的节点数量宜在9个及以下。每个架空分段线路所供负荷应在2MW及以下。b)A+、A、B类地区变电站供出架空线接入低压用户总数宜在2000户及以下,每个分段接入的低压用户数量宜在800户以下。C类地区变电站供出架空线接入低压用户总数宜在2500户及以下,每个分段接入的低压用户数量宜在1000户以下。c)架空线路宜形成三个联络,在B、C类地区架空线路分布稀疏的地区或供电辖区边界可采用两87配电网设施7.1基本要求7.1.1配电网设置要求7.1.1.1配电网设备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变压器容量、导线截面、断路器额定电流等应留有合理裕度。7.1.1.2配电网设备选型应实现标准化、序列化。同一供电区域内中压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低压线路的选型,应根据电网网络结构、负荷发展水平与全寿命周期成本综合确定,并构成合理的序列。7.1.1.3中、低压线路供电距离应满足末端电压质量要求。7.1.2架空线及电缆设置要求7.1.2.1设置电力、通信架空线,一般沿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和河流两侧架设,避免跨越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和河流。在满足有关安全技术标准要求的条件下,应与现有架空线合杆架设,避免增设杆架。7.1.2.2架空线路线位应根据规划道路的横断面确定,不应影响道路交通、居民安全以及工程管线的正常运行。7.1.3配电站设置要求7.1.3.1新建开关站、环网站、箱式变电站和户外环网装置应高于站址所在地防涝用地高程,设备层站内地坪应高出站外地坪不少于30cm。7.1.3.2配电站选址要求如下:a)站址应选在满足防洪和排涝要求的地区,并应满足GB50613和GB50053的要求,不应设置在污秽、腐蚀性、爆炸火灾隐患、有积水及剧烈振动的场所,也不应与上述场所贴临;b)宜靠近负荷中心;c)市政道路通往配电站应预留运输检修通道,通道宽应不小于4m,应保证施工车辆(含吊装)正常出入、作业及承重要求,不应被垃圾站(堆物)、车棚、停车位、绿化、景观等建、构d)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安排开关站与环网站用地。开关站用地有效面积不宜小于18.4m×10.4m,环网站用地有效面积不宜小于13.6m×8.8m。配电站设备层的梁下净空高度不宜小于4m。e)开关站宜靠近市政道路路口或用地红线;7.1.3.3除临时用电和现有设备改造及架空线入地工程外,公共电网不宜新建箱式变电站和户外环网装置。7.2配电站7.2.1开关站7.2.1.1开关站应采用单母线分段的接线方式。根据负荷的分布和容量特点,出线规模宜为6回~147.2.1.2开关站应采用金属铠装开关柜,断路器应配置电动操作机构。开关柜应具备以下“五防”闭a)防止误分、误合断路器;b)防止带负荷分、合隔离开关(插头);c)防止带电分、合接地开关;97.2.1.3开关站站内应配置综合微机保护和配电自动化装置,具备远方遥控功能。配置站用变及交直7.2.1.4站内可设置2台高效节能(不低于2级能效)、低噪音变压器,单台容量为800kVA~1250kVA,低压侧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设联络开关,根据配变容量配置12回~24回低压出线。7.2.1.5开关站0.4kV设备应采用低压开关柜,采用框架式空气断路器,配置保护功能脱扣器。7.2.2.1环网站10kV侧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根据负荷的分布和容量特点,出线规模宜为4回~6回。7.2.2.3环网站应配置配电自动化装置,具备就地保护和远方遥控功能。7.2.2.4站内可设置2台高效节能(不低于2级能效)、低噪音变压器,单台容量为800kVA,低压侧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设联络开关,根据配变容量配置12回~24回低压出线。7.2.2.5环网站0.4kV设备应采用低压开关柜,采用框架式空气断路器,配置保护功能脱扣器。7.2.3.110kV用户配电室高压侧宜采用线路变压器组接线、低压侧应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10kV用7.2.3.2用户配电室变压7.2.3.4重要电力用户的用户配电室应设置在地面一层及以上,并预留发电车电源接入接口,接口应7.2.4.1箱式变电站宜采用环网柜,配置电动操作机构,具备配电自动化应选用高效节能(不低于2级能效)、低噪音变压器。7.2.4.2户外环网箱宜采用单母线接线,根据负荷的分布和容量特点,出线规模为4回~6回。户外7.2.5.1低压电缆分支箱出线规模宜为4回~6回,宜采用固定安装熔断器式隔离开关。7.2.5.2箱体外壳应满足正常户外使用条件,具备安全可靠的防护性能。