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5背读学问二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清单——了解常识,传承文化一、官职典制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一)官职制度1.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2.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3.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依据规定须要离职居家守丧。()4.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5.我国古代常以爵位封赐大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始终沿用到清代。()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心和地方肯定级别的官吏依据考察状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举荐给中心政府。()7.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8.“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9.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10.“封建”“封邦建国”,即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中国几千年始终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11.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实力,就正式授予官职。()12.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称为“丁忧”。()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缘由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赐予肯定的赏赐。()(二)皇室官职14.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15.建储意思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纳嫡长子继承制。()16.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17.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18.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19.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20.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21.自秦代起先,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22.帝王之女称“公主”,战国国君之女亦称。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汤沐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23.“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24.掌管皇帝宗室亲族事务的官员称为“宗正”,九卿之一。()25.逊位,也称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26.“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27.“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的阼阶主位,又表示用武力战胜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三)中心官职28.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这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29.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30.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31.司徒,三公之一。春秋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后世沿用。唐以后多用作大臣加官,至明代废。()32.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全国最高监察、执法长官,主要职责为监察、弹劾百官,兼掌重要文书图籍。晋以后,多不置。唐复置,但与汉制不同。()33.秦朝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合称为“三公”。在中国古代朝代不同、时期不同,因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34.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35.秦至汉初,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其中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36.太师,西周始置,为辅弼君王的重要大臣。春秋沿置,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37.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唐昭宗时起先改为士人任职。()38.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当,掌传宣诏命。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39.参政,宋、辽、金、元“参知政事”之省称。北宋年间置为副宰相,元丰改制时废,南宋复原。元代行中书省亦设。明洪武年间废。()40.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职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机要,故其地位很重要。()41.宋代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元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明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以六部的最高长官即尚书干脆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全国事务。()42.侍郎,西汉武帝以后置,为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设以固定官职,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满三年(一说一年)称侍郎。()43.三省并存始于魏晋。南北朝后期三省分职渐渐明确。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44.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评比、考绩、升降等。()45.我国秦代中心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大夫,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46.宋代中心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之权,是为二府。()47.自东汉始,尚书省成为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因事务繁多,便分曹办事,后来曹变为部,至隋唐定为六部。()48.“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49.“起居注”,官职名,侍从皇帝左右、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吏。()50.明初设中书省,以左右相国、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更名为辅臣。负责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要务。()(四)地方官职51.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县制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52.汉承秦制,郡的官制跟秦基本相同,只是把郡守改称为“太守”。汉代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国”,设官仿中心。()53.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称州时长官是刺史,称郡时长官是太守。另外,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54.唐初中心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此类官员被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像。()55.宋代的州由中心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跟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设官和州大致相同。()56.