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中考物理题型解题技巧:填空题
填空题是主要考察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只要做到认真审题,看清题
意,再联想学过的相关知识,一般比较容易找到答案。但由于《课程标准》指出:交流与合
作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要求学生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
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所以,近3年的各省市中考题相比较前几年,计算
类问题比例相对减少,但文字性表述题型比例大大提高,从命题者的角度分析,这一点意在
充分发挥中考试题的导向作用,因为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对每个人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都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几乎每年的中考后都有一些考生觉得试卷“不难”,估分也比较理想,
但等拿到中考成绩时却发现偏差很大,有的同学甚至怀疑是阅卷老师的批阅错误。实际上他
们的大多问题正是出在文字性表述方面,由于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师
在指导方面也没有严格要求,所以出现问题自然在情理之中。这里,笔者通过几道例题的解
析,意在提醒同学们要高度重视自己”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如:例1、2、3)o后面
解释!!
另外,认真仔细的审题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和保证,建议同学们在审题时能抓住“题眼”,
再“联想相关知识”,思路是很容易打开的(如:例4)。
典例分析:
例1]](06•安徽)火车站台上都设有安全线,火车进站时,人若越过安全线就会发生
危险。请说明发生危险的原因:。
分析:本题的常见错误情况有:(1)火车速度越大,压强越小;(2)流量越大,压强
越小;(3)气体压强越大,流速越小。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一方面是学习过程中,没有理
解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是因为从意识上有“写出大概意思就差不多”的错误观念,其实在
中考物理阅卷中是比较注意文字表述的准确性的。
答案:火车通过时,人体与车辆之间气体流速大,压强小,人容易被外侧空气压向火车(或
被气流“吸”向火车)。
例2]]一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拔河比赛取胜的秘密,做了如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根据
图示,你认为拔河比赛取胜的“秘密”是:o
分析:本题的错答有:(1)使地面更粗糙;(2)人要站在不容易打滑的地面上。错因:
没有用“物理语言”回答物理问题。
答案:增大脚与地面间的摩擦力
【例3】。(06•安徽)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
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测量物理量的一种思路。例如:温度计
是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的。请你也举出一个例
子:。
分析:错答:(1)弹簧测力计;(2)温度计温度越高,水银柱越长。错因:没有根据
题中的范例进行规范的表述。
答案: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长度的变化来显示力的大小。(其它回答合理的也可得满分
[例4]联合国大会确定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世界
进行“让物理学照耀世界”的激光传递活动,先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发射第一束激光,再由青
少年进行接力式传递。从美国发出的激光不能直接传播到中国的原因是:
;如图是辛朝同学在活动中带的玩具激光灯,当他将灯光射到白色
墙壁上出现的放大的图像,镜头A是透镜,胶片应放在A的处;但
天文学家反对激光传递活动,认为射向夜空的激光是光污染,请列举一个生活或生产中见到
的光污染实例:o
分析:本题题干较长,但只要在审题时能抓住题眼:光不能直接传播;到白色墙壁上出现
的放大的图像;胶片应放在A的一处。再联想相关知识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只有凸透
镜才能在墙壁上成实像,此时胶片与凸透镜(即物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答案: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或光不能在不透明介质中传播;凸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
之间;建筑物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物的反射光线,商场、
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灯光,舞厅、夜总会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及闪烁彩色光源等。
2010年中考物理题型解题技巧:选择题
选择题是一种客观性试题它具有知识的广泛性,答题的简便性和评分的客观性等特点。它的
解答需要考生能准确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有关物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力,因此,它是中考的一种常见题型。下面结合例题,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
一、认真审题,看清题意
