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聊城第一中学(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聊城市聊城第一中学(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聊城市聊城第一中学(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聊城市聊城第一中学(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聊城市聊城第一中学(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2023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日渐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中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之间的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诸多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一方面,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材料二: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等方面)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在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羞恶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人文文化不可或缺,它能够提供人类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技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技术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来人文与科学彼此疏远的状态如今被逐步改变,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入。B.“价值理性”属于人文文化的范畴,现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往往都与它相关。C.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作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具有某些超越性的意义。D.人文文化可以引领科学技术的正确走向,给人类提供价值理性和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在19世纪之前并不明显,直到19世纪以后才渐趋严重。B.日益细密的现代社会分工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隔阂,我们需要积极地破除这种隔阂。C.相比科学技术,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能更好地满足人类人文层面的需求。D.科学在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前行势能,这使得人类的“价值理性”变得较为脆弱。3.对材料中所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引用斯诺《两种文化》的相关论述是为了证明人文与科学距离逐步变近的观点。B.杨振宁借用布莱克的诗句是为了说明数学与物理两个学科在心智上同根同源。C.材料二引用池田大作“科学之眼”的论述是为了说明人文的思想及方法存在的必要性。D.材料二运用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的论据是为了说明科学家应该保持价值中立。4.除了道理论证,两则材料还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5.科学与人文时而对立,时而相融,你认为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战士孙犁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小壶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说:“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怎样?”我问他。“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抬了一筐肉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那个女人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疾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一九四一年于平山(有删改)文本二:不正面描写敌人,一味关注我方军民人情美人性美,必然无法正面和具体描写战争或战斗场面,这样会不会掩盖至少是让读者看不到战争本身的残酷,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战争?尤其当作家代表战争受害者一方时,这种未能充分表现战争的残酷而一味追求美好的写作方法,会不会本末倒置?孙犁的“抗日小说”确实不经常写到大规模战争场面。小规模的战斗,也避免描写血腥屠杀。无论敌人覆灭或我方牺牲,都以极俭省的笔墨轻轻带过,战斗场面始终放在远景。最有名的是《荷花淀》,写刚刚成立的游击队成功地伏击一船日军,整个战斗只用了短短两句话:“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这之前和之后,年轻媳妇们的欢歌笑语,她们在背后对解救她们的丈夫们的充满娇嗔和自豪的议论,远远超过枪弹的声音,这才是小说叙述的真正的主体内容。但孙犁的“抗日小说”并不完全回避残酷。他写“残酷”,不是具体的战斗或敌我之间的流血与死亡,而是“北方人民”在日本强加给中国的这场战争中遭受的极度的贫穷与苦难。战场上的残酷转移到人民的日常生计的艰难,体现为日常性的贫穷、哀伤、凄凉与恐惧,这些内容的震撼力,即使孙犁的唯美的笔致,也不曾令其减少分毫。“北方人民”日常性的贫穷、哀伤、凄凉和恐惧,是孙犁小说无须明言的背景,因此他更加需要在这满目疮痍的背景中寻找美好的安慰和激励。他的任务,不是在纸上重复当时的中国读者放眼皆是的“残酷”,而是用“北方人民”的坚韧、乐观、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表现战争中的残酷,孙犁完全有材料,但他节制了笔墨,留出更多的空间来表现他想要表现的。有节制的表现更容易让读者发挥想象,具有更大的暗示性,所以他丝毫不担心这样节制的描写会冲淡战争的“残酷”。只有从未经历战争的磨难、不知道“残酷”为何物的某些当代作家,才会拼命渲染“残酷”,生怕读者看出他不会写“残酷”。在这方面,孙犁的“含蓄”和某些作家对战争的“残酷”的刻意渲染,是有区别的。(摘编自郜元宝《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描绘了北方冬天农村的景象,写出了宁静、祥和的时代气象,展现了乡村军民辛勤劳动的画面。B.小说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与残疾军人卖的猪肉进行对比,突出了残疾军人的猪肉品质好,表现了他敦厚的品质。C.小说描写“我”和肉铺的掌柜及伙计聊天的场景,闲谈中流露出战友之间的革命情谊,表现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D.小说写伙计不爱说话,一说话总会提到打仗,表明伙计强烈的杀敌报国的愿望,为后文写他指挥民兵打胜仗做了铺垫。