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四)(考试版)_第1页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四)(考试版)_第2页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四)(考试版)_第3页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四)(考试版)_第4页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四)(考试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4届高三(天津版)第一次模拟评估卷(四)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那天雨丝______,我们一行人拾级而上,缔听快乐的蛩音,路过一潭碧水,走过一段山冈,穿过一座古亭……举眼一望,无边景色迎面扑来。我坐在古徽道边的一块石头上,望着游人如织,花开如雪,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迭。梨花的生命与人类一样。当最后一场春雪融化成一泓春水时,梨树枝头生出些白米粒,小小的、涩涩的如懵懂女孩;等暄风一遍遍拂过,那白色的花苞竞相开放,那纯粹的白,如少女的裙裾,那淡黄的蕊,如少女的面庞;再过几天花开得更加恣意,绿绿的嫩叶悄悄地长了出来,想必那果实也早已______在腹中了吧。女人如花,这样的比喻可以追溯到“桃之夭夭”,(

)。难怪有人称梨花______,天地之间,她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给你一世素容。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缔(dì)听

蛩(qióng)音

山冈(gāng)B.重迭(dié)

融(róng)化

懵(méng)懂C.恣(zì)意

竞(jìng)相

拾级(shè)D.花苞(bāo)

裙裾(jù)

谄(xiàn)媚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飘落

孕育

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B.散落

蕴藏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C.散落

孕育

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D.飘落

蕴藏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3.在选文中括号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只不过梨花演绎的是一场火红与热烈的生命之歌,而桃花的生命演进,则带着一份圣洁、一份高贵、一丝素雅与一丝哀怨B.只不过桃花演绎的是一场火红与热烈的生命之歌,而梨花的生命演进,则带着一份圣洁、一份高贵、一丝素雅与一丝哀怨C.只不过桃花的生命演进,带有一份圣洁、一份高贵、一丝素雅与一丝哀怨,而梨花演绎的则是一场火红与热烈的生命之歌D.只不过梨花的生命演进,带有一份圣洁、一份高贵、一丝素雅与一丝哀怨,而桃花演绎的则是一场火红与热烈的生命之歌二、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材料二:夏文化考古中,国家形成、文明起源、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等来自不同知识体系的概念交织在一起,考古与文献传统之间的张力始终存在。史学家在使用考古学成果时应避免使用阶段性学术认识来否定文献传统中的结构性特征,特别是将二里头作为考古实证唯一的夏王朝遗存,将洛阳盆地以外的夏遗产视为战国诸侯篡改历史的作品——这是平势隆郎作品中常见的做法,也是对考古学的误用。二里头三期呈现出来的王朝气象可能只是龙山——二里头时代数百年间一系列剧变中间一个短暂而耀眼的片段,这些前所未有的尝试虽然远非稳固成熟,它们丰富多彩的政治遗产却激励后人反复实践,这可能是传说时代夏王朝的真正魅力所在。(《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日]冈村秀典著,大象出版社二○二三年版)材料三:考古遗址博物馆及其所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征。然而遗址的直观性不强,融合着考古概念和语汇的展览语言较难理解,时空距离导致陌生感。为增强展示的“公共性”,策展者可以从下列方面着手:(一)重视考古遗址的实体性,增强遗址的直观性。考古遗址本身即珍贵的展品。以南越国遗迹为例,如果说南越文王墓等墓葬类遗址还能让公众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那么其宫署遗址等建筑类遗迹无疑在极大地挑战公众的认识。因此,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优势是遗址的“实体性”,而非“直观性”。于策展者而言,应该依托实体的遗址,创造直观的观赏体验。一方面,将数字和多媒体展示技术融入遗址展示之中,以轻松愉悦、简明易懂的方式向广大观众呈现考古遗址,缩短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另一方面,采用增加标识、原址复建、架设栈道等方式,提高遗址的可读性和活力度。(二)将考古学语汇转变为展览语言。在对遗址进行展示时,应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采用合适的方式将考古学的概念、语汇转化为展览语言。(三)跨越时空创造共情空间。处于遥远时空框架下的考古遗址于今人而言十分陌生。而且,考古发现并非完整的古人生活的呈现,而是特定情况下遗留下来的历史碎片。为了让观众对遥远时空下的历史碎片产生共情,在展示南越文王墓原址顶门器时,观众可以亲手触摸,感受顶门器设计的巧妙。这是创造共情空间的有益探索。(摘编自史明立,《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考古遗迹博物馆展示研究——以南越国遗迹为例》)材料四:下图是公众对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使用满意度评价结果。通过ROS—TCM软件对评价文本分析,字体越大,说明词频越高,表明公众的认知度越高,公众对其产生的印象越深刻。(取材于王新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研究——以汉长安城未央宫为例》)4.下列关于四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古证明,学界中“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在构建中国上古史方面有局限性。B.二里头遗址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当务之急是开展更为扎实有效的研究。C.平势隆郎认为使用考古学成果不能以阶段性学术认识来否定文献传统中的结构性特征。D.一些建筑类遗迹不具备直观性,应依托实体遗址,多用数字化技术创造直观的观赏体验。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发现了有关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信息。B.“考古写史”立足于考古发现,与以文献为本位的“证经补史”研究路径不同。C.材料三针对考古遗址直观性不强、考古展览语言较难理解、时空距离产生陌生感等不利因素为策展者提出了一些建议。D.材料四表明遗址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较之“生态游憩”功能更加凸显。6.下列全国各地博物馆、遗址的建造及活动,不能体现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念的一项是(3分)A.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相继推出“少年考古记”与“万年文化·远古科技”两个主题共6个项目的精品研学课程,讲好桂林的“万年故事”。B.策展者在南越国曲流石渠遗址保护建筑屋顶之上对曲流石渠进行了数字化实景复原,使观众身临其境,像古人一样畅游在园林美景之间。C.天津博物馆开办“博趣坊——天博文化体验中心”,把传统手工制作活动带进博物馆,让孩子们在参与、体验的形式中轻松、愉悦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感受博物馆的精彩。D.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建成后将为居民提供集历史文化展示和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绿色生态空间,丰富公众文化体验,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三、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深虑论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则岂天道哉!(选自《古文观止》)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高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出:超出B.汉惩秦之孤立

