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二:
重庆市中医院2016年度中医经典竞赛题
库____
一、单选题
第一部分《黄帝内经》:
)A1、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
《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
2、《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D)
A战国B东汉C西汉D战国至秦汉
3、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D)
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
4、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D)
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类经》
5、《黄帝内经》中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是(C)
A心身统一B动静统一C形神合一D五脏统一
6、《黄帝内经》中所认识的生命规律是(D)
A心身统一,形神一体B动静统一,法于阴阳
C形神合一,五脏一体D天人合一,五脏一体
7、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B)
A精气论B元气论C黄之学D形气论
8、《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特藏之。”此处“主水”是指(B)
主天癸CB主藏精的功能主骨D主水液代谢A
C)”《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嗜欲K能劳其(9、D耳目
BA口心C)B“夜卧早起,无厌于FT的养生方法适应于(、10.
A春三月B夏三月C秋三月D冬三月
11、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发陈”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A)
A春B夏C秋D冬
12、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容平”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C)
A春B夏C秋D冬
13、《灵枢?天年》篇认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D)
A好趋B好步C好转D好走
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C)
A阳生阴长B阳杀阴藏C阴静阳躁D阳化气,阴成形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B)
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B)
A通B泄C发热I)发泄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D)
A寒伤形B热伤气C形伤气D气伤形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于(C)
A寒伤形B热伤气C形伤气D气伤形
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D)
A病因B病机C正气D阴阳
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飨泄”的机理是(B)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其中"气”是指(C)
A水谷之精气B天地之精气C真元之气D药食之气
2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C)
A温病B瓶泄C孩疟D咳嗽
)A,到春引起的病变是(“冬伤于寒”、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23.
A温病B维泄C疹疟D咳嗽
2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到冬引起的病变是(D)
A温病B笊泄C疲疟D咳嗽
2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复引起的病变是(B)
A温病B维泄C疹疟I)咳嗽
2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出上窍”,“清阳”是指(B)
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比生的精气D津液
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何理”,“清阳”是指(D)
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比生的精气D卫气
2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D)
A一便等污秽之物B使上访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精血津液
2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的征兆”是(C)
A上下B左右C水火D血气
3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腹满,死”的机理是(B)
A阴阳离决B脾气内绝C邪气壅盛D阴阳竭绝
3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C)
A肝B心C牌D肺
3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经文中“之”是指(D)
A阴阳五行B脏腑句血C养生规律D七损八益
33、《素间?阴阳离合论》E:“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句经文
说明了(D)
A阴阳的统一性B阴阳的对立性C阴阳的运动性D阴阳的可分性
3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气”的病因是(B)
A寒暑B喜怒C湿邪D燥邪
3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形”的病因是(A)
恐D悲C喜怒B寒暑A.
36、《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C)
A谋虑出焉B伎巧出焉C神明出焉D喜乐出焉
37、《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D)
A三焦B脾C肝D肾
38、《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膻中指的是(B)
A虚里B心包络C穴位D气海
39、《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B)
D化生营气B分清泌浊C化生水谷精气对水谷消化吸收AB)40、《素问?六节藏
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仔为(先天之本封藏之本C阳气之本D陡精之
木八BA)4K《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是(主面之华
色主思维活动C主推动血在脉中运行DA生命的根本B)42、《素问?六节藏象论》
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肾其华在(D
发筋D毛AB骨C)、《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
充”中,肺其充在(B43筋D血毛AB皮C《素问?六节藏
象论》认为肺通于(A)44、D春气秋气AB夏气C冬气A)
45、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功能是(C传化物而不藏D实而不能满泻而不藏
A藏精气而不泻也B)46、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C
D满而不能实A藏精气而不泻也B泻而不藏C传化物而不藏B)、据《素
问?五藏别论》47,传化之府中不包含(C肠D胃BA二焦胆,为
“五藏使”的是(D)48、据《素问?五藏别论》D魄门CBA
脉脑粉)B,水谷入口,则(、据《素问?五藏别论》49.
