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主观题集训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_第1页
高三历史主观题集训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_第2页
高三历史主观题集训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_第3页
高三历史主观题集训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_第4页
高三历史主观题集训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观题集训0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1.(2024·黑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初,美国从一个曾经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以城市为主的国家。美国八千多座城市的人口数从1862年的620万人增加到1920年的5430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当时美国总人口数的一半。尽管城市人口增长的部分原因应归结于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移民的到来。他们有的来自美国的农村,有的来自国外,有的来自其他美国小城镇。美国南方的黑人,饱受经济剥削、种族歧视和债务之苦,有些人就离开农场出去闯荡赚薪水,以求温饱。他们顺着水路或者沿着铁路,去往北方扩张中的商业或工业中心城市。在20世纪10年代末,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扩大了就业需求,大批新移民纷至沓来,北方城市的黑人社区发展尤其迅速。——摘编自丘达柯夫《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材料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诅,分析美国20世纪初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人口问题的合理发展提出你的建议。2.(2024·海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学者出处主要观点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变化》中国南部通往印度的通道出现的时间,早于从中国西北部通往国外通道出现的时间伍加伧、江玉祥《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战国时四川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到印度的胡绍华《西南丝绸之路》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前的两个多世纪内,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这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最古老道路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西南丝绸之路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开通;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线,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发展,但却从未长期间断过——摘编自梁州《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西南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3.(2024·海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某清代学者曾称:“书院之设莫盛于元。”元代书院政策是服务于元代“汉化”文教方针的。元代以前的书院几乎全由私人或民间创办,朝廷或官府只是予以承认、支持或部分资助。元代时,各级官府增加经费直接兴办书院,为书院专拨学田,官办书院享受与各级官学同样的官费待遇;对经费困难的民间或私办书院,也尽量给予经费上的资助。同时,对书院自筹经费和自营田产也加强管理和控制,明确规定:“凡路、府、州书院,设直学以掌钱谷。”元代书院的山长、教授有不少直接由各级官府官员兼任。即使是私人延聘的山长或教授,也要由官府认可后才能被授以学官之职,与官学学官同等对待。——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书院官学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书院官学化。4.(2024·海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00年以来,外国人入境中国人数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递增。2018年,我国外国人入出境首次突破9000万人次,达9532.8万人次,同比增长11.6%。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不仅是移民来源国和过境国,也正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地国。中国海外移民移居世界各地,他们对祖先和祖籍地保留着清晰的“历史记忆”。这些海外移民在移居地建立同乡会、宗亲会等社会组织,构成自成体系的内部结构,以此维系海外移民社会的正常运作,传承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摘编自曾少聪《中国海外移民与中华民族认同》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吸引外国移民来华的中国文化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海外移民构建中华民族认同的方式及其特点。5.(2024·河北沧州·沧县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前中国人常爱说“读书明理”一句话。在乡村中,更常听见指说某人为“读书明理之人”。这个理何所指?不烦解释,中国人都明白的。它绝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就连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都不包括在内。却是同此一句话,在西洋人听去,亦许生出不同的了解罢!中国有许多书,西洋亦有许多书;书中莫不讲到许多理。但翻开书一看,却似不同。中国书所讲总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耻、爱人、公平、信实之类。若西洋书,则其所谈的不是自然科学之理,便是社会科学之理,或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此,当你说“读书明理”一句话,他便以为是明白那些科学之理了。——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材料二

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在人性论方面,他认为“道心”禀受于天地,为“理”之体现,至纯至善,虽下愚小人亦皆有之。“人心”则生于形体之私,善恶相混,驳杂不纯,虽上智君子亦不能无。道心、人心既集于一人之身,即须以“精”“一”功夫加以扩充制约。精,一之道,其一则在“内省”“居敬”,其二则是“践履”“格物致知”。(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程朱理学中“理”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在宋朝形成的原因。6.(2024秋·广东惠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秦汉以来,汉字虽已逐渐统一,但地域方言纷杂。近代以来,在“智民救国”思潮下,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语言统一的重要性。康有为告诫世人,印度因语言文字纷杂,“不能联会齐一人心”,是以弱亡。1902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上书管学大臣张百熙:“今教育名家,率谓一国之民,不可使语言参差不通,此为国民团体最要之义气也。”这一“语言统一”意见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1904年颁行的《学务纲要》要求各学堂“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各省学堂教员,均以官音讲解”,1911年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明令以官话为国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摘编自崔明海《近代国语运动研究))

