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舟船本身独特品性承载着诸多情感、能寄托心灵。它能深入历代文人的心灵世界。历代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他们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作逍遥优游,多半是买舟而往。唐代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作《渔歌子》五首,其中那位身披蓑衣,头戴箬帽,斜风细雨中的垂钓者和柳宗元《江雪》诗中的寒江独钓者,堪称千古一绝,逐渐凝化成中国文学中舟居渔父形象的一种定格。明朝张岱更有一部《夜航船》传世,令文人墨客深深感到“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可以说,历代文人士大夫对山水林泉的怀恋,对仕途的担心,对社会的不满,往往化作对舟居渔父生活的憧憬。舟承载着人生的欢乐与快意、痛苦与无奈、失落与遇合朝我们缓缓驶来,它是历代文人止泊心灵的场所。舟船的独特品性使它成了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从世俗走向艺术,从实用走向审美。文人舟居情结代表了一种隐逸,一种退居。当中国文人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政治争夺,伤痕累累之后,他们往往会选择江湖泛舟、山林隐逸,以此来抚平心灵的创痛。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具有舟居情结的中国文人都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把大自然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以寻找心灵的寄托。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大自然最奥秘的生命充盈人的心灵时,足以令我们心旷神怡。大自然的一切:新鲜的空气、纯净的蓝天、迷蒙的烟雨、柔和的月光、连绵的青山、潺潺的流水……这一切就在我们的周围。大自然的美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接近我们生命的本质。中国文人们认识到自然中有真和美,认识到繁华短暂,自然永存,人生有限,江山长在,在这人世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比中,选择和皈依了后者。范蠡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后,“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自与其私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李白理想的人生模式也是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泛舟江湖。只有在五湖的扁舟之中,士子们那颗飘泊不定的心才能得到暂时的安顿与止泊。当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在现实社会中无法体现其自身价值时,游山玩水便成为一种生活情趣,一种人生态度,他们在山水间找到了新的价值观,即忘忧劳、去荣辱、清静闲适、怡情悦性。舟依持水力风力而行,较之靠人力畜力推动牵引的车,相对轻灵便巧,特别是在顺风顺水的情形下,舟行速度极快。顺水行舟这种御风而行的感受,可以说是古人对超越时空阻隔的自由的一种真实体验。人与自然正是通过舟船来缩短距离,从而使人融入自然。再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李白的进步思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法解决,只好逃避现实,想选择“散发弄扁舟”的出路。李商隐却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意,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不管是李白的散发弄舟,还是李商隐的白发入舟,都是寄情扁舟,游于山水,不以世事萦怀。诗人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维持着他们身体的安逸和心灵的平静。在意象的组合中,文人、所乘舟船多与“月”“雨”这些意象相组合构成意象群。把表面看来似乎没有关系,其实深层却互相钩连着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一种更深层次的意蕴,这也是诗人惯常用的手法。乘舟观月色历来是文人一大嗜好。在诗词作品中,舟与月的组合韵味悠长。林语堂说过:“中国人被认为是讲求实际的民族。然而,他们浪漫的一面也许比现实的一面更深刻,这一点表现在深刻的个性中,在对自由的热爱中,在乐天的生活态度中。”回归自然,诗人可以彻底地放松自己的身心,因为他们不必和自然算计,不必和自然作假。在大自然中,他们的心灵会变得简单、清净。他们可以在林间漫步,让念头安住在举手投足的每个当下;他们可以在树下静坐,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在自然中找到快乐和宁静。也许正是这广袤秀丽的大自然造就了中国文人自由的心灵,他们在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舟不滞于物、从流飘荡的特性正代表了文人的一种自由人格。驾一叶小舟寄身于云间,那一刻,生命与自然已融合为一体。诗人们将自我投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和自然中去分享其中的永恒和宁静,用审美的眼光乃至欣赏的情调来观察自然和社会,从而实现了自己外在和内在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这种本质上的对生命意义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选自《生命本体的诗意接近——论中国文人的舟居情结》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历代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对现实生活不满,买舟寻求遁世隐逸。B.新鲜的空气、纯净的蓝天、迷蒙的烟雨、柔和的月光、连绵的青山、潺潺的流水,这些都是接近我们生命的本质的存在。C.李白逃避现实,选择“散发弄扁舟”的出路,李商隐却早有归隐江湖之意,头飘白发,身入扁舟,两人维持身体安逸与心灵平静的方式不同。