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益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模拟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道小题3分,共48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2.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主要供种植者自己食用。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因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和种植A.以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为基础B.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C.主要源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动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3.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多达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比2019年增加1.61亿;全球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亿人,这是历史上饥饿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应()A.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B.关注食品安全问题C.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D.重视食物物种交流4.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贵族政治体制+铁犁牛耕+庄园经济B.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C.垂直管理体制+男耕女织+城市商业D.分封制度体系+精耕细作+重农抑商5.有学者认为,距今约3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部分区域,已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且相对成熟的手工业生产体系,并且两区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交流与融合。下列考古发现中,最能为这一观点提供多角度佐证的是()A.黄河流域遗址出土大量传统石制农具,工艺稳定周边传播,长江流域部分遗址有类似工具但工艺有别。B.长江流域村落遗址发掘精美繁复漆器,黄河流域少数贵族墓葬有相似粗糙漆器残片,技法部分相同。C.黄河流域城市遗址出现大规模青铜铸造作坊,出土青铜器种类丰富,长江流域遗址青铜制品种类单一。D.长江流域贵族墓地出土丝织品残片,工艺成分与黄河流域相似,两地有丝织工具及运输容器出土。6.如表为1851年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国家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约180048%52%法国约360075%25%A.法国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B.法国农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C.英国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法国工业化进程较英国缓慢7.2022年2月2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将22颗卫星分别送入预定轨道。22颗一起“拼车”发射的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这一事件表明我国()A.航天科技水平已经领先世界B.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成果显著C.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D.科技自身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8.1858年8月,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统治法》,最终剥夺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各地的统治权,从而完成对东印度公司的历史性终结,也象征着英国兰开夏棉纺织工业资本家的全面胜利。英国东印度公司被终结的根本原因是A.英国为维持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作出让步B.英国需要打开印度的棉纺织业市场C.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自由主义成为潮流D.英国东印度公司威胁自身海外利益9.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在今四川彭州市一带遇见寡妇杨舍家发生主奴纠纷,他便为这家奴仆订立了一份契券《僮约》,如“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入市不得夷蹲旁卧,恶言丑詈。多作刀矛,持入益州,货易羊牛。”《僮约》的史料价值在于研究汉代A.田庄经济自给自足B.区域市场经济交往C.土地兼并程度加剧D.农村雇佣关系发展10.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B.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D.区域商帮的逐渐兴起11.南宋数学著作《数书九章》中记载了一道数学题:四人合资做生意,入股方式有金、银、盐、钞(特许经营执照)、度牒(可用于免税的出家人身份证明)五种,所获利润为沉香、象牙和胡椒。据此可知,南宋时期()A.数学进步促进商业发展B.民间商贸活动较为活跃C.合资经营成为普遍现象D.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12.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15世纪晚期西班牙的殖民地圣多明各成为新世界第一片种植甘蔗的土地。18世纪后,果冻、布丁、乳酪等甜食在欧洲大行其道,英国社会上下“嗜糖成癖”。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13.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14.镇本为在边境驻兵戍守的地方。到北宋时期,政府专门设监镇官对镇进行管理。这些官员往往带财税衔,如“监进贤镇盐酒税”“和州东关镇监税”,此外,还兼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说明了北宋()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B.营商环境较宽松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D.坊市界限被打破15.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视结成全国交通网络的交通干线的修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发劳力并由朝廷重臣亲自规划指挥。如秦治驰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则由将军蒙恬负责。秦朝这一做法()A.继承了“秦之好兴事”的传统B.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C.旨在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D.体现了交通服务于政治的特点16.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共4道大题,其中17题16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2分)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棉花由域外传入,主要集中在三条线:其一公元前3世纪,从越南经海路传到海南岛(黎族)。此后往闽广等地传播,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说“木棉元时乃移至江南”。其二西域线路,公元3世纪前后,棉花从中亚传入新疆地区高昌国(维吾尔族),此后经河西走廊,往关中地区扩散,1273年元朝颁布的《农桑辑要》中有在黄河流域劝种棉花的诏谕。其三从缅甸进入云南、贵州等地,《后汉书》中有哀牢国(傣族)织布的记载。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后,棉花最终取代麻,成为“衣被天下”的代表。明朝植棉已普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棉田轮作、管理,棉花增产技术、减产原因等记载较前代更为完整和科学,有很大影响力。-摘编自刘咸陈渭坤《中国植棉史考略》材料二美国南部有适宜的降雨量、无霜期,以及肥沃的土壤。