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6页(共56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高一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5•广西模拟)为探究青霉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含青霉素的圆形滤纸片放置在接种了细菌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如图是培养三代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区应放置不含青霉素的无菌滤纸片 B.抑菌圈区域越大细菌的耐药性越差 C.若用链霉素做实验可得到与图示完全相同的结果 D.应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重复实验2.(2025•郑州模拟)下表为2005—2008年期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年份2005200620072008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0.0740.120.140.19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2.66.1110.925.5A.由表中数据可以推测,耐药率与抗生素的使用量呈正相关 B.抗生素能诱导细菌分解药物基因的大量表达 C.2008年耐药基因在细菌种群中的基因频率高于2005年 D.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基因突变和环境选择的结果3.(2025•毕节市模拟)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6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A1、A2、A3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1、A2、A3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1的基因频率是()A.55% B.32% C.27.5% D.9%4.(2024秋•鄂尔多斯期末)玉米的高秆和矮秆为由等位基因N/n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在某一种群中基因型为NN、Nn和nn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38%和16%,若不发生突变和迁移,不考虑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则自然条件下,该子代种群中不改变的是()A.群体中基因N和基因n的基因频率 B.显性纯合子、杂合子出现的频率 C.高秆、矮秆植株出现的频率 D.高秆个体中,杂合体出现的概率5.(2024秋•重庆期末)某校学生进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产生了对链霉素的抗性,但抗性机制不一定相同 B.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多种类型后代 C.在实验过程中,链霉素诱导两种细菌产生了抗性基因突变,细菌耐药率提高 D.比较第2代的两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更弱6.(2025•山东开学)为研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研究人员在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表面放置蘸有卡那霉素的滤纸片,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制成菌液,接种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组别抑菌圈直径/cm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12.261.891.6222.411.911.6732.421.871.69平均值2.361.891.66A.该实验中接种大肠杆菌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 B.每代实验时需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及三个重复组 C.抑菌圈边缘的大肠杆菌接触卡那霉素易发生抗性基因突变 D.抑菌圈逐代缩小说明大肠杆菌对卡那霉素的抗性逐代增强7.(2024秋•重庆期末)科学家通过测序分别比较了4个灵长类代表物种大脑内MCPH1基因中启动子区域CpG序列甲基化模式的差异,结果如图1所示。图2为某鸟类原种群被岛屿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3为种群乙在被岛屿分割后某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1对不同灵长类物种大脑内MCPH1基因进行测序,为研究大脑的进化提供了比较解剖学证据 B.图1结合基因组数据和化石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推断出灵长类动物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时间 C.图2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 D.图3中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8.(2025•广西模拟)形态多样的金鱼品系是由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能产生可育后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鲫鱼经人工选择获得的性状均可传递给后代 B.人工选育导致金鱼发生变异 C.人工选择不改变种群基因的频率 D.金鱼和野生鲫鱼是一个物种9.(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F﹣statistics(Fixationindices)是衡量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理论频率的差值,Hp是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某种飞蛾的体色有黑色、灰色两种,黑色对灰色为完全显性,分别由D、d基因控制。体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现将一较大的处于遗传平衡的飞蛾种群(D和d的初始基因频率分别为0.1和0.9)随机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在非工业区、工业区1和工业区2。70年后调查不同区域中飞蛾的黑色表现型频率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工业区2中灰色飞蛾的F﹣statistics比工业区1的小 B.在非工业区表现为黑色的个体中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C.70年后工业区1的Hp值比工业区2低,且高于非工业区 D.若工业区1的污染继续加重,当d基因频率降为0后即产生新的物种10.(2024秋•唐山期末)某种鱼体内的LDH﹣B是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基因,其等位基因LDH﹣Bb出现的比例随温度和纬度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鱼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LDH﹣B及其等位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B.LDH﹣Bb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促进细胞在低温下对氧气的利用 C.低温环境下LDH﹣Bb基因比例高是LDH﹣B定向突变的结果 D.在纬度为30°对应的温度环境中,该鱼被淘汰11.(2024秋•丰台区期末)在一个果蝇种群中,科学家发现某个控制翅膀大小的基因位点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当环境温度逐渐升高时,其中一个决定较小翅膀的等位基因频率迅速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控制翅膀大小的多个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该果蝇种群中控制翅膀大小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基因库 C.已经存在的等位基因会由于环境变化而变得有利或有害 D.该种群较小翅膀的基因频率迅速增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12.(2024秋•重庆期末)某实验小组探究生活中常见的5种抗生素对同种大肠埃希氏菌的选择作用,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抗生素类型青霉素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四环素阿奇霉素第一代抑菌圈平均半径(cm)0.951.170.281.310.19第二代抑菌圈平均半径(cm)0.740.760.250.700.00抑菌圈缩小百分比22%35%11%46%100%注:抑菌圈缩小百分比=(上一代抑菌圈半径﹣当代抑菌圈半径)/上一代抑菌圈半径×100%A.从第一代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用于第二代的培养 B.各类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抑菌圈均缩小,说明适应具有普遍性 C.该细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最弱,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最强 D.各个培养基的大肠埃希氏菌种群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定向改变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4秋•烟台期末)库蚊又称家蚊,种类繁多,其中淡色库蚊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致倦库蚊主要分布在南方,上海地处两种类群的交叉地带,出现了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以及两者中间型同时存在的分布特征。