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课后限时集训(十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该变更说明()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长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B[从材料信息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到了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这一变更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的变更,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并未出现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更,无法体现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2.(2024·枣庄一模)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而是干脆安排给农夫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A.推广精耕细作 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 D.变更地租形式B[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更。“不再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而是干脆安排给农夫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及官僚政治的形成,从而推动社会转型,故选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农夫或军功贵族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故解除A、D两项;材料中“授田制”推动了分封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是土地兼并的根源,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故C项错误。]3.(2024·南昌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国郑国渠渠成之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A.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B.区域位置确定经济水平C.南北经济渐渐趋于平衡D.争霸斗争促进经济发展A[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秦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主要得益于兴修水利、发展经济,这体现了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故A项正确。]4.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他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吏卒供应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复原发展C.造成了各诸侯国力力的膨胀D.变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B[依据材料可知,汉初放开山林川泽的禁令有利于减轻人们的负担,进而促进汉初经济的复原和发展,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中汉文帝实行的“除田租税之半”等措施可知,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材料强调的是汉文帝所实行的措施有利于促进汉初经济的复原和发展,C项与题意不符,故解除;开放山林川泽不能等同于变更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故解除D项。]5.唐前期,中心政府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更表明唐代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更影响赋税制度变更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更影响土地制度变更B[题干反映出唐前期,政府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所以题干体现出土地制度的变更会影响赋税制度的变更,故选B项。]6.(2024·合肥模拟)俞森的《荒政丛书》卷五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所变更B.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C.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D[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农夫以自己所织之布纳税,并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C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也与市场发生联系,故D项正确。]7.(2024·惠州二模)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A.汉字简化是必定的趋势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变更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C[A、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棉纺织业的进步,不能表明丝织业的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南宋始见‘棉’字……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随着棉纺织业的进步,棉布成为民众衣被的重要原料,故C项正确。]8.(2024·济宁一模)《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为有肯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肯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B[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晚期,邯郸郭纵、卓氏之先、鲁人曹邴氏都通过冶铁致富,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成为有肯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冶铁业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一般百姓以冶铁谋生的终归少数,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冶铁业影响社会稳定,故D项错误。]9.(2024·福建质检)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A.加强了中心集权制度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气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B[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材料中“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的做法,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气,故选B项;西周时期并未建立中心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诸侯并非门阀贵族阶层,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只涉及“工”,无法据此说明这一举措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故D项错误。]10.(2024·厦门一模)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番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A[从材料信息可知,三道壕砖窑“两窑成一组,轮番生火,可连续生产”,其产品既在本村落运用,也在辽阳地区运用,这说明当时出现有组织的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商业状况,故B、C两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这些砖窑属于家庭手工作坊,故D项错误。]11.(2024·武汉二调)民间传闻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独创了豆腐。目前发觉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河南打虎亭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由上述材料可以推断()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东汉B.豆腐独创与道家炼丹关系亲密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五代时豆腐已在全国各地普及A[依据材料信息“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可知,在东汉时期已经能够制作豆腐,这说明豆腐的起源不晚于东汉,故选A项;依据民间传闻并不能推断豆腐独创与道家炼丹关系亲密,故B项错误;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只是提到五代的著作中有关于豆腐的记载,不能据此推断五代时豆腐已在全国各地普及,故D项错误。]12.(2024·广安一模)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朝代类别元代明初明末清初官窑4758346官搭民烧(窑)—26941民窑220285356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快速发展D.政府丢失了对经济的限制C[依据表格可知,元至清初,景德镇官窑数量快速下降,民窑和官搭民窑数量快速增加,这是与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故C项正确;民间制瓷业的快速发展事实上与制瓷业有较好利润亲密相关,但材料没有涉及制瓷业利润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工商食官制衰落,私营手工业出现,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故B项错误;政府丢失了对经济的限制不符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肯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其次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纳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纳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自不待言的缘由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样,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渐渐推动。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变更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旧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缘由。(13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12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从农作物品种的变更、经营方式的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南北格局等方面进行回答;其次小问缘由,结合材料,从人地冲突、农产品的商品化等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结合两则材料,从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人们饮食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的影响及对地租方式转变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回答。[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缘由:人地冲突突出;政府激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拓加强了中外沟通;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13分)(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1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状况战国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慢慢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沼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秦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斗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当西汉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除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魏晋三国时期,移民起先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个新县。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又增加了明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内地的铁制农具,耕作方法广泛运用,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清康熙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为商业中心——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移民对于边疆开发的作用。解答此类开放性试题,除了对材料信息提取外,还要留意结合所学学问进行分析论证。本题首先依据材料拟定论题,然后据表格信息分别从秦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精美课件
- 紧急救援设备种类及操作考核试卷
- 环境保护与水资源节约利用考核试卷
- 港口市场营销策略考核试卷
- 煤炭行业的矿产资源评估与开发潜力考核试卷
- 介绍杭州初二语文作文
-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安全文化建设路径考核试卷
- 社区儿童友好空间设计考核试卷
- 砼结构构件的预制件市场需求预测分析考核试卷
- 稀土金属矿选矿厂工艺优化与生产成本控制考核试卷
- (完整版)手机维修单
- UV真空镀膜涂料漆膜性能参考介绍
- 关于中国文化遗产北京故宫的资料
- 浙江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2020版)
- 曳引驱动电梯安装施工方案
- 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医学院课件
- 公务摄影拍摄技巧分享课件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大兴区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道德与法治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 职工人事档案目录
- 2023年双休日、节假日表(分析统计用合并版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