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3页(共43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生物沪科版(2020)高二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生态系统各组分紧密联系成一体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4秋•张家口期末)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相互联系的四种生物,括号中相应数值表示同化的能量[单位:kJ/(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B.蚯蚓属于图中乙成分,它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该农田中的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网)可能为 D.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农作物2.(2024秋•辽阳期末)某地区食物网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已知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处于正常的变化范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体现出来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图中各种生物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 C.d和e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一种体现 D.图中生物均只属于一个营养级3.(2024秋•三台县校级期末)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也不一定是植物,还包括部分细菌 C.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有些动物是分解者4.(2024秋•宁乡市期末)海底冷泉及冷泉生态系统是现代海洋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海底冷泉是地球深海海底的一种没有光照的极端环境。冷泉是海底以水、二氧化碳、硫化氢或碳氢化合物(甲烷或其他高分子量的碳氢气体)为主的流体以喷涌或渗漏方式从海底溢出形成的,温度与海水接近。冷泉生态系统中存在蠕虫、海胆等多种多样的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冷泉生态系统中的海胆是良好的药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冷泉中没有光透过,可能存在以化能自养生物为生产者的食物链 C.冷泉生态系统中无绿色植物,可推测其能量金字塔长期呈倒金字塔形 D.蠕虫、海胆等生物作为消费者可加速冷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2024秋•吉林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B.细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和生产者 C.在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同一条食物链 D.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均可以实现循环利用6.(2024秋•衡水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 C.原核生物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 D.非生物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7.(2024秋•南岗区校级期末)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8.(2024秋•朝阳区期末)某人工鱼塘利用种青养殖技术获得良好收益。该技术主要以种植的青草(如黑麦草)为养鱼的主要饲料,从而减少饵料投放。养鱼池修建为回型池,在回型池中间的浮平滩和池埂上种植黑麦草,待黑麦草长成,将回型池加水部分淹没青草,草鱼可以自由地上滩吃草。如图为该人工鱼塘中的食物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黑麦草和绿藻固定的太阳能 B.草鱼占第二和第三两个营养级,昆虫和草鱼为捕食关系 C.若鱼池中昆虫的种群密度降低,草鱼的数量会有所增加 D.图中所有成分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生态系统9.(2024秋•吉林期末)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植物都属于第一营养级 B.营养级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越多 C.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既是第三营养级,又是次级消费者 D.一只狼捕获了一只兔,该狼就获得了这只兔能量的10%﹣20%10.(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若鹰迁入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在的食物链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B.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螳螂及其天敌的数量 C.鹰的迁入使食物链由3个环节变为4个环节 D.鹰的迁入降低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11.(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如图表示某淡水养殖湖泊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中含有8条食物链 B.若翘嘴鲐与青鱼由于过度捕捞大量减少,乌鱼的k值不变 C.乌鱼属于第3、4营养级 D.若乌鱼的食物有来自小型鱼类,来自虾类,则理论上乌鱼每增加100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水草4.5kg12.(2024秋•辽宁期末)某莲藕池塘中存在着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有4条食物链,每条食物链都有4个营养级 B.瓢虫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为莲缢管蚜同化的能量 C.如果大量捕捉蜘蛛,则会引起瓢虫的数量增多 D.若蜘蛛同化的能量增加1kJ,则莲藕同化的能量至少要增加10kJ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5•浙江模拟)某湖泊由于大量污水排入引发水体污染,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相关部门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修复效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知,该湖泊存在食物链和食物链,其中浮游动物、滤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属于者。(2)污水排入会造成水体N、P含量过高,从而引发水体,同时也有重金属离子进入,并随着营养级增加,这些有害物质逐级浓缩,此现象称为。(3)在进行生态修复时,引入的浮床植物一般会选择本地物种,不选外来物种。原因有二:一方面,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可能会利用同一资源,从而导致重叠,引发种间竞争;另一方面,引入种可能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从而呈现增长,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上述污染出现以后,相关部门最终引入了苦草(沉水植物)和睡莲(浮叶根生植物)等植物置于浮床上,这些植物主要通过与浮游藻类竞争和无机盐等,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并有良好的观赏性,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5)引入浮床植物进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而不是将这些植物直接种植在水体中,请你据题提出合理的解释(写出一点即可)。14.(2024秋•滨海新区期末)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营养级。(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结构。(4)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15.(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图1表示湿地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图2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D表示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甲、乙、丙代表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甲指的是。(2)分析图2可知,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用图中字母表示),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用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3)下表是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动情况:项目摄入量J/(hm2•a)粪便J/(hm2•a)呼吸量J/(hm2•a)初级消费者1.06×1093×1087.1×108次级消费者3.9×1071.9×1062.18×107据表可知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不经次级消费者的任何作用而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多为J/(hm2•a)。(4)若某草原生态系统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研究C中某个种群的生态位,则要研究的内容有。