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例【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咳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

理解先进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

会变革的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掌握和了解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

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

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

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

生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

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布置研究任务。一组:研究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二

组:搜集商鞅的有关资料。三组:用历史短剧的形式表现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四

组: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2.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

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国庆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谈谈打算怎样度过假期?

你们知道上世纪70年代人们是怎样过假期的吗?

四组同学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展示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改革开放]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

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

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三组同学表演历史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场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两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

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

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

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

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

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秦国现在很多人大量开垦私田,不向国

家交税,贵族生来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游手好闲,百姓不愿生产和当兵打仗,地

方贵族不听中央指挥。先生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革?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讨论问题: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

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

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

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

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

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亓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

定,经济状况好转,历壬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四、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

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为了巩固中

央集权。

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五、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六、课堂讨论:播放多媒体资料,并展开讨论:帝、景帝、武帝——你最佩

服谁?从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启示?。

七、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

统。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

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

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表格、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

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夏商西周的兴亡和西周的分封制。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

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

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你就学这些内容。

【自主预习】

结合课文学习以下内容

(-)夏朝

1、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

3、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

4、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二)商朝

1、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

3、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三)西周

1、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四)分封制

1、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学生合作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

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

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

确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文明的概念

四、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老师(出示幻灯片一司母戊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

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皆铜制作生产工

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

间C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C中国青铜文化

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

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弋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

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的“神器”,并被笼

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甲骨文: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

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

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自主预习】

快速浏览教材,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出土了大量青

铜面具、

大型青铜立人像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

4、夏商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最早在朝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我国是世

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后代成为“五谷”的农作物,时期已经齐备。农业上已知道、

和。

2、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朝时都已经有了,还建有。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和阶级的矛盾。

2、最能体现奴隶生活悲惨的是奴隶主用奴隶做和活动。

【合作探究】

1、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你是怎么看的?

2、经过这节课的学习,青铜文明确实很灿烂,但是奴隶们的生活却是十分的

悲惨,那么你觉得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是进步呢还是倒退?

3、夏、商、西周青铜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己有青铜器。

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工艺精。

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奴隶生活多悲惨,没有自由和权利。

生命不如牛与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4

一、预习导学

统一中国的人物、时间;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

称号。

2.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

感情共鸣。

三、重难点:

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

的统一。

四、精讲释疑:

(一)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

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

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

、、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

决断权由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

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

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作为通用文

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

制。车同轨:统一________和________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

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

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洪,东到辽东的

秦朝的疆域:东至,西到,北至________一带,南达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五、引导点拨

1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木

质是()

A.皇权专制B.任免官吏C.思想控制D.言即法律

2.秦始皇采纳李斯“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的建议,在地方上推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厂卫制

六、反馈矫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代中国的统一大业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请写出促进秦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和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

(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3)在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

(4)为了巩固边疆地区,秦始皇又采取了什么举措?

七、知识拓展与随堂过关检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

球的划分;了解纬度带与五带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

的特性;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用地球仪确定中国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热爱祖

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使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和位置。

3、掌握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讲解法

3、讨论法

四、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

师:假如一个人日行50千米,从地心走到地表要走127天,绕地球赤道一周

要走801天,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提问:为了更好地直观地认识地球,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答:使用地球仪。

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地球仪的概念:地球仪一模仿地球而制作的地球模型,是

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

(一)观察地球仪

1、教师展示地球仪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

提问:你在地球仪上发现什么?

(地轴、北极、南吸、大洲、大洋、国家、经纬线、山脉、河流等)

(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它交地表于南北两

个极点;北极是地面最北点,南极是地面的最南点。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表面纵横交错的弧线,以及地球仪的主体颜色。

(3)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在广阔的海洋上有一些重要的航线,在陆

地上分布着一个个国家城市。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所在的,大洲I。

(4)引导学生发现地球仪上的山脉和河流,然后让学生找到长江和黄河。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经线:不同的经线相比较,它们的长度相同吗?

