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天壹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_第1页
湖南省天壹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_第2页
湖南省天壹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_第3页
湖南省天壹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_第4页
湖南省天壹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2025年上学期3月高二大联考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煲喬可蟹号因此驿我们的同志,【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本源的问题,是主要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依据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两大派别;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反映存在,对此所作的不同回答,哲学家们被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毛泽东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是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根本原则的坚持和发挥。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一开头就写道:“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在这里,毛泽东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两种基本形式,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对物质和精神、社会存在和人们的思想的先后秩序、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问题,作了十分清楚、明白的回答。“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科学命题,正是在肯定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对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所作的高度概括。“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不仅肯定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原理,而且阐明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物质变精神,就是把物质作为第一性的东西精神作为第二性的东西来看待的。这就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确立了物质对精神、客观对主观的根源性地位。即使是经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改造过的物质,也同样具有这种不依赖于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认识的根源性。精神变物质以物质变精神为前提,没有物质,没有客观外界及其规律性,就不会有任何的精神现象的产生,当然也就无精神变物质的问题可言。这一方面表明了精神反映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另一方面表明精神没有变成第一性的东西,精神只能从物质中产生、变来,在任何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都不存在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实体。这也是对认识论的唯物论的反应。其次,“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更深刻地反映了认识过程中物质和精神的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的认识论的辩证法问题。列宁说:“不仅从物质到意识的转化是辩证的,而且从感觉到思想的转化等等也是辩证的。”列宁在这里所讲的“物质到意识的转化”,也就是物质变精神的意思。物质变精神是一个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能动的飞跃,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转化为人的主观认识的内容。精神变物质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以后,并在其指导下,按照人的需要来创造、改变物质世界。作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错误,而且也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摘编自唐梅芳、周以俊《冕赟个路医确界想是从哪里来的>》)【高二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也是毛泽东所认为的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B.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是曲折的,就社会斗争层面而言,主要源于先进势力的斗争力量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C.“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认识,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可知论的基本思想。D.毛泽东对于认识过程两个阶段的认识,既是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根本原则的坚持,又有自己的阐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结果,相比于社会斗争中的结果,更能直接反映出认识正确与否。B.“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的“正确思想”,需要实践和理论多次交替验证才能形成。C.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主观自生的以及是上天的启示,这可能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所持的观点。D.人们常说的“相由心生”体现了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即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一认识论。3.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一中所说的第一次飞跃或第二次飞跃的一项是(3分)A.学校组织同学们观察春天的植物生长,某同学种下了向日葵种子,每天记录下了植物生长的高度,并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了叶片形状、大小及颜色。B.某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环保建筑材料,通过理论计算证明其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随后便在全国范围内全力投放。C.医生观察到患者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的症状,在收集大量病例数据之后,运用医学知识进行分析,发现这是一种攻击人体呼吸系统等器官的新型病毒。D.教育专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它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于是开始大力推广到各级学校。4.基于重读视角,第二则材料对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作出了哪些阐释与拓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5.有人认为“人工智能(chatgpt、豆包、deepseek……)只是思想的搬运工”。请根据材料一对这句话进行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李海燕当年我离开爷爷家的时候,徒河还在,它贴着村庄后身,由西向东,滔滔不绝。爷爷的屋子里,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水腥味和哗哗的流水声。等我再次回到爷爷家中,爷爷已病重垂危。爷爷的双眼凹成两眼灶,里面盛着燃过头的死灰。我的免费爵嚼卷祛釜爹眼黑敦光,倏地从死【高二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裕涟和竹竿,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一个挂在炕头墙上,一个戳在炕沿和炕墙的角落。岁月给它们包裹了一层黑兮兮的尘埃,但坚硬的骨节,还依稀可见。我又想起了那个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时候,那个爷爷不断地给我加深记忆的更像一个故事的傍晚。那个傍晚,晚霞点燃了整条徒河。街上乱哄哄的,吆喝声和枪声响成一片。父亲慌不择路地推开一扇门。父亲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没等爷爷作出回应,父亲跪下磕了三个头,转身出了后门,一头扎进红色的徒河水中。