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群二古代诗歌阅读

基于情感理解与审美鉴赏的传统文化阅读

基础微课堂2泡开诗句,读懂诗歌

一、由诗歌结构形式切入,大致理清诗歌思路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和诗歌大意有

着重要作用。

“起”即开端,紧承诗题,引出所

叙、所描之事、物统帅全诗、奠定基调

--------------------------------------1渲染气冗、铺垫意境

“承”是承接连贯。通过与上下句----------------------

百竺送卜~以自然段为层

1的思路保持紧密的连贯.4起句保

持延续、深化或互为佐证承上启下.铺些蓄势

古绝句前两句耳景叙事(次)

让诗意鲜活生动,同时转向

代|后两句抖情议论(主)

“转”表明诗电的转折变换

诗歌主旨的揭示

诗起承

歌闺转合

律诗前两联写景叙事(次)以景结:画面显示的“景”和诗中的“情”、因

“合”是前

后两联朽情议论(主),不仅妙合无垠.而且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明

三句诗意的鹿

首句一染]最后合成.以情结:即用其奔放的感情,引起读者旨

是诗人思.也心灵的比明

上片主句写景区收

感情抒发的

|尾句过渡以理结:用精辟的议论.慨括诗歌的主旨束

(bJS)凝结点全

旦一1抒情谀论}国以问句结:结旬提出疑问.止读者思索.

令人回味不已

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⑴〜⑵题。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

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

鲍防

人日春风绽早梅,谢家兄弟看花来。

吴姬对酒歌千曲,秦女留人酒百杯。

丝柳向空轻婉转,玉山㈤看日渐装回。

流光易去欢难得,莫厌频频上此台。

【注】玉山:比喻品德仪容美好的人。也形容酒醉后东倒西歪的样子。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破题,交代时间及事由,“谢家兄弟”是用典称许范氏兄弟文才不凡。

B.颔联扣住题目“宴”字,运用互文,以美女唱歌劝饮侧面表达主客的欢愉。

C.颈联写丝柳婉转,落口徘徊,借物抒情,表达诗人对宾客即将离去的不舍。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时光易逝,欢愉难再,劝勉宾客要常常来东峰亭聚会。

解析C项,“落日徘徊”曲解诗意,“玉山看日渐裴回”中,“裴回”即徘徊,

其逻辑主语是“玉山”,即酒醉酣畅正在欣赏阳光的品德仪容美好的人,即此次

在东峰亭饮宴的诸人。

答案C

(2)诗歌讲究起承转合。此诗首联写“谢家兄弟看花来”,而后而三联却只字不提

“看花”,这样写符合“起承转合”的原则吗?请简要分析作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路的理解鉴赏能力。诗题已经点明了事件,

即人日这一天,作者陪谢家兄弟在东峰亭饮宴,结合诗歌内容看,“看花”是此次

宴饮、赏景的一个理由,也表现出了人物的高雅。具体来看,首联紧承诗题,引

出所叙之事,谢家兄弟在人日这一天来欣赏早梅,统帅全诗,是起;颔联承接赏

花,描写宴饮的氛围一一酣饮狂欢对酒而歌,引出颈联醉酒赏景之事,是承;颈

联转向欣赏美景,柳条飘拂悦目,春日暖阳赏心,让人流连忘返,是转;尾联慨

叹时光易逝,欢饮难得,还会常来此地相聚宴饮,以直抒胸臆来收束全诗,是合。

因此本诗首联写“看花”,后三联虽未提及“看花”,但依然是围绕欣赏美景这一

中心展开描述,符合“起承转合”的原则。

答案①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宴饮诗,而非写景状物诗,重心不在“看花”上,

而在宴饮,诗歌正是围绕宴饮的时间、事由、现场的欢愉以及对宾客的留恋和人

生慨叹的抒发;②诗人写范氏兄弟“看花来”,并非表达他们真的是来看花的,

如此说,一则只是写范氏兄弟前来聚会宴饮的雅致的托词,二则也写出范氏兄弟

情趣高雅的风范。

二、由诗歌语言表达规律切入,初步掌握诗家语言

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

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

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一)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

