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锦溪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锦溪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锦溪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锦溪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锦溪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山市锦溪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在中国历史上,分立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其中,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的近400年,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期。隋朝统一全国是在A.581年 B.589年 C.609年 D.626年2.“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这是唐代诗人胡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千里长河”的中心是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洛阳3.“(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又逆征数年之赋……身丧国灭,实自取之。”材料反映了隋炀帝“身丧国灭”的直接原因是A.自然灾害严重 B.徭役赋税沉重 C.统治手段残暴 D.国力消耗严重4.《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指出,隋唐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这表明科举制度A.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5.针对魏征的建议(见下图连环画),唐太宗采取的态度是A.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B.广纳贤才,知人善任C.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D.整顿吏治,注重文教6.小张同学在参观完隋唐洛阳城遗址后,对隋王朝二世而亡产生了疑惑,为此搜索到了如下描述隋末社会景象的资料,据此可知隋朝末年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旧唐书·李密传》A.朝廷腐败 B.民不聊生 C.起义频发 D.经济衰败7.唐玄宗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因此经常亲自考核县令,有一年他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这表明唐玄宗时期A.缩小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B.整顿吏治注重政绩C.对官员升迁作明确规定 D.设置多层监察机构8.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这说明唐玄宗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方式是A.设置机构 B.和亲政策 C.册封首领 D.武力征服9.现今,国家公务员的考试称为国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下列人物中,最早采用殿试的皇帝是A.隋文帝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10.下表中的信息可以说明隋朝项目589年609年人口数3000多万人4600多万人垦田数1900多万顷5500多万顷重要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A.国力渐强 B.政治清明 C.疆域辽阔 D.风调雨顺11.下图是唐代前期人口变化示意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唐代前期唐代前期人口变化示意图(单位:万)A.商业十分繁荣 B.社会风气开放 C.农业生产进步 D.手工业水平高12.下图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宋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在三月三游春的场景。画面当中上层社会的妇女们有的穿着男装,有的穿着“胡服”,骑着马恣意前行。这一作品说明唐朝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社会风气开放包容C.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D.民族关系和睦共存13.下图两位历史人物的活动路线图反映了A.文明交流互鉴 B.民族关系和睦 C.海外贸易繁荣 D.边疆管理加强14.诚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唐朝的著名将领中,有很多都是番将,如史大奈,本西突特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执失思力,突厥酋长。他们皆受唐太宗重用,战功卓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少数民族能征善战C.唐朝国力强盛 D.唐朝尚武风气盛行15.下列事件中,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玄武门之变 D.藩镇割据16.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A.政权并立 B.重文轻武 C.外重内轻 D.分权制衡17.元朝建立了驿站制度,这些驿站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元朝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这表明驿站制度A.削弱了行省对地方的管辖 B.有效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C.促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D.消除了边疆与内地的差距18.北宋初年,为满足战时物资供应临时设置转运使;到宋太宗时,为避免藩镇威胁统治,将转运使的职权不断扩大,如平反冤狱、管理运输等。转运使职能的变化反映出A.中央对地方管控增强 B.国家行政效率提高C.官吏行政职权规范化 D.地方丧失割据基础19.元人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这反映出元朝行省制度A.导致地方权力失控 B.出现反制中央现象C.制约地方行政权力 D.实现初步民主决策20.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知州权力而设置的官职是A.枢密使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21.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北宋与辽朝长期和平关系的形成?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绍兴和议 D.宋夏和约22.《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钱服役。《方田均税法》规定: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收入 B.增强军事力量 C.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农民负担23.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置驻藏大臣。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A.推动了中央行政制度变革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防止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 D.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24.《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一书中写道:“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与该论述相关的元朝史实是A.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 B.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C.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政务 D.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25.阅读下列材料(8分)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二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割唐(河南唐河)、邓(邓县)两州及商(陕西商县)、秦(甘肃天水)两州之半予金;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匹。——《中国古代史》材料三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中国通史》(1)材料一中“辽”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辽)与朝廷和好年深”是通过什么盟约实现的?结合所学,该盟约签订后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分)(2)结合所学,举出一位反对宋金议和的抗金将领。据材料二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此次议和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2分)(3)材料三中被蒙古国陆续攻灭的“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些?元“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2分)(4)综上所述,归纳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1分)26.阅读下列材料(7分)材料一隋朝建立后,文帝将此前混乱的中央中枢政治体制加以整理,……设立了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唐初统治者致力于国家制度建设,……为唐前期的持续发展繁荣提供了政治制度上的保证。——《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隋朝已恢复汉朝在竞争性统考的基础上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完全形成后,由在一连串复杂的仪式中举行的一系列考试组成……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全球通史》(1)隋朝建立于何时?据材料一指出“文帝”整理“中央中枢政治体制”后实行的措施。结合所学,在此基础上“唐初统治者”是如何“致力于国家制度建设”的?(2分)(2)材料二中隋朝采用哪一制度来“选拔官吏”?该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指出该制度“完全形成后”实施的主要方式。列举武则天完善这一制度的措施。结合所学,概述这一制度创立的意义。(4分)(3)综上所述,概括隋唐制度创新的作用。(1分)27.民族关系发展。(6分)材料一唐统治集团是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产物,它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国家亦是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唐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如唐高祖之母为鲜卑化的匈奴独孤氏,皇后长孙氏亦是鲜卑人。李唐统治集团与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更容易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发展进步的民族观,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分析唐朝推行此民族政策的原因。(2分)材料二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跟汉唐时期某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如匈奴、突厥等)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2)在表格中补充“契丹、女真”的政权名称。结合材料及所学,说一说这些民族的政权特点。(3分)民族政权名称契丹①

女真②

材料三: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澶渊之盟》(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澶渊之盟》对辽宋双方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的影响。(1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唐玄宗前期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增加科举考斌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材料二为了制造改革的舆论,在一片富国强兵的呼唤声中,宋朝日益被描述成为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但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而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事权的分割。材料三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繁荣强盛的原因。(1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宰相权力的变化,说明宋代是如何分割“事权”的。(2分)(3)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2分)参考答案1-10BDBCCBBCCA11-20CBAAABBACB21-24AABA25.(1)契丹族;“澶渊之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2)岳飞;分界线: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3)西夏、金;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26.(1)581年;设立了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度(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一系列考试;创立殿试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教育的发展。(3)为持续发展繁荣提供政治制度上的保证;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27.(1)特点:开明的民族政策;原因:唐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融合,发展进步的民族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