“路”是宋代的一个行政单位,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设转运司掌管财政,以转运使为长官。()57.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58.翰林院是文人和医卜技术人员的待诏处所,随时打算给皇帝讲经论典或作辞赋,或草拟诏令或应和文章。()59.明初把行中书省改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60.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道下有府有州,府、州的长官称知府、知州。()61.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像。()(五)武官官职62.“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司马”是一种官职,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63.太尉,官名,为全国军政首脑,秦朝时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复名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64.宋代路、州所置武职有提辖兵甲之称者,简称提辖。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六)官职任免65.古代官员遇父母之丧,必需请假回家守孝,这叫“丁忧”;服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阙”。()66.“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任用,回到原职。()67.“缙绅”同“搢绅”,指官绅的装束,也用作官宦的代称。()68.“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父母或祖父母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69.“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70.“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71.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试守的制度。“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自我诊断]1.√2.×礼部管礼乐、科举、学校等,户部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3.√4.√5.√6.√7.√8.ד兄终弟及”为商代的一种王位继承制,这种制度常常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争位斗争,商末渐渐取消,而实行嫡长子继承制。9.√10.ד中国几千年始终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错误,“分封制”是商朝时期起先推行的制度。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但仍分封“列侯”和“伦侯”;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吴楚七国之乱后,分封制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制度不尽相同。11.×应是“自上而下”。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殊出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聘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12.√13.√14.√15.√16.×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17.×我国古代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嫡长子继承。18.√19.√20.ד皇帝”一词始于秦。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21.√22.√23.ד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皇帝出行时掌副车,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都加此称号,已非实官。24.√25.√26.√27.ד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的阼阶主位,表示皇帝即位、登基,这与是否“用武力战胜敌对势力”无关。28.√29.ד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并不很高。30.ד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是不正确的。“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31.√32.√33.√34.√35.√36.√37.√38.×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为“中书谒者令”。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隋改称“内史令”。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39.√40.√41.√42.√43.√44.√45.√46.√47.√48.×唐代门下省被称为“左省”,中书省被称为“右省”,故“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与左、右拾遗合称“遗补”。49.√50.×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不设丞相,皇帝干脆领导六部。后来高校士渐渐参与大政,成了事实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辅臣称元辅或首辅。清沿用明制。到雍正时设军机处,号称军机大臣,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一切重要奏章,成了事实上的宰相。51.√52.√53.√54.√55.√56.√57.ד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中心官员知某县事,简称“知县”,有戍兵驻县的,兼管兵事。明正式将“知县”用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沿用不改。58.√59.√60.√61.√62.√63.√64.√65.√66.ד起复”是指古时遭父母丧的官员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或是降职、革职及致仕之后被重新任用;“夺情”是指官员服丧期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或指朝廷要员经皇帝特准,不必去职在家守制,以素服办公,不参与吉礼。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须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67.√68.√69.ד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一般专指官阶提升。70.×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入”专指调入京师。71.×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二、古代礼仪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一)政治礼仪1.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借居所即宗庙。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自上而下都会设庙祭祀先人。()2.“相见礼”,就是相互见面时的礼节,是我国古礼中特别重要的内容。常见的“相见礼”有趋、拜、拱手、作揖、唱喏、长跪、鞠躬、寒暄等。()3.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始终持续到清代。()4.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等。()5.“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予以特殊的重视。()6.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记,具有剧烈的政治色调。()7.古代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诸侯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8.“宾礼”指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后来也指接待来宾的礼节。()(二)生活礼仪9.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故曰冠。男子二十岁体犹未壮,故曰弱。所以后世将男子二十岁称作“弱冠”。()10.古代女子年满十五要行“笄礼”,结发加笄,取“字”。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上,以区分童年时代。()11.古代祭祀或祭拜用色纯、体全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通称“牺牲”。()12.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须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13.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称为“家祭”。