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名词、形容如“锦帽貂裘”(《江城子•密

词、数词活州出猎》)等于说“戴锦帽”“穿

用为动词貂裳”,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春二

名词活用为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

形容词

词盛的“

活如“楮橹灰飞烟灭”中“灰”

用,、[而作状话I“烟”,名词作状语,像灰尘

u1

------I一样、像烟雾一样

对点训练2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弃解释其含义。

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答案“红”“绿”原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变红(变

绿)”。

(2)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答案“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即

“使……软”“使……轻”,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

触可托。

(二)互文见义

“互文”指古代诗歌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

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

法。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1.特征

(1)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

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

错补充。

(2)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理”

和“帖”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2.理解方法

互文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

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

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才能真正弄懂其原意。

对点训练3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意。

⑴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答案这两句中“将军”和“都护”为互文,应理解为“将军和都护(这里代指全

体人)的角弓都(僵硬)无法张开,铁甲冷得无法穿上”才更合理。

(2)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答案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

(三)空白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

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例如:“松卜•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

对话

-)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

省略

作者采用答话包含问话的方法.精

空简为二十个字

省例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

一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

意象起,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

组合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

凄凉画面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

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

漂泊异乡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

对点训练4请指出下列诗句中存在省略现象的地方,并理解诗句含意。注意省

略,添补字词。

⑴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答案省略谓语。(骑着)铁马(迎着)秋风(激战在)大散关。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解析诗句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

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就错了。

答案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四)语序倒装

与语意省略相比,倒装(或词语错位)结构更易使人对诗句产生错误理解。在

古代诗歌阅读中,要重视倒装(或词语错位)现象,积累常见类型,以助于读懂诗

句,避免机械理解产生误读。

1.语序倒装

(1)谓语前置,如: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秋苑(中的)鹿林下听

经,夕阳(下的)僧江边?3叶]

(2)宾语前置,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

情,华发早生)

(3)状语后置,如:登高临远虽多感,叹老嗟卑却未曾.(却未曾叹老嗟卑)

2.词语错位

(1)主宾互换,如: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黄花报霜信)

(2)定语与中心语互换,如:江山故国近,风物饶阳美。(故国江山近,饶阳风

物美)

(3)名词作状语前置,以主语面貌出现的状语,如: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休(向)北阙上书]

(4)定语后置,如: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几点残星雁横塞,一

声长笛人倚楼)

对点训练5还原下列诗句的语序,并分析表达效果。

⑴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还原:“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互换,作者将“香稻”“碧

梧”挪到前面,是为了突出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强调描述对象,突出所写景物,

便于抒发情感。

⑵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还原:“一月夜飞度镜湖”。定语挪后。“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

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

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二

三、由诗歌鉴赏基本步骤切入,深入体会诗情画意

(一)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1.抓标题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

(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

(3)以人物为标题。

(4)与节日有关的诗歌标题。

2.常见标题作用

(1)揭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

(3)暗含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4)揭示作品线索。

(5)表明诗歌题材。

(6)暗示诗歌表达技巧。

3.标题与内容无关的特殊情况

(1)“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体裁,有时与诗歌内容无关,如《短

歌行》《燕歌行》。

(2)乐府诗题或仿乐府诗题一般只揭示其题材类型,不反映诗歌具体内容,如

《出塞》《拟行路难》《关山月》《采莲曲》。

(3)词牌名、曲牌名是曲调的名称,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如《声声慢》《虞

美人》《鹊桥仙》《望海潮》。

对点训练6结合给出的标题,分析其相关信息。

标题重要信息

①表明了时间、地点:人日,即正月初七这一天;地

2022新高考I卷《醉落

点是南山。②交代了人物:应提刑懋之,即应懋之,

魄•人口南山约应提刑懋

提刑是其官职,这里将官职置于姓之后,是一种尊称。

之》魏了翁

③点明了事件:“约”,即相约,表明作者与应懋之

约定人日这一天到南山游玩

2022新高考II卷《送别》①表明了事件:描写的是关于送别之事。②交代了诗

李白歌的题材:这是一首送别诗

2022全国乙卷《白下驿饯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②点明了人物:唐少府。

唐少府》王勃③点明了饯别地点:白下驿,是一处驿站

2022全国甲卷《画眉鸟》

欧阳修;2022全国甲卷《画①表明了对象:画眉。②点明了考查方向:比较阅读

眉禽》文同

(二)看作者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李白,飘逸豪放;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