审题是解题过程的开始,也是找到正确答案最关键的第一步。有些学生不重视审题,拿到
试卷,读题马虎,对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便“求胜心切”,其结果容易误解题意而产
生错误(如:例1)。
二、透过表象,抓住关键
命题者在编题过程中,往往故意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编织在一起。设置所谓的“陷阱”,
在解题时只有抓住“关键”,即明确该题所要考察的“知识点”,找出那些隐蔽而又重要的
条件,这样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例2)。
三、方法受阻,逆向思维
有些题目,按日常的思维分析感到很困难,但反过来思维,却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如:
例3)。
四、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不少同学在答题过程中暴露的共性问题是: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处理新信息,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较差。这一点恰恰暴露出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一大误区:”理论与实践脱
节”,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碰到实际问题感到无从下手(如:例4)。
五、根据题意,由静到动
同学们对有关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感觉往往较困难,这一点在高中学习中更显突出,其
主要原因与“力”本身的“抽象和动态”有一定的关系,而力学问题的呈现,均是以呆板的
文字或静态的图形来表述,这样就无形中更加增加了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难度。因此,根据
题意,由静到动地还原原始情景,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如:例5)
典例分析:
【例11有一物体从距凸透镜L5倍焦距处沿主轴向透镜方向移动,当物距减小到原来1
/2时,适当移动光屏,则在屏上()
A.得到比物体大的虚像B.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C.得到比物体小的实像D.不能得到像
分析:按已知条件ul=L5f,现减小为原来的1/2,则u2=0.75f<f,据凸透镜成像规律
应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果学生审题马虎,没抓住关键词“在屏上”便匆匆错选A.他们
忽视了虚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而题目恰恰问的是屏上能否得到像。
答案:D
【例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用水平力F推动一静止的物体前进了S距离,推力所做的功
为W1,功率为P1;若仍用水平力F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推同一静止的物体前进了S距离,推
力所做的功为W2,功率为P2.那么()
A.W1=W2,P1=P2B.W1=W2,P1>P2
C.W1<W2,P1>P2D.WKW2,P1=P2
分析:据据日常经验从现象上看在光滑的平面上推动物体较在粗糙的平面上
用力小,从而得出W1VW2的错误结论。但实际上该题所要考察的“知识点”是
决定做功的两个因素,即“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由此可知
道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影响做功的多少无关,而影响做功的快慢即功率大小。
答案:B
【例3】一个普通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压强最接近于()
A.50N,103PaB.50N,104PaC500N,103PaD.500N,104Pa
分析:本题根据力的大小,同学们很容易排除A、B,但由于对双脚与地面之间的受力面
积找不到估计的办法,所以难以确定正确答案。此时,如果假设C为正确答案,逆向思维可
以推出相应的受力面积为0.5m2,与实际明显不符合,所以排除选项C
答案:D
[例4](04.安徽)图示为我们常见的家用电器,关于它们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下列说
法中合理的是()
A.电风扇约2AB.电冰箱约1AC.电视机约2AD.台灯约
例1:选择分析:本题只需要同学们了解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的大致情况,再利用公式:I=P/U
进行判断即可,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关于电功率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恰恰对与自己生活最
息息相关的用电器的电功率却一无所知,凭感觉认为体积很大的电冰箱功率至少有一千多
瓦,所以第一个把恰恰是正确答案的“B”排除。
答案:B
【例5】在如图所示的各杠杆中,无论怎样调节力的大小都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的是()
分析:本题看似考察“杠杆的平衡条件”,但由于没有数量关系,所以如果找不到正确的
思路,很难下手。但如“根据题意,由静到动”地发挥现象,问题便迎刃而解。如B选项中
左边的力会使杠杆“逆时针”转动,右边也是如此。
答案:B
2010年中考物理题型解题技巧:实验题
中考实验题是制约许多同学物理难以取得高分的“瓶颈”,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同学动
手实验的机会很少,所以对许多实验现象和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另外在解答实验题时由于没
有掌握一般的方法和技巧,导致思路混乱,甚至无从下手。实验的题型从不同角度分类有多
种。这里主要介绍常见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解答的一般方法。