A肠实而胃虚B胃实而肠虚C肠胃俱实D肠胃俱虚
50、据《素问?太阴阳明论》,伤阳的邪气为(C)
A饮食不节B起居不时C贼风虚邪D情志不节
51、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病(B)
A泄泻B四肢不用C水肿D饥不受食
52、《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伤于风者”(B)
A下先受之B上先受之C脏先受之D腑允受之
53、《素问?五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A)”
A视B步C握D摄
54、《素问?五臧生成》曰:“指受血而能(C)”
A视B步C握I)摄
55、《灵枢?脉度》指出肺和则(B)
A呼吸微徐B鼻能知香臭C口能知五谷D通调水道
56、据《灵枢?脉度》,五脏不和则(A)
A七窍不通B留为痈C耳不闻五音D舌不知五味
57、据《灵枢?脉度》,六腑不和则(B)
A七窍不通B留为痈C耳不闻五音D舌不知五味
58、据《灵枢?邪客》所述五藏六府之大主”的藏是(A)
A心B肝C脾D肺
59、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所以任物者谓之(B)
A意B心C志D思
60、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思而远慕谓之(D)
A意B心C志D虑
61、据《灵枢?本神》篇所述,神伤的症状是(A)
A恐惧自失,破月困脱肉,毛悴色天Bf免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天
C狂妄不精,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天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天
)D、据《灵枢?本神》篇所述,魄伤的症状是(62.
A恐惧自失,破月困脱肉,毛悴色夭B情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天D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天
63、《灵枢?木神》篇指出,肝藏血,血舍(D)
A志B魄C神D魂
64、《灵枢?本神》篇指出,心藏脉,脉舍(C)
A志B魄C神D意
65、《灵枢?本神》篇指出,肺藏气,气舍(B)
A志B魄C神D意
66、《灵枢?本神》篇指出,肾藏精,精舍(A)
A志B魄C神D意
67、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心气虚的症状是(D)
A恐B四肢不用C腹胀经3叟不利D悲
68、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肺气虚的症状是(C)
A恐B四肢不用C鼻塞不利D怒
69、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脾气实的症状是(C)
A恐B四肢不用,五脏不安C腹胀,经漫不利D悲
70、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肝气实的症状是(B)
A恐B怒C笑不休D腹胀,经波不利悲
71、《灵枢-营卫生会》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之“内外”是指(A)
八营气与卫气B体内与体表C白天与晚上D气与血
72、《灵枢-营卫生会》中“血者,神气也”的含义(B)
A神气是血产生的物质基础B血是中焦化生的精汁奉心神化赤而成
C血就是神气D血受神气支配
73、《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营卫五十而复大会的部位在(D)
A足少阴肾经B足阳明胃经C足太阳膀胱经D手太阴肺经
74、《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营卫之气在体内一昼夜各运行(D)
五十度D四十五度C三十五度B二十五度A.
75、《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夜半后为(A)
A阴衰B阴陇C阳衰D阳陇
76、《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H西为(C)
A阴衰B阴陇C阳衰D阳陇
77、《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血与营卫之气(B)
A同名异类B异名同类C异名异类D同名同类
78、根据《灵枢?决气》篇.“常先身生是谓精”的“精”指的是(A)
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水谷之精D天地之精气
79、根据《灵枢?决气》篇,不属于“液”的功能的是(B)
A淖泽注于骨B熏肤、充身、泽毛C骨属屈伸D泄泽补益脑髓
80、《灵枢?决气》篇认为“骨属屈伸不利、色天、脑髓消,胫疲,耳数鸣”属于(C)
A津脱B精脱C液脱D血脱
81、根据《灵枢?决气》,精脱者的表现是(B)
A目不明B耳聋C媵理开、汗大泄
D骨属屈伸不利,色天,脑悌消,胫痰,耳数鸣
82、“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出自(D)
A《素问?上古天真论》B《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C《灵枢?邪客》D《灵枢?本藏》
83、根据《灵枢?邪客》“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指的是(A)
A宗气B营气C卫气D中气
84、据《灵枢?本藏》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媵理,司关合”作用的是(A)
A卫气B营气C仔气D志意
85、《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的“两虎”是指(B)
A自然界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充实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
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D、气候正常和人体王气虚弱
86、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清湿”所伤的部位是(B)
经脉D五脏C下部B上部A.
