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_第1页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_第2页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_第3页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_第4页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1

王充求学

王充①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②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

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Q

注:①王充:东汉时期著名思想家。②先:祖先。③扶风班彪:扶风人班

彪,汉代史学家。

L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

②充少孤

*

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2.与“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_

A.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

B.此画斗牛也。

C.此是君家果。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3.翻译下列句子。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4.你从王充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2

欧阳询观古碑

唐欧阳询尝行①,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

反,下马伫立③,及疲,乃布裘④坐观,因⑤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①行:赶路。②索靖:晋朝书法家。③伫立:长时间地站立。④布

裘:展开皮衣。⑤因:于是,

5.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唐欧阳询尝行—

A.尝试

B.曾经

(2)及疲—

A.等到

B.到达

6.下面朗读断句不合理的一句是_

A.晋/索靖所书

B.数/百步/复/反

C.乃/布裘/坐观

D.三日/方去

7.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8.文中的欧阳询具有怎样的品质?下面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_

A.博采众长B.虚心好学

C.甘于奉献D.善于钻研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3

9.阅读材料,并按要求答题。

书戴嵩画牛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

囊玉轴,常以自随。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

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

•♦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⑴本文作者是一代(朝代)的。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好书画

一日曝*书画—

且拊*掌♦

处士笑而然•之•

(3)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充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戴嵩)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4)“处士笑而然之”,写一写他当时的语言、动作、心理,突显人物形象。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4

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七岁善①书。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

父曰:“尔②何来窃吾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欲看尔用笔法。“父

见其少,曰:“待尔成人,吾授之。”羲之拜请:“使待成人,恐蔽③儿之才

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月,书便大进。

【注】①善:擅长,善于。②尔:你。③蔽:遮挡,遮蔽。这里指埋没。

10.请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I)为*而读之窃:

(2)欲*看尔用笔法欲:

(3)父见其少少:

(4)吾授之吾:

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盈月,书便大进。

12.下面对加点字“窃而读之”的“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指枕头

B.指《笔说》

C.指毛笔

D.指祝文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5

曾子①烹彘(zhl)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妻曰:“汝还,顾②反为汝杀彘。”妻

适市来,曾子欲捕彘③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

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

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顾:回来;③彘:猪;④特:只不过。

1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14.解释加点的字。

(1)妻止之()(2)遂烹彘也()

15.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的意

思。

16.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用现代文将句子改为转述句)

17.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6

书低

一生赁①僧房②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

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

日:“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

生日:“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

(选自《笑林广记》)

注释:①赁:租用。②僧房:僧人居住的房舍,即寺院。

1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童持•《文选》()(2)僧大诧•曰()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

20.关于“书低”中的“低”字,僧的理解的是,而书生的意思是

21.文中的书生是一个()的人。

A.饱读诗书,勤学苦读B.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C恃才傲物,眼高手低D.好胜心强,固执己见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7

对牛弹琴

公明仪①为牛弹清角②之操③,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

虻④之声,孤犊⑤之鸣,即掉尾奋耳,踝谡⑥而听。

——【东汉】牟融《理惑论》

【注释】①公明仪:战国时期人,音乐家。②清角:曲调名。③操:琴曲。

④虻:牛虻,喜吸食牲畜的血液。⑤孤犊:失群的小牛犊。⑥踝谡(diexie):

小步走路。

2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

23.根据表格中提供的理解方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理解方法加点的字加点字意思

不合其耳也

组词法。•—

借助字典。故:①原因②事故,事

伏食如故

*—

情③故意,有意④因此⑤原来的

即掉尾奋耳

借助学过字的意思*—

24.你认为公明仪弹琴,牛的两次,反应为什么不一样?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8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

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

之:“此何字也?”丞相视之良久,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日:“汝⑥胡⑦不

早问,致余⑧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

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贵骂。⑥汝:你。⑦

胡:为什么。⑧余:我。

25.联系上下文,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A.优点多的B.常容易(发生某事)C.喜爱D.表示赞许

(2)执所书问之。()

A.固执B.拿着C.捉住D.凭证,单据

26.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27.“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o(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8.这则搞笑的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9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注释:

赭:红褐色

29.解释词语

溢()或()

30.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31.菊花不畏严寒,代表了()的品格。

32.花中四君子,分别指的是梅、兰、竹、菊,古人常用诗来赞美它们,如:

清,郑燮在《竹石》一诗中这样赞美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你还能想到哪句,写下来吧。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10

余①幼时即嗜②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③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④。录毕,走送之,不敢

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①余:我。②嗜(shl)学:爱好读书。③假借:借。④弗之怠:即

“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⑤逾约:超过

约定的期限。

3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将序号填在横线里。

A走*送之

①跑;②走路;③离开。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①以为是这样;②因此。

34.作者记叙借书、抄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o(请用原文回答)

35.用“”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

36.“不敢稍逾纣,中的“稍”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37.你还知道哪位名人或身边人好学的故事?请写一个事例说明观点。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11

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②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释】①《韶》:舜时的乐曲。②不图:想不到。

38.从第一句话我们可以得知

A.《韶》太好听了

B.孔子不喜欢吃肉

C.孔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音乐上

39.画线句子是孔子赞美《韶》的话,请你结合注释,写一写这句话的意思。

40.我还积累了一些形容乐曲的成语,如: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12

41.阅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

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①谢中书,即谢徽,字元度,陈郡阳夏(现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

(掌朝廷机密文书)。②交疟:指交相辉映。③四时:四季。④歇:消散。⑤

颓:坠落。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⑦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⑧康乐:

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被封为康乐公。⑨与(yu):参与,这里指欣赏。

⑴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答''是答复的意思。

B.题目中的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C.“奇”是奇怪的意思。

⑵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到了山、水以及猿鸟乱鸣等景象。

B.作者写景观察极细,抓住不同景物特征进行了具体描写。

C.文章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爱慕美好自然的情感。

(3)在中国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四季景色的作品,你知道哪些描写冬天景色的

古诗文?请选择一句写下来:,0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13

广陵散绝

嵇中散临刑东市①,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久曲终,日:

“袁孝尼尝请学此散久吾靳固不与周《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上

♦・

书⑤,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嵇中散:即嵇康,曾任三国魏的中散大夫。临:面对。②《广陵散》:

古琴曲名,嵇康善弹此曲。③散:指《广陵散》。④靳:爱惜。⑤太学生:当

时最高学府就学的学生。⑥文王:即西晋司马昭。

链接:

嵇康(223-263),字叔夜,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史

称“嵇中散”。时司马昭弑君篡位后,极力拉拢嵇康,嵇康不从,后招忌恨

被杀。

42.根据文意,下列哪个字的理解有误()

A.之(指琴)B.尝(品尝)C.固(坚持)D.寻(不久)

43.下列节奏划分不对的一项是()

A.嵇中散/临刑冻市B.袁孝尼/尝/请学此散

C.吾/靳固/不与D.太学生/三千上/书

44.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生向文王上书三千言,请求拜嵇康为师,文王不同意。

B.三千位太学生向文王上书,请求嵇康拜他们为师,文王不同意。

C.三千位太学生向文王上书,请求拜嵇康为师,嵇康不同意。

D.三千位太学生向文王上书,请求拜嵇康为师,文王不同意。

45.结合短文及链接相关信息,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嵇康形象?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14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

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C”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

*♦

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46.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选项并填在横线上。

(1)尾搐入两股■间—A.屁股B.大腿

(2)今乃掉*尾而斗—A.摆动B.掉下

47.把卜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士笑而然之。

(2)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48.从节选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15

关羽刮骨疗毒

羽尝为流矢(乱箭)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矢镂(zd箭头)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

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淋漓),

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49.在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羽尝*为流欠所中()

(2)每至阴雨()

(3)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4)然后此患乃除耳()

50.联系上下文,想想下面一句话的意思,写下来。

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16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②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

读之。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⑥,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

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①不建:烛光照不到。建,到、及。②乃:就。③穿壁:在墙上凿洞。

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大姓:大户人家。⑥文不识:不识字。

5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怪()遂()

5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53.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匡衡身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17

