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二、三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红色文艺,指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伴相生,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以反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主要内容,集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文艺体系。红色文艺以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与文化创造力,形塑着百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取向,进而激励着民众积极投身于民族独立与解放、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旗谱》等战争题材的红色小说塑造了周大勇、杨子荣、朱老忠等人物,他们在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中,以忠勇坚韧的崇高品质,彰显出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进而引领了中国人民心系国家、志存高远的价值信念。《黄河大合唱》以振奋人心的歌词,豪迈激昂的旋律,诉说了中华民族的悲怆命运,鼓舞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奋勇向前的士气,张扬了中华民族刚毅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红色文艺将庄严崇高的理想信念与自信乐观的豪迈情怀,潜移默化地播撒在中国人心中,深度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构建与文化人格的形塑。红色文艺艺术化地投射着中国民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多元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广泛反映了百年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与群体生存样态。红色文艺记录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演变轨迹,呈现了中华民族破旧立新的现代化历程。农村题材的红色小说围绕着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等问题,展现了广大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历程。20世纪30年代,茅盾、叶紫、夏征农等创作的农村破产题材小说,揭示了“丰收成灾”、谷贱伤民的畸形社会现象,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下,饥寒交迫、哀哀无告的生存处境以及艰难觉醒、走向抗争的革命经历。40年代,丁玲、周立波、赵树理等创作的土改题材小说,显示了土改运动之于广大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意义,土改运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造以及政治秩序的重建,使得广大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实现了物质生活与政治生活的重大进步。红色文艺折射着百年来中国人丰富的文化生活方式,呈现着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与民俗风情。赵树理创作的《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集中描绘了黄土高原的文化习俗,如“窑洞”民居方式、处置纠纷的“吃烙饼”仪式、“八音会”“求雨”等民俗事项,从中传达出农民对民主政权、现代革命的迫切追求意识。红色文艺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美学经验,彰显了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红色文艺注重将古典通俗小说中的英雄传奇、才子佳人等叙事模式,创造性地转换到革命历史题材之中。《红旗谱》将家族复仇的传奇叙事嵌入阶级斗争的情节结构之中,从而彰显正必胜邪的革命伦理。《青春之歌》将两性结合的言情叙事嵌入革命性格的成长逻辑之中,从而强化知识分子的政治归属。红色文艺注重采用自然鲜活、清新明快的民间语言,描绘土乡土色、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从而契合人民大众的期待视野与审美习惯,张扬人民大众的审美主体性,进而符合人民大众通俗化、民族化的审美追求。诸如赵树理的“新评书体小说”、孙犁的“浪漫抒情小说”等,以鲜明的民间生活气息、地域文化色彩与民族审美形式,深刻影响广大民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趣味。(摘编自赵学勇《百年中国红色文艺的文化精神及当代意义》)材料二: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由此可见,情感在文艺作品中的地位重要而独特。红色故事由血泪和汗水铸就,故事中天然地凝结着巨大的悲喜,隐藏着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引线”。回顾讲述红色故事的文艺作品会发现,但凡优秀之作,无不散发着情感的温度。歌剧《白毛女》中有感天动地的父女情,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有生死相依的战友情。文艺作品中的红色故事,往往涉及党史、军史、国史中的重大史实,涉及革命先驱、党和国家领袖以及英模人物。过去一段时间里,不少创作者不敢放飞想象的翅膀,不愿打开人物的情感世界,把人物都塑造成了“光伟正”“高大全”,导致红色题材创作一度陷入人物脸谱化、故事程式化的怪圈,这样的作品自然难以引起读者、观众的兴趣。虽然很多红色故事发生时的时空环境与今天大不相同,但任何年代,人们的情感诉求和情感经验总是相通的。通过为红色故事注入更多情感逻辑和情感力量,能够让故事更具张力,让人物更加丰满,让整个红色叙事更加逻辑自洽、令人信服,让严肃厚重的历史和抽象的价值观念走进普通百姓的内心。