根据安装环境,箱体可单面7.2.6.1配电站宜单独设置,无土地条件时可与建筑相结合。独立建造的配电站不应与周7.2.6.2配电站应根据电气布置、进出线方式、规划、消防、环保等要求,合理布局、7.2.6.3配电站应设置电缆层,电缆层的梁下净空高度不宜小于2m。7.2.6.4配电站室外楼梯不应设置在室外电缆沟盖7.2.6.5配电站建筑结构应保证完整,不应在屋顶及外墙安装、挂7.2.6.6配电站接地网土建应方。配电站应设置应急照明,应急照明时间不小于1h。b)屋顶应为脊顶,防水级别为1级,并设置排水措施;c)屋顶及侧墙,内敷钢网及钢结构和吸声材料。钢网及钢结构应焊接并两点及以上可靠接地,d)电气室上方上层建筑内不应设置给排水装置或卫生间,其下方不应设置储水设施,进出线采e)配电变压器地面的平均静荷载为1500kg/m²,10kV开关柜地面的平均静荷载为600kg/m²,低压开关柜地面的平均静荷载为600kgf)每台变压器的有效通风面积不小于2.5m²,并设置事故排风;h)设置在地下层时,其排水能力应大于内涝倒灌或高压管道爆裂的出水流量。7.3.1.1电缆线路的设计、施工7.3.1.2进出配电站第一盘及站内、电缆桥、隧道等处电缆应采能不低于A级(电缆燃烧性能分级参照GB31247的要求)。进出地下配电站、地埋变(或半地下)的注:地下配电站指已建存量地下配电站。×70mm²。变电站的10kV出线主干线路选用3×400mm²,10kV配电站10kV出线为33×120mm²或3×70mm²。4×70mm²、4×35mm²。10kVb)地下电缆线路敷设方式主要有排管敷设、电缆沟敷设、综合管廊敷设。埋深深度应满足相关c)排管敷设方式适用于敷设电缆条数较多时,宜布置在人行道、绿化带和慢车道下方。同路径电缆单排管敷设条数宜为8条~21条。钢筋混凝土浇制的排管衬管不应使用石棉管,规划穿单芯电缆的排管衬管不应使用铁磁材料保护管。两工作井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弯曲度应满足相关要求,排管连接处应设立管枕。市政道路排管应优先保障大截面电缆敷设的通道需求。电力排管与其他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要求应满足GB502d)在穿越河流、公路等不具备大开挖条件的障碍时,宜采用水平定向钻孔技术铺设电力管道,施工前应按有关要求进行地质及地下设施勘查,施工后应保留准确的管道竣工资料。定向钻 (mpp管),175mm管壁厚不应小于14mm,200mm管壁厚应不小于16mm,应预留不少于1个f)电缆沟敷设方式不宜在变配电站及用户厂区以外的地区使用,不应在车道下设置全敞开式电缆沟。电缆沟盖板为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其尺寸应严格配合电缆沟尺寸。盖板表面应平整,四周应设置预埋件的护口件,有电力警示标识,人行道上电缆沟盖板应采用防滑盖板。盖板h)电缆通道上应设立明显的标识和警示标志,重要电缆通道、临近易燃易爆管线电缆通道、外力破坏高发、偷盗频发的区段应加强通道监测预警,宜采取安装通道可视化、井盖安防、外2)电缆排管应按开关站或环网站进出线最终规模一次建成,同方向增加1孔~2孔作为抢修备用,开关站配套电缆排管规模宜采用21孔(3×7孔)或20孔(2×10孔),环网站配套电缆排管规模宜采用12孔(2×6孔)。小区内开关站应同步建设至市政道路的电力排管,电力排管的孔数应满足开关站最终进出线规模的需要,小区管理单位、物业管理3)小区内开关站或环网站进出口楼梯不应完全遮盖电缆沟盖板,应预留盖板长度至少50%4)电缆敷设路径的转弯处、过路处、直线段每隔30m~50m应设置醒目警示标志。指剥去绝缘层的耐张线夹)、装设验电接地环处等均应进行绝缘护封或加装专用绝缘护罩。10kV绝缘a)10kV架空线路主干线宜采用240mm²截面导线(185mm²截面导线仅用于已建线路改造)。城b)低压架空线路主干线宜采用185mm²截面导线。路径选择应做到短捷、顺直,减少与河道、道路、铁路的交叉,宜避开林带、绿地、生态风景区等树木茂密、动物活动频繁地区。架空配电线路跨越铁路、道路、河流等设施及各种架b)低压架空线路架设方式宜采用分相式,受条件所限时,可采用集束式。采用集束式时导线载流量应降级使用,档距不宜大于30m,变压器馈出的多回低压线路可同杆架设。低压线路三c)10kV架空线路两侧向外延伸2.5m范围内,不应有最大自然生长高度超过导线弧垂最低点向下1.5m水平线的树木,2.5m范围外不应有木。规划、设计或建设单位应与绿化业主单位达成书面协议,明确树木修剪人员、周期和要7.3.2.6架空中、低压电力线与7.3.2.7电力通信线路横担对地垂直距离宜保持5.5m,且与线路横担之间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表27.4.1开关站应采用微机7.4.4长线路后段(超出变电站过流保护范围)应采取措施实现线路全程的保护。7.6.4采用无线公网通信方式时,应采用专线接入点(APN)或虚拟专用网络(VPN)访问控制、认证8.1.1用户应按用电设备装接容量或用户受电设备总容量确定供电电压。