(至少写出2项)(5)若A能量的直接提供给C,则要使C能量增加8kJ,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是kJ。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倍(保留2位小数)。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生物沪科版(2020)高二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生态系统各组分紧密联系成一体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BCACAABCCAB题号12答案C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4秋•张家口期末)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相互联系的四种生物,括号中相应数值表示同化的能量[单位:kJ/(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B.蚯蚓属于图中乙成分,它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该农田中的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网)可能为 D.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农作物【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产者是自养生物,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确实包括其组成成分(甲、乙、丙和无机环境)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正确;B、蚯蚓属于分解者,图中丙为分解者,它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C、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图中乙包含多种生物,仅根据同化量判断,A同化量最多为初级消费者,B同化量次之也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D为三级消费者,食物链(网)可能为,C正确;D、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都是自养生物,图中甲与无机环境双向箭头,甲为生产者,主要是农作物,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以及物质循环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以及对相关概念的辨析和运用能力,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来判断各选项的正确性。2.(2024秋•辽阳期末)某地区食物网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已知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处于正常的变化范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体现出来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图中各种生物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 C.d和e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一种体现 D.图中生物均只属于一个营养级【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解答】解:A、图中是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形成的食物网,体现了捕食关系,此外,由于不同生物捕食同一种生物,也形成了竞争关系,A错误;B、由于同一个营养级上有多种生物,因此各种生物之间有生态位的重叠,B错误;C、d的数量上升,则e的食物增多,捕食更多的d,d数量下降,因此d和e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一种体现,C正确;D、图中有的生物属于多个营养级,例如e属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3.(2024秋•三台县校级期末)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也不一定是植物,还包括部分细菌 C.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有些动物是分解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生产者也不一定是植物,如硝化细菌,B正确;C、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正确;D、分解者可能是动物,如秃鹫,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4.(2024秋•宁乡市期末)海底冷泉及冷泉生态系统是现代海洋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海底冷泉是地球深海海底的一种没有光照的极端环境。冷泉是海底以水、二氧化碳、硫化氢或碳氢化合物(甲烷或其他高分子量的碳氢气体)为主的流体以喷涌或渗漏方式从海底溢出形成的,温度与海水接近。冷泉生态系统中存在蠕虫、海胆等多种多样的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冷泉生态系统中的海胆是良好的药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冷泉中没有光透过,可能存在以化能自养生物为生产者的食物链 C.冷泉生态系统中无绿色植物,可推测其能量金字塔长期呈倒金字塔形 D.蠕虫、海胆等生物作为消费者可加速冷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环境.【答案】C【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解答】解:A、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冷泉生态系统中的海胆是良好的药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B、冷泉中没有光透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可能存在以化能自养生物为生产者的食物链,B正确;C、冷泉生态系统中无绿色植物,但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能量金字塔不可能是倒金字塔,因为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C错误;D、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蠕虫、海胆等生物可作为消费者加速冷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5.(2024秋•吉林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B.细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和生产者 C.在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同一条食物链 D.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均可以实现循环利用【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组成,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解答】解:A、食物网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A正确;B、细菌主要是分解者,它们分解有机物质,部分细菌是生产者,但是不是所有细菌都属于生产者,应该是分解者或生产者,B错误;C、生态金字塔表示的是能量、数量或生物量的分布,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来自不同的食物链,并不是都属于同一条食物链,C错误;D、物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利用,但并不是在生物群落内部完全实现循环,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2024秋•衡水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 C.原核生物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 D.非生物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解答】解:A、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B、异养生物有可能是消费者,也有可能是分解者,B错误;C、腐生真菌属于分解者,寄生真菌属于消费者,原核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蓝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C错误;D、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是可有可无的成分,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7.(2024秋•南岗区校级期末)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答案】B【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故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注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相区分。8.(2024秋•朝阳区期末)某人工鱼塘利用种青养殖技术获得良好收益。该技术主要以种植的青草(如黑麦草)为养鱼的主要饲料,从而减少饵料投放。养鱼池修建为回型池,在回型池中间的浮平滩和池埂上种植黑麦草,待黑麦草长成,将回型池加水部分淹没青草,草鱼可以自由地上滩吃草。如图为该人工鱼塘中的食物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黑麦草和绿藻固定的太阳能 B.草鱼占第二和第三两个营养级,昆虫和草鱼为捕食关系 C.若鱼池中昆虫的种群密度降低,草鱼的数量会有所增加 D.