经线与南极、北极有着怎样的关系?

东经和西经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划分的?

地球仪上的经度是怎样排列的?

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纬线:不同的纬线相比较,它们的长度相同吗?

经线与纬线有怎样的关系?

北纬与南纬是以哪条线为起点划分的?

地球仪上的纬度是怎样排列的?

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然后总结完成下列表格:

教师利用图片讲述经纬度的起点和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反复提问,要

求学生学会判断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

(二)使用地球仪

引导学生归纳地球仪的功能:

(1)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世界上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

(2)利用经纬网定向法判断方向;

(3)利用经纬网可以分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利用地球仪认识地球上的纬度带和温度带,并填写下列表格;

利用经纬网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

1、中国的半球位置:(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2、中国的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在(纬度带)

大部分地区在(五带)

3、中国大约跨越经度,中国最东和最西相差个小时

4、中国在(大洲D的东部,(大洋)的西岸。

课堂小结:地球仪的歌谣

地球模型地球仪,经线纬线看仔细;经天纬地辨方向,SNEW是缩写;向北变

大是北纬,向南变大为南纬;向东变大是东经,向西变大自然西;特征纬线有五

条,赤道、极圈和回归;半球划分是难题,二妞六姨分东西;

①小小为东大大西,判断半球金钥匙。

注:①“二妞”指20°W,“六姨”指160°Eo②这句话指小于20度在东半

球,大于160度在西半球。

课堂练习:见多媒体课件

五、板书设计:

(一)观察地球仪:

(二)地球仪的功能:

(1)利用经纬网可以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主要山脉和河流、国家与地

区的分布。(观察地球以)

(2)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世界上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学会使用经纬度表

示地点)

(3)利用经纬网定向法判断方向;(学会判断相对方向)

(4)利用经纬网可以分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学会用纬度

带和温度带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6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找出你没有弄懂

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

趣。学生归纳回答。

讲授新课

一、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

1、教材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那两个政权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两个政权分别位

于祖国的哪个位置?这两个地区在之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怎样?

2、教材就吴国经济的发展讲了几个问题?(原因和表现)

3、孙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那些?

结合辅栏87页,介绍为南方开发作出贡献的三部分人

4、孙吴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手工业两个方面四个要点

结合教材辅栏88天讲吴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

请学生看课后“史海拾贝”

5、诸葛亮治蜀:措施和结果,讲解七擒七纵、南中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

笔记。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

笔记。

二、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

1、老师介绍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情况。从北方五胡十六国的

动荡,南方东晋南朝的相对稳定导入

2、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

发展的原因?

3、教师提问: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同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

因有何异同?

4、教师问:东晋南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师总结,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

结合今天的环境问题,讲围湖造田

5、|nJ:从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给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

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

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八、、

讨论课堂,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解释“胡人汉服”和

“汉人胡食”的现象。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的名字。了解鲜卑族拓拔部强大的

简要经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北

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北魏蓦地出

土的石砚”等的观察,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

育。通过北魏孝文帝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

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

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从南朝统治南方,引出南朝时北方怎么样呢?然后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

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

们一起讨论解决。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看地图册,明确东晋南朝时,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看清楚内

迁各族的位置和名称,在本子上写画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这

一时期会出现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情况?教师梢着讲解,这时北方寒冷干潮。

2、东晋北朝时,哪个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3、总结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

笔记。

讨论,请学生看书作答。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教师:细读教材94—96页,看看有哪些内容?

小结:背景一一措施一一影响,学生落实在书上。

2、课堂讨论: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汉族姓氏。他为什么要这样

做?

3、看迁都图,请学生讲述迁都的故事,讨论:他为什么要如此辛苦的把都城

迁到洛阳,迁都成功有什么好处?

