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文化学校传承的逻辑前提、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以黄河文化为例中华文化一脉多源、博大精深,由众多区域文化氤氲汇聚而成,在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时代交汇点上,学校如何挖掘区域文化教育价值,实现以“文”化人与以“人”弘文的“双向奔赴”,这是历史赋予学校的时代命题,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黄河文化是众多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维系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文以黄河文化为例,探寻区域文化学校传承的逻辑前提、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以期对其他区域文化学校传承有所镜鉴。一、区域文化学校传承的逻辑前提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对实践对象的认识是人类开展实践活动的前提,既影响着实践活动的价值择取,也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方法路径。就区域文化学校传承这一实践活动而言,其实施的逻辑前提是需明晰区域文化之“名”以及学校传承区域文化之“意”这两个基本问题,也即对“区域文化谓何”的本体廓清及“学校传承为何”的价值厘定。(一)区域文化谓何学界对区域文化谓何的分析林林总总,大致有以下几种:区域文化是某种人文精神,区域文化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区域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模式。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区域文化的本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的局限性。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角度分析,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类的存在物”的统一体,在实践中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三种关系,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文化”,人在维系与他人关系中形成了“制度文化”,人在思考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形成了“精神文化”。基于此,我们认为,区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特定人群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与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以黄河文化为例,各层面的区域文化内涵具体如下。物质层面的区域文化。物质层面的区域文化是特定区域人们为维持个体生命再生产和族群再生产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是“人化自然”最直接的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为了创造历史,就必须生存,就必须解决吃穿住行等基本生产的需要,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从“吃穿住行等基本生产需要”这一角度出发,物质层面的区域文化主要体现为特定区域人们在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制造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就物质层面的黄河文化而言,主要包括“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饮食文化,“冬裘夏葛、百工百衣”的服饰文化,“垒土筑基、布局对称”的建筑文化,“舟车往来、阡陌纵横”的交通文化,“疏河开渠、耘田绩麻”的生产文化,“冶铁制陶、贩盐贩绸”的工商文化,等等。制度层面的区域文化。制度层面的区域文化是特定区域人们为满足与他人交往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是人与社会群体交互作用形成的产物。马克思认为,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但这种生产又是和交往分不开的,“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生产决定的”。按照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从不同类型交往方式出发,制度层面的区域文化又包括以强制约束力为特征的显性制度文化和以约定俗成为特征的隐性制度文化两个类型。就制度层面的黄河文化而言,主要含有“劝课农商、富民厚生”的经济文化,“民为邦本、政以德治”的政治文化,“孝老尊亲、长幼有节”的家庭文化,“好客乐友、讲信修睦”的社交文化,等等。精神层面的区域文化。精神层面的区域文化是特定区域人们为把握自然社会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是客观外界观念化的集中反映。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依据这一论断,精神层面的区域文化主要包括生态理念、思维方式、价值立场、审美情趣等要素。就精神层面的黄河文化而言,主要含有“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重义轻利、向善求仁”的价值取向,“中正平和、厚重典雅”的审美风格,等等。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人们对于一个概念的理解最集中地通过使用该概念得以体现,即“意义”存在于“用法”之中。如果从“学校传承”这一“用法”分析,我们认为,制度与精神层面的区域文化比物质层面的区域文化更具有传承意义,因为,两者更能体现人的类本质特征,更能以知识迁移方式实现自我塑造与自我超越,因此也就更具育人价值和传承意义。(二)“区域文化学校传承”为何区域文化之所以需要在学校传承,是由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区域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学校教育的天然属性决定的。社会发展为区域文化学校传承提供了时代机遇。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文化是民族的徽章与图腾,是民族得以永续发展的血脉与灵魂,文化建设关乎民族荣辱兴衰,关系国家贫富强弱,关联民心向背得失。以传承区域文化为驱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是社会赋予时代的重要使命,也是区域文化自身得以发展繁荣的宝贵机遇。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中,学校又肩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使命。把握住文化使命与教育使命双重机遇叠加期,学校以区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以时代新人赓续区域文化,是顺应社会发展大势的应然之举。区域文化的内在特质为其学校传承提供了内容参照。如《左传》所言,“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受自然环境、历史传承及族群交流等因素影响,区域文化形成了本土适应性、受众普遍性和风格独特性等特质,并以一种地方知识的形式影响着特定区域人们的生产与交往。就黄河文化而言,黄河流域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农业种植经验和兴修水利知识,在历代王朝兴替中积累了丰富的安身立命智慧与治国理政策略,为区域人们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为区域社会发展构筑了巨大的“知识宝库”。