供电电压由表3中任一条件110kV变电站供电范围内200kVA至12600kVA(含12600kVA);不在110kV变电站供电范围内200kVA至800110kV变电站供电范围内大于12600kVA;注1:用电设备装接容量和用户受电设备总容量包括不经过受电变压器的高压电动机。注2:110kV变电站供电范围内定义:10kV用户进线电源来自或追溯至110kV变电站(含土建变电站),且10kV线路供电距离满足DL/T5729的要求,负荷密度较低地区在满足末端适当放大。8.2.1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用电负荷可分为一、二、三级8.2.2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以及供电中断的危害程度,重要电力用户可分为特级、一要电力用户和临时性重要电力用户。重要电力用户分级应满足GB/T29328的要求。8.3.1供电方案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应满足GB/T43025的要求。8.3.2供电企业应要求申请用电的用户提供用电工程项8.3.3在编制电力用户供电方案时应满足国家有关政策8.3.4供电方案应明确用户供电电压等级、供电电源、供电方式、受电方式、供电线路回数和敷设方a)重要电力用户的供电电源应采用多电源、双侧电源或双回路供电,当任何一路或一路以上电b)特级重要电力用户应采用三路电源供电,其中两路电源应来自或追溯至不同的变电站,任何c)一级重要电力用户至少应采用两路电源供电,两路电源应来自或追溯至不同的变电站,当一d)二级重要电力用户至少应采用双回路供电,供电电源应至少来自或追溯至同一变电站不同母e)临时性重要电力用户按照用电负荷重要性,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通过临时敷设线路或移动f)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的切换时间和切换方式应满足重要电力用户保安负荷允许断电时间的g)重要电力用户典型供电模式应按GB/T29328和地方主管部门的要求执行。8.4.1.3对普通电力用户可采用单侧电源、单回路供电。对采用双回路供电的电力用户配电线路中一路中断供电时,其余线路应能承担100%一级、二级负荷的供电。8.4.2.1重要电力用户应配置自备应急电源,电源容量至少应满足全部保安负荷正常启动8.4.2.2重要电力用户的自备应急电源应与供电电源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可设置专用应8.4.2.3自备应急电源的配置应依据保安负荷的允许断电时间8.4.2.4重要电力用户应具备外部应急电源的接入条件。有特殊供电需求的电力用户及临时重要电力8.4.2.7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的典型模式和技术要求应按GB/T29328的有关规定执行。建筑物类别配置系数(Kp)1别墅、酒店式公寓2内环内住宅3内环外住宅4市属保障房-共有产权房、动迁安置房、宿舍型租赁房5市属保障房-公共租赁房,住宅型租赁房67电动汽车充电桩88.5.2.1新建住宅小区10kV供电方式的基本要求如下:a)住宅小区内宜采用开关站与环网站相结合b)住宅小区10kV供电方案可根据变压器配置总容量,结合开关站、环网站的典型设计方案,综d)变压器配置总容量大于3200kVA时,宜采用1座及以上的开关站与多座环网站供电;e)开关站(不计供其他开关站)所供配变总容量不宜大于22000kVA;f)开关站应设置在小区红线的四个顶点或贴邻红线外市政道路。a)每套居民住宅用电负荷功率不大于12kW时,宜单相供b)小区内住宅、配套公建与商业均应分别采用独立电源供电,进线电源应向上追溯自配电站内d)住宅小区内的应急照明、公灯、电梯、消防泵、生活泵等公建设施应采用双回路供电,其电e)低层、多层住宅、负荷小于150kW的公建可由低压电缆分支箱出线接入,单回路超过100kW时应选用250A的出线开关,中高层及以上住宅、负荷不小于150kW的公建可由配电站内的f)别墅区应以别墅为供电单元,宜采用放射式的供电方式。向别墅供电的电缆分支箱应设置在g)每台配电变压器所对应的低压回路应按就近原则至少预留一路低压出线用于电动车充电设施h)中高层及以上住宅应设置进户低压配电室,按常用电源、备用电源回路数及垂直干线的回路数合理选择低压电能计量柜(PML柜)的组合方案;i)泛光照明、有线电视、无线网络等设施宜利用楼内配电间接出电源,楼内无配电间时可从楼8.6.1.110kV用户可选择上级电源变电站直供、经开关站供电、经环网站供电、10kV架空支接供电8.6.1.2用户单路用电容量不小于6000kVA的10kV用户可由110(35)kV变电站直接供电,若周边8.6.1.3用户单路用电容量88.6.1.5开关站(不计供其他开关站)所供用户装接容量不宜大于19000kVA。