图中所有成分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解答】解:A、该鱼塘是人工鱼塘,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绿藻和黑麦草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人工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A错误;B、草鱼占第二和第三两个营养级,昆虫和草鱼为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C、若鱼池中昆虫的种群密度降低,则草鱼更多的以第一营养级作为食物,因此其数量会有所增加,C正确;D、图中所有成分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缺少分解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9.(2024秋•吉林期末)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植物都属于第一营养级 B.营养级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越多 C.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既是第三营养级,又是次级消费者 D.一只狼捕获了一只兔,该狼就获得了这只兔能量的10%﹣20%【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答案】C【分析】营养级:生态系统中每条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解答】解:A、部分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不属于第一营养级,A错误;B、能量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越少,B错误;C、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既是第三营养级,又是次级消费者,C正确;D、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一只狼和一只兔属于个体,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为10%﹣20%,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10.(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若鹰迁入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在的食物链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B.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螳螂及其天敌的数量 C.鹰的迁入使食物链由3个环节变为4个环节 D.鹰的迁入降低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解决问题能力.【答案】A【分析】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解答】解:A、鹰的迁入又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A正确;B、鹰可以捕食黄雀,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而黄雀是螳螂的天敌,故螳螂的数量会增加,B错误;C、鹰的迁入使食物链由4个环节变为5个环节,C错误;D、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改变,一般在10%﹣20%范围内,故鹰的迁入没有降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1.(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如图表示某淡水养殖湖泊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中含有8条食物链 B.若翘嘴鲐与青鱼由于过度捕捞大量减少,乌鱼的k值不变 C.乌鱼属于第3、4营养级 D.若乌鱼的食物有来自小型鱼类,来自虾类,则理论上乌鱼每增加100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水草4.5kg【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解决问题能力.【答案】B【分析】1、K值(环境容纳量)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题中提到翘嘴鲌与青鱼因过度捕捞大量减少,这会改变乌鱼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其K值。2、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时存在一定的效率,一般按10%﹣20%计算。【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清晰地数出有8条食物链,分别为:水草→草食性鱼;水草→底栖动物→小型鱼类→乌鱼;水草→底栖动物→虾类→乌鱼;水草→底栖动物→虾类→翘嘴鲌;水草→草食性鱼→小型鱼类→乌鱼;水草→草食性鱼→虾类→乌鱼;水草→草食性鱼→虾类→翘嘴鲌;水草→底栖动物→小型鱼类→翘嘴鲌,A正确;B、K值即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若翘嘴鲌与青鱼由于过度捕捞大量减少,乌鱼的竞争者减少,其生存环境得到改善,食物资源相对增加,乌鱼的K值会增大,而不是不变,B错误;C、乌鱼在食物链“水草→底栖动物→小型鱼类→乌鱼”和“水草→底栖动物→虾类→乌鱼”中处于第四营养级,在食物链“水草→草食性鱼→小型鱼类→乌鱼”和“水草→草食性鱼→虾类→乌鱼”中也处于第四营养级,所以乌鱼属于第3、4营养级,C正确;D、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按10%﹣20%计算,若乌鱼的食物有来自小型鱼类,来自虾类,乌鱼每增加100g体重,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来自小型鱼类的部分至少需要消耗水草:100×÷20%÷20%÷20%=2500g;来自虾类的部分至少需要消耗水草:100×÷20%÷20%=2000g,总共至少需要消耗水草2500+2000=4500g=4.5kg,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捕食关系图,综合考查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包括食物链的构成、营养级的确定、K值的变化以及能量传递的计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12.(2024秋•辽宁期末)某莲藕池塘中存在着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有4条食物链,每条食物链都有4个营养级 B.瓢虫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为莲缢管蚜同化的能量 C.如果大量捕捉蜘蛛,则会引起瓢虫的数量增多 D.若蜘蛛同化的能量增加1kJ,则莲藕同化的能量至少要增加10kJ【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食物网,其中莲藕为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该食物网中含有3条食物链,即莲藕→斜纹夜蛾→蜘蛛、莲藕→斜纹夜蛾→瓢虫→蜘蛛、莲藕→莲缢管蚜→瓢虫→蜘蛛。【解答】解:A、图中存在3条食物链,其中“莲藕→斜纹夜蛾→蜘蛛”含有3个营养级,A错误;B、瓢虫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为斜纹夜蛾和莲缢管蚜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B错误;C、如果大量捕捉蜘蛛,则瓢虫的天敌减少,瓢虫的数量增多,C正确;D、若蜘蛛的同化量增加1J,则莲藕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应按照最短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为20%来计算)1÷20%÷20%=25(J),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能力。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5•浙江模拟)某湖泊由于大量污水排入引发水体污染,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相关部门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修复效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知,该湖泊存在捕食食物链和腐食或碎屑食物链,其中浮游动物、滤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2)污水排入会造成水体N、P含量过高,从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同时也有重金属离子进入,并随着营养级增加,这些有害物质逐级浓缩,此现象称为生物富集或生物浓缩。(3)在进行生态修复时,引入的浮床植物一般会选择本地物种,不选外来物种。原因有二:一方面,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可能会利用同一资源,从而导致生态位重叠,引发种间竞争;另一方面,引入种可能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从而呈现J形增长,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上述污染出现以后,相关部门最终引入了苦草(沉水植物)和睡莲(浮叶根生植物)等植物置于浮床上,这些植物主要通过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或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并有良好的观赏性,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5)引入浮床植物进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而不是将这些植物直接种植在水体中,请你据题提出合理的解释方便去除这些植物,避免植物体内重金属离子被水体中的生物重新摄取,造成二次污染(写出一点即可)。【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富集;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答案】(1)捕食腐食或碎屑初级消费(2)富营养化生物富集或生物浓缩(3)生态位J形(4)阳光或二氧化碳直接和间接(5)方便去除这些植物,避免植物体内重金属离子被水体中的生物重新摄取,造成二次污染【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生态位: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种群中其他物种关系的总和。