4、孝文帝为了吸收汉族文化,采取了那些措施?请勾画下来,然后我们来开

展课堂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看法。后归纳整理,突破难点。

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归纳的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迁都原因和经过。

分析教材,落实知浜,感受教材,提高兴趣。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教师投影“北魏墓出土的石现”、“北魏墓碑上的书法”、“身穿汉族服

装的鲜卑贵族形象”,说明了那些问题?

2、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有没有影响,有什

么样的影响?

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仔细看图回答,理解影响北魏时期汉族服装、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影

响。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

【教学后记】

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

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铜时代”的含义几历史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和分析,使学生理

解青铜文明的实质,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铜珍品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

铜器。

难点:皆铜的含义、成分及铸造工艺。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家中的香炉;重读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世纪宝

鼎》一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生日礼物巨型青铜器“世纪宝

鼎”图片,由学生介绍其特点[三足双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

云纹填底]。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

沸、一言九鼎等。

教师点明: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变成烧香的工具[看搜集到

的香炉]。最早的,鼎是叶么样子?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样制造的?让我们一起去解

开那神秘的一页。板书课题。

二、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教师出示问题组,布置学生阅读“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一目,点明青铜

是一种铜锡铅合金,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什么叫青铜器?可讨论、合作回答。一一教师板书

2、什么叫青铜时代?讨论、合作回答。一教师板书,稍着归纳:石器时代一

青铜时代一铁器时代

3、如果我们现在要按照商周时期的工艺来做青铜器,应该怎样做?课堂讨论

回答。

4、展示人教版图片“制造青铜器”,说明商周时期大型青铜器的生产情况。

三、青铜器物和青铜艺术:

教师布置学生看“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和“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学生思

考问题: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青铜器的造型表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器型各式各样,令人赏心悦目,是

难得的艺术珍品。

2、教师分别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的图片,让学生欣

赏、点评。教师归纳:母戊大方鼎一一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代青铜器的典

型风格;四羊方尊一一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铜器

——风格独特造型奇异,具有无穷的魅力。

3、青铜艺术的价值还表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青铜纹饰线条丰富,图案优

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几幅青铜器图片。

4、教师简单指出,青铜器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具有当时社会的适用价

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给青铜器按用途分类。

四、小结:

教师指点: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器的发展阶段称为青铜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

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便被称做“青铜文明”。提问:这一灿烂的青铜文明是谁创造

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背出:奴隶,他们用劳动创造了青铜文明。

五、最后,学生看书熟悉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学习

本课后认识到的问题。教师引导指点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六、基础知识巩固:[略]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查找资料,写一篇小作文: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二

星堆青铜器

【教学后记】

第18课卓越的工程

【课程标准】以都江堰、长城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力。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汜住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

修建年代和起止地点。了解秦长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读图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把握历

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通过想象都江堰、秦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养

和提高历史相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

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用,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卓越工程,认识

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都江堰、秦长城。

难点:体会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选址与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都江堰、长城吗?谁来讲讲它们的故事?

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

答案。动用学生的旧知浜,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都江堰和郑国渠

1、都江堰:(出示历史地图册“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学生结合教材归纳该水利工程修建的时间、筑坝的地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

要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结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讨论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科学性,分析该工程建成的历

史工效。

给合“二王庙”的来历,简要评价李冰的贡献,指出他的成功实际就是他充分

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郑国渠:结合课后“史海拾贝”,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

时间、地点、影响等。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

笔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

二、秦长城和灵渠

1、秦长城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会忆:秦汉时期,我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什么?秦

朝初年,秦始皇是怎样处理和匈奴的关系的?引出秦长城的话题。

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修建时间、修建者、东边起点、西边终

点、长度、历史价值)

出示“秦长城示意图”,“秦长城遗址图”让学生形成秦长城的空间概念,了

解秦长城的雄伟壮观。

分析秦长城的历史价值,指出它如今已不复存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上明代

修建的。

2、灵渠

学生读书,学生归纳:灵渠修建的时间、修建的目的、它的历史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