材料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口流动的自由化,国家通用语越来越成为必不可少的沟通交流工其。2000年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仅为53.06%。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开始正式实行,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目标。从这一时期开始国家把国家通用语的普及程度与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关联在一起,将普及程度视为国字和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强调其增强凝聚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摘编自杨常宝《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语境下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历程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语言统一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1世纪以来国家通用语推广活动的认识。7.(2024·安徽阜阳·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现代的移民主要有三种:向国外流出的海外移民、中国农村向城市的移民、三峡工程等大型设施影响下的政策移民(从本土迁往外地等),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20世纪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所引致的居民由原住地向特区流动的移民潮,深圳特区的移民即是典型代表。深圳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我国从传统农业国转向现代化国家的情形下进行的,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深圳早期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1980年深圳人口有33万人,1999年405万人这些增长的人口中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移民,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8.68岁,人口年龄构成非常年轻。深圳是移民城市,深圳文化也彰显了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摘编自刘国红《深圳移民文化及其精神》(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移民潮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移民的基本特征。8.(2024·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史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公元前2000年前后,萄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19世纪中期,美国葡葡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9.(2024·河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1868年至1905年近四十年时间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他们(传教士、知识分子)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一度成为后来国人创建博物馆的范式。与19世纪中期的国人海外游记中简单地介绍博物馆外观“巍巍乎,大哉!”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与游历官绅相比,留学生对博物馆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早在1849年《瀛环志略》里介绍的西方“古玩库”,就对其教育民众的公共意识表示欣赏。维新人士创办上海强学会时首次明确将创办博物馆与启蒙、强国联系起来,认为博物馆有“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向社会公众阐释古物是一种社会遗产,而不是一家之遗资。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至1936年,全国已建成博物馆多达77座。——摘编自徐玲《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材料二

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苹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博物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博物馆发展的认识。10.(2024·湖南株洲·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晚唐以降,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通道。由于北方民族的兴起和立国,遮断了中原特别是南宋通往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使陆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哈里发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横空出世,新兴的阿拉伯帝国从诞生之日起便有重商血统,地理位置处于波斯湾、地中海和印度洋交汇处,阿拉伯商人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信使。南宋工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陶瓷、丝绸等手工业产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使农商并重的经济结构初步成型,迫切需要找到外贸出口。——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材料二

美洲和取道好望角而至东方航线的发现意义重大。葡萄牙人以欺骗手段获得在澳门的驻舶贸易权;西班牙“大帆船贸易”发展迅速;荷兰占据台南,逐步形成新的贸易图;法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但到19世纪初叶,这些先前对华贸易的重要国家却退出中国市场。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长期的恶性开采使美洲银矿日渐枯竭,大部分欧美国家已无法获取较多白银来和中国进行茶叶交换,只得不情愿地淡出中国市场。而英国在印度启动大规模的鸦片种植购销政策和垄断专营制度,鸦片成为英国人交换中国茶叶的主要替代品。——摘编自郭卫东《19世纪初叶欧美国家对华贸易反差现象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导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列强对华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11.(2024春·河北邯郸·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4世纪开始,因受匈奴人的威胁,日耳曼人开始大迁徙活动。这一活动给欧洲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3世纪罗马奴隶制危机全面爆发,奴隶、隶农的起义及其他被压迫群众的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从根本上动摇着西罗马帝国的统治,然而帝国内部的反抗斗争却始终没有冲破帝国的防线,后来日耳曼人的入侵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存在时间长短不一,政权也不完备,但它们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各王国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制所必需的因素。日耳曼人从罗马人那里没收来的土地中最好的部分都转到了贵族和王室代表人物手中,这打破了农村公社的平等原则,促进了封建大领地的形成。日耳曼人还把罗马土地上已经产生的,但又为罗马奴隶制上层建筑所束缚的隶农制发展起来,而隶农制是中世纪农奴制度的先驱。——摘编自张淑清《日耳曼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材料二

