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
2.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情境导入】
同学们,爱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
多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曹植的“捐躯赴
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代代
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经历了“文化大革
命”的朦胧派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女儿之
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去聆听
她的心声。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一一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学生自由朗读,把握本文的内容、感情和朗读时的语调,体会诗句节拍、
重音。理解诗歌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
1.干厚(bi。袋船(b6)咽行(wG)胫芽(p0i)
迷惘(w方ng)隧洞(sui)绯红(f©i)淤滩(yu)
纤绳(qian)簇新(c€i)疲惫(bOi)富使(rdo)
2.内容感情语调
第一节:贫困、落后的祖国深沉、悲哀低沉
第二节:痛苦、追求的祖国痛苦、希望舒缓
第三节:新生、希望的祖国欣喜、亢奋高亢
第四节:养育、献身的祖国深情、自豪激昂
二、研读课文—理解情感
1.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明确: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
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
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
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第一节诗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
明确: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
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
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节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怎样理解“飞天”?
明确:不是。第二节诗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
是宗教传说中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纯朴百姓对生活的
祈愿。
4.第三节诗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
情的?
明确:第三节诗中的感情色彩由之前的悲哀愁苦一下变为欣喜亢奋。诗人
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
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节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明确:第四节诗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人的感情达到
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
血肉之躯去换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由”,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
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6.小结内谷。
(S5)领鲍
(贫困.落后)_(深沉.悲哀)_(la)
(痛苦.追求)_(痛苦.希望)—(W)
(新生.希望)_(欣喜.亢奋)_
(养育.献身)_(深情.自豪)―(W)
三、深入探究一一赏析语言
1.“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的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修
饰语,这些修饰语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去掉。因为“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语,显示
出它们所受的苦难,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驳船”在“淤滩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显示前行之艰难。
2."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飞天”袖间的“花朵”,代表着过美好生活的愿望;“落到地面”,
代表着希望变成现实。
3.诗人说了“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为什么又说“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
总和”?
明确:“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是“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
任,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说“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4.“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这
句该怎样理解?
明确:“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哺育了“我。那么,“我”要报答祖国母亲
的养育之恩一一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四、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本文中的“我”?
本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将“我”与“你”(即祖国)两者紧紧联系在
一起。“我”和祖国是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
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
前,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读诗必须用心灵去读,才能读出真情,才能更好地把握好作品的
内在思想意义。今后同学们要用你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灵去感受
生活、感悟人生,用你的笔去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附板书设计: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2课*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i.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
利的坚定信念。
【情境导入】
同学们,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
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有很多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
而《梅岭三章》却是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写的三首“绝命诗”。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一一整体感知
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听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梳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想征程一一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一一现在
第三首:展望今后一一未来
3.提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如何把握诗歌的感
情基调?