师归纳整理。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19课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纸术、数

学、医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贡献。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培

养评价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改造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课文,接着学生的阅读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

图文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想象和

牛活体验,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珅的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进行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的教育。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的成就。

【教学难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价值。《水经》与《水经

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幻灯投影仪。

【教法与学法】讲述法,课堂讨论,比较法及自学等。

【教学过程】

教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准备1、布置预习全文。指导学生收集图书等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一张纸。认真学习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兴趣)

新课

教学

展示本课主要内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1、设问:这是什么?大家知道这是怎么不断改进和丰富

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

2、《科学技术与重大成果》

旁白:把书翻到111页,如果说,1、2课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非常精致的

实物,那么本课则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科学的奥妙。

展示图表填空

造纸术发明西汉时候

改进东汉一一蔡伦

数学《九章算术》

《圆周率》---祖冲之

医学《伤'寒杂病论》一一张仲景

“麻沸散”“五禽戏”一一华佗

农学《齐民要术》一一贾思勰

地理《水经注》一一郦道元

3、过渡:先来看“造纸”。

旁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时候)

设问:造纸术是怎样一种技术?(课件展示:工艺流程)

4、请同学讲:

设问:

旁白:(简介早期的纸)最早的纸虽然方便,但昂贵而不易制造,可以从哪些

方面改进?回答,进入学习氛围。

边看书,边思考。

然后到黑板上填空

结合教材

动手

动脑

理清

线索

了解重大成果

及杰出人物

读表第一行

P1U看《汉代造纸工艺豆图》讲解工艺流程。

知识的前后贯通,突出“不同”引发兴趣。

培养读书能力

各个击破

培养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5、设问:东汉1XX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在哪方面作出了贡献?(简介蔡

伦)

设问:怎样降低成本?

设问:他是怎么想到的?

6、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什么意义?

旁白: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文明程度的重要

技法之一。当蔡伦造纸时,西方还不知道,直到13—14世纪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学

会造纸术,所以,尽管蔡伦是一名宦官,但是他对人类的历史贡献将永远载入史

册,他将永远为我们所怀念。

造纸术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造纸厂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急待解次的问题:

环保?

7、过渡:再看数学成果。(课件展示)

设问:什么是负数?

哪本数学著作最早提出负数的概念。

旁白:这些都是世界最早的?

过渡:数学上关于图形的计算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圆。(课件展示)

设问:圆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c=2nr

设问:怎样计算圆周率?哪位科学家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旁白:介绍割圆术圆周率

问:祖冲之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

设问:同学们,能用一句话说明祖冲之在科学界的地位吗?答:“降低成本,

提高产量。”

“树皮、麻头、旧麻布、破鱼网”与“好麻”相比。

答:“反复思考、试验”

阅读造纸术发明的意义

观看《蔡伦墓》及外传路线

我国一一东亚、中亚、欧洲

有所思?

学生想办法测量:

“祖冲之”看图像。

阅读表格第4行

边看教材正文、小字边回答(见P115史海拾贝)

答:①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②自己刻苦钻研

祖冲之是我国和世界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知识链接

培养分析能力

进行科学精神的情感教育

增强民族自豪感

联系实际培养归纳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

小结

过渡:此外医学、农学和地理学上也有突出的成就,请同学阅读教材

旁白:同学们分组讨论:

第一组研究张仲景,并作出评价;

第二组研究华佗,并作出评价;

第三组研究贾思勰,并作出评价;

第四组研究郦道元,并作出评价;

研究后派代表发言。

游戏:猜一猜,下列五个人的动作各代表哪种动物?

重现表格

旁白: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其道理,希望我们都能以古人“功崇惟志,业广惟

勤”为座右铭,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成为有用的人!分组讨论

上台演评

学生总结掌握评价科学人物的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突出创造性价值,发扬创新精神

培养把握知识的能力。

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汜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

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

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

运用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介值观: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

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1、甲骨文;

2、小篆。

难点:

1、甲骨文评价;

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刻画符号与甲骨文(十二生肖)。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1、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

2、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

何演变的呢?