87、《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虚邪传于输脉时,其症状表现为(D)
A肤痛恶寒B肌痛时作C洒淅喜惊D肢节痛,腰脊乃强
88、《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积著于肠胃之募原,其症状表现为(A)
饥则积不见DB饥饿则安C饱则积见A饱食则安,饥则痛
89、《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虚邪传含于肠胃,多寒则(C)
便滤出麋DC肠鸣飨泄贲响腹胀B腹部疼痛A、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
所伤异类”的观点,90“喜怒不节”所伤的部位是(C)
A上部B下部C五脏D经脉
91、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由于(B)
A寒邪外束B暑热蒸蒸C湿邪困表D风邪袭表
92、据《索问-生气通天论》,“开阖不得,寒气从之"则生(B)
A痈肿B大偻C座痹D痿
93、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则伤(D)
A肝B心C脾D肾
9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A)
A阳气固密于外B阴精充足C精神清静D阴气固守于内
95、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对阴平阳秘的解释是(D)
A阴气守持于内,阳气运使于外B阴气充足,阳气壮盛
C阴阳平和协调D阴气平稳,阳气强盛
96、《素问♦举痛论》认为“气消”的病因是七情中的(A)
A悲B恐C惊D思
97、据《素问•调经论》所述,阳虚则(C)
A外热B内热C外寒D内寒
98、据《素问・调经论》所述,阳盛则(A)
A外热B内热C外寒D内寒
)D、据《素问•调经论》所述,导致内热的原因是(99.
A感寒B感热C伤于饮食D有所劳倦
100、《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的"上"指的是(D)
A上焦B肺C心肺D中、上二焦
C)101、《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火”的原文是(
A诸痿喘呕B诸胀腹大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
A)102、《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肝”的原文是(
八诸风掉眩B诸胀腹大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
B)10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肾”的原文是(
A诸逆冲上B诸寒收引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
D)104、《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脾”的原文是(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气媵郁D诸湿肿满
D)10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心”的原文是(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气质郁D诸痛痒疮
C)106-.《素问-至直要大论》中“皆属于湿”的原文是(
A诸风掉眩B诸塞收引C诸痉项强D诸厥固泄
D)107、《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热”的原文是(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气旗郁D诸胀腹大
D)108、《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寒”的原文是(
A诸逆冲上B诸暴强直C诸躁狂越D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109、据《灵枢♦口问》,下气不足,则乃为(A)
A痿厥心悦B脑为之不满C耳为之苦鸣D头为之苦倾
110、据《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之中,久视伤(D)
A气B肉C精D血
111.据《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之中,久卧伤(A)
A气B肉C精D骨
112、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B)
大椎D百会C风府B风池A.