L基础测量型实验。主要考查基本测量工具的正确选用、使用、读数;重要的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中器材或装置的名称及用途(如:例1)。
2.典型测定型实验。其中密度、并联电路电流、串联电路电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
灯泡电功率的测定,伏安法测电阻,向来都是中考的重点实验。对于这类实验题首先要明确
实验目的,然后联想所学过的公式规律,如密度公式、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原理等,对
于这类实验重点应放在掌握每个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操作步骤,记录表格的设计,关键
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以及是否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如:例2)。
3.科学探究型实验。一个完整的探究型实验,首先是对某物理现象提出猜想,然后依据一
定的思想方法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最后还要对实验中得到数据或
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一般中考题中只考整个过程的一部分,主要分
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对“提出问题”要素的考查(2)考查“猜想与假设”要素;(3)考查“制定计划
与设计实验”要素;(4)考查“分析论证”要素;(5)考查“评估”要素;(6)对学生
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如:例3-6)o
典例分析:
答案:
【例1】图示是我们实验用的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祛码盒中
配备的祛码有50g、20g、10g、5g等。现有一质量待测的物
体,估计其质量在30g左右。
请将以下实验操作补充完整:
(1)把游码移到标尺的,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通过
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把物体放人左盘,用镶子夹取g、g祛码各1个放
入右盘中,若指针右偏,则应取下g祛码,加上g祛
码……同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3)将右盘中祛码的质量与标尺上游码所对应的质量值相加,即是待测物体的质量。
分析: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方法,属于基础测量型实验,在答题过程中的错误主要是:(1)
空1写成“零”或“零度”等不规范形式,(2)中由于没有抓住“估计其质量在30g左右”
的关键词,导致失分。
答案:(1)零刻度线平衡螺母(2)20g,10g10g5g
[例2](2007•钦州市)灵山县是全国著名“中国奶水牛之乡”。学习了密度知识
后,由小陶等同学组成的物理兴趣小组准备测量牛奶的密度。他们选取的实验器材有:牛奶、
量筒、天平(带祛码)、烧杯。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方案A:(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l;(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
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
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I;(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P。
方案B:(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牛奶的烧杯的总质量m3;(2)将烧杯中的一
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2;(3)测出烧杯及剩下牛奶的总质量m4;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P=o(用m3、m4、V2表示)
【评估与交流】
通过分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中,牛奶的(选填“质
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选填“大”
或“小”)。
分析:测液体密度的原理公式是,只要测出液体的质量和液体的体积即可,总体看其测量
先后有两种:先测质量再测对应的体积;先测体积再测对应的质量。而测液体质量有两种程
序:一种是先测空杯质量,再测空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两者之差即杯中液体的质量。另一种
是先测空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再将液体倒下测空杯质量,两者之差即杯中液体的质量。前一
种方法在测对应体积时会出现误差,因为总有一些液体沾附在杯壁上,测得体积会偏小。后
一种测质量的方法已经把沾附的液体质量减去了,倒入量筒中的体积与对应的质量相等,这
样正好避免了沾附液体引起的误差。
答案:(2),(4)(m3-m4)/V2,A,体积,大。
[例3](05.宿迁)为精确测量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高度,200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
科考队利用现代测量技术对喜马拉雅山主峰峰顶进行重新测量。测量考察中,科考队员们戴
着墨镜,身穿防寒羽绒服,背着氧气瓶,手拿尖头冰镐,脚蹬防滑靴。他们不畏艰难险阻,
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5月下旬完成了测量任务。根据以上情景,请你提出两个问题,并从
物理学角度加以简答。
例:问题:科考队员为什么要使用尖头的冰镐?
