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级语文上总复习内容_第1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总复习内容_第2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总复习内容_第3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总复习内容_第4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总复习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三年级语文上总复习内容

第一单元

第1课《白杨礼赞》

一、文学常识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

桐乡乌镇人。代表做:“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

《春蚕》、《林家铺子》o

二、字词

主宰(z*i)锤(chui)炼恢恢(yan)虬(qiu)枝晕(y

讪)圈秀顽(qi)婆娑(p6su6)倦怠(dai)倔强(ju6ji

ang)驰骋(cheng)宛(wan)然

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无边无垠(yin):没有边界,形容极为辽阔广大。

诸如此类:许多像这一类的。诸:众多。

参(cdn)天耸立:(树木等)高耸地直立着。

不折不挠(nWo):指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折:折断。挠:弯曲。

三、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采用

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质朴、坚强、团结向上的

精神和意志。

2

四、写作特点

1、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2、有扬有抑、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五、重点问题

1、文章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的?

作者先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它生活在辽阔坦荡的黄土高

原之上。再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不平凡,笔直的干、枝,叶子片片向

上,皮朴实无华。最后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正直,不折不挠。

2、文章赞美白杨树“不平凡”,却又多次说它“极普通”,说法是否

矛盾?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不矛盾。说白杨树普通,是因为它生长在西北高原,生长环境和

外形都是极普通的。但它的内在气质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

游的精神不平凡,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以形、景的普通,突出其神的不

平凡。

3、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来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

精神的?

作者由白杨树的干“笔直,绝无旁枝”联想到北方农民的“正直”,

由白杨树的枝“笔直”“枝丫一律向上,紧紧靠拢”联想到北方农民

的“团结”,由白杨树的叶“片片向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上进”

由白杨树的皮“光滑淡青色”联想到北方农民的“质朴”。作者就是

由对白杨树的品格的赞美,通过联想过渡到对人的礼赞上。这里,白

2

3

杨树就是人格化的树,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4、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

5、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却从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开始?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

(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

白杨树的不平凡。

(2)写高原单调,令人“恢恢欲睡”,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6、作者为抒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突出白杨树内在精神的不平凡,

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先说白杨树算不上“好女子”,再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

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7、第七段中的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难道……只觉得、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

语,用排比和反问,由浅入深、由树及人地强调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使文章达到高潮。

8、第八段的作用何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

文主题。

9、结尾为什么要提到贵族化的楠木?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

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

3

4

之情,深化主题,呼应开头。

10、品析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⑴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

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

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表现了“奔驰”

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视野,也反映了

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⑵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

“涌”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

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⑶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第2课《囚绿记》

一、又学吊识

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著有《海

星》《竹刀》《囚绿记》《陆蠡散文集》,翻译外国作品《葛莱齐拉》《罗

亭》《烟》《鲁滨孙漂流记》《希腊神话》等。

二、字词

陆蠡(li)瞥(pie)见孔隙(xl)涸辙(h6zh6)移徙(x

i)脉络(mAiIu6)淅沥(xlli)浆(jiang)液葱茏(cdngl

4

5

6ng)猗(yi)郁镶嵌(qian)蕈菌(xunjun)纤(xian)

攫(ya)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也说拔苗助长。攫,拔。

急不暇(xia)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淅沥:形容轻微的雨声。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瞥见:一眼看见。

至宝:最好的宝物。

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三、中心内容

作者通过写自己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

的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四、写作特点

1.结构精巧,变化多姿。

2.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行文,并以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的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

3.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五、重点问题

1、“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后来又“放绿”?

“我”囚绿的原因是想借助自己喜爱的绿色来驱散自己心中的郁闷,

为生活增添一点亮色。后来,作者要走了,出于对它的挚爱;也是因

5

6

为作者被它顽强抗争的性格、追求光明自由的执著精神所感动了,从

中看到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所以放了“绿”。

2、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

“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它渐渐失去

了清苍的颜色”,“好象病了的孩子”。

3、作者描写“绿”被囚的生长状况以及自己的心态有何用意?

