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生于忧患》-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1页
专题15:《生于忧患》-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2页
专题15:《生于忧患》-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3页
专题15:《生于忧患》-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4页
专题15:《生于忧患》-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5:《生于忧患》

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通关训练

(2023・浙江•模拟预测)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舜发于破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愉。入则无法家挪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I)舜发于螂声之中(2)室本其身_______________

(3)衡于虑_______________(4)而后脸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曾益其所不能D.人则无法家拂士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义中的画线句。

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

论点:V

5.《格言联嘿》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答案】1.田地财资缺乏同“横”,梗塞、不顺了解、明白2.A3.(一个

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

往往就容易灭亡。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

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等现象。

(I)句意:舜在田野中被任用。联亩:田地。

(2)句意: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3)句意:思虑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4)句意:才能被人们了解。嗡:了解、明白。

2.此题考查通假字。

A.句意: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无通假字:

B.句意: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衡:同“横、',梗塞、不顺;

C.句意:不断增长他的才干。曾:同“增”,增加:

D.句意: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

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Hi: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恒:往往;亡:灭亡。

4.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意思是自古以来的帝王,

在忧患危难时,就会任用贤能接受劝谏,而一旦到了环境安乐的时候,就必定会宽松懈怠,使劝谏的人战

战蜕兢,心怀恐惧,这样日月交替,直至灭亡。这就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意思是:天要使一个人遭祸,必先给他一点小小的

好处使他轻信;天要使一个人受福,必先给他一点小小的祸患使他有所警惕。“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意思

是: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即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

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所以和下联表达的意思一致。

【点睛】参考译文:

舜在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出

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召用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成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

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

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

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

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

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牛.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023・广东・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舜国于映亩之中

②人恒过_______________

③衡于虑________________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得出观点——成大业之人都要吃大苦,这样才能锻炼

意志,增长才干。

B.第二段先谈个人成才后论国,先论“生于忧患”,再论"死于安乐

C.本文善用排比,既有不可挡的气势,也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D.本文前半部分侧重从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后半部分则侧重于从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答案】6.被选拔(被任用、被选举);犯过错(动词:犯错、犯错误);通“横”,堵塞7.①

用来(用这些方法来,通过这来:以此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

②这样以后才知道,因为忧患得以生存,因为沉迷安乐而衰亡。8.D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发:被选拔(被任用、被选举)。

②句意:一个人常常犯错。过:犯过错(动词:犯错、犯错误)。

③句意:思虑阻塞。衡:通“横”,堵塞。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所以,用来;忍,使……坚忍;曾,增加。

②然,这样;知,懂得;于,在.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本文前半部分侧重分析客观因素,后半部分侧重分析主观因素。

故选Do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

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敬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I口I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

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

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刍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

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023•吉林・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群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上,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奥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B.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

C.增益其所不能香远益清

D.降大任于是人是亦不可以己乎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与《鱼我所欲也》相同。

B.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位圣贤共同特点是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成就大业。

C.文章从个人成才和国家治理两方面展开论述,一详一略。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11借鉴本文的观点,说说我们应当怎样面对逆境与顺境。

【答案】9.D10.A11.孟子认为“生于忧患”,我们应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坚韧性情,增长才干;

孟子还提醒我们“死于安乐”,面对顺境,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心存忧患意识,避免消磨了意志

导致祸患的来临。

【解析】9.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士:狱官/将士:

B.市;市井/买;

C.益:增力口/更加;

D.是:都是“代词,这”;

故选D。

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本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是文末归纳出中心论点:《鱼我所欲也》是在文章的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类

比,提出中心论点的。

故选A“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本文中孟子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人因有忧患意识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却

足以而使人败亡。在人生的旅途让,长期处于逆境的人,由于看不到光明的前程,比较容易产生气馁的情

绪,然而,逆境同时也是磨炼人们意志的极好机会。一个人如果能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坦然面对眼

