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流程优化实践_第1页
采购管理流程优化实践_第2页
采购管理流程优化实践_第3页
采购管理流程优化实践_第4页
采购管理流程优化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采购管理流程优化实践TOC\o"1-2"\h\u28385第一章采购管理流程概述 2204921.1流程现状分析 3296381.1.1流程简述 3290091.1.2流程存在的问题 3172041.2优化目标与原则 381771.2.1优化目标 3155491.2.2优化原则 43778第二章采购计划管理 469472.1采购计划的制定 4152682.2采购计划的执行与监控 4251872.3采购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52511第三章供应商管理 5254093.1供应商筛选与评估 5163143.1.1供应商筛选原则 6102553.1.2供应商评估方法 633953.2供应商合作关系建立 6319343.2.1合作关系的建立原则 692073.2.2合作关系建立流程 652513.3供应商绩效评价与改进 6313983.3.1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 785973.3.2供应商绩效评价方法 7242443.3.3供应商改进措施 76084第四章价格与成本控制 7186204.1价格谈判与合同签订 7227904.2成本分析与控制 8224034.3价格变动与成本调整 817194第五章采购合同管理 9110875.1合同制定与审批 941675.2合同履行与监控 9279265.3合同变更与解除 918355第六章采购质量控制 10266706.1质量标准与检验要求 10111276.1.1质量标准的制定 1047016.1.2检验要求的确定 10119326.2质量控制措施与实施 10321186.2.1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1089156.2.2采购合同签订 10181596.2.3生产过程监控 10516.2.4到货检验 10320166.2.5质量问题处理 11446.3质量改进与持续优化 11283316.3.1数据收集与分析 11196876.3.2制定改进措施 11167636.3.3实施改进措施 11206336.3.4持续跟踪与优化 1119615第七章采购物流管理 11196177.1物流方案设计与优化 11245247.1.1物流方案设计原则 11241697.1.2物流方案设计内容 1295137.1.3物流方案优化 1221357.2采购物流成本控制 12314757.2.1物流成本构成 12182677.2.2物流成本控制策略 12192917.3物流服务供应商管理 13168627.3.1供应商选择标准 13236157.3.2供应商评价体系 13171707.3.3供应商关系管理 137588第八章采购风险管理 1335838.1风险识别与评估 13299898.1.1风险识别 13117158.1.2风险评估 14137418.2风险预防与应对 14217108.2.1风险预防 14118378.2.2风险应对 14110578.3风险监控与改进 14203548.3.1风险监控 14113198.3.2风险改进 1510125第九章采购信息系统建设 15301719.1采购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15112509.1.1需求背景 15166029.1.2需求分析 15199789.2采购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6118919.2.1系统设计 16292409.2.2系统实施 16166659.3采购信息系统的维护与升级 17272289.3.1系统维护 17162759.3.2系统升级 1721723第十章采购团队建设与培训 173236610.1采购团队组织结构优化 17329810.2采购人员素质提升 171066810.3采购培训与技能提升 18第一章采购管理流程概述1.1流程现状分析1.1.1流程简述采购管理流程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从供应商选择、采购订单、物料验收、质量控制到支付货款等一系列环节。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采购管理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需求识别与计划:企业各部门根据生产、运营和销售需求,提出采购需求,并制定采购计划。(2)供应商选择:根据采购需求,对潜在供应商进行筛选和评估,选择合适的供应商。(3)采购订单:与供应商进行商务谈判,确定采购价格、交货期限等事项,采购订单。(4)物料验收与质量控制:对供应商提供的物料进行验收和质量控制,保证符合企业标准。(5)支付货款:在物料验收合格后,按照约定时间支付货款。1.1.2流程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企业在采购管理流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采购计划与实际需求不符:由于信息传递不畅,采购计划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导致库存积压或供应不足。(2)供应商选择标准不明确:部分企业在供应商选择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评估指标,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3)采购过程缺乏透明度:采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导致采购成本增加。(4)物料验收和质量控制不严格:部分企业对物料验收和质量控制重视不够,导致产品质量问题。(5)支付货款周期长:企业支付货款周期较长,影响供应商的资金周转。1.2优化目标与原则1.2.1优化目标针对现有采购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优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采购效率:缩短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2)提高采购质量:保证采购物料符合企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3)提高供应商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估体系,选择优质供应商。(4)提高采购透明度:加强信息传递,提高采购过程透明度。(5)提高支付效率:缩短支付周期,优化资金管理。1.2.2优化原则在进行采购管理流程优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将采购管理流程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优化。(2)实用性原则:优化方案应具备实际可操作性,易于实施。(3)创新性原则:在优化过程中,应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提高采购管理效率。