斯文在兹,学校需就“地”取文化之“材”,因“地”制育人之“宜”,把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区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这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的天然属性为区域文化传承提供了现实可能。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学校教育是一种文化再生产过程,具有文化传承的天然属性。英国教育家巴兹尔·伯恩斯坦在《教育的仪式》中提出,学校通过制定共识性仪式,让处于同一学校的人凝结成一个道德群体,进而将这些价值规范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达成一致。这与《学记》中“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的认识可谓如出一辙。中华优秀文化与区域文化存在着“月映百川、理一分殊”的关系,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众多区域文化无不蕴含着各地区各族群共同的生存法则与处世智慧,在交流交融中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在传承传播中编织成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谱系,在“两个结合”中日益焕发出蓬勃的活力。以汇聚中华民族磅礴伟力为出发点,以发掘区域文化育人张力为切入点,学校通过确立教育目标、编制课程方案、开展教学活动等方式使人由“自然存在”转化为“文化存在”,由“个体存在”生成为“社会存在”,这为区域文化学校传承提供了现实可能。二、区域文化学校传承的价值意蕴在明晰区域文化“谓何”与“为何”的逻辑前提下,对区域文化学校传承价值意蕴的剖析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马克思认为,价值“表示物的对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等属性”,“是从人们对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五育并举角度分析,区域文化学校传承的价值意蕴体现在如下方面。(一)以区域文化培根铸魂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承载着区域人们热爱故土、守望家园的乡土情怀,镌刻着先民祖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足迹,记录着郡望贤达高举远慕、高风亮节的历史故事,流传着英雄楷模建功立业、造福桑梓的时代佳话,为区域发展铸牢了坚实的道德之“根”与精神之“魂”。以区域文化之“根”培育学生安身立命之“根”,用区域文化之“魂”浇筑学生发展成长之“魂”,既是区域文化薪火相传之职责,更是学校立德树人之使命。就黄河文化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黄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根”与“魂”,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与“魂”。黄河文化培根铸魂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以感知黄河文化所孕育的“龙的传人”“同根同源”等民族心理为因循,可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以了解黄河流域“后稷稼穑”“舜耕历山”等农耕文化为依托,可让学生树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三是以领略九曲黄河穿山越岭、奔腾向前的无畏气概为烛照,可培养学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坚韧性格;四是以学习发端于黄河流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儒家文化为主轴,可让学生形成崇德向善、修身利人的道德观念;五是以理解黄河文化与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其他区域文化互通互鉴为指向,可培养学生“尚和合”“求大同”的博大胸襟;六是以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等为主轴,可培养学生的初心使命意识;七是以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为支点,可培养学生的担当奉献品质。(二)以区域文化启智增慧美德出于知识。德国教育家雅思贝尔斯认为,将儿童培养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意味着两点,首先是唤醒共同体的历史性精神,其次是教授和操练未来职业所必不可少的知识,两者不可偏废。区域文化除具有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价值外,还具有丰富其知识、增进其智慧的作用。以黄河文化为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黄河流域人们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知识,并以文章典籍为载体向人类贡献了独特的“东方智慧”。黄河文化启智增慧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易经》《道德经》等文化元典,可让学生形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整体思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直觉思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和思维;二是通过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可让学生了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中华心法,“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社交准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路径;三是通过学习《甘石星经》《水经注》《史记》等天文地理历史类著作,可让学生洞察“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万千气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盛衰兴亡;四是通过学习《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数学类著作,可培养学生“万物皆数”的数理逻辑,“寓理于算”的算术智慧;五是通过学习《考工记》《梦溪笔谈》《齐民要术》等生产制造类著作,可让学生领略“采桑绩麻,不违农时”的耕种稼穑之术,“雕琢刻镂,技近乎道”的百工居肆之巧,“出神入化,浑然天成”的器物创制之妙;六是通过学习《孙子兵法》《尉缭子》等军事类著作,可让学生体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谋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略主动,“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战术灵活。(三)以区域文化强体健魄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健康体魄是学生涵养道德、增进学识、奉献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历史发展中,区域人们依据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创制出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体育文化,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体育资源。就黄河文化而言,黄河流经山地峡谷、盆地平原,广袤复杂的地形为黄河流域人们骑马射箭、蹴鞠对弈等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地利之便。