展现青藤形象,突出青藤的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个性特点,而

叙述自己的心态,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青藤的不屈与执著。

4、文章临近结束,写了“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对文章起何作

用?

既点名文章的时代背景,又暗示出“绿”的象征意义,突出文章

主题。

5、“绿”的象征意义?

象征不甘被囚、顽强抗争,执著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象征永不屈

服于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6、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好象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生的欢喜”即写出了常春藤生生不息、蓬勃兴盛的活力,又表现了

作者对常春藤的喜爱和赞美之意。

(2)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珍重”是珍惜敬重的意思,这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

对光明和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6

7

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一、文学常识

邓颖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

二、字词

海棠(4ng)甬(yong)道短暂(zAn)丰硕(shu。)头

颅(111)花轿(jiao)

热血(xu3)澎湃(p6ngpai)卖国贼(z6i)

无边无际:形容没有边际。

含笑九泉:带着笑容离开人世,形容死而无憾。

在所不惜:指绝不可惜。

患难与共: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担困难或灾祸。

出生入死: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浮想联翩(pian):指头脑中的感想连续不断地涌现。

心潮澎湃:比喻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激荡。

甬道:这里指庭院里居中的路。

三、中心内容

本文是一篇追忆性文章,时年84岁的邓颖超同志观赏西花厅前的海

棠花,引发对过去与周恩来总理革命生活等经历的回忆,表达了深深

的追念之情,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情怀。

四、写作特点

1、朴实、平淡的语言表达细腻的感情。

2、运用多种抒情方式表达感情。

7

8

(1)融情于事。

(2)直接抒情。

五、重点问题

1、作者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

厅的海棠花写起?

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总理喜欢的花,二十六年来,他在这个“海

棠花盛开的院落”居住,日理万机之余,常在花下散步休息,留下许

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如今,海棠花依旧繁盛,果实累累,而看花的主

人已经走了,怎能不引起对过去日子的深情怀念?所以文章以海棠花

写起,以引出对过去生活的追忆。

2、文章第一段是第三人称,而从第二段开始却变成了第二人称,作

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从第二段开始,第三人称转换成第二人称“你”,这是邓颖超与相

依相伴数十年的周总理的在天之灵的心灵对话,表达“你”对“我”

的深情,“我”对“你”的怀念,亲切感人,直接抒情,获得采用其

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3、收集周总理的故事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招待会上,有西方记者问周总理何以60多岁了依然神采奕奕,

显得年轻又英俊,周总理坦然说:“因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

生活,所以我至今都很健康。”

(3)又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西方记者故意问周恩来:“请问,中

8

9

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意在嘲笑新中国的贫穷。

周总理正色作答:“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

全场愕然。

周总理解释说:“发行面额为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

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10种主辅币,合计为18元8角8

分。中国人民银行有中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

行的货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货币之一。”言毕,全场响起热烈掌

声。

第4课《草莓》

一、又学吊识

雅・伊瓦什凯维奇,波兰诗人、作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有诗集

《酒神》、《日收与夜书》等10多部,小说《月亮升起》、《红色的盾

牌》等,剧本《假面舞会》等,曾多次获波兰国家文学一等奖和波兰

建设者勋章。

二、字词

kezhanbingfudanjinhuguicuica

nhanshaoqmgmixian

枝柯湛蓝禀赋荒诞浸透棚树玫瑰璀璨酣

然韶华顷刻弥漫垂涎

惴(zhul)惴不安:形容因害怕、担忧而不安。惴惴,恐惧、担忧的

样子。

9

10

沁(qin)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感到舒适。

如花似锦: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

韶华:比喻美好的青春年华。

荒诞:指不真实、不近情理。

禀赋:指人先天具有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三、中心内容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换、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

了对生活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书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

四、写作特点

1、情理相生、咏物抒情。

2、联想丰富,耐人寻味。

五、重点问题

1、课文一、三段同是描写九月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

第三段却意在表现“秋的气息”。从文章的思路看,这样写的目的是

什么?