(4)合规性原则:优化方案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5)可持续性原则:优化方案应具备长期可持续性,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章采购计划管理2.1采购计划的制定采购计划是采购管理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数量和适当的价格采购到所需的物资和服务。以下是采购计划制定的步骤及要点:(1)需求分析:企业应对内部各部门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物料品种、数量、质量、交货期等要求,以保证采购计划与实际需求相符合。(2)市场调研:在了解内部需求的基础上,企业应进行市场调研,掌握供应商信息、市场价格、行业动态等,为制定采购计划提供数据支持。(3)制定采购策略:根据需求分析和市场调研结果,企业应制定合理的采购策略,包括采购方式、采购时间、采购价格等。(4)编制采购预算:在采购策略的基础上,企业应编制采购预算,合理分配采购资金,保证资金使用的有效性。(5)审批采购计划:制定好的采购计划需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保证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2.2采购计划的执行与监控采购计划的执行与监控是保证采购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以下为采购计划执行与监控的主要内容:(1)供应商选择:根据采购策略和预算,企业应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评估,选择具备良好信誉、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的供应商。(2)签订采购合同:与选定的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合同的履行。(3)订单跟踪:在采购过程中,企业应实时跟踪订单执行情况,保证供应商按时、按质、按量交付货物。(4)质量控制:对采购到的物资进行质量检验,保证符合企业标准,如发觉质量问题,应及时与供应商沟通处理。(5)物流管理:合理安排物流配送,保证物资按时到达企业,降低物流成本。(6)采购成本监控:对采购过程中的成本进行监控,分析成本波动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采购成本。2.3采购计划的调整与优化在采购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如供应商变动、市场价格波动等,因此,企业需要对采购计划进行适时调整与优化。(1)需求变动调整:当企业内部需求发生变动时,应及时调整采购计划,保证采购活动与实际需求相匹配。(2)供应商变动调整:当供应商出现问题时,如交货期延误、质量不稳定等,企业应重新评估供应商,调整采购计划。(3)市场价格波动调整:当市场价格发生较大波动时,企业应根据市场情况调整采购策略,以降低采购成本。(4)采购策略优化:在采购计划执行过程中,企业应不断总结经验,对采购策略进行优化,提高采购效率。(5)采购流程优化:通过分析采购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不断优化采购流程,提高采购管理的整体水平。第三章供应商管理3.1供应商筛选与评估3.1.1供应商筛选原则在采购管理流程中,供应商筛选是的一环。供应商筛选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质量原则:供应商应具备稳定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2)价格原则:供应商的价格应具有竞争力,且符合市场价格水平。(3)合作原则:供应商应具备良好的合作意愿和沟通能力。(4)信誉原则:供应商应具备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口碑。(5)资源原则:供应商应具备丰富的资源和较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3.1.2供应商评估方法供应商评估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供应商的基本信息、产品特点、企业规模等数据,进行初步评估。(2)实地考察法:对供应商的生产现场、设备、管理体系等进行实地考察,以了解其真实情况。(3)数据分析法:通过分析供应商的历史交易数据、市场表现等,评估其综合实力。(4)专家评审法:邀请行业专家对供应商进行评审,提出专业意见。3.2供应商合作关系建立3.2.1合作关系的建立原则(1)互惠互利:保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诚信为本:建立信任关系,遵循诚信原则,维护双方合法权益。(3)持续改进:通过不断沟通、协调,优化合作模式,提升合作效果。3.2.2合作关系建立流程(1)确定合作意向:双方就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达成初步共识。(2)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确立合作关系。(3)实施合作计划:按照合作协议,开展合作事宜。(4)定期沟通与评估:双方定期进行沟通,评估合作效果,及时调整合作策略。3.3供应商绩效评价与改进3.3.1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1)产品质量: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2)交货周期:供应商的交货周期是否满足采购需求。(3)价格竞争力:供应商的价格是否具有竞争力。(4)合作沟通:供应商的沟通能力及合作态度。(5)服务水平:供应商的售后服务水平。3.3.2供应商绩效评价方法(1)定期评价: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定期评估,以了解其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2)动态评价:根据供应商的实时表现,调整评价结果。(3)综合评价: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全面评估供应商的绩效。3.3.3供应商改进措施(1)针对性问题改进:针对供应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2)培训与指导:为供应商提供培训,提升其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3)激励机制:设立奖励政策,激励供应商提升绩效。(4)沟通与协作: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共同解决问题,提升合作效果。第四章价格与成本控制4.1价格谈判与合同签订价格谈判是采购管理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和交期的前提下,实现采购成本的最优化。在价格谈判过程中,采购人员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了解市场行情,掌握供应商的成本构成和竞争对手的价格水平,为谈判提供有力依据。(2)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为达成共识创造条件。