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_第1页
浙江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_第2页
浙江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_第3页
浙江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_第4页
浙江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2023-2024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精选:文言文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十校联盟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

顷乃苏,欣然而起,逝于普皙日:“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

就房,援奉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口:“参来勿I””曾参自以为尼菲,使人甫于孔子。于日:

“汝不闻乎?昔鲁叟有子曰癖。舜之事鲁叟,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

小楼期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甘?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

暴怒,瘦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

罪奚若?”曾子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亮姜,亮用生子饭,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

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

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饭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低。宣公自

以其夺大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便■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

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

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旎,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当父

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举.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脸,即杀之。寿

已死,而太子位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大子俊,以报宣公。宣公乃以

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节选自《史记•卫康叔世家》)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tdd

o

未入室A而宣公见B所欲C为太子D妇者E好F说而自取之G更为太子H取他女

II.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足()

A.内,通“纳”,与《鸿门宴》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内”词义相同。

B.瞽叟,这里指虞舞的父亲,“叟”意为老年男子,“瞽”说明他是盲人。

C.旄,竿头以耗牛尾为饰,通常用作军旗或信物,苏武牧羊时手持的就是这种旄节。

D.逆,指违背、不顺从,与《孔雀东南飞》中“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中的‘‘逆"词

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而对父亲的棍棒责罚不躲不藏,任其打至昏厥,醒来后为了使父亲保持身心安康,

在房中弹琴唱歌给父亲听。

B.孔子认为瞽叟差点犯下不父之罪,但是父子二人最终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主要是

因为舜的孝心与智慈”

C.子朔和子寿同是太子饭的异母兄弟,但两人对待太子的态度差异明显:子朔与其生母一

起诋毁太子,子寿却愿意为太子赴死。

D.宣公得知两个儿子被强盗杀死后痛苦不已,只好另立子朔为太子,他也就是后来的惠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2)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彼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

14.从材料一中孔子的观点来看,太子版的做法是否值得肯定?为什么?

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将其先贤,家累万金。不治””,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

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也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

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

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

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虎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

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三干将表,弃其家事,都敬其

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

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

而单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日:“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

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避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②而致死,此

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抠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

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岁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

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竦,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

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宠。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婵妾

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界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

io.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k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忐。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H.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

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C.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D.临,意为临近,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的“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木叔家财万货,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

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

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

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D.乱世中,许多名臣贤上苟J1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蝶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

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2)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

14.以上两则材料以及王建之的《兰亭集序》都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

耍概括。

人物对待生死的态度

杨朱①

强调生与义之间的关系,认为

颜之推

应当舍生取义。

王羲之②

2024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尝读《汉书・天文志》载:“海旁魇气象楼台”,初未之母。

庚寅青春,余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

父老观以为甚异。”余骇而出,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余。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浜

浩渺中,盎如奇峰,联如登,列如碎■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欺起,如众大

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枪牙历历极公输

现丕熊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

再再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笔谈》记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余因始信。

噫唯!秦之所居,处之幸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运去代

迁,荡为尊主,化为浮埃。是亦一蔑也,何暇蜃之异哉?

(选自林景熙《蜃说》)

材料二:

洛阳处天下之中,色毅、沌之阻,当秦、咙之襟喉,而赵、缝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

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日:“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员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成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

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

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日:“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唉也。”

且天下之治乱,像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侯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

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其欲退字此乐,

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选自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旨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M3

黑O

三门嵯峨A钟鼓B楼翼C其左右D檐牙E历历F极G公输巧H不能过。

II.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春,指农历三月,与孟春、仲春合称“三春”,“季”指时代、朝代或季节的末期。

B.焦土,文中指烧焦了的土,与《阿房宫赋》中“可怜焦土”的“焦土”用法相同。

C.挟,文中指拥有、倚仗,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的“挟”意思不同。

D.候,文中指看、观察,与《归去来兮辞》中”稚子候门”“候”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景熙按时间顺序一一“第见”“移时”“又移时”直到“日近晡”等,细底地描绘了