苏轼,豪放旷达;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辛弃疾,沉郁豪放。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1)作者被贬谪、排挤时所作,主要感情: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立志投国;

对朝廷不满、愤懑;寄情山水。

(2)作者常年旅居(客居,流寓)外地,游学宦游,主要感情:羁旅愁思、思乡

怀人。

(3)作者是南宋诗人(或前朝灭亡,仕丁新朝),主要感情:收复失地、志存恢

复、思念故国、亡国之痛。

(4)作者是爱国诗人,主要感情: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国恨家仇、

感时伤世、壮志难酬。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1)初唐。初唐前期,多是歌功颂德、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

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初唐后期,诗歌有风骨兴寄,抒情刚健有力。

(2)盛唐。诗歌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高昂雄浑、阔大

恢宏的盛唐之音成为主流。

(3)中唐。情感基调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审美情趣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

趋向锤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

(4)晚唐。晚唐诗歌感时伤怀,个性鲜明。题材上,转入日常生活;艺术上,

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锤炼。

(5)北宋。继承与创新并存,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

(6)南宋。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诗

风也随之一变。

对点训练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

宽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⑴作者提示了哪些信息:①作者是南宋人。②作者是•位爱国词人。③作者无法

实现抗金抱负,屡次被贬。

⑵作者信息与本词内容有哪些对应之处:①李将军与李蔡的对比,突出李广悲惨

的命运,也暗示了作者自己的处境。②“舍我其胃也”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强烈情

感。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以李广自喻,指出।像李广那样智勇双全的

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尾句是“含泪之微笑”,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

的强烈不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三)析注释

介绍写作背景一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作者一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利,介绍疑难词语、地名一帮助读懂诗句

,I-介绍相关诗句一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

似的注解一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对点训练8阅读下面这首诗,指出注释包含了哪些信息。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支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③中朝第一人: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

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

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⑴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喑示苏辙的地位。

(2)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

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

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

(3)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莫道中朝

第•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苏辙的担心。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中抒写了兄弟远离的惜别之情,也先达了热爱邦家

民族、努力维护朝廷声誉的深厚感情。

(四)抓意象

1.常见的意象

①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

②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③冰、雪、松、菊、梅、竹。

④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鹏鸿鸟等。

⑤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

2.意象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对点训练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故人寄茶

李德裕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

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其馀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微月,,“泉声,,,,竹,,三个意象对写饮茶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抓意象:微力、泉声、竹

⑵析作用:“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泉声”以动衬静,

突出了碾茶时环境的清静;“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二个意象展现了烹茶

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

(五)抓用典

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行

/来历出处的词语

号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

U比和类比

'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

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

思考

对点训练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

元好问

惨淡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①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品!

【注】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

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

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

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②龙蛇:比喻双方

军队。③精卫:《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

山之木石以填东海。④包胥:即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

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请找出诗歌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找典故:精卫填海;包骨哭秦

(2)析作用:①精卫填海的典故: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

愿望和不灭志向。②包胥哭秦的典故: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

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感情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

(六)抓关键词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的词语,多为动

词和形容词.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

丽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包含“愁”“怨”“恨”

词语1“愤”“忧”“凄”“悲”“喜”“乐”“悔”“思”

“怜”“泪”“闲”“怅”“怆’“孤”“独”“寂

关寞”等

描摹景、物、事、

人等要素的词

隐性-------------I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情态、语气

词语

的虚词如“但”“却”“惟”“仍”

