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本组教材以“家国情怀”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三首》;有体现毛泽东主席痛失爱子依然坚强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有介绍革命前辈刘伯承事迹的《军神》;还有介绍革命前辈方志敏事迹的《清贫》。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真正感受革命前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大人格。“语文园地”中有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与日积月累等四个板块,从词语、古诗、课文重点片段、表达人物内心方法等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积累、表达,掌握阅读人物故事的方法,习得写出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在书写、朗读、背诵等方面得到训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英雄人物的故事,也就是写人类的文章。学生对于这一类文章并不陌生,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来表现人物品格这一写法也不陌生,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人物内心”,也就是人物的情感或心理,一方面要通过人物外在的一些表现去读懂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要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写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即间接表达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写作方法。二、学习目标内容课时教学要点古诗三首2~31.会认28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5个字,正确读写28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4.能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青山处处埋忠骨2~3军神2~3清贫1~2习作21.能选择某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把经过写清楚。2.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语文园地21.能交流、总结“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3.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4.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5.朗读、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情境与任务(一)学习情境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本市正准备举办以“走红色道路,做红色传人”为主题的薪火红色研学活动,重温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二)任务框架与内容安排寻英雄背影,感英雄情怀。让我们一起仰望那些伟岸的身影,去感受先辈崇高的精神;书写英雄的赞歌,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铭记在心。任务一:领略诗人的报国之志2课文《古诗三首》任务二:感受伟人的爱国情思2任务三:体悟军人的钢铁意志2任务四:聆听革命先驱的故事1任务五:走进英雄人物的内心2语文园地任务六:寻找身边的平凡英雄2领略诗人的报国之志——《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蓟”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篱、仞”等7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情境与任务第1课时活动一:穿越千百年走近诗人1.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经久流传的作品,它们或记述爱国将士誓死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或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千百年,走进诗人,近距离接触戍边将士,感受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2.学习《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初知诗意。(1)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习提示】[诗人]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陆游: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写作背景]《从军行》: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这期间边塞战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了,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2)录音范读,读好诗歌。①(播放古诗录音)学生跟读,自由练读两遍,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②指名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读。(3)借助注释,了解诗意。①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相机板书: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②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从军行》的第一、二句,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画面的呈现,你们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两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活动二:对比阅读,感悟诗词中的家国大义(板书:对比阅读)1.再读两首古诗,找到两首诗歌里都出现的一个字。(望)2.读古诗,对比“望”。(相机板书:抓诗眼“望”)(1)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望”谁“望”“望”什么为什么“望”“望”的时候心情如何《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汇报学习交流成果,深入感悟两首诗歌分别所表达的诗情。3.精读诗歌,理解“遥望”。(1)在第一首诗歌中,是谁在遥望呢?(戍边将士)(2)他们“望”到了什么呢?①引导理解:一、二两句,调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②补充青海、雪山、玉门关位置资料图。③补充数据。(出示征戍资料)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3)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①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②通过理解“黄沙百战”“穿金甲”“终不还”,感受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強悍,边地之荒凉。③小结:边塞生活虽艰苦,思乡之情尤深重;但却磨灭不掉戍边将士心中那杀敌报国的雄心大志。4.细读诗歌,感受“南望”。(1)结合注释,读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诗意。①朗读前两句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预设: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华山直入云霄。②观察黄河、华山的图片,结合图片说说这两句诗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预设:这两句诗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滚滚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和华山巍然屹立、高耸入云的雄伟壮丽的特点。(2)自由读后两句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预设: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在金政权的压迫下,眼泪已经流尽。他们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2)关注“望”字,引出“失望”“盼望”“绝望”。说说从诗中读出了以上哪个词语的心情,哪里体会到的。①让诗人失望的是什么?②让诗人盼望的是什么?③让诗人绝望的是什么?