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石油大学教案课程名称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任课教师院(系、部)资源与环境学院教研室基础地质教研室
课程表课程名称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专业年级资源勘查2004(一班)学时80行课时间1—10周节次星期教室1—2节3—4节5—6节7—8节9—10节星期一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C210星期二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B306星期三星期四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C203星期五星期六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C206星期日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Structuralgeologyandtectonics2、课程类别:技术基础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80,实验学时164、学分:55、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矿物岩石学》、《地层古生物学》6、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7、大纲执笔:地质基础教研室秦启荣8、大纲审批:资源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5年9月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主要讲授岩层的原生构造,岩层的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构造形成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变形基础,地质构造的类型、基本要素概念,大地构造基本概念,各种后生的大、中、小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各种构造的研究方法。配合理论传授,安排室内实验、野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认识一般地质图、编图、识别与解释构造现象及文字叙述的能力。三、课程的基本要求:主要让学生掌握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构造分析方法,为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勘探资料的构造解释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应做到:室内、外反复实践,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测研究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之后,能判读、编制基本的构造地质图件,能应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推测地下隐伏构造,合理解释构造成因,为油气勘探开发建立正确的石油构造地质模型;能应用大地构造学的知识,分析盆地成因与构造发展演化特点。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绪论(4学时)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构造地质学在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勘探中的作用与意义: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现状:研究方法(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法————地震、电磁、电测井、反序法、构造历史分析、构造模拟实验、地质力学分析法、类比法),当前研究现状及其新进展。本章重点掌握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构造地质学在资源(特别是油气)
勘探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第一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地层的接触关系(8学时)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的类型、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岩层的产状:产状及产状要素,岩层产状的测定及其表示方法,水平岩层、倾斜岩层以及直立岩层的产状及其露头特征,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岩层的厚度及其出露宽度;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不整合类型,不整合的识别标志及研究内容,不整合构造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本章重点掌握岩层产状要素及其表示方法,不整合及其识别标志,形成时代及其在构造解析及矿产勘探中的意义。第二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8学时)应力分析:外力、内力、应力,应力状态,二、三维应力分析,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和应力集中概念;岩石变形的运动学分析:变形及应变的概念,岩石变方式,岩石变形阶段及其力学性质,共轭剪切破裂角与剪裂角的概念,应变椭球体的建立和应用,递进变形;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围压、温度、溶液、孔隙液压、时间。本章重点掌握应力的定义,岩石的变形方式、阶段,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了解应力分析的一般原理。第三章褶皱(8学时)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基本概念、褶皱要素;褶皱的描述及分析:横、纵剖面、平面上的褶皱形态的描述,不同分类的原则、用途;褶皱的组合型式: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型式,褶皱在横剖面上的组合型式,褶皱的平面及剖面相结合组合型式,含油气盆地中褶皱组合类型——逆牵引褶皱带(滚动背斜)与背斜构造带;油气勘探中的特殊背斜型褶皱特征:同沉积背斜,底辟构造和盐丘构造,披覆构造与古潜山构造带;褶皱的形成机制:褶皱作用的基本类型,褶皱形成机制中的压扁作用,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地层层序的建立,确定褶皱形态,褶皱随深度变化的研究———高点的迁移,确定褶皱形成时代。本章重点掌握褶皱的基本类型、要素、圈闭构造,褶皱在平面上出露形态,褶皱的组合形式及其分布,同沉积背斜、底辟构造与盐丘构造,古潜山构造带,褶皱作用的基本类型、影响因素,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第四章节理(6学时)
节理的分类:节理显露的程度,节理的产状分类,据节理面与褶皱面关系划分,根据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节理组与节理系;节理的分期与配套:节理的分期,节理的配套;节理与褶皱、断裂构造的关系: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节理,横弯褶皱作用形成的节理,与断层有关的节理,雁行节理与构造缝合线。本章重点掌握剪节理、张节理的特征,节理的分期、配套,节理与褶皱、断裂构造的关系,构造缝合线,编制节理玫瑰花图;熟悉了解节理的力学分类。第五章断层(8学时)概述:断层的基本概念,断层研究的意义,断层要素和位移;断层分类: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分类,按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类;各类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组合型式: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同生断层:断层效应:各种断层引起的断层效应及其作用;断层形成机制与断层效应:安德森(E.M.Anderson)断层模式;断层的观察与研究:识别断层的标志,断层面产状的测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确定,断层岩,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隐伏断层及断层带位置;同沉积(同生)断层及其特点;断层时代的确定,断层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本章重点掌握断盘与断距,断层的性质,逆断层的基本持征,同生断层,断层形成机制与断层效应,断层的观察与研究,断层与油气聚集关系。第六章大地构造学概述(4学时)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大地构造学的内容及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与油气勘探的关系;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中国和世界大地构造学派简介。让学生熟悉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研究方法、对油气勘探的意义,了解不同大地构造学派的基本观点。第七章板块构造理论的由来及其发展(4学时)大陆漂移及其证据,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大洋的发展阶段。重点掌握板块构造理论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了解板块活动的力学机制。第八章板块构造理论(6学时)板块的概念及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类型及板块运动;板块边界的地质作用;全球板块活动的历史及板块位置的重建;中国的板块活动史与板块构造格局。掌握板块的概念、理论,板块边界类型及证据;熟悉板块边界的地质作用;熟悉中国的板块活动史与板块构造基本格局;了解全球板块活动的历史。第九章板块构造与盆地(8学时)