简答:使用尖头冰镐,可以增大对封冻雪地的压强。
问题1:o
简答:O
问题2:o
简答:。
分析:本题是对“提出问题”要素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要发现“和物理知识
有关”的关键词句,然后提出猜想并进行简答,
答案:如:(1)为什么他们要戴墨镜呢?(高山上白雪皑皑,阳光反射强烈,戴墨镜可
防止强光伤眼);(2)他们为什么要背氧气瓶呢?(高山上气压低,空气稀薄,缺氧);
(3)防寒羽绒服有什么作用?(高山上气温低,羽绒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起到保暖作用);
(4)防滑靴有什么作用?(防滑靴可增大摩擦,便于蹬山)等。
[例4](04.南通)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
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
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啦。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
了研究,并对此现象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L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⑵配制一大杯盐水;
⑶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
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表:
马铃薯的编号质量/g体积/cm3
放入盐水前在盐水中下沉后放入盐水前在盐水中下沉后
A44.839.24033
B56.148.85041
C77.367.96957
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
猜想2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0
分析:本题涉及到往水里加盐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对于这个实验,我们都很熟悉。但
此题涉及到的探究并不是简单地重复一下这个实验,而是在几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探究是从做马铃薯实验时出现一个意外现象开始的,也就是从“为什么原来
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几天后又都沉到了水底”这个疑问开始的。强调这一点很有必要,因为
在真正的科学探究中,很多研究的课题也是这样从疑问产生的。
第二个特点:第一个猜想,学生通过讨论就排除了。试题的命制抓住这一点,是有重要意
义的。因为无论是在实际的科学探究中,还是探究性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猜想都要用实验检
验,有的猜想,可以通过充分讨论和论证加以否定。
第三个特点:对于第三个猜想,“可能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其下沉”,
实验表明,情况不是这样的,而是''在盐水中浸泡后,马铃薯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的下沉”。
这样命题,更反映了科学探究的本质。
答案:盐水密度增大,马铃薯会上浮而不会下沉,与现象不符。错误
由表中数据分析马铃薯的密度增大,大于盐水的密度,导致马铃薯下沉。
[例5](04.宜昌)已知1标准大气压的值约为105Pa„小明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大气压究
竟有多大,他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将蘸水的塑料挂钩的吸盘按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挤出里面的
空气,用弹簧测力计钩着挂钩缓慢往上拉,直到吸盘脱离桌面。记录刚刚拉脱时弹簧测力计
的读数就是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再设法量出吸盘与桌面的接触面积,然后算出大气压(如图
所示)。他选择的实验器材是: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底面积为5cm2的吸盘。
(1)这种通过测量拉力和接触面积来计算大气压强的方法是否可行?
(2)如果上述实验方案可行,小明同学选择的器材能否测出大气压的值?请你进行分析
和评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是否具备对一个探究实验进行科学、合理地解释、评估的能
力。不但能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还要能对解决问题的实验设计、实
验过程、实验结论给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估,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站在评判者的高度对实验进行论证分析和科学评估。
答案:
[例6](04.安徽)人们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
系时,伽利略通过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推理得到如下结论:运动着的物体,
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并且一直运动下去。推理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在“研
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中,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
成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
一结论的?
分析:在学习中不断渗透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本
题通过具体的伽里略斜面实验和伽利略的科学推理,属于对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考
查,在学生了解了这一研究方法后,很容易能得出如下的科学推理:玻璃罩内的空气越稀薄,
在外面听到的铃声越小;如果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则电铃的振动不会再传到外面,即''真
空不能传声”。
答案: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铃声越来越弱,可以推理“假如罩内被抽成真空,
将不能听到铃声”,由此可以推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
中考物理应对眼镜考题的复习指导
从近几年全国中考试题来看,由于眼睛和眼镜这部分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中学生
视力情况备受社会关注,所以成为中考的热点、重点。这部分知识主要考查眼睛结构及其成
像原理和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矫正。
例(09年成都)图1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
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B.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C.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D.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精析:此题多次出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形式各异,但要正确解答此题,必须掌握以下知识:
1.正常眼成像原理
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主要是靠晶状体的调节作用。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远
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