明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等思想感情。
诗歌的感情基调: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
4.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首诗,第一首诗中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
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
现实写到理想,一气呵成。
5.齐读小序。提问: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表明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强
调小序不但告诉我们作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时
代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板书:“小序一一时代背
景”)
二、精读课文一一分析诗歌
(一)分析第一章
1.指名朗读全诗。
2.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若
生不能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
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的诗意。
3.引入李清照《夏日绝句》诗,学生读。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
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
流露出来了。
5.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旌旗”借代部队;“阎罗”指代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
领全篇。
6.朗读指导。
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
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7.学生读全诗,背诵。
(二)分析第二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身在必死险境,勉励幸存者努
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
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即
使自己牺牲了,也希望“头悬国门”,看到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
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
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
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4.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代战争。
5.朗读指导。
引入陆游《示儿》诗: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第二首,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后死
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二句语调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切之情。
6.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三)分析第三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
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贰志的高风
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
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
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和《孟子》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典故,表达
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4.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
相对应;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
豪迈之至。
5.朗读指导。
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
欣慰、豪迈之情。
6.学生齐读、背诵。
三、品读课文一一赏析语言
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则
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则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
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则褒贬不分;用“伐”,则用力太过;用“打”,
则与诗意不合。
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
彩。用“飘”,则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则无形象感;用“交”,则破坏
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
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
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①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
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②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
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③深刻性。通
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了鞠躬尽瘁,死而不已一一比死而后
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
诗歌背后的故事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根据地,开始了两万
五千里长征。陈毅因腿部受伤,和留下的同志一起上山打游击。他们历尽艰险,
辗转到达赣南梅岭地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蒋介石不顾国家和民族的
利益,对南方游击队发动猖狂进攻。由于叛徒出卖,梅岭被困,陈毅负伤又加患病,
被围困于丛莽间达20天之久,生死关头,他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
自己的绝命诗。后来,包围解除,他又补写了诗前的小序。
五、本课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
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
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献身精神和对共
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附板书设计:
[诗前小序一交代背景和缘III
身处险境,誓死不屈
梅岭三章《诗歌J[革命英雄主义
从容镇定•勉励后者
正文]「和乐观精神
抒写理想,展望未来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3课*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五首短诗,了解诗歌的内容。
2.抓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思。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一首永恒的歌,是一条岁月的河。生命如歌,岁月如梭。
是歌,你方唱罢,我即来和;是河,流向远方,永不停歇。今天,让我们走进
五位诗人的诗歌,去品味他们诗歌中所蕴含的哲思。
【新课解读】
《月夜》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找出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
明确: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沈尹默(1883T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
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写作背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其生存环境正如
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3.主旨句:却没有靠着。
二、精读诗歌一一理解内容
1.诗中选取了哪儿种意象?有何作用?
明确:诗中选取了霜风、月光、顶高的树三种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两句诗的深刻
含意?
明确:“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互为风景,互为映衬。“我”处在
寒风孤独中,却并不靠着那高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三、研读诗歌一一探究写法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
露。四句诗含意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
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而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卓
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
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
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附板书设计:
(霜风]
月夜J月光烘托“我”一坚强独立
I高树J
《萧红墓畔口占》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题目中“口占”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明确: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戴望舒(1905T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
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
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作背景: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
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
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3.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拜谒萧红墓。
4.“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口占”表明这首诗
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情感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
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诉
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
扁早。
二、精读诗歌——理解内容
1.首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表明了什么?“寂寞”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萧红
友情之深挚。
“寂寞”写出生活在敌占区的诗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
比孤寂、悲凉。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中,诗人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
边”?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萧红
仍然活着,幻想萧红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
3.请说说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里蕴含的感情有伤悼,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
了生命;有惋惜,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作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
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羡慕萧红虽然是不幸的,却也是幸
福的。
三、研读诗歌一一探究写法
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
明确:(1)充分展示了汉语的丰富、优美。
这首诗充分展示了汉语的韵味。全篇的文字非常朴素、简单。作者选择的
词语非常精准,名词、动词、形容词、连接词、代词,每一个文字都安放在最
合适的位置上,呈现着最佳的姿态,表达着最深切的情绪。
这些文字,在作者的笔下,饱含情感的温度,富有生命的态度,也具有灵
魂的深度。
(2)文本的层次与结构非常协调。
这首诗的层次分明,结构和谐,外在的平和与内在的情感张力互相支撑,
时间的连续展开,心情的慢慢沉郁,生者与逝者的对话,在空旷的世界中相互
呼应。
附板书设计:
'六小时长途-*友情深挚'
萧红墓头边放山茶f深情怀念一…,
畔口占]等待着长夜f急切心情I"心—用
、听海涛闲话f感情丰富,
《断章》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
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
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
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3.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二、精读诗歌一一理解内容
1.《断章》描写了哪两组意象?这两组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念?