(1)中间型个体是可育的,说明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之间不存在隔离。中间型个体性状与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都不完全相同,主要原因应是繁殖过程中发生了。(2)典型的北方淡色库蚊与典型的南方致倦库蚊在成蚊腹节背板淡色基带、幼虫呼吸管的形状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导致两种群形成这些显著差异的因素有(答出2点)。(3)研究人员采集了4个蚊种,提取其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并测序,计算出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如表所示。遗传距离可用来衡量物种之间或同一物种的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的程度,在动物中COI序列的种内遗传距离通常不超过0.0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4个蚊种中,种内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碱基序列差异性最小的是;与稻富库蚊亲缘关系最远的是;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填“是”或“否”)属于同一物种,判断依据是。蚊种稻富库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凶小库蚊稻富库蚊0.003三带喙库蚊0.1070.008淡色库蚊0.0760.0980.001凶小库蚊0.0470.1160.0690.01114.(2024秋•武汉期末)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的雪山、草地、森林、河流,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这些群落与当地的无机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2)三江源地区逊木措湖中的某食物网如图所示[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J/(m2•a)。该食物网中裸鲤属于第营养级,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3)同域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未经地理隔离进化而来。逊木措湖的裸鲤属有2个姐妹种: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这两个物种是研究同域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①已知这两种鱼存在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它们的生态位(填“重叠”或“分化”)。②同域物种形成模式不同于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模式。这表明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有什么关系。③在生殖期,裸鲤会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配,这种信息的传递对于生物的意义是。15.(2024•滨海新区三模)为防治果园内蝽虫等植食性昆虫,有人尝试在苹果园的株间迁入某种矮小的三叶草。对比研究苹果—三叶草复合果园和苹果单一果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图:(1)三叶草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或绿化观赏,它跟苹果搭配种植,可提高果园对利用率,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据图可知复合果园中蝽虫等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的比例增加,通过(填“种间关系”)来消灭害虫。(3)若要了解该生物防治过程中蝽虫的数量变化情况,需调查虫卵密度,通常采用方法是。取样的关键是。若在苹果单一果园调查过程中发现种群数量每10天平均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假定蝽虫幼虫初始阶段有N0只,则20天后数量将达到只。(4)调查发现三叶草在原种值地,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和65%(A为抗除草剂基因),在苹果—三叶草复合果园种植一段时间后该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和70%,说明改变环境后三叶草种群(填“发生”或“未发生”)进化。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高一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CBBAACADDBC题号12答案C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5•广西模拟)为探究青霉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含青霉素的圆形滤纸片放置在接种了细菌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如图是培养三代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区应放置不含青霉素的无菌滤纸片 B.抑菌圈区域越大细菌的耐药性越差 C.若用链霉素做实验可得到与图示完全相同的结果 D.应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重复实验【考点】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专题】模式图;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应用;实验探究能力.【答案】C【分析】将含抗生素的滤纸片放到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平板培养基上,滤纸片周围会出现抑菌圈,在抑菌圈边缘生长的细菌可能是耐药菌;若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则随着培养次数增多,耐药菌的比例增大,在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的平均直径变小。【解答】解:A、据图可知,①区滤纸片周围未出现抑菌圈,说明滤纸片上不含抗生素,起对照作用,故①区应放置不含青霉素的无菌滤纸片,A正确;B、滤纸片周围的抑菌圈区域越大,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越强,细菌耐药性越差,B正确;C、不同抗生素抑菌效果可能不同,用链霉素做实验不一定得到与题图示完全相同的结果,C错误;D、抑菌圈边缘的菌落具有耐药性,挑取其进行重复试验,相当于进行多次选择,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025•郑州模拟)下表为2005—2008年期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年份2005200620072008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0.0740.120.140.19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2.66.1110.925.5A.由表中数据可以推测,耐药率与抗生素的使用量呈正相关 B.抗生素能诱导细菌分解药物基因的大量表达 C.2008年耐药基因在细菌种群中的基因频率高于2005年 D.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基因突变和环境选择的结果【考点】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专题】数据表格;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解答】解:A、随着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增加,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也增加,即某细菌的耐药率与该类抗生素人均使用量呈正相关,A正确;B、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所以抗生素会抑制细菌分解药物基因的表达,即导致细菌分解药物基因的表达量减少,B错误;C、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2008年该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较大,耐药基因的基因频率高于2005年,C正确;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基因突变和环境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2025•毕节市模拟)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6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A1、A2、A3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1、A2、A3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1的基因频率是()A.55% B.32% C.27.5% D.9%【考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专题】模式图;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群体中某一特定基因的频率可以从基因型频率来推算。【解答】解:据图可知,该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3A3的有12个,A2A2的有48个,A1A1的有54个,A1A3的有90个,A1A2的有186个,A2A3的有210个,A1的基因数为2×54+90+186=384,则种群中A1的基因频率为384÷1200×100%=32%,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4.