以黄河文化强体健魄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千金方》等中医精髓,可让学生树立“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生命认知,具备“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养生智慧;二是通过习练宁夏“潭腿”、陕西红拳、河南少林拳、山东查拳等各类武术拳种,可让学生体认“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习武做事之道,感悟“静如卧虎伏地,动如蛟龙出海”形意结合之妙,领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内外兼修之要;三是通过开展摔跤、踩高跷、放风筝、滚铁环、鞭陀螺等民俗体育活动,可让学生欣赏“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精湛技艺,领略“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壮观场面,品味“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愉悦之情。(四)以区域文化育美润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寓乐于教、寓美于教不仅是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是教育的境界追求。我国幅员辽阔,形成了“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的区域美学风格。学校挖掘区域美育资源,既有利于中华美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陶冶与人格的完善。以黄河文化为例,黄河流域丰富多样的山川地貌、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和生生不息的历史演进为黄河区域美学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形成了身体与心灵、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审美、艺术与人生和谐交融、尽善尽美的美学风格,为人们“诗意的栖居”提供了审美参照。黄河文化育美润心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通过观赏黄河、泰山、华山、嵩山等自然风光,可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河锦绣壮丽之美;二是通过吟诵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可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抑扬顿挫之美;三是通过观看陇剧、秦腔、晋剧、蒲剧、豫剧、吕剧、柳子戏、平弦戏、渔鼓戏、上党落子、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演出,可让学生欣赏黄河戏曲多姿多彩之美;四是通过颂唱《黄河大合唱》《黄土高坡》等经典歌曲及信天游、花儿、黄河号子等民歌民谣,可让学生感受黄河音乐荡气回肠之美;五是通过观赏《丝路花雨》《长安乐舞》《敦煌乐舞》等民族乐舞及陕北秧歌、安塞腰鼓等民间舞蹈,可让学生领略黄河舞蹈粗犷豪放之美;六是通过鉴赏柳公权等名家书法、《步辇图》等历代名画、大同云冈石窟等佛像雕塑等,可让学生赏析黄河书画风格纷呈之美;七是通过欣赏陕西皮影、山西剪纸、河南泥塑、山东木版年画等非遗作品,可让学生领略黄河民间工艺惟妙惟肖之美;八是通过参观莫高窟、大雁塔、悬空寺等建筑景观,可让学生体会黄河生产建造巧夺天工之美。(五)以区域文化促劳砺行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认为,“人的突出特征,不是他的形而上学的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人的劳作怎样,人的本质就怎样”。人是劳动的产物,人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具体特性。区域文化是区域人们劳动实践的产物,把区域文化所蕴含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等要素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必备的劳动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扎根本土、心系故园、报效家国的人格品质。就黄河文化而言,千百年来,黄河流域人们播五谷,治水患,兴百业,形成了勤劳善良、朴实厚重的族群特性,并渗透到每个黄河儿女的精神基因之中。以黄河文化促劳砺行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通过讲解嫘祖养蚕、舜耕历山、大禹治水等黄河流域历代名人劳作故事,可培养学生爱劳崇劳意识;二是通过诵读“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人勤地不懒”等传统诗词农谚,可培养学生勤奋刻苦品格;三是通过参观南泥湾、红旗渠等劳动示范场所,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四是通过观摩黄河流域传统工艺制作、先进产品研发等,可提升学生能劳善劳能力;五是通过社区公益、助农助企等劳动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形成“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的踏实务实品质。三、区域文化学校传承的实现路径学校是陶铸群英、化育群伦的主要场所,肩负着“教以成人”和“文以化人”的职责使命。我国历来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孟子为此也曾擘画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社会治理蓝图。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进程中,学校需胸怀国之大者,以区域文化传承为抓手,把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熔铸到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人脉”之中,从发展愿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多样化探索。(一)围绕学校发展愿景,做好区域文化传承整体规划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全体成员基于学校现实与未来而作出的规划设计,包括学校使命、核心理念、任务举措等构成要素。以黄河文化为例,区域文化传承融入学校发展愿景可采取如下举措:一是在把黄河文化传承作为学校发展重要职责使命,提高愿景站位,主动对接国家社会发展之需,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高扬黄河文化传承大纛,把黄河文化所具备的开拓进取、兼容并蓄、务实坚韧等精神品质纳入学校发展核心理念,使之成为立校之基、兴校之本、强校之魂,为学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是提高校长愿景领导力,通过汇聚办学合力探索构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等多元育人体系,把黄河文化育人要素纳入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领域各环节。(二)依据学校育人对象心理特征,开展区域文化传承内容设计区域文化学校传承内容设计,除考虑区域文化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呈现方式等本体特征外,还需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情绪兴趣等心理特征。只有当传承内容与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相契合时,区域文化传承才更有实效性。小学阶段学校可围绕培养学生区域文化感知力设计传承内容。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形象思维为主等心理特征,学校宜着重培养学生区域文化感知力,引导小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黄河文化传承而言,一是围绕培根铸魂价值,可讲述区域民间传说和革命战斗故事,举办“我敬佩的家乡革命英雄人物”主题报告会;二是围绕启智增慧价值,可讲解区域气象知识,观察动植物生长状况;三是围绕强体健魄价值,可开展踢毽子、滚铁环等富有“儿童味”和“家乡味”的体育活动;四是围绕育美润心价值,可教唱富有黄河文化特色的儿歌童谣,欣赏剪纸、皮影、年画等传统工艺;五是围绕促劳砺行价值,可让学生聆听劳动模范创业故事,参观学校周边农耕基地或知名企业。