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7帝国新篇教师用书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7帝国新篇教师用书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7帝国新篇教师用书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7帝国新篇教师用书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话题7帝国新篇教师用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话题7帝国新篇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心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我国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行分别的关系。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创建了一些胜利的阅历,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1)春秋战国时的争霸兼并斗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渐渐融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起先形成。(3)西汉建立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再一次发展。(5)唐宋时期,吐蕃、南诏、靺鞨、女真、党项等西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及与内地联系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旺盛。(6)元朝统一,更促进了民族融合。(7)清朝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2.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1)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地理条件具有整体统一性特点,对于增加中华民族的凝合力产生了极大作用和影响。(2)互补型的经济结构,农耕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互补性特征是导致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3)主体民族——汉族的凝合力作用。(4)广纳百川的中华文化,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形成和发展。(5)源远流长的“大一统”的国家观。3.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心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我国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在清朝统一政权下,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斗争、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一个不行分割的整体,各民族为祖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做斗争,正确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西藏地区: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明确金瓶掣签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2)台湾地区:1683年康熙帝令施琅率军攻入台湾歼灭割据势力;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3)北部和西北地区:康熙帝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的基础上,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北疆等地;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西北边疆。2.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1)清初,郑胜利战胜荷兰收复了台湾。(2)康熙率军战胜了沙俄,迫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3)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三、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1.对外政策趋势:在整体上是趋向保守。由对外经济文化沟通频繁(开放),到转向闭关锁国,失去了对外沟通主动性。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阻碍了中西之间正常的科技、思想、文化沟通,不利于中国的发展。2.传统的对外关系(贸易)达到鼎盛。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古代以加强双方友好往来,传播中华声威为目的的官方中外关系达到最高峰。3.冲突日趋尖锐,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胜利战胜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挡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4.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东来,中国起先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学问。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5.在正值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处于贸易顺差。6.经济文化沟通在肯定范围内发展。7.出现华侨潮,促进了南洋的开发。1.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出当时()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深厚D[“藩”是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结合材料“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处理与俄国的关系”可知,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以及俄国的极度优越感,故D项正确。]2.17世纪,郑胜利所属的郑氏集团从葡萄牙限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等。这反映出当时()A.国际经济区域的互补性B.中国已经主宰远东贸易C.中国海禁政策渐渐松弛D.地方割据促进经济发展A[由材料“从葡萄牙限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可知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通过海外贸易达到国际经济区域的互补,故A项正确。]3.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朝代人物事务结果明朝戚继光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清朝郑胜利郑胜利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被迫倒戈,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清朝康熙雅克萨之战战胜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A.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动C.中华民族抗拒侵略的英勇斗争D.中华民族主动主动对外沟通的表现C[戚继光抗倭、郑胜利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说明是明清时期抗拒外来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的是倭寇,郑胜利击败的是荷兰殖民者,雅克萨之战战胜的是沙俄侵略者,故C项正确。]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明朝加强对地方和边疆的管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史学新论]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心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退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命题思索]明朝时地方和边疆的有效管辖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沟通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1.(权威预料)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复原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今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疆威逼。这一改变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减弱了边地的防卫力气C.明朝对蒙古实行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谐D[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不是农业经济,材料“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说明蒙古经济与中原经济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卫力气,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每个时间段实行的政策不同,不能说明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和材料“复原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疆威逼”,说明经贸往来有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谐,故D项正确。]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定型[史学新论]明清时期,在元朝所开创的空前大一统的基础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定型。受此政治局势的影响,明清两部官修正史——《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表现出四个值得留意的特征:第一,不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境内民族立史传;其次,较少的民族卑视和偏见;第三,重视反映边疆民族地区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第四,重视总结边疆民族政策的利弊得失。而这又能够对明清时期人们尤其是统治者的民族认同心理产生主动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统治者制定边疆民族政策供应有益的阅历借鉴。《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定型,也有肯定的主动作用。——摘自汪增相《明清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定型》[命题思索]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创建了一些胜利的阅历。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敬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权威预料)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入关前到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清朝东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反映了()A.满汉民族关系非常融洽B.专制皇权高度强化C.“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D.地方治理困难重重C[材料表明政府对东北地区的限制越来越强,这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反映了“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与满汉民族关系状况关联不大,故A项错误;B、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解除。]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和“多元一体”[史学新论]现当代中国,关于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的学术探讨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在现实的探讨中必需以“多元文化一体”的看法,坚持中国多民族文化的认同,坚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性,才能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曹顺庆、秦岭《论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命题思索]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和“多元一体”,始终是近几年史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新编中学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对民族文化认同和“多元一体”有较多的介绍和考查要求,值得关注。3.(权威预料)新编中学《中外历史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呈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