瞬息万变的海市厩楼奇观。

B.历朝历代高耸入云的宫殿楼台那么多,改朝换代之后,终究烟消云散,与之相比,海市

展楼实在没什么好惊讶的。

C.洛阳处于全国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是各方势力必争之地。天下太平时则罢,要是发生

变乱,洛阳首当其冲必遭兵灾。

D.唐时在洛阳建造的一千多座楼馆府邸,因唐末战乱全部被毁,作者由此感叹“向愀之废

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2)其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14.两则材料在写法上都因事而议,托事兴讽,请选择其中一则简要分析。

2024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M题。

材料一:子贡曰:“管坤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巴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筐

仲相桓公,新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俄龙至祖矣。岂若匹夫

匹妇之为谅②也,自经团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成!”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④,官事不摄⑤,焉得

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

拈,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

材料二: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

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日竖刁、易牙、开方叱

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

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

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恒

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

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繁桓公之手足耶?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呜呼!仲可谓不知木者矣!

因桓公之间,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巴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晋袭文公之余威

得为诸侯之盟王者亘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

无晟也,彼独存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

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之兄长,齐桓公与之争位,最终杀了他。管仲曾是公子纠的家臣。

②谅:小小的诚信。③自经:自缢。④归:藏钱的府库。⑤摄:兼任。⑥竖刁、易

牙、开方:齐桓公的三位宠臣。⑦文:指晋文公,春秋五即之一。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卜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I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文公死时晋回袭日文公之余同威同得为诸侯之盟目主目者臼百有余年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事酬的一项是(3分)

A.相,在材料一中的意思是辅佐,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句中的“相”词义相同。

B.被发左衽,指头发披散,衣襟向左开,文中代指华夏将沦为文明未开化的夷狄之族。

C.弹冠而相庆,含贬义,指“三子”在管仲死后为自己将得到齐桓公的重用而相互庆贺。

D.手足,文中借代举动,与成语“情同手足”“手足之情”中的“手足”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贡从一臣不事二主的立场怀疑管仲是个仁者,而孔子则从造福天下百姓的角度肯

定了管仲的历史功绩,言外之意认为他有大仁。

B.孔子认为管仲“器小”,批评他不俭,家有“三归”且‘;官事不摄”;还批评他不知

礼,在有些生活享受上甚至超越了齐桓公。

C.苏洵认为,从源头上考量齐国的成败,成功起于鲍叔而不是管仲,衰败则起于管仲

而不是受齐桓公宠幸的竖刁、易牙等三个奸臣。

D.同为春秋霸主,晋文公之才没超过齐桓公,手下大臣又不如管仲,然而在两人死后,

晋、齐两国的国运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管仲相桓公,福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4分)

(2)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4分)

14.同为批评管仲,孔子与苏洵的批评目的却不相同,请简要说明。(3分)

2024届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淇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

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普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尊燕将。书

日:“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齐利,男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

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自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

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男士不怯死。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

齐无南面之心,以为自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紧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

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断手不解,是墨翟之守

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为公计者,不如罢

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接臂而议于世,功业可

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

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

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有三行之过,然据齐国之

政,一匡天下,光照邻国。有曾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丧地千里。然去三北之耻,退而与

鲁君计,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挛e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

之。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公其图之!”

燕将日:“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国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第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I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因罢兵团而去回故©解齐国叵]之围目救仃姓目之死叵]仲连之叵]说也!