历史与时代从来不能被分割,优秀的红色题材作品应当将红色历史置于现代语境下进行审视,用现代人的审美来讲述红色故事,这样才能给予现代人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电视剧《觉醒年代》将百年前相继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三件大事相互贯通,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历史人物与毛泽东、周恩来等,置于同一时空环境中进行展示,并发起一场今人与上述历史人物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今人从剧中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架起共情之桥,让今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一些超常的思想和行为往往难以被现代人所理解,如果文艺作品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那么它对主流价值的表述和言说就更有说服力。比如,几十年前不同体裁的《江姐》,都侧重表现主人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而近几年新创作的《江姐》则更加真实细腻,格外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实现对人物性格的深度开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深度叙事与大众情感逻辑的契合。(摘编自包世琦《如何用文艺擦亮红色文化底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红色文艺已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相联,包含了文学、音乐、电影等不同的艺术样式。B.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三里湾》描写了“吃烙饼”“八音会”等民俗,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C.《觉醒年代》中角色人物的对话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观众能很好地理解剧中历史人物的选择。D.“江姐故事”是红色文艺中的常见素材,近几年新创作的《江姐》要比以前的《江姐》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更真实细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提到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在主题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农村革命任务的变化。B.红色小说借鉴古典通俗小说的叙事模式来讲述革命故事,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习惯,有利于宣传革命。C.改变旧中国农村的生产关系,重建其政治秩序,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能推动中国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D.人物脸谱化、故事程式化的问题导致红色文艺难以引起读者、观众的兴趣,一直困扰着红色文艺的发展。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给“中国红色文艺”下了定义,明确其内涵,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明力。B.材料一列举了大量的红色文艺作品,有力地证明了红色文艺的生命力及其质量之高。C.材料二引用苏珊·朗格的观点,旨在论证红色文艺中天然地凝结着人们的悲喜之情。D.材料二站在受众角度,分析了各类红色文艺作品的优劣,为创作者指明了创作方向。4.材料一从哪几方面介绍百年中国红色文艺的精神文化内涵?请简要概括。5.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创作红色文艺作品?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同志……”王愿坚草地的雨,来得急去得也快,洗了根皮带的工夫,雨住了,风停了。谭思云把冲洗干净的皮带系在腰间,往紧里扎了扎,伸手捡了几粒大些的冰雹填进嘴里,就借着树叶上滴下的水洗起草根来。进入草地已经快半个月了,粮食早已吃完,连能吃的野草、野菜也被走在前面的部队吃光了,只好挖起了草根。正洗着,忽然传来了一声战马的嘶鸣。谭思云高兴起来了。在他的眼前,顿时浮现了一匹高大的战马。那是一匹大青马,身长,裆宽,结实的腰胯上生着一团团毛旋……他连忙把草根收起,塞进皮带里,背起枪,弯腰钻出树丛,向着马叫的方向奔去。找那匹大青马的事,还是过大雪山的时候闯到这个年轻的红军战士心里的。那天,已经看到雪山顶了,也是最艰苦的时刻:雪更深了,山更陡了,汗湿的裤腿,早已变成了硬邦邦的冰筒子。尤其难耐的是空气稀薄,气喘不出来,脚迈不动步,谭思云只觉得眼前一阵昏黑,身子一歪就向着山崖边倒下去。这时,只听得一声洪亮的喊声:“同志——”接着,一只大手拦腰抱住了他。当他清醒过来,发现自己正倚在一个同志的肩膀上。他侧脸望去,只见这个同志身材高大魁梧,宽阔的肩膀,宽阔的脸膛,引人注目的是,在那厚厚的嘴唇上蓄着一抹浓黑的胡子。呼出来的热气瞬时凝结了,在胡子梢上挂上了两串冰凌。在那挂着雪花的两道浓眉下面,一双大眼正亲切地看着他。他这才发现,那同志另一只手里还挽着一个战士。就在这时,那匹大青马过来了。那个同志朝着牵马的高个子老马夫喊了句什么,然后抓起谭思云的手,一下子放到马尾旁边的一条皮带上:“抓紧喽!让它帮你一下!”说罢,又拉起了后面一个战士,向前走去。拉着马爬山,就容易些了。可是,在这一匹马的前后,连拖带拉足有六七个人。马在吃力地爬,人在用力地拉。就在翻上山顶的时候,“咯嘣”一声,他手里那根皮带断开了。就从这个时候起,谭思云立下了一个心愿:一定要搞到一条皮带,交给那位饲养员,给那匹马换上。他在指挥着整个方面军长征和战斗,可马肚带却是断了的……就在甘孜和四方面军会师后休整期间,谭思云捡到了一块牦牛皮。他又是冷水洗,又是开水烫,用心地去掉了牛毛,把里皮刮净,制得通明透亮,然后裁开、接好,搞成了一根长长的皮带。