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一北京人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

知识与能力

知识,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的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在哪里

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设图的基本方法,培养

过程与方法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研究早期人

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

与价值观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29年1929年12月2日,全球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惊世出现。后来又有

几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出土,此举轰动了世界。最初,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保存在北京

协和医院的保险箱里。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学院专家于1941年将包括“头盖骨”

在内的一大批化石向美国领事馆转移时,遭遇日军突袭,从此不见踪影。那么,北京人头盖

骨化石到底去了哪里?北京人遗址和石化又是怎样发现的?北京人的发现为何轰动了世

界?我们今天来学习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一北京人(多媒体展示图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我国早期人类遗址

1.地图展示

提问:

(1)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池们生活的地方有何共同点?指出最具代表性的远

古人类。

提示:分布在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

洞人。

(2)位于长江上游的是哪支远古人类?

提示:元谋人。

2.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元谋人的发掘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看完上述图片和视频,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1)依据:两颗远古人类的门齿化石等

(2)结论:距今170万年,是我国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3.拓展化石的内涵:

化石一一古化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

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

生物发展的过程。

(三)元谋人的特征

L【历史推断】观察三幅图,说一说元谋人掌握了哪些生存技能?

提示:推断:元谋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天然火)。

2.思考:你认为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就是制造和使用工具。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一)北京人的发现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牙齿化石和头盖骨化石)

2.【列表清单】结合教材信息和图文,揭示北京人遗址和北京人的发现秘密,认

识人类的化石和石器发现的意义。(教师展示列表清单)

教师总结:(1)北京人遗址——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2)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一一20万年。

(二)北京人的体貌、生产、生活状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至P5内容,播放北京人视频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构建“北京人”档案。

1.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教师展示(多媒体)古猿头像、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和手的组图,提

问;观察观察古猿头像、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提示:北京人的头部还保留着许多古猿的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能够

直立行走

2.北京人的生产与组织

(1)教师展示图片(多媒体),分别就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状况、社会

组织设问。

(2)归纳小结:①生产工具: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

作旧时器时代。②生活状况:狩猎动物采集果实。③社会组织:北京人过着

群居生活。

【历史理海】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思考: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着群居生活?

提示:远古环境险恶,而远古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独自抵抗野兽,必须

过群居生活。

3.北京人使用火

(1)教师展示相关图文,播放北京人使用火的视频,解读北京人使用火及其意

义。

(2)【史料实证】

材料: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

树子等。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地区一

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北京人能用火做哪些事?你能得出什么结

论?

提示:长时间保存火种。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等。

【结论】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三)北京人遗址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和上述图文,帮助学生认识北京人遗址和北京人的

发现历史意义,总结如下: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

址之一。

(2)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

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一)山顶洞人——体貌特征、生产生活状况

1.【图片展示】帮助学生对山顶洞人遗址、山顶洞人体貌特征、生产生活状况有

一个完整的认识。

2.【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至P6和上述图文、视频资料,让学

生整理“山顶洞人”的档案,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能力。

(二)山顶洞人——生产与生活的探究

【历史探究】(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设问。

材料:课件展示图片

(1)图1中是什么物件?是什么人用什么材质制成的?说明了什么?

提示:骨针山顶洞人动物骨头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2)图2中是什么物件?说明了什么?

提示: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

【小结归纳】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

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

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

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与板书设计

D---------------------------M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设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采用悬案激趣导入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通过图片、视频资料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归纳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

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

案设计在学生主体性上有待改进!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41数号今新

【教学目标】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

知识与能力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

结论的思维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

过程与方法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

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

与价值观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放号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让学生说出主要粮食作物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切入本课学习课题)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为更好地解决我国14亿人吃饭大问题,将饭碗

牢牢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岁了,仍然还在日夜操劳。他带队

攻关,总有新突破,好消息频频传来一2020年4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南繁育种

基地杂交水稻新品种试种成功:亩产1081公斤,比原来增产40%o今年将在全国推广1万

自"O

中国是农业大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由此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一)农作物的栽培

1.【组图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出土文物中感受农业历史的变迁

2.教师提问:根据组图和教材内容,说说我国农作物栽培的时空、作物和分布区

域。

提示:距今一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先民栽培

稻,北方先民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二)农业的发展表现

L【展示图片】

骨相江西仙人洞遗址复原陶罐裴李岗遗址出土羊头、猪雕塑

2.教师结合图文提问:我国古代农业由初兴到发展,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提示:

(1)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得到推广。

(2)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相等进行耕种,农业在生活中所占比重增加。

(3)出现了家禽饲养、制作陶器等。

(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L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上述图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业兴起和

发展的标志”,认识古代“农业”的内涵和表现。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农业兴起的四个表现)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播放多媒体视频)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面至PU面图文信息,让学生完成列

表中的任务,培养学生知识归纳、整理的学习能力)

(-)河姆渡遗址的时空【遗址图展示】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

2.教师结合河姆渡遗址图提问: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在何处?河姆渡遗址所处的地

理环境是什么?

提示: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二).河姆渡人的房屋

教师提问:河姆渡人的房屋是怎样的样式?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的房子?该房屋样式有何作

用?

提示:干栏式建筑。原因: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温热。作用:①通风防潮;②防

虫蛇猛兽;③下层可饲养家禽家畜。

(=)河姆渡人的水井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

2.教师解读:图文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凿井的技术。河姆渡木构水井是迄今发

现的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四)河姆渡人的人工栽培水稻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

2.教师提问:出土的文物说明了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作物是什么?简析其地理气候原因。

提示;种植的主要作物:水稻。原因: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

(五)河姆渡人的农具

L【图片展示】

2.教师总结:骨耙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河姆渡人农业工具以骨相最为典型。

(六)河姆渡人的畜牧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猪纹黑陶钵

2.教师提问:从“猪纹黑陶钵”反映了河姆渡人饲养业状况如何?

提示:河姆渡人饲养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七)河姆渡人的手工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

2.教师结合上述图组信息提问:河姆渡人在手工业上有何发展表现?

提示:(1)说明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

(2)河姆渡人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

(3)懂得使用天然漆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一)半坡遗址的时空【遗址图展示】

1.教师结合半坡人遗址图提问:半坡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在何处?半坡遗址所处怎样的地

理环境?

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地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冬季严寒,

干燥少雨。

2.【自主学习】(教师印度学生阅读教材PU面至P12面,用简洁语言完成表格中的任务。

(二)半坡居民的房屋(播放多媒体视频展示)

1.【图片展示】

2.教师结合图片展示和教材内容提问:半坡人的房屋样式具有怎样的特征?半坡人为什么要

建造这种的房子?该房子样式有何作用?

提示:半坡人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原因: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

冷。作用:抵挡风雨,防寒保暖。

(三)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

L【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农业、狩猎、渔业生产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和用具,提问:半坡人生产工具有哪些?有何特征?

提示:

(1)半坡人制作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和角器等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

(2)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狩猎);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

(四)半坡居民的农业

L【图片展示】

半坡遗址出土的菜籽和粟的朽粒

2读图设问:半坡居民栽培的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半坡人还要进行渔猎?

提示: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原因:当时生产力低下,农业收获不能满足

需求,以渔猎来补充食物。

(五).半坡居民的畜牧业

【展示图片工教师以此小结:半坡居民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六)半坡居民的手工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图片组展示)1956年半坡出土的陶填

2.教师结合图文和教材内容提问:半坡人的手工业有哪些表现?请以史料佐证说明。

提示:(1)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

(2)半坡人有少量的乐器。

(3)我国最早使用的纺织原料是半坡时期的麻。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

衣。

【总结归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生

丰帔一民河姆蒙居民

坨理位短茜河亥日长江凌日

距今年代距今约600g=距今约7000^:

不同生后屋样式平地穴式干栏式

生产工具昔等、用N■貂

种植作物粟水移

相3处于楣日*社会发展时期;②郡以农北力主签生产形态;

目⑥邮会建造店屋,过定后生活ya都普次旬作和他用第旬石

点3、用泻等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地

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

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

务】作物

「般始农业的发展一标怎

I.盘义

凝、2r历屋、水井

热人•水租、什用、霖存

40牌、乐濡、扉刻艺术

活平坡(K住X、历X

〔居民1栗、牛产1:八

彩阳、乐瑞、纺机、制衣

*4敖学反思

本课学习围绕“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这一重点进行。结合已有知识,

通过讨论的形式,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使学生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整