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以武装夺取外国领土、驱赶美洲印第安人等方式获得了许多适宜棉花种植的新土地。为了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前,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材料三在1950年之前,中国的棉纺织业对于工业生产的依赖度极低,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农户生产。然而从1950到1970年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棉纱生产国,同时也于1969年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棉布出口国。1971年中国在纺织业中的总锭数跃居世界第一;1981年成为最大的原棉出产国;1988年成为最大的服装出口国;1991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在棉纺织生产上打破的记录,预示了其他领域即将发生的一切。-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历史上棉花传入种植的特点和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棉纺织业发展的意义。(6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根据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划分如表:时间发展阶段典型特征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3千年生存大革命农业、畜牧业产生;新石器革命公元前3千年-1600年交流大革命文字、数学等科学起源;青铜、冶铁技术发展文明对外传播交流1600年至今效率大革命机器、科学革命;新能源、新动力;现代信息革命-摘编自时斗等《用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为标准划分历史阶段》请对上述任一阶段的划分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出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印花工艺是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的创新,也得益于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特权、专利和版权的保护。在整个18世纪,英国的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两百倍,其中94%的增长发生在1780年后的20年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造成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棉纺织业发展缓慢,而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却飞速发展,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郡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材料二2021年6月17日,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江苏苏州隆重开幕。本届会议主题是:“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世界棉业。”会议指出,当前世界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同时也应该看到,政治因素对国际经贸合作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9世纪初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车的发展演变:古代早期以牲畜拉车代步;显贵者驾以“驷马”(四匹马同架一车)。宋代街市有商户专门出租“长车”,顶上有盖,四周挂幔,可载乘六人,以日计值。1886年前后人类第一辆汽车诞生: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电打火、化油器等独创技术,奠定了汽车设计的基调。20世纪初近代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图利亚”,因慈禧太后不能容忍司机与她平坐而被尘封于宫中。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的“中国一汽”下线生产出第一辆国产卡车,被命名为“解放”;两年后,第一辆国产轿车问世,名为“东风”,又名“红旗”。1985-1995年中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旗下生产的“桑塔纳”轿车被乡镇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老板们誉为“轿车小旋风”。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卫星导航、人车交互、主动安全等多种功能的智能轿车走进千家万户。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相继出现。-摘编自林平《汽车史话》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王益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模拟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道小题3分,共48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可知农业的出现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从而发展出了祭司阶级、士兵、官吏和文字,说明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唯一标志”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古代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非产生自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排除C项;私有制的产生是在人类文明出现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2.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主要供种植者自己食用。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因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和种植A.以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为基础B.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C.主要源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动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种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据题干“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主要供种植者自己食用”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因此大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花生由仅供食用到几十种工业用途,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由于用途增加,产量、出口量也大增,故D项正确。A.结合所学,花生的传播和种植确实与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有很大关系,但是题干要强调的是花生用途的变化对传播和种植的影响,排除A项。B.花生的传播和种植促进了花生的商品化程度,但花生的商品化不能等同农业的商品化,排除B项。C.早在新航路开辟后花生已经开始传播,所以不能说主要源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动,排除C项。3.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多达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比2019年增加1.61亿;全球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亿人,这是历史上饥饿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应()A.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B.关注食品安全问题C.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D.