D.文人把“舟船”和与舟船没有关系的“月”“雨”等意象与相组合,构成意象群,这是诗人惯常用的方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舟船的独特品性使它成为了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舟船摒弃了世俗与实用,走向了艺术与审美。B.中国文人士大夫在游山玩水间找到了新的价值观,这是对于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慰藉。C.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浪漫的一面也许比现实的一面更深刻,这从中国人的深刻的个性中、对自由的热爱中、乐天的态度中有迹可循。D.舟是逍遥的象征,不滞于物、从流飘荡的特性高度契合了中国文人追求自由的心灵,代表了文人的一种自由人格。3.根据材料观点,下列选项不符合中国文人“舟居情结”的一项是()A.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B.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C.鼓清琴,倾渌蚁,扁舟自得逍遥志。任东西,无定止,不议人间醒醉。D.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逋。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4.文章多处引用了古诗文和举古人的例子,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请结合《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分析中国古代文人“舟居情结”的具体内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个饽饽①莫言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那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煤油要凭票供应,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神圣感攫住了我的心……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供出去吧。”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包袱里放着五个饽饽,准备供过路的天地众神享用。这是村里的老习俗,五个饽饽从大年夜供出去,要一直摆到初二晚上才能收回来。院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把饽饽摆好。“来吧,孩子,给天地磕头吧!”爷爷跪下去,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磕了头。我也跪下,将我的头颅低垂下去,一直触到冰凉的雪。天神地鬼,各路大仙,请你们来享用这五个饽饽吧!……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发哽、鼻子发酸,要不是过年图吉利,我真想放声大哭。就在这时候,柴门外边的胡同里,响起了响亮的歌声: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大门口,好亮堂/石头狮子蹲两旁……我从地上爬起来,愣愣地站在院子里,听着“财神”②的祝福。他的嗓门宽宽的,与其说是唱,还不如说他念。他就这样温柔而悒郁地半念半唱着,仿佛使天地万物都变了模样……母亲早就准备好了饭碗,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放在碗里,端碗走到胡同里,“财神”急步迎上来,抓起饺子就往嘴里塞。“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不少,不少。大侄子,快快回家过年,将来考中状元。”“财神”没有往我家饭碗里放元宝,大概连买纸元宝的钱都没有了吧。他一路唱着向前走了,我端着空碗回家过年……“娘,咱家要真像财神爷说的有一麻袋钱就好了。那样,你不用去喂牛,奶奶不用摸黑纺线,爷爷也不用去割草了。”“哪里还用一麻袋。”母亲苦笑着说。“会有的,会有的,今年的年过得好,天地里供了饽饽。”——奶奶忽然想起来了,问:“金斗他娘,饽饽收回来了吗?”“没有,光听‘财神’穷唱,忘了。”母亲对我说,“去把饽饽收回来吧。”我来到院子里,伸手往凳子上一摸,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再一看,凳子上还是空空的。“饽饽没了!”我叫起来。爷爷和母亲跑出来,跟我一起满院里乱摸。“找到了吗?”奶奶下不了炕,脸贴在窗户上焦急地问。爷爷找出纸灯笼,把油灯放进去。我擎着灯笼满院里找,灯笼照着积雪,凌乱的脚印,沉默的老杏树,堡垒似的小草垛……一家四口围着灯坐着。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一会儿嫌母亲办事不牢靠,一会儿骂自己老糊涂,她面色灰白,两行泪水流了下来。已是后半夜了,村里静极了。一阵凄凉的声音在村西头响起来,“财神”在进行着最后的工作,他在这一夜里,要把他的祝福送至全村。就在这祝福声中,我家丢失了五个饽饽。“弄不好是被‘财神’偷去了。”爷爷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沉着脸站起来。“爹,您歇着吧,让我和斗子去……”母亲拉住了爷爷。“这个‘财神’,也是可怜……你们去看看吧,有就有,没有就拉倒,到底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爷爷说。我和母亲踩着雪向村西头跑去。“财神”还在唱着,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听来更加凄凉: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快点抢,快点抢/金子银子往家淌……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谁?谁?土匪!动了抢了,我咧着嗓子嚎了一夜,才要了这么几个饺子,手冻木了,脚冻烂了……”“财神”叫着来抢瓦罐。“大田,你别吵吵,是我。”母亲平静地说。“是大嫂子,你们这是干啥?给我几个饺子后悔了?大侄子,你从罐里拿吧,给了我几个拿回几个吧。”瓦罐里只有几十个冻得梆梆硬的饺子,没有饽饽。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财神”到我家门口去过。