(2024秋•鄂尔多斯期末)玉米的高秆和矮秆为由等位基因N/n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在某一种群中基因型为NN、Nn和nn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38%和16%,若不发生突变和迁移,不考虑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则自然条件下,该子代种群中不改变的是()A.群体中基因N和基因n的基因频率 B.显性纯合子、杂合子出现的频率 C.高秆、矮秆植株出现的频率 D.高秆个体中,杂合体出现的概率【考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1、遗传平衡定律: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如果A=p,a=q,则A+a=p+q=1,AA+Aa+aa=p2+2pq+q2=1。2、亲代中基因N的基因频率=NN的基因型频率+Nn的基因型频率=0.46+×0.38=0.65,n=0.35,随机交配的后代中基因型频率:NN=0.65×0.65=0.4225,nn=0.35×0.35=0.1225,Nn=2×0.65×0.35=0.455。【解答】解:A、由于不发生突变和迁移,不考虑选择等因素,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在自然条件下,群体中基因N和基因n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A正确;B、子代中显性纯合子NN出现的概率是0.4225,杂合子Nn的频率是0.455,与亲代不同,B错误;C、矮秆nn出现的频率是0.1225,高秆出现的频率是1﹣0.1225=0.8775,与亲代不同,C错误;D、高秆个体中,杂合体出现的概率0.455÷0.8775≈0.5185,亲代中,这个比例为38÷84≈0.4524,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以及对遗传定律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生物进化影响因素的理解能力。5.(2024秋•重庆期末)某校学生进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产生了对链霉素的抗性,但抗性机制不一定相同 B.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多种类型后代 C.在实验过程中,链霉素诱导两种细菌产生了抗性基因突变,细菌耐药率提高 D.比较第2代的两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更弱【考点】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抑菌圈越大细菌耐药性越强,抑菌圈边缘的菌落直接与抗生素接触,耐药性强,所以连续培养时应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挑取细菌。【解答】解:A、从图中抑菌圈直径随代数的变化可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都在减小,说明都产生了对链霉素的抗性,由于它们是不同的细菌,遗传物质等有差异,所以抗性机制不一定相同,A正确;B、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且自然状态下一般也不进行基因重组,主要通过基因突变产生变异,B错误;C、细菌的抗性基因突变是自发产生的,链霉素只是起到选择作用,将具有抗性的细菌选择出来,使细菌耐药率提高,C错误;D、比较第2代的两种细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大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更强(抑菌圈直径越大,说明细菌对该抗生素越敏感),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细菌变异类型、抗生素作用机制等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6.(2025•山东开学)为研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研究人员在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表面放置蘸有卡那霉素的滤纸片,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制成菌液,接种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组别抑菌圈直径/cm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12.261.891.6222.411.911.6732.421.871.69平均值2.361.891.66A.该实验中接种大肠杆菌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 B.每代实验时需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及三个重复组 C.抑菌圈边缘的大肠杆菌接触卡那霉素易发生抗性基因突变 D.抑菌圈逐代缩小说明大肠杆菌对卡那霉素的抗性逐代增强【考点】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专题】数据表格;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应用;实验探究能力.【答案】C【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逐渐减小,说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大肠杆菌对卡那霉素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因此卡那霉素对大肠杆菌起到了选择作用。【解答】解:A、本实验中出现了抑菌圈,说明该实验中接种大肠杆菌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B、每代实验时需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及三个重复组,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实验误差,B正确;C、大肠杆菌的抗性基因突变是自发产生的,不是因为接触到卡那霉素造成的,C错误;D、根据表中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逐渐减小,说明大肠杆菌对卡那霉素的抗性逐代增强,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抗生素的选择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2024秋•重庆期末)科学家通过测序分别比较了4个灵长类代表物种大脑内MCPH1基因中启动子区域CpG序列甲基化模式的差异,结果如图1所示。图2为某鸟类原种群被岛屿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3为种群乙在被岛屿分割后某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1对不同灵长类物种大脑内MCPH1基因进行测序,为研究大脑的进化提供了比较解剖学证据 B.图1结合基因组数据和化石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推断出灵长类动物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时间 C.图2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 D.图3中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考点】物种的概念隔离与物种形成;化石证据;解剖学、胚胎学和细胞与分子水平证据.【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1)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2)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3)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4)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解答】解:A、图1对不同灵长类物种大脑内MCPH1基因进行测序,属于分子生物学证据,而非比较解剖学证据,A错误;B、图1结合基因组数据和化石时间数据进行分析,基因组数据可反映遗传信息差异,化石时间数据可确定不同类群出现时间,因此研究人员可推断出灵长类动物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时间,B正确;C、图2中a使原种群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a表示地理隔离;b过程中发生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作用于这些变异,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b表示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c最终形成了物种1和物种2,c表示生殖隔离,C正确;D、图3中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但在T之后,若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种群乙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仍可能会发生进化,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隔离与物种形成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相关证据、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理解能力。8.(2025•广西模拟)形态多样的金鱼品系是由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能产生可育后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鲫鱼经人工选择获得的性状均可传递给后代 B.人工选育导致金鱼发生变异 C.人工选择不改变种群基因的频率 D.