爷爷披着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室息的感觉,使我无法大放悲声。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屋里暗了,街上终于安静下来,爷爷才把我从被子里放摸。第二天,天还没亮,爷爷领我出了门,回来的时候,我是爷爷口中路上捡来的孩子。爷爷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后,疲惫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脉搏,在灯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动着。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颤动一下。我知道爷爷的心还醒着,他在用心感知着这个世界,感知着我的存在。炕沿上坐着三个上了些年纪的妇人,每人怀里抱着一团白布,忙着给爷爷的晚人缝孝。爷爷的晚人不多,除了两个远房侄子,就是我和父亲。关于我和父亲给不给爷爷戴孝,爷爷的侄子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我和父亲几乎同时用军人的果断说,当然戴。没人说一句多余的话,都在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就在这种近乎残忍的等待中,我隐隐地听到了徒河流动的声音,哗啦,哗啦……隐忍而强烈。我附在爷爷耳边,激动地说,爷爷,我听到徒河的流水声了。爷爷把眼睁开,眼光再次明亮起来,他似乎也听到了,脸上肌肉颤动,嘴唇翕动。就在这时,那个裕链发出一声沉闷的断裂声,从墙上掉了下来。再看爷爷,脸上挂着微笑和眼悠扬的唢呐声,填满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却越发地空落。横跨山水回来,爷爷去了,徒河也不在了,此时徒河流淌的地方是一片玉米地。几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山洪,践踏了沿岸的十八个村庄,徒河被迫离开原来的流域,迁至卧佛山北边。遥遥可见的卧佛山,并不高大,却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挡得严严实实。那个黄昏以后,父亲杳无音信。我渐渐地忘记了一些事,跟爷爷亲近了起来。每天,爷爷穿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裕涟,左手领着我,右手拿着一根竹竿,沿着徒河边那条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走进村庄后,爷爷从裕链里掏出一块竹板和一截竹竿,有节奏地敲着,清脆的声音便在街面上响起来,这时就有人推开门招呼爷爷。他们叫爷爷先生。爷爷低头对我挤一下眼,意思是说,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时候,我能吃到一个糖人儿,或者一根棉花糖。我八岁那年,爷爷把我送到徒河对岸的学堂里读书。爷凳赛喬斟卷公号小越季{很小的船)接我上下学。小划子横向划开徒河水,拖着一条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对岸。第二年,学堂变成了村小学,也修了桥。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学,唯独我每天还是由爷爷接送。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爷爷领着一个穿着军装的人,到学校接我放学。爷爷说那人是我爹。那是个陌生的男人。爷爷又给我讲那天傍晚的事。我要跟父亲走了,父亲执意要爷爷跟我们一起走。爷爷说他把我完好无缺地交给父亲就完事了,他不会离开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不能适应没有爷爷和徒河流水声的日子。夜向深处滑去,人们歇了,唢呐声也歇了。我来到后院,来到那些玉米面前。我蹲下来,伸出手去,像少年时撩拨徒河水那样,触到的却是生硬的玉米叶子。我站了很久,直至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再露出晨曦来。此时无风,荒野静谧,我望着卧佛山,努力捕捉着昨天夜里听到的流水声,却只有玉米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我脚下踩着的还是那条路,只是比原来平坦了许多。我好像看见一个失明的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裕链,左手领着一个中共地下党员面临危境时留下的年幼的孩子,右手拿着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点着坑坑洼洼的路面,向徒河边走去,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有删改)【注】①徒河:也叫屠河,为古称,现名女儿河。蒙古语称“鄂钦河”或“乌馨河”。源头在辽宁兴城市药王庙乡西南侧张茂山(海拔696.7米)东北麓。河程全长142.6公里,是辽宁锦州地区的母亲河。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篇就将爷爷和徒河牵连在一起,不仅引出了回忆,更是暗寓爷爷的生命与徒河密不可分。B.前文隐去父亲离开的原因,引发了读者猜测,而结尾答案的揭晓,也使临危托孤变得合情合理。C.文中的“裕链”和“竹竿”有特定意味,凸显了当时普通民众生活条件的艰难,巧妙地表现了主题。D.“傍晚”在文章中屡次出现,体现了它对“我”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它给“我”带来的难忘印象。7.下列对爷爷形象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爷爷的形象是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来完成刻画的,这一有限视角的使用,给爷爷的经历留下了想象空间,增添了神秘感。B.作者用带有象征性的比喻来描写爷爷垂危时的双眼,形象生动又意蕴丰富,喻指爷爷跌宕起伏的一生,引领后文。C.“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表现了爷爷的紧张与不安,“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是爷爷当时内心世界的外化。D.反复地摇、抛、摸铜钱的细节,形象地展现了爷爷收留“我”时内心的矛盾挣扎,表现出爷爷动乱之际收留我的不易。【高二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高二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8.文中多次出现“徒河”这一意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9.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人认为反常规表达增强了艺术效果,有人认为不够准确简洁,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娥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贴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①也,窃为陛下惜之!”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天下既定A|民亡|B盖藏C自天子不能具|D醇驷E而将相F或乘|G|牛车。【高二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富有政治才干,皇帝曾与大臣商议让他担任公卿之位,但因遭到权贵诋毁,文帝不仅疏远了他,还将其贬为长沙王太傅。B.文帝即位后奉行节俭,以此安定百姓,但当时出现了“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的不良社会现象,基于这一背景贾谊提出了谏言。C.贾谊认为,弃农经商、食者众多,奢靡之风渐长均为国之祸害。如果这两大祸害公然盛行,无人制止,国家财产终将趋向枯竭。D.对于人们的忧虑不安以及贩卖自己的爵级、孩子此类事情,皇上听闻后并不感到震惊,贾谊借用反问的形式来强化自己的不解。(1)后岁余,贾生征见。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4分)(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4分)14.上疏劝谏是历朝臣子的职守之一,贾谊多次对文帝进行谏言以推行自己的主张,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贾谊谏言主张成功的原因。(3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鹚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注】①鸡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饱含着诗人的无限感怀。C.尾联说昔日壮心满怀,如今报国无门,豪情早已荡然无存,且于醉酒中消遣度日。D.全诗融景、事、情于一体,然章法井然,颈联写景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16.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有对早年岁月的观照,但情感表达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谈谈它们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点。(6分)【高二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 "两句提醒同学们要注意细节,防微杜渐。清醒的认知,又充分讴歌了志士为保卫家国而献身的精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哪吒》系列影片将中国传统神话与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