前的黑暗,锲而不舍,最终必然可以走向成功。相反,如果过度贪图安逸的心态也足以葬送•个原本有希

望走向成功的生命。因此,面对逆境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为理解不懈地努力奋斗;面对顺境,我们应该居

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据此理解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他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

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

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

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

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

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上,国外没有与

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

乐使人灭亡。

(2023•黑龙江哈尔滨•统考三模)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涉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I)举:(2)拂: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从选文内容来看,作者认为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分别是什么?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的国内外条件分

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回答。

【答案】12.(1)选拔、任用(2)违背13.(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

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C

(2)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1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艰苦环

境为磨炼,主观因素是思想斗争的折磨。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的国内条件是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

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条件是国外要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

【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I)“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举:选拔、任用;

(2)“行拂乱其所为“句意: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拂:违背。

1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

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I)句注意重点字词”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忍),曾益(增加)”要理解正确;

(2)句注意重点字词”征(表现〕,于(在),发(流露),声(言谈),喻(了解,明白)要理解正确。

1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通过各种困难的逆境来磨练自身的品格

意志,增长自身的才能;

结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知,子认为造就人才的

主观因素是:知错能改,有困惑能思虑出解决办法,并付诸实施;

结合“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在国内要有坚守法度的

大生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要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

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

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

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

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

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久乞力猩升停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广西贵港・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宋昭公出亡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②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

侍卸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

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注释]:①鄱:边境。②喟然:叹气的样子。③侍御:侍奉君王的人,这里指侍从妃子。

1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政举事

B.被服以立以我酌油知之

C.故宋昭公亡顶能悟温故呵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所恶有甚干死者

16.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列举的历史事实与后面的议论相辅相成,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孟子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体现了他不仅重视客观因素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主观

因素。

C.本文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结构紧凑,论证严密,具有说

服力。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用排比,有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体现

出孟子的雄辩风格。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8.有人认为,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应该改动,因为现在中国国力强大,最危险

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19.国之兴衰,事关社稷。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并且用一句名

言警句来警示后来人。

【答案】15.C16.A17.(I)(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

增加(增长)他的才干。

(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18.我认为不应该改动。虽然我们国

家现在国力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

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昌盛,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19.“谄谀者众”;“无

法家拂士”。名言警句示例: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15.本题考杳一词多义c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

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选拔,任用/做;

B.相当于“而”,表修饰/凭借;

C.沟为连词,表顺承;

D.在/比。

故选Co

1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

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判断即可。

A.有误,开篇列举的历史事实与后面的议论相辅相成,意在论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成就的;

故选Ao

1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I)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坚韧。曾,同增,增加。

(2)内外,朝内朝外。闻,使……听到。过,过错。是以,因此。

18.本题考查结合实际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既要埋解文章内容,乂要认清现实,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首先明确观点“不应该改动甲文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是忧虑祸患能激励

人(或国家)奋发促使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则会使人(或国家)萎靡死亡。即无论什么时候,人(或国

家)都要有忧患意识,要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所以,虽然现在中国国力强大,也不能完全放松,一

定要居安思危,时刻警醒,不断鞭策自己这样才能越来越强盛。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列举名言警句。要在理解文聋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

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由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概括出“无法家拂士

由乙文“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可概括出“谄谀者众

名言警句示例: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运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

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

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

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

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

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

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

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

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

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高开国家

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亡了国家后才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2023.辽宁葫芦岛.统考一模)阅读选文,完成.卜.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排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鲁人烧积泽久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②。哀公惧,自将众趣以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教,乃召

问仲尼。仲尼日:“夫逐尊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教也。”哀公日:“善。”仲尼

日:“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

令日:“不救火者比降北④之罪。”逐兽者比人禁⑤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积泽:草木丛生的沼泽。②国:都城。③趣:同“促”,督促,④降北:投降败北。⑤禁:禁区。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舜卷于吠亩之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自将众趣救火