饶有趣味地听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悬念留给学生。

二、甲骨文

1、出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

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甲骨文(十二生

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仔细研究,学生阅读,积极发言,积极参与。

三、金文

1、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2、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

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讨论,阅读,得出结论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四、小篆和隶书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

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2、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联系已学知识,积极思考并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

五、草书、楷书和行书

1、学生阅读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

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

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阅读教材,认真思考讨论,后积极争取回答

六、收获与疑问:

学习了这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哪些问题?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教学后记】

第21课活跃的学术思想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汜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时代及集中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理解

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记住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

物,适当背诵春秋战国思想家的名言名句。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原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

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听,集中注意力。

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认真观察、阅读。

听或自己讲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看书、观察、归纳得出结论。

四、王羲之的书法

阅读教材,落实知设点。

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咕,让学生畅所欲言。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格。

阅读、观察、讲、听。

五、顾恺之的绘画

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阅读

观察

听讲

六、拓展学习

学习与探究

学生参与

【教学后记】

二、能力和方法: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

法。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培养和提高

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介值观:培养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对

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通过认识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孔子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百家争鸣”的

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家。

难点:

1、孔子的政治思想C

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战国各学派的基本观点。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孔子与诸子的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学术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西方社会学

家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发展,还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去寻

找智慧。引入。

燃起学生的热情

二孔子

1、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最伟大的

思想家之一。指导学生观察书上关于孔子的介绍。然后叫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事

2、要求学生读书,找出“历史上怎么样评价孔子?”后叫学生仔细地阅读教

材,再说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

3、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论语”中的话,理解“仁”的含义。然后教师简介

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一些

情况

4、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教育的作法的意义所在。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以

理解因材施教。

5、关于孔子的这些评价是如何得出的呢?引导学生引出“论语”。然后问学

生是否是孔子所著?

学生看书、认真思考、寻找、发现

形成整体认识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着什么深刻的变化?你怎么看这个时期的变化

呢?

2、得出结论形成了多种观点,即百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当时主要的学

派有哪些?分别有哪些弋表人物?

3、小结: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情况如何?

4、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争鸣情况。然后问学生几个问

题:战国时期,适合哪一种学派的学说来治理国家?商鞅、秦始皇他们治国采用的

是哪一个学派的观点?后来汉武帝采用的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你怎么理解这一历史

现象?

根据你的理解,该采用什么学派的观点来治理今天的国家?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拓展思路

五、小结:孔子的地位。战国争鸣的意义。认真听。

【教学后记】

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

【课程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

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汜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

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

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

析、归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

析、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吩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

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

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

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1、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2、我们本地人过世之后,如何祭奠?

听、讲,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大诗人屈原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起来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

2、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见识、书上的介绍,谈谈屈原的成就。

3、教师总结,突出其伟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译为多国文字)。人们

为什么纪念屈原?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思想教育、同化之。

三、司马迁与《史无》

1、开门见山指出司马迁及其《史记》。抽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事迹。

2、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观察书上的插图,讨论、思考、归纳得出“司

马迁写成此书的原因?”

3、问:《史记》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学生阅读教材,

认真思考,特别是理解“纪传体”通史的。

4、指导学生理解“纪传体”通史。

讲、听

阅读、讨论、发言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佛教的传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出其中的要点。

2、简介佛教的教义。让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在我国逐渐流行?你能举出佛

教对我国影响深远的事例吗?