重视食物物种交流【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目前国际粮食安全问题仍然严峻,威胁世界的和平稳定。加强国际合作和团结开放市场,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C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且材料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排除;材料要解决的是饥饿问题而不是食品安全问题,排除B项;材料列举的威胁世界粮食安全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进行解决,而不仅仅是“重视食物物种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以及粮食安全问题。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以及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以及粮食安全问题,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4.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贵族政治体制+铁犁牛耕+庄园经济B.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C.垂直管理体制+男耕女织+城市商业D.分封制度体系+精耕细作+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庄园经济”是汉朝时期的现象,“贵族政治体制”指世卿世禄,夏商周时期就有,不是新现象,A项错误;“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B项正确;“城市商业”最迟出现于商朝,随着商人的出现而出现,C项错误;“分封制度体系”出现于西周,D项错误。故选B。5.有学者认为,距今约3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部分区域,已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且相对成熟的手工业生产体系,并且两区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交流与融合。下列考古发现中,最能为这一观点提供多角度佐证的是()A.黄河流域遗址出土大量传统石制农具,工艺稳定周边传播,长江流域部分遗址有类似工具但工艺有别。B.长江流域村落遗址发掘精美繁复漆器,黄河流域少数贵族墓葬有相似粗糙漆器残片,技法部分相同。C.黄河流域城市遗址出现大规模青铜铸造作坊,出土青铜器种类丰富,长江流域遗址青铜制品种类单一。D.长江流域贵族墓地出土丝织品残片,工艺成分与黄河流域相似,两地有丝织工具及运输容器出土。【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选项仅聚焦于石制农具,虽提及黄河流域传播与长江流域工艺差异,但仅一种手工业品类难以充分展现两区域"各自形成独具特色且相对成熟的手工业生产体系”,且在技术交流融合方面阐释简略,缺乏深度与广度,无法有力支撑观点。排除A。B.选项仅围绕漆器展开,虽显示两区域有联系,但单一品类不足以全面反映两区域手工业体系的成熟度与多方面技术交流融合全貌,对观点的支撑力度较弱。排除B。C.选项仅以青铜手工业为例,虽体现区域差异,但未全面呈现技术交流融合的多元角度,对于“各自独具特色且相对成熟”的论证不够完备,难以有效支持论点。排除C。D.选项从丝织品残片工艺成分相似、丝织工具及运输容器出土等多维度,全方位呈现了两区域丝织手工业状况,充分体现各自成熟体系及技术交流融合,能为观点提供坚实且多角度的有力佐证,故D正确。6.如表为1851年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国家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约180048%52%法国约360075%25%A.法国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B.法国农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C.英国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法国工业化进程较英国缓慢【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城市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文信息。【解答】D.依据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1851年英国已经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根据题干数据可知,英国城市人口百分比明显高于法国,反映两国在工业化进程上的差异,故D项正确。A.城乡人口差距大不等于贫富差距大,没有城乡收入相关数据不能断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排除A项。B.农村人口占比高只能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相对多,不等于农业发展水平高,排除B项。C.1851年英国已经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明显高于乡村,而非趋于平衡,排除C项。7.2022年2月2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将22颗卫星分别送入预定轨道。22颗一起“拼车”发射的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这一事件表明我国()A.航天科技水平已经领先世界B.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成果显著C.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D.科技自身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我国可以一次性发射22颗卫星,服务于多个领域,这体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成果显著,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我国航天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和科技自身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排除AD项;材料信息仅反映了航天技术,不能体现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排除C项。故选B项。8.1858年8月,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统治法》,最终剥夺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各地的统治权,从而完成对东印度公司的历史性终结,也象征着英国兰开夏棉纺织工业资本家的全面胜利。英国东印度公司被终结的根本原因是A.英国为维持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作出让步B.英国需要打开印度的棉纺织业市场C.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自由主义成为潮流D.英国东印度公司威胁自身海外利益【答案】C【解析】略9.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在今四川彭州市一带遇见寡妇杨舍家发生主奴纠纷,他便为这家奴仆订立了一份契券《僮约》,如“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入市不得夷蹲旁卧,恶言丑詈。多作刀矛,持入益州,货易羊牛。”《僮约》的史料价值在于研究汉代A.田庄经济自给自足B.区域市场经济交往C.土地兼并程度加剧D.农村雇佣关系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B.据题干信息可知,《僮约》规定了奴仆的工作内容和行为规范,其中“武阳买茶”“往来市聚”等内容体现出当时区域市场经济交往的活跃,即对于研究汉代区域市场经济交往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选B项。A.汉代田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进行,与材题干现象不符,排除A项。C.土地兼并指土地集中程度高,题干并无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C项。D.题干是主家和奴仆的纷争,不属于雇佣关系的范畴,排除D项。10.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B.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D.区域商帮的逐渐兴起【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B.明代实行海禁闭关政策,但也曾重新开关。海外贸易亦曾繁荣,特别是与西欧各国的,商船载回大量海外白银。这不是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而是世界市场已经将中国纳入其中。故B正确。A.