()14.古人习惯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源于古代结婚时要行男女并坐束发合髻之仪,即女子用缨束发,表示已经有夫家。()15.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戒其嗜欲,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戒”。()16.“纨绔子弟”代指富贵人家子弟。因为“纨”是一种细而有光泽的绢帛;“绔”是套裤,是套在最外面御寒的。穷人一般穿不起绔,而富贵人家子弟不仅穿纨,还讲究“纨绔”。()17.古人称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为“归宁”。有时亦指男子回家省亲。()18.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自我诊断]1.×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2.√3.√4.√5.ד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依据《史记·封禅书》,张守节在《史记正义》里说明:“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服地之功,故曰禅。”6.√7.√8.√9.√10.√11.√12.√13.√14.√15.√16.√17.√18.√三、姓名称谓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2.“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需改用新的年号,叫作“改元”。()3.“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南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郡望昌黎”自称。()4.“家父”,又作“家严”“家君”,是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谦辞;“家母”,又作“家慈”,是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挚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其中“舍”用以谦称自家的卑幼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6.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敬重。()7.“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分,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8.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闻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叫“谥号”。()9.古人称对方时,表示敬重、客气的看法,常用“令”“尊”“贤”等敬辞。其中的“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10.古代对皇帝多称庙号,也有用年号代称的状况。如唐太宗、唐玄宗等。()11.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干脆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12.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13.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14.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自我诊断]1.√2.√3.√4.√5.√6.√7.ד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多由自己取定。“号”又叫“别名、表号”。8.√9.√10.×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11.ד豆蔻”是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其他如“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总角”是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是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是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是指三十岁;“不惑”是指四十岁;“知天命”是指五十岁;“花甲”是指六十岁;“古稀”是指七十岁。12.√13.√14.√四、教化科举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一)政策1.“百家争鸣”指战国时期学术界形成的百家自由讲学、自由争辩的局面和风气。()2.中国古代历来实行“学在官府”的制度,即指学术、文化和教化事业完全由官方垄断,实行“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政策。()3.科举取士始于隋代,此前,选拔官吏主要是实行“选士”“察举”“九品中正”制度。()4.“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士。始于隋,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有乡试、会试、殿试等。()5.“举人”在科举时代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人京应试的士人,是没有学历的人。()(二)学校6.在宋代,主管教化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用来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8.中国古代历代官府所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称为“官学”。由政府供应“廪膳”,选派老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9.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学问,为国家培育人才。()10.古代私人设立的学校为私塾。一般仅有一位老师,施行个别教学,强调记忆背诵。学习人数、学生年龄、所学程度、所学内容和学习年限都没有限定。()(三)学生11.科举考试中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唐代投考进士的考生皆由地方解送入京赴试,称为解或解送,故后世称乡试为解试。()12.古代向最高统治者荐举人才的制度,泛称贡士,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以后成为对举子的一种称谓。()13.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14.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15.科举考试中,通过进士科考试,考中者称为进士。()16.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其次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四)教材17.《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鲁史加以整理修订而成,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18.“四书”是《论语》《孟子》《高校》《中庸》的合称,起初与“五经”同为封建学校及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19.从汉代起先,孔子编订的“五经”长期成为教学用书,后来被定为科举应试的标准用书。()20.《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21.《尚书》亦称《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22.《高校》是儒家经典之一,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是曾子所作。()23.《中庸》强调“诚”,把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与认知方法。()(五)考试24.明清时期称每三年实行一次的乡试为“大比”。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乡试之年遂称为大比之年。()25.明清时期在各省省城每三年实行一次乡试,因在秋季实行,所以又称其为秋试、秋闱。考中者为举人,可参与其次年在京城实行的会试。()26.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为重要的科目。宋以后其他科目多废,进士科遂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科目。()27.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初级入学考试称为“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考中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28.明清时期各省举人在京城参与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实行,也叫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礼闱。()29.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因在皇宫内大殿上实行而被称为“殿试”,亦称廷试。()30.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自我诊断]1.