8.6.1.7若周边无开关站或环网站的电源条件时,10kV用户8.6.2.1低压用户可采用架空进户方式或电缆进户方式,具体技术要求应按DG/TJ08—100的有关规8.7.1用户的各路进线电源应分别装表计量,计量配置应满足DB31/T618的要求。8.7.2所有用户应配置采集设备,并接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8.7.3电能计量柜(箱)除应满足GB/T7251.1、GB/T7251.3、GB/T16934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a)电能计量装置应配置专用的电能计量柜(箱),电能计量箱可用于装接容量200kW及以下用户的电能计量,电能计量柜用于装接容量50kW及以上用户的电能计量或高层建筑的公建配套b)电能计量柜(箱)内不应装设与电能计量无关的设备;c)量电电压10kV及以下的电能计量装置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整体式或分体式电能计量柜;d)应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e)电能计量柜(箱)的防护等级应满足GB/T4208的要求,户内电能计量柜(箱)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30,户外电能计量柜(箱)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34;f)老旧小区改造时应采用集中式电能计量柜(箱),应留有墙面或地面的安装空间和进出线的管道空间。8.7.4居民住宅8.7.4.1居民住宅的以下回路应配置电能计量装置:a)按单元出售的居民用户用电;b)公共部位以电力为主的空调、水泵、电梯、消防等其他设备用电;c)公共部位的照明及插座用电。公共部位的应急照明用电;d)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电;e)需独立计费的其他用电。8.7.4.2居民住宅计量装置安装方式要求如下:a)低层住宅的计量装置应设置在墙(院)外或公用部位,宜采用相对集中装表方式;b)多层住宅的计量装置应设置在楼宇的首层或地下室的公用部位,应采用集中装表方式;c)中高层、高层住宅的计量装置应设置在楼宇的强电井或单独配电室内,按照低压电能计量柜 (PML柜)每回出线设一个集中装表点的原则,宜在供电区域的中间楼层(单元负荷中心)配置电缆终端箱及计量柜(箱);d)公建配套的计量装置应设置在公共区域或配电室内,中高层、高层公建配套电能计量装置应设置在公建设施附近的配电室,应采用低压电能计量柜(PML柜)集中装表方式。8.7.5非居民用户每路供电电源应在资产(责任)分界点的用户侧装设电能计量装置。一般用户的供电电压即为量电电压,计量装置应设在用户受电侧。沿街商铺宜采用分段集中的装表方式。8.8用户配电设施8.8.110kV用户内配电设施的有关设计条件、装置要求和用户受电配电设施的检验、接电的实施应按DG/TJ08—2024的规定执行。8.8.2低压用户内配电装置的有关设计条件、用户受电配电设施的安装、检验、接电的实施应按DG/TJ08—100的规定执行。9分布式电源和多元负荷接入9.1分布式电源9.1.1基本要求9.1.1.1分布式电源并网电压等级可根据单个并网点容量进行选择,参见表5。9.1.1.2新建住宅小区屋顶分布式光伏每幢(栋)建筑宜设置一个并网点,并网点容量12kW及以下可接入220V,并网点容量12kW~100kW可接入380V,超过100kW时宜再增设一个并网点。9.1.1.3屋顶光伏接入电压等级应与所在建筑供电电压等级保持一致。单相三相三相9.1.1.4分布式电源可以专线或T接方式接入系统。220V分布式电源,宜接入低压电缆分支箱或低压配电箱。380V分布式电源,宜接入低压线路或变压器的低压母线,新建住宅小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宜接9.1.1.5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方案应明确用户进线开关、并网点位置,并对接入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线9.1.1.6通过380V电压等级并网的分布式电源,应在并网点安装易操作、具有明显开断指示、具备开断故障电流能力的开关。通过10kV电压等级并网的分布式电源,应在并网点安装易操作、可闭锁、9.1.2.1分布式电源接入后,其与电网连接处的电能质量(电压偏差、闪变、频率、谐波和三相不平衡度等)应满足GB/T33593的要求。9.1.2.2分布式电源应具备必要的电能质量监测功能和功率调节能力,实现电能质量指标超标预警和主动控制。电能质量不满足GB/T33593要求的,应采取防治措施。