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如图2。
2.近视眼成因及其矫正
现象:看不清远处的景物,是因为经过调节晶状体的厚薄后,远处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
的前方,如图3o
成因:
矫正:配戴用凹透镜做成的近视眼镜,适当的将光发散,如图4。
(3)远视眼成因及其矫正
现象: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经过调节晶状体的厚薄后,近处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
膜的后面,如图5。
成因:
矫正: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远视眼镜(老花眼镜),如图6。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来看每幅图对应的物理意义。图①说的是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②说
的是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的是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图④说的是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答案:A、D
点拨:给“眼睛”配“眼镜”类考题,弄懂成因是解题法宝,搞清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
的作用是关键。,
变式一:明理类
(09年河南七地市联考)如果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导致近视。有一种治疗近视眼的
手术,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
__________些(选填“强”或“弱”)。
解析:人们发现佩戴眼镜在舒适性、方便性等方面的缺点,于是,近视的人们期待的“一
劳永逸”解决近视的方法应声而出——激光手术。我们知道近视眼是指光线进到眼睛后不能
恰好落在视网膜上,而是落在视网膜前面,因此看到的物像模糊不清。所以通过激光来“消
融”凸起的角膜,也就是说让“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系统变薄些,使它们对光的偏折
能力减弱。
答案:弱
变式二:探究类
(09年衢州)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
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如图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
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正常水瓶做实验时,约为8厘
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为13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为5厘米。则以下
判断正确的是()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解析: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焦距,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近视眼的焦距较短,远
视眼的焦距较长。
答案:A
巩固练习:
1.(09年雅安)小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她向黑板靠近几步就看清了,说明她是眼
(选填“近视”或“远视”)。如果小莉仍坐在原位,为了使物体的像刚好落在小莉的视网
膜上,她应该配戴适当度数的透镜制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2.如图8所示,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外时,在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
像。小明为了探究近视眼视力的矫正方法,在凸透镜与物体之间放上一个近视眼镜,若此时
要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该向移动(选填“左”或“右”)。
3.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的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
的软质隐形眼镜是由加醛丙烯酸(HEMA)制成的,中心厚度只有0.05mm。近视眼患者戴的
HEMA超薄镜片的边缘厚0.05mm(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此
镜片对光有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习题答案:L近视眼凹;2.右;3.大于发散。
中考物理复习中习题的处理策略
如何提高中考前的复习效率,切实提高中考成绩,是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现在每个学校
都订有一本复习资料,有的教师图省事,复习就完全按照资料上的顺序进行复习,课堂例题就是资料上的
现成例题,学生练习也是该资料上的练习,从前至后依次做。笔者认为这种复习方式,教师是轻松的,但
复习效果不好,不是高效的复习方式。复习课离不开习题,因此,复习课中习题的处理尤为重要。下面笔
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习题处理方面的想法。
一、选题应体现课改精神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的依据,但在要求上有一定弹性,各地在此基础上会出台相应
的《复习指导意见》,这是我们复习的依据,也是我们选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阅读《复习指
导意见》,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择习题。
1.有些知识点在老教材中是重点,但在新教材中却不作要求,与此知识点相关的题目就不能选。有些
知识点新教材中没有,但在《复习指导意见》中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就应补充。如“力的合成”知识在教材
中没有,《复习指导意见》中要求“理解合力的概念,知道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所以教师复习到力学部
分时,就要补充相关知识点的题目。
2.所选的题目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训练,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训练。与老教材相
比,新教材在教学目标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新课标理念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所获得的知识、
技能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正所谓“鱼”与“渔”的关系。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方
法,使学生逐渐学会积极主动地自主获取知识,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题目时,也要
选能训练学生“过程与方法”的题目。另外,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训练,选择相应的题目。
3.选题时要关注热点问题,把握考试动态。近几年的中考物理中有几大类热点问题:(1)估计、估算题。
主要涉及学生实际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直接相关的实际事例;(2)动态问题分析。物体的状态是变化的。如:杠
杆的转动分析;滑动变阻器中滑片的滑动对电路的影响等;(3)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
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进行解题;(4)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