盆地的概念;盆地的基本类型与结构;盆地形成的板块构造机制;拉伸、挤压、扭性盆地的形成与构造特征;盆地的叠加与构造反转;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其构造特征。重点掌握盆地概念、盆地类型与结构特征;掌握盆地形成的板块构造机制;熟悉盆地的板块构造分类及其特征;通过实例分析熟悉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其构造特征。(二)实验教学:1、实验项目名称:构造物理模拟实验(2学时,综合型)实验目的:通过泥料模拟实验了解压缩和剪切作用下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的特征用其相互关系,获得对应力、变形、材料三者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进行构造的力学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基本熟悉泥料模拟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实验设备:泥料、压缩仪、剪切仪、刮刀、记录纸、投影仪、三角板、量角器、铅笔消耗材料:泥料、压缩仪、剪切仪、刮刀、打印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2、实验项目名称:构造数值模拟(4学时,综合型)实验目的:通过计算机及专用软件,数值模拟产生构造运动的初始条件、构造运动的过程、构造运动的结果,构造应力场的分布及其对构造形成的影响等。从而获得对应力、变形、材料三者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进行构造的力学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基本数值模拟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实验设备:计算机、构造模拟软件、绘图仪、记录纸消耗材料:记录纸、打印纸等3、实验项目名称:构造赤平投影及其计算机应用(4学时,综合型)实验目的:利用构造模型,理解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各种类型的构造要素(点、线、面)在赤平投影上的表现形式;构造要素的读取方法,构造要素随着原始岩层的改变后产状的变化,以及恢复求取方法;赤平投影技术在计算机上的应用等。从而获得赤平投影技术及其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为构造的几何特征分析打下基础,并为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大学坚实的基础。实验设备:赤平投影模型、计算机、赤平投影软件、绘图仪、记录纸消耗材料:记录纸、打印纸等4、实验项目名称:构造地质图解析(4学时,综合型)实验目的:阅读和分析各类产状的地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和断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并分析地质图。实验设备:褶皱断层地质挂图、米格纸、计算器、投影仪、三角板、量角器、铅笔消耗材料:模型标本、打印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5、实验项目名称:四川盆地基底分析与大地构造单元划分(2学时,综合型)
实验目的:通过四川盆地基底对盆地大地构造单元控制作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盆地构造分析的方法。实验设备:四川盆地基底岩相图、基底埋藏深度图、四川盆地构造单元分区图、地层柱状图和地层表消耗材料:模型标本、打印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五、考试考核办法:考试六、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构造地质学及附本》,徐开礼等编,地质出版社,1987《中国石油大地构造》,张宗命编,石油工业出版社(二)参考书:《构造地质学原理》,俞鸿年等编,地质出版社,1986《构造地质学》,朱志澄、宋鸿林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石油勘探构造分析》,王燮培等编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Ramsay等著,单文琅等译,地质出版社,1985《油区构造分析》,冯石等编著,石油工业部勘探培训中心,1982《构造地质学教程》,陆克政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大地构造学概论》,车自成、姜洪洲编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构造地质学纲要》Hobbs.B.E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76《构造地质学基础》R.G.柏克地质出版社1983《构造地质学——几何方法导论》D.M.Ragan地质出版社1973《PrinciplesofstructuralGeology》J.SuppeLONDON1985《板块构造基本问题》李春昱等地震出版社1989《论板块大地构造与油气盆地分析》陈焕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大地构造与沉积作用》许靖华地质出版社1988
资源勘查2004级“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课程教学计划及安排学生数:88人总学时:80学时其中:讲课60学时实验16学时机动4学时各章节讲课安排构造地质部分: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沉积岩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6学时第一节沉积岩岩层的原生构造第二节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第三节地层的接触关系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6学时第一节应力分析第二节变形分析第三节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第四章褶皱12学时第一节褶皱和褶皱要素第二节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第三节褶皱的类型及褶皱的组合形式第四节褶皱的形成机制第五节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第五章节理6学时第一节节理的分类第二节节理的分期和配套第三节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第四节节理的野外观测第五节节理测量资料的整理第六章断层12学时第一节断层的几何要素第二节断层分类第三节断层各论第四节断层效应第五节断层形成机制第六节断层的观察和研究第七节同沉积断层第八节区域性大断裂
大地构造学部分: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地球内部构造2学时第一节地球的表面和中国地势第二节地球的基本物理性质第三节地球的内部构造第四节地壳结构及类型第四章地槽与地台4学时第一节地槽与地台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地槽的发展模式第三节中国主要地槽第四节中国主要地台第五章板块构造6学时第一节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板块构造建立的主要依据第三节板块活动的力学机制第四节大陆板块的识别标志第五节中国板块构造的线索第六章盆地构造2学时第一节盆地与含油气盆地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第三节中国典型的含油气盆地
实验课安排(16学时)实验一认识并阅读各种地质图2学时实验二阅读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2学时实验三构造模拟实验2学时实验四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2学时实验五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2学时实验六构造等值线图的制作方法2学时实验七阅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层产状及断距2学时实验八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2学时教材:徐开礼等1989年构造地质学(含副本)地质出版社张宗命等1984年中国石油大地构造石油工业出版社主要参考文献[1]、俞鸿年等1986年构造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2]、Hobbs.B.E等1976年构造地质学纲要石油工业出版社[3]、冯石等1982年构造地质学石油部培训教材[4]、R.G.柏克1983年构造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5]、D.M.Ragan1973年构造地质学—几何方法导论地质出版社[6]、J.Suppe1985年PrinciplesofstructuralGeologyLONDON[7]、李春昱等1989年板块构造基本问题地震出版社[8]、陈焕疆1990年论板块大地构造与油气盆地分析同济大学出版社[9]、许靖华1988年大地构造与沉积作用地质出版社
授课日历课次授课时间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作业、实验课后记录19.41.绪论构造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特征与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教学重点。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的特点。29.52.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及其产状(1)一原生构造层理的类型及识别方法,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的方法。39.72.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及其产状(2)一岩层产状层状岩石的产状要素:水平岩层及其特点:倾斜岩层产状的测定与表示方法:“V”字形法则。产状要素的表示与测定方法:“V”字形法则。49.92、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及其产状(3)一接触关系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不整合的概念及类型:不整合的观察与研究: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不整合的观察、描述与确定: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59.11实验一:认识并阅读各种地质图了解地质图的基本格式:学会在地质图上认识各种地质现象:掌握阅读地质图的基本程序。如何在各种地质图上阅读所要了解的各种地质现象。阅读自己家乡的地质图并写出读图报告。69.12实验二:阅读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在地质图上识别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计算倾斜岩层的产状:明确平面图、剖面图应如何绘制。水平、倾斜岩层的识别;倾斜岩层层面产状的计算。1、在附图1上求下石炭统顶面的产状。2、在附图3上求铁矿层的产状。3、作图附图1上A-B剖面图。
授课日历课次授课时间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作业、实验课后记录79.143.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1)一应力分析应力的概念:二维应力分析中单轴应力状态分析:构造应力场及其研究方法。二维应力分析中单轴应力状态分析: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方法。89.163.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2)一变形分析变形和应变的概念:岩石变形的阶段: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断裂变形的概念。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断裂变形的概念:变形的方式和类型。99.183.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3)一岩石变形的影响因素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在岩石变形中的作用:蠕变和松弛的概念。小测验109.19实验三构造模拟实验1、单向水平压缩实验2、基底剪切实验实验材料的制作和受力方式的确定进行单向水平压缩实验和基底剪切实验,将观测情况,填写到附表中,并写出实验报告。119.214.褶皱(1)一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基本概念与褶皱的基本形式;背斜、向斜褶皱要素: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确定。褶皱的枢纽、轴面产状的确定129.234.褶皱(2)一褶皱的几何形态及描述褶皱的几何形态的特点:褶皱形态的描述。褶皱形态的描述
