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文化生活》要点扫描主干归纳核心素养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个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2个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两大见证。2个特征: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3个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个表现。政治认同: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公共参与: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网络构建·自主归纳】【答案】①重要标志②重要见证③文学艺术④科学技术⑤区域⑥中华文化⑦民族特性⑧求同存异⑨自身文化⑩民族文化⑪中华文化⑫民族凝聚力栏目导航02核心要点二01核心要点一03配套训练核心要点一11.古代辉煌的历程核心要点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时期文化思想影响作用殷周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史时期文化思想影响作用汉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正式形成隋唐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在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了宋明理学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发展影响较大明清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中,_______与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①汉字。文字_______是文化的基本载体。_______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___________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_源远流长汉字史书典籍文字文字中华文明重要标志②史书典籍。(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地位是中华文化___________的重要见证原因古代史官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世界所仅有一脉相传规模之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内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有明显的_______特征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___________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存留之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区域民族文化1.掌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比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联系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特征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4.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①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②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①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文化高考往往以某种文化产品、某个民族文化、某个区域文化为素材,考查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命题揭秘【考向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科学精神)典例1
(2017·江苏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解析】中医临床的诊疗方法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A正确。B与题意无关,不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C不选。D夸大了中医药的地位,不选。【答案】A【考向二】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科学精神)典例2
(2019·北京卷)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这说明(
)A.食物所承载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B.情感与思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源泉C.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D.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解析】“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这表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这说明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D正确。材料未涉及饮食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A与题意不符,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B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C与题意无关,排除。【答案】D【素养点评】本题以多地的特色食物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让学生领悟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渗透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提醒:源远流长指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其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博大精深指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其见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矫正训练1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迅速走红。它通过讲述我国九大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历史轶事和今生故事,让观众了解它们承载的古老文明和人文精神。央视推出的此类节目(
)①印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展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④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迅速走红。它通过讲述我国九大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历史轶事和今生故事,让观众了解它们承载的古老文明和人文精神。央视推出的此类节目印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展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①②符合题意;应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③不选;此类节目并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不选。故选A。提醒: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矫正训练2徽州自古属于封闭型的自然地理单元,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绮丽,长期生活在这里,会给人一种超脱、清新、恬静的感受。新安画派淡雅简练,富有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风味;徽派版画细密纤巧,典雅静穆,无一不是徽州山川钟灵毓秀使然。这表明(
)①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②徽州文化彰显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③自然条件影响区域文化的形成④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新安画派淡雅简练,富有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风味;徽派版画细密纤巧,典雅静穆,无一不是徽州山川钟灵毓秀使然。”表明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①正确;“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徽州封闭型的自然地理单元条件影响了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说明自然条件影响区域文化的形成,③正确;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故选B。核心要点二2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地位: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_________。(2)含义:包容性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__________,这也适应了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客观要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_______、_______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即能做到___________,所以中华文化能在不断创新中永续向前发展。核心要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华文化的力量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博采众长(3)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___________的认同和对_______________的理解。2.中华文化的力量(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___________的力量。(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_______力和_______力之中。自身文化其他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创造凝聚1.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内涵。(2)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求同存异”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3)文化包容性的前提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4)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5)在对待外来文化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2.中华文化的力量(1)表现及原因。表现对外: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对内: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原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征(2)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本考点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考查,且主观题常与文化的交流、继承和创新及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等结合起来考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命题揭秘【考向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科学精神)典例1
中国服饰中的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中国服饰还包括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从材料可知(
)①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国服饰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③汉族衣冠服饰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主流④各族人民对中国服饰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中国服饰中的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中国服饰还包括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这说明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①②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③是不科学的;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A【考向二】综合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政治认同)典例2
(2018·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解析】本题知识范围限定为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可以得出,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传统习俗等,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③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