√2.ד学在官府”是夏、商、周三代学校制度的主要特征。其教化的目的主要是培育宗法制度的世袭接班人。只有王公贵族子弟才能入学,一般平民子弟很难有就学机会。后被封建官学和私学代替。3.√4.√5.×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与乡试取中第一名的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合称“三元”。6.√7.√8.√9.×夏代称学校为“校”,商代为“序”,周代为“庠”。称谓不同,分工也不同。“庠”的主要功能是哺育、培育;“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学问;“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秦代以后此称不再运用。10.√11.√12.√13.×明清科举考试,凡应考生员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14.ד秀才”原指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置秀才科,后停废;后遂渐渐成为对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后专称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15.√16.√17.√18.×宋代以《孟子》《论语》,并取《礼记》中的《高校》《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相配。南宋朱熹对“四书”做了全面而系统的注释,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从今定。此后,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科举八股文限在“四书”词句中出题。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五、天文地理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一)天文1.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终一天称“晦”。()2.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当夜23点至翌日1点。()3.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4.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既望”是阴历每月十六日,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5.古人认为恒星相互的位置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就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选择了黄道和赤道,即地球上的“赤道”作为标记。()(二)地理6.秦汉时普遍以潼关或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为关东、关西。()7.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四关之中取名为“关中”。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自然屏障,使关中成了兵家必争之地。()8.古代文章中的“江河”多专指长江、黄河。()9.“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又称“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10.关内,指今山海关以西地区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11.“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12.秦汉前古代越族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各部落各出名称,而统称“百粤”,也叫“百越”。()13.“九州”“海内”都是我国古代的旧称。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14.“中原”即“中州、中土”,是区分于边疆地区的说法。狭义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15.“秦中”是古地区名,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16.“阳关”,一般指西汉所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旁边的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17.“少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部。汉宣帝许后葬于鸿固原,因其陵小于汉宣帝的杜陵,故称“少陵”。()18.“塞外”又名塞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包括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等地。()19.“易水”在河北西部,源自易县境内,有中、南、北三支流,汇流后入南拒马河,最终注入大清河。()20.“姑苏”是江苏省苏州市的别称,因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唐代诗人张继有《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其中的姑苏城即苏州。()21.今江苏镇江,自东晋、南朝时起,因其城凭山(城东京岘山)临江(长江),故称“京口”。()22.“长安”是我国古都之一。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汉城在今西安西北,四周二十五千米。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奠定今西安城基础。()23.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自我诊断]1.√2.√3.√4.√5.×这里的“赤道”不是指地球上的赤道,而是指天赤道。选择了赤道旁边的二十八星区作为观测的标记,就叫作“二十八宿”。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然后将每个方位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并称为“四象”)。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ד‘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错,“师”在旧时大多指军队。六、传统节日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春节”“年”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夏历把月亮的圆缺周期称为“月”,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2.春节团聚的习俗,凸显了人们对家庭的依恋和责任,也表现了对故土、家乡的深厚情怀。()3.“二十四,扫房子”,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4.元宵节,为每年正月十五,古时称上元节。一说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逐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求好的收成。()5.元宵节时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6.清明节除了祭扫外,还有“插柳”的习俗。关于其来源存在不同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此习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传闻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清明节“插柳”即为纪念介子推。()7.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8.阴历五月初五为“端午”。五月初五早期有纪念春秋时期吴国被无辜杀害的功臣伍子胥的日子的说法,后来,大多数人认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9.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源于屈原投汨罗江后,人们纷纷划着龙舟,把糯米和面粉饼子投入江心,避开鱼虾咬吃屈原的尸体。()10.“七夕”指阴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古代神话传闻中牛郎、织女会面于天河鹊桥。()11.“中秋”,顾名思义,就是时值秋季的正中,指阴历八月十五日。这天晚上,月圆桂香,全家团聚,吃月饼、赏月、祭月。()12.《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自我诊断]1.√2.√3.√4.√5.√6.√7.√8.√9.√10.√11.√12.√七、古代典籍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料汇编,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2.《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国别体史书,作者不详,由西汉刘向编辑整理,全书共三十三篇。()3.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的史书叫“正史”。()4.依据体例来分,史书可以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国别体的主要代表是《国语》,记载周代历史。()5.