惩:借鉴C.尽释其兵权

释:解除D.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

工:使……工作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常图其所难

吾其还也B.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

赵奢之伦制其兵C.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D.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B.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C.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D.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10.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证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的一组是(3分)①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②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③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④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⑤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⑥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④⑥11.下列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孝孺认为不是谋划天下大事的人考虑不周,而是天道非人的智力所能及。B.方孝孺举了大量例子说明各朝皆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而宋太祖是例外。C.欧阳修用庄宗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古今盛衰的观点,并引用了《尚书》句子。D.方孝孺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虑天下者要“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四、(25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3.请梳理概括方孝孺和欧阳修关于历史教训的认知的异同。(3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岐阳三首①(其二)(金)元好问百二关河②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③问,争遣蚩尤④作五兵。【注】①当时蒙古兵攻占岐阳(今陕西凤翔)。②百二关河,指秦地。③苍苍,指天。④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领袖,被炎帝与黄帝打败,这里代指元军。(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有情”修饰萦绕战士尸骨的野草,表现战士“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B.诗中“残阳何意照空城”句,与《蜀相》中的“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字表意不同。C.尾联通过质问苍天、“争遣蚩尤”,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D.本诗格调沉郁顿挫、苍凉悲壮,情感低沉悲痛,颇有杜甫离乱诗的风格。(2)如何理解“十年戎马暗秦京”中的“暗”字?(2分)(3)这首诗通过多角度的写实描写表现了民众的苦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1)忽魂悸以魄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3),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4),邯郸为郡。(苏洵《六国论》)(5)《老子》四章中提到,事物安然未生变化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显露迹象时容易解决,即所谓“,”。五、(2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向一颗麦子致敬①寒露传信,霜降渐至。秋收秋耕之后,麦子,这个大地母亲的宠儿,又迎着凛冽的朔风,打点行装,踏上它“人生”的征途了。②说它宠儿,是说,与像是“读速成班”的高粱、谷子、大豆、荞麦、红薯这帮兄弟们相比,显然,麦子是经过“十年寒窗磨一剑”的历练走出来的,因而走得更远,更有出息。③在此,我想起了一句古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想,这话是说给麦子听的。