目的:(1)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2)从全文行文

的思路看,也是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2、季节更替、生命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归律,每个人对此都会

有不同的观察和感受。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

中得到的启迪。

可先从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珍惜之情谈起,而后可围绕自己对生活

10

11

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在有限的人生中抓紧时间充实自己来谈。

3、体会“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

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作者并不是消极地感伤逝者如斯,因为尽管流年似水,“有所剥夺”,

但更“有所增添”。虽然时间飞逝,“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

却“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从中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

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二单元

本单元重点

1、了解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

生活的。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并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5、重点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

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

第5课《孔乙已》

11

12

一、又学吊识

《孔乙已》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

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集》等。《孔乙已》是鲁迅继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创作的又一白话小说。

二、字词

huntuichanzhanchudyaola

odaoshehengpuhe

荤菜颓唐犀水蘸水阔绰舀水唠叨打

折腿咸亨蒲包附和

shimuzhangzhangzhanyansh

1JianJiar1he»ng

拭去模样涨红涨价绽出笔砚侍

候荐头间或哄笑

不屑(xiB)置辩:认为不值得去辩解。

君子固穷: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固,安守。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间或:偶乐,有时候。

营生:谋生,规划如何生活。

三、文章思想内容

主要内容:文章通过对主人孔乙己断腿前和断腿后悲惨遭遇的描写,

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小说一方面反映

12

13

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

的罪恶;另一方面,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当时一些人们

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

四、写作特点

1、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3、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以“乐境”写哀情,愈见其悲。

4、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五、重点问题

课后习题

1、孔乙已的性格矛盾不矛盾?从哪些具体描写中可以看出来?是什

么原因造成他的这种性格悲剧?

孔乙己是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一生热衷功

名,却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又好喝懒做;受人欺凌,又自命清高;

迂腐可笑,又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但也有诚实忠厚、善良纯真的一

面。

孔乙已的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封建科举制度毒

害知识分子的心灵,导致他这种病态性格的产生。

2、作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的态度怎样?

孔乙已既有迂腐可笑、好吃懒做的一面,也有诚实忠厚、善良纯真的

一面,他可气可笑又可怜可悲,作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旁人还在说笑,他们为什么笑?这反映了当

13

14

时人们怎样的心理?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孔乙己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甚至和他一样的“短衣帮”也鄙视他;

在他被打折腿后,众人仍取笑他,这是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长期

实行愚民统治的结果,使他们变得麻木冷漠。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冷漠

麻木的心理;小说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意在“引起疗

救的注意”。

4、假如孔乙己“会营生”,也不“好吃懒做”,能不能改变穷困潦倒

的命运?

不能,因为封建科举制度使读书人清高,认为“万般皆下品”,他不

会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去营生,所以不会改变。再者,孔乙已的这种命

运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决定

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孔乙己无法改变这种命运。

5、小说开头介绍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写“短衣帮”

和“长衫客”不同的喝酒方式,掌柜对“短衣帮”和长衫客“的不同

态度,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孔乙己活动的这样一个势利虚伪、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

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为既

穿“长衫”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出场作铺垫。

6、小说用第一人称“我”,一个12岁的小伙计作为叙述人,有什么

好处?

⑴“我”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

给人真实感'

14

15

⑵以纯真少年的视角来讲述一个悲惨故事,“我”对孔乙己的冷眼

旁观和鄙视,更映照出社会的冷漠。

7、课文中多次写到不同人物的笑,请分析一下掌柜和短衣帮的笑有

什么不同的含义。

掌柜的笑是自私卑劣、冷配无情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

8、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已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以乐写哀,更显其哀。一边是悲惨命运,一边是无情哄笑,形成鲜明

对比,反衬了悲凉的意味,更增强悲剧气氛,也揭示出整个社会的冷

漠无情和民众的愚昧麻木。

9、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卜3),介绍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已的悲惨遭遇。

按情节分为:

开端和发展(4-9):通过四个片段记叙了孔乙已几次到咸亨酒店喝酒

的情形,写出孔乙已的性格、经历、社会地位。四个片段分别是:1、

酒客们取笑孔乙已偷书被打。2、酒客们取笑孔乙已没有进学。3、孔

乙已教“我”识字。4、孔乙已给孩子们分茴香豆。

高潮(10T1):写孔乙已被丁举人打折腿的不幸遭遇。

结局(12-13):交代孔乙已悲惨的结局。

重点语句分析

1、“孔乙己是站差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这句话写出了他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站着喝酒”表明他经