明确:第一组:当你站在桥上把周围一切活动当成风景来看的时候,楼上
的人又把你当作风景的一部分来观赏。
第二组: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整个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的
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通过这两组相关联的意象,诗人表达了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蕴含着
深刻的人生体验,表现出深沉的哲理性思考,因而辞约意丰,令人回味无穷。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明确:《断章》的四行诗,是四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
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
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
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三、研读诗歌一一深入探究
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认为呢?
明确: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
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
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
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
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
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
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
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附板书设计:
‘镜头一->你桥上看风景
宇宙万物
曲美镜头二一看景人楼上看你
断早〈》息息相关
镜头三一明月装饰你的窗子
互为依存
镜头四f你装饰别人的梦
《风雨吟》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
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
时候。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
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3.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
表达了诗人征服困境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
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
二、精读诗歌一一理解内容
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两句诗中“卷”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风”动荡、不安定,而且被裹挟
着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
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
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样的情
景?
明确: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一幅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的壮阔图
景,一望无际的平原如汹涌澎湃的大海,正酝酿着更激烈的风暴,一个个分散
的基层单位一一房舍,被汹涌波浪所激,如一叶叶扁舟,摇晃不定,前景难测,
凶险无比。大与小的强烈反差,给人造成极为深刻的印象。
3.题目中的“风雨”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明确:题目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
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
遇。
三、研读诗歌一一深入探究
有人认为“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破坏了风雨如磐的氛
围,在艺术上是败笔,你怎么看?
明确(示例):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没有这两句,本诗至多是一首出色地表
现了自然景观的诗,可作为“题画诗”来看,别无意义;而有了这两句,特别
是前一句,则使本诗霎时有了强烈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有力地传递给我们年
轻的“舵手”们。
附板书设计:
,风、雨一疾风骤雨
风雨吟1海、舟-飘摇不定广阔胸怀
舵手一勇气责任'
《统一》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统一”是什么意思?这首诗为什么用“统一”做题目?
明确: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
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写作背景:1949年2月聂鲁达离开智利,经阿根廷去苏联,并到巴黎参加
世界和平大会。此后他到过欧、亚、美的许多国家,积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
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
1951〜1952年暂居意大利,其间曾到中国访问。
3.“统一”是指部分联成整体,分歧归于一致。这首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
所写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并且题目新奇,引人入胜。
二、精读诗歌一一理解内容
1.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
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
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都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看,所有的花、叶、
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
繁多只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2.怎样理解“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明确:“花”是美好的,人人喜欢它,它代表美丽、和平。“整片大地”是
说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整个世界没有战争,人人平等,表达了诗人
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为人类和平统一而奋斗的博大胸怀。
三、研读诗歌一一深入探究
1.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
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
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纳出事物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
识,这也是人类本身所存在的认知规律。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1)以小见大。
诗人把自然界的小事物“叶”“花”“果实”“树”作为意象,由它们的相同
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再想到世界的和平统一,小事物中蕴含大主题,运
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2)语言明白如话。
这六句诗描写的是自然界中的“叶”“花”“果实”“树”,让人一看便知其
意思,没有晦涩难懂之感,但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便能体会出其中蕴
含的感情。
附板书设计
(世界和平统一)
四、本课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
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
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
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结果。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4课海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海燕的形象。
2.品味准确、形象的语言;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
用。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勇敢
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飞翔着这样一种海鸟:它有大海赋予的坚
硬的翅膀,它有大海赋予的不屈的灵魂,它经常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上,勇
敢地搏击风浪,笑傲长空。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这篇充
满激情的散文诗《海燕》,一起来感受高尔基带给我们的生命最强音。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理层次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教师提示:要注意重音、停顿、语速和语调。
明确:热情高昂,气势豪迈。
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标好段落序号。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用“的海燕”或者“海燕,你是”的形式谈谈自己心目
中的海燕。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归结:
勇敢的海燕渴望暴风雨的海燕无畏的海燕
海燕,你是一只无畏的精灵,在暴风雨来临之时,你毫不怯懦,勇敢地呼
唤它的到来。
3.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
特定背景,海燕的艺术形象在景象的变幻中逐步完善。请同学们依照海上图景
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变化梳理课文的思路。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然后小组内讨论、明确:
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即暴风雨“孕育”一一“逼近”
_一“即临”:
第一个画面(1〜6段):暴风雨孕育之时,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
风雨的到来。
第二个画面(7〜11段):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
到来。
第三个画面(12〜16段):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
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12~16段)
二、深入探究一一析形象
1.讲析第一幅画面,指名朗读,思考:
(1)海上景象是怎样的?海燕的表现如何?