《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翔实的编年体史书,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典籍,也是我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7.《汉书》又称《前汉书》,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探讨西汉历史的基本文献。()8.《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9.《三坟》《五典》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自我诊断]1.√2.√3.√4.√5.√6.√7.√8.√9.√八、作家作品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闻名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2.“风”和“骚”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是《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的并称。()3.“乐府双璧”是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的喻称。这两首民歌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有极高的价值。()4.“班马”是汉代历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和班固的并称,二人的代表作分别是《史记》和《后汉书》,这两部作品在我国史传文学中有很高的成就。()5.“三曹”是汉魏之际(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并称。“三曹”中曹植的艺术成就最高。()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自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7.《楚辞》是一部收录屈原作品的诗歌总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鼻祖。()8.“竹林七贤”是魏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的并称。他们的创作风格各有不同,但都表达出了对当时的恐怖政治和绮靡之风的不满。()9.“元白”是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人物,树起了一面“通俗诗派”的大旗。()10.“三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并称,又有老苏、大苏、小苏之称。三人中,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11.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称为元杂剧的四大悲剧,体现了元杂剧的最高水平。()12.《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并称“临川四梦”,是元代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四部传奇作品。()13.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立刻》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堪称元杂剧中的不朽之作。()[自我诊断]1.√2.√3.√4.×班固的代表作是《汉书》。5.√6.√7.×西汉时,《楚辞》由刘向编辑而成,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楚人宋玉和汉代一些文人的作品。作品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多采纳铺陈、夸张的手法,抒情色调显明浓郁。8.√9.√10.√11.√12.×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家。因为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故称其经典名作为“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所居之处为“玉茗堂”,所以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最闻名的是《牡丹亭》,是杰出和不朽的浪漫主义戏剧作品。13.√九、文学体裁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词”是一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按谱填写、可以配乐歌颂的韵文形式。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2.“曲”通常指一种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的韵文形式。和词一样,都是协作音乐的长短句。因此,又有词余、乐府等别称。()3.“诗歌”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凡诗都要讲究格律,即在诗篇中对句数、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限制。()4.“绝句”是诗歌的体裁之一,有“两句为联,四句为绝”之说,所以,绝句最大的特征是每首四句。()5.“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格律较严。八句,四韵或五韵。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中间两联必需对仗,诗中每字的平仄也有固定的规则。()6.“辞”是一种古代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楚地,故称“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7.“赋”这种文体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叫“骚赋”;汉代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宋以后,以散文形式写赋,称“文赋”。()8.“铭”是一种刻在碑石或器物上的文辞,商周时多刻于钟鼎上,后来成为一种散文文体,多用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9.“传”或“事略”是记述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又称“传记文”。多实行叙述、描写等手法,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10.“奏议文”是臣子向帝王进呈的奏章,往往有“谏”“疏”“表”等形式。“谏”含规劝义,“疏”含分条陈述义,“表”多用以陈情、谢贺。()11.“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的演出艺术。其中的文学艺术主要是指各种详细样式的戏曲剧本,包括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12.“杂剧”是起源于宋代发展于元代的一种戏剧形式,也称北曲杂剧或元曲。基本角色有四类:旦、末、净、杂。()13.“南戏”是北宋末至明初两百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有多种名称,如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曲戏文等。()14.“对仗”指在诗文中,依据字数相等、语意相关、平仄相反、词类相同等要求,造出对偶的语句。律诗的三、四两句(颔联)和五、六两句(颈联)要求对仗。()[自我诊断]1.√2.√3.×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以“歌”“行”“吟”为载体,也称“古风”。古体诗是唐代格律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主要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及汉魏六朝诗歌。这种诗不大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4.√5.√6.√7.√8.√9.√10.√11.√12.√13.√14.√十、服饰器物推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古代将上下身分为两件的衣服总称为“衣裳”,这里的“衣”和“裳”是两个词,“衣”指上身的衣服,“裳”指下身的衣服,也叫“裙”。()2.“短褐”是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不但重、无光华,而且不暖。对地位低下的人来说,则为平常所穿的衣服,因此“短褐”成了平民的标记。()3.“冠”一般是贵族男子才能运用的头衣。一般只覆盖发髻的部分,有些冠会有冠梁,覆盖住一部分头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476-2025塑料中空成型机安全要求
- 建筑工程门窗分包合同
- 土地买卖合同协议
- 劳动人事合同劳动合同
- 业务代理合同协议
- 建筑清洁劳务合同
- 报社编辑合同协议
- 工程合同中止协议
- 代理饮料保证金合同协议
- 主持协议合同
- 高层住宅柱下独立承台桩基础设计实例
- 《湖南省医疗保险“双通道”管理药品使用申请表》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一)》教学课件(共11张PPT)
- 等保2.0-测评方法手册-excel版
- 国开电大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
- GB/T 7324-2010通用锂基润滑脂
- 分子模拟与药物设计
- 2023年江苏吉尔多肽杯化学竞赛试题WORD版有答案
- 兵团精神讲座-课件
- 红十字基本知识ppt参考课件
- 建设工程招标技术标准和要求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