等)。即在研究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定势,
研究的结果并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5)图像题。根据题目中所画的图像所能挖掘的信息进行解
题;(6)先学后用题。即给出一段文字材料,所涉及的知识没有学过,但方法学过,要求学生阅读后立即加以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4.选题注意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
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
“一类问题”的效果,不是和某些老师一样“从第一题到第十题全做”或是“从15面到17面全部完成”;最后,
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
要避免复习完一部分知识后,立即把针对该知识点的中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
二、作业布置做到“四必”
作业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有些
教师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
一片空白,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收;收上来的作业要认真批改。收上来的作业不改等于没有收,长此
下去,学生也不会好好做作业;教师从批改的作业中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做错的题目,要看错在哪
儿?有哪些共性的问题?学生做对的,也要看有没有新颖的解法?为接下去的讲评积累资料;作业讲评不能面面
俱到,共性问题集体讲,个性问题个别辅导。讲评不能就题论题,而要举一反三。对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
学生订正。
学生的解题习惯需要老师从平时的习题教学中逐步培养。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分析题目、
如何答题?物理规范化解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
写规范化。如:选择题要学会排除,把四个选项都要看全;填空题中文字型填空要填通顺,计算型填空要注
意单位;计算题要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相应的物理量,符号注意加上相应的下标,解题过程要有公式、必要的
文字说明。
四、反思是复习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头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用到了哪
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还可以变化?哪些题还有什么解法(一题多解)?使他们不断地反思,
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要求学生定期整理自己的笔记和试卷,找出自己以前做过的题目中的错题,认真仔细地弄清以前为什
么错,现在是否会做。如果学生能把几套试卷放到T起,就会很明显地发现,他们经常错的往往是同样或
类似的问题,那这一部分内容就是他们的弱点,在以后复习中就要重点复习这些问题。
教师也要注意自我反思,一次练习做后,要反思自己布置的作业难度是否合适?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典型的错解?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教学对策?等等。
复习课中习题的优化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提高教学质量,本人愿意与广大同
行一起将新课程下中考复习中习题的处理继续探索。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声现象
(09中)18、“五•一”节学校举行了盛大的红歌比赛。下面有关说法不对的是
A、我们从扬声器中听到的歌声是纸盘的振动产生的
B、我们从扬声器中听到的歌声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
C、我们能听到幕后是小红的歌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
D、我们的欢呼声掌声尖叫声对周边居民不属于噪声
解:D
(08中)18、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
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
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
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解:C
(08调)24.下图中的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B.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24.A
(07中)1.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
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1.D
(07调)24.如图所示,把饮料吸管的一端压扁后,剪成图中的形状。用嘴唇
夹紧吸管并往里吹气,吸管发出“哗、哗”的哨声。把吸管的下端剪短时,吹出
的声音就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吸管下端剪短时
A.改变了音色
B.改变了吹气时的振幅
C.改变了发声的频率
D.改变了声音的发散程度
24.C
(06调)24.在我国的许多地方,过春节人们喜爱放鞭炮,2005年春节北京等城市实行
了鞭炮解禁(如图所示),下面是四位同学关于这件事的观点.你觉得谁的观点最正确:
A.小明: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鞭炮声不能算作噪声
B.小华:放鞭炮没有任何好处
C.小轩放鞭炮虽然可以烘托节日气氛,但它会产生噪声、空气污染向顾
D.小新:只要用收录机播放鞭炮的录音,就不存在噪声污染问题了
(05中)26.下列关于声的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都比液体中的声速大
B.声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中传播,声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中考、高考期间要求学校周围噪声大的单位停工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环保角度的噪声一定是由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
26.C
(04中)1、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1.C
(04调)1.电影《地道战》中的日军指挥官让人在地下埋几口水缸,并时不时把头探进缸里,
以下有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
A.甲说:“从水缸中能看见地道里游击队员的像,判断有无游击队员
B.乙说:“从水缸中能听见地面下传来的声音,判断有无游击队员挖地道
C.丙说:“防止自己的讲话被游击队员偷听
D.丁说:“是为了藏匿物品
(05中)32.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钢锯条
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实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
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
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图d、e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乐音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
的方法.