金鱼和野生鲫鱼是一个物种【考点】物种的概念隔离与物种形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解答】解:A、鲫鱼经人工选择获得的可以遗传性状才可传递给后代,A错误;B、人工选育是对金鱼已有的变异进行选择,而不是导致金鱼发生变异,B错误;C、人工选择可以积累人类喜好的变异,淘汰人类不喜好的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D、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能产生可育后代,金鱼与野生鲫鱼是同一物种,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隔离与物种形成以及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9.(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F﹣statistics(Fixationindices)是衡量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理论频率的差值,Hp是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某种飞蛾的体色有黑色、灰色两种,黑色对灰色为完全显性,分别由D、d基因控制。体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现将一较大的处于遗传平衡的飞蛾种群(D和d的初始基因频率分别为0.1和0.9)随机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在非工业区、工业区1和工业区2。70年后调查不同区域中飞蛾的黑色表现型频率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工业区2中灰色飞蛾的F﹣statistics比工业区1的小 B.在非工业区表现为黑色的个体中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C.70年后工业区1的Hp值比工业区2低,且高于非工业区 D.若工业区1的污染继续加重,当d基因频率降为0后即产生新的物种【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概念隔离与物种形成.【专题】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1、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2、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解答】解:A、遗传平衡的飞蛾种群(D和d的初始基因频率分别为0.1和0.9),dd=0.9×0.9=0.81,计算可知,工业区2中黑色表现型频率为0.66,灰色飞蛾dd的频率为0.34,工业区1中黑色表现型频率为0.95,灰色飞蛾dd的频率为0.05,F﹣statistics是衡量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理论频率的差值,相比而言,工业区2中灰色飞蛾的F﹣statistics比工业区1的小,A正确;B、非工业区满足遗传平衡定律,D基因频率为0.1,d基因频率为0.9,DD=0.1×0.1=0.01,Dd=0.9×0.1×2=0.18,在非工业区表现为黑色的个体中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正确;C、70年后工业区1D基因频率为0.7,d基因频率为0.3,Hp是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Hp为0.7×0.3×2=0.42,工业区2D基因频率为0.4,d基因频率为0.6,Hp为0.4×0.6×2=0.48,非工业区D基因频率为0.1,d基因频率为0.9,Hp为0.1×0.9×2=0.18,70年后工业区1的Hp值比工业区2低,且高于非工业区,C正确;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2024秋•唐山期末)某种鱼体内的LDH﹣B是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基因,其等位基因LDH﹣Bb出现的比例随温度和纬度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鱼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LDH﹣B及其等位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B.LDH﹣Bb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促进细胞在低温下对氧气的利用 C.低温环境下LDH﹣Bb基因比例高是LDH﹣B定向突变的结果 D.在纬度为30°对应的温度环境中,该鱼被淘汰【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种群和种群基因库.【专题】坐标曲线图;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1、基因频率指的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某个基因占该基因和其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型频率指的是在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数占全部个体数的比率。当一个种群中某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时,该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个体不是进化的单位,种群才是进化的单位。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3、分析题图:自变量为温度和纬度,因变量为等位基因LDH﹣Bb出现比例,在冷水环境和高纬度环境中等位基因LDH﹣Bb出现比例较高,而温水环境和低纬度环境中其出现比例较低。【解答】解: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所以该鱼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LDH﹣B及其等位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B、题干信息知,基因LDH﹣Bb与细胞呼吸有关,题图可知,冷水环境(高纬度)中LDH﹣Bb出现比例很高,故LDH﹣Bb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促进细胞在低温下对氧气的利用,B正确;C、突变是不定向的,低温环境下LDH﹣Bb基因比例之所以高是由于低温对LDH﹣Bb基因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C错误;D、在纬度为30°对应的温度环境中,LDH﹣Bb基因出现的比例为0,但并不代表着该鱼被淘汰,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1.(2024秋•丰台区期末)在一个果蝇种群中,科学家发现某个控制翅膀大小的基因位点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当环境温度逐渐升高时,其中一个决定较小翅膀的等位基因频率迅速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控制翅膀大小的多个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该果蝇种群中控制翅膀大小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基因库 C.已经存在的等位基因会由于环境变化而变得有利或有害 D.该种群较小翅膀的基因频率迅速增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种群和种群基因库.【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1、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解答】解:A、控制翅膀大小的多个等位基因为复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B、该果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B错误;C、基因控制的性状对有机体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取决于环境,因此已经存在的等位基因会由于环境变化而变得有利或有害,C正确;D、该种群较小翅膀的基因频率迅速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基因分离定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2.(2024秋•重庆期末)某实验小组探究生活中常见的5种抗生素对同种大肠埃希氏菌的选择作用,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抗生素类型青霉素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四环素阿奇霉素第一代抑菌圈平均半径(cm)0.951.170.281.310.19第二代抑菌圈平均半径(cm)0.740.760.250.700.00抑菌圈缩小百分比22%35%11%46%100%注:抑菌圈缩小百分比=(上一代抑菌圈半径﹣当代抑菌圈半径)/上一代抑菌圈半径×100%A.从第一代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用于第二代的培养 B.各类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抑菌圈均缩小,说明适应具有普遍性 C.该细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最弱,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最强 D.各个培养基的大肠埃希氏菌种群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定向改变【考点】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专题】数据表格;生物的进化.【答案】C【分析】分析题干,抑菌圈形成的原因是抗生素能够杀死大肠埃希氏菌,形成抑菌圈,抑菌圈大小是大肠埃希氏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抗性大小的直接体现。