我坚信爷爷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把瓦罐放在雪地上,又扑到“财神”身上,搜遍了他的全身。“财神”一动也不动,任我搜查。“我没偷,我没偷……”“财神”喃喃地说着。“大田,对不住你,俺孤儿寡妇的,弄点东西也不容易,才……金斗,跪下,给你大叔磕头。”“不!”我说。“跪下!”母亲严厉地说。我跪在“财神”面前,热泪夺眶而出。“起来,大侄子,快起来,你折死我了……”“财神”伸手拉起我。屈辱之心使我扭头跑回家去,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久久不能入睡。天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五个饽饽没有丢,三个在下,两个在上,呈宝塔状摆在方凳上……我起身跑到院里,惊得目瞪口呆,我使劲揉着眼睛,又扯了下耳朵,很痛!五个饽饽两个在上三个在下,摆在方凳上,呈宝塔状……【注】①本文是以1961年春节为背景写的短篇小说,有删改。②“财神”:除夕夜里,有乞丐站在门外高声唱些吉利话,人们把煮好的饺子倒在乞丐的瓦罐里,乞丐把一个草纸叠成的小元宝放到空碗里。人们把纸元宝端回家去,供在祖先牌位下,这叫“接财神”。文中“财神”是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汉。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重”“捧着”等词语,既写出了奶奶爷爷对神灵的敬畏,也写出了他们对五个饽饽的珍视程度。B.因为仅有四个饺子,“我”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的叹气表现出她对“财神”的同情及内心的善良。C.“村里静极了”这一环境描写,使家人后半夜听到“财神”声音的情节合乎情理,更烘托出他们丢饽饽后的心境。D.小说中的民间小调,与“财神”形象相符,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使小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同时也为因不能通宵挂灯而使五个饽饽被“财神”偷走的情节埋下伏笔。B.小说第三段插入介绍“村里的老习俗”,与后文奶奶让母亲收回饽饽的情节呼应,侧面写出了在当时饽饽的珍贵。C.饽饽丢失后爷爷的一番话写出了老人质朴善良的心性,推动了母亲和“我”找“财神”、搜饽饽的情节发展。D.标题“五个饽饽”,是文章的重要线索,通过它们失而复得的过程,还表现了困难时期的复杂人性。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我”为何表现得如此愤怒,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9.有人认为:“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儿童视角”。选择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噤口,令不闻其过,卒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四年,太宗论隋。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先禁他所,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此岂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节选自《贞观政要》)文本二: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10.文章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朕赖A公等B共相辅佐C遂令囹圄D空虚E愿公等F善始克终G恒H如今日11.下列对于文中加短横线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炀”是隋炀帝的谥号,指“好内远礼”。谥号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晋灵公的“灵”指“乱而不损”。B.“岂得惟行谄佞”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的两个“惟”意思相同C.“乃有六七人”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不同。D.“虽董之以严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的特殊句型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认为,不管国家混乱还是安定,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臣进直言,君纳忠谏,方是治国之道。B.唐太宗认为,隋朝盗窃案处理不当是因为臣不尽忠,并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要吸取教训。C.魏征辅助唐太宗安定天下,深知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必使国家陷入危亡境地,所以告诫太宗守成更难。D.在两则选文中,魏征都强调了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认为君主在“善始”之后,仍要“克终”。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下噤口,令不闻其过,卒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14.史学界认为,唐太宗和魏征君臣配合默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人默契的具体表现。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既描摹了刘朝英在书斋中刻苦夜读的情景,又写出了有古琴作陪的雅趣。B.颔联指出圣门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但让人忧愁的是求道者脚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学问功夫,这是诗人对刘朝英的担忧。C.尾联告诫刘朝英,要以圣道为心,不要因沉迷功名而虚耗人生,可谓推心置腹、语重心长。D.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造语力求平易浅近,我们学过的《插秧歌》就有类似特点,本诗中的“莫笑”“不应”同样近于口语,如话家常。