授课日历课次授课时间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作业、实验课后记录139.254.褶皱(3)一褶皱的类型及组合形式褶皱的产状类型:褶皱横切面的几何类型:同沉积褶皱的概念及特点:褶皱的组合形式及其分布褶皱的产状类型的分类:同沉积褶皱的概念及特点。149.26实验四: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在图上识别褶皱的基本类型,确定轴面产状及枢纽产状,掌握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褶皱基本类型的识别:轴面产状的确定;枢纽产状的确定;褶皱组合形式的认识:褶皱的描述。1、分析附图6中的褶皱形态特征及形成时代:2、对图区内某一褶皱进行文字描述。159.284.褶皱(4)一褶皱的形成机制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横弯褶皱作用和纵弯褶皱作用的特征:其他褶皱形成的类型。横弯褶皱作用和纵弯褶皱作用的异同点:不同褶皱中派生和伴生的小构造类型169.30实验五: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学会在褶皱地区地质图是绘制图切剖面图(主要是铅直剖面图)的方法。图切剖面图的剖面线的选择:转折端形态的绘制。绘制暮云岭地形地质图(附图6)A-B剖面1710.24.褶皱(5)一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褶皱形成过程中的变形特征;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岩石力学性质对褶皱形成的影响:强岩层和弱岩层的概念;基底构造对盖层构造的影响。1810.34.褶皱(6)一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褶皱形态的研究:褶皱形态在纵向上的变化;褶皱内部小构造的研究:确定褶皱形成的时代。褶皱形态的研究;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方法。小测验
授课日历课次授课时间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作业、实验课后记录1910.5实验六:构造等值线图的制作方法构造等值线图的基本概念、绘制方法及分析方法:如何根据钻井资料绘制构造等值线图。根据钻井资料绘制构造等值线图:分析构造等值线图。1、利用凉风垭钻井资料绘制介壳灰岩顶面构造等值线图:2、分析所绘出的构造等值线图上的构造形态,并作简要描述。2010.75.节理(1)一节理的类型及分期和配套节理的分类:张节理和剪节理的特点;节理组和节理系的概念:如何进行节理的分期与配套。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基本特征:野外节理的分期和配套的方法。2110.95.节理(2)一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与褶皱有关的节理:与断层有关的节理:与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与褶皱有关、与断层有关及与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的特点:断层的伴生和派生节理的特征。2210.105.节理(3)一节理的观察与研究节理观察点的选择及观察的内容:节理发育程度的计算:节理资料的整理和处理方法。节理野外观察的内容:节理资料的整理和处理方法。2310.126.断层(1)一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断层带、断盘、位移各种断距的概念:断层在油气地质中的意义。断层面、断层带、断盘、位移、断距等概念。2410.146.断层(2)一断层的分类断层的几何学分类:断层的运动学分类。断层分类与节理分类之间的关系:断层的复合命名:枢纽断层的特点。
授课日历课次授课时间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作业、实验课后记录2510.166.断层(3)一断层各论正断层及逆断层的特点及其组合形式;推覆构造的特点及研究方法:平移断层的特征。逆断层及其组合形式以及与油气勘探的关系:推覆构造的特点及研究方法。2610.176.断层(4)一断层效应及形成机制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复合断层引起的效应:断层形成的机制。复合断层引起的效应:断层形成的机制:不同断层形成的力学特点。2710.19实验七:阅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产状及断距在图上判断断层面的产状、确定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确定断层的各种断距;分析断层形成的时代。学会对断层的特征进行描述。在地质图上求断层产状及断距:断层形成的时代:断层特征的描述。1、分析望洋岗地质图(附图10),判别断层性质:2、求断层面产状和断距;3、确定断层形成时代。2810.216.断层(5)一断层的观察与研究断层的识别方法及标志;断层面产状的测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断层岩的特征:断层活动时代的确定。断层识别的标志及方法:确定断层两盘运动的方向:如何利用地层的缺失判断断层的性质。2910.23实验八: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在地质图上对褶皱和断层的特征进行描述:绘制褶皱断层地区构造剖面图。绘制褶皱断层地区构造剖面图:分析断层与褶皱在成因上的关系。分析附图11或附图12,并简述其构造发展历史:编制褶皱断层发育地区的地质剖面图。3010.246.断层(6)一同沉积断层及区域性大断裂同沉积断层的概念及特征:韧性断层的基本概念:区域性大断裂的基本特征及研究方法。同沉积断层的概念和特征:同沉积断层与一般断层的区别:区域性大断裂的基本特征。小测验
授课日历课次授课时间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作业、实验课后记录3110.26阶段考试(构造地质部分)或作为机动补国庆放假的课。3210.28第一章绪论大地构造学的概念、内容及研究意义:与油气勘探的关系: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内容、方法,对油气勘探的作用3310.30第二章地球内部构造地球的表面和中国地势:地球的基本物理性质: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结构及类型。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结构及类型3410.31第三章地槽与地台(1)地槽与地台的基本特征地槽的发展模式地槽和地台的概念、沉积建造、划分二级构造单元的原则:地槽的发展模式。3511.2第三章地槽与地台(2)中国主要地槽中国主要地台地台基底对盖层的控制作用,中国主要地台的发展特征;地槽发展历史的分析。3611.4第四章板块构造(1)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建立的主要依据板块构造学说的来龙去脉板块分界线的活动性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主要依据
授课日历课次授课时间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作业、实验课后记录3711.6第四章板块构造(2)板块活动的力学机制大陆板块的识别标志板块活动的洋壳生长和洋壳俯冲机制大陆板块识别的主要标志3811.7第四章板块构造(3)中国板块构造的线索;当前板块研究的现状;板块研究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中国板块构造的线索中国大陆板块发展的控制因素3911.9第五章盆地构造盆地与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中国典型的含油气盆地盆地与含油气盆地的概念,含油气盆地形成的条件、特征、类型及我国典型含油气盆地的分析。4011.11期末总复习,辅导答疑,准备结束考试(或作为机动)。4142
授课总结
第1次课日期9.4周次1星期1学时2内容提要:1.绪论构造地质学的概念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构造地质学的特征与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构造地质学与其它后继课程的关系,该课程的知识在油气田开发系统工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目的要求:掌握构造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点难点: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明确该课程与后继课程的关系,与油气田开发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利用幻灯片介绍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构造地质学的兴趣,了解该课程在后继课程中的作用。着重讲解构造地质学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交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详细讲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方法介绍整个课程的总体安排教学步骤:第一节课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学习方法第二节课讲解构造地质学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作业及思考题:1、构造地质学的概念是什么?2、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3、构造地质学与石油勘探开发有什么关系?
第2次课日期9.5周次1星期2学时2内容提要:2.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及其产状(1)——原生构造层理的类型及识别方法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目的要求:复习并理解层理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学会识别层理的方法掌握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的方法重点难点: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的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复习沉积岩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的特征讲解层理的类型及识别方法用大量幻灯片介绍各种原生构造的特点,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用图示的手段讲解如何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采用图片演示和重点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学步骤:第一节课主要介绍层理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以及识别层理的方法第二节课采用图片演示和重点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着重介绍如何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作业及思考题:1、如何沉积岩岩层的层理?2、层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可以用哪些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如何确定的?