113、《素问?热论》认为伤寒二日,则(B)
A太阳受之B阳明受之C少阳受之D太阴受之
114、《素问?热论》认为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于脏者,治以(C)
A吐法B下法C汗法D清法
115、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八日则(B)
A巨阳病衰B阳明病衰C少阳病衰D少阴病衰
116、据《素问?热论》,“耳聋微闻”是由于(A)
A少阳病衰B阳明病衰C太阳病衰D少阴病衰
117、据《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当用(C)
A泻下之法B泄热之法C发汗之法D涌吐之法
118、据《素问?热论》,热病产生遗热是由于(A)
A热甚而强食B热甚而再感C热甚而忧思D热甚而热食
119、据《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后夏至日为(C)
A病温B病寒C病暑D病湿
120、据《素问?热论》,热病恢复期当禁(C)
A房事B劳作C肉食D七情
121、据《素问?热论》,少阳病的症状为(A)
A胸胁痛而耳聋B口苦、咽干、目眩C胸胁苦满D寒热往来,口苦
122、据《素间?评热病论》,失志者常出现(C)
A脉躁B烦燥C狂言D多汗
123、据《素问?评热病论》,风厥病的病位在于(A)
A太阳与少阴B阳明与太阴C少阳与厥阴D手太阴肺
124、《素问?评热病论》认为劳风病的病位在于(B)
A太阴B肺下C太阳D少阴
125、据《索问?评热病论》,劳风的症状是(A)
A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B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恶风
面足俱肿D汗出辄复热,恶风C.
126、据《素问?评热病论》中“劳风”的治法宜(B)
A表里刺之B利肺散邪C饮之服汤D调其虚实
127、《素问?咳论》论述了外内合邪而致肺咳,其中最易伤肺的外邪是(B)
A燥邪B寒邪C湿邪D热邪
128、《素问?咳论》认为,若寒饮食入胃,其邪气伤肺是沿(A)
A肺脉而行B胃脉而行C脾脉而行D心脉而行
129、据《索问?咳论》,“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的症状常出现于(C)
A肺咳之中B心咳之中C肾咳之中D肝咳之中
130、据《素问?咳论》,“咳而失气”常见于(D)
A肝咳B胃咳C大肠咳D小肠咳
131、据《素问?咳论》,咳病甚则唾血常见于(D)
A月咳B心咳C脾咳D肺咳
132、据《素问?咳论》,治疗六腑的咳病当取五输穴的(B)
A井穴B合穴C输穴D经穴
133、据《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质为(C)
A得灵则痛立止B痛不可按C按之痛止D按之无益
134、据《素问?举痛论》,疼痛出现胁肋与少腹相引痛者,是寒气客于(D)
A小肠B膜原C阴股D厥阴之脉
135、据《索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可出现(B)
A痛而呕B痛而闭不通C后泄腹痛D宿昔而成积
136、据《素问?举痛论》,疼痛而喘动应手者,是由于寒气客于(C)
A背俞之脉B五脏C冲脉D厥阴之脉
137、据《素问?痹论》,秋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A)
A皮痹B肺痹C行痹D著痹
138、根据《素问?痹论》的内容,痹聚在肺的原因是(B)
A感受风寒湿气B淫气喘息C淫气忧思D淫气乏竭
)C、根据《素问?痹诒》的内容,痹聚在肾的原因是(139.
A淫气喘息B淫气忧思C淫气遗溺D淫气乏竭
140、《素问?痹论》“脾痹”的症状是(C)
A烦满喘而呕B食饮不下,腹善满
C四肢解堕,发咳呕汁D中气喘争,时发飨泄
141、《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B)
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C烦满喘而呕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142、《素问?痹论》“肺痹”的症状是(C)
A脉不通,烦则心下鼓B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C烦满喘而呕D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143、《素问?痹论》认为卫者为(D)
A水谷之清气B水谷之精气C水谷之浊气D水谷之悍气
144、据《素问?痿论》所述,具有“主束骨而利机关”作用的是(B)肌肉C经筋DA
经脉B宗筋、禳血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C)145脉痿D筋痿A肉痿B
骨搂CC)、据《素问?搂论》所述,具有“主渗灌谿谷”作用的是(146D任肽经脉
B宗筋C冲脉A)BI47.《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心气热可致(皮痿脉痿
C肌矮DA筋痿B)、《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矮,脾气热可致(A148肌痿D
皮痿A肉痿B脉痿CD)149、《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仔气热可致(骨
痿C脉痿D痿壁A肉痿BD)《素问?痿论》认为冲脉主渗灌(150、机关D
谿谷CBA宗筋骨骼)B《素问?痿论》认为痿证中有口苦这一主要症状的是(、151.