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3课远古的传说

41数学今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搜集盘古开天、女蜗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

过程与方法

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

与价值观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学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2数学过福

一、导入新课

2020年4月4日上午,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联合主办的庚子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帝陵祭祀广场庄严举行。

今年的公祭典礼采用“视频祭祖”的方式,突出“抗击疫情福佑中华”的主题,在西安、

台湾分别设立了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视频连线点。共同追念人文初祖万古流长的洪恩浩

德,表达中华儿女追远怀祖的拳拳之情,弘扬全国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同舟共济,众志

成城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凝聚力量。(多媒体展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炎黄联盟

(-)神话传说与传说人物

L【图片展示】(多媒体展会图片)

说一说:你能说出我国哪些远古先民的神话传说?

提示:盘古开天、女娟补天、后羿射日、伏羲画挂、神农尝草等故事。

总结:早期社会有很多传说,其中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部落联盟时期一炎帝、黄帝、蚩尤部落

1.L图片展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图文,对黄河流域的主要部落和传说中的人物加以小

结:

(1)五六千年前,中国步入部落联盟时期

(2)黄河流域的主要部落: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结成联盟,推选联

盟首领。

(三)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认识炎黄部落之间的战与和:

(四)华夏族的形成

1.【展示图片】

2.教师提问: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炎帝和黄帝有何尊称?

提示:涿鹿之战后,黄帝因此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

形成为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人文初祖,华人也自称为“炎黄子孙”。

3.【问题探究】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

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设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提示: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目标导学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传说中炎帝的发明

1.【材料研读】

材料:《礼纬含文嘉》曰:“始作耒相,教民耕种J

—《太平御览》第七十八卷《炎帝神农氏》

・••神农・・・,制耒相,教民耕作・・・”

—《白虎通义》卷二

“(炎帝)能殖百谷百蔬J

—《国语・鲁语上》

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引《周书》

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J——《史记•补三皇本纪》

“神农和药济人”——《世本》

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J

—《新论・琴通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炎帝有哪些发明传说?

提示:

(1)炎帝会制作生产工具,教民开垦耕作

(2)种植五谷和蔬菜

(3)炎帝神农发明陶器

(4)炎帝神农发明医药

(5)炎帝神农发明弦琴

2.【图解归纳】炎帝的主要发明

(-)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1.【材料研读】

2.【图解发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上述图文,归纳黄帝的发明传说

3.传说中黄帝部属的发明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黄帝部属的发明图文,总结黄帝部属的发明。

提示:仓颉造字、嫖组养蚕缠丝、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4.【问题与思考】

1.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发生了

哪些变化?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提示: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们在衣、食、住、行、医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考古材料证明先民的传说是有科学根据的。

2.说说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传说: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口耳相传的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

史实:通过考古资料,掌握确切证据,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区别与联系: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不可信

的虚构内容。

目标导学三:尧舜禹的禅让

(-)禅让的传说

1.【图片展示】

2.教师设问:何为禅让制?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提问: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原始民主)。

(-)尧帝传说

【图文展示】教师引导总结:

(1)尧帝,姓尹祁,号放勋。远古五帝之一。他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生活简

朴,克己爱民,得到人民的爱戴。

(2)功绩:鼓励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推举舜作为继承人。

(三)舜帝的传说

【图文展示】教师引导总结:

(1)舜帝,姓姚名重华,号称舜帝,即孝顺友爱的君主。舜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处处以身

作则。

(2)功绩: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让位于禹。

(四)大禹治水的传说

1.【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

鲸治水、禹治水

2.教师设问:比一比:鳏和大禹治水在方法上和结局上有何不同?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我

们要学习大禹哪些精神?