第3次课日期9.7周次1星期4学时2内容提要:2.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及其产状(2)——岩层的产状层状岩石的产状、产状要素水平岩层及其特点倾斜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倾斜岩层产状的测定与表示方法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V”字形法则岩层的出露宽度目的要求:掌握水平岩层及其特点掌握倾斜岩层的产状、产状要素、产状表示与测定方法倾斜岩层露头出露界线的形态的“V”字形法则重点难点:产状要素的表示与测定方法“V”字形法则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模型和幻灯片讲解倾斜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详细介绍倾斜岩层产状的测定与表示方法着重讲解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V”字形法则介绍岩层厚度的几种表示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野外倾斜岩层照片和模型,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教学步骤:第一节课主要介绍层状岩石的产状、产状要素以及水平岩层及其特点第二节课利用模型和幻灯片讲解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V”字形法则以及岩层厚度的几种表示方法作业及思考题:1、产状要素的特点2、产状的测定与表示方法是什么?3、水平岩层的基本特征有哪些?4、什么“V”字形法则?5、岩层厚度有几种表示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第4次课日期9.9周次1星期6学时2内容提要:2、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及其产状(3)—接触关系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不整合的概念及类型(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不整合的观察与研究:不整合的标志、产状、时代、空间分布、类型变化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目的要求:掌握不整合的概念与类型不整合的观察、描述与确定掌握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重点难点:不整合的观察、描述与确定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模型和幻灯片讲解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着重介绍不整合的概念及类型(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以及它们形成的过程讲解不整合的观察与研究的内容利用我国油田实际例子讲授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采用图片演示和重点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学步骤:第一节课主要介绍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和不整合的概念(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以及它们形成的过程第二节课利用我国油田实际例子,结合大量的图片讲解不整合的观察与研究的内容和不整合与油气的关系。作业及思考题:1、地层接触关系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哪些类型?2、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地质图是表现形式?3、不整合研究的内容有哪些?4、不整合与油气有什么关系?
第5次课日期9.11周次2星期1学时2内容提要:实验一:认识并阅读各种地质图了解地质图的基本格式学会在地质图上认识各种地质现象掌握阅读地质图的基本程序目的要求:学会阅读各种地质图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如何在各种地质图上阅读所要了解的各种地质现象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验室内利用大量的正规出版的各种地质图讲解地质图的基本格式让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上阅读自己家乡的各种地质现象通过共同阅读一幅地质图介绍阅读地质图的基本程序指导学生将在地质图上所阅读到的地质现象用文字表达出来教学步骤:第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观看大量的正规出版的各种地质图,然后讲解地质图的基本格式和阅读地质图的基本程序。第二节课由学生自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上阅读自己家乡的各种地质现象,并写出读图报告。作业及思考题:1、在一张地质图上可以了解哪些地质现象?2、地质图的基本格式是什么?3、阅读地质图的基本程序是什么?4、阅读自己家乡的地质图并写出读图报告(作业)
第6次课日期9.12周次2星期2学时2内容提要:实验二:阅读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在地质图上识别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计算倾斜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明确什么是平面图、什么是剖面图?平面图、剖面图应如何绘制目的要求:掌握地质图上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的识别掌握根据地质图上岩层层面与等高线的关系确定岩层产状的方法明确平面图、剖面图的绘制方法重点难点:水平、倾斜岩层的识别倾斜岩层层面产状的计算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验室内利用各种模型复习有关岩层产状的概念讲解在地质图上识别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的方法着重介绍在地质图上计算倾斜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具体带领学生阅读一张地质图,并讲解读图时的具体方法和注意的问题详细介绍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教学步骤:第一节课主要利用各种模型复习有关岩层产状的概念,并带领学生阅读一张地质图,讲解在地质图上识别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的方法,以及地质图上计算倾斜岩层的产状方法第二节课由学生自己阅读凌河地形地质图(附图1),并求岩层的产状和绘制剖面图。作业及思考题:1、在凌河地形地质图(附图1)上求下石炭统顶面的产状。2、在松溪地形地质图(附图3)上求铁矿层的产状。并设计在ZK9处,需要钻多少米才能达到铁矿层顶面。3、作凌河地形地质图(附图1)上A-B剖面图。
第7次课日期9.14周次2星期4学时2内容提要:3.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1)一应力分析外力、内力及应力的概念应力状态和应力椭球体的特点二维应力分析中单轴应力状态分析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和应力集中的概念构造应力场研究的方法目的要求:了解外力、内力及应力的概念学会二维应力分析中单轴应力状态分析掌握应力场及构造应力场及其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二维应力分析中单轴应力状态分析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模型和简单的教具讲解外力、内力及应力的概念利用幻灯片和模型着重介绍应力状态和应力椭球体的特点列举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讲解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和应力集中的概念介绍构造应力场研究的方法和目前的现状介绍本人在构造应力场研究中的一些实际例子,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让他们了解构造应力场研究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作用。教学步骤:第一节课主要利用各种模型和简单的教具讲解外力、内力及应力的概念,以及利用幻灯片和模型着重介绍应力状态和应力椭球体的特点第二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讲解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和应力集中的概念,并介绍本人在构造应力场研究中的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构造应力场研究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作用。作业及思考题:1、外力、内力及应力的概念是什么?2、什么是应力状态和应力椭球体,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和应力集中的基本概念是什么?4、构造应力场研究在油田勘探开发中有什么作用?
第8次课日期9.16周次2星期6学时2内容提要:3.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2)一变形分析变形和应变的概念岩石变形的阶段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断裂变形的概念递进变形的基本概念目的要求:掌握变形和应变的概念了解岩石变形的阶段掌握递进变形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断裂变形的概念递进变形的基本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列举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讲解变形和应变的概念利用幻灯片介绍岩石变形的阶段利用模型和简单的教具讲解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断裂变形的概念采用幻灯片说明递进变形的基本概念教学步骤:第一节课主要利用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讲解变形和应变的概念,并着重介绍岩石变形的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第二节课通过模型和简单的教具讲解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断裂变形的概念。作业及思考题:1、什么是线应变和剪应变?2、岩石的变形方式有那几种?3、什么是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4、岩石变形有那几个阶段?5、剪裂和张裂的概念是什么?6、何为递进变形?