A脉痿B筋痿C肉痿D骨痿
152、《素问?厥论》“热厥”的主症是(C)
A头晕B仆倒C足下热D四肢逆冷
153、《素问?厥论》“寒厥”的主症是(D)
A头晕B仆倒C足下热D四肢逆冷
154、《素问?厥论》认为阴气起于足的(B)
A五指之表B五指之里C五指之上D五指之下
155>《素问?厥论》认为阴脉者集于(A)
A膝下B膝上C足下D足上
156、据《灵枢?水胀》篇所述,肤胀与鼓胀的症状相同点是(A)
A腹胀身皆大B皮厚C腹筋起D按其腹直而不起
157、据《灵枢?水胀》篇所述,石痼是因寒邪客于(D)
A胸腔B腹腔C肠内D子门
158、据《灵枢?水胀》篇所述,具有“色苍黄,腹筋起”症状表现的是(C)
A水胀B肤张C鼓胀D石想
159、《索问?汤液醪醴论》中论述水肿病的病因是(D)
A三焦不利B风邪袭表C血脉不利D五脏阳竭
160、《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水肿的治疗原则主要是(A)
A平治于权衡,去竟陈垄B缪刺其处,以复其形C微动四极D温衣
161、《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脉者”,为(B)
A心之府B血之府C气之府D精之府
162、《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精明五色者”,为(A)
A气之华B血之华C精之华D神之华
163、在《素间•脉要精微论》中,精明之府是指(C)
A目B耳C头D髓
16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秋天的脉象应(D)
中衡D中权C中矩B中规A.
165、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如鱼之游在波”是描述(B)
A夏天的脉象B春天的脉象C冬天的脉象D秋天的脉象
16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是指(D)
A五脏内舍五气B五脏内舍五志C五脏内藏气血D五脏内藏精气
D)16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下列不属于五色中的败色者是(
A面色如赭B面色如盐C面色如蓝D面色黄如蟹腹
D)168、《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虚里是(
A脾之大络B心之大络D门之大络C肺之大络
169、据《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是()D
A水肿B黄疸C胃疸D妊子
170、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南方之域多(C)
A其病生于内B其病多痿厥寒热C其病挛痹D脏寒生满病
17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慎悍者”的治法是(D)
A散而泻之B引而竭之C因而越之D按而收之
17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邪气实的治法是(A)
A散而泻之B引而竭之C因而越之D按而收之
17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病邪深重者,宜采取的治法是(C)
A因而越之B引而竭之C减之D彰之
17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气血虚衰者,宜采取的治法是(D)
A因而越之B引而竭之C减之D彰之
175、据《素问・标本病传论》,下列情况当“治其本”的是(A)
A先病而后逆者B先热而后生中满者
C先病而后生中满者D先病而后小大不利
176、据《素问♦标本病传论》,下列情况当“治其标”的把(D)
A先病而后逆者B先逆而后病者C先寒而后生病者D先病而后生中满者
177、《素问•标本病传论》认为“治反为(C
从D逆C误B正A.
