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第25篇鱼我所欲也(课标篇目)《孟子》

(九下)

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

第一段:运用了类比论证和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

鱼,我所欲也;熊道理论证的方法,引出观

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

掌,亦我所欲也。二者点:舍生而取义。

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第①层:以鱼和熊掌作比,

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

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是取饮食之物,熊掌远比鱼

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

也;义,亦我所欲也。贵重,故舍鱼而取熊掌就是

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常理。用这层日常饮食的关

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

取义者也。①〃生亦我系作比,使人易于理会

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义”比生命还重要的命

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

者,故不为苟得也;死题。

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

亦我所恶(wii),所恶有甚第②层:阐述儒家的生死

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

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观。生死是人生非常重要的

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关头,但却有更重要的

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

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义”作为取舍的标准。这

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憎恨的事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是从正面陈述“舍生取义”

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的问题。

避灾祸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用

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

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述,说明“所欲有甚于

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

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生"''所恶有甚于死”的道

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

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理。

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第③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

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憎恨的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之心,“贤者”之所以能做到

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

义”)o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

勿丧耳。③能够保有善良的品性,而没

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有丢失它们。

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

一箪食,一豆羹

去,不吃就会饿死。(但是)没有礼貌地

(geng),得之则生,弗得

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则死。呼.尔而与之,行

遍通谢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第二段:举例论证“舍生取

道之人弗受;蹴(潼)尔而

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义”的观点。

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第①层:举例''平民”"乞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丐”,都有羞恶之心,不愿

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华丽、妻妾的侍奉、的ik识的覆图的人.受侮辱去得那点儿饮食来活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

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命。

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亍愿死也丕接受施舍,现展席人)有了第②层:以“万钟”为引

与?一乡为身死而不受,

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子,从三个方面分析“不辩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

“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礼义而受之”的原因,说明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

(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不辩礼义”受“万钟”的

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

(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荒唐,并道出了“此之谓失

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

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其本心”的结论。

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

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

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

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

本心。②

固有的羞恶之心。

【文学常识】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

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

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文章主旨】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

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

了他们的“本心”罢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摒弃自私自利之心,

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写作特色】1.类比论证、道理论证的使用。例如以“舍鱼而取熊掌”类比“舍生而取义”,这样

说理,化抽象为形象。2.本文气势充沛、议论犀利。选取“鱼”与“熊掌”,“生”与“义”,

“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抽丝剥茧,

逐步深化。

【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现实意义】“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不限于

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时代呼唤“舍生取义”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

中牢牢地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P50“课后习题四”)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好也(“辟”同“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承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④多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叫今义:计时的器具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

加v

I今义:增加

3.一词多义

[是亦不可以弓乎(停止)

①己]亦若是则弓矣(句末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②与I-

〔呼尔而与之(给予)

4.词类活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求得生存的手段)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呼尔加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①而<由是则生画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万钟则不辩礼义画受之(连词,表顺承,就)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②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③之<子的独立性)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指优厚的俸禄)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连词,表承接,那么)

④则《,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转折,却)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表目的,为了;做,接受)

⑤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做)

二、重点句子

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2.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鱼,我所欲也(“……也”表示判断)

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所恶有甚于死者(状语后置,即“所恶有于死甚者”)

3.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三、内容探究

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

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示例: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要珍爱生命,同时又应该用智慧去维护正义。如:①鲁迅先

生,用一百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②湖

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直到女童被成功

救下,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

名师原创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

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

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目:“请以此修③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

日:“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④

也我熊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

(节选自《说苑•卷四》)

【注释】①衣敝衣以耕:穿着破旧衣服耕田。前一个“衣”为动词,穿衣;后一个“衣”为名词,衣服。②

致邑:给一座城。邑,封地。③修:添置。④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骄,傲视。

【参考译文】【乙】曾子身穿破旧的衣服耕田,鲁国国君叫人送给他一块封地,告诉他说:“请你用这块封地

的收入添置一些衣服吧。”曾子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仍不接受。使者说:“这不是您向别人索求,