(2)课件出示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①“遗民”是什么意思?(被遗弃的人民)②他们是被谁遗弃的呢?(南宋的昏君和贪官)这些遗民中有哪些人?(老人、妇女、兒童等)③“胡尘”指的是什么呢?(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④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什么?(师朗诵古诗,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或听到百姓怎样了?(有的在金兵的追赶下四处逃窜,有的倒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血流成河)引导: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3)他们“望”的是什么?(盼望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4)他们“望”了多少年?(一年又一年)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65年,“又一年”是整整65年啊,780个月啊!(引读)他们——(全班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5)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没有)南宋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他们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早把中原大地上的老百姓忘得一干二净)是啊!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多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是,他们绝望了吗?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动摇了吗?(没有)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6)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①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呢?②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③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题,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生尝试练笔)小结: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最后让我们一起试着背诵这首诗吧!板书设计:活动一:千年共同途,爱家更爱国第2课时第2课时活动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一、走近诗人,解读诗题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玉门关外的边塞风光,感受到了将士们的孤独、凄苦和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感受到了诗人盼望朝廷盼望朝廷收复失地,却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唐朝诗人杜甫终于听到了收复失地的好消息,他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2.了解作者,补充简介。它的作者是杜甫。你对杜甫有哪些了解呢?(相机出示)3.解读诗题,猜测诗意。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诗题,猜一猜诗的内容。预设:杜甫听说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以后发生的事情。相机点拨:“官军”指唐朝军队,“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4.交流资料,了解背景。全班交流课前查找的安史之乱的资料。5.小结过渡。出示: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喜讯,冲口唱出了这首诗……二、初读古诗,粗知大意1.借助拼音,读准古诗。重点指导“裳”在诗中读“cháng”,“卷”读“juǎn”,并相机释义。2.范读领路,读好节奏。3.借助注释,了解大意。(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大致说说诗的意思。预设:这首诗写了诗人听说蓟北被收复后,心情十分激动,想立刻出发回到家乡去。重点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妻子”指妻子和孩子,“青春”指春天,均为古今异义。(2)借助地图,了解诗中地名的大致位置,初步感知杜甫返乡路程遥远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合作互补,初探情感1.过渡。杜甫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家乡了,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2.自读古诗,找关键词。请你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在诗中找一找表达诗人情感的关键词。(相机板书:喜欲狂)3.小组合作,交流感受。(1)圈画关键词句,批注感受。请你在古诗中找一找表现诗人“喜欲狂”的词语或诗句,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2)交流批注,丰富感受。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感受,补充完善批注。四、品读“狂喜”,走进内心1.学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1)涕泪的意思是什么?这是怎样的涕泪?(激动、喜悦、感慨……)(2)从“满”字,你感受到什么?发挥想象,杜甫的眼泪会怎么流呢?(3)设置情境,想象补白:杜甫是怎样“初闻”到胜利的喜讯的?杜甫正在吟诗作画,忽然,他听见。。杜甫。(4)入情入境,指导朗读。2.学习“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1)拓展《春望》,理解“愁”绪。杜甫一家的愁绪因何而来呢?请你读一读《春望》。(2)小结。《春望》作于失陷后的长安城中,杜甫曾在安史之乱前见证盛唐的繁华,可如今的长安却已满目荒凉——诗人当时的悲痛和忧愁跃然诗中。(3)情感对比,读出“狂喜”。现在你能明白诗人为什么这么高兴了吗?请你用朗读来表达诗人的“喜欲狂”。(4)想象表演,体会“漫卷”。你觉得怎样卷诗书才能体现杜甫的狂喜之情?请你表演一下。预设:学生用大幅度、快速、胡乱收拾诗书的动作表演。(5)指导朗读。3.学习“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1)模仿表演,品悟“放歌”“纵酒”。杜甫怎样唱歌是“放歌”,怎样喝酒才是“纵酒”?动作表演。预设:学生动作表演,手舞足蹈,大声唱歌,开怀畅饮,抱着酒坛子喝等。(2)解读“作伴”,体会心情。谁和谁作伴?诗人已经还乡了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预设:诗人还没有还乡,但说正好可以和春天作伴返回家乡,表达了作者愉快、轻松的心情。(3)动作表演,入情朗读。4.学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板书地图,了解路线。圈出诗中的地名,找到在地图上的位置。(2)交流反馈,感知路线。看着地图说说杜甫返乡路线,感知回乡路线遥远。(相机板书:剑外、巴峡巫峡、襄阳、洛阳)(3)聚焦“即从”“便下”,体会心情。这两句诗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预设:这两句诗让人感觉洛阳就在眼前,“即从”“便下”这两个词让人感觉距离并不远,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喜悦与归心似箭。(相机板书:即从便下)(4)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归心似箭。5.指导朗读整首诗。读出诗人涕泪交集、欣喜若狂的心情。五、表达实践,升华情感1.过渡。同学们,如果把杜甫的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剧本,一定很有意思,你想试一试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剧场。了解要素,初识剧本。仔细观察,思考剧本由哪些要素组成。(2)小结。剧本里,首先需要交代时间、人物、地点,还要简要叙述故事背景。为了丰富人物的情感,我们需要给角色加上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相机板书:动作神态语言)3.范例引领,总结要点。(1)范例指引。为了表现杜甫的内心情感,编剧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结合例子中杜甫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具体说一说。学生交流反馈。预设:为了凸显杜甫初闻喜讯后的激动,编剧从他的动作“撩起”“擦去”,神态“满脸的泪水”以及他和妻子的对话——语言描写,来体现他的内心。对话中“好几个年头”“终于”“大喜之事”等词均能表达他的激动和急切。4.发挥想象,创编剧本。接下来剧情将会如何发展呢?请小编剧们发挥想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