民国建立以来,移民活动范围在晚清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随着铁路的加快修建和铁路联运政策的推行,华北民众因战乱、饥荒等因素大量涌入东北。关内移民到达东北后,大都乘坐京奉铁路(北宁铁路)和南满铁路上的列车,经沈阳、长春,一路向北深入到达哈尔滨、绥化等地:移民进入东北后,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市为中心,沿铁路线向周围地区扩散。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关内移民的涌入被迫中断。东北地区除了有关内移民涌入,此外,还有俄国移民的自北至南流入,日本、朝鲜移民的自东到西流入,三者实际上共同构成了东北移民的整体流入。——摘编自亓冠华《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日耳曼人大迁徙对西欧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东北移民的流动趋势。(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代日耳曼人大迁徙和民国初期东北移民活动中所得到的认识。12.(2024·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三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们很早就形成了收藏并欣赏前人遗物的思想。或出于对先人成就的崇拜,或出于强烈的宗教热情。18世纪下半叶,欧洲人考古的兴趣逐渐由挖宝转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包括对建筑遗址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物所具有的科学价值。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开始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视作文化遗产。雨果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中强烈呼吁国家将历史建筑等视为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并立法保护。1830年,法国任命了第一位历史建筑监察官,1837年成立全国性历史文物委员会,1840年开始对历史建筑进行登录与保护。此后,英、德、意等国都通过了相关法律并公布了国家古迹。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对缔约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作了清晰地界定,要求每个缔约国都应该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本国的文化遗产,必要时可以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摘编自王新文等《回到原点的追问:试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演变》(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近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遗产保护变化的原因。13.(2024春·河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工业遗产是人类发展的“见证者”,1986年开始工业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不仅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通过梳理中西方工业化历程,有学者依据不同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绘制出“工业遗产产生时间线”(图1),还按照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绘制出“宏观保护理念示意图”(图2)。——摘编自徐恺阳等《特色化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价值思辨——以四川机器局遗址为例》(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图2、图3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信息。(2)如果让你绘制另一类型文化遗产的时空线索示意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14.(2024·江苏盐城·统考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瑞典的死亡率与人口情况图材料二

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情况——摘自王金营等《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现状、特征、影响和挑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瑞典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并简析其成因。(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对文化产生的共同影响。15.(2024·山东日照·日照一中校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概括指出图1、图2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2)如果让你在地图上绘制公元前2世纪——公元6世纪亚欧地区的人口迁移路线,说说你的绘图设计。16.(2024·江苏镇江·江苏省镇江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中国古代史书修撰分为官修和私修两种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贞观三年,唐朝开始在中书省之下设史馆,专门修史。史馆通常由监修、修撰、直馆等人组成。监修是史馆的最高长官,一般由宰相兼职。修撰和直馆是从事具体工作的编修人员,一般著作郎、佐郎主撰述,起居舍人、起居郎等掌起居注。史馆还设有一些为史书修撰提供各种服务的人员。史馆的基本职责主要是保存唐代图书档案典籍、编修前朝史和当代史。史馆的史料来源大约包括四个方面:诸司报送、起居注与时政记提供、史官自行采集和馆外人员主动提供。史官还有访知事由、径直索要有关资料的权力。贞观十年,五代史同时修成,唐太宗勉励史臣们:“朕睹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将欲揽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并对他们大加赏赐。——摘编自张始峰《从史馆制度看唐朝政府对史学的控制与促进》材料二

与官修史书比较,私家修史代表民间史学,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官方史学的冲击甚至排斥,并且在史料收集、史书撰写以及史书流传渠道等方面,较之官修史书多有局限。但是私家修史最大的特色是能够体现史家个人的立场和观点,而不是受到皇帝的掣肘。私家修史也会利用官修史书的资料,比如实录、起居注等,而成型的私修史书往往会为史官参考。私家修史在中国史学史上共有四次高潮,分别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两宋之际和明末清初。——摘编自阚红柳《私家修史刍议》(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修史制度的特点和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私家修史高潮出现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官修史书与私家修史之间的关系。17.(2024·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关于丝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的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2007年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三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观点内容学者甲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学者乙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学者丙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国独持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学者丁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在中国》(1)《史记·大宛列传》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请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对“凿空”这种说法的理解。(2)依据材料三,归纳上述四位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的角度。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个不同角度概括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18.(2024·广东东莞·校考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欧洲近代化学传入中国,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那时鸦片战争刚失败,帝国主义船坚炮利打破清廷落后状态,促使一批先进的人们向西方学习,翻译和介绍西方科技书籍。后来“师夷长技以自强",许多民用工业品如火柴、肥皂、食品等也离不开化学,推动了化学知识的传播。1855年,上海出版发行英国人合信(Hobson)著的《博物新编》,这是我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化学的著作。1856年《格致汇编》,第一次把chemistry译为“化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和宣传了各种科技知识,尤其是化学知识。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还译出了不少专门的化工著作和其他化学著作。我国化学家徐寿对化学知识的介绍贡献很大,他译出了好几部化学著作,有《化学鉴原》六卷、《化学求教》八卷,对我国传播化学起到重要作用。——林泽森《近现代中国化学的发展、成就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引进化学知识的背景及特点。材料二