(3)采取灵活的谈判策略,既要考虑价格因素,也要关注交期、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4)在合同签订前,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合同签订是价格谈判的成果体现,采购人员应当关注以下要点:(1)合同内容的完整性,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交期、质量标准、售后服务等。(2)合同条款的合法性,保证合同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3)合同签订后的执行与监督,保证供应商按时、按质、按量履行合同义务。4.2成本分析与控制成本分析是采购管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采购成本的构成进行分析,可以为采购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成本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直接成本分析:包括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通过对直接成本的分析,可以找出成本控制的潜在空间。(2)间接成本分析:包括运输费用、包装费用、检验费用等,通过对间接成本的分析,可以优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3)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对比不同供应商的报价和产品质量,评估采购方案的性价比,为采购决策提供依据。成本控制是采购管理流程的核心目标之一,以下措施有助于实现成本控制:(1)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筛选优质供应商,降低采购风险。(2)实施定期采购价格审查,保证采购价格与市场行情相符。(3)加强合同管理,保证供应商按时、按质、按量履行合同义务。(4)开展内部成本控制,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4.3价格变动与成本调整价格变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常见现象,采购人员应当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及时调整采购策略。以下措施有助于应对价格变动:(1)建立价格监测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市场价格信息。(2)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市场价格波动。(3)在合同中约定价格调整条款,以应对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成本调整是采购管理流程中对价格变动的应对措施,以下措施有助于实现成本调整:(1)优化采购策略,通过采购量的调整、供应商的更换等手段,降低采购成本。(2)加强成本控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浪费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3)与供应商共同承担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通过协商调整合同价格,实现成本调整。第五章采购合同管理5.1合同制定与审批采购合同是采购过程中的法律文件,其制定与审批环节需严格按照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合同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文本的选择与编制。企业应根据采购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合同范本,或自行编制合同文本。合同文本应具备完整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保证各方权利义务的清晰界定。(2)合同条款的商定。合同条款的商定是合同制定的核心环节,双方需就质量、数量、价格、交货期限、售后服务等关键要素达成一致意见。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充分考虑市场行情、供应商信誉等因素,保证合同条款的合理性。(3)合同审批流程的建立。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合同审批流程,明确各级审批权限和责任。合同审批流程应包括合同草案的提交、审批、签署等环节,保证合同的合规性。5.2合同履行与监控合同履行是采购合同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应加强对合同履行过程的监控,保证合同条款的落实。以下为合同履行与监控的要点:(1)合同履行计划的制定。企业应根据合同条款,制定详细的履行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2)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企业应与供应商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解决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合同的顺利执行。(3)合同履行情况的监控。企业应定期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合同执行效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4)合同履行记录的保管。企业应妥善保管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相关记录,以备后续审计和纠纷解决之需。5.3合同变更与解除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需要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情况。企业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妥善处理合同变更与解除事宜。(1)合同变更。合同变更需双方协商一致,并按照原合同约定的审批流程进行。变更后的合同应具备同等法律效力,各方应按照变更后的合同条款履行义务。(2)合同解除。合同解除分为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妥善处理合同解除事宜。合同解除后,各方应按照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六章采购质量控制6.1质量标准与检验要求6.1.1质量标准的制定采购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应根据企业产品的特性、市场需求及行业标准进行制定。质量标准应涵盖产品功能、尺寸、外观、包装等方面,保证采购的产品能够满足生产及客户需求。