16.杨万里的诗注重以事显理,本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众弟子言志,从“_______”描写中可见子路的鲁莽。同时,他认为即使遭遇大国军队攻打和“_______”也无需畏惧。(2)中国古代诗人惯于用颜色修饰意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青色,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也提到了这种颜色。(3)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4)《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故乡众多的鸟中,给我印象最深、最令我喜爱的还是喜鹊。我自小生活在乡下,喜鹊多见,就如乡邻一样熟悉了,熟悉了便心生欢喜。这种鸟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肩部腹部是洁净的白羽,一双集灵气、喜气、仙气于一体的眼睛,镶嵌于黑白相间的头部。叫起来欢快清脆,不像麻雀,叽叽喳喳,吵得人心烦。记忆里,喜鹊在春天和冬天最常见,①。这也许是夏天草木茂盛,喜鹊的行踪不易被发现的原因吧。我以为好多鸟儿的巢都不及喜鹊的巢。比如斑鸠巢,多筑在大树主干一两丈高的斜枝处,不但潦草,②。我就不止一次看见,村童爬上树去掏斑鸠窝,惊得斑鸠绕着树乱飞。而喜鹊就无此之虞,它们的果多在大树的顶端,村童爬不上去;就是爬上去了,也因树梢枝干太细,孩子们怕折断树枝,跌落在地,而不敢贸然爬上顶端去掏喜鹊窝。到了秋天,喜鹊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吃饱。吃饱了的喜鹊就在田野上,或者大树上鸣叫、嬉戏。只有到了冬天,③,加之天气太冷,它们才显得呆滞一些。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2个字。19.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同食物相关,①的表达有很多,比如“化悲愤为食量”“别难过,没有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伤心,实在不行就两顿”等等,这暗示着食物与情绪之间有着紧密关系。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既说明了食物作为生存之本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食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是否可以②地大量进食或依赖控制进食来安抚情绪?科学告诉我们:不可以。情绪大多来自日常生活中,人或物对于个体的某种深刻的内在情绪体验,比如抑郁体验、焦虑体验等。以此为例,抑郁多为当下的困扰,内心感觉无法摆脱或无力处理;焦虑多见对未来的无措,内心紧张,③。类似的情绪体验都是我们对生活失去了掌控感或安全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迫切要找到一个能被控制的内容,去抵消或释放,让自己快速离开失控的体验,内心回归到稳定状态。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进食来调节情绪?其一,食物拥有便捷、易得的特点,具有便利性;其二,食物带有养育、滋养的“母亲”般的属性,具有习惯和依赖性。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化悲愤为食量”。B.“别难过,没有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伤心,实在不行就两顿”。C.常言道,“民以食为天”。D.食物带有养育、滋养的“母亲”般的属性。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并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有三个人流落到一个荒岛上,突然天降大雨。甲说:“荒岛之上,没有地方可以躲雨,何必奔逃,徒劳无功。”便泰然处之,静静地待在原地。乙说:“荒岛这么大,也许其他地方并没有下雨,依我看,不如四处找找。”于是不辞劳苦,到处寻找没有下雨的地方。丙说:“静坐无聊,奔走无益,何不在雨中漫步,享受自然妙趣。”便慢慢悠悠在雨中行走。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答案】1.B2.A3.D4.①增强说服力,如引李白、李商隐诗句论证文人借舟维持身心平静观点。②丰富文章内容,举范蠡、李白等例展现“舟居情结”在不同文人身上的体现。③增添文化底蕴,使文章充满文化气息,呈现文化渊源与传承。④引发读者共鸣,利用熟知内容让读者理解接受“舟居情结”论述。5.①心灵疗养与避难,苏轼仕途不顺时借泛舟抚平心灵创痛。②对自由的追求与体验,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体现舟居带来的自由感受。③与自然融合,泛舟时苏轼与自然融为一体。④实现精神超越,达到“羽化而登仙”的精神超越境界。【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是因为他们对现实生活不满,买舟寻求遁世隐逸”错误。根据原文“他们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作逍遥优游,多半是买舟而往”可知,“对现实生活不满,买舟寻求遁世隐逸”只是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的部分原因,并非唯一原因,该项说法过于绝对。C.“两人维持身体安逸与心灵平静的方式不同”错误。由原文“不管是李白的散发弄舟,还是李商隐的白发入舟,都是寄情扁舟,游于山水,不以世事萦怀”可知,两人维持身体安逸与心灵平静的方式是相同的,都是寄情扁舟。D.“与舟船没有关系”错误。根据原文“在意象的组合中,文人、所乘舟船多与‘月’‘雨’这些意象相组合构成意象群……其实深层却互相钩连着的意象组合起来”可知,“舟船”和“月”“雨”等意象并非没有关系,而是深层相互钩连。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摒弃了世俗与实用”错误。原文说的是“舟船的独特品性使它成了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从世俗走向艺术,从实用走向审美”,并不是“摒弃了世俗与实用”,该项曲解文意。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体现了在舟上享受自然,获得自由的状态,符合中国文人追求在舟居生活中获得自由、寄情自然的“舟居情结”。