自打那以后,他就把皮带捆在腰间,开始在这茫茫的草地上找那匹大青马了……他向前赶着路,进入了一段最艰险的沼泽地带:这里的水草特别稀,烂泥又特别深。一汪汪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绿色的水泡。他正轻脚轻步地慢慢走着,忽然传来了一声惊叫。他扭头看去,只见离他约莫两丈远处,一个同志陷入了烂泥,整个身子正在往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他连忙跑过去。刚在一块硬实的草墩上站稳,只见那个同志一只手正高举着步枪,枪筒上还绑着一团草根;看见有人来了,便拼着全力把步枪扔了过来;这时,水已经接近那鲜红的领章了。“怎么办?”走过去拉是危险的,救不出人,还会同归于尽。就在这一刹间,他眼前闪过了那浓黑的胡子,那双亲切的眼睛。他像得到了什么启示,随手解下腰间的皮带,大喊一声:“同志——”猛地把皮带的一端甩了过去。皮带,落到了那个同志的手边,又被紧紧抓住了。他双脚站稳,拼着全身的气力拉着皮带,吃力地把这个同志拖出了泥潭。谭思云把这个奄奄一息的阶级兄弟抱在怀里,一边扬起袖管,轻轻擦着他嘴角上的烂泥,一边喘息着、积蓄着力气。过了一会儿,他把皮带挽了一个扣子,轻轻套住那个同志的臀部和肩膀,把他揽在自己的背上绑紧了,在胸前打了个死结,然后,双手按住地皮,向着轻烟升起的方向慢慢爬去。一步,两步,三步……从危险的泥潭爬出来了,篝火的火光已经看得见了,篝火边的人声也隐隐约约听得见了,可是,人们的影子怎么晃动起来?他正要说句什么,眼前突然爆起了一阵金星,一口鲜血涌到了口边。他昏过去了。谭思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正躺在一簇篝火的近旁,一条皮带还放在手边。那个被他从泥潭里拖出来的同志,显然已经缓过劲来了,正在篝火边忙着。见他醒了,连忙端起一只破铜瓢,脚步踉跄地走了过来。他拿根树枝,从铜瓢里夹起一块东西,吹了吹,送到了谭思云的嘴边。谭思云咬嚼着,哦,是肉,好香啊!他一连吃了几口,问道:“这是什么东西?”“兴许是牦牛肉吧!”那人摇摇头,“刚才发下来的,每人分了拳头大一坨。”肚子里有了东西,人就精神多了。他坐起身,把枪擦了擦,又抓起那条皮带,慢慢地在篝火中间走着,他想找点干净水再把它洗一洗。他正要绕过一大堆篝火的工夫,忽然一个面孔一闪,原来是那个大个子老马夫。只见他正坐在火旁,整理着一堆草根,一边整着,一边不时撩起衣襟揩着眼睛。“嗨,可找到你啦!”他一下子扑过去,把那条皮带塞到了老马夫的手里,“给!”“什么?”马夫抬起一双红肿的眼睛,惘然地望着他。“给那匹大青马…”他的话噎住了。他看见老马夫郑重地拿起皮带,仔细瞅着,瞅着,猛然捂住脸,哭出了声:“大青马……没有了!”“啊!”谭思云惊呆了,“哪里去啦?”“你,你们刚才没有吃马肉?”老马夫抬起了泪眼,抓起一把草根,伸到谭思云面前,“这,胡子不让讲……看,他饿了两天啦,又不肯吃马肉,要吃草……”他又哭起来了。就在这时,一个浓重的声音传过来:“看你,吓唬个娃娃干什么?”谭思云一愣,抬头望去,又看见了那高大的身躯、宽阔的肩膀和脸膛。不过,那唇边的胡子没有挂着冰雪,却挂着深情的微笑。他连忙站起来,却被这个叫作“胡子”的人按住了:“没有了马有什么要紧?最要紧的是人!”他的话越说越慢了,“艰苦的斗争,使我们的人和人的关系变得更亲密,这就培养了人!这样摔打出来的队伍,比钢结实,比铁硬!”谭思云和老马夫擦干了眼泪,注意地听着。“马,我们以后还会有的!大家都会有!”这天晚上,谭思云在篝火旁边,睡得很香。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手里的那条皮带变得老长老长,整个方面军的同志都抓着它,一眼望不到头………忽然间,每个人手里的一截皮带都成了一副辔头,都笼着一匹马……他纵身跳上了马背,抬头一看,总指挥就在最前头,那匹大青马放开四蹄,向前奔驰。他也一扬马鞭,紧跟在后面驰向前去…这是一个十七岁的红军战士常做的梦。(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谭思云翻越雪山,忍受着寒冷的天气和稀薄的空气;走过草地,吃着冰雹、草根,可见长征途中红军面对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B.“胡子”让大青马拉着六七个人爬山,减少大家的体力消耗,但是皮带被拉断了,谭思云决定搞到一条皮带,给大青马换上。C.沼泽地带险象环生,一名红军战士一不小心陷入沼泽,谭思云急中生智,利用步枪和皮带把他从泥潭中救了出来,并背着他行军。D.大青马被宰杀,“胡子”把马肉都让给了战士。文中老马夫流泪,不仅因为舍不得大青马,也因为担心“胡子”,并被他的精神感动。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四段用“闯到”一词来描述谭思云想要找大青马的事,说明了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也凸显出他找大青马的坚定的决心。B.小说刻画了谭思云找牛皮、做皮带的细节,他制作皮带时,动作熟练,制出的皮带又长又结实,表现出他做事尽心又能干的特点。C.小说两次写谭思云昏倒后都与“胡子”产生关联,这种巧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丰富了“胡子”的形象。D.“胡子”作为方面军的总指挥,杀了自己的马给战士们吃,这一情节设计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深化了小说主题。8.小说用红军将士对话时的称谓和省略的内容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9.小说展现了红军将士怎样光辉形象?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绚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①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瞻,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节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注】①秦府:秦王府,唐太宗即位前的府第。