6.1.2检验要求的确定检验要求是保证采购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检验要求应包括检验方法、检验频次、检验工具等方面的内容。检验要求应根据质量标准、产品特性及生产过程需要进行确定,保证采购的产品质量符合要求。6.2质量控制措施与实施6.2.1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充分考虑其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生产规模等方面因素。对供应商进行评估,保证其具备提供高质量产品的能力。6.2.2采购合同签订在采购合同中,明确双方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包括质量标准、检验方法、验收标准等。同时约定违约责任,保证供应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对产品质量负责。6.2.3生产过程监控对供应商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保证其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质量管理体系,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查,督促其持续改进。6.2.4到货检验对采购的产品进行到货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合同要求。检验内容包括外观、尺寸、功能等方面。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标识、隔离,并及时与供应商沟通处理。6.2.5质量问题处理在采购过程中,若发觉质量问题,应及时与供应商沟通,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对重大质量问题,应启动质量问题处理程序,保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6.3质量改进与持续优化6.3.1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收集采购过程中的质量数据,对产品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6.3.2制定改进措施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改进措施应包括提高供应商质量管理水平、优化采购流程、加强检验能力等方面。6.3.3实施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付诸实践,对采购过程进行优化。在实施过程中,关注改进效果,及时调整措施。6.3.4持续跟踪与优化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实施改进措施后,应定期跟踪其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优化,不断提高采购质量控制水平。通过以上措施,不断优化采购质量控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第七章采购物流管理7.1物流方案设计与优化7.1.1物流方案设计原则在采购物流管理中,物流方案设计是关键环节。物流方案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经济性原则: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效益最大化。(2)可行性原则: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保证物流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条件。(3)安全性原则:保证物流过程的安全,减少货物损失和人员伤害。(4)灵活性原则:物流方案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需求。7.1.2物流方案设计内容物流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货物运输方式的选择:根据货物特性、运输距离、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2)运输线路规划:合理规划运输线路,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运输效率。(3)仓储管理:合理设置仓库,优化仓储布局,提高仓储利用率。(4)配送策略: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合理的配送策略,提高客户满意度。7.1.3物流方案优化物流方案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优化运输方式:通过多式联运、共同配送等方式,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2)优化运输线路:通过智能化算法,优化运输线路,缩短运输时间。(3)优化仓储布局: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仓储利用率,降低仓储成本。(4)优化配送策略:通过数据分析,优化配送路线,提高配送效率。7.2采购物流成本控制7.2.1物流成本构成采购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成本:包括运输费用、车辆折旧、燃料费、人工费等。(2)仓储成本:包括仓库租赁费、仓储设施折旧、人工费等。(3)包装成本:包括包装材料费、人工费等。(4)货物损耗成本:包括货物在运输、仓储过程中发生的损失。7.2.2物流成本控制策略(1)优化采购策略:通过集中采购、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2)优化运输方式:选择经济、高效的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3)优化仓储管理:提高仓储利用率,降低仓储成本。(4)加强供应链协同:与供应商、客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降低供应链成本。7.3物流服务供应商管理7.3.1供应商选择标准物流服务供应商的选择应遵循以下标准:(1)服务质量:供应商应具备良好的服务质量,能够满足企业需求。(2)价格竞争力:供应商的价格应具有竞争力,降低企业物流成本。(3)运输能力:供应商应具备较强的运输能力,保证货物安全、及时送达。(4)资质认证:供应商应具备相关资质认证,保证物流服务合规。7.3.2供应商评价体系物流服务供应商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质量评价:包括货物安全、运输时效、客户满意度等指标。(2)成本效益评价:包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包装成本等指标。(3)合作满意度评价:包括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合同履行等指标。(4)发展潜力评价:包括市场前景、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等指标。