15

16

济拮据,社会地位低下,和“短衣帮”差不多;“穿长衫”表明他不

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甘与“短衣帮”为伍,自命清高,受封

建文化教育毒害很深。“惟一”标志了他的特殊身份,欲“上”不能,

居“下”又不甘心。

2、“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排”字表现出了孔乙己又穷酸又想炫耀的心理,也是对酒店表示分

文不少。

3、“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句话反复出现,渲染了哄笑的气氛,透露出强烈的悲凉意识,勾画

出人们穷极无聊、麻木不仁的嘴脸,同时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

4、“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掌柜反复说了四次,刻画出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也暗示孔乙已

穷得过不下去了,必将死去。

5、“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猜测,说明人们对孔乙己漠不关心;“的确”是对猜测

的肯定,说明被封建制度吞噬是孔乙己在那个时代的必然结局。

6、“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

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

没有洗。”

外貌描写。“身材高大”说明他有劳动能力,具备谋生的身体条件;

“青白脸色”说明他生活贫困,温饱没有保障;“皱纹间时常夹些伤

痕”说明他因偷窃经常挨打:“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说明他年岁

16

17

已老,精神萎靡颓唐:“又脏又破”说明他穷困潦倒而又好逸恶劳。

7、“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

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神态、语言描写。写出了孔乙己竭力掩饰自己劣行时又羞又恼的心理,

表现他深受科举制度毒害,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性格。

8、“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

神态描写。写出了孔乙己被戳到内心最大隐痛时的失望、沮丧心理,

说明他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思想僵化,迂腐不堪。

9、“原来他便是用这手走来的。”

孔乙己用手“走”,说明他腿被完全打断,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突出

他受伤惨重,也突出了丁举人的冷酷凶残。

第6课《一厘米》

一、文学常识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二、字词

juntizhanjiuzaxianachudjinhu

6jiulinquanlao

皴裂挑剔湛凉脱臼咂嘴狡黠按捺戳穿矜持豁

口雄赳赳吝惜入场券烤烙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锲而不舍(qi3):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

17

18

有毅力。锲。雕刻。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冥思苦想:深沉的思索和想像。

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战战兢兢: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也形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

释然:形容疑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狡黠(xiW):本指狡猾奸诈,文中指耍小聪明。

三、文章思想内容

小说围绕“一厘米”展开。一厘米虽小,却关系到小男孩的尊

严,关系到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关系到教育子女的导

向。

本文通过母亲给儿子“买票”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

的母亲形象,肯定了母亲自发的对完美的执着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

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和宽容,对正直、善良、责任感的褒扬。

四、写作特点

一、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二、独特而形象的比喻

三、曲折有致的情节

五、重点问题

1、课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

做的艰辛努力?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18

19

(1)为满足儿子小小男子汉的尊严,不但没有逃票,还为儿子多买

了一张票。

(2)放弃了保存票根报销的想法,不给儿子留下弄虚作假的印象。

(3)吃西瓜时,只要儿子在,决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

(4)面对红衣青年的刁难,她强压怒火不与其吵架。

(5)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苦等一个多月,最后又拒

绝了赔款和赠票,只要别人向儿子说明自己没错。

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深爱儿子,对儿子的爱使她具有强

烈的责任感,要把儿子培养成诚实、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有教养

的人,而她自己的言行对儿子的影响很大。

2、如何理解陶影逃票的行为?这是否有损其追求的“完美”母亲的

形象?