"''"只''"“*/>''"jj^j''

“犹”等

对点训练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⑴〜⑵题。

醉中出西门偶书㈤

陆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请找出诗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

答案①显性词语:寂寥、负、羞、悲、常愿;②隐性词语:闲房、耽酒、终老

蜀、基无。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

②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国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有壮志

象情和高尚品格。

(七)借助选择题巧读,突破障碍深理解

理解统通诗歌.并在精

用的读的过程中对照相关诗

读选项,(词)句.一定是否正确

通诗义,

标敏感同即?误在有目的地精读的过程

的徘力中,对照相关诗(词)句.

找出疑似错误的依据

对点训练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⑵题。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件子

陈文龙㈤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

色彩。

解析B项,“愿珍惜生命”“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错误。作者只是

希望自己的一片忠心天地可知。根据诗义,”臣死封疆是此时”意为“自己为国

而死正是时候”,表达为国而死的信念和决心,为国尽忠,死于封疆。而不是想

得到朝廷表彰。

答案B

(2)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颈联的含义是什么。其次,要明确在颈联中,作者运用

了三种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临难不苟的气节。一是用典,累囚是古时被拘囚于异

国的官吏对所在国家的自称。典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以累臣衅鼓”。衅

鼓指的是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把血涂在鼓上行祭C这里作者点出自己作为被元

军俘虏的人,必定会被元军杀戮,表达出自己必死的信念。二是直抒胸臆,烈士

古指有抱负有作为的人,这里指自己。树降旗,指把旗子降下,表示投降。颈联

表达必死的意向,“我”自知被俘后会被敌人杀害,但从来没有听说过烈士会投降

(树降旗)。以此来表达自己临危不苟的气节。三是对偶和对比手法。“须信”与“未

闻”,“累囚”与“烈士”,“堪衅鼓”与“树降旗”,对仗鲜明,对比强烈,深刻表

达出作者临危不惧的气节。根据以上思路稍加整合即可。

答案①这一联的含义是:宁肯被敌人杀掉以血衅鼓,也不会屈服;②上下句形

成了转折关系,有力地表明了作者为国捐躯的决心;③“须信”“未闻”两个词

语不仅起到关联的作用,且对仗工稳,音节铿锵,强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

精练真题-明确考情

一、(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时‘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

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整体阅读】

第1步,读懂题目,明确写作对象。

“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在正月新春的这一天,据古代风俗,人们都要饮

酒游乐,以祈农桑。因此,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珍惜的吉祥的日子。这一天,魏了

翁约提刑官应懋之同去游春,这首词写当时的见闻和感想。诗题释意:醉落魄词

一首。人日之节,约好友提刑应懋之一起登高南山,有感抒怀。

第2步,结合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古

老的传统节日。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或镂金箔为人

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第3步,细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上阕:孟春之时,人日之节,杨柳始发,碧草初生,无边无尽的春色,确实

令人陶醉。然而我却执着地约您一起登高南山,去寻觅,去感受人日之节的人情

风俗盛景。村村户户箫鼓追随、笛声不断,只为祈祷一年农事丰收、家人安乐康

健、生活幸福如意。人们吹着各种乐器,一起前来,趁人日之节,登高南山,虔

诚祈愿,风俗隆盛。

下阕:人口盛况,让我深深感慨!人情风俗,为何相去甚远。我愿见“礼孝”

成风,“贤孙搀扶老翁行于前,孝子敦厚礼敬走于后”;我愿见“百司”行职,“商

贾农等百业各兴其事,百姓幸福安顺,国家和谐繁荣”。必须要明白,此中的深意。

世人所期待的安定与和顺,是祈求不来的,唯有以“礼孝”为本,仁义化育,方

能和顺安定,百业隆兴。这些道理,从前和现在都一样。懂得化育人的品性,每

一天都是和谐盛世。

【尝试答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R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解题思维】

选项标注题眼分析推断

“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分析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

错误,诗中“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人情”