提示:

(1)禹的父亲稣主持治理黄河水患9年却以失败告终,被流放羽山而死。

(2)禹用疏导的方法,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趋势,疏通九河引水入海,平息了洪水。

(3)大禹治水精神: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

治水主管治水方法治水结果

稣堵塞颊

大禹

4.想一想:从鳏和大禹治水的对比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提示:

(1)失败乃成功之母,要坚定信念。

(2)勇于创新,以民为本。

(3)做事要根据事物的规律去做。

(4)解决问题时,治标只是一时得利,治本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

四五千年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逐渐形

成了日后的华夏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尧、舜俭朴谦让、克己利人的

精神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态度,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

分。

母走小华|

r阪泉之战:炎帝与黄帝结成联盟

炎黄联盟,涿鹿之战:炎黄联盟与蚩尤之战

〔华夏族的形成

古传说中炎帝和黄]炎帝的传说与发明

的帝的发明;黄帝的传说与部属的发明

说[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方法

禅让制尧舜传说与贡献

大禹治水

-4数学反思

通过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的贡献,是全课的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探究问题,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和实质。通过图片,让学生对传说中的炎帝、黄

帝和尧舜禹有直观了解;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和小组合作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1款当合新

【教学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盾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知识与能力

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

过程与方法

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

与价值观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2敖号就在

一、导入新课

人文初祖是黄帝,禅让制度尧舜禹;

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

朗读歌谣,提问学生歌谣里提到的内容,以解释歌谣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夏商

周的更替》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课件展示二里头遗址相关地图和出土文物图片,以直观图片加强学生记忆和理解,引

导学生根据课文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地点信息。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

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

提示: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从夏朝统治中心、统治机构、实质了解夏朝的统治;夏朝还建立了军队,

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7.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一一

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从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看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8.教师小结:由于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让

学生了解残暴统治必然激起民众反抗的史实,认识王朝衰亡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商汤灭夏

教师讲述:夏朝衰败的时候,黄河下游的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商国的国君汤,任用贤

相伊尹,团结周围的小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攻夏。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商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提示: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

2.教师提问:对比夏朝的灭亡,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

提示: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3.课件展示盘庚帝和殷墟遗址的历史图片,观看殷墟历史纪录片,加深学生直观印象

和理解,并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点出盘庚迁殷的作用:自此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4.商灭亡:末代暴君一纣(酒池肉林)

5.教师讲述:正是由于夏桀的昏庸暴政,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夏灭亡后,建立的

是商朝,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有很多的巧合,夏朝的末代君王是位暴君,商朝的末代君王纣

也是位暴君。

目标导学三:武王伐纣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1.教师讲述:由于商纣的暴政,结果导致了和夏朝一样的亡国。商灭亡后,建立的是

周朝,史称西周。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下西周取代商朝的过程。

2.教师提问:“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补充:(1)夏桀和商纣极端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2)商

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3)商汤和周武王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抓住

时机一举取胜。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目标导学四:西周的分封制

1.材料展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2.图片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

根据示意图说出封者与被封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3.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内容作用

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

主要封国燕、齐、吴、鲁、宋、晋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

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教师讲述:西周存在的270多年里出现了两位败家之君,一位导致社会动荡,一位导

致西周灭亡。这两位君主分别是谁?

周厉王和周幽王。

周厉王统治暴虐无道,为防止民众议论。他派人严密监视百姓的言论,稍有不满,就

将其处死。平民百姓彼此不敢交谈,路上只能交换眼色,史称“道路以目”。长期的压迫终

于引发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赶走了周厉王。

2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总结了朝代建

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加强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

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不仅是以前,现在

我们也要反对暴政,建设和谐、民主、法治的社会。

3粒节整计

建灭亡开国亡国重要

朝代都城M

时间时间君主君主事件

约公元前约公元前世袭制代

夏阳城再桀

2070年1600年替禅让制

约公元前约公元前

商殷汤纣盘庚迁股

1600年1046年

约公元前公元前分封制

四周镐京武王幽王

1046年771年

4敖号次思

这堂课有大量的概念使学生们难以理解,采用图片、归纳总结等深入浅出的方法,培

养学生们的历史读图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并

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效果良好。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款看令折

【教学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

知识与能力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

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筑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

过程与方法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

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

与价值观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赦号地在

一、导入新课

角色体验: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我们一起聆听!

人们都视我们为国宝,都以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可是你们知道我们的身

世和历史渊源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图片展示

夏朝: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

商朝:见课件展示图片

西周:

西周利箧,高28厘米。有4行共计32字铭文,记载周武王在甲子日上午击败商王军队的

史实。

2.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

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青铜器的代表一一司母戊鼎

青铜器是由哪些金属元素构成?