采取防治措施后电能质量仍不满足9.1.2.3新建住宅接入分布式电源的逆变器应具备有功、无功调节能力,使并网点的电能质量满足9.1.2.4在供电区域内分布式电源总容量超过变压器额定容量25%以上的变电站主变高低压侧、低压光伏总容量超过并网台区配变额定容量25%以上的配变低压侧设置电能质量监测点。低压用户进线计量装置后开关以及10kV用户公共连接点处分界开关,应具备电网侧失压延时跳闸、用压跳闸定值宜整定为20%Un、10s,检有压定值宜整定为大于85%UN。9.1.4.1分布式光伏逆变器应具备单独的通信接口,接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满足“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管理要求。9.1.4.2通过10kV电压等级并网的分布式电源应具备与电网调度机构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能力,上传电气运行工况,接收调度机构控制调节指令。9.2储能设施9.2.1基本要求9.2.1.1储能设施接入中低压配电网的电压等级应按储能设施充放电容量、导线载流量、上级变压器及线路接纳能力、接入点网架结构等条件确定,接入电压等级选取参见表6。最终并网电压等级应根据电网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选论证确定。若高低两级电压均具备接入条件,宜采用低电压等级接入。表6储能设施接入电网电压推荐等级表单相三相三相9.2.1.2通过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储能设施可用于电网日调峰和日顶峰调控、电能质量改善、黑启动、无功电压支撑、用户峰谷用电调节、需求侧响应、用户电压暂降治理、应急备用电源等场景。9.2.1.3储能设施中性点接地方式应与其所接入电网的接地方式相适应。9.2.1.4储能设施的启动和停机时间应满足并网调度协议(和/或用户)的要求,且通过10kV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储能设施应能执行电网调度机构的启动和停机命令。9.2.1.5通过10kV电压等级接入电网储能设施的高电压、低电压穿越能力应满足GB/T36547的要求。9.2.1.6接入电网的储能设施的频率适应性应满足GB/T36547的要求。9.2.2功率控制9.2.2.1储能设施功率控制能力应满足GB/T36547的要求。9.2.2.2储能设施应具备恒功率控制、恒功率因数控制和恒充电/放电电流控制功能,能够按照计划曲线和下发指令方式连续运行。9.2.2.3接入10kV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设施应具有参与一次调频的能力,并具备自动发电控制(AGC)功能。9.2.2.4通过10kV电压等级接入公用电网的储能设施应同时具备就地和远程无功功率控制和电压调9.2.2.5通过10kV电压等级接入公用电网的储能设施应满足如下频率运行要求(f为储能设施并网点的电网频率):a)频率范围f<46.5Hz,储能设施不应处于充电状态,应根据允许运行的最低频率或电网调度机构要求与电网脱离;b)频率范围46.5Hz≤f<48.5Hz,处于放电状态的储能设施应保持放电状态,连续运行。处于充电状态或静置状态的储能设施应在0.2s内转为放电状态,并持续放电;c)频率范围48.5Hz≤f≤50.5Hz,正常充电或放电运行;d)频率范围50.5Hz<f≤51.5Hz,处于充电状态的储能设施应保持充电状态,连续运行。处于放电状态或静置状态的储能设施应在0.2s内转为充电状态,并持续充电;e)频率范围f>51.5Hz,储能设施不应处于充电状态,应根据允许运行的最低频率或电网调度机构要求与电网脱离。9.2.3电能质量9.2.3.1储能设施接入公共连接点的谐波电压应满足GB/T14549的要求,引起并网点的间谐波应满足GB/T24337的要求。电压偏差应满足GB/T12325的要求。电压波动和闪变应满足GB/T12326的要求。电压不平衡度应满足GB/T15543的要求。直流电流分量应不超过其交流额定值的0.5%。9.2.3.2通过10kV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储能设施宜装设满足GB/T19862要求的电能质量监测设备,当电能质量指标不满足要求时应安装电能质量治理设备。9.2.4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9.2.4.1储能设施的保护应满足GB/T14285和DL/T584的要求。9.2.4.2储能设施保护的配置及整定应与电网侧保护相适应,与电网侧重合闸策略相配合。9.2.4.3储能设施应具有自动同期功能,启动时与并网点的电压、频率和相位偏差应满足JB/T3950的要求。9.2.4.4储能设施应具备防孤岛保护功能,非计划孤岛情况下,应在2s内与电网断开。9.2.5通信与自动化9.2.5.1储能设施应配置计算机监控系统、电能计量系统、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设备、数据网接入设备等调度自动化设备。