决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出现生态位重叠。【解答】解:(1)据图可知,该湖泊存在捕食食物链和腐食/碎屑食物链,其中浮游动物、滤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2)水体N、P含量过高,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同时也有重金属离子进入,并随着营养级增加,这些有害物质逐级浓缩,此现象称为生物富集/生物浓缩。(3)在进行生态修复时,植物的引种一般会选择本地物种,不选外来物种。原因有二:一方面,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在利用同一资源时二者之间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导致种间竞争;另外一方面,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容易呈现“J”形增长,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打破生态平衡。(4)上述污染出现以后,相关部门最终引入了苦草(沉水植物)和睡莲(浮叶根生植物)等植物置于浮床上,这些植物主要通过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并有良好的观赏性,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5)引入浮床植物进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而不是将这些植物直接种植在水体中,因为方便去除这些植物,避免植物体内重金属离子被水体中的生物重新摄取,造成二次污染。故答案为:(1)捕食腐食或碎屑初级消费(2)富营养化生物富集或生物浓缩(3)生态位J形(4)阳光或二氧化碳直接和间接(5)方便去除这些植物,避免植物体内重金属离子被水体中的生物重新摄取,造成二次污染【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14.(2024秋•滨海新区期末)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大型真菌、跳虫。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无机盐、CO2、H2O(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4)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1)二、三、四(2)大型真菌、跳虫无机盐、CO2、H2O(3)水平(4)c a﹣b【分析】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图,其中草本植物、乔木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为消费者,大型真菌、跳虫为分解者。图2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表示乙的同化量,e、b分别表示甲、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分别表示甲、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般来说,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以有三条:(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解答】解:(1)分析图1,杂食性鸟以草本植物等生产者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以蝗虫为食处于第三营养级,以蜘蛛为食处于第四营养级。(2)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图1中的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它们可以将有机碎屑分解成CO2、H2O和无机盐被生产者重新利用。(3)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造成了光照强度的不同,使不同地段上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4)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但是为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b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故答案为:(1)二、三、四(2)大型真菌、跳虫无机盐、CO2、H2O(3)水平(4)c a﹣b【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方面;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15.(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图1表示湿地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图2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D表示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甲、乙、丙代表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甲指的是分解者。(2)分析图2可知,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D﹣H(或E+F+G)(用图中字母表示),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用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下表是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动情况:项目摄入量J/(hm2•a)粪便J/(hm2•a)呼吸量J/(hm2•a)初级消费者1.06×1093×1087.1×108次级消费者3.9×1071.9×1062.18×107据表可知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不经次级消费者的任何作用而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多为1.1×107J/(hm2•a)。(4)若某草原生态系统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研究C中某个种群的生态位,则要研究的内容有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至少写出2项)(5)若A能量的直接提供给C,则要使C能量增加8kJ,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是100kJ。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0.79倍(保留2位小数)。【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1)分解者;(2)D﹣H(或E+F+G);;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1.1×107;(4)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5)100kJ;0.79。【分析】图1中,乙和大气中CO2之间是双向箭头,则乙为生产者,乙和丙都指向甲,则甲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甲是分解者。(2)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其同化量减去呼吸消耗的能量,在图2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H,所以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D﹣H(或E+F+G)。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A,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量=7.6×108J/(hm2•a),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7.6×108﹣7.1×108=5×107J/(hm2•a),不经次级消费者的任何作用而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多为5×107﹣3.9×107=1.1×107J/(hm2•a)。(4)C为动物,研究C中某个种群的生态位,则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5)若该生态系统存在如图2所示的食物网,食物链有2条:A→C、A→B→C。若A能量的直接提供给C,假设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为y,其中有的能量直接提供给C,有的能量间接提供给C;要使消耗A最少则用20%的能量传递率,即×20%+×20%×20%=8,则计算可得y=100kJ,故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是100kJ。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设当食物由A:B为1:1时,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10%+÷10%÷10%=55x;设当食物由A:B为1:2时,C的能量为y,需要的A的量为÷10%+÷10%÷10%=70y,由于A固定的能量不变,即55x=70y,因此=0.79,即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0.79倍。故答案为:(1)分解者;(2)D﹣H(或E+F+G);;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1.1×107;(4)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5)100kJ;0.79。【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熟练应用的能力。