陶影逃票是因为经济拮据,她知道不对,心中充满不安和愧疚而

编造逃票的“理由”。因为如此,才反衬出她为儿子所做的一切难能

可贵,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

陶影形象:

她是个普通并不完美,但有强烈责任感和正义感、善良、正直、

大度、有自尊的伟大母亲。

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也不富裕,但她坚持对孩子进行“全力

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用心良苦吗?谈一谈你对“可

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

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长

19

20

大后成才。无论家境多么困窘,客观条件多么不利,父母都会尽自己

所能,把孩子教育好。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理谈谈:如父母利用休息日为自己进行兴趣培养学

书法、画画、弹琴等。

重点语句分析

1、体会文中多处心理描写的作用。

(1)“为什么一定要买票……也不会少烧汽油。”

她不买票是因为经济拮据,这句话是她为安慰内心的不安和愧

疚找的不能成立的理由。

(2)“她很普通……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体现了她对儿子的深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3)“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吃四天的菠菜。”

突出她经济拮据,生活俭省;也道出她不买票的主要原因。

(4)“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她不愿撒谎。”

表现出她既要节俭生活,又要维护在儿子面前正直诚实形象的

良苦用心。

2、体会文中多处独特而形象的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1)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

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大炮一样,但并

不是做不到。

形象地表明了培养贫寒家境的孩子成为具有大家风度的人的艰巨

性,也表明了陶影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20

21

⑵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

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形象地写出了陶影看儿子的目光中充满温柔和慈爱,母爱像蚕

丝般绵绵不绝。

(3)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空中。

形象地写出陶影意识到儿子对自己不信任后的惊愕、不安、恐

惧。

(4)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用日子的空虚与苍白,形象地写出陶影焦急等待回音的心理。

第7课《差半车麦秸》

一、文学常识

姚雪垠(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李自成》

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二、字词

jietlxingshihuipiaomanchancu

anmijiansegunong

麦秸喷嚏撰舔舐忌讳瞟谩骂谄媚蹿

分泌歼灭羞涩咕哝

zhongpi11chudbiboniantanhuan

kelajiongnpengzhang

茶盅霹雳绰号毕毕剥剥捻碎瘫痪

21

22

坷垃慌窘战栗膨胀

枯燥无味:形容单调、没有趣味。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自告奋勇:指主动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

谩骂: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问好,讨好人。

三、文章思想内容

“差半车麦秸”这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爱,对和平

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中国农民身上反抗侵略的巨大潜力,他们

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逐渐觉醒,走向新声,预示了中国反抗侵略的斗

争必将获胜。

四、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的写法。

作者抓住人物生活中的小事,反映抗战中人们对乡土的热爱,对和平

的向往和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反侵略的巨大潜力。

2、通过个性话语言、动作表现任务性格,特别是细节描写生动刻

画了人物形象。

3、语言风趣幽默,多用北方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五、重点问题

1、人物形象

“差半车麦秸”是个憨厚、质朴、善良的农民,初到游击队时,愚昧

落后,有许多陋习,有占老乡便宜的自私观念,不理解反侵略的意义,

22

23

但后来逐渐觉醒,不断进步,成为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2、“差半车麦秸”出场前,课文先写了游击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

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差半车麦秸”给队友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引出主人公;这样写也是为了制造悬念,引出读者阅读兴趣。

3、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

细细看了一看,拿进鼻尖闻闻,再放一点到舌尖尖上品品滋味……”

“捏、捻、看、闻、品”这一系列动作细节,生动地写出了他对土地

痴迷般的热爱,这是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才会有的动作。

(2)差半车麦秸'就揖了一把鼻涕,一弯腰就抹在鞋尖上。”

生动地写出他拘谨、粗俗,不讲卫生,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3)“我看见他嗡着小烟袋……就倒下去了。”

细腻地写出了他看着夜晚灯火通明十分心疼又不敢吹熄的心理,表现

了他质朴善良又愚昧无知。

⑷“当把他抬上担架床的时候,他的热度高得怕人,嘴里不住地说

着胡话:'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

他身负中伤,昏迷中吆喝黄牛,深刻地反映出他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

往。

4、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引子用绰号打趣

开端初到部队里——初次见面的情景

23

24

发展集体生活里一一受到教育和锻炼

高潮和结局伏击战斗中——英勇战斗、光荣负伤

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

文学常识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小说家,“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二、字词