答: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因为颜色发青,故称青铜。

青铜器采用哪种铸造技术?

答: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司母戊鼎有何历史地位?

答: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答: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4.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

青铜器

出现地点用途功能特点工艺代表

主要用于饮由食器等发种类丰富、数司母戊鼎

黄河流域泥范铸造法

食、祭祀及军展到礼器量众多、工艺四羊方尊

事等高超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哪些?

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

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

都是象形字。

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最为进步,占现代汉字的90%

以上)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

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

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

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极左去计

出现敷量,jk丸

笥单¥级

J衣

轲春标志

■商西周

甲膏丈

甲耆丈

连李甲膏丈

记事

将A体东

兔塞

4敖号女忌

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青铜工艺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创设历史情境,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青

铜工艺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括。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数当今析

【教学目标】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

知识与能力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

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

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

过程与方法

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

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

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

情感态度

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

与价值观

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瓶号建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道,周平王迁都洛邑建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

如果春秋时期相当于一个班级,班主任是周平王,班里有很多学生,他们是齐桓公、

晋文公、楚庄公、越王勾践等等。用一句话形容这个班级的状况: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

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ALaU

图一骨招图二石犁图三铁制农具

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

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

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

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

铁器时代。

5.问题思考:春秋时期经济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手工业: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

展。

商业:《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二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

更多地使用。

6.知识链接:楚王问鼎

“鼎之大小轻重”

—《左传•宣公三年》

思考:楚王问鼎说明了什么?

提示:楚庄王意欲移鼎于楚,表示对周王室的藐视已有替代周王号令天的野心。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1.材料展示:

名称±地兵力财力、人口天子与诸侯关系

直辖直辖人口众多,天子在政治上

西周方回千里14万人资源丰富有最高的地位

直辖直辖人口所剩无几,天子成为傀儡,

东周

方圆田里几千人财力减少依靠强大的诸侯

结论面积缩小兵力下降经济薄弱政治地位下降

阅读东周和西周王室实力对比表,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王室衰微

2.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

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诸侯国不再分封土

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

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

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②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③诸侯各自为政,也

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局,实际上取代了周天

子的地位。

3.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三:诸侯争霸

1.结合教材上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思考:春秋时期较强大的诸侯国有哪些?诸侯争

霸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是王室衰微,二是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三是各诸侯国争夺土地、

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齐桓公首霸、晋文公称霸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

提示:据史书记载,春秋294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死,52个诸侯国被灭,有

大小战事480多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相继称霸。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

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4.春秋争霸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⑵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三、课堂总结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终

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极书彼叶

4裁身次思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采用了图片激趣导入的方

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读图去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

况。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诸侯崛起争霸的经济原因,周王室的衰微是春秋时期诸侯

崛起争霸的政治原因。学生通过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课的重

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

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数学今析

【教学目标】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

知识与能力

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

过程与方法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

发展个性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

情感态度

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

与价值观

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数号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示的图文,参与成语游戏。)

这些成语故事反映战国时期的战争和社会变化。那么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有

何变化和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

(一)社会背景

L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一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教师讲述:春秋与战国最大的区别,借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虽然都是以力服

人,春秋称霸者还会需要假借周王的名义。而到了战国时期,争雄者则连这一

层也省去了。

2.总结当时社会背景:

(1)社会背景:经过春秋300年纷争,大部分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

局,周王室统治彻底崩溃。

(2)赵韩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二)战国七雄

L【图片展示】通过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时空分布。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1.教师帮助学生阅读P33面至P34面内容,提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有何特征?

提示:(1)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

拓展疆域。

(2)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七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

先后崛起。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四)战国时期的战争与特点

1.【图片展示】,展示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概况,设问:战国时期有哪

些战争?战争有何特点?

2.提示:

网N次经典双役争案¥剧4—

.同

故役交破双方军小策4姑果

并改

*1陵之战I辅坳救赴齐m选攻

外JK/次消

齐口

马陵之故减为计依值加・齐赖人

口用,水修攻北闺

长平之故府依分特点»

赵泰长网计加速统进和不应4力多.

兵力宣方川

乂f出广.

“务械以质.冢人亚睢•不还以战;杀入4ft通”・♦小财问长.

------36于

资料: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

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

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

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

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

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

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

魏国又派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