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抗日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表现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浴血奋战,抵抗直至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小说。有战争期间发表的,也有战后发表的。B.孙犁,现当代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创作了《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小说。他的小说以正面描写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见长。C.反“扫荡”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为粉碎日伪军“扫荡”所进行的以军事打击为主的斗争。D.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文学创作,就是对所写对象进行突出的描写、烘托。8.文本一的“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文本二关于孙犁“抗日小说”的观点,你赞同吗?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赞曰: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以兹播美,非其滥名耶?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选自李世民《王羲之传论》,有删改)文本二:夫欲学书之法,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每作一竖[注],常三过折;每作一竖[注],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趯,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沉,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选自王羲之《启心章第二》,有删改)[注]竖:原文此处文字遗失,根据上下文增补。后面“每作一趯”同。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但A其B体C则D古E而F不G今H字I则J长K而L逾M制N语O其P大Q量R以S此T为U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赞”,赞叹、赞美,同成语“不赞一词”的“赞”意思不同。B.“逮”,及、至,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相同。C.江表,即江外,指长江以南地区。在古代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在长江以外,故称。D.“播”,传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播”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评论王献之和萧子云的书法,认为他们的书法作品一个缺少创新,一个则缺少大丈夫的豪气,都是名不副实。B.文本一认为王羲之的字,一点一画都极其精工,布局巧妙,像云烟弥漫、玉露凝结,笔画似断实连,让人在游玩之余消除疲倦。C.文本二认为如果笔画平直呆板,字写得像摆算筹,上下前后方正整齐,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法。D.文本二中,王羲之认为好的书法应该遒劲有力,还能使蒙昧的人逐渐感到心情顺遂,使博识的人更加通达开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2)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14.文本一、二都谈到了魏晋书法家钟繇,各有何作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注][南宋]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溧阳)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弹劾罢免。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东风”“杨柳”“过湖船”做铺垫。B.“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地的欣喜。C.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D.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16.姜夔说过,“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请对比赏析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的结尾两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与本词结尾两句在情感表达手法上的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常常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相似的感叹:“,。”

(2)《种树郭橐驼传》中,有的种树人对树木养护太过,什么都放不下,早上去看了,晚上还要再去摸摸,更有甚者,“,”。这些做法压抑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3)古人常用鸥鸟、渔夫表隐居之意,黄庭坚《登快阁》中借类似意象表达归隐之意,相关语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A.干打雷不下雨B.又吃鱼又嫌腥C.前怕狼后怕虎D.首尾不能兼顾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20.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3分)21.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5分)22.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世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的运用中屡试不爽。鲁迅身处风雨如晦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同学们很快就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对“善言”“敢言”的益处进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2.D3.C4.答案(1)举例论证:材料一为了说明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举出杨振宁引用布莱克诗句说明物理学特色的例子;材料二为了说明科学家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举出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例子。(2)对比论证:材料一以“半个世纪前”的人文与科学的分化与“今天”两者的关系走近进行对比,论证了人文与科学的发展趋势;材料二以科技的局限与人文的优势进行对比,论证了人文存在的必要性。5.答案①社会因素:社会分工日益细化造成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但是多元化的社会又导致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相互交融。②人为因素:科学家将科学技术与人文结合,将科学技术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相结合。