明确: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环境恶劣;海燕矫健、勇猛,
藐视恶劣的环境,表现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快乐心情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2)其他海鸟的表现怎样?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组讨论,明确:
海鸥在呻吟,飞窜,十分恐惧;海鸭也在呻吟,被吓坏了;企鹅非常胆怯,
躲藏在悬崖底下。通过对比,突出海燕勇敢搏击、藐视恶劣环境的英雄气概,
使海燕的形象更加鲜明。
2.讲析第二幅画面,默读并思考:
(1)海上景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
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沫。波浪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
去迎接那雷声,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环境更险恶。这样写,突出斗争更险恶。
(2)哪些词句突出了环境的险恶?海燕较前有何变化?
明确:
“紧紧”“恶狠狠地”“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等词句,进一
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
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一一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二这告诉我们革命正
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变。
海燕不畏强暴,它飞翔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
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
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3.讲析第三幅画面,齐读,思考:
(1)请同学们讲一讲第三幅画面是怎样一幅图景。
明确:
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
电像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
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
动势力终将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吼叫”到“怒吼的大海上”,
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
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⑵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海燕的?
明确:
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
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
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二是表明海燕对暴风雨的渴
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
加强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联合起来,其势将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
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4.教师小结:
暴风雨孕育----------渴望]
暴风雨逼近----------迎接勇敢、高傲、自信、顽强
暴风雨即临----------呼唤,
5.讨论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师补充交代背景:这首散文诗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
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
最黑暗的年代,人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也加强对人民革命运动
的镇压,当时身在彼得堡的高尔基,切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
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行为的残暴,为了热情地歌颂革命先驱,揭露沙皇
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及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于是他写下了《海
燕》。这首诗一经发表,就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散文诗。并深受列宁、斯
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
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
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明确:
三、合作研讨一一品语言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赏析角度: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意境营造、表情达意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句中“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
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动作,“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
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2)“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
波浪的飞沫。”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海燕的勇敢及动作的敏捷。
(3)“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
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
狠”,赋予狂风以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猖狂的气焰。
(4)“它飞舞着,像个精灵,一一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一一它在
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它的乐观
精神。
(5)“一一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
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海燕作为预言家的极度兴奋之情。“这是胜
利的预言家在叫喊”,写出它对胜利的坚定信念,表现它有预见性。
四、拓展延伸一一悟精神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
的考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做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
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本课小结
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
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
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
充满自信,勇敢地和困难做斗争,这样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附板书设计:
(象征)
口廿(英勇善战.大智大
地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猖狂的反革命势力)
闪电如火蛇
狂风吼叫
(形形色色的假
雷声轰响
呻吟的海鸥I革命者和不革
高吓坏的海鸭命者)
乌云密集胆怯的企鹅
«一触即发的
暴风雨将临逼近即临革命形势)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二单元
第5课孔乙己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内容,探究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理解环境描写及“以喜写悲”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把握小说主题。
【情境导入】
同学们,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笔下的
经典作品《孔乙己》就再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惨世界。下面我们一同走进《孔
乙己》,去认识孔乙己,感受一个笑中带泪的辛酸故事。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一一整体感知
1.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
(1)提问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呢?