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刊物《科学》开始发行,便时常有化学论文发表。1933年,《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办,从创刊到解放初期,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均用外文发表。这份刊物不但是国内化学刊物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在国际化学界也赢得了一席之地。此外,由学会创办的刊物还有《化学》《化学通讯》《化学工程》等。除了由学会创办的刊物外,还有学校刊物、研究机关刊物和工厂刊物。这种种刊物,虽质量不一、规模各异,但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化学的发展状况。除了刊物外,书籍也是化学出版物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从1927年至1941年春,中国出版的化学书籍共有327部,其中工业化学书籍所占比例最大,居于第二位的是化学教科书及普通化学书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2)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前期中国化学出版物大量出版的积极影响。19.(2024秋·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一方面,它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与借鉴的过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它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互动。“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血液。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二

唐朝的遣唐使和留学生材料三

妈祖文化起源于中国福建莆田地区。宋雍熙四年,林默(妈祖)在拯救遇难船只时不幸牺牲,为感念其恩德,莆田湄洲岛上的村民为其建庙祭祀。宋以来历代君王的褒封,确立了妈祖“海上女神”的地位。郑和等人信仰妈祖,每次出海前,都会祈求妈祖保佑航行顺利,而安全抵达后,他们在当地捐建妈祖庙。于是,妈祖文化随着漂洋过海的航海者和华人传播到东南亚,成为东南亚华人的共同文化记忆。——王心、宋建晓《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妈祖文化》(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写出①②两国的国名。7—8世纪,①国人频繁来唐,请分析其历史背景。(2)参考材料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7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亚汉文化圈的特点,并用史实说明隋唐以后汉文化圈互动对朝鲜半岛典章制度和学术文化方面的影响20.(2024·湖北·校联考模拟预测)【中国古代地方志的编修】材料一宋朝非常重视编修地方志,设有专门机构主管全国地方志工作,并沿袭唐代州郡三年一造图经的制度,规定"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具古今兴废之因,州为之籍,遇岁造图以进"。宋代方志搜集资料极为丰富,大都广征博引,考订详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区域史料。另外,前代方志多详于当地山川地理,略于人文。而宋代地方志在内容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由地理扩充到人文、历史方面,人物和艺文志在宋代的地方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编纂体例上,宋代地方志也有很大突破,有的在旧图经的基础上分类列门,也有的仿正史体例,设纪、图、表、志、传等。——摘编自游彪著《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材料二明朝统治者对方志的编修是极为重视的,不仅倡导编修全国性的一统志,而且还三令五申以行政命令督促全国各地的修志活动,从而使各省及以下各级行政机构的方志编修制度化、经常化,方志编修也成为地方构建文化知识体系的主要传承形式,并且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渗透到明朝各行政区域。明代方志一般由地方官主修,文人学者参与,但往往涉及人数众多,又有修志经费的筹措问题,所以组织领导也是修志中的大事,是研究一个时代方志优劣的关键之一。——摘编自张英聘《试论明代方志的编修组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地方志编修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地方志编修的特点。21.(2024·湖南郴州·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追求幸福是全人类的最大愿望和永恒主题。几千年来,人们为追求幸福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心中充满了诸多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西方幸福观类别内容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人的自然需求以及通过欲望的满是而获得快乐,认为人活动的目的是在于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梭伦将人的幸福概括为中等财富、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好的儿孙、善终五个方面。理性主义幸福观崇尚人的理性,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关注人类精神的自由和圆满,轻视物质欲望和享受。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即知识(理性)是前提,道德是途径,幸福是目的。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是人完善自己的一种活动。基督教幸福观以来世主义为基调,幸福是人们对于某种信仰的不断追求。罗马帝国教父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认为反省自身的罪恶,向上帝仟悔才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劳动致福观突出劳动在创造幸福中的重要作用。在卢梭看来,“一个人在那里坐吃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于是在行乞”。费希特指出,劳动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应得的劳动报酬。——摘编自孔德生、黄晓天等《西方幸福观的历史回眸与现实思考》提取材料部分或整体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2.(2024·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23.(2024·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图片是探究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一日语中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

图二用喃字创作的越南文学作品

图三日本平城京东大寺唐式大佛殿

图四唐朝长安(左)与日本平城京(右)