9.2.5.2接受电网调度的储能设施的通信与自动化系统应满足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及相关设计规程要求。储能设施调度自动化系统远动信息采集范围应满足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能量管理系统远动信息接入规定的要求。9.2.5.3接受电网调度的接入10kV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设施与电网调度机构之间的传输通道、传输方式和信息传输内容应满足电网调度机构的要求。与电网调度系统直接连接的通信设备应具有与系统接入端设备一致的接口与协议。9.2.5.4接受电网调度的接入10kV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设施向电网调度机构提供的信息应包括电气模拟量、电能量及运行状态量等。9.3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9.3.1基本要求9.3.1.1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可通过智能充电管理平台远程调节、台区管理单元(智能融合终端)智能充电等方式,开展有序充电,参与电力需求响应,改善电网负荷特性,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可靠性。9.3.1.2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供电电源点应满足DG/TJ08—2093的要求。9.3.1.3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所选择的供电电压等级应参照表3确定。9.3.1.4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系统方案和接入技术标准应按DG/TJ08—2093执行。9.3.1.5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可配置双向能量互动系统。能够向电网输送电能的充换电设备,其最大放电功率不宜超出其额定充电功率与表6中其接入电压等级对应的储能功率上限,并应具备功率控制、孤岛保护等功能及以下能力:9.3.2.1住宅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置和接入方式应按DG/TJ08—2093执行。9.3.2.2住宅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接入配建条件应满足DG/TJ08—2093的要求。9.3.3.1新建非住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供电配套容量应满足DG/TJ08—2093中电动汽9.3.3.2220V充电设备,宜接入低压配电箱。380V充电设备,宜接入低压电缆分支箱或接入配电变压器的低压母线。10kV供电充电设施,宜视接入容量规模,参照8.7.1选择接入模式。9.3.3.3变电站融合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时,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宜采用1路10kV供电,低压侧宜采用单母线接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应按照规程规范要求,配置相应的充(换)电监控系统、供配电监控系统和安防监控系统,监控信息的远传宜采用变电站已有光纤通道。9.3.4.1应合理布设分散型交流充电桩,与电网公共连接点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应满足GB/T1559.3.4.2充电站中的充电机等非线性用电设备接14549的要求。集中布设的充电设施宜采取装设滤波器等措施改善电能质9.3.4.3对于非车载充电机应安装相应滤波装置、电能质量监测装置,满足GB/T29网输送电能的充换电设备,其向电网注入的直流分量应不超过其交流额定值的0.5%。9.3.5.3能够向电网输送电能的充换电设备应具备与电网(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边缘计算终端等)通信功能。其信息安全防护应满足GB/T36572的相关要求。9.4.1.2微电网并网运行时,微电网内分布式电源应满足NB/T32通过10kV电压等级并网的微电网的公共连接点应装设满足G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