178、《素问・标本病传论》认为“治得为(D
A正B误C逆D从
179、《素问・标本病传论》认为光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C)
A先B标本兼治C标D本
180、《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A)
A本B标C标本同治D逆
181、据《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当以(A)
A厚药B薄药C无毒药D针石
182、据《素问♦五常政大论》,不胜毒者当以(B)
A厚药B薄药C无毒药D针石
183、《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用药当中病即止,不可过用。大毒治病,当(D)十去其
六十去其八C十去其七DA十去其九B)184、《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用药不可
太过,常毒治病,当(C
十去其七D十去其六A十去其九B十去其八C《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坚者”
宜采用的治法为(、D)185D削之A除之B散之C攻之B)《素问•至真要大
论》对“惊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186、散之B平之C缓之DA行之)《素
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燥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187、A
缓之D润之CA濡之B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对“逸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
疗方法为(、A)188通之C行之B收之摩之DA)《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
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189、D
D取之阴CA取之热B取之寒取之阳)《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热之而寒者”
宜采用的治法为(190、CDCBA取之热取之寒取之阳取之阴
第二部分《伤寒论》: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D)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东汉末年
2、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病提纲:(A)
A头痛B恶寒C项强D脉浮
3、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伤寒证必见之证:(B)
A发热B恶寒C体痛D呕逆
4、太阳中风之“脉缓”是指:(D)
A怠慢迟缓B脉沉弱C松驰D柔缓而不紧急
5、“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之“阴阳”指:(C)
A表证与里证B三阴证与三阳证C实证与虚证I)新病与痼疾
6、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A蒸蒸发热B翕翕发热C时发热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7、桂枝汤服法中,“后服小促其间”适用于:(B)
A—服后汗不出者B更服后又不汗者C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D病重者
8、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A)
A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B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C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D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9、太阳病,发热汗出的主要病机是:(A)
A荣弱卫强B卫弱荣强C风性疏泄D热迫津泄
10、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病机是:(D)
A表邪内陷B邪热内扰C正虚邪扰D正邪搏击
11、“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的处理方法是:(B)
A当以扶正,以小建中汤B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C当以温阳,宜附子汤D当表里双解宜桂枝人参汤
(B)、“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12.
A麻黄汤B桂枝汤C桂枝加桂汤D苓桂甘枣汤
13、“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处理原则是:B
A宜辛凉解表B可更发汗C宜清泻里热D宜解表清热
14、“病常自汗出者”的处理原则是:(B)
A止汗B发汗C固表D解表
15、关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以下哪项是错误的:(D)
A表证未除B阳气虚弱C阴亦不足D寒凝筋脉
16、桂枝加附子汤证之阴阳俱虚,仲景之法是:(B)
A阴阳双补B扶阳以固阴C健中调阴阳D温肾以固本
17、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的理由是:(C)
A因阴液未伤B因无腹痛C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气D更利于解表
18、“若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之“微寒”指:(C)
A轻微恶寒B指头寒C脉微恶寒D胸微恶寒
19、麻黄汤证“无汗而喘”的机理是:(A)
A风寒束表,肢理闭塞,肺气不宣B外寒内饮,壅塞于肺,肺失清肃
C风寒束表,卫强营弱,肺气上逆D素有喘疾,外感风寒,引动宿疾
20、太阳伤寒如出现如血是因为:(B)
A感邪较重,病程日久B阳郁过甚,损伤阳络
C热入营血,迫血妄行D气虚不能摄血
21、小青龙汤证中“服汤已渴者”的机理是:(C)
A水饮未化不能上润B津液大伤难以上润
C温解之余,上焦津液一时尚少D余邪化热,灼伤津液
22、大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A)
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
B风寒犯表,内陷心胸,心神受扰
C风寒犯表,菅卫不和,卫闭营郁
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D.
23、葛根汤的正确处方是:(B)
A葛根、麻黄、杏仁、桂枝、甘草B葛根、麻黄、桂枝、芍药、廿草、生姜、大枣
C葛根、麻黄、半夏、桂枝、杏仁、甘草D葛根、麻黄、黄苓、黄连、甘草
24、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B)
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B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表寒里饮
C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D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25、“淋家,不可发汗”是因为:(D)
A失血过多,气血两虚B热盛伤阴,阴伤火炽
C阴精亏损,营血不足D湿热下注,久则伤阴
26、葛根汤证的治法是:(D)
A辛温解表,调和营卫B辛温解表,升津止渴
C辛温解表,清热止利D辛温解表,升津舒经
27、大青龙汤证中烦躁的机理是:(A)
A寒邪束于外,阳热郁于内而无从宣泄B无形邪热内扰心神
C太阳中风,热邪内扰D浊邪上干,犯扰心神
28、下列方中麻黄用量最大的是:(D)
A麻黄汤B葛根汤C小青龙汤D大青龙汤
29、以下除哪证外均可见喘证:(B)
A麻黄汤证B性枝汤证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D性枝加厚朴杏于汤
30、太阳病变证的治疗原则为:(D)
A先解其表,后攻其里B表里双解
C先温里,后解表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1、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应选何方:(B)
A桂枝麻黄各半汤B桂枝二麻黄一汤C桂枝二越婢一汤D小柴胡汤
32、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的病机是:(0
A里虚B表阳虚C内外俱虚D脾阳虚
(A)、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的治则:33.