abode
(第32题图)
32.响度大,振幅大;d;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或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第二章光现象
(09中)23、光盘是用激光在反光铝膜上刻出凸凹的音槽来记录音像信息,外表面是一层
平滑透明的保护膜。如图是一张放在阳光下的VCD光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着光盘能看到你的像,是铝膜发生折射现象形成的
B、对着光盘能看到你的像,是凸凹的音槽漫反射形成的
C、光盘呈现彩色的扇面是表面保护膜的反射形成的
D、光盘上呈现彩色的扇面是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
解:D
(09调)19.下列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引起的是
A.小孔成像B.吹出的肥皂泡五颜六色
C.湖水倒映着美丽的白帆D.夜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眨着眼睛”
解:C
(09调)25.关于高速公路上有关设施的说法不丐理的是
A.夜间行车时,总感觉到路旁的护栏处有“路灯”,这路灯就是光源
B.夜间行车时,总感觉到路旁的护栏处有“路灯”,这是光的反射的结果
C.中间的绿化带既能美化公路环境,又能减轻视觉疲劳,还能减弱噪声
D.中间的绿化带能有效阻挡夜间会车时的强光,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解:A
(07调)30.平静的池面上映出了空中飞翔的小鸟,小红说:“快来看,小鸟和鱼在水中
比赛呢!”她看到的“鸟”和“鱼”实际上是
A.鸟是实像,鱼是虚像B.鸟是虚像,鱼是实像
C.鱼和鸟都是实像D.鱼和鸟都是虚像
30.B
(06中)7.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7.C
(05中)23.下面四种光的折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23.B
95调)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反射光与入射光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C树荫下的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可能不等于入射角。
2D
(05调)6.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
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胆结石粉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声音是一种波
B.只有用凹面镜才能反射声波
C.声波具有能量
D.只有把声波集中起来它才具有能量
6.C
(04中)5、下列事实或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太阳未出地平线时,人已看到太阳B.人在太阳光下行走,出现人影相随
c.在隐蔽处用潜望镜观察外面的情况D.注满清水的池底,看起来象变浅了
5.A
(03调)2、光从空气垂直地入射到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则()
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90°
B、折射角小入射角
C、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反射角等于人射角,折射角也等于入射角
2、D
(03中)1.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速度不变
C.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平面镜可以成像,也可以控制光的传播路径
1.D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08中)25、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如图),在
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
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
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
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B、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cm小于20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C、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将白色的墙上蒙上一层红布,可以看到奥运标志的像中五环
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解:A
(08调)23.在2008年北京奥运
会安保工作中将采用人脸识别系
统(如图),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1m处的人
脸拍摄成数码相片,通过信号线传递给计算机识别.摄像机
的镜头23.B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5m
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Im
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5m
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1m
(07中)3.如图是张敏同学拍摄的西湖大酒店风景相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要想使大楼的像更大些,张敏应向大楼靠近些,再拍摄
B.大楼在湖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大楼在湖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拍摄时底片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3.A
(07调)31.两只机械手表,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如图所示,手表的表面正
对透镜,跟主光轴垂直,从透镜的另一侧适当位置观察手表,则下列关于手表秒针旋转
方向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表秒针逆时针旋转,但看到的秒针比直接看表时粗大
B.乙表秒针逆时针旋转,跟直接看表相同
C.乙表秒针顺时针旋转,但表面上下左右都倒过来
D.甲表秒针顺时针旋转,但看到的秒针比直接看表时粗大
31.D
(06中)8.下列设备主要利用平面镜来工作的是
A、潜望镜B、显微镜C、照相机D、电影
机
(06调)30.“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
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民间皮影戏的“皮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
时的“摄影”等.以下列出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手影一一光的直线传播B.皮影一一光的反射
C.倒影一一平面镜成像D.摄影一一凸透镜成像
8.A
(06中)4.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4A
(05中)23.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月光下的树影B.你看到别人的背影
C.平静水面中的倒影D.礼堂里放电影
23.A
(04调)2.下列几种光学器材中,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是()
A.照相机B.放大镜C.幻灯机D.平面镜
(04调)11.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用了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进行了若干
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地记录在以下两个表中.