慎行论(节选)《吕氏春秋•论》

原文:行不可不孰(shil)。不孰,如赴深谿(xi),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

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

注释:(1)孰,深,透。这里引申为深思熟虑,全面思谋。(2)谿,同“溪”,

指山谷里的小河沟。(3)计,谋划。(4)行,行动。(5)则,那么。

54.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

55.“行不可不孰。”用现代汉语改为肯定句:

56.“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写出句子的意思。

57.多项选择:原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A.直接论证B.比喻论证C.对比论证D.假设论证

58.对比阅读,注意加点的字,试着解释句子的意思。

(1)行不可不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3)是可忍,孰不可忍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18

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

“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

【零陵】今湖南零陵。【挥洒】挥毫写字。【名】命名,起名。【庵】住所。

59.下列说法中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和()0

A在读“贫无纸口J书”时,口」以这样停顿:“贫/无纸口J书

B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是为了亲近大自然。

C以上文段来自《书林纪事》这个故事。

D从“盘板皆穿”可以看出怀素练字的时间很长。

60.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o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

书法家有、O

61.怀素为住所起了个雅号叫“绿天”,真有意思!请你模仿文中画横线的句

子,给你的书房也取一个雅号。

名吾堂曰:“”,理由是: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19

乔山人善琴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

一再鼓之,凄禽寒鹘(gu)①,相和悲鸣。后游郢(ying)楚②,于旅③中独

奏洞庭之曲。邻媪(沁)④闻之,咨嗟(jie)惋叹。既阕⑤,日:“吾抱此半

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⑥扣⑦之。媪曰:“吾夫⑧存日,以弹絮⑨为

业。今客鼓此,酷类⑩其声耳。”山人默然而返。

【注释】①凄禽寒鹘:使禽鸟都感到凄凉和忧伤。②郢楚:即楚耶,古地

名,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的都城。③旅:旅店。④媪:老妇人。⑤阕:止息,终了。⑥款扉:

款,敲;扉,门。⑦扣:问,询问。⑧夫:丈夫。⑨絮:棉花。⑩类:像。

62.下列句子停顿合适的一句是()

A.国初,有乔山"善弹琴B.每于/新林荒荆间

C.后游郢楚,于旅中碗奏洞庭之曲D.今客徵此,酷类其胃耳

63.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杰出琴师的教授。

B.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不同琴师的教授。

C.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能够向不同的人教授琴技。

D.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能够向其他的人教授琴技。

64.从“善”和“精”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乔山人的琴技十分精湛。我还从

“”这句话侧面感受到了。(用原文中的话填空)

65.乔山人对邻媪说:“不料遇知音于此地”。你认为乔山人遇到“知音”了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20

书黄筌画雀

黄筌画飞鸟,颈又皆展。或②曰:“飞鸟缩颈则展是,缩又则展颈,无两

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④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⑤乎?君

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注释】①[黄筌]西蜀著名画家②[或]有人。③[信然]确实如此。

④[审]详细,周密。⑤[大者]指更大的事。⑥[务学]认真学习。

6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乃♦知观物不审者今乃・掉尾而斗

B.书•黄筌画雀书•戴嵩画牛

C.验之信•然•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

信•然•。

67.黄筌画雀的错误是,原因是(均用原文词语

或句子回答)

68.下面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B.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C.验之/信然。

D.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69.比较《书戴嵩画牛》和《书黄签画雀》,可以发现两篇文章的作者相同,

都是宋代文学家,都是讲画家的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这样的道

理:0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21

书戴嵩画牛(节选)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

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

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书黄筌画雀

黄筌①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

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③乎?君子是

以务④学而好问*也。

【注释】①黄筌(qu6n):五代后蜀画家。②审:精审细密。③大者:指更

大的事。④务:致力。

70.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这样,如此B.认为……是对的C.然而D.形容词的后缀

(1)处士笑而然•之()(2)验之信然(•)

71.“处士笑而然之”,处士会怎么说呢?发挥想象写一写。

72.这两篇文言文中的画家都有失误,请写出画家的失误之处。

《书戴嵩画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黄筌画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这两篇文言文中三个加点的“问”字告诉我们: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22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ITn)

