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

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

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

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

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

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

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

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

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解题导入:

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

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来学习《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

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著名乐师伯牙擅长弹琴)

二、读文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较迟疑,应该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

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什么意思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

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

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

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

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

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大家集中注意力,看会不会点到你的名字。

4.谁愿意单独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赏文识句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过几遍文章之后,想必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

同学们认为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谁来翻译这句话的意思?

2.那我们首先来看看文章是如何表现“伯牙善鼓琴”的?请同学们找出文中

表现“善鼓”的句子。

(明确:志在登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请三位同学翻译这三个句子。

“霖雨之操”和“崩山之音”是在什么情况下所作?

(明确:“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谁来翻译?

3.大家注意这两句,"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是什么样的景色?给

同学们看张图,直观的感受一下。这样的美景用音乐来表达,琴技果然高超,那

这个“善哉”所包含的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赞赏、欣赏)

能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师读“志在高山”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读“志在流水”师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莫道文字简,情深意也真!”

4.伯牙的志趣应该不止“高山、流水、霖雨、崩山”,那如果是“青松、杨

柳、湖光、明月”呢?(大屏幕播放景色照片)请同学们仿照这两句话,也来写

写。

志在青松,善哉,

志在杨柳,善哉,

志在湖光,善哉,

志在明月,善哉,

评语:风光如画,五班才子,又见今朝!

5.口说无凭,我们再来听听到底琴声如何!(播放《高山流水》)

这首鼓琴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现在也作为成语使用,谁知道什么意思?

(明确: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6.这样高妙的乐曲在当时只有钟子期听懂了,我们来看看文中又是如何表现

“子期善听”的。(要求学生说原文)(答一句,译一句)

(概括:志在高山、得之泰山/志在流水、得之江河/初为淋雨之操,更造崩

山之音/所念必得/辄穷其趣/吾于何逃生哉)

7.伯牙的话是从什么角度来证明“子期善听”?

(明确:侧面描写)

四、续文入情

1.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这两人什么关系?

(明确:知音、知己)

2.谁知道这个故事最终结局?(用自己的话讲)

3.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圆满,但是足以震撼人心,千古流芳。看完这个故事

后你能说说你对“知音”“知己”的认识了吗?

如:①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③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④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⑦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评语:老师不禁感慨!四十分钟何其短,人生大悟何其多!亭亭少女、束发

少年,胸有成竹藏丘壑,腹有诗书气自华!

五、背文积累

文章已然通晓,我们来试着背一背。(播放屏幕)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伯牙子期的友谊可敬可叹!老师更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和学习上的

“善听者”,“听”人情冷暖,“听”大美自然!这是我们的课后作业(展示作业

内容)同学们,下课!

七、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用楷体默写文章。

2.倾听班得瑞的《春野》,将你听到的声音、乐器、感受写下来,300字左

右。

八、板书设计

伯高山一泰山、钟

牙流水-江河子

善所念/霖雨之操\必得期

鼓崩山之音善

琴辄穷其趣听

IJ

“吾于何逃声哉”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

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模

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时间尽

量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

解课文的内容,在学生自学后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学一点教一

点,恰当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

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阅读有关这个故事的其他资料,并在后面也增加了与

此有关的内容,做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这篇课

文,对于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还让学生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了记忆。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翻译课文使用时间过长,以至

于后面的“赏文识句”环节时间压缩了,个别学生难点可能没有突破。第二,学

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

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

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

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

兴趣。

通过教学反思找准我在教学中的不足,积累经验,学习提升,使自己的教学

能力更上一层楼。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

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

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

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

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

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

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

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

巍”“汤汤""日”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

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

到美的熏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师板书课

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

(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锤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

吗?