而是人家主动奉送给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

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儿骄色,(但)我能

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最终,曾子还是不肯接受。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曾参说的话足够保全他的节操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曾子衣敝衣以耕朝服衣冠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乞人不屑生故不为苟得出

【解析】A.却/如果;B.穿/衣服;C.同“德”,感激/能够;D.陈述语气。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宣扬“仁政”,最

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有“亚圣”之称。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C.【甲】文中“钟”是古代的一种记时器物;【乙】文中的“邑”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意思是都邑、城市。

邑也作为县的别称。

D.【甲】文中的“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乙】文中的“复往,又不受”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解析】C.【甲】文中“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地论

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B.【乙】文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律,但又极度迂腐不堪的形象。

C.【甲】【乙】两文都是关于“义”的短文,【甲】文"不食嗟来之食"者与【乙】文的曾子都阐明了“贫贱

不能移”的大丈夫之义。

D.【甲】【乙】两文的语言特色不同,【甲】文语言严密、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乙】文则是语言简洁凝练、

叙述详略得当。

【解析】B.【乙】文曾子“极度迂腐不堪”这一说法是错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2)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第26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九下2011年考查)

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

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就答应我吧!”安陵君说:“大王施第一部分(第1段):

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

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景,为下面的情节作

先王,愿终守之,弗敢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铺垫。

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

使唐雎使于秦。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

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

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

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

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靖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

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i,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

寡人与?”唐雎对日:茁?”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第二部分(第2、

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3段):写唐雎同秦王

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

(交换)呢?”过,表现出他誓死维

秦王怫(值)然怒,谓唐雎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护国土的决心。

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说:“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第2段:写唐雎

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坚决抵制秦王的骗

闻也。”秦王曰:“天子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局,表现出他维护国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士的严正立场。这是

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布衣之怒乎?"秦王日: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第3段:写唐雎以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士之怒”反击秦王

(xian),以头抢(qiOng)地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的“天子之怒”。这

尔。"唐雎曰:“此庸夫之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是斗争的第二个回

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旦扫过月亮;聂最前杀卓幅时,.百色合,也是斗争的高

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的长蛀穿月而过;要邕刷条庆忌时,—潮。

政之刺韩傀(gu。也,…白虹贯苍鹰扑到宣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

也要(y^o)离之刺庆忌也,平黄的有胆识而人,心里的愤怒(还)

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没发作出耒,一上天孤降示彳正直一(现

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在,一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

休裱(浊)降于天,与臣而将变成四个人了。工口栽胆识有才能的

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妻发怒,薪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

人,流血五步,天下缰(gAo)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

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

起。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色挠,长跑而谢之曰: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

“先生坐!后至于血!寡人雎道歉说:“先生请至!怎么会到这第三部分(第4段):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

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

取得了胜利。这是斗

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亡,而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

争的结局。

有先生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文学常识】唐雎,战国末期人。《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

33篇,分国编次。

【文章主旨】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

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使命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

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写作特色】1.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2.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

【现实意义】唐雎智勇双全,谱写了一曲以弱胜强的赞歌,令我们深感钦佩。在现实生活

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不要害怕,更不要钻牛角尖,应该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取得成功。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故不镇意也(“错”同“措”)

②售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2.古今异义

①里於受地于先王

[古义:两个词。“虽”,即使。“然”,这样、如止匕

虽恻

I今义:转折连词,常与“但是”搭配使用

②体衩降于天

J古义:吉祥

休i今义:休息

③秦王色季

|古义:胆怯

挠i今义:轻轻地抓

④以头检地尔

f古义:撞

抢[今义:抢夺

⑤彗星袭月

古义:扫过

衣《人、,B+

〔今乂:袭击

3.一词多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派遣)

①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便于秦(出使)

[亦免冠徒跣(裸露)

②徒<'

[侯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怀怒未发(名词,愤怒)

〔天子之辔(动词,发怒)

4.词类活用

①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②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

③住尸百万,源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④天下缅本(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①以《,

以君为长者(与“为”连用,表示“把……当作”)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一愿终守之(代词,代指安陵国土)

②之I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结构助词,的)

、天子之怒(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仓鹰击于殿上(介词,在)

