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二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第7讲中华文明以现代化为目标的转型-民国时期练习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二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第7讲中华文明以现代化为目标的转型-民国时期练习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二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第7讲中华文明以现代化为目标的转型-民国时期练习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二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第7讲中华文明以现代化为目标的转型-民国时期练习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二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第7讲中华文明以现代化为目标的转型-民国时期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7讲中华文明以现代化为目标的转型——民国时期一、选择题1.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随意采纳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主要是因为()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B.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C.国内的阶级冲突特别尖锐D.中国人亟须接受启蒙思想解析:依据事务“五四运动”可知,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依旧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故A项正确;B项中的“群众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五四运动中梁漱溟的观点,与阶级冲突无关,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最大的作用就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A2.下表为1901—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出现这种状况的缘由是()年份19011902190319041905人数266727105824068000A.“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科举制度的废除C.政府教化政策的变更 D.革命运动的高涨解析:“实业救国”思想要反映投资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和题意无关,解除A项;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B项;1901年,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派遣留学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故选C项;材料和革命运动的高涨无关,解除D项。答案:C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殊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看法,总统颁布吩咐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可能存在的不足是()A.因人设法违反了宪政的本意B.总理制约总统各国没有先例C.两者牵制无法体现三权分立D.人民主权却无人民真正参加解析:依据材料及所学学问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种因总统人选的变动而变更宪法的规定,说明个人因素凌驾于法律之上,显示出立宪的随意性,减弱了宪法的权威性,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故A项正确。答案:A4.胡适在提倡“整理国故”运动时说:“就是从一塌糊涂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表明胡适()A.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B.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南辕北辙解析:依据材料“从一塌糊涂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胡适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故B项正确。答案:B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夫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A.民族意识起先不断觉醒B.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解析:鸦片斗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因此19世纪末民族意识已经觉醒而不是起先,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与农夫阶级的革命纲领不同,因此不具有继承性,故B项错误;19世纪末,资产阶级与农夫阶级都提出了振兴中国的口号,表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并不是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故D项错误。答案:C6.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起先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调解析:“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故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起先盛行是随着外国的侵华斗争,故B项错误;“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发生在上海,广阔农村依旧是传统的服饰,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更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7.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见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索B.相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变更了新文化运动肯定化的倾向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解析:材料反映李大钊不主见一味否定中国文化,而主见中西文化调和,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非分析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肯定化倾向是其弊端之一,李大钊个人的主见并不能变更倾向,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答案:A8.1935年,蒋介石指示:“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改运川黔两地,并不露形迹。”这一指示在当时()A.加速了日本侵华步伐B.意在警惕中国共产党力气C.导致了经济比例失调D.旨在服务民族斗争解析: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根源于日本的侵略国策,故A项错误;1935年,蒋介石正在围剿红军,已经不只是“警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因素,故C项错误;蒋介石指示“尽量改运川黔两地,并不露形迹”,再结合南京失守后重庆被选作国民政府的陪都,表明蒋介石在做抗日斗争的打算,故D项正确。答案:D9.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7年、1941年和1945年的财政收入分别为8.7亿、20.24亿和216.519亿元法币。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A.保障了抗日斗争的最终成功B.有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C.得益于加大关税的征收力度D.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解析:题干供应的时间是1937年、1941年和1945年,正值中国全面抗战时期,这几年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保障了抗日斗争的最终成功,故A项正确;题干供应的时间是1937年、1941年和1945年,正值中国全面抗战时期,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更多的是用于斗争,很少能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财政收入的来源,故C项错误;单从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推断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些片面,故D项错误。答案:A10.据记载:1935—1942年间,陕西共设立大小新式工厂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厂19个;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有59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资本总额5202万元,为民国前期新式工业资本总额的28倍。这表明抗战时期()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B.抗日依据地建设效果明显C.西部地区近代化取得成就D.政府加大中西部发展投入解析:题干列举了陕西在1935—1942年间的企业发展状况,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能推断出经济发展不平衡,故A项错误;抗日依据地的建设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文化教化等多个方面,而题干只是涉及了经济方面,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陕西在1935年—1942年间,与民国前期相比,新式工厂数量及资本都比较多,这说明西部地区的近代化效果比较明显,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故D项错误。答案:C11.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A.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渐渐探究出来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D.明确提出了农夫是无产阶级同盟军解析: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探究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A项正确;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特点是在抗日斗争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形成完整的体系是在抗战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确提出农夫是无产阶级同盟军是国民革命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2.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假如不发动农夫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行能的。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起先从国情动身制定方针政策B.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C.把组织农夫斗争作为主要任务D.对中国革命的相识更加深化解析:中国共产党四大第一次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地位和工农联盟的主见,与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探讨的新视角》等材料二自鸦片斗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峻危机。甲午斗争后,梁启超主动宣扬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相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需获得广阔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育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状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行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很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给予其“中华民国境内全部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合: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实行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实行这些举措的背景。(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分别从维系统治、构筑文化认同观念、民族融合等方面概括;其次小问,要结合所学学问从政治、思想、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民族救亡的相关信息分别概括归纳;其次小问,从思想解放、民主革命、民族革命、国家统一等角度概括。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须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办法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加民族凝合力,激昂民族精神;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特长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需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1956年毛泽东著《论十大关系》依据材料及所学学问,从“看世界”的角度,拟一个详细的标题,进行阐述。(要求:标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据材料得出观点:要向外国学习,但不能盲目地学。要求从“看世界”的角度,可以以中国革命道路中由“以俄为师”到“走自己的路”为题目,选取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也可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安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为题目,选取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答案:示例:标题:中国先进分子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以俄为师”到“走自己的路”阐述:20世纪20年头初期,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苏俄的革命阅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