考点卡片1.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知识点的认识】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以细菌为例)﹣﹣数学模型1、类型: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数学表达式和曲线图,其中前者比较准确,后者更为直观.2、建立的步骤:研究方法研究实例提出问题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模型假设提出合理的假设资源和空间无限,细菌的种群增长不会受密度影响.建立模型用数学形式对事物性质进行表达.Nn=2n,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修正检验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二、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2)建立模型:Nt=N0λt(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2)特点: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思考:a、右图中t1是对应种群数量为K/2时,t2是对应种群数量为K值.b、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而死亡的个体数,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数量.(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可以猎捕一定数量该生物资源,且获得量最大.过度猎取时,种群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资源总量减少.2、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四、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命题方向】题型一:种群数量变化图分析典例1:(2014•宁夏二模)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B.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D.杀虫剂难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分析: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营寄生生活,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有寄主依赖性,没有呈现J型增长,其群数量变化受寄主的影响较大,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解答:A、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营寄生生活,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A错误;B、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有寄主依赖性,没有呈现J型增长,故B错误;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受寄主的影响较大,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故C正确;D、杀虫剂可以选择抗药性基因,而使种群的基因的频率改变,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西花蓟马为素材,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典例2:(2014•威海一模)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右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分析:据图分析,0~4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4~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10~20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解答:A、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正确;B、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C、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者增加,C错误;D、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时注意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题型二:种群增长曲线分析典例3: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理论上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分析: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在种群达到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解答: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①正确;②在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种群增长率为0,②错误;③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不考虑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③正确;④要想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捕获之后种群数量不得低于,④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识记及理解,属于容易题.题型三:种群增长率曲线图分析典例4: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A、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图,t2时种群增长率为0,可以确定该种群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A错误;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t1时刻的种群增长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B正确;C、根据S型曲线的增长率,可知捕鱼的最佳时刻是超过K/2,即捕捞至K/2,因此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使鱼群获得可持续捕捞,C错误;D、由于增长率大于零,故种群的数量在t1~t2时逐渐增多,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解题方法点拨】1、“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含义种群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的数量往往呈指数增长.它反映了种群增长的潜力.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当种群数量为1/2K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λ(Nt+1/Nt)保持不变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种群增长率(dN/Ndt)保持不变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种群增长速率(dN/dt)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到一定密度再下降K值(环境容纳量)无K值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2、捕鼠和捕鱼的具体应用注意事项灭鼠捕鱼K/2(最大增长率)不可盲目减数,以至于获得K/2最大限度利用,维持K/2K(环境最大容纳量)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护K值,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性别比例使某一性别不育不能单一捕捉某一性别年龄组成尽量减少幼年个体尽量保护幼体2.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知识点的认识】一、群落中的生物关系: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1)种内互助;(2)种内斗争。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种间竞争(你死我活):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5)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壳螺上。二、种间关系图示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捕食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和猎物者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的波动,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猎物者.竞争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有三,①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②A取代B;③二者在空间、食性、活动时间上产生生态位的分离.寄生A:寄生物;B:宿主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有害,寄生物一般比宿主小,如蛔虫与人.【命题方向】题型一:根据种间关系曲线判断类型典例1:(2013•石家庄二模)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B.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分析:在表示捕食关系中的曲线中,有两种方法判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一、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相对较多,因此可以判断图中甲为被捕食者;二、被捕食者的数量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的数量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解答:A、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故A正确;B、M点时,乙种群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故B正确;C、图中,甲种群增长时促进乙种群不断增长,但是当乙种群增长大一定程度后就会抑制甲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可以看出两个种群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故C正确;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型二: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的综合判断典例2:农业生产中人们可通过防除农田的杂草而实现增产,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可能是()A.