受地于先王(介词,从)

③于彳

请广于君(介词,让)

I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而君逆寡人者(表转折,但是)

④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W守之(连词,表顺承)

.挺剑画起(连词,表修饰)

⑤其安陵君不许寡人(表示祈使语气)

二、重点句子

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故/不错意也

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④徒以/有先生也

2.特殊句式

⑴判断句

①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挺剑而起(前面省略主语“唐雎”)

(3)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即“于先王受地”)

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即“请于君广”)

3.重点句子翻译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三、内容探究

学完《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有同学发现作者在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时候,用了程度不一样的表达感情的

词语,请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P52”课后习题一”)

示例: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说”“怫然怒”“色挠”三处。这些词语,如同一条暗线,串连起秦

王情绪的变化。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当

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嘲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

“怫然怒”;当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

尊的威严。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

“色挠”(沮丧),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

名师原创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目:“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氮徒跣,以头抢地

生。"唐雎目:“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

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裱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缰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

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③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

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目: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用图奉之发⑥图图窃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推⑦之。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

副手。③次:次序。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堪(zh3n):用刀剑等

刺。

【参考译文】【乙】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

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

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

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

手拿着匕首刺秦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长跪而胡之曰使人称谢

B.图穷画匕首见望之蔚然画深秀者

C.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欲报之于陛下也

D.徒步有先生也以中有足乐者

【解析】A.道歉/致意;B.表承接/表并列;C.殿前的台阶下/对帝王的尊称;D.因为。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东汉刘向编订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

周"“西周"''秦"等十二国的“策”论。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C.【甲】文中的“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平民,在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平

民穿麻、葛织物;【乙】文中的“北蛮”,又叫北夷、北鞋子,在古代泛指生活在北方地区野蛮的北方民族。

D.【甲】文中的“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与【乙】文中的“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这两个句子分别为判断

句和省略句。

【解析】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中用排比的手法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发怒的例子,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

精神。

B.【乙】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荆轲有勇有谋、机智果敢的义士形象。

C.【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甲】文用“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衬托唐雎

的机智勇敢;【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D.【甲】【乙】两文刻画人物的对白很有特色,而且两文中的主人公和秦王都是针锋相对,人物形象鲜明有

个性。

【解析】D.【乙】文荆轲对秦王是避其锋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第27篇送东阳马生序(课标篇目)[元末明初]宋濂

(九下)

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得到书来看,就经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亲

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

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

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第一段:讲述了作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者自己“嗜学”的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故事。由于家境贫

群书。既加冠(guAn),益慕圣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寒,作者成年以前

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圣贤的学说。又忧虑没有与学问渊博的老师、借书而读的困难,

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名人交往,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道出了“遍观群

达执经叩问。先达德施望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簟书”的不易;成年

'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适德声望高,向他求襄留学里以满亍危的屋以后外出游学的叩

稍隆辞色。余立侍左右,援子,他从不梃言辞和脸色咯变得遢和一些。我问,道出了问学的

疑质理2俯身倾耳以请;或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甘苦。

遇其叱咄(du6),色愈恭,礼.身子,侧着耳朵来藏「箱逮亚后而后蓝

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赢情获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

(si)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句辩解的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

虽愚,卒获有所闻。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

屣四行深山巨谷中。穷冬初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

±,行走在深山大谷里。隆冬季节,刮着谦

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软盔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

(jM)裂而不知。至舍,四支

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

僵劲不能动,媵b诞次持汤

弹,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洗濯,用被子给

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

我盖上,很久才植过来。寄居在旅店,…店主人第二段:继续写自

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花苞勿可以享己以往求学的艰

⑨,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

fflo跟我住这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苦,并道出了自己

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

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在安于清贫,不慕富

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腰间佩戴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贵,因学有所得而