zhongluhechiHngduosuojueyidi

guyanlangxin

热衷茶卤呵斥名伶哆嗦乖觉熠熠嘀

咕檐廊薪水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呵叱:大声斥责。也写作“呵斥”。

乖觉:机警、聪明。

三、文章思想内容

这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

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四、写作特点

1、戏剧化的情节。

小说采取倒叙的方法,开头便交代清兵卫放弃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

衷绘画。这样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传神的细节描写

24

25

如清兵卫痴迷葫芦,把老头的秃脑袋看成葫芦,令人忍俊不禁,印象

深亥I)。

五、重点问题

1、理请情节结构

中心事件:清兵卫痴迷、发现葫芦一教员没收葫芦一父亲砸碎葫芦一

葫芦变价,清兵卫改变爱好。

2、清兵卫形象

清兵卫是一个有个性、执着、做事认真,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和鉴赏力

的少年。

3、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课文2-6段集中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如:他将买来的葫芦的籽掏

出,用茶卤泡,还不停地把表面擦亮;把老头的秃脑袋看成葫芦;每

次走在街上看到葫芦都呆望;每次上学放学都要收拾葫芦、看葫芦,

永远不倦;街上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

4、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

出去。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这说明了那只葫芦非同寻常,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特的鉴赏力。

对比:(1)这个结果与大人们的批评形成对比;(2)葫芦当初是花一

毛钱买的,与六百块钱形成对比,突出葫芦价值高;(3)清兵卫对葫

芦的热衷与最终被大人们扼杀形成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大人们的

固执、蛮横、自以为是,也突出了清兵卫的独特审美眼光。

5、大人喜欢奇特点的葫芦,清兵卫却喜欢形状周正的平常的葫

25

26

芦,对有名的马琴葫芦他也不觉得好。这体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他并不是盲目痴迷葫芦,而是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独特的

审美眼光,说明他有个性。

六、重点语句分析

1、“清兵卫沉默了。”

“沉默”:刻画了清兵卫执拗坚持己见,不愿屈服,对父亲的斥

责不予理会的心理。

2、“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伤心、欲哭无泪

第三单元

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鲁迅全集》

2、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字词积累:

1、注音

慨(kai)叹省(xing)悟诳(kuang)骗诬(wU)蔑脂

(zhi)粉脊(ji)梁搽(cha)宰(zai)相前仆(pH)

后继佛(fo)祖抹(mo)杀抹(ma)布拐弯抹(mo)

2、成语

26

27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

世,倒退还古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申诉,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痛苦。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工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事情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

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三、重点问题:

1、问题知识:这篇驳论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用驳论证的方法间接批驳;2)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

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间接驳斥了对方的错误论

点。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

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

了对方论点。

2、结构内容

四部段号在议论过程中所起的所揭示的要旨

分作用

(一—2摆出对方论点及其论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据。

27

28

(二3—5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指出悲观论者早就失掉自信力,只

)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有“他信力”“自欺力”。

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三6—8摆出正面的论据,证明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正确的论点,间接反驳国人在,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对方的论点。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

部,那简直是诬蔑。

(四9得出结论。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

)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要自己去看

地底下。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

概全。

第二部分(3—5段):间接反驳。驳敌方论证。说明敌方论据不能证

明其论点。

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

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虚假。

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

以表面概实质。

3、语言特点:语言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

、作家作品

28

29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此文发表时署名“马南

邮”(笔名),福建闽侯人。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主要著作有历史

论文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

拓诗词选》,散文集《邓拓散文》等,还有与吴哈、廖沫沙合写的《三

家/擀L记》o

二、字词积累

1、注音:篡cudm位草莽mdng自刎w6n典籍ji给j

i事贩fAn卖燕蓟yOnjl

诏zhao书校jiao定编辑jf祠山堂捏nie造

无稽jl之谈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文中指吴汉一心一意帮助刘秀

去打天下。

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无稽:毫无根据。稽:考察

三、主要问题

1、主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

汉杀妻”的说法,有力论证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

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从

而说明了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不可胡编乱造。

2、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

有时距离很大。

29

30

第二部分(2—8),论证“吴汉何尝杀妻”,批驳“吴汉杀妻”的说法。

本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简述“吴汉杀妻”的剧情,树立批驳的靶子。

第二层(3—8),引用丰富的史料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

实性。

第三部分(9),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点明作者的观点:历史剧不可

胡编乱造。

3、课文用哪些论证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

那些证据最重要?