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且只是地域性现象,故A不合题意。C.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宋元时期以来一直持续。这不是白银广为流通的主要原因,故C不合题意。D.区域商帮对商品经济贡献大,但不能视为主要原因,故D不合题意。故选B。11.南宋数学著作《数书九章》中记载了一道数学题:四人合资做生意,入股方式有金、银、盐、钞(特许经营执照)、度牒(可用于免税的出家人身份证明)五种,所获利润为沉香、象牙和胡椒。据此可知,南宋时期()A.数学进步促进商业发展B.民间商贸活动较为活跃C.合资经营成为普遍现象D.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四人合资做生意,人股方式有金、银、盐、钞(特许经营执照)度牒(可用于免税的出家人身份证明)五种”,从数学著作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做生意比较频繁,且入股方式多样,反映了民间商贸活动较为活跃,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业发展对数学著作的影响,排除A项;合资经营是当时的一种现象之一,“普遍”,表述夸大,排除C项;材料体现商业发展对数学的影响,而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无从获得,排除D项。12.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15世纪晚期西班牙的殖民地圣多明各成为新世界第一片种植甘蔗的土地。18世纪后,果冻、布丁、乳酪等甜食在欧洲大行其道,英国社会上下“嗜糖成癖”。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5世纪晚期西班牙的殖民地圣多明各成为新世界第一片种植甘蔗的土地。18世纪后,果冻、布丁、乳酪等甜食在欧洲大行其道,英国社会上下嗜糖成癖”,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甘蔗在美洲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英国社会普遍食含糖食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取很少,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中“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说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1929年以前,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故C项错误。“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才开始实施,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需学生根据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特点以及影响进行作答。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主旨的能力。14.镇本为在边境驻兵戍守的地方。到北宋时期,政府专门设监镇官对镇进行管理。这些官员往往带财税衔,如“监进贤镇盐酒税”“和州东关镇监税”,此外,还兼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说明了北宋()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B.营商环境较宽松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D.坊市界限被打破【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的镇主要为军事目的而设,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为了适应这种经济发展的状况,北宋政府设置官员对镇的财税、酒业专卖等进行管理,反映出对镇经济领域的管理日益重要,说明北宋镇的经济功能凸显,故选A项。材料说明镇的功能发生转变,无法体现“营商环境”如何,排除B项;材料显示镇的经济功能凸显,并不代表镇的军事功能减弱,“崇文抑武政策”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坊”和“市”,无从得知坊市界限是否被打破,排除D项。15.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视结成全国交通网络的交通干线的修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发劳力并由朝廷重臣亲自规划指挥。如秦治驰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则由将军蒙恬负责。秦朝这一做法()A.继承了“秦之好兴事”的传统B.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C.旨在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D.体现了交通服务于政治的特点【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交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根据题干中央政府重视结成全国交通网络的交通干线的修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发劳力并由朝廷重臣亲自规划指挥“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确保政令的畅通无阻和军队的迅速调动,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干线的修筑,这一做法体现了交通服务于政治的特点,故D项正确。A.“秦之好兴事”主要是指宫室工程追求宏大、水利工程不惜民力,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是指秦朝建立,而交通干线的修筑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排除B项。C.“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属于题干反映的表象,并未触及秦朝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16.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答案】A【解析】A.依据材料中“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可知,现代科研人员从古代医学典籍吸取有益经验推进科学研究,故A项正确;B.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经验总结而非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故B项错误;C.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项目并不意味着被世界认可,故C项错误;D.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共4道大题,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棉花由域外传入,主要集中在三条线:其一公元前3世纪,从越南经海路传到海南岛(黎族)。此后往闽广等地传播,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说“木棉元时乃移至江南”。其二西域线路,公元3世纪前后,棉花从中亚传入新疆地区高昌国(维吾尔族),此后经河西走廊,往关中地区扩散,1273年元朝颁布的《农桑辑要》中有在黄河流域劝种棉花的诏谕。其三从缅甸进入云南、贵州等地,《后汉书》中有哀牢国(傣族)织布的记载。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后,棉花最终取代麻,成为“衣被天下”的代表。明朝植棉已普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棉田轮作、管理,棉花增产技术、减产原因等记载较前代更为完整和科学,有很大影响力。-摘编自刘咸陈渭坤《中国植棉史考略》材料二美国南部有适宜的降雨量、无霜期,以及肥沃的土壤。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以武装夺取外国领土、驱赶美洲印第安人等方式获得了许多适宜棉花种植的新土地。为了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前,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材料三在1950年之前,中国的棉纺织业对于工业生产的依赖度极低,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农户生产。然而从1950到1970年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棉纱生产国,同时也于1969年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棉布出口国。1971年中国在纺织业中的总锭数跃居世界第一;1981年成为最大的原棉出产国;1988年成为最大的服装出口国;1991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在棉纺织生产上打破的记录,预示了其他领域即将发生的一切。