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概论课程项目结题资料_第1页
舆论学概论课程项目结题资料_第2页
舆论学概论课程项目结题资料_第3页
舆论学概论课程项目结题资料_第4页
舆论学概论课程项目结题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项目编号PO2018舆论学概论课程项目结题材料成果形式成果名称课题名称负责人姓名申请人所在班级传播学2016级x班填表日期2018年7月x日新媒体实验室制2018年3月目录内容提要…………………1前言………………………1一、自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现状…………1(一)…………………1(二)…………………5二、自媒体舆论传播的规律与成因………6(一)…………………6(二)……………………7(三)…………………8三、自媒体舆论传播的失范与防范……………………8(一)…………………6(二)…………………7(三)…………………8结论……………………10注释……………………10参考文献……………13关于隐性采访法律意识和行为规则的咨询报告内容提要隐性采访没有法律地位,不受法律保护,甚至经常构成法律与道德的悖论。这种方法可以尝试在特殊情况下采用,不宜普遍倡导。各种媒介对隐性采访的使用应十分谨慎,既考虑到社会效果和社会容忍程度,也要考虑尽可能回避法律禁止的领域。主题词法律地位;舆论监督;法律;公共利益前言(标题为黑体三号,居中,下同)近年新闻界关于隐性采访讨论很多,如果分析一下已经发表的文章内容,就会发现:处于实际新闻工作岗位的同志,对于隐性采访予以充分肯定,特别在谈到舆论监督时,它被视为一件能够痛快地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而从事新闻学研究和教学的同志,则较为谨慎,更多地谈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问题。这是由于所处地位和知识结构的差异造成的。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在涉及舆论监督的采访中遇到许多阻碍、刁难甚至恐吓,一旦通过某次隐性采访获得成功,自然就会对这种采访方式情有独钟,说出许多充分肯定的话来;而学过理论和历史的同志知道,隐性采访在在中外历史上不乏其例,早有之,但在理论上则始终处于一种法律或道德的悖论中,予以肯定的程度是很有限的。我认为鉴于许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种方式可尝试在特殊情况下采用,但不宜普遍倡导。在不得不使用隐性采访方式时,记者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并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的一般道德,并尽可能避开法律禁止的领域。(正文为宋体小四,正文行距为1.5倍)隐性采访的法律地位分析刘德华(章节作者一定要写清楚,仿宋小三,居中)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或以其他假身份,采用各种能够获得信息方式(包括偷拍偷录)从事的采访活动。特别是其中假冒身份、偷拍偷录、说谎以及未经告知进入私人领域等行为,即使是为了揭露坏人坏事,有时也会构成法律与道德的悖论,并且不受法律保护。法律只保护公安、检察和安全机关因工作需要,经过批准的这类行为。有的同志认为偷拍偷录“可为”的依据是“新闻自由、公民的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并论证说:“采访自由作为新闻自由的重要组织部分,自然受到法律保护,这就保障了记者对任何新闻事件有采访、了解、发掘的权利,有选择采访方式的自由。偷拍偷录作为采访方式之一,理应属于记者可以使用的权利。[1]这种间接的推理,环节转换上存在明显漏洞。如果作为法庭上的辩护词,当事人肯定会被驳得无话可说。还有一种观点,即认为只要对方是犯罪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我的偷拍偷录就变得合法了。“对不受法律保护的人及行为,可以运用偷拍偷录等方式实施舆论监督,”例如,“贩毒者及其行为是违法的,不受法律保护……偷拍偷录的资料不仅不会产生纠纷,而且还成为这一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精彩片段。”[2]这里作者误解了法律。只有司法部门有这种权利;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记者,在一般情况下法律并没有赋予他们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获得信息的权利,民间有一种“以正义的恶对非正义的恶”的合理道德观念,但法律上除了“正当防卫”外不承认这一点。不论是我国的现行法律,还是多数外国的法律(包括新闻法及不是法律的新闻自律),都没有明确赋予记者可以假冒身份、偷拍透录等行为的权利,倒是一些法律、法规、案例对此有所限制。像美国这个被认为是最自由的国度,这方面的限制却相当严格。“在美国的大部分州,未经许可非法‘偷拍’都被认为是犯罪”,“公民包括新闻工作者拥有窃听设备都是非法的,被认为是触犯刑律的。”[3]美国历史上曾有一“生活杂志案”:一名该杂志的记者冒充病人的朋友进入某医疗中心采访,记者也因侵犯了其隐私权付出了1000美元的赔偿。