课文用以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的论据既有具体的史料,又

有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具体的史料有四则,第一则是关于吴汉生平

的,第二则和第三则是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第四则是关于吴汉为人

的。然而最重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

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而另四

则具体把握,尽管用了颇多笔墨,但它们都是对整体把握的佐证。

4、作者说:“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结合

你看过的有关历史剧,谈谈你的看法。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有怀疑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我看过历史剧《荆轲刺秦王》《屈原》,历史上实有其人,对

剧中的情节,我们要有怀疑精神,善于动脑筋,多思考,不能把看戏

当成读历史。

四、写作方法

30

31

1、以丰富的史料,批驳''吴汉杀妻”的说法

2、用简洁的语言引述剧情。

议论文中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是作者精心选择,是为展开议论服务

的,它与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形象生动的描写。

课文第二段引述《吴汉杀妻》一剧的剧情,记叙简洁概括,是为下文

展开议论服务的。

3、论证充分严密,使人信服。

课文第4、6、7、8段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充分严密,

使读者信服。文中引用历史典籍客观真实,增强了说服力。

第H课《大小猫洞》

一、作家作品: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北大教授。

二、字词积累:

爵士juC泮宫p*n祭孔jl燕京y5n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指一开头就向

对方显示的威力。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

三、重点问题:

1、主题:本文是一篇立论文,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

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

发了考虑问题应从人的实际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

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

31

32

2、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

用。

第二部分(2—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的

道理。

3、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启

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

第12课《世上没有傻问题》

一、作家作品: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本文节

选其著作《魔鬼出没的世界》。

二、字词积累:

瞥见pi。贬低bian脆弱cul深奥do乏味值

滔滔不绝:比喻话多,连续不断。本文中幼儿们不断提出问题。

无所不知:没有不知道的事。形容知识面极其广泛。本文中指成年人

假装学识渊博。

三、重点问题:

1、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我们为何不去想一些傻问题?

第二部分(2—6),分析问题:从幼儿园孩子与高中生的不同,分析

原因,论述世上没有傻问题。

第三部分(7),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傻问题。

32

33

2、主题: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得出结论:其实孩子提

出的问题不是什么傻问题,成年人应该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给予指

导,以启发他们对科学的探求。

3、课文的标题是“世上没有傻问题”,作者是针对哪些现象来谈论这

一话题的?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针对高中生不喜欢提出问题、害怕提出所谓的傻问题这一现象

提出的。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成年人对儿童好奇心的

伤害,还包括同学不许某位同学杰出、学生的短期满足心理、社会对

于知识的回报不够,对学生的期望值太低、对努力学习缺少激励,把

潜心读书的学生贬为“书呆子”,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教育的弊端。

4、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和举例论证。

第四单元

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

、作家作品

1、廖承志(1908—1983),是廖仲恺、何香凝之子,1908

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2、《致蒋经国先生信》摘自1982年7月25日《人民日报》,作

者是廖承志,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劝告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

出贡献。

二、字词积累

33

34

廖liao咫尺zhi会晤wu瞬逾shunyu同袍pao

憾事hAn悬念xu^n

珍摄she妥协tuo诠察quan悖谬beimiu东隅yu

梗概g6nggai厝放cu6

盍不h6抉择ju6聆听ling纷纭yiln祺瑞qi伫候

zhu苟同gdu

1、幼时同袍:形容幼年时很亲密。

2、政躬违和:文中指蒋经国患病。政躬,对对方身体的尊称。

违和,不平和,即生病。

3、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4、难辞其咎训:难以推卸罪责。咎,罪过。

5、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令,美好。

6、经纬万端:指形式错综复杂。

7、毋庸赘zhul言:无须说多余的话。

8、旨哉斯言:这话说的对啊。旨哉,赞美之词。斯言,这番话。

9、时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指要抓紧时间。

10、未雨绸缪ch6umou:原指趁着天还没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

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绸缪,修缮。

11、束装就道:整装上路。

三、重点问题:

1、主题:本文是书信,围绕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

出贡献为中心进行阐述。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主旨,接着从不同角度,

34

35

采用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劝说。感情强烈,推心置腹。论证

灵活、逻辑严密,即摆事实,又讲道理,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2、结构:

第一部分(1、2)叙旧,问候,说明致信的原因。

第二部分(3—6),为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作者从三个不同角度劝说

蒋经国为和谈作出贡献。

第三部分(7—8),表达对祖国统一、兄弟合欢的盼望之情。

3、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他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

论?