【解答】解:A、抑菌圈周围生长的细菌可能是耐药菌,因此从第一代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用于第二代的培养,A正确;B、比较第一代抑菌圈平均半径和第二代抑菌圈平均半径,各类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抑菌圈均缩小,说明适应具有普遍性,B正确;C、第一代大肠埃希氏菌在阿奇霉素下的抑菌圈最小,第二代大肠埃希氏菌在阿奇霉素下的抑菌圈最小,说明该细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最强,C错误;D、表中显示,第二代大肠埃希氏菌在5种抗生素下的抑菌圈半径均比第一代的抑菌圈小,说明第二代大肠埃希氏菌对5种抗生素的抗性均有所提升,这与在抗生素选择作用下提高了抗生素基因频率有关,因此各个培养基的大肠埃希氏菌种群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定向改变,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和作用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4秋•烟台期末)库蚊又称家蚊,种类繁多,其中淡色库蚊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致倦库蚊主要分布在南方,上海地处两种类群的交叉地带,出现了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以及两者中间型同时存在的分布特征。(1)中间型个体是可育的,说明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中间型个体性状与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都不完全相同,主要原因应是繁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2)典型的北方淡色库蚊与典型的南方致倦库蚊在成蚊腹节背板淡色基带、幼虫呼吸管的形状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导致两种群形成这些显著差异的因素有两种群都能发生基因突变、两种群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地理隔离阻断了两种群的基因交流(答出2点)。(3)研究人员采集了4个蚊种,提取其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并测序,计算出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如表所示。遗传距离可用来衡量物种之间或同一物种的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的程度,在动物中COI序列的种内遗传距离通常不超过0.0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4个蚊种中,种内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碱基序列差异性最小的是淡色库蚊;与稻富库蚊亲缘关系最远的是三带喙库蚊;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否(填“是”或“否”)属于同一物种,判断依据是崇明采集的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COI序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47,已远超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2,所以二者不属于同一物种。蚊种稻富库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凶小库蚊稻富库蚊0.003三带喙库蚊0.1070.008淡色库蚊0.0760.0980.001凶小库蚊0.0470.1160.0690.011【考点】物种的概念隔离与物种形成;解剖学、胚胎学和细胞与分子水平证据.【专题】数据表格;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答案】(1)生殖基因重组(2)两种群都能发生基因突变、两种群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地理隔离阻断了两种群的基因交流(3)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否崇明采集的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COI序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47,已远超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2,所以二者不属于同一物种【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1)两种类群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两者杂交后代中间型可育,因此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据题干信息,两种类群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两者杂交后代可育,中间型个体性状与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都不完全相同,主要原因是繁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2)北方种群和南方种群在成蚊腹节背板淡色基带、幼虫呼吸管的形状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其原因是两种群都能发生基因突变、两种群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地理隔离阻断了两种群的基因交流,使得两者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环境的特征。(3)分析表数据可知,4个蚊种中,淡色库蚊COI序列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种内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碱基序列差异性最小。4个蚊种中,三带喙库蚊与稻富库蚊COI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107,亲缘关系最远。根据题干信息,崇明采集的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COI序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47,已远超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2,所以二者不属于同一物种。故答案为:(1)生殖基因重组(2)两种群都能发生基因突变、两种群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地理隔离阻断了两种群的基因交流(3)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否崇明采集的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COI序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47,已远超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2,所以二者不属于同一物种【点评】本题考查现代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4.(2024秋•武汉期末)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的雪山、草地、森林、河流,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这些群落与当地的无机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2)三江源地区逊木措湖中的某食物网如图所示[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J/(m2•a)。该食物网中裸鲤属于第二、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7.56%%(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3)同域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未经地理隔离进化而来。逊木措湖的裸鲤属有2个姐妹种: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这两个物种是研究同域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①已知这两种鱼存在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它们的生态位分化(填“重叠”或“分化”)。②同域物种形成模式不同于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模式。这表明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有什么关系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③在生殖期,裸鲤会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配,这种信息的传递对于生物的意义是信息传递有利于物种的繁衍。【考点】物种的概念隔离与物种形成;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1)物种组成;生态系统(2)二、三;17.56%(3)①分化②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③信息传递有利于物种的繁衍【分析】1、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2、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从来没有植物覆盖或植物被完全消灭的地方开始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放过牧的牧场显然属于次生演替。【解答】解:(1)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三江源地区的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这些群落与当地的无机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2)裸鲤既占第二营养级又占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浮游动物中的能量及裸鲤中的490,即5980+450=6430;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裸鲤中的部分能量及裂腹鱼能量,即860﹣450+580=990。