[4]较新的案例发生在1992年,美国ABC公司的两名记者持假身份到狮子食品公司的超市工作,用藏在假发里的微型摄像机和带在身上的小麦克摄录下该公司出售过期食品,把腐肉清洗后改包装等情况,在电视“黄金时间实况”节目播出后引起轰动,狮子公司以欺诈公司雇员和违反进入私人场所的规定,违法获取公司工作现场情况等罪名起诉ABC公司,法院最终在1996年判ABC侵犯狮子公司隐私权的罪名成立,赔偿550万美元。[5]狮子公司为出售的食品造假显然违法,但该公司一方面的违法并不影响它有权利控告ABC的违法。在法治健全、权利界限清晰的社会里,本来是为了监督违法现象的记者,自己也必须守法,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随着我国法治的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需要不断强化,那种“小偷岂能告警察”的民间观点应该适当纠正。在法律面前,小偷与警察是平等的;小偷该抓,如果警察抓的过程违法,同样要依法惩处。拥有客观报道权的记者,其报道过程也要在法律的范围内。1954年国际记联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第四条规定:“只有公开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6]虽然这只是自律性质的文件,但反映了一种对法治的认识。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有规定:“要通过全法的正当的手段获得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要求。”[7]这个规定无论如何不可以理解为提介偷拍偷录的采访方式;同时,也隐含着不提倡隐瞒身份的采访的意味,因为在那种情形下被采访者不可能声明或要求什么。我国目前的法律,没有允许或禁止隐性采访条款,但某些法律涉及到报道的禁区,可以概括为四大类,这些同样适用于限制隐性采访的范围:1、不得涉及国家机密;2、不得涉及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各种公民的隐私;3、不得违背保护未成人和保障妇女权益方面的法律规定;不得涉商业秘密。二、如何看待我国“火”起来的隐性采访周星驰(章节作者一定要写清楚,仿宋小三,居中)隐性采访虽然早已有之,为什么现在一下子“火”起来,像是突然发现了一种新式的“秘密武器”?这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业的竞争,以及当前紧迫的反腐倡廉斗争有关。我们党的新闻工作长期以来是以宣传党的政策为主,因而许多同志对于隐性采访是陌生的。一旦进入市场经济的新环境,能否及时抓到影响社会的新闻,就成为各种媒体互相竞争的焦点。隐性采访可以相对快地抓到生动而有力的新闻,在没有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淡季“策划”出引人入胜的话题来,于是使一些同志误以为这是新闻事件。殊不知隐性采访、新闻策划之关,百年前就曾经在发达国家掀起过热潮,他们那里在接受了教训之后已经有过冷静的法律、道德的思考,怎样做和做到什么程度适当,形成了一些自律性职业规范。我们刚进入市场经济,以期少走弯路,现在的问题是,对于人家的经验知之太少,知道了也不够冷静,动不动就要“打破理论”,结果一再重复人家过去工作的偏差。学一点这方面的世界新闻史,可能会使我们对于诸如隐性采访、新闻策划之类的问题,认识全面一些。现在媒介和老百姓对于使用隐性采访的方式揭露各种腐败的报道,都感到很痛快。这是由于社会腐败现象较为严重,人们对于舆论监督的愿望十分强烈,因而暂时忽略了采访操作方面的问题;这类隐性采访由于“人赃俱在”,舆论的压力也迫使当事人不敢与媒介“理论”。换句话说,在我国目前能够允许隐性采访这样普遍地使用而没出现多少问题,是由社会道德支撑着,以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条件的,为了保障社会的持续稳定,需要逐步通过法律限定这种行为。另外还要知道,虽然我国尚没有限定什么样的证据不能上法庭,但是不少国家明确规定,未经批准的偷拍偷录的材料在法庭上不能作为证据。我国的新闻体制处于转型过程,现在媒介在舆论监督方面所以能够发挥强大作用,能够如此广泛地使用隐性采访而没有多少非议,一定程度上并不是依赖媒介自身的特点,而是因为这种监督相当程度上是党和行政权力的延伸。如果我们的媒介不是某一些党政机构的正式代言人,隐性采访在道德上的一些问题将显现,这方面的新闻官司会增多,那是就会影响到其监督的威信。许多违法乱纪者不怕司法部门,而怕媒介曝光,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社会体制的缺陷和法治的不够完善,这种关况也造成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念的偏差。我们的记者们在总结成功的隐性采访经验时,不要在媒介的强大威力中过分陶醉,过高评价媒介和隐性采访的作用,而要对违法各异纪者不怕司法怕媒介的现象做到理性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来的报刊不再定级别,国家不再拨款,不允许下文件摊派订阅,不向主管机构缴纳收入,即“四不”[8]时,媒介能够发挥多大的监督作用,主要凭的是自身的声誉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