A扶阳益阴B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C先补阳,后养阴D先养阴,后补阳
34、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用何方治疗:(C)
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麻仁滋脾丸
35、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B)
A理中汤B四逆汤C五苓散D桂枝汤
36、桅子干姜汤证的病机是:(A)
A胸膈有热,中焦有寒B上焦有热,下焦有寒
C肺热脾寒D心下有热,下焦有寒
3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机是:(B)
A阳明热盛B邪热壅肺,且降失司
C肺与大肠俱热D邪热壅肺,热盛肉腐成脓
38、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的确切病机是:(B)
A表邪化热入阳明B服桂枝汤后,热盛津伤,转属阳明,津气两伤
C阳明气分热盛D发汗太过,阴液不足
39、葛根黄苓黄连汤的病机是:(A)
A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B重在表证未解,外邪内迫肠道而下利
C太阳少阳合病D大肠滑脱不禁
40、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的病机是:(D)
A胃实热B胃阴虚C胃虚热
D发汗不当,致膈间阳气虚弱,胃阳衰微,中焦失于和降
4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C)
A气血损伤惊悸证B心阳虚烦证C心阳虚惊狂证D邪气弥漫烦惊懈语证
4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A)
A脾虚而饮停中焦B胃虚而饮停中焦C脾虚饮停兼表证D脾虚心悸而腹痛证
43、原文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应用:(B)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D四逆汤C桂枝甘草汤B四逆散A.
44、桂枝去芍药加瑞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的病机是:(B)
A汗伤心阳,心神浮越B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
C发汗过多,内伤心阳,水寒乘虚上逆D心阳虚损,心神失养
4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症可见:(B)
A心下满微通,小便不利,起则头眩,脉浮紧
B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C头眩,时时自冒,小便不利,脉沉紧
D心下痞满,脐下悸,头眩,脉沉紧
46、茯苓性枝甘草大枣汤证的辨证要点是:(B)
A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伴心悸等B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C心下逆满,气上冲心,心悸头眩,脉沉紧D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4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证:(C)
A胃肠燥实腹满证B热扰胸隔证C脾虚气滞腹账证D脾虚不运,寒湿中阻之腹满证
48、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应用:(D)
A大建中汤B状苓桂枝白术甘草汤C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D小建中汤
49、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A)
A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B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C茯苓、甘草、生姜、桂枝、附子D茯苓、干姜、附子、葱白、人参
50、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其治疗方剂是:(D)
A干姜附子汤B四逆汤C茯苓四逆汤D大青龙汤
51、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辨证要点是:(C)
A微恶风寒,脚季急,脉浮B心下悸,头眩,脉沉
C恶寒,脚李急,脉心动悸,脉结代
52、真武汤的方药组成:(C)
A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术B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
C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D茯苓、桂枝、甘草、白术
(C)、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的辨证要点是:53.