第9次课日期9.18周次3星期1学时2内容提要:3.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3)一岩石变形的影响因素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目的要求:掌握围压、温度、溶液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掌握孔隙压力、时间对岩石变形的影响重点难点: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在岩石变形中的作用蠕变和松弛的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列举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讲解围压、温度、溶液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利用幻灯片介绍岩石变形中孔隙压力、时间的作用利用模型和简单的教具讲解蠕变和松弛的概念列举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实际例子,讲解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等因素的作用。教学步骤:第一节课主要利用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讲解围压、温度、溶液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第二节课通过模型和简单的教具讲解岩石变形中孔隙压力、时间的作用,以及蠕变和松弛的概念。作业及思考题:1、围压对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其变形有何影响?2、温度和溶液是如何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3、孔隙压力和时间在岩石变形中的作用是什么?4、什么是蠕变和松弛进行课堂小测验
第10次课日期9.19周次3星期2学时2内容提要:实验三构造模拟实验构造模拟实验是在特定条件下,选择适当材料,用人为的方法,按相似理论的原则,使试件遭受与地质环境相类似的条件,仿制出与实际地质构造相似的模型体,用以分析研究地壳上某些构造形态及其组合形式的产生原因和形成过程。1、单向水平压缩实验2、基底剪切实验目的要求:1、通过泥巴材料模拟实验了解压缩和剪切力作用下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获得对应力、变形、材料性质三者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进行地质构造的力学分析打下基础;2、基本熟悉泥巴材料模拟实验的一般方法与步骤。重点难点:实验材料的制作和受力方式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模拟实验仪指导学生进行单向水平压缩实验,要求学生注意受力的均匀性。利用幻灯片介绍基底剪切实验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一边做实验,一边讲解压缩和剪切力作用下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获得对应力、变形、材料性质三者的感性认识,为今后进行地质构造的力学分析打下基础。教学步骤:第一节课讲解实验的基本要求和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示范做一下单向水平压缩实验第二节课由学生自己利用模拟实验仪进行单向水平压缩实验和基底剪切实验,要求一边做实验,一边要将实验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作业及思考题:以小组为单位(二人一组),进行单向水平压缩实验和基底剪切实验,将观测情况,填写到附表中,最后总结出不同泥巴材料受不同性质和方向的力作用与变形的关系,并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地质现象,写出实验报告。
第11次课日期9.21周次3星期4学时2内容提要:4.褶皱(1)——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基本概念与褶皱的基本形式:背斜、向斜褶皱要素:核部、翼部、转折端、褶轴、枢纽、轴面、轴迹、脊、脊线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确定目的要求:掌握褶皱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形式掌握褶皱的要素,轴面、枢纽产状的确定重点难点:褶皱的枢纽、轴面产状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利用大量的油田勘探的实际资料(幻灯片)介绍褶皱在石油地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对褶皱构造的一些感性认识。利用模型讲解褶皱的基本概念与褶皱的基本形式:背斜、向斜着重介绍褶皱要素:核部、翼部、转折端、褶轴、枢纽、轴面、轴迹、脊、脊线,以及各要素的地质意义。利用模型讲解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确定教学步骤:第一节课通过放大量的幻灯片,讲解褶皱构造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介绍解褶皱的基本概念与褶皱的基本形式第二节课利用模型和幻灯片介绍褶皱要素,特别是如何进行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确定,以及他们在今后褶皱分析中的意义。作业及思考题:1、背斜和向斜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如何在地质图上和野外识别背斜和向斜?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3、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是如何确定?
第12次课日期9.23周次3星期6学时2内容提要:4.褶皱(2)——褶皱的几何形态及描述褶皱的几何形态的特点褶皱形态的描述目的要求:掌握褶皱的几何形态分类重点难点:褶皱形态的描述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模型讲解褶皱的几何形态的特点和分类;利用幻灯片着重介绍褶皱的剖面形态类型,以及每种分类之间的关系。详细介绍褶皱在平面上是形态分类介绍不同的褶皱几何形态分类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的实际意义。讨论构造阶地和扰曲的实际地质意义,以及如何在地质图是进行区分。教学步骤:第一节课通过利用模型讲解褶皱的几何形态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各分类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课利用模型和幻灯片介绍褶皱在平面上是形态分类,讨论不同的褶皱几何形态分类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的实际意义。作业及思考题:1、什么是圆柱状褶皱和非圆柱状褶皱?2、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是如何对褶皱进行分类的?3、如何利用翼间角对褶皱进行分类?4、褶皱面弯曲形态是如何进行分类的?5、如何进行褶皱在平面上的分类?
第13次课日期9.25周次4星期1学时2内容提要:4.褶皱(3)——褶皱的类型及组合形式褶皱的产状类型褶皱横切面的几何类型同沉积褶皱的概念及特点褶皱的组合形式及其分布目的要求:掌握褶皱的产状类型的分类了解褶皱横切面的几何类型掌握同沉积褶皱的概念及特点了解褶皱的组合类型重点难点:褶皱的产状类型的分类同沉积褶皱的概念及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模型讲解褶皱的产状类型(里卡德分类),强调轴面和枢纽产状在此分类中的重要性,以及该分类的地质意义利用幻灯片着重介绍褶皱的横截面的几何类型,以及他与其他分类之间的关系详细介绍同沉积褶皱的特征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意义重点讲解褶皱的组合形式及其分布的特点,特别是剖面上组合形式和平面上组合形式的特征。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模型讲解褶皱的产状类型和褶皱的横截面的几何类型第二节课利用幻灯片介绍同沉积褶皱的特征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意义,以及褶皱的组合形式及其分布的特点作业及思考题:1、里卡德分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褶皱的横截面的几何类型有哪些?3、同沉积褶皱的特征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意义是什么?4、褶皱在剖面上组合形式和平面上组合形式的特征各是什么?
第14次课日期9.26周次4星期2学时2内容提要:实验四: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在地质图上识别褶皱的基本类型(背斜、向斜),确定两翼产状、轴面产状及枢纽产状,认识褶皱的组合形式,分析其形成时代,学会对褶皱进行文字描述,掌握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目的要求:能在地质图上识别褶皱的基本类型,初步掌握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学会在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褶皱的形态、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重点难点:褶皱基本类型的识别轴面产状的确定枢纽产状的确定褶皱组合形式的认识褶皱的描述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复习课堂上所讲的背斜和向斜的基本特点,然后利用模型和幻灯片介绍在地质图是各种褶皱表现的特点利用一张地质图,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讲解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要求大家一边阅读地质图,一边做记录,不断地进行总结,介绍如何根据地质图上提供的信息,编写读图报告。讲解读图报告编写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教学步骤:第一节课首先讲解背斜和向斜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然后带领大家共同阅读一张地质图,一边阅读,一边介绍读图的方法和技巧。第二节课由学生自己阅读书本上的各种地质图,最后在课堂上写出读图报告。作业及思考题:1、分析暮云岭地区地质图(附图6)中的褶皱形态特征及形成时代。2、对图区内某一褶皱进行文字描述。
第15次课日期9.28周次4星期4学时2内容提要:4.褶皱(4)——褶皱的形成机制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横弯褶皱作用和纵弯褶皱作用的特征其他褶皱形成的类型目的要求:掌握横弯褶皱作用和纵弯褶皱作用的特征了解其他褶皱形成的类型重点难点:横弯褶皱作用和纵弯褶皱作用的异同点不同褶皱中派生和伴生的小构造类型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模型讲解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特别是横弯褶皱作用和纵弯褶皱作用的各自的特征介绍褶皱中的中和面的地质意义详细讲解褶皱形成的其他类型讨论不同褶皱形成机制形成的褶皱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对石油勘探与开发有何作用。讨论不同形成机制形成的褶皱中派生和伴生的小构造类型及特点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模型讲解各种褶皱形成机制的特点和派生和伴生的小构造类型第二节课让学生自己阅读褶皱形成的其他类型,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使得大家对褶皱形成机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作业及思考题:1、纵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横弯褶皱作用有哪些特点?在自然界中,什么情况下容易形成横弯褶皱,其主要的动力来源是什么?3、中和面的地质意义是什么?4、不同褶皱形成机制形成的褶皱中派生和伴生的小构造类型有什么异同点?