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15.4%。(3))①这两种鱼存在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为了生存下去,会导致物种间生态位的分化。②同域物种的形成,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未经地理隔离进化而来,而物种间拥有生殖隔离,所以表明出现生殖隔离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③在生殖期,裸鲤会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配,属于化学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对于生物的意义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故答案为:(1)物种组成;生态系统(2)二、三;17.56%(3)①分化②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③信息传递有利于物种的繁衍【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15.(2024•滨海新区三模)为防治果园内蝽虫等植食性昆虫,有人尝试在苹果园的株间迁入某种矮小的三叶草。对比研究苹果—三叶草复合果园和苹果单一果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图:(1)三叶草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或绿化观赏,它跟苹果搭配种植,可提高果园对光能利用率,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据图可知复合果园中蝽虫等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食肉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填“种间关系”)来消灭害虫。(3)若要了解该生物防治过程中蝽虫的数量变化情况,需调查虫卵密度,通常采用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若在苹果单一果园调查过程中发现种群数量每10天平均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假定蝽虫幼虫初始阶段有N0只,则20天后数量将达到6.25N0只。(4)调查发现三叶草在原种值地,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和65%(A为抗除草剂基因),在苹果—三叶草复合果园种植一段时间后该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和70%,说明改变环境后三叶草种群未发生(填“发生”或“未发生”)进化。【考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专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答案】(1)光能(2)食肉和寄生性昆虫;捕食和寄生(3)样方法;随机取样;6.25N(4)未发生【分析】由图可知,植食性昆虫在复合种植时减少,而肉食性性、寄生性、腐生性昆虫增多,说明肉食性性和寄生性昆虫抑制了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复合种植时生物量增多使腐生性昆虫增多。因而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解答】解:(1)与苹果搭配种植,可提高果园对光能的利用率。(2)蝽虫等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肉食和寄生性昆虫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来消灭害虫。(3)需调查虫卵密度,通常采用方法是样方法,但取样应注意随机取样。套用公式Nt=N0λt,其中λ=2.5,结果为6.25N0(4)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和65%,Aa为30%.A基因频率为20%,a基因频率为80%.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和70%,则Aa为20%.A基因频率为20%,a基因频率为80%.前后基因频率不变,则未发生进化。故答案为:(1)光能(2)食肉和寄生性昆虫;捕食和寄生(3)样方法;随机取样;6.25N(4)未发生【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和群落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考点卡片1.化石证据【知识点的认识】(1)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2)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命题方向】地层中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化石包括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B.化石大部分分布在沉积岩的地层中C.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分布相同,成为研究生物进化是最直接证据D.地层中大量的化石证据有力支持了达尔文提出的共同由来学说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解答:A、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A正确;B、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中,故化石大部分分布在沉积岩的地层中,B正确;C、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即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不同地层中化石分布不同,在远古的地层不可能出现高等动物的化石,C错误;D、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D正确。故选:AB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解题思路点拨】掌握化石证据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解剖学、胚胎学和细胞与分子水平证据【知识点的认识】(1)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2)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3)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4)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命题方向】逆转录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将其逆转录产生的DNA片段随机的插入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这种基因组中的逆转录病毒的DNA片段称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科学家通过比较人类和灵长类基因组中同源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位置和分布,证明了人类和灵长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这种证据属于()A.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证据B.解剖学证据C.胚胎学证据D.化石证据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解答:DNA属于生物大分子,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是指宿主细胞内逆转录病毒逆转录产生的DNA片段,科学家通过比较人类和灵长类基因组中同源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位置和分布,证明了人类和灵长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这种证据属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证据,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以及生物的祖先方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解题思路点拨】掌握解剖学、胚胎学和细胞与分子水平证据是解题的关键。3.种群和种群基因库【知识点的认识】(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叫做种群。(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值,叫做基因频率。【命题方向】原本处于西欧的流浪蚁由于商贸交易被运输到了中东地区,成为入侵物种,在被入侵地,流浪蚁形成了种群,该种群基因库大小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增大B.先增大,后平稳C.持续减小D.先减小,后平稳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据题意可知,原本处于西欧的流浪蚁由于商贸交易被运输到了中东地区,成为入侵物种,在被入侵地,流浪蚁形成了种群,说明被入侵地环境适合流浪蚁生存,但由于环境条件有限,因此该种群基因库大小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平稳。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基因库大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点拨】掌握种群和种群基因库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4.