B.借乘舟寻找范蠡,表达了对范蠡功成身退、泛舟江湖的向往,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隐逸情怀和“舟居情结”。C.描绘了在扁舟上逍遥自在,不关心人间是非的状态,符合中国文人通过舟居来摆脱世俗,追求逍遥的“舟居情结”。D.主要描绘的是女子在荷花深处的小船上与情郎相遇的娇羞场景,侧重于男女之间的情感,没有体现出中国文人那种隐逸、自由、寄托心灵等“舟居情结”的特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鉴赏论证效果的能力。①增强说服力:如引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等诗句,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文人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选择寄情扁舟、隐逸山水来维持身心平静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②丰富文章内容:举范蠡“自与其私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和李白理想是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泛舟江湖的例子,以及张志和、柳宗元笔下的舟居渔父形象等,丰富了文章关于中国文人“舟居情结”的内容,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舟居情结”在不同文人身上的体现。③增添文化底蕴:古诗文和古人例子的引用,使文章充满文化气息,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让读者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中国文人“舟居情结”的文化渊源和历史传承。④引发读者共鸣:这些大家熟知的古诗文和古人故事,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关于“舟居情结”的论述,使读者更深入地思考中国文人与舟船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文化内涵。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心灵的疗养与避难:《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体现了苏轼在泛舟于赤壁之下时,让自己的身心在广阔的自然中得到放松,正如文中所说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苏轼在仕途不顺时,通过泛舟来抚平心灵的创痛,寻求心灵的慰藉。②对自由的追求与体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写出了苏轼在舟中感受到的那种自由、超脱的境界,这与文中提到的舟依持水力风力而行,能让古人体验到超越时空阻隔的自由相呼应,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通过舟居来追求自由的“舟居情结”。③与自然的融合:苏轼在舟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自然的浩瀚与美妙,这符合文中中国文人把大自然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通过舟船来缩短人与自然的距离,从而融入自然的观点,体现了“舟居情结”中对自然的热爱与亲近。④实现精神的超越:苏轼在舟中的这种体验,让他达到了一种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精神境界,实现了外在和内在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这与文中所说的诗人们将自我投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和自然中,用审美的眼光观察自然和社会,实现超越的观点一致,体现了“舟居情结”中对精神超越的追求。【答案】6.B7.A8.①我认为五个饽饽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而且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十分珍贵。②“我”曾经对穷苦的“财神”充满同情,甚至为此祈求母亲再多给他两个饺子,一番好意错付。③我感觉“财神”心口不一,口头不嫌给的饺子少,背后却是另一副嘴脸,令“我”十分失望。④本来送财、送祝福“财神”,竟然会偷东西,让“我”十分愤怒。9.①使故事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充满童真。无论是替“财神”多讨两个饺子还是后面如小狼般的愤怒,都展示了“我”孩子式纯真的情感和敏感内心。②使故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有限性,增加了作品的内部张力。从供饽饽、丢饽饽到我重新发现饽饽,结尾的神秘感与儿童的视角和感受相契合。③深化小说的主旨。儿童眼光的单纯和逻辑思维的简单,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复杂,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性之美,深化了小说的主旨。【详解】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母亲的叹气表现出她对‘财神’的同情及内心的善良”错误,母亲的叹气,更多表现的是面对匮乏贫苦生活的无奈。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同时也为因不能通宵挂灯而使五个饽饽被‘财神’偷走的情节埋下伏笔”错误,祭神的饽饽不一定是被“财神”偷走的,而且饽饽被偷也不仅仅是因为“不能通宵挂灯”,根源上是因为物资匮乏,还可能有其他原因。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的能力。此题考查学生依据“我像一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的表现,要求学生分析出“我”表现得如此愤怒的心理原因。可结合时代背景、前后情节、人物形象等角度具体分析。