你看,它不像是别的兄弟,总喜欢春天旅游秋天回家,一路乐乐呵呵,去享受春之温融夏之翠茂秋之艳美;这么多美好的日子它不选,当听说冬天要来时,就特意选择在深秋,义无反顾地出发了。④在红叶的簇拥下,在翠竹的感召下,在秋菊的牵伴下,躺在泥土中的麦子,喝足秋后母亲大地所剩不多的奶水,咬紧牙关,用尽平生力气,脚跟蹬直,奋力向下,眼睛望着高远的苍穹,膨胀,膨胀,再膨胀,只觉“嘭”的一声,麦子用它像钢针一样的小脑袋,刺破大地裹在它身上的一层有些薄凉的胎衣,袅袅娜娜地出生了。⑤麦子不愧是庄稼家族中的勇士,虽然它出生时天气已近微凉,但它不怕,一旦窥见外面的光明,就向着能成就它光明的目标使劲奔跑:它揉揉惺忪的睡眼,伸了伸懒腰,拍了拍身上的泥土,骨碌一下站起来,在秋光里摇曳着它针叶似的小手,不顾一切地抽绿,一片,两片,三片……然后叶色也由浅变深,鹅黄,浅黄,淡绿,葱绿,于是,要不了几天,一棵茁壮葳蕤的秧苗就展现在你的面前了。⑥此时,已是深秋。苍山远黛,枯树寒鸦。一片片枯叶正在悄然落下,回归自然;几只雀鸟嘴里衔着枯枝败叶,正在忙着搭窝,作着过冬的准备。地里早已场光地净,玉米、大豆、花生、棉花,一切秋季作物,紧随季节的脚步,都已回到屋里,开始享受温馨的生活。麦子却不,趁着秋光还未走远,它们像商量好似的,白天跟着太阳,夜晚撵着星星,匍匐着,拉扯着,熙攘着,不遗余力地生长着,力争把根扎得深深的,把棵蓬得壮壮的,以待风雪的到来。⑦随着气温的递次下降,在一个冷风吹袖的早晨,汹汹涌涌的寒霜终于来临了。来时,那霜像是带着一把利刃来的,吓得大伙儿都溃散了。莆柳蔫了,翠鸟也不见了;早些天还娇羞欲滴的红荷,也枯皱着脸,香消玉殒了。看那阵势,我放心不下,心想,这下糟了,怕是麦苗也撑不住了,于是怀着忐忑的心走向麦田,我发现它不但没有死去,反而它的叶片越发地变得肥厚了,腰杆敦实了,叶色更加的浓绿碧透了。⑧此时,我想起了,在一本书上看的,这在农作物学上就叫“春化”。由于麦子经过了春化阶段,也就是说,经过了寒冷的锻造,因此,用麦子磨出的面,成型,能够加工成各种面食,吃起来也筋道,有味。细想想,那是因为它凝聚有一种魂魄在里面。而其它作物,由于没有经过春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没有经历风霜的考验,因此吃起来,其味道就大打折扣了。⑨无论说它是一位卓越的战士,还是说它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都不枉谈。你瞧,在这万籁俱寂的当儿,一切生命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只有它——麦子,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却别出心裁地攀爬了。它在想,你老天爷不许我长地上的苗儿,趁着没人打扰,那我就安安静静地长地下的根吧!⑩于此,我想起了上中学时老师在生物课堂上讲的话,麦子,之所以它能结出让大家都喜欢吃的优质口粮,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一个庞大的根系,能够让它摄取到四面八方充足的营养。而这个比它身长还要长的庞大的根系,都是在这个冬季潜心努力的结果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麦子的成功,还应该感恩这段难得的人生历练呢!⑪当天气冷到极至时,大雪终于是落下了。雪,是春天的使者;雪来了,那些生命的强者,自然又是奔跑在春天的路上了。此刻,徘徊在风雪弥漫的田埂上,我似乎看到,紫燕喳喳地已经站在起跑线上憧憬未来了,塘柳也甩动着它婀娜的腰肢露出鹅黄了,梅花也欢天喜地地绽放枝头了,翠竹也不甘示弱地临风挺立了。若说它们,这不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青帝”眼中的佼佼者,是人们心中尊崇的为数不多的英雄,是勇士。要说能让我引以为奇的,那当然还是麦子。因为,最普通,最大众,始终青青一色,表里如一,且能够在严冬的大熔炉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的生物,也只有麦子。⑫严冬,对庸者,是险山,是恶水,是一道永远也逾越不过去的屏障;对勇者,是靶场,是砺石,是一座让自己浴火重生的摇篮。雪,对懦夫,是腥风,是血雨,是一道永远都打不败的拦路虎;对智者,是春风,是蔚红,是使自己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瞭望台。麦子,当然是属于后者。⑬经过一个大冬天的休整复苏,养精蓄锐,待春天真正到来时,麦子就可以系紧鞋带,永不回头地一撒腿跑到终点了。⑭站在春天的门槛,麦子几乎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径直跑向终点的。其实,麦子就这么简单,没有曲曲弯弯,城府不深。不像是枣梨杏桃,先要经过姹紫嫣红的前戏,再来一番“绿肥红瘦、雨虐风骤”的感叹,才能结出果实;不像是高粱,把果实举得高高的,作炫耀之状,让人觉得它高不可攀;也不像是红薯,深深地把果实埋藏在地下,让人对其心生不可琢磨的疑惑。麦子就是这样,长得简简约约,憨憨厚厚,像是朴实的农民,没有花花肠子,在别人还沉浸在春天里游山逛景时,为了一个目标,它弯儿也不拐,就一个心思地匆匆分蘖,拔节,抽穗,进而扬花了。⑮麦子,倾其毕生,熬过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苦旅,终于在布谷声声的六月,扬起了笑脸,结出它心心念念的叫做麦粒的果实。把麦粒托在手里,晶莹,剔透,骨感,沉重,怎么看怎么觉得,那分明是用眼泪凝成的岩石。(取材于张富存同题文章)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