课件出示:鼓琴哉若巍巍汤汤绝弦终身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依次出示: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

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

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

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3)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

上读流畅。

3.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同学读后半部分,一遍读

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

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

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以第一句为例:伯牙鼓琴,辕子期听之。

“鼓”是“弹”的意思,一一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

词义现在已经消失了。

“琴”指的是古琴。

教师小结: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几乎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

古今变化很大。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伯牙鼓琴,镀子期听之。”这句话的理解为例,使

学生明白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个字的意思,教

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重点字词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

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节奏感,又使作家诗人的感

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镇子期

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3.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伯牙弹琴,铺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大山的情怀,

傕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

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辕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

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铺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

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

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

渠成了。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不看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

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

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五、补充拓展,领悟绝弦之情

L教师神情描述雨夜的相见。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的中秋之夜的雨后因

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

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

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一起读:

健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

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

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

①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②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③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

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

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

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一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一一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一一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一一《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

公俞伯牙与锤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

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

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

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六、再读课文,领悟表达

伯牙与子期一个鼓琴,一个听之,他们相遇相知,文中哪里写到伯牙善鼓琴

了呢?(学生读文,交流。)

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伯牙善鼓琴啊?但是我们却能从表现锤子期善听的语言

中体会到伯牙的善鼓琴。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简练和巧妙啊!

【设计意图】课文仅仅83个字,为我们描绘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侧

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了文字之简练。这一点学生不容易发现。教师的点拨引领,

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伯牙的琴技高超,更体会到了侧面描写的精妙。

七、对比质疑,关注编者意图

1.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

背扁担、拿扁担的樵夫。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

一起?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2.齐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

过程。《伯牙鼓琴》就是从“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知音,就是因

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

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

的熏陶。

九、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俞伯牙、

,艺术的魅力

健子期,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

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

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

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

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

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

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

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

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

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

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

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

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

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

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傕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辕子期

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铺子期会欣赏吗?

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

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健子期听)

师:傕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

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锤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

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锤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

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

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

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一1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

的,辕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傕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锤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锤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

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一■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当他没遇到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

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

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

的知音?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

样。……)

(板书: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

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

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

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

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

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

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

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绝弦〕工上左上

AL千古知首

锤子期听,巍巍汤汤死J

课堂作业设计

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打击乐器B.膨胀C.发动D.弹

1.锣鼓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2.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3.伯牙鼓琴,傕子期听之。()

4.老师鼓励我们坚持练字。()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巍巍乎若太山。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俞伯牙把铺子期看作知音,仅仅是因为辕子期能听出他弹奏高山和流水的

曲子吗?

健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把琴摔坏,终身不想再弹琴呢?

【答案】

一、1.A2.B3.D4.C

1.像大山一样高峻。2.认为世上再没有让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三、1.不是,俞伯牙的心思辕子期全都能看懂。2.他认为世上再没有让他

为之弹琴的人了,再也没有像锤子期那样真正听懂他琴声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

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

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板书课题:书戴嵩

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

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

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

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

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

他喜欢这幅画吗?⑵这幅画上是什么?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

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

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

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

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

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

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

“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

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

出示课文大意:【课件8】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

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

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

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

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土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

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

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杜处士好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一一“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

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

《斗牛图》“尤所爱”。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

摇着尾巴在斗。)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一一“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

去问女佣。”

(板书:牧童笑掉尾而斗)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

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杜处士好一|/彳锦囊玉轴

戴嵩《牛》

牧童笑/、掉尾而斗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2.4()牛,力在角()。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所宝以百数。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三、《书戴嵩画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一、1.chuhaoshu2.ddujiao

二、1.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2.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

问女佣。

三、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

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第一课选编的是《文言文二则》,这充分说明文言文在我国语文教

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

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

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

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

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

句把句子读通顺。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很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要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

是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

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要注重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

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

还是有一点好处的。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

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

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

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

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

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

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

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

二十余万字。

课后作业

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A.能达到一定的重量或长度标准B.脚C.值得

伯牙破琴绝弦。()

A.断B.尽,穷尽C.极,极端的D.一定的,肯定的

3.今乃掉尾而斗。()

A.减损,消失B.摇摆C.遗失,遗漏D.落下

二、读《文言文二则》,选择正确答案。

俞伯牙和锤子期能够成为“知音”是因为

A.傕子期能听懂俞伯牙弹奏的高山和流水的乐曲。

B.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弹奏的所有的乐曲。

C.两人互相懂得对方的心思,关系十分亲密。

一个小小的牧童竟然能够指出大画家画上的错误,说明

A.牧童有长时间细致的观察,比大画家更了解牛的情况。

B.牧童比画家聪明。

C.牧童的知识比大画家丰富。

D.大画家的画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三、《书戴嵩画牛》这则文言文,讲了牧童指出大画家错误的故事。