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知识点的认识】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种群特点: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越大,基因库也越大,反之,种群越小基因库也就越小.当种群变得很小时,就有可能失去遗传的多样性,从而失去了进化上的优势而逐渐被淘汰.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计相关计算(1)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①定义公式法:某基因频率=②基因型比率法:某基因频率=纯合子基因型比率+杂合子基因型比率(2)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基因型频率=4、基因频率和哈代﹣﹣温伯格平衡群体中的基因频率能否保持稳定?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保持稳定?对此,英国数学家哈代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于1908年和1909年提出一个理论,即如果有一个群体凡符合下列条件:①群体是极大的;②群体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产生;④没有种群间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AA)⑤没有自然选择,那么这个群体中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就可一代代稳定不变,保持平衡.这个理论称哈代﹣﹣温伯格平衡,也称遗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格平衡可用一对等位基因来说明.一个杂合的群体中,在许多基因位点上,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但只要这个群体符合上述5个条件,那么其中杂合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应该保持遗传平衡.设一对等位基因为A与a,亲代为AA与aa两种基因型,其基因频率分别为p与q(因为是百分率,所以p+q=1).自由交配后,按孟德尔遗传法则确定F1代具有AA、Aa、aa3种基因型.其频率如下列公式所示:p2(AA)+2pq(2Aa)+q2(aa)=1,哈代﹣﹣温伯格的发现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群体可以保持遗传平衡,但在事实上,这些条件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所谓极大的群体是不存在的,群体内个体之间充分的随机交配也不现实,突变总不断在产生,外来基因由于流动与迁移不断在加入,自然选择也时时在发生.因此,这一定律恰恰证明遗传平衡是相对的,而群体的基因频率一直在改变,进化是不可避免的.5、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迁入与迁出,突变,自然选择,隔离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二、自交和自由交配相关计算1、自交: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大多数植物没有性别分化,为雌雄同株单性花或两性花植物,像水稻、小麦等两性花植物,其自花授粉的过程就称为自交;而像玉米、黄瓜等单性花植物来说,自交是指同株异花授粉.所以自交的概念适用于植物,含义是自花授粉或雌雄同株的异花授粉.对动物而言,大多数为雌雄异体,虽有像蚯蚓等雌雄同体的低等动物,但为防止物种衰退现象,它们也通常进行异体受精.因此,在动物种群中,若没特殊说明,自交的含义是指基因型相同的雌雄异体交配.比如:在一个群体中一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的自交组合有哪些?解析:在一个群体中一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的基因型有AA、Aa、aa三种,三种基因型中分别有相应的雌雄个体.因此根据自交定义有:♂AA×♀AA,♂Aa×♀Aa,♂aa×♀aa三种组合方式.2、自由交配:自由交配指在一群体中,不同的个体之间都有交配机会且机会均等,即有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也有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交配,强调随机性.在间行种植的玉米种群中,自由交配包括自交和杂交方式.对水稻、小麦、豌豆等主要进行自花授粉的植物来说,自然状态下自由交配的概念不适用,而主要是自交,在人为条件下可以进行自由交配.在动物种群中,自由交配指基因型相同或不同的雌雄异体交配.比如:在一个群体中一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的自由交配组合有哪些?解析:在一个群体中一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的基因型有AA、Aa、aa三种,三种基因型中分别有相应的雌雄个体.因此根据自由交配定义有如下九种交配组合:♀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3、自交和自由交配计算差异(1)自交例1:已知一批基因型为DD与Dd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基因型为DD、Dd、dd的种子数之比为()A.3:2:1B.1:2:1C.3:5:1D.4:4:1解:豌豆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DD、2/3Dd,且是自花授粉植物,因此自然条件下为自交,既:1/3DD×DD→1/3(DD×DD)→1/3DD,2/3Dd×Dd→2/3(Dd×Dd)→2/3(1/4DD、2/4Dd、1/4dd).因此,子一代中DD:1/3+2/3×1/4=1/2,Dd:2/3×2/4=1/3,dd:2/3×1/4=1/6.故DD:Dd:dd=1/2:1/3:1/6=3:2:1.要注意的是:自交时为什么不写成1/3DD×1/3DD而写成1/3DD×DD,是因为这个群体中基因型为DD的比例为1/3,所以其自交结果所占的比例仍为1/3(DD×DD),也就是说这个群体中基因型为DD自交结果占总的1/3,Dd的自交结果占总的2/3(Dd×Dd).(2)自由交配例2:老鼠的皮毛黄色(A)对灰色(a)显性,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一位遗传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含显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显性基因(A)的卵细胞不能结合.如果黄鼠与黄鼠(第一代)交配得到第二代,第二代老鼠自由交配一次得到第三代,那么在第三代中黄鼠所占的比例是()A.4/9B.1/2C.5/9D.1解:由题意含显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显性基因(A)的卵细胞不能结合,则黄鼠的基因型不存在AA,因此F1黄鼠基因型为杂合Aa,从而推知其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及比例.故F2代老鼠的基因型有Aa、aa,其比例分别为:Aa/(Aa+aa)=2/4/(2/4+1/4)=2/3,aa/(Aa+aa)=1/3.特别要注意的是,此时应重新计算Aa、aa的比例,因为Aa、aa的比例范围与之前不同.F2代自由交配得到F3代,可用以下方法解题:方法一:基因型法由于皮毛黄色和灰色这对相对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可知每种基因型的个体中雌雄个体数量应相等,即各占一半.则F22/3Aa(♂1/3Aa、♀1/3Aa)1/3aa(♂1/6aa、♀1/6aa)在F2代雄鼠的基因型有Aa、aa,其所占比例分别为:♂Aa/(♂Aa+♂aa)=1/3/(1/3+1/6)=2/3,♂aa/(♂Aa+♂aa)=1/3,同理可推知:F2代雌鼠Aa占2/3、aa占1/3.这样F2中雌雄老鼠的基因型如下表示:F2:♂2/3Aa、♂1/3aa,♀2/3Aa、♀1/3aa因此F2代老鼠自由交配就有四种组合方式:♂2/3Aa×♀2/3Aa→2/3×2/3(Aa×Aa)→4/9(1/4AA、2/4Aa、1/4aa)♂2/3Aa×♀1/3aa→2/3×1/3(Aa×aa)→2/9(1/2Aa、1/2aa)♂1/3aa×♀2/3Aa→1/3×2/3(aa×Aa)→2/9(1/2Aa、1/2aa)♂1/3aa×♀1/3aa→1/3×1/3(aa×aa)→1/9aa从而得到F3代:AA:4/9×1/4=1/9不存在Aa:4/9×2/4+2/9×1/2+2/9×1/2=4/9存在aa:4/9×1/4+2/9×1/2+2/9×1/2+1/9=4/9存在Aa/(Aa+aa)=4/9/(4/9+4/9)=1/2故在第三代中黄鼠所占的比例是1/2.方法2:配子法同方法1可知:F2:♂2/3Aa、1/3aa,♀2/3Aa、1/3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可知雄果蝇中能产生A、a雄配子的概率为:♂(A:2/3×1/2A=1/3Aa:2/3×1/2a+1/3×1a=2/3a)雌果蝇中能产生A、a雌配子的概率为:♀(1/3A、2/3a)F2代老鼠自由交配,即雌雄配子自由结合:♂配子♀配子1/3A2/3a1/3A1/9AA不存在2/9Aa2/3a2/9Aa4/9aa故在第三代中黄鼠所占的比例是(2/9+2/9)/(2/9+2/9+4/9)=1/2.方法3:遗传平衡定律法(即哈迪﹣温伯格定律)由上可知F2代老鼠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2/3Aa、1/3aa,在一个理想的种群中个体间自由交配,其遵循遗传平衡定律(p+q)2=p2+2pq+q2=1,若亲本产生A的基因频率为p,产生a的基因频率为q,则子代基因型及比值为AA=p2、Aa=2pq、aa=q2.F2老鼠的基因型及比值为2/3Aa、1/3aa,则A的基因频率为2/3×1/2=1/3,a的基因频率为1/3+2/3×1/2=2/3,则F3代中基因型AA=(1/3)2(不存在)、Aa=2×1/3×2/3=4/9、aa=(2/3)2故在第三代中黄鼠所占的比例是4/9/(4/9+4/9)=1/2.通过比较发现应用配子法或遗传平衡定律法解自由交配类型的题简便,快速且准确,比如下面例题.例3:某种昆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型,红眼雌果蝇(XBXb)与白眼雄果蝇(XbY)交配得F1,让F1代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则F2代中白眼个体所占的比例为?