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mln)王立,好——听之,处士逃。

74.解释下列句子带点的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宣王死,潜(mi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A.带点字的意思。好:

B.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

象?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23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

工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

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

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76.“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一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B.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C.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77.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拊•掌•大笑:

(2)今乃*掉尾而斗:

78.用一个词语评价杜处士,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为评价依据。

杜处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24

文徵明习字

文徵(zheng)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①书遂大进。平生于书,

未尝②苟且③,或答人简札,少④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⑤精

妙。

[注释]①率(怆):标准。②尝:曾经。这里“未尝”指从来没有。③苟且:

敷衍了事,随随便便,马虎,④少:通“稍”,稍微。⑤益:愈加,更加。

79.联系上下文,请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释,并在正确答案下画“小‘。

①或答人简札(A.或者B.有时)

②日*以十本为率(A.太阳B.每天)

③必再三易*之不厌(A.改变,更换B.交换)

④故・愈老而愈益精妙(A.缘故B.所以)

80.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的意思是:O

81.阅读文章,请用标划出文徵明书法“愈老而愈益精妙”的原因。

82.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o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25

鼠画逼真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

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建举轴,

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乃珍藏之。

【注释】①漫悬:随便悬挂。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83.试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东安一士人善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令怪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文中最能体现县令“珍藏之”的原因的句子是“:(用文中语句

回答)

8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漫悬”等词可知县令是一个懂得欣赏画作之人。

B.从“怪之”和"黎明物色”可见县令善于观察。

C.联系本文与《书戴嵩画牛》,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离不开生活。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26

乔山人善琴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

--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

之,咨嗟惋叹,既阙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⑤扉扣⑥

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⑦为业。今客鼓此,酷类⑧其声耳。”山人默

然而反⑨。

[注释]①鹘(gO):一种凶猛的鸟。②郢(ying)楚:即楚郢,古地名,春

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2):老妇人。④阙:止息,终了。⑤款:真

诚。⑥扣:问,询问。⑦絮:棉花。⑧类:类似,好像。⑨反:同“返”,

回去了。

86.朗读小古文,下面断句不正确的是

A.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B.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

C.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D.“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8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邻媪闻之:

②款扉扣之*:

88.读“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下面理解最恰

当的是

A.乔山人陶醉于自己所弹奏的曲子。

B.乔山人的琴艺高超。

C.林中"禽"和‘'鹘''都是懂音乐的。

D.乔山人特别喜欢在荒山野林弹奏曲子。

89.有人说《乔山人善琴》与《伯牙鼓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确如此。《乔

山人善琴》写的是琴艺高超的乔山人以为遇到了老妇人,没有想到

老妇人;《伯牙鼓琴》写的是俞伯牙因为的镇子期

早亡,伯牙就破琴绝弦。故事人物不一样,故事情节不一样,但是我们读了

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一。(填个四字词语)。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27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娟技①黄土作人。务剧②,力不暇供,乃引

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选自《风俗通》)

【注释】①技(tuan):把东西捏成团。②务剧:工作繁忙。

90.故事中的哪个情节让你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91.我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题目是o当读至U“天地开辟”一词时,我

们想到的神话人物是。“力不暇供”是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求,在

文中具体指的是O

92.在《中国神话传说》的整本书阅读中,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认识了

哪些神奇的人物?请认真回忆,并完成下表。

故事名称《大禹治水》

——

神奇人物大禹

——

93.神话界将召开一年一度的“英雄榜”争夺赛,你打算推荐中外神话故事中

的哪位神话人物?理由是什么?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28

94.品老师推荐给大家的一个故事。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以②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

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⑤。以

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②以:用。③荻:多年生草本植物,

与芦苇相似。④闾里:乡里、邻里。⑤抄录:抄写。

⑴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项()

A.以•荻画地:用B.教以书•字:写C及•其稍长:等到D.或•

因而抄录:或者

(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惟读书是务。译文:

②下笔已如成人。译文:

⑶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日一练29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

之,<①头于牖②,施③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④走⑤,失其魂魄,

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⑥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①窥:偷看。②牖(ydu):窗户。③施(yi):延续、延及。