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1961年,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在吃不饱的年代,用来祭拜的五个饽饽,是家里人从牙缝里挤出的,极其的珍贵,这是我愤怒的一个心理原因。联系上文,“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我对“财神”同情,祈求母亲多给他两个饺子,甚至觉得对不起他,没想到好意错付。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此刻“财神”在“我”心中的形象是虚伪狡诈的,他表面上不嫌饺子少,实际确是另一副嘴脸要偷人家的东西,让我内心对其失望至极。从物象的寓意角度。“财神”本来是来送财、送祝福的,竟然偷“财”,而这“财”——五个饽饽,在贫穷的年代里寄托了我们全家的希望,因此我的心里,极其愤怒。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儿童视角因为主体的特殊性有独特的表达作用。儿童纯真,思维简单,认知能力有限,从而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都有特别效果。“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儿童的世界简单,情感爱憎分明,前面同情“财神”,替他多讨两个饺子,后面则如小狼般愤怒,两处都展示了“我”孩子式纯真的情感和敏感内心。使故事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儿童在很多事情上看不透彻,使故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有限性,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内部张力。故事简单呈现供饽饽、丢饽饽的过程,最后我重新发现饽饽,没有深入挖掘相关原因,尤其结尾的神秘感与儿童的视角和感受相契合,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从小说主旨看,儿童眼光单纯而且逻辑思维简单,“我”憎恶“财神”后直接要抢回饽饽,找不到也不能理解母亲为和要让我“跪”“财神”,最后饽饽又回来了,“我”只是惊喜,没有思考原因。以此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复杂,反映当时物质极度贫乏的社会现实与人性之美,深化了小说的主旨。【答案】10.CEG11.C12.B13.(1)臣下闭口不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终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2)宽宽绰绰的样子,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14.①唐太宗认为君主自己应当贤能、“善纳忠谏”,魏征劝谏君主警惕“纵情傲物”“志趣骄逸”;②唐太宗认为臣应匡正君主,魏征认为君主应“竭诚待下”;③唐太宗赞同魏征“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详解】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朕赖公等共相辅佐”是主谓句,结构完整,C处要断开;“遂令囹圄空虚”是兼语句,主语省略,是前文“朕赖公等共相辅佐”的结果,E处要断开;“愿公等善始克终”,是“愿”引导的动宾短语,G处要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都是“只、仅仅”的意思。句意:怎能只一味谄媚奉迎。/这仅仅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唯恐不足够。C.错误。意思相同,都是“竟然”。句意:竟有六七人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D.正确。都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虽以严刑董之”/“以其于晋无礼”。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君无礼。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隋朝盗窃案处理不当是因为臣不尽忠,并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要吸取教训”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并且“隋朝灭亡”并非“盗窃案处理不当”直接导致的。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噤口”,闭口不言;“过”,过失;“卒”,最终;“寻”,不久。(2)“恢恢乎”,宽宽绰绰的样子;“游”,运转;“是以”,因此;“硎”,磨刀石。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从“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可知唐太宗认为君主自己应当贤能、“善纳忠谏”;从“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可知,魏征劝谏君主警惕“纵情傲物”“志趣骄逸”。②从“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可知,唐太宗认为臣应匡正君主;从“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可知,魏征认为君主应“竭诚待下”。③从“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可知,唐太宗赞同魏征“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参考译文:文本一: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贞观四年,唐太宗谈论隋朝统治的时候,魏征回答说:“我过去在隋朝,曾听说有盗窃案发生,炀帝派於士澄追捕。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查有关案件的文书,竟有六七人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原先就关押在别的地方,可也被审问拷打,受不了痛苦,自己屈认行盗。有关部门因为炀帝已下令斩决,就不把真相上奏,结果把这些人都杀掉。”太宗说:“这不仅是隋炀帝暴虐无道,臣下们也不尽心办事。