泛读课文(第1〜3段),要求:①标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找出这个
环境的特征有哪些。
明确: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时的1918年上溯二十多
年,那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科举制度还
没有被废除。
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酒店是旧社会各阶层往来聚会的场所,是清
末社会的一个缩影。)
酒店的顾客有着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子里”和“柜外”“坐
喝”和“站着”。贫富悬殊,对比鲜明。
(2)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明确: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
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2.理清故事情节。
(1)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读课文第4〜
11段,体会文中选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段来展开情节的。
明确:①与“酒客”一一护短(第4、6段)
②与“我”一一教字(第7段)
③与“孩子们”一一分豆(第8段)
④与“丁举人”一一被打(第10段)
(2)指出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并按照小说情节划分课文结构。
明确:
开端(第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第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第10、11段):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第12、13段):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深入探究一一人物形象
1.指名朗读第4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二要求:
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这是怎样的一种特殊身
份?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
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短衣帮”
一档;“穿长衫”说明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
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
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唯一的”说明在酒店只有他一人
是这样,他和酒店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有距离。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怜
的人。
2.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
作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明确:
描写
内容示例人物性格
方法
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穷困潦倒,四肢不勤,时
外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常受欺凌
貌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穷酸,爱面子,唯恐失去
fa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读书人的身份
写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灵魂、肉体受尽摧残却至
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死不悟
满口之乎者也;别人奚落时用“四书”
语言迂腐可笑,深受封建教育
“五经”中的话辩解;把偷书说成“窃
描写毒害
书不能算偷”
教“我”识字和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时的迂腐不堪
动作
动作描写以及喝酒时“排出九文大钱”善良诚恳
描写
与“摸出四文大钱”的动作的对比遭遇悲惨
“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立刻显出颓
神态
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很追求功名
描写
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三、研读课文一一分析主题
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串
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明确: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
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
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串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
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景写哀情,更令人悲哀。同
时反映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
了。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
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
己的凄惨遭遇,这样比以第三人称写显得更为真实亲切。同时也让人体会到,
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3.孔乙己是“大约”死了,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小结:“终于”强调一直“没有见”;由于又没有确实消息、,故用“大约”
表推测。联系前文:“许是死了”“已经不成样子”“还欠十九个钱”“终于没有
见”,此处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做结尾,让
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尽而意无穷。
4.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明确:
(1)社会原因。
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②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③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品读课文一一赏析语言
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加以赏析。
示例: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一个“踱”字,活现出阔
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
缓慢的动作姿态和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
钱的好品格。后文“摸出四文大钱”中的“摸”字,则形象地表明孔乙己境况
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
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
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为自己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
态。
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和一个“罩”,
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茴香豆时的慌张神态和动
作,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读书人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一一现实的孔乙己
1.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示例: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
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让他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
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去诅咒这个社会!作者就是这样,通
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
2.你认为今天的社会中还有孔乙己一类的人吗?
示例:有。社会上保守的、僵化的、自命清高的、迂腐的、穷困潦倒的一
类人。
六、本课小结
小说主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特点:外形、服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习性;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
不幸遭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动作、神态
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附板书设计:
短衣帮(麻木冷漠)掌柜(挖苦嘲笑)
小孩子(无恶意的笑)小伙计(随声附和)
以喜写悲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日式八角锤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新型门窗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数字温度计及恒温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乙酸丁酯行业运行新形势与投资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红钳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彩色花呢数据监测报告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三:第课挑战教皇的权威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 2025至2031年中国缓蚀增效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华山中学2025年高三3月联考(化学试题文)试题含解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第二中学2025年高三高考仿真模拟(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胃肠外科快速康复护理
- 2024年辽宁高级茶评员高频核心题库300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湘科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任务7)试题及答案
- 电子政务概论-形考任务5(在线测试权重20%)-国开-参考资料
-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2-国开-参考资料
- 新型建筑材料应用论文
- 2024复合材料和增强纤维 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和金属组件十字拉伸强度的测定
- 《油气井增产技术》课件-63 拉链式压裂井场布置
- 水利工程竣工自查报告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2024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