A.山探春,但因生老体弱,

应是寻春的执着之情,交代了“南山觅”的原

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因,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

词的上阕“村……正七”意为“村村箫鼓声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

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

B.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

麦子和春蚕的丰收”,反映了人们用箫鼓和笛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整首词中,由人们祈求丰收的情景“翁前子后

C.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孙扶掖”等画面的描写,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出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风俗景况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由词的下阕中“须知……是人日”可知,词人

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以上阕人们“寻春色”情景为基础生发议论,

全词并无生硬之感以“日日是人日”一句勉励人们追求不息。全

词先对人日乡村生活景象进行描写,最后以抒

情议论结尾

答案A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

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翁前子后孙扶掖”句,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

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句,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

职。

【拓展训练】

3.下列对木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以“无边春色”起头,正月初阳发动,万物萌动,写出了初春的生机,次句

的“苦”字表达了人们寻觅春色的执着情感。

B.词人用“箫鼓”“笛”写节日歌舞之盛,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之广,

表现了农村“人日”的风俗景象以及人们的欢乐恃绪。

C.“祈麦祈蚕”点出人们对丰收的祈盼之情;“来趁元正七”中的“趁”,有“赶”

的意思,详尽细腻地描写出人们争先恐后•赶趁“人日”热闹的情景。

D.”翁前子后孙扶掖”一句采用特写镜头,详尽而细腻地描写出了爷爷在前走,

子孙左右扶掖的画面,传神地表现出长幼有序、孝悌仁爱的和睦景象。

解析D项,“详尽而细腻地描写“有误,应是“用词精准传神”表现出了人们

争先恐后赶趁“人日”热闹的情景。

答案D

4.有人评价道:“魏了翁善于以议论入词,却又不流于空泛,而是情由景出,论

随情至,颇得自然之理。”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特色。(6分)

解析抓住评价的关键之处”情由景出,论随情至,颇得自然之理”。也就是由景

而抒情议论。诗歌先通过“村村箫鼓家家笛”“商行贾坐农耕织”勾勒出家家

户户在正月初七这一天的热闹景象,到处都是箫鼓之声、祈求百业繁盛的景象。

写到“苦向南山觅”,这里“南山”好似陶渊明诗中的“南山”。作者笔下农村

的景象就如《桃花源记》中展现的那样,充满太平祥和,百姓安居乐业,表达了

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希望这些美好的农村习俗能够净化人心的愿望。作者较为自

然地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进而发出议论。

答案①最后三句议论,人们祈求丰收百业兴旺、长幼和睦生活安乐的愿望,古

今相同,只要人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天夭都是“人日”。②这样的议论并不空泛。

词人先勾勒出“人日”的欢乐和平与百业繁盛的景象,再引出词人寻觅到心中桃

花源般的“春色”的喜悦之情和“正人心化风俗”的良好愿望。③在景与情的蓄

势与铺垫下,论随情至,水到渠成。

二、(2022.新高考II卷悯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送另IJ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洞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整体阅读】

第1步,读懂题目,明确写作对象。

1.送别:指到远行人启程的地方与他告别,目送其离开。

2.诗题释意:送别远行的友人。(从后面诗中内容可知,诗人在寻阳长江边送

别友人,而友人的目的地是南中。)

第2步,细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一二句释意:河水逆流而上,直入巫山深处。三四句释意:名山胜境来自于

人们的互相赞颂和传播,待您到达南中,一路游赏,切身体验,自然会称赞这一

路美丽的风景。五六句释意:送君别离,恰又逢八月中秋,秋风吹动,两岸芦花,

飒飒飞舞,更是伤心不舍,无限忧愁。七八句释意:远远地遥望,你别去的船帆

己经看不见,日暮傍晚,斜阳满江,只剩下滚滚长江空自奔流。

【尝试答题】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B项,“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

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

答案B

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解析(1)精准审题:“如何表现离愁别绪”明确了答题方向(考查抒情的方式,如