II.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遗,指给予、送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吾遗恨也”中的“遗”词义不同。

B.文中“杀身亡聊城”和“以为亡南阳之害”的两处“亡”的用法与含义都相同。

C.“期年”文中指满一年,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词又相同。

D.“颜色不变”与《琵琶行》中的“善去朝来颜色故冲的“颜色啷是“脸色”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将领田单进攻聊城,一年多仍未能攻下,鲁仲连把信绑在箭上射给燕将,想以此劝

服他们。

B.鲁仲连谈及墨程、孙膑、吴起等人,意在夸奖燕将善于防守和用兵,打消燕将休战回国

的顾虑。

C.鲁仲连在信中为燕将指出两条明路:一是归国报效齐王,安享富贵;二是投奔燕国,功

成名就。

D.燕国大将被鲁仲连劝服,于是撤军回国,鲁仲连帮助齐国攻克了聊城,也使仃姓免遭战

乱之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I)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

(2)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也。

14.请结合文本,概括鲁仲连说服燕将应放弃守城的理由。(3分)

答案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十校联盟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1O.AFG

11.D12.B

13.(1)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夫人,大人用力来教训我,没有受伤吧(该不会受伤吧)?

(2)等到(宣公)听说了关于太子的坏话后,十分生气,于是派太子版到齐国去,又指使

强盗在国界上拦杀他。

14.不值得行定。因为孔子的观点是不应愚孝,而太子侬明知父亲要杀他,却因不愿违抗父

命而死,不仅自己身死无法尽孝,还可能陷父亲于不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杳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坏没有完婚.而官公看凡这个将要做太子媳妇的女子容貌美好.喜欢她,就自己娶过

来,另外给太子娶了一个女子。

“入”的宾语为“室”,所以应在宾语“室”后面断开,即在A处断开;

“见”的宾语为“所欲为太子妇者好”,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好”后面断开,即在F处

断开;

“取”的宾语为“之”,所以应在“之”处断开,即在G处断开;

“为太子”是“取”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

所以,应在AFG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均为“通,纳,”,使进入;句意;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持戟交叉守卫军门

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

B.正确。

C.正确。

D.“词义相同”错误。“违背、不顺从/预料,想到将来”;句意:违背父亲的命令而求得

生存。/恐怕不能任凭我的心意由我自主,想到将来我内心饱受熬煎。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醒来后为了使父亲保持身心安康”错误。由原文“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

之,知其体康也”可知,曾子生房中弹琴唱歌并不是“为了使父亲保持身心安康”,而是为

了告诉父亲自己被打后身体仍然很好,让父亲放心。

C.“子朔与其生母一起诋毁太子”错误。由原文“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代”可知,子

朔和宣公正夫人一起诋毁太子,而不是“与其生母”,子朔的生母是齐女。

D.“痛苦不已,只好”错误。杀死太子彳及本来就是他自己的主张,而子寿被杀他是否痛苦也

无法从现有文本判断。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向”,刚才,之前:“得无”,没有……吧?(该不会……吧):“疾”,受伤,不

舒服。

(2)“及”,等到:“使”,让,派:“遮”,拦住。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子曰:'汝不闻乎?昔瞽叟有子曰舜。舜之事瞽叟,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

杀之,未尝可得。小植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叟不犯不父之罪,而舞不失烝烝之孝。今

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殖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人焉?汝非天子之民也?

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可知,孔子认为不应愚孝。

由原文“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

生,不可。‘遂行"可知,太子假明知父亲要杀他,却因不愿违抗父命而死,不仅自己身死

无法尽孝,还可能陷父亲于不义。

所以,孔子认为太子饭的做法不值得肯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参在瓜地锄草,错把瓜苗的根刨断了。他的父亲曾恒发了怒,拿起大棍子就打他的背。

曾子倒在地上,好长时间都不省人事。后来,曾参苏醒了,高兴地站起来,走上前对曾皙说:

“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大人用力来教训我,没有受伤吧?”曾参说完回到屋里,弹着挈