C.尽逐售地火不救人不知皿不愠

D.△则无法家拂士逐兽者比△禁之罪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

2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

23.阅读语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事件。

24.两文同样讲到治国问题,【甲】文孟子主张治国要,【乙1文孔子建议当权者要。

【答案】20,C21.①(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

干,

②(假如)救火的人都要给予奖赏,那么国库财产(国家财力)都不够用来奖赏他们。22.天北风

/火南倚/恐烧国。23.孔子献计救火。24.有忧患意识;赏罚得当(赏罚分明)。

【解析】2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被选举/动词,出发:

B.不同,副词,将要/动词,率领;

C.相同,连词,表转折,但、去[);

D.不同,状语,在国内/动词,进入;

故选C。

2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I)句重点词语: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

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2)句重点词语:尽:都。赏:奖赏。则:那么。不足:不够。

2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天刮北风,

火向南延伸,怕要烧到国都。“天北风”点明天气状况,“火南倚”点明火势,“恐烧国”点明担心的事;故断

为: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乙文“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

仲尼”可知,哀公率领众人救火,他们都追赶野兽却不去救火,就召来孔仲尼询问解决办法;玦系“夫逐兽

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

请徒行罚”“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可知,孔子先点明大家去追逐野兽却不救火的原因,进而提出奖罚分明的

建议,结果火很快被扑灭:据此可概括为:孔子献计救火。

2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孟子认为在

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就

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孟子主张治国要有忧患意识;

乙文''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孔子先点明大家去追逐野兽却不救火的

原因:根据“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可知,

这是孔子提出使大家去救火的建议;联系结果‘'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说明了赏罚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做

事效率的重要作用;可见孔子建议当权者要赏罚得当(赏罚分明)。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月,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

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月,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I可来并被起

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

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

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

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

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

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鲁人放火烧积泽,偏偏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眼看国家都城将要受到波及。哀公害怕,鼓励百

姓参与救火,旁边没有人,但百姓只愿意驱赶野兽,没有人愿意救火,哀公于是召见并向孔子请教。孔子

说;“驱赶野兽任务轻松却不会受到责罚,救火不但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所以没有人愿意救火。'‘哀公

说:“说得对。''孔子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再说凡是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那么国都不足够用来赏赐

给他们。如今,请允许我只使用刑法。”哀公说:“好。”于是仲尼就下令说:“凡是不参与救火者,比照降

敌之罪处理.;只驱赶野兽的人,按照坐牢之罪。''命令还未遍及全国上下,积泽的大火已被扑灭。

(2023•云南昭通•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愉。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日:“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④之,创业难矣!”

魏征日:“自古帝王,英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日:“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

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⑤,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

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臣:臣服。⑤忽:不注

意,不重视。

2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I)宅乏其身室乏: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断

(3)改知创业之难故:

(4)然创业之难,既已徒矣告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27.结合选文【甲】的内容,说说“成才”要经历哪些磨难?

28.【甲】【乙】两文的治国思想芍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25.(1)财资缺乏。(2)了解、明白。(3)所以。(4)过去26.(1)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

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2)常常担忧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27.①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至「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的作用。②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

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28.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

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解析】2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I)“空乏其身”的句意是: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句意是: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喻:明白、

了解。

(3)“故知创业之难''的句意是: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故:所以。

(4)“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的句意是: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往:过往,过去。

2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

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I)句中的“入(在国内)、法家(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弼)、出(在国外)、敌国(匹敌的

国家)、恒(常常)”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恐(担心)、于(在)、忽(疏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同时要注意倒装句。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和“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知,

一个人成才先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经过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才

能增长其才干。同时,“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又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只

有主观因素和主客观条件相结合,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甲文中作者从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

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乙文“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意思是: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

慎重对待。唐太宗认为守成更难,因为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慎重对待。

据比可知,他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

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

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

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

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

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

会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

[乙]太宗间身边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起角逐争斗而后

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占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

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

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不重视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

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

(2023•宁夏・统考二模)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奥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忍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日:“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日:“自古帝王,其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日:“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