材料二: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任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三: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邢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爱惜,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至是,太宗谓群臣曰:“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遂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三》)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为我A儿B陈事C必会D人心E千里F之外G犹对H面语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委,委托,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委”意思不同。B.蒙,得到,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的“蒙”意思相同。C.居,处在,与《<论语>十二章》中“居无求安”的“居”意思不同。D.窃,偷窃,与《兼爱》中“故窃异室以利其室”的“窃”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玄龄自幼聪慧,博览经史,擅长写文章,他在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B.房玄龄与唐太宗一见如故,为太宗办事竭心尽力。每次平定敌寇之后,他总是先为太宗收罗人才,安置到幕府中。C.唐太宗叔父李神通对他封赏房玄龄等人感到不满,太宗将房玄龄等人比作萧何,表示对他们是论功行赏。D.唐高祖将几十个宗室子弟都封为王,太宗即位后,援引前代旧例,将这些封王的宗室子弟都降为了县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2)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14.初唐时期什么出现了“贞观之治”?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答谢判官独游幽谷见寄欧阳修闻道西亭①偶独登,怅然怀我未忘情。新花自向游人笑,啼鸟犹为旧日声。因拂醉题诗句在,应怜手种树阴成。须知别后无由到,莫厌频携野客②行。【注】①西亭:即丰乐亭,是诗人在滁州所建,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亭在滁州城西的大丰山下,亭东十余步就是幽谷泉。②野客:村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写谢判官独自登西亭赏景,怀念诗人,因而寄信给诗人。B.根据“新花”“啼鸟”“树阴”等意象,我们可推知本诗写作的时间应在春天。C.“游人”就是指“野客”,村民常游西亭,反映出诗人在滁州的突出政绩。D.“无由到”三字写出了诗人的遗憾,“莫厌”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叮嘱。16.颈联中是谁在“拂”“怜”?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马老师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教导学生要不断地锤炼自己意志,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2)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言近旨远”,《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指出了《离骚》具有这一特点。(3)古诗词中常借花来表达悲凉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里是宋代麟州城所在地,是杨家将的故乡,是英雄杨业成长的地方,也是杨业父祖兄弟保家卫国的地方。根据《宋史》记载,在宋夏断断续续近百年的战争中,作为一座孤悬塞外的边城,麟州城数次被李继迁、李元昊等西夏首领重兵围攻,仍然①,一直未被攻破。在西夏阻隔了传统的丝绸之路,正北、东北方向又被辽国包围之际,麟州城的百年挺立,使长安——延安——榆林神木一直向北的草原丝路,余脉尚存。我们今天已经难以知道,从杨家将保卫的麟州城向南输送了多少骏马和物资。两宋期间许多精兵良将出自今陕北地区,南宋初年“中兴四将”一半出自陕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 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3九年级物理下册 第二十章 电与磁第4节 电动机第1课时 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 6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13课时 用商不变的规律简便计算(练习十七)配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8 人之初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下册统编版
- 蒙药浴足疗法课件
- 《玩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蒙沪版
- 框架完整·论文答辩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人口和民族 单元教学设计
- 老地基转让协议合同样本6篇
- 2025年龙江森工集团权属林业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生猪购买合同范文
-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完整版
- (二模)温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听力音频+听力原文
- DeepSeek+AI组合精准赋能教师教学能力进阶实战 课件 (图片版)
- 关于无行贿犯罪行为记录的承诺书
- 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筹设实施方案
- 城市雕塑艺术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2020版
- 河池市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区域科目考试题库(含答案)
- 淘汰赛赛对阵表
- 医疗纠纷中的病历伪造篡改问题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