A惊狂,卧起不安,心悸B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伴心悸
C心悸,烦躁,舌淡,苔白D心悸,欲得按
54、以下不是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的是:(C)
A麻仁、生地黄B人参、生姜C白术、芍药D阿胶、麦门冬
55、伤寒挟虚误汗见厥逆,咽干,烦躁,吐逆,脚挛急。其正确的治法是:(A)
A先温中复阳,后酸甘复阴B回阳救逆,益气养阴
C先温里,后解表D温中复阳,回阳救逆
56、卜.列各项症状,不属干姜附子汤证的是:(D)
A不呕B不渴C脉沉心下悸
5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应辨证为:D
A脾虚心悸而腹痛证B中风表虚而兼脾虚证C脾虚兼表证D脾虚气滞胀满证
58、由人参、甘草、白术、桂枝、干姜五味药组成的方剂是:(B)
A炙甘草汤B桂枝人参汤C小建中汤D大青龙汤
5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象应为:(D)
A脉浮弱B脉浮缓C脉沉弱D脉沉紧
60、黄连汤证的主证是:(C)
A心下痞硬,噫气不除B心下痞,呕吐下利
C腹中痛,欲呕吐D腹中痛,下利不止
61、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的不同点是:(B)
A有桂枝无人参B有黄苓无半夏C有桂枝无黄苓D有黄苓无干姜
62、结胸证最基本的脉证特点是:(D)
A按之痛,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B按之痛,寸脉大,关脉沉
C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紧D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63、痞证的成因是“病发于阴而反卜.之”,此外“阴”是指:(C)
A太阳伤寒证B阴寒体质患者C素体无痰水内蓄之人D少阴病
64、大陷胸汤证的病机是:(A)
瘀热互结D痰热互结C水寒互结B水热互结A.
65、大陷胸丸证病位偏上的证候特点是:(B)
A但头汗出B项亦强,如柔痉状C气上冲咽喉不得息D项背强几几
66、小结胸病的主脉是:(D)
A浮数B浮缓C浮大D浮滑
67、小结胸病的治法是:(A)
A清热涤痰开结B清热逐水开结C泻热涤痰开结D泻热逐水开结
68、“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是下列何证的证候表现:(B)
A抵当汤B大陷胸汤C桃核承气汤D抵当丸
69、“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下列何证的主证:(D)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B桂枝人参汤证C大陷胸汤证D小陷胸汤证
70、“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是服下列何方后的药效:(B)
A大陷胸汤B三物白散C大陷胸丸D大柴胡汤
71、三物白散的药物组成是:(C)
A巴豆、杏仁、贝母B巴豆、大黄、贝母
C巴豆、桔梗、贝母D巴豆、杏仁、桔梗
72、结胸证见下列何种脉象不可下:(C)
A浮而动数B沉而紧C浮大D浮滑
73、以下何项不是脏结证的脉证表现:(D)
A饮食如故B寸脉浮C如结胸伏D关脉沉
74、脏结证见下列何项为症治:(C)
A脉浮大B烦躁C舌上白胎滑D其人反静
75、脏结证出现下列何项为死候:(C)
A烦躁B舌上胎滑C肋,下素有痞,连有脐旁,痛引少版,入阴筋D脉浮大
76、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者,治疗用:(A)
A大黄黄连泻心汤B附子泻心汤C半夏泻心汤D生姜泻心汤
77、除哪一项外,均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主要证脉之一?D()
腹中雷鸣D心下痞C口渴B心烦A.
78、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是:(A)
A邪热聚结心下,气机阻滞,兼阳虚不固B误下损伤脾口,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
C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D脾胃重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铝合金门窗制作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度合同管理流程规范
- 深圳市工程供货合同(30篇)
- 2025实习生合同协议书样本
- 股权转让及股权激励协议v1
- 二零二五的债权转让协议书范例
- 个人租车协议书样本
- 二零二五版监护人协议书的内容
- office格式合同样本
- 云南省购房合同样本
- GB/T 20424-2025重有色金属精矿产品中有害元素的限量规范
- 2025年兰考三农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第2部分:充换电服务信息交换
- 输油管道安全培训
- 2025年海南重点项目-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美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管理指南解读课件
- 统编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版)第7课-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f
- 2025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1100人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招聘4人历年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桥梁检测报告模板
- 现代护理管理新理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