7.3.3供应商关系管理(1)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供应商保持良好沟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定期评估供应商绩效: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保证供应商服务质量。(3)持续优化供应商结构: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供应商结构,优化供应链体系。(4)加强供应商培训和指导:对供应商进行培训和指导,提升供应商整体水平。第八章采购风险管理8.1风险识别与评估8.1.1风险识别采购风险管理的基础在于风险识别。企业应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1)历史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历史采购数据,识别出过去出现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因素。(2)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环境、供应商情况及行业动态,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3)专家咨询:邀请具有丰富采购经验的专家,对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4)内部沟通:组织内部采购、财务、审计等相关部门进行风险识别,充分利用各部门的专业优势。8.1.2风险评估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企业应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下几种方法可用于风险评估:(1)定性评估:通过专家打分、风险矩阵等方法,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定性分析。(2)定量评估:利用统计数据、模型等方法,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3)综合评估:将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8.2风险预防与应对8.2.1风险预防预防风险是采购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以下几种措施可用于风险预防:(1)完善采购制度: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保证采购过程的合规性。(2)优化供应商管理: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选择优质供应商,降低供应商风险。(3)加强合同管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降低合同风险。(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设定风险阈值,及时发觉并预警潜在风险。8.2.2风险应对针对已识别的风险,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以下几种策略:(1)风险规避:通过调整采购策略,避免风险发生。(2)风险分担:与供应商共同承担风险,降低企业承担的风险程度。(3)风险转移:通过保险、担保等手段,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4)风险减轻: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影响程度。8.3风险监控与改进8.3.1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对采购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持续关注,以下几种方式可用于风险监控:(1)定期评估:定期对采购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了解风险的变化情况。(2)实时监控:通过采购管理系统,实时关注采购过程中的风险动态。(3)内部审计: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检查采购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8.3.2风险改进针对监控过程中发觉的问题,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风险改进:(1)完善风险管理策略:根据风险监控结果,调整风险预防与应对措施。(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采购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采购风险管理能力。(3)优化采购流程:针对风险监控过程中发觉的问题,优化采购流程,降低风险。(4)建立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第九章采购信息系统建设9.1采购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9.1.1需求背景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采购管理作为企业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其效率和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核心竞争力。为了提高采购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传递,采购信息系统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9.1.2需求分析(1)功能需求(1)采购计划管理:系统应具备采购计划的制定、审批、执行、跟踪、统计分析等功能。(2)供应商管理:系统应具备供应商的注册、审核、评估、维护等功能。(3)采购订单管理:系统应具备采购订单的创建、审批、执行、跟踪、统计分析等功能。(4)库存管理:系统应具备库存的实时查询、入库、出库、盘点等功能。(5)合同管理:系统应具备合同的创建、审批、执行、跟踪、统计分析等功能。(6)报表统计:系统应具备各种报表的、导出、打印等功能。(2)功能需求(1)响应速度:系统应具备较快的响应速度,以满足用户在操作时的实时需求。(2)并发能力: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并发能力,以满足多用户同时在线操作的需求。(3)数据安全:系统应具备数据备份、恢复、加密等功能,保证数据安全。(3)可用性需求(1)易用性:系统界面应简洁明了,操作简便,易于用户学习与使用。(2)兼容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和浏览器。(3)可扩展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便后期根据业务需求进行功能扩展。9.2采购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