何表现离愁,不是纯答技巧);“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明确了答题区间和要求,联

系全诗分析。(简要分析)

(2)答题角度:①看五六句,写送别好朋友,时间上恰又逢八月中秋时节,本该团

聚的时节,却要离别,以聚衬别,增添忧愁。秋风吹拂,两岸芦花,飒飒飞舞,

更是伤心不舍,无限忧愁。诗人通过写秋天飞舞的芦絮,渲染一种伤感的氛围,

强化离愁别绪。②看七八句,写诗人远远地遥望好朋友别去的船帆,直至再也看

不见,日暮傍晚,斜阳满江,只剩下滚滚长江空自奔流。远去的船帆,日暮的斜

阳,滚滚的长江,刻画了诗人无尽的不舍,满腔的离愁。

答案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末尾写孤

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拓展训练】

7.诗歌的最后四句是如何来表情达意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答案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

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

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考情分析】

【命题规律】

2022年新高考1卷选取宋代诗人魏了翁的词,阐发做人的道理;2021年新高

考I卷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是一首寄赠诗,表现了杨巨

源对白居易的关心和劝诫之情;新高考卷II选择的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子》,

表现了陆游对儿子的谆谆教诲。2020年新高考I卷(山东)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杜甫

的《赠别郑炼赴襄阳》,是一首赠别诗,表现了杜甫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先

贤的敬仰之情;新高考n卷(海南)选择的是宋代诗人韩驹的《赠赵伯鱼(节选)》。

在设题上,四套新高考卷均设置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从体裁来看,以

诗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题赠应答、借事抒怀等;从作品的写作时代来看,以

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考查角度来看,既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

又有对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的考查,而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

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题型猜想】

近三年高考选择题考查的基本内容就是对诗句的理解,所以读懂诗歌是鉴赏

评价诗歌的前提。主观题的解答往往也是基于对诗歌内容的充分理解把握而进行

的,单纯地套用答题模板很难拿到关键的分数。选择题一般考查诗歌的内容,简

答题的切入点较小,主要集中于对某诗句的赏析理解,总体上有理化诗歌内容、

淡化手法的趋势。由此猜想2024年高考还会按照往年的方式命制,不会出现较大

的变动。重点注意所考诗歌和要求背诵篇目的比较阅读。近年有侧重对诗歌风格

考查的趋势,应该引起重视。

联系教材-熟悉题材

学案1酬答寄赠诗+题画写意诗

・复习目标

I.掌握酬赠诗和题画诗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水平。

题材一酬答唱和诗—听君歌一曲,凭酒长精神

酬赠诗,顾名思义,就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酬赠诗产生于文学摆脱经学的

束缚走向独立之时,这时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注意利用独立后的文学抒

发一己之怀。他们融情于诗句,故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风清逸出尘,自抒

怀抱而思致深刻。

■根植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太常引•建

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赠从弟》(刘桢)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①古人以诗交友,以诗

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

作为交往的手段,朋友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

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人。大致有以下儿种方式:

谓“酬唱”。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必

②有所感受、有所表用被和诗原韵。

①直抒胸臆。

达、有所思念时,也常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

直接表达对

内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

内容对方的感情。

涵情志,此所谓题赠诗。被和诗原字。

②比喻象征。

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③用韵,即用原诗韵脚为韵

用比喻或象

下级的题、赠多表示对脚,而不必顺其次序。

征的手法,委

晚辈或下级的关怀、奖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原

婉表达自己

励、勉励。同窗好友、诗韵脚为韵脚,且先后次序

的意图。

亲人之间互赠互题,多都须相同。

③想象。想象

表达共勉共励或寄托

对方的生活

友情、亲情。

情景,表达对

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

①从题目上来看,有对方的思念

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

“酬”“和”“赠”之情。

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

“次韵”“答”等字

标内心情感。一般通过答诗的

眼。情感

志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

②或表谢意(含婉拒),

到的话题内涵表示关切,或

或表赞美,或表干谒,

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

或表心志。

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链接高考

(2020・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支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腕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

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