唱起了歌,想让曾哲听到,知道他身体没有问懑。

孔子听到这件事发了怒,告诉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以为没错,

让人告诉孔子他要来拜见。孔子说:“你没有听说过吗?从前那叟有个儿子叫舞,舞侍奉替

叟,替叟想使唤他的时候,他没有不在身边的;但要找他把他杀掉时,却怎么也找不到。用

小棍子打,他就挨着:用大棍子打,他就逃走。所以瞽叟没有犯下不遵行父道的罪,而除也

没有失去尽心尽孝的机会。现在曾参你侍奉父亲,挺身等待父亲的暴怒,打死也不躲避,这

样做,自己死了还要陷父亲于不义,不孝还有比这更大的吗?你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天子

的子民,有哪样罪比得上呢?”曾参听后说:“我的罪大了。”于是到孔子那里去承认错误。

材料二:

十八年,起初,宣公宠爱夫人夷姜,夷姜生了一个儿子名彼,把他立为太子,并且让右公子

教导他。右公子为太子娶齐国女子,还没有完婚,而宣公看见这个将要做太子媳妇的女子容

貌美好,喜欢她,就自己娶过来,另外给太子娶了一个女子。宣公得到齐国女子后,生下儿

子子寿、子朔,让左公子教导他们。太子饭的母亲死后,宣公的正夫人和子朔一起说太子彼

的坏话。宣公因为自己夺去了太子的妾子,心里也讨厌太子,想废掉他。等到(宣公)听说

了关于太子的坏话后,十分生气,于是派太子仅到齐国去,又指使强盗在国界上拦杀他。宣

公给了太子白旄,并告诉国界上的强盗看见拿白旄的人就杀死他。太子保将要起程,子朔的

前哥子寿,是太子的异母弟弟,他知道子朔说太子坏话,而且知道国君准备杀死太子,于是

对太子说:“国界上的强盗看见太子拿着白旄•,就会杀太子,太子可不要去!”太子说:“违

背父亲的命令而求得生存,这是不可以的。”于是就起程了。子寿看见太子不肯停止,就劫

取他的白旄,先赶到国界上。界上的强盗看见来的人果真拿着白旄标志,就杀死了他。子寿

被杀死之后,太子饭又来到,对强盗说:“应当杀死的人是我!”强盗将太子俊一并杀掉,

回报了宣公。于是,宣公把子朔立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去世,太子子朔继位,这就是惠公。

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10.CFH

11.D12.A

13.(1)全国凡是受过他施舍的人,一齐出钱把他埋葬了,又把财产退还给了他的子孙。(2)

为什么那些贤能有智慧的人坚守操行这般艰难?而奴婢妾女一类的人舍身就义却这般容

易?

14.①对生死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不要担忧生命的长短。②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即使远在异域他国,并非齐国的土地所生产培育的东西,也都一定要弄来,就好像是

自己围墙里的东西一般。

“虽殊方偏国”是整个句子的状语,前面有“虽”这个关联词,所以在“偏国”后面断开,

故在C后断。

“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是“即使……也”这一复句前一分句结束,应该在“产育者”后面断

开,故在F断。

“无不必致之”是“即使……也”这一个复句后一分句结束,动真成分完整,应该在“必致

之”后面断开,故在H后断。

故选CFHo

【II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藉”,凭借,依靠。/“借给”。句意:凭借他祖辈的财产。/借给敌人武器,送

给盗贼粮食。

B.正确。“世故”,生计。/世俗人情。句意:他不经营生计。/对世故人情很老练。

C.正确。两个“诚”都是"确实”之意。句意:确实是符合自然之理的。/因为战败而亡国,

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D.“意思相同”错误。“临”,面对。/靠近,临近。句意:面对危难苟且求生。/郦道元

认为(石钟山)下而临近深深的潭水。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直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错,依据“奉养之余”“都散其库敲、珍宝、车服、妾

媵”,可知杨朱没有遣散宾客,而是在奉养宾客之余,才遣散家财的。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人受其施者”,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受其施者人”“受到过他施舍的人”:

“相与”,共同,一起:“赋”,通“孵”,贿送财物办丧事:“反”,通“返”,返还,

退还。

(2)“贤智”,形容词作名词,“贤能有智慧的人”:“操行”,名词作动词,“坚守操

行”:“引决”,自杀,文中指“舍生取义”。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

无不废,无不任,何避迟速于其间乎?",可知杨朱对待生死的态度是听之任之,不必担忧

生命的长短。

《兰亭集序》中,体现王残之生死观的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两句,意思

是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卫国的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靠他祖辈的财产,家中积聚万金之多。但他不经营家业,

却纵情所好。只要是人们所想做的,人们所想玩的,他无不去做,无不去玩。他家墙屋台榭、

园圃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几乎可同齐、芟两国的君王相媲美了。至于他情意所喜好

的,耳朵所要听的,眼暗所想看的,口中所想全的,即使远在异域他国,并非国中所生产培

育的东西,都一定要弄来,就好像是自己围墙里的东西一般。他外出游览时,尽管山川险阻,

道路遥远,都一定要去,就像在咫尺之间散步一般。四方来宾在他家里做客,每日数以百计,

厨房灶下的烟火整天不熄灭,厅堂廊房里的声乐从不断绝。泰表门客之余,先把钱财施散给

宗族;施散给宗族之余,再施做给乡里;施散给乡里之余,又施散给整个都城的人民。他活

到六十岁时,身体即将衰弱,逐抛弃家事,把所有的库藏,、珍宝、车服、妾媵统统施散出去。

一年之内就施散尽了,不给子孙留下一点财产。到他重病之际,没有买药求医的钱:到他去

世之后,没有美棺埋葬的钱。全国凡是受过他施舍的人,一齐出钱把他埋葬了,又把财产退

还给了他的子孙。

段干生听说这件事,说:“端木叔真是个通达的人,德行超过了他的祖先。他所行的,

他所为的,众人都感到惊骇,但确实是符合自然之理的。卫国的君子多以礼教来约束自己,

当然是不足以理解端木叔的用心了。

杨朱说:“人既已活着,就听之任之,尽量满足自己的欲望,以等待死亡。将要死亡,

也不要管那么多,顺其自然,什么时候死,由他去,直至命终。没有什么不可放弃的,没有

什么不可放任的,为什么还要为生命的长短而担心呢?”

材料二:

生命不能不珍惜,也不能苟且偷生。走上邪恶危险的道路,卷入祸难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满

足而丧身,为奸作恶而导致死亡,这是君子应该珍惜的;干忠孝的事而被害;做仁义的事而

获罪,丧一身而保全家人,丧一身而利国家,这些都是君子所不贲备的。自从梁朝乱离以来,

我看到一些有名望的大臣和贤能的文士,面对危难苟且求生,最终还是不能求得,还白白地

遭致窘迫和污辱,真叫人愤懑。侯景之乱时,王公将相大多被杀戮侮辱,妃主姬妾也几乎没

什么人幸存。只有吴郡的太守张味,在组织义军起义时失败,被逆贼杀害,言辞和神色都表

现出不屈不挠的样子;还有鄱阳王世子的谢夫人,站上屋顶怒骂反贼,被箭射中身亡。谢夫

人就是谢遵的女儿。为什么那些贤能的智士要坚守操行这般艰难?而奴婢妾女一类的人舍身

就义却这般容易?这就是一种悲哀啊!

2024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答案】1O.ADF

II.B12.D

13.(1)直到黄昏时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哪里呢?大海还是一如往

常。(2)(公卿大夫们)想退隐后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的衰亡就是

这样的例证!

