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广东卷01)(考试版)A3_第1页
语文(广东卷01)(考试版)A3_第2页
语文(广东卷01)(考试版)A3_第3页
语文(广东卷01)(考试版)A3_第4页
语文(广东卷01)(考试版)A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装………………○………………订………………○………………线………………○………………○………………内………………○………………装………………○………………订………………○………………○………………外………………○………………装………………○………………订………………○………………线………………○………………○………………内………………○………………装………………○………………订………………○………………线………………○………………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第=PAGE4*2-17页(共=SECTIONPAGES5*210页)第=PAGE4*28页(共=SECTIONPAGES5*210页)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1(广东)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费先生曾说:“又要西方,又要中国,我两面都有了。”一方面,他提倡学术自立。他认为我们应当注意社会的个性。我们发展社会学也要走自己的路,搞中国式的人民的社会学。社会学绝对不是西化和洋化。另一方面,费先生时刻不忘和世界接轨。当年在评价关于乡村与工业的论文时,他就指出乡村工业这一研究课题具有世界意义。费先生提出的要建立“文化自觉”也是指,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不要闭关自守,隔离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应该努力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②费先生在其八十寿辰聚会上,针对当年在伦敦经济学院的老同学艾德禁·李奇对他工作的批评,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推己及人》一书中,费先生进一步表达了这一世界文化观:“在世界上生活的各个群体,在认为自己的传统价值标准是‘美’的之外,各群体之间还应当求同存异,相互理解,承认别人的传统价值标准也是‘美’的,做到‘美人之美’。在这个基础上,全人类建立起一套大家愿意共同实行的价值标准,达到全人类和平共处、‘美美与共’的境界,实现‘天下大同’。”③毋庸置疑,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最终目的是把中国经验升华为一般的理论原则,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前者。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有赖于我们的共同努力。摘自王勋《费孝通是推动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典范》材料二:①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称这部著作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尽管费孝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为后来成为人类学跨越“文野之别”的标志,但是从他进村之时写的《江村通讯》来看,作为一个人类学领域已浸淫数年的研究者来看,他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开弦弓村的造访将会触犯人类学的“文野之别”。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清规戒律?人类学“文野之别”的清规的形成,与这一学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的历史有极大的相关。十九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未开化民族开始接触现代文明,人类学内部开始滋生出文化相对主义,加之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未开化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与以西方现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之间发生了接近与融合。③如果说“文野之别”的跨越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促成人类学向文明社会研究的转变”,那么对传统上的研究“异文化”的人类学来说,这种转变在费孝通那里还存在着对“他己之别”的跨越。④利奇一再强调,某些社会人类学家,欲图研究本社会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实上也值得称赞,但危害重重。按照人类学当时的观点,研究熟悉的社会,先入之见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如果是单纯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会受到偏见的影响。要避开利奇的忧虑,保证研究的客观公正,或者说要实现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须具备费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强调但青年时代已逐渐养成的能力——文化自觉。⑤我认为,在社会学领域你必须具备如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想象力”,对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类学家来说,则必须养成费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可以说,正是有赖于这种同样能够增进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质,费孝通才能在江村调查中实现对“文野之别”的从容跨越。⑥一般而言,在从事文化或者社会研究之时,与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关的问题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员之时,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间,以避免熟视无睹或情感涉入,再或无法客观的研究问题。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者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以避免囫囵吞枣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痒的问题。⑦针对上述问题,费孝通1997年在《人文价值再思考》一文中,以“进得去”和“出得来”六个宇高度概括了上述研究的难题。⑧如果说与异文化的接触能够使研究者摆脱对家乡或本土文化的“麻木”,形成对本土文化的“知之”或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自觉”,那么此时开弦弓在西方世界的冲击下所发生的迅疾的社会变迁则快速促进了这种“知之”或“文化自觉”的养成。⑨如果说急速的社会变迁造成了原来浸淫其间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生长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布莱希特的“问离效果”),而这陌生化保证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来”,那么按费孝通的理解,在这多少被动的“陌生化”之外还有一条主动的“陌生化”路径可走,即致力于“对一般人类学理论方法和海外汉学人类学研究的深入了解”。⑩解决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时能够“出得来”的问题,其实只是回应了前述“利奇之忧”的一半,另一半同样甚至更为棘手:以费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人类学家的微型社区研究,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概括幅员辽阔、错综复杂的中国国情?用费孝通的话来说,“这个问题的矛头直指我的要害,因为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的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如果不能通过对江村及后来的云南三村的研究获得对中国的概括性认识,所有的一切皆会前功尽弃。⑪费孝通通过《江村经济》及其后的微观社会研究而认识中国的努力并非没有留下遗憾。就“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来说,如果说无论是江村还是云南三村落入研究者眼中都带有某种偶然性的话,那么如何能够保证在这种偶然的类型“捕获”中不致挂一漏万,依旧不仅是一个揉作上的难题,更是一个理论上的难题;而就“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说,费孝通的遗憾则更为鲜明,尽管那是一个需要历史来负主责的问题。摘编自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学的中国化》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费孝通先生主张社会学研究要走中国化道路,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不忘和国际接轨。B.材料一费孝通先生以“各美其美”强调了在世界上生活的各个群体之间应当彼此尊重,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的世界文化观。C.材料指中以费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人类学家的研究,实际上是通过“陌生化”避免先入之见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D.