第16次课日期9.30周次4星期6学时2内容提要:实验五: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褶皱构造图切剖面有两种:一种是铅直剖面,一般是横切褶皱延伸方向,这是常见的剖面图,它适应于在各种比例尺地质图上反映褶皱在与图面(水平面)垂直面上的褶皱特征:另外一种是垂直褶皱枢纽的剖面。称为正交剖面图。主要用在构造复杂地区。我们主要介绍铅直剖面图的绘制方法。目的要求:学会在褶皱地区地质图是绘制图切剖面图(主要是铅直剖面图)的方法,要求所作图件准确、美观、符合规范。重点难点:图切剖面图的剖面线的选择转折端形态的绘制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模型讲解铅直剖面和正交剖面图的切制的方法和原则,说明两种剖面图各自的地质意义。利用幻灯片介绍剖面图在石油勘探与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明确各种图件在用途。用一个实际的例子讲解铅直剖面图的绘制方法。要求大家一边听讲解,一边动手绘制,力争当堂学会。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模型铅直剖面和正交剖面图的切制的方法,带领学生用一个实际的例子进行铅直剖面图的绘制。第二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绘制褶皱地区的剖面图,随时进行现场指导。作业及思考题:绘制暮云岭地形地质图(附图6)A-B剖面(作业)1、铅直剖面图和正交剖面图的异同点是什么?2、剖面线选择的原则是什么?3、在一张剖面图上可以获得哪些地质信息?
第17次课日期10.2周次5星期1学时2内容提要:4.褶皱(5)——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褶皱形成过程中的变形特征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目的要求:掌握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的特征掌握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重点难点:岩石力学性质对褶皱形成的影响强岩层和弱岩层的概念基底构造对盖层构造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模型和简单的教具讲解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的特征,特别是一些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矿物或化石,在褶皱形成过程中,由于压扁作用使得原来的几何形态发生了变化,可以用此变化的程度,推测该地区所受的构造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利用幻灯片介绍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基底构造对盖层构造的影响讨论强岩层和弱岩层的概念以及他们的地质意义。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模型和简单的教具讲解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的特征,介绍压扁作用的地质意义。第二节课主要利用幻灯片介绍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基底构造对盖层构造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强岩层和弱岩层的地质意义。作业及思考题:1、压扁作用的特征是什么?2、层理是如何影响褶皱的形成?3、基底构造对盖层构造的影响是什么?4、压扁作用有什么地质意义?5、强岩层和弱岩层的概念是什么?
第18次课日期10.3周次5星期2学时2内容提要:4.褶皱(6)—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褶皱形态的研究研究褶皱形态在纵向上的变化褶皱内部小型构造的研究确定褶皱形成的时代目的要求:掌握褶皱形态的研究的方法学会褶皱内部小型构造的研究方法掌握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方法重点难点:褶皱形态的研究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模型和幻灯片讲解褶皱形态在纵向上的变化特征,要求学生掌握褶皱形态的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褶皱内部小型构造。并利用油田勘探的一些实际例子,说明褶皱研究在油田地质中的重要性。通过一幅地质图介绍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对褶皱构造进行综合分析,了解褶皱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模型和幻灯片讲解褶皱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特别是褶皱内部小型构造的研究第二节课利用一幅地质图介绍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方法,要求学生对某一个褶皱进行综合分析。作业及思考题:1、如何进行褶皱形态的研究?2、褶皱研究在油田地质中的意义是什么?3、怎样确定褶皱形成的时代?4、在地质图上如何进行褶皱综合分析?5、褶皱内部小型构造在褶皱研究中有何作用?6、褶皱形成的时代与地层接触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进行课堂小测验
第19次课日期10.5周次5星期4学时2内容提要:实验六:构造等值线图的制作方法构造等值线图的基本概念及用途构造等值线图的绘制方法构造等值线图的分析方法根据钻井资料绘制构造等值线图目的要求:学会根据钻井资料绘制构造等值线图学会分析构造等值线图重点难点:根据钻井资料绘制构造等值线图分析构造等值线图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利用模型和幻灯片介绍构造等值线图的基本概念及用途,并用油田的一些实际例子讲解构造等值线图在油田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某一实际的图讲解构造等值线图的绘制方法,要求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自己进行绘制,达到当堂学会。利用大量油田地下构造等值线图,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构造的特征,怎样利用构造等值线图布置井位,了解构造形态和构造的幅度。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模型和幻灯片介绍构造等值线图的基本概念,以及构造等值线图的一些主要绘制方法。并着重介绍根据钻井资料绘制构造等值线图的方法。第二节课讲解构造等值线图的分析方法,说明如何在构造等值线图上确定构造的形态。然后由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做作业。作业及思考题:1、利用凉风垭地区钻井资料所得的中侏罗统介壳灰岩顶面标高资料,在凉风垭地形图上绘制中侏罗统介壳灰岩顶面构造等值线图。2、分析所绘出的构造等值线图上的构造形态,并作简要描述。3、构造等值线图的基本概念及用途是什么?4、构造等值线图的绘制方法有哪些?5、不同类型的断层在构造等值线图上的特点是什么?