阅读、理解、思考、发言。

通过例子,加深理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五、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

简介道教的教义,让学生谈谈道教传播的原因。

说说道教对今天影响的事例。

阅读教材C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小结

【教学后记】

第23课多姿多彩的艺术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

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

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

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

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

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

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唱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室陵兵马俑和王善之的故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

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

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木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

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

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韭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用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牛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C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

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

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

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埋。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

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秦孝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

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8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一)学习需要的分析

《丝路明珠》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

地》的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通过对新疆干旱地区的案例分析,展现人们是如何利

用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与自然和谐共处。

由于涉及干旱地区的学习,学生却大都地处江南水乡,少有机会直观了解干旱

地区,而通过本课时学习,将使学生在经过图片展示、文字描述和影像介绍后,对

干旱地区有直观的了解,从而缩短与课程之间的生疏距离。

其次,通过对“坎儿井”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知道水在干旱地区是生命的源

泉,树立起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

再次,学生在感受新特的自然风光和别具一格的人文特色过程中,能够体会到

新疆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和人文素质。

(二)学习内容的分析

本课时学习内容选用了新疆这一典型实例,通过对其干旱自然环境特色的展

示,借助图片、资料和地图,对新疆“丝路明珠”进行描述,着重介绍吐鲁番等地

的绿洲农业。古代农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

统一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

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可以说,没有绿洲就没有“丝绸之

路”。通过一系列描述褐示了干旱地区人们生活变化的变迁历程,说明人们的生

产、生活方式都与自然哈的特点密切相关,同时也展示了人们适应环境,并利用和

改造自然,创造灿烂的文化的和谐人地关系这一主题。

本课时重点放在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旱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与归纳,使

学生认识到干旱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

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难点放在理解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认

识到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三)学习者的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为城镇的七年级学生,接受过六年小学知识学习,具备基本的认

知、学习能力。从年龄层次上讲,正处于活泼好动,思维开拓的阶段,求知欲强,

由于身处江南水乡,课本描述的新疆等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

太远,难以从现实中获取直观感知。而利用多媒体呈现大量的图文信息及影像资

料,可缩短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使本来由

于年龄和经验的局限造成对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而认识的不足能够转化为

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对新事物的挑战。

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技巧和信息查询能力,在学习中不

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米,接受

新知识和新概念。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区域特

色;

(2)通过典型实例,学习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

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图、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学习,学会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

力:学习运用景观图等资料描述干旱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具有特色的生活方

式;

(2)通过归纳、比较等方法学习干旱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

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运用归纳、比

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新疆这一干旱地区的案例,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

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的;

(3)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树立起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

环保意识。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1)案例分析法:

本课时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一干旱地区的案例分析,学习人们适应干旱

环境,并利用改造自然,创造灿烂的文化的这一主题。

(2)情景教学法:

教师设计若干情景,配合使用多媒体资料,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进行学

习,创造性思维。

(3)提问教学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与思是分不开的。通过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调动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培养创造性

思维。

(4)讨论学习法:

对于重点和难点的任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亦可通过讨论,在浓厚学习气氛

中探究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媒体的设计

本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情景化,利用

图文信息和影视资料直观展示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人们生活习俗,从而拉近

学生由于地理区域与课程之间产生的差距,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选用资料如下:

1、图片资料:《新疆的位置.》、《坎儿井》、《坎儿井剖面图》、《吐鲁番

盆地》、《沙漠和绿洲》、《葡萄与葡萄晾房》等;

2、影视资料:《坎儿井》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歌曲导入创设情景:

(1)播放歌曲《丝绸之路》,配以古代丝绸之路图片及新疆风光图片,让学

生在音乐中感受这一古弋历史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并获得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2)进一步提问:刚刚我们看到的图片反映了哪个地方的景观?(新疆)大

家能说说你们对于新疆的认识吗?它与我们所在的浙江地区有什么样的区别?假如

大家想对新疆有更深的了解,请跟随我们今天的新疆之行。由此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

(1)要了解新疆,我们首先要了解新疆所在的位置一介绍新疆的自然环

境。读《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找出沙漠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与新疆

同属干旱地区的区域有哪一些。

(2)丝绸之路一了解其路线及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使学生知道水在干旱

地区是生命的源泉,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