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

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膜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29.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①舞龙于趺亩之中②入则无法家册士

③而后喻④创业与守成熟难

30.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31.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2.请概括【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相同之处,并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29.①起,指任用②通“弼”,辅佐③了解④哪一个,谁30.①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

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②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3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

心;衡于虑/而后作32.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

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告诉我们的道理:在忧虑祸患中能激励人(或国家)奋发促使生存发展,

而安逸享乐则会使人(或国家)萎靡死亡。

【辞析】2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①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起,指任用;

②句意: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假字,同“弼”,辅佐;

③句意:然后你就会知道。喻:了解;

④句意: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孰:哪一个,谁。

3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所以(用来……),曾(同'增',增加),益(更加)”要理解正确;

②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恐(担心),所忽(忘乎所以),故(所以),知(懂得,明白)”要理解正确。

3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分析,“人恒过”是主谓短语,是句子的主语,故在“过”后断句;

“然后能改''是“人恒过”的谓语,故在“改''后断句:“困于心”“衡于虑”句式一致,都是动宾短语,故在“心”

后断句,“虑”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

发”可断句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与阅读启示。

解答时,结合选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与“守业''的看法,体会他的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牛.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的论述,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整理。

结合【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孟子

认为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因此

我们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

结合【乙】文唐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探讨关于“创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时,提出“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

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可知,唐太宗认为国家安定后,(君主)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奢

淫逸,因为忽视治理而产生祸乱,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唐太宗和孟子都认识

到了君主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据此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要成才,必要经受磨难;人要成就大事,

必须在身体上、思想上、行为上经受艰苦磨难;人处于困境中才会奋发,国家没有忧患便会灭亡。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逞用,傅说从筑增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高从贩倒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

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

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

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i个

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

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

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

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

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

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

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

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止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

的福气呀!”

(2023・广东汕头•校联考一模)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通,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号。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I)必先苦其心志

(2)人恒汉,然后能改

(3)发于声,而后脸

34.翻译句子。

(I)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

鲁人烧积泽①,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c哀公羊,自将众搏②救火c左右无人,冬逐兽而火不救C75

召问仲尼。仲尼日:“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

尼日:“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日:“善。”于是仲尼乃下令乃:“不

救火者比降北③之非。逐兽者比入书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泽:草木从生的沼泽;②趣:同“促”,督促:③降北:投降败北

35.下列加点词语解群有误的一项是()

A.哀公俱(恐惧)B.尽逐兽而火不救(都)

C.乃召问仲尼(于是)D.逐兽者比入辇之罪(禁止)

36.请用“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

37.两文同样讲到治国问题,【牛】文孟子主张治国要—,【乙】文孔子建议当权者要—o

【答案】33.(1)使……痛苦(2)犯错误(3)了解,明白34.(I)通过这些办法来让他内心惊动,

性格坚强,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2)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

往往会灭亡。35.D36.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37.有

忧患意识赏罚分明

【辞析】3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I)句意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痛苦。苦:使...痛苦。

(2)句意为: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过:犯错误。

(3)句意为:(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喻:了解,明白。

3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语有:

(I)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

(2)入:在国内;法家:懂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明人士;出:在国外;敌:敌对;外患:

侵扰:恒:常常。

3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D.句意为:追逐野兽的人,参照进入禁止场所的罪名论处。禁:动词作名词,禁止的场所.

故选D“

36.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可先梳理句子大意,再结合语法等进行断句。本句句意为:事情紧急,来不及

进行赏赐。如果救火的人都进行赏赐,那么国家的财富不足以赏赐救火的人,请只是施行惩罚的办法。其

中事急”和“不及以赏”构成主谓句,“救火者”和“尽赏之”构成主谓句。

据比断句为: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

37.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①空,依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知,作者

阐述的治国道理是“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即要有忧患意识。

②依据“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令下未遍而火己救矣”可知,

孔子建议当权者要做到赏罚分明,据此填空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月,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

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