第20次课日期10.7周次5星期6学时2内容提要:5.节理(1)一节理的类型及分期和配套节理的分类张节理和剪节理的特点节理的组合形式节理组和节理系的概念节理的分期方法如何进行节理的配套目的要求:掌握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基本特征了解节理的组合形式学会节理的分期和配套重点难点: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基本特征野外节理的分期和配套的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利用大量野外和岩心照片(幻灯片)展示各种构造节理的特征,让学生在感性对节理有一个初步认识。通过我国一些典型的裂缝性油气藏勘探过程,介绍节理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性,并说明节理在其他方面的意义。利用模型讲解张节理和剪节理的特点,以及在野外如何去区分他们。介绍节理的分期和配套的基本方法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模型和幻灯片展示各种构造节理的特征,讲解节理的分类,特别是张节理和剪节理的特点。第二节课讲解节理的组合形式、节理的分期方法,以及如何在野外对节理进行分期和配套。作业及思考题:1、节理的几何关系分类的特点是什么?2、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异同点是什么?3、节理的分期的原则是什么?4、什么是节理组和节理系?
第21次课日期10.9周次6星期1学时2内容提要:5.节理(2)——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与褶皱有关的节理与断层有关的节理与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目的要求:掌握与褶皱有关、与断层有关及与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的基本类型学会根据节理的性质和分布特点,判断其与主构造之间的成因关系重点难点:与褶皱有关、与断层有关及与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的特点断层的伴生和派生节理的特征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模型和幻灯片介绍与褶皱有关的各种节理,特别是在褶皱发展不同时期节理类型的变化。利用野外照片讲解与断层有关的节理的一些基本特征,区分断层的伴生节理和派生节理。系统地分析与区域构造有关节理的一些基本特点,以及这些节理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的重要性。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模型和幻灯片介绍与褶皱有关的各种节理和与断层有关的节理的一些基本特征第二节课着重讲解与区域构造有关节理的一些基本特点,并具体地用油田的一些实际例子,强调这些节理在油田地质中的重要性。作业及思考题:1、褶皱形成早期节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褶皱形成晚期的节理有什么特点?3、断层的伴生节理和派生节理有什么异同点?4、区域性节理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22次课日期10.10周次6星期2学时2内容提要:5.节理(3)一节理的观察与研究节理观察点的选择节理野外观察的内容野外对节理发育程度的计算野外观察内容的记录室内有关节理资料的整理和处理目的要求:掌握节理野外观察的内容了解野外对节理发育程度的计算的方法掌握室内有关节理资料的整理和处理方法重点难点:节理野外观察的内容节理资料的整理和处理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通过裂缝性油气藏勘探中的一些实际事例,说明节理的观察与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节理研究对油田地质的重要意义。利用大量幻灯片介绍节理在野外露头上产出的特点,说明如何进行节理观察点的选择,以及节理野外观察的内容。详细介绍如何在野外对节理发育程度进行计算,怎样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室内怎样对有关节理资料进行的整理和处理。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模型和幻灯片说明节理的观察与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节理研究对油田地质的重要意义。讲解如何进行节理观察点的选择,以及节理野外观察的内容。第二节课详细介绍如何在野外对节理发育程度进行计算,怎样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室内怎样对有关节理资料进行的整理和处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填写节理野外观察内容的表格。作业及思考题:1、在野外如何布置节理观察点,布点的原则是什么?2、节理野外观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怎样计算节理的线密度和面密度?4、野外观察内容的记录规范是什么?5、节理资料处理方法有哪些?
第23次课日期10.12周次6星期4学时2内容提要:6.断层(1)一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断层带、断盘、位移各种断距的概念了解断层在油气地质中的意义目的要求:掌握断层面、断层带、断盘、位移、断距等概念了解断层在油田勘探中的作用掌握各种断距之间的函数关系重点难点:断层面、断层带、断盘、位移、断距等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大量的野外照片介绍断层的一些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感性上对断层有一个认识,并说明断层在油田勘探中的作用。利用模型详细讲解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断层带、断盘、位移,以及它们在断层研究中的作用。着重介绍各种断距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油田勘探的实际事例出发,让学生了解断层在油气地质中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模型和大量的野外照片介绍断层的一些基本特征,详细讲解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断层带、断盘、位移,以及它们在断层研究中的作用。第二节课利用模型介绍各种断距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各种断距之间的函数关系,掌握断层在油气地质中的意义。作业及思考题:1、什么是断层,它与节理有什么区别?2、断层在油气勘探中有什么作用?3、断层面、断层带及断盘的概念是什么?4、各种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5、各种断距的概念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函数关系?6、在野外如何确定断层带的存在?
第24次课日期10.14周次6星期6学时2内容提要:6.断层(2)——断层的分类断层的几何学分类断层的运动学分类目的要求:掌握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分类方法学会断层的命名方法掌握各种类型断层的主要特点重点难点:断层分类与节理分类之间的关系断层的复合命名枢纽断层的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介绍断层的几何学分类,并将其分类与节理的几何学分类加以联系。特别是断层与褶皱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牢记。利用模型和幻灯片讲解断层的运动学分类,使学生对正断层、逆断层以及平移断层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详细讲解断层的复合命名方法和枢纽断层的概念及基本特点,用事例说明枢纽断层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重要性。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模型介绍断层的几何学分类第二节课利用模型和幻灯片讲解断层的运动学分类,使学生对正断层、逆断层以及平移断层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详细讲解断层的复合命名方法和枢纽断层的概念及基本特点,用事例说明枢纽断层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重要性。作业及思考题:1、断层与地层之间的几何关系是如何分类的?2、怎样进行断层与褶皱之间的关系分类?3、正断层的概念及特点是什么?4、逆断层有什么特点?5、断层的复合命名的原则是什么?6、什么是枢纽断层?它对地下构造解释有什么作用?