右备容臭(xiii),炸(yG)然若神

袋,光彩鲜明的样子像神仙;我却穿着破旧的不觉其苦。然后将

人;余则编(yUn)袍敝衣处其

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且羽叙述从回忆转到现

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

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实,写自己目前的

乐着,…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Ao我求学时的勤承需就苦正标就是这样。现境况。

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

在我虽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参与

虽耄(mAo)老,未有所成,犹

到君子行列里(做了官),并且承蒙皇上的恩宠光

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

耀,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

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四海之而,错误地称说

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

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按第三段:写如今太

日有稍之供,父母岁有裘

时供给粮食,父母每年给予(他们)冬天的皮衣和学生学习条件的优

葛之遗(wGi),无冻馁(nEi)之

夏天的葛衣,没有受冻、饥饿的忧虑了;坐在越,与之前自己求

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

高大宽敞的房子里面诵读诗书,也没有奔走的学的经历不可同日

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

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而语。如果还是

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

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业有不精、德有

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

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不成”,不是天资

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

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太差,那多半就是

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

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不学习不够刻苦专心

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了。托出了“劝

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

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学”的主旨。

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

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

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退休后

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G)

进京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

余,撰长妻以为裳②①,辞甚第四段:点明作文

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非常流畅通

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的本意,即“道为

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达。同他议论辩驳,言辞谦和,脸色平易。自

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分的蓼,这加以说是学之难”“勉乡人

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以学”,并用假想

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我

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之论强化了文章的

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勉励同乡努

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主旨。

力学习,是我的本意啊;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

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

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表示

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

骄傲,难道是理解我吗?

哉?

【文学常识】1.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2.序,

文体名,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本文是一篇赠序。

【文章主旨】本文作者通过写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优越

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德业双修,有所成就。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

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P56"课后习题一”)

【人物形象】1.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粗食敝衣,乐在其中;谦虚谨

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2.马生:品德美好;文辞精熟;态度谦和。

【写作特色】1.采用赠序的文体来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给人一种鞭策向上的力量。2.本文以

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和抒情。例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抄书之苦;“色愈

恭,礼愈至”写侍师之态;“四支僵劲不能动”写受冻之状。这些描写鲜明生动,读之如在眼前。

通过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在学

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3.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例如“同舍生皆被绮绣”和

作者的“缢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和作者求学的

种种艰辛形成对比,是为了劝诫马生要珍惜当下的学习环境,刻苦学习。马生“自谓少时用心于学

甚劳”与作者“余幼时即嗜学”不谋而合,使文意前呼后应,相得益彰。(P56“课后习题三”)

【成语】援疑质理

【现实意义】1.学习要勤奋刻苦。2.对老师要有礼貌,遇到疑难的问题,要虚心求教,要耐心平和。

3.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抵制各种诱惑,要有恒心,有毅力。(P56"课后习题五”)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③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辨”同“辩”)

2.古今异义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

1今义:不真实的,与“真”相对

②尝尊百里外

|古义:跑,疾走

趋i今义:趋势

③方冬烈风

J古义:极

为i今义:贫穷,穷尽

④右备容戛

!古义:香气

臭i今义:臭味,气味难闻

3.一词多义

f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①至<

〔至舍(动词,到达)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忧)

I无冻馁之审矣(名词,忧患)

’前人之述爸矣(详尽)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完备,齐备)

③备<,

左佩刀,右备容臭(挂着)

、日侍坐爸顾问(准备)

‘丛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④从<当余之丛师也(跟从,跟随)

、民弗丛也(依从,听从)

辨然惹神人(如同,像)

⑤若,不知口体之奉不惹人也(如)

.惹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假如,如果)

4.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亲手;用笔)

②暧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③无鲜胆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计日以还(连词,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为连词,因此;第

①以<''

二个“以”为介词,把)

?衾拥覆(介词,用,拿)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诲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

②之〈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指抄书)

[足肤皴裂而不知(连词,表转折,但,却)

③而V

[久加乃和(连词,表承接,不译)

[则又请焉(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便”)

④则《,

〔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连词,表转折,却)

_[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向)

⑤于<,

'-〔今诸生学于太学(介词,在)

二、重点句子

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余/因得/遍观群书

③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

2.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省略主语“余”;“与游”中间省略“之”)

②寓逆旅(“寓”后省略介词“于")

(2)倒装句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②弗之怠(宾语前置,即“弗怠之”)

3.重点句子翻译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