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高考讲座三1高考非选择题25分材料问答题规范答题讲练教学案_第1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高考讲座三1高考非选择题25分材料问答题规范答题讲练教学案_第2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高考讲座三1高考非选择题25分材料问答题规范答题讲练教学案_第3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高考讲座三1高考非选择题25分材料问答题规范答题讲练教学案_第4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高考讲座三1高考非选择题25分材料问答题规范答题讲练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高考讲座(三)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1.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其次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精确地驾驭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晰考查的学问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学问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2.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即材料的第一句,或材料的最终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系教材,列出提纲,材料涉及要点完整全面。“三找”关联点,即找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3.答案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改变”“有无”等)。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学问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状况,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的。在阅读设问时,应留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例1](2024·全国卷Ⅱ)(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家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阅历,相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见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种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宠爱的食物,供应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头,豆腐在美国起先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觉,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缘由。(8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物种沟通的主动意义。(5分)【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留意“三读”“三找”“三界定”,体现规范解答的要求。材料要“三读”速读:材料出处《“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明显是学术界最新探讨成果。粗读:材料介绍了中国是大豆的家乡,后来引入北美。细读:材料举了很多例证说明我国人民最早培育了大豆,并广泛种植,后来大豆在北美洲得到广泛种植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中心论点:材料中第一段中心论点是中国是大豆的家乡,其次段中心论点是大豆引入北美。二找关键句、关键词:“从古至今,各种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宠爱的食物”“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三找中心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中国古代农业、新航路开拓后世界联系加强答案要“三界定”第(1)问的第一小问,逐条分析材料可知,从时间看,种植大豆历史悠久;从区域看,经验了由北方向南方的推广过程;从大豆的价值看,既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又有改善土壤等作用,价值广泛;从推广者来说,有民间,又有政府参加,各方合力;其次小问,依据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供应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概括。第(2)问,从材料时间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推动物种沟通;从大豆本身的价值看,它被美国人接受并认同;从美国的自然环境看,有相宜大豆推广的区域;从大豆与工业化的关系看,工业化推动了大豆种植,大豆也为工业化供应了原料。第(3)问,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有利于世界文明沟通等角度作答【规范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阅历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等。作用: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等。(12分)(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相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8分)(3)物种沟通是世界文明沟通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5分)1.(2024·全国卷Ⅰ)(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见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运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同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记。——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探讨》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缘由。(17分)解析:解答本题留意运用“三读”“三找”“三界定”,第(1)问,依据材料一得出民族主义的内涵是反对君主专制、构建民族国家,结合所学法国大革命的史实,挖掘法国大革命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从思想、政治角度回答出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主见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人们认为……相互之间是同等的”及材料二中“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概括;其次小问“不同”,依据二者反对的对象概括,“缘由”要结合中法两国各自的社会主要冲突及主要任务分析。答案:(1)作用: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同等。(8分)(2)相同:追求民主与同等。(2分)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是突出反对帝国主义。(4分)缘由: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冲突是法国社会的主要冲突,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冲突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冲突,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11分)2.(2024·全国卷Ⅲ)(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靠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困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困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起先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担心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方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丢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困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肯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实力的失业者必需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解析:本题以社会救济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时期东西方国家社会救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古今贯穿,中外关联,综合性强。既涉及学科主干学问,又渗透热点问题,涉及当前精准扶贫这一现实问题。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中英两国救济的对象及材料“英国圈地运动起先后……社会担心定因素急剧增加”概括;其次小问相同点,从政府作用、救济方式、保障方法、救济规定等角度分析;不同点,结合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及材料二“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实力的失业者必需进‘贫民习艺所’……那里的条件……恶劣得多”分析。第(2)问,要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落脚在教材主干学问上。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点: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点: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实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18分)(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了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高考试卷每一个小问题后面都标有相应的分值,依据近几年的阅历,文综试卷一般都是按要点采分,考生回答的要点不行能和标准答案完全一样,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应当尽可能全面,假如把考生组织的答案看作数学上的“集合”,那么这个“集合”里包含的“要素(得分点)”肯定要多,尽可能使这个“集合”与标准答案的“集合”形成“交集”。试题设问会做与否都要敢于回答,除了感觉明显回答错了,一般也不要划掉,因为回答不精确的部分不影响正确部分的得分。评卷者是来“给分”的,不是来“扣分”的,只要你的答案中有“得分点”,不会因前面的错误而受到“株连”。[例2](2024·全国卷Ⅰ)(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改变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编自《1949—1984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头以来,我国钢产量快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接着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须要的特别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缘由。(15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缘由。(10分)【解题思路】解答非选择题应留意分值,按分值作答,每个设问都有肯定的分值,分值大说明要点多,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审材料材料一1950-1980年中国、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家钢产量改变反映了这几个国家钢产量的发展趋势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的发展按分值审设问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四个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钢产量快速增长,其缘由结合20世纪50年头中国工业建设及一五支配的影响回答;美国也在增长,主要是受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但是要考虑到20世纪70年头因经济“滞胀”所带来的下降;苏联数据也在增长,到20世纪70年头放缓,缘由主要在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改革仍旧以重工业为主,实现了稳步增长,到20世纪70年头受整体经济颓势影响而放缓;日本主要是因为战后在经济的复原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20世纪70年头受到美国经济“滞胀”的影响而放缓。第(2)问,依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头以来”并结合所学学问,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引进外资等角度概括;同时依据材料二“钢材品种结构接着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须要的特别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信息也可概括出相关的答案。【规范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20世纪70年头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20世纪50年头中期到60年头末产量增长迅猛,20世纪70年头放缓。苏联:稳步增长,20世纪70年头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缘由:美国:国家实行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经济“滞胀”影响。日本:实行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头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15分)(2)主要缘由: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10分)3.(2024·全国卷Ⅱ)(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亲密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头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缘由,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解析:解答本题留意运用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解决方法。第(1)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从人口迁移数量、迁移范围、迁移地区等方面概括。第(2)问的第一小问,比较材料一、二可知,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斗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头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等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海外移民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头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其次小问,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局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方面去分析;第三小问,可结合华侨华人对民族工业、民主革命、抗日斗争等的贡献分析作答。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8分)(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斗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头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分)主要缘由: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4分)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7分)4.(2015·全国卷Ⅱ)(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探讨。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莫非舜不阻挡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挡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