14.示例一:由蜃楼的瞬息万变,联想议论历代名楼的繁华毁废,即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

从而对封建统治者的奢靡淫乐表示极度的轻蔑和无情的嘲讽。

示例二:由洛阳城重要的地珅位置,对比唐代公卿在洛阳营造豪华府邸、终因唐后战乱焚荡

悉尽,议论其兴废关乎都市的盛衰、国运的治乱,讽喻当时官员只知放纵满足私欲,有重蹈

唐亡覆辙之险。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三门高大雄伟;钟楼和鼓楼像鸟的翅膀一•样分别护着寺观的左右两侧,屋檐翘出如牙

的建筑装饰,历历可辨,就是穷尽公输般的技巧也没有办法超越它。

“三门嵯峨”,主谓结构,句意完整,A处断开;

“钟鼓楼翼其左右”,主谓宾结构,“翼”名词作动词,接宾语“其左右”,句意完整,D

处断开;

“檐牙历历",主谓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

故ADF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杳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可怜焦土”中“焦土”的用法是活用为动词,变为焦士。句意:化为焦土、尘埃。

/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C.正确。拥有、倚仗。/偕同;与……一起。句意:倚仗蜡山、港池的险阻。/想要偕同仙人

携手遨游各地。

D.正确。指看、观察。/守候,等候。句意:从洛阳的盛衰就可以看出征兆。/幼儿们守候在

门庭等待。

故选B。

【12题讲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唐末战乱全部被毁”说法有误,原文意思是,这一千多座楼馆府邸在唐末战乱遭到破

坏,接着在五代又受到严重破坏,不是唐末全部被毁。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I)“哺",黄昏时分;“向",先前:“自若",一如往常。

(2)“退”,退隐:“得”,能够得到:“末路”,最后的衰亡。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分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材料一,本文主要记叙作者在某日中午至黄昏意外所见的海市属楼,从“海中忽涌数山”到

一切幻景“冉冉漫灭”的全过程。其中“沧溟浩渺中、猛如奇峰,联如叠,列如蟀岫……

日近口甫,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写海市的壮观和幻灭,由此联想到“秦之阿房,楚之章

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运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

亦一展也”,曾经娘赫一时的豪华宫殿楼台以及它们的主人的悲剧,抒发生灭无常、荣枯莫

测的历史感慨,包含着对宋王朝的追忆叹恨,从而对封建统治者的奢靡淫乐表示极度的轻蔑

和无情的嘲讽。

材料二,根据“洛阳处天下之中,挟骰、濯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

方必争之地也”“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

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

盛哀而知:洛阳之盛哀,候于园网之废兴而得”可知,作者由洛阳城重要的地理位置,对比

唐代公卿在洛阳营造豪华府邸、终因唐后战乱焚荡悉尽,议论其兴废关乎都市的盛哀、国运

的治乱:

根据第④段“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可知,作者感叹

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

乱的大事,讽喻当时官员只知放纵满足私欲,有重蹈唐亡覆辙之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以前曾经读到《汉书・天文志》上有记载道:“海边有蜃吐气,形状很像楼台。”一

开始时我并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

唐寅三月,我为了躲避兵乱,暂住在海滨。有一天正在吃午饭时,家僮急急忙忙地跑过

来报告外面发生了怪事:“大海里突然涌现几座大山,全是以前没见过的,父老们看了觉得

非常惊奇。”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诧,赶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颍川主人派人来邀我前往共赏

此奇景。到了海边,我和颍川主人一同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在广大无边的海面上,直

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连绵的修景像更迭的山峰、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时隐时

现。过了一会儿,城墙亭阁忽然浮现,犹如一座人口多的城市,几十万户人家像是鱼鳞般整

齐而密集地排列着,其中有佛寺、道现、山门,三门高大雄伟:钟楼和鼓楼像鸟的翅膀一样

分别护着寺现的左右两侧,屋檐翘出如牙的建筑装饰,历历可拼,就是穷尽公揄般的技巧也

没有办法超越它。又过了一会儿,蜃景又起了变化,有的像站立着的人,有的像野兽在逃散,

有的像飘扬的旌旗,有的像优盎之内的器具,千姿万态,变幻不定。直到傍晚时分,蜃景才

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奇异景象哪里去了呢?大海还是像往常一样风平浪好。

沈括在《笔谈》上所记载的鳌州所出现的海市魇楼,大概就像是这样吧!我是因为亲眼

看过,所以才开始相信有这回事的。

唉!想来秦朝的阿房宫、是国的章华台、曹魏的铜雀台、陈朝的临春阁和结绮阁,如此

高耸入云的楼台殿阁,历代不知有多少,可是物换星移、朝代交替,这些宫殿楼阁都已经荡

然无存,化为焦土、尘埃,这也算是一种海市蜃楼吧!想到这些,那里还有闲暇工夫去讨论

这种麋景的奇异现象呢?