首先从民族利益角度进行劝说;其次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再

次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

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

业,贝I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

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

4、课文中“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的推进

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

层深入,由国家民族利益而至个人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

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话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

严谨。

35

36

5、请收集有关资料,批驳“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谬论:

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元朝已开始在澎湖

设有“巡检司”;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大陆的教育和科举制

度移植台湾等。

四、写作方法

1、说理与驳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本文首先树立正面观点,从国内、国际角度,通过鲜明的事实来劝说,

又用“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道理,再次正面劝说,

最后又引用所谓“罪人”之说反驳对方。

这样既可以把正确的观点阐述得更加深透,又可以加强议论的针对

性,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语言特色:多用文言,庄重恳切。

五、书信常识

一般书信格式:

1、称呼: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

2、问候:单独成行,前面空两格。

3、正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空两格起写正文。

4、祝颂语或致敬语:正文写完之后,另起一行空两格(也可紧接

正文)写上“此致”,转一行顶格写“敬礼”。

5、署名和日期:再换一行,在右半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在署名

的下边写上发信的日期。

36

37

第14课《给儿子的一封信》

一、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是刘亚洲I,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他创作

了一系列国际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恶魔导演的战争》,

《攻击、攻击、再攻击》等。随后又创作了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一

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响。

二、字词积累

抢掠锐减rui谄媚chWn露馅xiOn胡同tong熟稔r爸n

穿梭su6羞愧kui蹂Hiroulin希冀ji挫折cub发酵ji*o

呛死qiang诀窍qi*o涅槃pan屡次16疮痍chuMgyi

倚yi马万言: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鸡皮鹤发:像鸡皮那样粗糙而发皱的皮肤,像白鹤羽毛那样白的头发。

形容老年容颜衰老的样子。

瘦骨嶙峋Hnxiln:形容人瘦得好像要露出骨头。嶙峋,消瘦、骨头

突出的样子。

微不足道:微小到不值得一提。

三、重点问题

1、信上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信上提出了儿子的优点:一是“心地善良”,一是“具有平民思想”,

诚实,不说谎;还对儿子提出了希望:一是“应有博大的胸怀”,二

是“要有铁一般的意志”。

2、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寄托着父辈对子女浓浓的真情,

37

38

其中主要有几种情感?

一、赞许、欣赏之情;二、担心、忧虑之情;三、希望、

渴盼之情。

3、概括文中列举的事例,并说说文中大量的事例有何作用?

爸爸妈妈都是十五岁参军:爷爷外公都是十,六岁参军“闹红”;

邓爷爷三起三落;红九军军长孙玉清之妻催人泪下的事迹;儿子喜欢

平民胡同,不以高干自居;儿子在街上拾别人扔下的废纸放进垃圾桶。

文中列举的事例,有儿子的,也有他人的。前者可以使作者所要表达

的意思有充分的依据,更有说服力,也可以更好地体现父亲对儿子的

关注,拉近父亲与儿子的距离。后者则为儿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使

对儿子的希望更具体,更容易落实。

4、十四岁作为人生的一个台阶,你认为还必须具备怎样的一些品

质,才能培养博大的胸怀?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首先应该理解父母对我们寄寓的希望,之

后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从小事做起,不计较个人得失;学会关心他

人,学会宽容和理解;要有理性,坦然面对考试、困难等。

5、列举文中思想深刻,文字精练的警句并简要说明作用?

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人生之旅途。

⑵自古人们就如此:当别人强时,用谄媚取悦对方;当自己强大时,

用作践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