种间竞争B.种内竞争C.种内互助D.互利共生分析: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等.解答:A、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会共同争夺有限的水、阳光、矿质营养等,它们之间属于种间关系中的竞争,A正确;B、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叫做种内竞争,B错误;C、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叫做种内互助,C错误;D、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种间关系,考生要能够区分种内关系中的种内斗争和种间关系中的竞争,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解题方法点拨】1、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比较项目范围实例种内斗争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大草履虫与双核小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在食物中竞争失败而死亡2、竞争和捕食的比较:(1)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灭绝,有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2)捕食关系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系,相互制约着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的数量的增多而灭绝.3.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知识点的认识】1、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2)作用:决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3)意义: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2、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被生物利用的最大资源空间,称做该生物的基础生态位.3、现实生态位:由于存在着竞争,一般物种都不能够占领基础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称为现实生态位.4、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或生态位大小.一个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当资源的可利用性减少时,一般使生态位宽度增加,例如在食物供应不足的环境中,消费者也被迫摄食少数次等猎物和被食者,而在食物供应充足的环境中,消费者尽摄食最习惯摄食的少数被食者.5、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生态位重叠的两个物种因竞争排斥原理而难以长期共存,除非空间和资源十分丰富.通常资源总是有限额,因此生态位重叠物种之间竞争总会导致重叠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别占领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在不同空间部位觅食等.在向某一地区引进物种时,要考虑与当地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的问题.外来物种总因数量有限、对环境尚未适应等原因处于竞争的弱势,因此,如与当地物种生态位重叠过大将会导致引种失败.【命题方向】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不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B.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等特征C.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植物的生态位研究的内容包括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动物的生态位包括: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解答:A、生态位不同的生物可能被同一种生物捕食,故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A错误;B、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正确;C、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且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即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则该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C错误;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位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解题方法点拨】如果把“生态位”作进一步的解释,那就是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区域内出现,大自然将会用空间把它们各自隔开,如虎在山上行,鱼在水中游,猴在树上跳,鸟在天上飞;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它们必定利用不同的食物生存,如虎吃肉,羊吃草,蛙吃虫;如果它们需要的是同一种食物,那幺,它们的寻食时间必定要相互错开,如狮子是白天出来寻食,老虎是傍晚出来寻食,狼是深夜出来寻食….在动物世界里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物种亲缘关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态位部分重迭,这时就会现严酷的竞争,如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强者进入弱者的生态领域就会出现“龙陷浅滩受虾戏,虎落平川遭犬期”的状况;如果弱者进入强者的生态领域中就会出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状况.因此,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自由生存.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知识点的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包括植食、肉食动物,杂食和寄生生物等。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细菌、真菌、动物等。【命题方向】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过程,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不全是植物B.丙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可缺少C.甲、乙、丙、丁间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图中应添加从“大气CO2”到“丁”的箭头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甲和乙为消费者,丁为生产者,图中缺乏大气中二氧化碳指向生产者丁的箭头。解答:A、图中丁代表生产者,不全是植物,也可代表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生物,A错误;B、丙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若缺少分解者,则生态系统的尸体将要堆积如山,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B正确;C、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它们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碳元素在这些它们之间的流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C正确;D、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是从“大气CO2”到“丁”的箭头,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题图;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题思路点拨】1、相互关系2、地位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是依据各自的代谢类型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来决定的。即:根据某种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性分为三大类群:①生产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自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够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生物。绝大多数进行光合作用,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②消费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虽然存在着不同的级别,但是生态系统的非必要成分。主要指各种动物。