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文化自觉”强调学术上的冷静与理性,与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文化自觉”侧重点不同。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得去”要求以当地人视角、世界观对陌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避免浅薄。B.“出得来”要求对本土民族成员或文化调查研究时能够尽量做到客观,避免偏见。C.研究西方相关理论的主动“陌主化”和“文化自觉”有助于调查研究者“进得去”。D.急速社会变迁导致的被动的“陌生化”(间离效果)有助于调查研究者“出得来”。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第一自然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总体概括,再分别谈到费先生学术研究的本上化和世界化。B.材料二第七段以“进得去”和“出得来”分别概括了第六段“其一”和“其二”这二个难题。C.材料一第二段分别以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解读了费先生的十六字箴言,阐释了他的世界文化观,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一谈费孝通先生是如何认识“他己之别”的。(4分)5.《乡土中国》的“名实的分离”一章中关于“社会变迁”有这样的论述: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无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社会结构自身并没有要变动的需要。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让他变的。要让它变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社会变迁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结合上述材料,请分析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十九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影响。(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木雏林斤澜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①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②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划洋码呀。”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溏?屎?”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③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什么专家呢?”“化学。”“化学……”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④“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部分,简单几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大学老师在农村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作铺垫。B.老师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认真记录着葱和蒜的区别、病鸡和好鸡如何辨认等,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形象。C.作者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钻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既迂腐可笑又让人敬重和爱戴的形象。D.小说的结尾突转,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样写让人体会到文中笼罩的痛楚和伤痕,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使人感慨。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①解释了“木”和“雏”的含义,既照应了标题,又形象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特点。B.句子②中“还划洋码呀”一句,人物语言中透露出文中的老师与农村的老百姓之间有点格格不入。C.句子③中的“僵”字,传神地刻画出二十年不见老师的“我”再见他时,老师的变化之大带给“我”的震动。D.句子④中三处省略号的含义相同,都是表明语意未尽,目的是要照应上文“我”这些年增添的“涵养”。8.有评论指出,林斤澜的小说在叙事上常给读者以“奇崛”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6分)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时代;乙组提出了一个关键词:伤痛。请任选其中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的思路。(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的意思是“削弱”,两者用法相同。D.瓮牖,用瓮做窗户,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的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都应受到法律惩处。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土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4分)(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4分)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甲诗: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乙诗:同梅溪①赋秋日海棠二章(其二)元好问翠袖红妆又一新,秋风秋露发清真。丹青写入梅溪笔,桃李从今不算春。【注】梅溪:元好问的朋友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诗开头两句,树枝间新绿重重叠叠,仅可见藏于其间数点花蕾,色彩搭配的效果上,与“绿肥红瘦”,有相似之处。B.甲诗“闹春风”中“闹”一字,与《玉楼春·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一样,化静为动,暗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C.乙诗是与友人史达祖一同赋诗,见海棠花开即事有感,抒发当下心境,借秋风秋露来衬托海棠花的清秀纯真。D.两首诗都是借物抒怀,将情感寄托在海棠上,描写细腻独到,用词简洁精炼,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诚恳。16.欧阳修《六一诗话》提及,“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结合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2)《琵琶行》中,作者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琵琶女一曲终了,人们久久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的句子是“,”(3)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无数“逆行者”用大爱撑起生命的重担,为全社会树立起一座座道德精神的丰碑。我们可以用《屈原列传》中“”一句来赞美他们可比日月的精神。新时代的青年担负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学习榜样的精神,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学习读书人的志向与性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亚运赛事正酣,中秋佳节共度,①,尽显“中国式浪漫”。通过亚运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呈现在世界面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人文盛会、江南情致,②,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华文化的时代新窗。特别是开幕式上,国风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一抹丹青”将时光拉回千年前……“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中国元素刷新了体育盛会的审美,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文化是岁月的陈酿、时间的沉淀,不仅关乎过去,③。可以说,透过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人们既能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看见中国的时代风采,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精神风貌。杭州亚运会如同一座桥,不仅让不同文化以体育为媒交流互鉴,更让活跃在某一地区的特色项目映入大众视野。杭州亚运会把“你”“我”汇聚成了“我们”,架起亚洲不同国家和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