第25次课日期10.16周次7星期1学时2内容提要:6.断层(3)一断层各论正断层的特点及组合形式逆断层的特点及其组合形式推覆构造的特点及研究方法平移断层的特征顺层断层的基本特征目的要求:掌握正断层的基本特征掌握逆断层的特点了解平移断层和顺层断层的一般特征了解各种断层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重点难点:逆断层及其组合形式以及与油气勘探的关系推覆构造的特点及研究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模型和幻灯片介绍各种断层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尤其的逆冲断层(推覆构造)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用油田勘探及开发的实际事例讲解断层研究在油田地质中的重要性。详细介绍各种断层发育的地质背景,特别是大型平移断层的特征,以及沿着大型平移断层发育的拉分盆地在油气勘探中的地位。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模型和幻灯片介绍各种断层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重点介绍逆冲断层(推覆构造)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节课用油田勘探及开发的实际事例讲解断层研究在油田地质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讲解大型平移断层的特征,以及沿着大型平移断层发育的拉分盆地在油气勘探中的地位。作业及思考题:1、正断层的基本特征及组合形式是什么?2、逆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组合形式是什么?3、什么是构造窗、推覆体、飞来峰?4、推覆构造的特点及研究方法是什么?5、平移断层的特征是什么?6、拉分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第26次课日期10.17周次7星期2学时2内容提要:6.断层(4)——断层效应及形成机制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复合断层引起的效应断层形成的机制目的要求:掌握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了解断层形成的机制学会分析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重点难点:复合断层引起的效应断层形成的机制不同断层形成的力学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模型和幻灯片讲解正(逆)断层在平面上和剖面引起的效应,特别要注意在地质图是认识这些断层效应。在复习前面讲解的构造地质分析的力学基础的内容之后,利用模型详细讲解各种类型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模型和幻灯片讲解正(逆)断层在平面上和剖面引起的效应,学会在地质图上认识这些效应第二节课首先复习有关力学分析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利用模型详细讲解各种类型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作业及思考题:1、在地质图上如何认识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2、在剖面图上怎样识别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3、安德森关于断层形成的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正断层与逆断层形成的力学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第27次课日期10.19周次7星期4学时2内容提要:实验七:阅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层产状及断距在地质图上分析断层发育区的地质特征在图上判断断层面的产状、确定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在图上确定断层的各种断距分析断层形成的时代在图上对断层的特征进行描述目的要求:学会在地质图上分析断层掌握在地质图上求断层产状及断距重点难点:在地质图上求断层产状及断距断层形成的时代断层特征的描述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一张标准地质图讲解如何在地质图上分析断层发育区的地质特征,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利用模型详细介绍在图上判断断层面的产状、确定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在图上计算断层的各种断距系统介绍如何分析断层形成的时代,以及怎样对一条断层进行描述。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一张标准地质图带领学生在地质图上分析断层发育区的地质特征,并利用模型详细介绍在图上判断断层面的产状、确定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在图上计算断层的各种断距第二节课在介绍如何分析断层形成的时代之后,让学生对书上的地质图进行当堂分析,并将作业完成。作业及思考题:1、分析望洋岗地质图(附图10),判别断层性质2、求断层面产状和断距3、确定断层形成时代4、如何利用“V”字型法则判断断层的产状?5、对一条断层如何进行描述?
第28次课日期10.21周次7星期6学时2内容提要:6.断层(5)——断层的观察与研究断层的识别方法及标志断层面产状的测定方法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断层岩的特征断层活动时代的确定目的要求:掌握断层识别的标志及方法学会如何确定断层两盘运动的方向了解断层岩的特征重点难点:断层识别的标志及方法确定断层两盘运动的方向如何利用地层的缺失判断断层的性质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大量的野外照片介绍断层识别的各种标志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讲解断层面产状的测定方法利用模型和幻灯片介绍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特别是断层附近的小型构造在判断断层运动方向中的用途。介绍断层岩的特征以及它们形成的原因,通过地质图介绍如何对断层活动的时代进行确定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大量的野外照片介绍断层识别的各种标志,讲解断层面产状的测定方法第二节课利用模型和幻灯片介绍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通过地质图介绍如何对断层活动的时代进行确定。作业及思考题:1、断层识别的间接标志和直接标志有哪些?2、断层面产状的测定有哪些方法?3、怎样判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4、断层岩的种类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征?5、如何利用地层的缺失判断断层的性质?6、怎样确定断层形成的时代?
第29次课日期10.23周次8星期1学时2内容提要:实验八: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在褶皱、断层单项读图的基础上,分析褶皱与断层共同发育区的构造特点和组合规律。主要方法是先分析各类构造的形态特征,然后找出它们在时间发展上和空间分布上的关系,进而分析它们在成因上的内在联系。目的要求:在地质图上对褶皱和断层的特征进行描述绘制褶皱断层地区构造剖面图重点难点:绘制褶皱断层地区构造剖面图分析断层与褶皱在成因上的关系在绘制剖面图时怎样处理断层的上下盘的地层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一张综合地质图,带领学生分析褶皱与断层共同发育区的构造特点和组合规律。找出它们在时间发展上和空间分布上的关系,进而分析它们在成因上的内在联系。详细讲解如何绘制褶皱断层地区构造剖面图介绍怎样描述褶皱和断层的特征,学会编写读图报告。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带领学生共同阅读一张综合地质图,分析褶皱与断层共同发育区的构造特点和组合规律。分析它们在成因上的内在联系。第二节课由学生自己阅读各种综合地质图,最后完成读图报告,绘制一幅褶皱断层发育地区的地质剖面图。作业及思考题:1、如何在地质图上分析褶皱的形态特征?2、怎样在地质图上分析断层的性质及其组合特征?3、分析金山镇地质图(附图11)或飞云山地质图(附图12),并简述其构造发展历史4、学会编制褶皱断层发育地区的地质剖面图。
第30次课日期10.24周次8星期2学时2内容提要:6.断层(6)一同沉积断层及区域性大断裂同沉积断层的概念及特征韧性断层的基本概念区域性大断裂的基本特征及研究方法目的要求:掌握同沉积断层的基本特征了解同沉积断层在油田构造中的作用了解韧性断层和区域性大断裂的特点重点难点:同沉积断层的概念和特征同沉积断层与一般断层的区别区域性大断裂的基本特征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简单的教具讲解同沉积断层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介绍如何利用生长指数确定同沉积断层的强弱程度,特别是对同沉积断层在油田构造研究中的作用进行详细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同沉积断层与一般断层的区别。简单介绍韧性断层的基本概念,以及韧性断层在构造地质理论研究中的意义。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讲解区域性大断裂的基本特征及研究方法,以及区域性大断裂在石油勘探中的作用。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利用简单的教具讲解同沉积断层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介绍生长指数的概念和确定方法,说明同沉积断层与一般断层的区别。第二节课简单介绍韧性断层的基本概念,并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讲解区域性大断裂的基本特征及研究方法。作业及思考题:1、同沉积断层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什么是生长指数,它有什么地质意义?3、同沉积断层在油田构造研究中有什么作用?4、同沉积断层与一般断层有什么区别5、韧性断层的概念是什么?6、如何进行区域性大断裂研究?进行课堂小测验
第31次课日期10.26周次8星期4学时2阶段考试(构造地质部分)或作为机动补国庆放假的课。
第32次课日期10.28周次8星期6学时2内容提要:第一章绪论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大地构造学的内容及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粮食仓储机器人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项目合同管理考核试卷
- 建筑物拆除楼体隐患评估与拆除方案编制考核试卷
- 去泰山初二语文作文
- 课间初二语文作文
- 机电组件的智能驱动与控制策略考核试卷
- 白酒酿造过程中的智能监测与控制考试考核试卷
- 图书出租业务的智能书架设计考核试卷
- 小学数学二年级10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练习300题
- 2023-2024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八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博翠芙蓉湖5#-9#施工组织总设计
- GB/Z 15166.8-2025高压交流熔断器第8部分:应用导则
- 打架斗殴应急处理预案
- 2025年浙江宁波东方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年蚓激酶市场调研报告
- GB/T 12643-2025机器人词汇
- 观影会的策划活动方案
-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复习:热点时政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 广东省市政工程定额总说明及计算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