不过有些寄生细菌,它们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小型消费者”的角色,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③分解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应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动物(如:蚯蚓、蝇、蜣螂等),它们都能分解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等有机物,故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总之,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是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的作用是转化物质和能量;消费者的作用是推动物质和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分解者的作用是把物质和能量归还到无机自然界。5.食物链与食物网【知识点的认识】(1)食物链:草→蝗虫→蜘蛛→螳螂→食虫鸟,其中的消费者类型及营养级类型:(2)书写食物链应该注意的问题:A、起点一定是生产者,且要写到最高营养级;B、相邻营养级之间用箭头连接且箭头指向捕食者;C、食物链仅仅体现生产者、各级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包括分解者、寄生者,以及阳光等非生物因素。【命题方向】有关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处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主要是植物B.食物链对有毒物质有富集作用C.食物链或食物网,越后端的生物数量越少D.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植物分析:解题可从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物富集作用方面切入。解答: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处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主要是植物(生产者),该选项叙述正确。B、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该选项叙述正确。C、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第一营养级为植物,数量最多,第二营养级为植食动物,数量次之,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该选项叙述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光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该选项叙述错误;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物富集作用。【解题思路点拨】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6.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知识点的认识】(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一个营养级(非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命题方向】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C.处于上一级的生物越多,处于下一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解答:A、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时,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A正确;B、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能量散失越多,储能越少,生物个体数量也越少,B正确;C、一般情况下,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获得能量的多少与营养级别有关,与生物的数量无关,C错误;D、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D正确。故选:C。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解题思路点拨】一个营养级(非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故能量流动是不可逆的。7.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知识点的认识】(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高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低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大约为10%﹣20%。(3)能量流动为什么是单向的:(1)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可逆转;(2)通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4)能量流动为什么是逐级递减的:①每一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每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都有一部分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利用;③每一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命题方向】回答下列有关能量流动的计算问题:(1)如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1kg,最少消耗水藻kg,最多消耗水藻kg.(2)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kg,需消耗草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3)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2.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4)如图3为某生态系统食物关系图。若鸟的食物是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分析:分析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若人的体重增加1kg,要求最少消耗水藻的质量,则食物链最短,即水藻→小鱼→人,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要求最多消耗水藻的质量,则食物链最长,即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分析图2,共有2条食物链:甲→丙;甲→乙→丙.甲为生产者,乙和丙都是消费者.分析图3,共有2条食物链:互花米草→鸟;互花米草→植食性昆虫→鸟.互花米草为生产者,植食性昆虫和鸟都是消费者.解答:(1)如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1kg,要求最少消耗水藻的质量,则食物链最短,即水藻→小鱼→人,最少消耗水藻的质量为1÷20%÷20%=25kg.要求最多消耗水藻的质量,则食物链最长,即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最多消耗水藻的质量为1÷10%÷10%÷10%÷10%÷10%=100000kg.(2)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N+R.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则其体重增加30kg,传递效率按10%计算,需消耗草30×÷10%=100kg。(3)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2.据题意,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则传递效率用20%计算.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礼仪心得体会
- 朔州市朔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数学试题含解析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结构选型与模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主题阅读(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酿酒工业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2025届五下数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法与翻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垦利县2024-2025学年四下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贵州健康职业学院《室内环境设计公共空间》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省晋城市介休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英语试题文)一模试题含解析
- 砌墙施工班组劳务分包合同
-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合同范本之消防栓安装施工合同5篇
- 生物-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自贡市普通高中2022级(2025届)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宜宾乐山自贡三市二诊)试题和答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下 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含答案)
- GB/T 44994-2024声学助听器验配管理
- 物 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 新课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 裁床工作流程图
- 岩棉板外墙保温真石漆施工方案
- 股权激励机制在万科集团中的运用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