材料二:

洛阳位处天下的中心,倚仗崂山、沌池的险阻,正当秦川、陇地的冲要之地,又是赵、

魏之间的必经要道,因此是西方诸侯的必争之地。天下安然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了战

事,那么洛阳必定首先遭受兵患。所以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

乱的征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王公贵族、皇亲国威在东都洛阳营建馆阁宅第的,

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唐朝末期遭受战乱,接着又遭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树,被兵

车蹂蹒践踏,遭到破坏成了废墟:高大的亭台楼阁,被战火焚燎,化成了灰烬,跟唐朝一起

覆灭丧亡,一处也没有留存下来。所以我曾说过:“园林的兴盛或荒废,就是洛阳繁盛或衰

败的征兆啊。”

并且天下的治理或动乱,从洛阳的盛袤就可以看出征兆:洛阳的盛衰,又能从园林的兴

废看到征兆。那么写《洛阳名园记》,我难道是白费笔墨了吗?

唉!公卿大夫们正在被朝廷提拔任用,就放纵自己的私欲,为自己谋利,却忘记了天下治乱

的大事,如果这样,想在引退之时再到洛阳名园中来享受园林之乐,能够得到吗?唐朝最后

覆灭的情形就是这样啊

2024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0.AEH

(评分参考:涂对一项得1分,超出三项不给分。共3分)

11.A【解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句中的“相”意思是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

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12.B【解析】“超越了齐桓公"理解错误,应为“堪比齐桓公”或“与齐桓公平起平坐”。

13.(1)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衡于诸侯,(并且)完全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如今还享受

着他的恩赐。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霸诸侯”省略句式一一称霸于诸侯或在诸侯中称霸;“匡”

一匡正,匡护:“赐”一一恩惠,恩赐。以上三点每译对一点给1分。共4分)

(2)齐桓公耳朵中从来没停止过音乐,眼睛中也从来没断过美女,然而如果没有这三个

人的话,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绝”一一停止,断绝,没有:“无以”一一没有用来……

的办法,无法;“遂”一一满足,实现。以上三点每译对一点给1分。共4分)

14.(1)表明儒家的节俭和礼制主张。

(评分参考:意到“节俭”1分,意到''礼制"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共2分,)

(2)讽谏大宋朝廷须重视对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

(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H酌情给分。共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贡问道:''笆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没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

又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霸于诸侯,(并且)完全匡正

了天下,老百姓到如今还享受着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也要披头散发,衣

襟向左开了。哪像普通男女那样为了小节小信,在沟渠中上吊自杀也没有什么人知道他们。”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

有三处藏金库,家中的管事也没有兼职,怎么谈得上节俭呢?”“既然如此,那么管

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

别国国君会晤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说管仲知礼,那么还

有谁不知礼呢?”

材料二:

功业的成就,并不是成就在成就这一日,必然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

是发作于它发作的这一天,也一定会有它的起因和先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

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等到它发生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

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他们固然是使国家动乱的人,只是那

个重用他们的人,正是齐桓公。而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人,正是管仲!管仲病危时,

齐桓公询问他宰相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认为管仲将推荐天下贤人来回答齐桓公,但是

他的话竟然不过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没有人之常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会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年了,也该知道齐

桓公的为人了吧?齐桓公耳朵中从来没停止过音乐,眼睛中也从来没断过美女,然而如果没

有这三个人的话,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在他最初即位时不重:用他们的原因,只是因为

有管仲在朝廷上罢了。一旦没了管仲,那么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