他们应当匡正谏诤,不怕有杀身之祸,怎能只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隋朝君臣都是这样,怎么能不失败?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魏征回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不那么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魏征辅助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会使国家陷入危亡,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文本二: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也能结成一体,看不起别人,骨肉亲人也会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答案】15.B16.①颈联“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意为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刚开始时都是娇嫩的幼苗,就像深涧里的针一样渺小,不可轻视嘲笑。②诗人用“涧底针”变成“云端树”做比,寓意着学习的过程是积少成多的,应逐步积累而有所成。③鼓励刘朝英要踏实求学,持之以恒,才能由“涧底针”成为“云端树”,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详解】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这是诗人对刘朝英的担忧”错误,领联“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意思是圣道之门不一定深远,让人忧愁的只是求学者赶路的能力不足,这是诗人对刘朝英的鞭策和鼓励,并非担忧。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诗句含义:颈联“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从字面意思理解,是说不要嘲笑那些高耸入云的大树,它们最初的时候也不过是深涧底下像针一样细小的幼苗。②哲理寓意:诗人以树的成长过程作比,树木从细小的幼苗(“涧底针”)成长为参天大树(“云端树”),这是一个逐步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寓意着在学习和追求圣道的道路上也是如此,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提升自己,逐步前进,最终才能取得成功。③对刘朝英的鼓励:诗人通过这一哲理,鼓励刘朝英不要轻视基础阶段的学习和积累,不要害怕起步时的渺小和艰难,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就能够像“涧底针”一样成长为“云端树”,达到很高的境界,取得卓越的成就。17.【答案】子路率尔而对曰因之以饥馑身登青云梯(青冥浩荡不见底/云青青兮欲雨/且放白鹿青崖间)杜鹃啼血猿哀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率”“馑”“冥”“崖”“鹃”。【答案】18.①处:夏天见到的似乎不太多/夏天似乎见得少②处:而且危险/也极不安全/而且极不安全③处:因为缺少食物/因为食物较少19.我喜欢喜鹊,是因为我像熟悉乡邻一样熟悉喜鹊,而且喜鹊长得好看,叫起来也好听。【详解】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前文是“喜鹊在春天和冬天最常见”,后文“这也许是夏天草木茂盛,喜鹊的行踪不易被发现的原因吧”是解释喜鹊夏天少见的原因。因此需要突出“夏天”和“见得少”,可填“夏天见到的似乎不太多”“夏天似乎见得少”。第②处,语境是介绍斑鸠巢,前文是“不但草”应该和后文形成递进关系;由后文“村童爬上树去掏斑鸠窝惊得斑鸠绕着树乱飞”可知,斑鸠窝不够安全。因此可填“而且危险”“也极不安全”或“而且极不安全”。第③处,语境谈的是喜鹊的状态,秋天“喜鹊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吃饱”,冬天“它们才显得呆滞一些”原因跟食物有关。所以此处应该填“因为缺少食物”或“因为食物较少”。19.本题考查学生用规定的句式概括语意的能力。第一段第一句是总领句,说的是“给我印象最深、最令我喜爱的还是喜鹊”。后面三个句子都是具体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喜鹊,第二句“喜鹊多见,就如乡邻一样熟悉了,熟悉了便心生欢喜”说的是自己熟悉喜鹊,因此心生欢喜;第三句写的是喜鹊的外表好看;第四句“叫起来欢快清脆”,从叫声写自己对喜鹊的喜爱。由此用因果关系的句子简述语段的主要内容为:我喜欢喜鹊,是因为我像熟悉乡邻一样熟悉喜鹊,而且喜鹊长得好看,叫起来也好听。【答案】20.①耳熟能详(妙趣横生、饶有风趣)②无所顾忌(肆无忌惮)③惴惴不安(进退失据、无所适从)21.D22.情绪大多来自日常生活,是个体对于人或物的某种深刻的内在情绪体验,比如抑郁体验、焦虑体验等。【详解】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要填表达特色,后面是例证。“化悲愤为食量”意思是把悲伤和愤怒都化作食欲,用吃美食来麻木自己的情感,“别难过,没有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伤心,实在不行就两顿”这样的说法都似曾相识,是生活里常用来暗示食物与情绪之间有着紧密关系的说法,说来很有趣味。据此可推知,成语可填“耳熟能详”或“妙趣横生”或“饶有风趣”。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妙趣横生:形容语言、文章、美术品等洋溢着美妙的意趣。饶有风趣:指很有风趣。第②处,根据语法,应填“大量进食或依赖控制进食来安抚情绪”的状语,表方式或特征。承接食物与人类、食物和情绪间关系密切,可推知此处要写的是大量进食或依赖控制进食来安抚情绪这种做法可不可以。据此,成语可填“无所顾忌”或“肆无忌惮”。无所顾忌:没有什么顾虑和惧怕。肆无忌惮:指恣意妄行,毫无顾忌。第③处,后面“类似的情绪体验都是我们对生活失去了掌控感或安全感”这句是总结,所在句子与“抑郁多为当下的困扰,内心感觉无法摆脱或无力处理”对应,可推知应该填“对未来的无措,内心紧张”的感受,且可独立成句。据此成语可填“惴惴不安”或“进退失据”或“无所适从”。惴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