初中阶段学校可围绕培养学生区域文化理解力设计传承内容。针对初中生有意记忆明显发展、逻辑思维渐趋增强等心理特征,学校以增强区域文化理解力为重点,引导初中生提高区域文化认同度。就黄河文化传承而言,一是围绕培根铸魂价值,可让学生搜集整理民间谚语,诵读仁人志士经典诗篇;二是围绕启智增慧价值,可让学生感知《易经》《道德经》选篇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理解《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所呈现的科学精神;三是围绕强体健魄价值,可让学生参加家乡运动会,习练区域武术项目;四是围绕育美润心功能,可让学生学唱黄河主题歌曲,欣赏黄河主题绘画名作;五是围绕促劳砺行功能,学校可组织劳模事迹报告会,开展社区公益活动等。高中阶段学校可围绕培养学生区域文化感悟力设计传承内容。针对高中生抽象逻辑和辩证逻辑协调发展、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明显增强等心理特征,学校以增强学生对区域文化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高中生感悟区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就黄河文化传承而言,一是围绕培根铸魂价值,通过阅读诗文名篇让学生体认古圣先贤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追求,通过凭吊革命战争遗址让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二是围绕启智增慧价值,学校可组织观察黄河气候气象,举办黄河主题科技创新活动;三是围绕强体健魄价值,学校可建立传统武术学习社团;四是围绕育美润心价值,学校可举办“非遗”学习活动,开展音乐舞蹈及美术创编设计等;五是围绕促劳砺行价值,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厂矿企业,引导学生开展生涯规划设计。(三)夯实学校育人平台,推进黄河文化传承课程建设课程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核心平台,也是“文化资本”转化为“育人资本”的重要载体。围绕区域文化传承,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可做如下尝试。建立课程目标对应矩阵。学校可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梳理出各学科课程目标要素与黄河文化育人目标要素,通过建立目标矩阵方式实现学科教学与区域文化传承有效衔接。以黄河文化为例,语文课程可围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学科核心素养,从黄河文化中梳理出相应的育人目标,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文化气象,言简意赅、词约义丰的汉语风貌,言近旨远、守中致和的思维表达,托物言志、寓情于理的美学风格等;道德与法治课程可围绕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梳理出相应的育人目标,如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慎独慎微、见贤思齐的个人修养,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人格养成,明礼守信、奉公守法的法纪意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价值追求,苍生为念、心忧黎庶的使命担当等;地理课程可围绕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梳理出相应的育人目标,如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天地化生、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生长认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活策略,躬行践履、精进力行的生命品格等。优化课程设置方式。区域文化传承可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开设要求优化设置方式。就黄河文化传承而言,一是可在国家课程中以开设专题方式融入黄河文化传承内容,如语文课程可开设“黄河与汉字文化”“黄河与唐诗宋词”等专题,历史课程可开设“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与汉唐气象”“黄河与走向复兴”等专题,地理课程可开设“黄河泥沙治理”“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专题,艺术课程可开设“黄河民族器乐”“黄河传统书画”等专题;二是可在地方课程中开展“黄河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如开展“黄河生态与社会发展”主题学习,结合地理、生物学、科学等学科知识,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走访、新闻录制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三是可开发富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沿黄学校可根据本地文化特色开设诸如“敦煌壁画”“华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江山实验校2025年初三重点班下学期开学生物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台州市第四协作区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统一调研测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县2025届初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网考)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琼台师范学院《中外音乐史II》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广饶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4月联考物理试题(详细答案版)含解析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专业英语及科技论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太极与健身》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工学院《戏剧鉴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阿勒泰第二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下第8周测试题含解析
- 郑州财经学院《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防高处坠落安全技术交底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 引水式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附真题答案】
- (门式起重机)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技术 课件 模块六 集成厨房
- 2024技术负责人劳动合同的模板
- 宫颈癌转诊工作制度
- 2024年河南省安阳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 二轮专题:《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
- 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工程日常质量巡查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