配子法:F1:雌果蝇:1/2XBXb、1/2XbXb;雄果蝇:1/2XBY、1/2XbY雌配子:1/4XB、3/4Xb;雄配子:1/4XB、1/4Xb、1/2Y♀配子♂配子1/4XB3/4Xb1/4XB1/4Xb3/16XbXb1/2Y3/8XbYF2代中白眼个体所占的比例为9/16.4、自交和自由交配后代中相关频率的变化辨析(1)基因频率的变化在一个大的种群中,如果没有突变,也没有任何自然选择的影响,那么无论是生物自交还是自由交配,种群的基因频率都不改变.例如:在一个Aa种群中,A=1/2,a=1/2,则该种群自交或者随机交配,后代中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变,仍然是A=1/2,a=1/2.(2)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自交和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频率却有不同.如一个理想群体,Aa自交多代,AA、aa频率升高,而Aa频率趋进于0;而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各种基因型出现的机率相等,因此自由交配不改变后代基因型频率.【命题方向】题型一:已知常染色体上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数求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典例1:(2014•上海)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A.20%B.40%C.60%D.80%分析:基因频率是在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中所用等位基因的比例.解答:由题意知vv=400只,Vv=(600+400)×40%=400只,VV=600﹣400=200只,因此v的基因频率=(2×400+400)÷2000×100%=60%.故选:C.点评:对于根据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题型二:已知性染色体上不同基因型个体数求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典例2:(2014•安阳一模)据调查,某校学生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群体中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36%、64%B.8%、92%C.78%、22%D.92%、8%分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由可能成单存在,如红绿色盲基因,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因此男性基因总数与女性体内等位基因总数有差别,在确定种群等位基因及其总数时应分别考虑.色盲基因的频率=×100%.据此答题.解答:b的频率=×100%==8%,则B的频率=1﹣b的频率=1﹣8%=92%.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明确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公式,再根据题干中数据进行计算,注意准确计算,避免不必要的错误.题型三:计算达到遗传平衡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典例3:(2014•海南)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A.3:3:1B.4:4:1C.1:2:0D.1:2:1分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解答: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占=,Aa占,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a的基因频率为,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后代中AA的频率=×=,Aa的频率=2××=,aa的频率为×=,因此AA:Aa:aa=4:4:1.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能扣住题干中关键信息“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和关键词“随机交配”答题.题型四:计算植物自交后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典例4: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A、a基因频率分别为()A.55%、45%、45%、55%B.42.5%、32.5%、45%、55%C.55%、45%、55%、45%D.42.5%、32.5%、55%、45%分析:本题是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的计算,由题意可知,自然选择对自交后代没有选择作用,因此自交后代的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变.解答:由题意可知,该种群中,AA=30%,aa=20%,Aa=1﹣30%﹣20%=50%,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是:A=30%+×50%=55%,a=20%+×50%=45%;该种群的个体自交,AA与aa的个体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Aa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Aa:aa=1:2:1,因此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30%+50%×=42.5%,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50%×=32.5%,因此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A、a基因频率分别为42.5%、32.5%、45%、55%.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改变的条件是变异和选择作用,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对于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该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法掌握和分离定律应用的掌握和对基因频率变化的条件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对于自交后代基因频率不变化较难理解,可以根据自交后代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题型五:计算有性状淘汰时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典例5:某小麦种群中TT个体占20%,Tt个体占60%,tt个体占20%,由于某种病害导致tt个体全部死亡,则病害发生前后该种群中T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50%、50%B.50%、62.5%C.62.5%、50%D.50%、100%分析:本题是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解答:由题意可知,病害发生前的各种基因型频率是:TT=20%,Tt=60%,tt=20%,所以病害发生前T的基因频率=20%+×60%=50%;病害发生后,tt全部死亡,TT的基因型频率=20%÷(20%+60%)=25%,Tt的基因型频率=60%÷(20%+60%)=75%,所以病害发生后T的基因频率=25%+×75%=62.5%.故选:B.点评:本题是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判断出病害后tt个体全部死亡造成的TT和Tt的基因型频率改变,是解题的关键点.题型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分析典例6:(2015•江西一模)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n,AA和aa的频率为[1﹣()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A.发生了隔离B.发生了自然选择C.没有发生生物进化D.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改变分析:1、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雨花区、江宁区2025届中考最后冲刺模拟(一)物理试题文试题含解析
-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英语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大学《工程伦理学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无损检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初三下学期定时训练化学试题含解析
-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打印技术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数学四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湖南省十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 浙江工业大学《生态工程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早教机构环境创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培训结业考核试题附答案
- DB13(J)∕T 105-2017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 加压气化操作规程(共115页)
- 标准鲁班尺尺寸对比表
-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 基于STC89C52单片机-红外智能循迹小车
- PackingList外贸装箱单模板
- 谈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层意义
- 自考劳动法名词解释和论述历年真题重要考点必须掌握
- 第三章-件杂货装卸工艺
- 数据中心项目运营方案-范文参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