-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历史上棉花传入种植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棉纺织业发展的意义。【答案】【小题1】特点:传入早,路线多;种植区域受传入路径影响,由边疆、沿海向内陆扩展,耗时长;少数民族在其中发挥作用;农书对前代植棉经验总结和推广;政府鼓励、推动。作用:改善民众的衣被结构;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有利于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推动棉纺织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小题2】原因:美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土壤)适合棉花种植;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水平;侵略掠夺新领土;开拓市场;发展奴隶贸易和掠夺奴隶劳动力。【小题3】意义: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有利于棉纺织产业链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历史上棉花传入种植的特点和作用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要求学生结合美国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原因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棉纺织业发展。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棉纺织业发展的意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棉纺织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根据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划分如表:时间发展阶段典型特征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3千年生存大革命农业、畜牧业产生;新石器革命公元前3千年-1600年交流大革命文字、数学等科学起源;青铜、冶铁技术发展;文明对外传播交流1600年至今效率大革命机器、科学革命;新能源、新动力;现代信息革命-摘编自时斗等《用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为标准划分历史阶段》请对上述任一阶段的划分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看法:我不赞同作者关于交流大革命的观点。交流大革命应该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以后。论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前后,世界各文明总体处于相对分散独立发展的阶段。欧亚文明对美洲、大洋洲尚无认知,世界各地间交流并不密切。1500年前后,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加强了世界各地的交流和联系,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开发,以西欧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社会从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玉米、土豆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总结:综上,世界各地的密切广泛交流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并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因此交流大革命的观点应该更改为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以后。示例二:看法:我不赞同作者关于效率大革命的观点。效率大革命应该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以后。论述:1600~1765年间,人类社会生产仍停留在手工工场阶段,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但并未出现生产效率质的飞跃,产生效率大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动力取代人力,近代工厂取代传统手工工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19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掀起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采用新的能源和动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智能化程度提高,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总结:综上,工业革命的开展革新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因此效率大革命的观点应更改为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依据表格信息中的三个阶段的时间、发展阶段以及特征,结合所学任意选择一个阶段,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比如对于交流大革命的看法可以不赞成,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展开论述即可。或者选择效率大革命,结合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和影响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即可。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解题的关键是在表格中的三个阶段任意选择一个,结合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作答时,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出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印花工艺是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的创新,也得益于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特权、专利和版权的保护。在整个18世纪,英国的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两百倍,其中94%的增长发生在1780年后的20年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造成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棉纺织业发展缓慢,而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却飞速发展,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郡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材料二2021年6月17日,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江苏苏州隆重开幕。本届会议主题是:“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世界棉业。“会议指出,当前世界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同时也应该看到,政治因素对国际经贸合作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9世纪初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我国应采取的应对举措。【答案】【小题1】特点:从无到有(或:从进口仿制到本土化大量生产);工艺、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不平衡;英国领先于世界。【小题2】主要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各地联系加强;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大陆政治动荡;英国通过殖民扩张获得广阔的殖民地。【小题3】举措:坚持开放、包容、可持续的态度,加强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棉纺织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区域合作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