④还(xuan):同“旋",掉转。⑤走:逃跑。⑥夫:指示代词,那

(些)。

95.解释文中画“”的部分。

(1)施尾于堂:(2)弃而还走:

96.用“”画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

97.文中写到“叶公见之,弃而还走”,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叶公逃跑时的

样子。

98.读了这篇文言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写一写。

五升六暑假衔接古文阅读每曰一练30

杨布打狗

①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细①衣而反,其狗不知,

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②使汝

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①细(zT):黑色。②向者:假如

99.联系上下文,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衣•素衣而出(衣服)B.迎而吠•之(大叫)

C.白而往•黑而来(出去)D.岂•能无怪哉(难道)

100.照样子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再划分二处)。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101.这篇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遇是非应设身处地反躬自问,而不是忙着苛责他人。

B.事物千变万化,要秉持一成不变的眼光并按看到的现象做出相应的反

应。

C.当别人误解自己的时候,应学会换位思考,并能够理解别人。

D.看待事物不能只局限于表面而要透过表面看清实质。

参考答案:

1.迁徙小时候喜欢2.A3.家里贫穷没有书籍,常

常到洛阳市集中走动。4.我从王充身上学到了在艰苦条件下仍能刻苦认

真学习的品质。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

①其先自魏郡兀城徙焉:他的祖先从魏郡兀城搬迁到这里。徙:迁移。

②充少孤:王充少时死了父亲。少:小时候。

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他博览群书而不拘泥于章句。好:喜欢。

2.本题主要考查句式判断。

由句末“也”可知,“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是判断句。

A.非判断句。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伯牙弹琴,锤子期听他弹琴。

B.由句末“也”可知,“此画斗牛也”是判断句。

C.由句中“是”可知,“此是君家果”是判断句。

D.由句末“也”可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是判断句。故与“王充字仲任,

会稽上虞人也”句式不相同的是“伯牙鼓琴,锋子期听之工

故选Ao

3.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翻译。

肆:店铺。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译为:家里贫穷没有书籍,常常到

洛阳市集中走动。

4.本题主要考查情感主旨。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困,他通过到洛阳店铺里看别人卖的书的

方法读了大量的书。我从王充身上学到了要珍惜时光,学习王充好学的精神

和灵活的学习方法以及勤奋学习的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搬

迁到这里。王充少时死了父亲,同乡称赞他很孝顺。后来他到京城,在太学

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做老师。他博览群书而不拘泥于章句。由于家里穷,

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遍就能记诵

下来。于是他就通晓了诸子百家的学说。

5.BA6.B7.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8.C

【解析】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唐欧阳询尝行''意思是欧阳询曾经有一回骑马赶路。尝:曾经。故选Bo

(2)及疲:等到疲劳的时候。及:等到。故选A。

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B.“数百步复反”的意思是离开数百步又回来。其中“数百步''表示具体的距离,

“复”表示“又、再”,“反”表示“返回”。“复反”表示又回来。故断句为:数百步

/复反。

故选B。

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驻:停下,观:观看;良久:很久;“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意思是停下马观

看,很久才离开。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欧阳询赶路时,看到一个古碑,就停下来观看,很久才离开,

离开后又回来观看,疲倦了就坐着看,甚至睡在旁边,从中可以看出欧阳询

善于学习,钻研,虚心好学的品质。

C.甘于奉献:指愿意并乐意为他人或社会做出贡献,和人物品质不相符。

故选Co

【点睛】参考译文:

唐代的欧阳询在做太子率更令时,出行时看到了一块古碑,写在上面的字

是索靖所写,就停下马来观看,很久才离去,离开数百步又回来,从马上跳

下来站着看,疲倦了就以地为席坐下观看,还在这块碑下住下来,二天后才

离去。

9.(1)宋苏轼

(2)喜欢晒拍手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⑶C

(4)杜处士听后,略微沉思,继问一笑,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好啊,小重,没

想到你能为著名画家戴嵩指出他画中的错误,真是后生可畏啊!”

