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二、三、ab(1)ab(2)ab(3)++-++-ab(4)++讨论:一、环境刺激使得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刺激动作电位P24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膜外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全部过程只需要数毫秒。(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极化状态反极化状态复极化状态/极化状态去极化过程(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外负内正)复极化过程1.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的产生:P251.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的产生:1.大分子的负离子不能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2.钠钾泵每消耗1个ATP,泵出3个钠离子,泵入2个钾离子;3.神经细胞对不同离子通透性不同,静息时钾离子不断外流;(主要原因)2.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的产生:2.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的产生:P26(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极化状态反极化状态复极化状态/极化状态去极化过程(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外正内负)复极化过程钾离子外流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1.A点以前:2.A点-B点:3.B点-C点:4.C点-D点:5.D点:极化状态;静息电位。去极化过程0以上:反极化状态复极化过程极化状态;静息电位。某位置点随时间的膜电位变化超极化,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钠离子泵出,钾离子泵入(主动转运),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钾离子外流反极化过程影响因素影响电位(绝对值)发生变化膜外钾离子浓度变高膜外钾离子浓度变低膜外钠离子浓度变高膜外钠离子浓度变低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动作电位降低降低升高升高二、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P26-+-------------------------------------------------+++++++++++++++++++++++++++++++++++++++++++++++++兴奋传导方向:电流流动方向: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______;

局部电流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______。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中,电流计的指针一般偏转___次,方向______。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相反未兴奋部位传到兴奋部位相同两相反传导过程: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某位置点随时间的膜电位变化某时刻刺激点右侧各位置点去极化过程复极化过程复极化过程去极化过程阈下刺激能发生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去极化、兴奋、局部电流;不会发生动作电位、局部电流传导P26传导的特点:1.双向性:神经冲动从产生处在向两个方向传导2.无衰减性:信号强度不变3.绝缘性:两条神经纤维之间的信号不会互相干扰三、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轴突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线粒体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受体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轴突末端的细胞膜神经元的胞体膜、树突膜或轴突膜或肌肉细胞膜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内有组织液)突触的类型思考:兴奋传导到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后只能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吗?轴突—轴突轴突—胞体轴突—树突轴突—肌肉轴突—腺体P28细胞间信号的传递突触小泡的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产生小电位电位,达到一定阈值,在肌膜上引起动作定位,肌膜上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动作电位作用于肌纤维,肌肉收缩;作用于另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胞吐使得突触后膜抑制递质供体:递质移动方向:递质受体:递质作用:递质的化学本质: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内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神经递质去向: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分类: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如多巴胺等

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神经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作用后被酶分解,或被重新吸收到突触前膜中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钠离子的通道蛋白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例: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A影响传递的因素:核多个肌细胞膜:较厚、有皱褶、面积大,有利于接收递质每个小泡含几万个在突触合成的乙酰胆碱神经细胞膜组织液神经肌肉接点

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所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或神经肌肉接点。①单向性②突触延搁传递特点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

中肌肉和右肌肉注意:5.神经递质合成、分泌、扩散、结合、分解(回收)1.突触与神经肌肉接点区别2.神经递质(兴奋性、抑制性)胞吐释放、扩散、结合3.突触前膜面积小于突触后膜面积4.动作电位→化学信号→小电位→阈电位→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与信号的传递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细胞间的传递信号形式传导速度传导方向实质电信号化学信号快慢双向单向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突触小泡释放递质拓展化学物质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CBB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元末梢后,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扩散至突出后膜处,与突触后膜上的突触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从而Na+内流,使得突触后膜去极化,由此右边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1.(浙江19.1)已知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向两侧传播且速度相同。在图甲a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那么刺激b处所测得的电位变化是B2.(16.10)【加试题】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①→⑤所示,其中②、④的指针偏转到最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神经施加刺激,刺激点位于图①甲电极的左侧B.图②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乙电极处膜的Na+内流属于

被动运输C.图④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D.处于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C3.(11浙江)3.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4.(12.浙江)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a-b段的Na+内流需要消耗能量的b-c段的Na+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c-d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