物体到凸像到凸透物体到凸像到凸透
凸透镜的凸透镜的
透镜的距镜的距离像的正倒透镜的距镜的距离像的正倒
焦距/cm焦距/cm
离/cm/cm离/cm/cm
142047倒立162080倒立
143026倒立163034倒立
144022倒立164027倒立
146018倒立166022倒立
请分析以上数据,把能得出的探究结论写出二条填在横线上
结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二:.
(09中)29、小明利用电脑上的视频摄像头给自己拍数码登记照。试拍后发现左脸白,右
脸黑,原来是台灯放在左侧,这是由于光的造成的;调整台灯后,小明应在距离镜
头处;如果觉得像偏小,他应该(选填“靠近”或“远离”)镜头。看着自
己的照片.发现面部光线还是不均匀。请你帮他想出一个解决办法
解:直线传播大于二倍焦距靠近灯光不直接照射面部(用多灯从不同角度照明;让灯
光透过白布照明;让墙面反射灯光照明等等)(只要合理即可)
(09调)28.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为了及时了解受灾
情况,相关部门利用了飞机航拍和卫星遥感技术。飞机航拍只能在白天进行,利用的是地面
物体(选填“反射”或“折射”)的可见光来拍摄,拍摄时物体距离相机的距离在
0而卫星遥感则可以昼夜不停的工作,因为它不仅可以感知(选填”可见
光”或“不可见光”),还可以感知物体发出的(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
解:反射两倍焦距之外可见光红外线
(08中)31、如图是十字路口处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摄像
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镜。A、B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
可以看出汽车是摄像头(“靠近”、“远离”)。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
见车内的人,但车的外表却很清晰,是因为车内的人,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
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o
解:凸透靠近反射的光很弱熄灭
(07中)11.王老师在课堂上,看近处课本时要戴上眼镜,观察远处同学时又摘下眼镜,
这样戴上摘下,非常不方便.王老师的眼睛是(近视、远视)眼,可以用
镜来矫正。小军将一种新型眼镜送给了老师,如图所示,镜片A区厚度相同,
B区可以矫正视力,现在王老师可以通过_______区看书,通过__________区看同学,再不
需要频繁戴上摘下眼镜。
11.远视凸透BA
(06中)13.体育运动中,科研人员经常利用频闪摄影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析与指导。
频闪摄影就是摄影光源在有节奏的闪光时,从光源射出的光线照射到运动员身上发生一射,
又通过摄影机前的一镜形成一像。观察图中照片,可知频闪摄影时要求背景较_(填“亮”、
“暗”)。
13、反射或漫反射凸透倒立、缩小、实暗
(05中)30.联合国大会确定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世
界进行“让物理学照耀世界”的激光传递活动,先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发射第一束激光,再由
青少年进行接力式传递.从美国发出的激光不能直接传播到中国的原因
是,如图是辛朝同学在活动中带的玩具激光灯,当他将灯光射到
白色墙壁上出现的放大的图像,镜头A是透镜,胶片应放在A的
处.但天文学家反对激光传递活动,认为射向夜空的激光是光污染,请列举一个生活或生产
中见到的光污染实例
(05中)31.如图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的实像,
落在目镜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像.如果你想制
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选填“近视”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吉林省松原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七校联合体考前冲刺交流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吉林医药学院《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工商学院《建筑工程预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华茂国际校2025年初三第四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 望谟县2024-2025学年小升初常考易错数学检测卷含解析
- 吉首大学《版本目录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临床检验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省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西交利物浦大学《组织行为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数据分析与决策课件
- 机械加工环保措施方案
- 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七色花》阅读推进课教学课件设计
- 2023年江苏盐城音乐美术中考试卷及答案
-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含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计图纸)
- 台湾问题专题解读
- 2023年全国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
- GB/T 28758-2012起重机检查人员的资格要求
- GB 18489-2001管形荧光灯和其他放电灯线路用电容器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
- 设计变更指令单
-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修理规则》第九章维修工机具、常备材料与作业车辆停留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