【详解】(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2)本题考查字音和字词解释。

好书画:喜爱书画。好:喜爱。

“一日曝*书画”的意思: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在太阳下。结合字义和句

意可知,"曝”:哂。

且拊•掌•大笑:拍手大笑。拊掌:拍手。

处士笑而然•之•:杜处士笑了笑,觉得牧童说得有道理。然:认为……是对的。

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从“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可知,杜处士所收藏的宝物不计

其数。省略的是“杜处士”,说法错误。

B.从“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可知,杜处士

特别喜欢这幅画。省略的是“杜处士”,说法错误。

C.从“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可知,牧童看到这幅戴嵩的《牛》不符合实

际,所以大笑。

D.从“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可知,道理不可更改。

省略的是“道理”,说法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处士笑而然之”可知处士是一个较为明事理的人,他认同牧童的观点。

示例: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嘴角勾起一抹微笑,他轻

轻地点了点头,表示对牧童观点的认同。他伸出手,轻轻地拍了拍牧童的肩

膀,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心中不禁感叹,原来自己一直珍藏的这幅画,

竟然在细节之处出了差错,而这个看似普通的牧童,却能一眼看出其中的问

题。他深深地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即使是再微小的细节,也值得我

们去仔细观察和思考。

【点睛】参考译文:蜀中有个姓杜的处士,喜爱书画,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

计。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

随身携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在太阳下,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

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

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杜处士笑

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10.偷想要小我11.不到一个月,书法便有很大

的进步。12.B

【解析】10.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1)窃而读之:偷偷地阅读。"窃”指偷偷地。

(2)欲看尔用笔法:想要看你运笔的方法。“欲”指想要。

(3)父见其少:父亲见他还小。“少”指年龄小。

(4)吾授之:我(再把)它传授给你。“吾”指我。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时注意词语要一一对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通顺,忠于原文,

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盈''指达到,满,即“不盈月,书便大进”的意思是不到一月的时间,王羲之的

书法就大大进步。

12.本题考查了词语解释。

根据文章句子“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意思是看见父亲枕

头下藏有前朝的《笔说》,便偷偷地阅读。可知“之”是代词,代指前句中的《笔

说》。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晋朝的王羲之,七岁时就擅长书法。(他)十二岁时,看见父亲枕头下藏有

前朝的《笔说》,便偷偷地阅读。父亲说:“你为何偷藏书?'‘王羲之笑着却不

回答。母亲说:“(他)想要看你运笔的方法“父亲见他还小,说:“等你长大

成人,我(再把)它传授给你「王羲之跪着请求说:“倘若等到我成人(你

再把它传授给我的话),恐怕就阻扰了我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把书

传授给他。不满一月,(王羲之的)书法就大大进步。

13.C14.阻止。于是、就。15.小孩还没有辨别是非的

能力,要依赖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16.他的妻子要孩子回去,

等她回来了为孩子杀猪。17.有必要。因为父母答应孩子的每一件事都

必须做到,要与孩子诚实相待。

【解析】1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①曾子之妻之♦市。之:是动词,意思是到。②听父母之•教。之:的

B.①其子•随之而泣今子:孩子;②今子•欺之。子:你。

C.①汝•还。汝:你;②顾反为汝♦杀彘。汝:你。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妻止*之。止:制止、阻止;译文:曾子的妻子制止曾子杀猪。

(2)遂*烹彘也。隧:于是。译文: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1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婴儿:小孩子。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有知:懂事。

句意: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

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

16.本题考查句子改写。

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反:通"返”,返回。彘:猪。

译文:他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

改转述句的方法:只改变引语部分,提示语不变;标点符号要作相应改变,

即把冒号、前引号变成逗号,后引号删除;

句中“你”改为“孩子”“我”改为“她”

句子修改为:他的妻子要孩子回去,等她回来了为孩子杀猪。

17.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出自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述了曾子为了践行对儿子

的诺言,而杀猪以示诚信的故事。对于曾子是否有必要杀猪,这个问题其实

涉及到诚信、教育以及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围绕这几个方面说出理由即可。

示例:有必要。曾子杀猪的行为是一种诚信的表现°他通过实际行动来告诉

儿子,诺言是必须要遵守的,即使是面对一头猪这样的物质利益,也不能背

信弃义。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无疑是非常有

益的。

【点睛】参考译文: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

他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去集市上回来了,看见

曾子就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

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随便开玩笑的。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向父

