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大单元整体学习任务_第1页
(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大单元整体学习任务_第2页
(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大单元整体学习任务_第3页
(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大单元整体学习任务_第4页
(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大单元整体学习任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单【单元学习任务】核心任务课型安排学习任务课时安排基于选择与坚守及“士子”精神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单元导读课任务一:初读诗文,读准字音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课时单篇精读课《鱼我所欲也》精读《唐雎不辱使命》精读《送东阳马生序》精读6课时整合联读课《词四首》整合阅读2课时读写共生课任务一:了解布局谋篇任务二:从课文学习布局谋篇任务三:布局谋篇方法训练1课时单元小结课任务一:课文回顾任务二:探究思想内涵任务三:探讨现实意义任务四:分享独特感悟1课时第一课时单元导读【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准字音,读清节奏。2.读通课文,查阅资料书,了解文章及作者相关信息。【课前预学】1.熟读本单元的课文。2.掌握本单元的词语。【课中探究】任务一: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初读本单元的三篇文言文,了解课文内容,注意读准字音。记录下初读时未能理解的字词和自己的问题。课文重点字词及读音方法建议《鱼我所欲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节奏清楚。

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自学:查阅资料书,了解文章作者相关背景信息或是文章出处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单。课文作者/出处背景信息相关介绍《鱼我所欲也》《孟子》《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送东阳马生序》宋濂2.互学: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补充。【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我还有这些疑问:【课后延学】熟读《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鱼我所欲也》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课前预学】熟读课文。【课中探究】任务一:疏通文意,体会文风1.学生朗读课文。2.画出句中停顿。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任务二:理清层次,把握论证

1.解读第1段,理清论证层次。默读第1段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这样提出观点有什么好处?(2)作者是如何通过说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3)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心”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2.解读第2段,理清其论证层次。默读第2段,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此段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论证?这些事例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2)再为文章提供几则可以论证“舍生取义”观点的事例。(3)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画出本文的论证结构图。(1)

(2)学生交流补充事实论据,师生评价。(3)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教师补充讲解。任务三:比较研读,加深理解请学生找出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中与本文思想内涵一致的句子,与本文进行对比研读,

加深对孟子思想的认识。【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我还有这些疑问:【课后延学】根据本文论证结构图,尝试背诵全文。第三课时《鱼我所欲也》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2.通过研读,了解孟子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课前预学】尝试背诵全文。【课中探究】任务一:赏读,学习说理艺术1.对比研读,说说改句与原句的区别,把握本文论述风格。(1)第一组: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改句:生、义,皆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第二组:原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改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3)第三组:原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改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任务二:研读,思考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做人准则,如文天祥、秋瑾、李大钊等;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又常听老师、家长说,不要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见义勇为。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今天,我们还需要“舍生取义”吗?【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我还有这些疑问:【课后延学】拓展阅读《孟子》的其他篇章。第四课时《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课前预学】熟读课文。【课中探究】任务一:自读文本,了解文章大意1.解题。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课文标题的意思。2.学生交流,了解《战国策》和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3.朗读文本,把握文中对话。(1)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学生在全班展示读,师生一起纠错后,全班齐读。(2)分角色朗读,感知人物说话语气。①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角色:旁白、安陵君、秦王、唐雎。

②注意下列几组句子的语气。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反问语气)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陈述语气)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反问语气)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疑问语气)E.与臣而将四矣。(陈述语气)任务二:概括文意,梳理情节1.整理文中实词和虚词。小组合作,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常用虚词”整理文中实词和虚词。小组梳理后,老师小结。(1)通假字。(2)词类活用。(3)一词多义。

(4)常用虚词。2.概括文意。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3.梳理情节。思考:唐雎的使命因何而起?他是如何完成使命,折服秦王的?【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熟读课文。第五课时《唐雎不辱使命》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课前预学】熟读课文。【课中探究】任务一:分析对话,感受外交辞令艺术1.探讨交流:在这场外交交锋中,唐雎是如何与秦王斗智斗勇,最后折服秦王、不辱使命的?第一个回合:第二个回合:第三个回合:2.小结:唐雎的语言的三个特点。

任务二:赏析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1.文中有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体会对比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请想想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小结。任务三:课本剧演绎,深度解读文本根据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进行课本剧演绎。注意把握秦王和唐雎前后情绪变化。1.秦王先倨后恭的具体表现:

2.唐雎先恭后倨的具体表现:3.安陵君柔中带刚的具体表现:任务四:拓展阅读,对比思考1.将下面文言文选段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思考文后问题。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因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晏子春秋》)注:晏子,字平仲,原名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1)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维护国家的利益在方式上有什么异同?(2)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使者?请结合他的言语说说你的看法。

2.春秋战国时期有个特殊的群体,叫做“士”。这个群体里有策士、勇士、谋士等。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结合课文和以上材料中对“士”的描写,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在精神方面具有哪些共同点?【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我还有这些疑问:【课后延学】背诵课文。第六课时《送东阳马生序》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主旨。2.梳理常见文言词汇及特殊句式。【课中探究】任务一:解题并了解背景资料1.思考并交流:标题“送东阳马生序”是什么意思?2.学生交流课前所查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及“序”的相关资料,教师补充小结。

任务二:朗读文章,初步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通观群书。(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任务三:疏通文意,讨论释疑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合作梳通文意。3.整理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和特殊句式。(1)通假字。

(2)词类活用。(3)一词多义。(4)古今异义。(5)特殊句式。【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课后延学】梳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背诵课文前两段。第七课时《送东阳马生序》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2.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课前预学】背诵课文前两段。【课中探究】任务一:梳理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作者思路1.请学生自读文章,理清文章层次。2.默读第一部分。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因难?他是如何克服的?遇到的困难克服的办法

任务二:品读细节,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1.作者是如何描写求学过程之难的?说说你感触最深的细节。2.品析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1)除记叙、描写外,本文还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请在文章中找到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2)体会本文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赠序特点。原文表达方式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四支僵劲不能动”“被”“戴”“腰”“假”“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当余之从师也”“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余之志也”“岂知于者哉”任务三:浏览全文,体会对比中见精神的写法1.浏览全文,填写下面表格。对比内容宋濂求学条件太学生求学条件食衣行住书师2.文中还有其他对比吗?

3.这些对比在文章的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任务四:研读文本,深入理解主旨1.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2.文章为什么最后才点出赠别的主旨?3.从整篇文章来看,你觉得作者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1.古人勤奋求学的故事还有哪些?请搜集相关故事。2.背诵课文。第八课时《词四首》整合联读【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2.把握词的内容,结合创作背景,初步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课前预学】了解有关词的知识。1.关于词这种体裁。2.关于词的流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