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或听过类似的故事吗?请你写出来吧。

参考答案

、l.C2.A3.B二、l.C2.A三、略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

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一位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最珍爱

的一幅是戴嵩画的牛,经常随身带着。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一个牧童看

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听牧童说完,杜处士也觉

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这篇文章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

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这是一篇非常适合高年级孩子阅读的文言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

个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

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2课《书戴嵩画牛》。(师板

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师板书:书写、记录。)“戴嵩”是谁?(学生介绍。)你对题目是怎

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2.简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

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

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

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师: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这篇短文

就是关于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牛》的。猜一猜,他会说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

中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从课题入手,先理解课题的意思,再接着介绍作者苏

轼,引出苏轼会在文中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

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

吗?

课件出示:蜀轴囊曝搐婢拊掌

指名读,全班齐读。

3.师范读全文。

4.指导课文朗读。

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师出示课件展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

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

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

/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6.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

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设计意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指名读、示范读、自由读、

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

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得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

师:“好”这里读hdo,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

么?

师:“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

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

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

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土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

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

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

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

五、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

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设计意图】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

进行评价。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

精神。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六、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

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

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

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设计意图】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

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

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概

括主题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

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

的熏陶。

八、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也(掉尾而斗)然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精炼,把课文的关键人物,重点词语展现出来,使学

生一目了然,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

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i.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幽静、纯熟、清幽、陶醉、霎时间、微波粼粼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

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由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入设计一一解题一一

整体感知一一具体研习一一课堂小结一一当堂检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

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

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

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

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

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法、课后延伸法、,让

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教学用具】

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这首动听的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都被它陶醉了,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谱写《月光曲》。(板书:

月光曲)如此优美动听的曲子,他是怎样谱写而成的呢?这里面流传着一个动人

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6课《月光曲》。

2、你对谱写月光曲的作者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贝多芬基本情

况,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补充)生:,,,,(师出示贝多芬的相关情况)师:看来这

位同学课前预习十分详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出示自学内容

师:现在,同学们一遍默读课文,完成导学稿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2、检测自学情况

师: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呢?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

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三、读中感悟,了解创作过程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读第二、三自然段,此刻发生了什么?】

(1)贝多芬先生为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注意?)

(2)在这幽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小结: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和疑问的心情,贝多芬最终走进姑娘家,为姑娘弹

曲子。

2、贝多芬最终走进了这间小屋,他看到了什么?

(1)引导读第四自然段。

(2)找出表示兄妹俩生活贫穷的词语?

除了看到他们贫穷的生活状态,还看到了什么?

(3)贝多芬是怎么做的?

3、分角色读5、6自然段(音乐起)

(1)当贝多芬倾情地为姑娘弹完这首姑娘弹过的曲子后,盲姑娘是怎样的

表现?(激动)她说了什么?

【师:(出示)“弹得多纯熟啊(ua)!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

吧?,,】

(2)理解“您,您”的不同含义和语气,并知道朗读!

(3)盲姑娘怎么知道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呢?

总结:在故事的前面,盲姑娘多么希望亲自贝多芬弹奏曲子,而现在贝多芬

就站在她面前,正为他弹奏呢?她的心情十分(激动)。然给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

一起来读一读!

4、贝多芬是怎样回答盲人姑娘的?

5、当时弹琴的环境如何呢?

总结:多么美好而清幽的月夜呀!正式这个美丽的夜晚让贝多芬有了创作的

灵感,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有一次按起了琴键,此时他弹奏的这首曲子就是著

名的《月光曲》!

7、(小声放音乐)默读第9自然段

(1)你们听了曲子是什么感受?(导学案合作探究两个小题)(汇报)师:

你能从文章中找到这些句子吗?

(2)生找出后,让一生读,师生引读第九段。

(3)配上音乐和图片一起来感受一下!

(4)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比比谁的朗读最精彩

A、这三个情景一样吗?有变化吗?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呢?

B、指名谈谈并分别试读,师生评价。

C、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