母学习的,听从父母的教导。如今你欺骗他,这就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

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曾子于是就

把猪煮了。

18.拿惊异19.这三本书,(如果能)熟读其中的一本,就足

以称作博学了。20.厚度不够厚书的内容深度不够,太浅显

21.B

【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字词解释。

(1)童持《文选》:书童拿了一本《文选》。持:拿。

(2)僧大诧曰:僧人感到十分奇怪,问。诧:诧异。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

句顺。此:这。熟:熟读。这句话意思是: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

足称饱学之士了。

20.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原文的“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可知

僧的理解的“低''是书的内容深度不够,太浅;从原文的书生的话“我要睡,

取书作枕头耳。”可知书生的意思是厚度不够厚。

21.本题考查人物的形象分析。

解答此类问题,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再概括出人物形象。

阅读短文,从文中“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我要睡,取书作头耳”

可以看出这个书生不读书,每天只知道游玩,游玩回来就睡觉,根本不读书。

由此可知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人。故选B。

【点睛】译文:有个书生租了个僧房用来读书。书生每天都出去玩,直到午

后才回房。有一天叫书童拿本书过来。书童拿了一本《文选》,书生看了一眼

说:"低了。'‘书童挑了本《汉书》,书生看了说:“低了。”书童拿起《史记》,

书生还是说“低了僧人感到十分奇怪,问:“这三本书,熟读任何一本,就

是饱学之人。你都说低了,这是为什么?”书生说:“我要午睡,只是拿本书

作枕头而已。”书童拿起《史记》,书生还是说“低了僧人感到十分奇怪,

问:“这三本书,熟读任何一本,就是饱学之人。你都说低了,这是为什么?”

书生说:“我要午睡,只是拿本书作枕头而已。”

22.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23.适合原来的摇摆,

摆动24.因为最开始的曲调对牛来说不适合,而第二次的曲调是适合牛

耳朵的曲调,所以牛两次反应不一样,而这根本的原因是说话、做事要看对

象,对不同的人或事要用不同的态度或方法。

【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的意思是公明仪给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

根据意思进行断句,即: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

2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根据不同的方法解释词语即可。“不合其耳也''用组词法,可以组词为“合适”,

故“合”的意思是适合。"伏食如故”的意思是可牛却依然像原来一样低着头吃草,

故“故”的意思是原来的。“即掉尾奋耳”意思是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再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掉''的意思是摇动,摇摆。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可知,第一次弹琴是因为这曲子不适合牛的耳

朵,它听不懂。从“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叫践而听。”可

知,变换曲调之后,适合了牛的耳朵,它开始听懂了。由此可见,牛听不懂

的根本原因是对牛弹琴要用适合它的曲调来弹,这件事告诉我们无论说话还

是做事都要看对象,学会因人而异。

【点睛】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可牛却依然像原来一样低着头吃

草。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公明仪于是变

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眸唉叫声。牛听了,

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25.CB26.你为什么不早问(我),导致我忘记写的是什么

To27.张丞相好书而不工28.示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一丝

不苟的态度去完成;遇到问题应从自身找原因,不要随便把错误归结在别人

头上。

【解析】25.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1)“张丞相好书而不工”的意思是张丞相喜爱写草书但不好看。因此,好的

意思是喜爱。故选C。

(2)“执所书问之”的意思是拿着他写的字的纸去问他。因此,执的意思是拿

着。故选Bo

26.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

在“汝朗不早问,致余忘之,,这句话中,“汝,,的意思是你「胡,,的意思是为什么,

“致'’的意思是以至于,因此,这句话可以翻译成: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

我都忘记了写的什么了。

27.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

“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意思是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之”在这里是代词,指的

是他。联系上文可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28.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哲理感悟。

通过文中的“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可知,张丞相并没有认真写字,以至

侄子“罔然而止:但是“丞相视之良久,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

致余忘之。由此可知,张丞相做事不认真,遇到问题就在别人的身上找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做事认真,遇事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点睛】张丞相喜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