③自身因素: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可以互补,尤其是科学技术有赖于人文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6.A7.B8.答案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将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故事结构严谨。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小说通过“我”与因伤残而从事卖肉工作的战士们的交往,以及“我”听说的他们的事迹,凸显了战士们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斗争的精神。③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使表达更加亲切自然。9.答案赞同。①《战士》叙述了伤残战士卖肉以及带领民兵打伏击的故事,着意表现战士积极乐观、坚强不屈、英勇抗敌的精神品质。②《战士》通过战士们的交谈来交代他们在战场上负伤的事迹,以及通过村干部之口交代了伙计带领民兵伏击敌军的情节,避免了对战斗场面的直接描写。③《战士》的时代背景是抗战期间,战争的“残酷”自不待言,小说写掌柜虽伤残却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伙计虽伤残却敢于与敌人战斗,他们用乐观、坚韧、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10.HNR11.A12.B13.答案(1)详细考察古今的书法家,精心研究所有书法作品,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大概只有王羲之了!(2)每写一个横折,如同拉开百钧的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如同从高险的山峰上坠下石头。14.答案文本一谈到钟繇的书法特点,是为了突出王羲之书法的精巧自然;文本二陈述钟繇斥责学生宋翼,是为了说明写字时笔画不要平直呆板。[参考译文]文本一:赞说:文字的产生,开始于中古,记事的绳结和鸟篆,不值得观赏。后世,人们舍弃古朴,追求华美,铺纸运笔,争相以字体的华丽标榜,以笔画的美丑竞赛。到了钟繇、王羲之以后,书坛大概有一些名家值得评论。钟繇虽然一时独享美名,他的书法也的确高超,但要说他的书法尽善尽美,有的人还有所怀疑。至于说他的书法用墨的浓淡,布局的疏密,则如霞飞云卷,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不过,他的书法守古多而创新少,字体长度超过了标准。大抵而言,把这些作为他的缺点。王献之的书法虽然具有他父亲的风格,但不够新巧。观看他的字形疏散瘦弱,如深冬的枯树一般;再看他的笔画过分拘束,犹如刻薄家族饥饿的奴仆一样。萧子云出于近代,在长江以南地区独享盛名,但他的书法只能说写得成字,没有大丈夫的气势,一行一行就像春天的蚯蚓缠绕,一字一字恰如秋天的长蛇盘结。凭着这样的书法来传扬名声,不是贪图虚名吗?这几位书法家,都是名声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才能。详细考察古今的书法家,精心研究所有书法作品,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大概只有王羲之了!观察他的书法点画精工,布局巧妙,有如云烟弥漫、玉露凝结,字形似断而实连;又像凤飞龙绕,字体似斜而实正。把玩它不觉厌倦,观赏它不识端绪,心中仰慕,手上临摹,我只推崇王羲之一个人罢了。文本二:想要学习书法,应凝神静思,提前想好字形的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样就会使字体筋脉互相连属。落笔之前先构思,然后才可写字。如果笔画平直呆板,字形像算筹,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不是书法,只是学会一些点画的写法而已。过去,宋翼就曾经这样写字,钟繇大声呵斥,于是宋翼三年都不敢见钟繇,潜心改变笔法。每写一捺,总要有三次折笔;每写一竖,总要藏笔隐锋;每写一横,如同天边层积的云彩;每写一个横折,如同拉开百钧的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如同从高险的山峰上坠下石头;每写一钩,转折处如钢钩;每写一笔牵丝,如同万年的枯藤;每写一个纵捺,如同疾步奔走。情状好像惊蛇出水,激扬楚水之浪而形成水纹。像虬龙蜿蜒,这是说它的妙处;像鸾凤徘徊,这是说它的英勇。运笔左摆右拨似惊雷掣电,这就是用笔的空灵神奇,一瞬间笔墨立见浮沉,笔端统摄铿锵的力量,这足以启发人们的思想。它能使蒙昧的人,逐渐感觉符合心意;使博识的人,更加通达开朗。15.D16.答案《念奴娇·过洞庭》的结尾两句:①用典,化用苏轼的诗文名句,表达词人纵情忘我,忘情于自然万物之中。②直抒胸臆,抒发个人满腔豪情。本词结尾两句:以景结情,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17.答案(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3)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18.C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只有声势,没有实际行动。又吃鱼又嫌腥:比喻又想得到好处,又怕损害名声。前怕狼后怕虎:形容顾虑重重,畏缩不前。首尾不能兼顾:指前后不能互相照顾、互相接应,处境困难。语境是说做事要坚决,不要有顾虑,如果有顾虑,将不会取得成功,故应选“前怕狼后怕虎”。19.答案语句:④。修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20.答案(示例1)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示例2)寓言里有“刻舟求剑”的故事(示例3)“刻舟求剑”的成语21.答案第一位教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解释字词。第二位教师:①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第三位教师:①知识、道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22.答案(示例1)“卧薪尝胆”:①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②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示例2)“庖丁解牛”:①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②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示例3)“一鼓作气”:①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第二通以后逐渐衰竭。②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概念是“善言”“敢言”。材料第一段以荀子的话引出“善言”,并对“善言”的含义以及价值进行了解说;材料第二段以鲁迅的话引出“敢言”,并对“敢言”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根据材料可知,“善言”可理解为运用语言艺术让语言表达文通字顺,以便让听者理解重视,使其听取采纳,或心悦诚服。“敢言”应多指言者不为私利,不谋私欲,不趋炎附势,敢于秉持公心,说公道话;言者有胆有谋不向声背实,敢于挑战权威,说实话;言者深谋远虑,有真才实学,敢于任事担当,说惊醒世人的话。珍视“善言”,体现的是“为人处世之智慧”和“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重视“敢言”,体现的则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责任担当”等意识。“同学们很快就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是写作的背景;“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对‘善言’‘敢言’的益处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