图五始建于752年的韩国佛国寺石塔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历史知识,任选两幅图片,围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写一则历史小论文。(要求:选择明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4.(2024·海南·统考模拟预测)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孔子学院全球分布数量表(截至2013年)大洲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总计孔子学院数/所931491443717440所在国(地区)/个333716313120孔子学院(课堂)数量增长情况表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孔子学院数/所635122226249282322358400440分布国家(地区)数/个6214966788896105108120——摘编自周璐铭《孔子学院十年发展统计、成果分析与战略建议》就材料所示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三条以上史实,证明所拟论题。(要求:论题明确,与材料主旨相关,史实准确,与所拟论题相关。)25.(2024·安徽亳州·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该条约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截至2021年,中国已有56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名录,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部分)名称地点列入时间名称地点列入时间明清敌宫北京1987年曲阜三孔山东1994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陕西1987年平遥古城山西199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1987年颐和园北京1998年长城15省市1987年皖南古村落安徽2000年布达拉宫西藏1994年青城山—都江堰四川2000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相关材料整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上表(或其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任意选取其中两处并分别论证其历史文化价值。(要求:角度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合理。)26.(2024·湖南长沙·长沙一中校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国涌现的新思潮都是世界思潮的某种反映,世界思潮的变化也必然影响中国思潮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文化界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讨论,在讨论中,不论是主张西化论者还是主张中国本位论者,都逐步产生一种新认识,即用“现代化”这个新概念来取代“西化”或“中国化”等概念。中国现代化的努力方向:第一,发展自然科学,这是现代化的根本基础。第二,促进工业发展。第三,提倡各种现代学术,没有现代学术也不能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第四,思想方面的科学化,以使我们的思想、态度和做事的方法都现代化、效率化、合理化。——摘编自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结合近代以来的中外历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7.(2024·贵州毕节·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士人言行春秋末期的孔子倡导“克己复礼为仁"。认为“克己复礼”重在“修己”,但只有“立于礼”的治国者,才能保国兴家,成就大业西汉的扬雄在《法言》中记载了一段对话:“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北宋的苏轼在《东坡全集》中说:“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性于天,不能尽改。”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在自长沙回北京的途中,见中原大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此心如饮苦药”,遂写下《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投袂而起,誓为天下生灵拔济此厄”——摘编自陈国质《论士人的家国情怀》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指出其呈现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28.(2024·辽宁葫芦岛·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从古至今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商人和商业资本作为推动世界日益发展的主角活跃在世界各地,通过错综复杂的“人与物的结合”而形成的网络,从始至终都在引领世界的历史进程。以“交换”作为基石的“商业史观”,为考察世界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世界史有了更多的发现。以往的关于世界史的日本教科书一般将资本主义经济大体分为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但如今,很多学者都主张要在这两者的后面加上数字资本。不过,数字资本是以覆盖全球的网络空间的确立为前提的,与其说它是在产业资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如将其视为商业资本发展的新现象。既然如此,就可以将商业资本的发展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以欧亚大陆为舞台的漫长的陆上发展阶段;二是以后以大西洋和印度洋为中心的海上发展阶段;三是以后依托产业资本发展起来的制造业阶段;四是商业资本依托、证券化、数字化再度兴起的阶段。——【日】宫崎正胜著《商业与文明》,2022年8月第一版《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全材料内容并对后三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29.(2024春·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下表所示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阶段和名篇举要。

时期家训名篇概要先秦《金人铭》《戒》《丹书戒》假托黄帝而作,事无巨细反复叮咛,注重修身并将其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联系汉魏六朝马援《诚兄子严、敦书》、班昭《女诫》、诸葛亮《诫子书》,王昶《家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重视道德修养。但两汉与魏晋南北朝又有所区别。汉代讲“慎言”更多指向个人品德,魏晋南北朝则强调避祸;两汉“勉学”主张读经史之书,魏晋则强调佛道均需涉猎唐代颜之推《颜氏家训》、李商.隐《家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将忠、孝相提并论,佛救思想体现在个别文人的家训中。《颜氏家训》的《归心)篇讲人应归心于佛救,体现了以儒学应世事,以佛教治身心的主张宋元明清朱熹《家礼》、司马光《家范》、张时琴《女诫》、袁采.《世范》家训数量之多空前绝后,出现家法族规类的家训,专门针对女性的训诚超过了前代,尤其注重贞烈观和气节——据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家训与传统文化”提炼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充分,语言简练,逻辑清晰)。30.(2024·河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根据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寒冷期。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一场“大雨雪”导致“泥途尽冰,都民寒饿,死者甚众”。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材料二请根据以上材料,围绕“气候与历史”这一主题,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主观题集训0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1.(2024·黑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初,美国从一个曾经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以城市为主的国家。美国八千多座城市的人口数从1862年的620万人增加到1920年的5430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当时美国总人口数的一半。尽管城市人口增长的部分原因应归结于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移民的到来。他们有的来自美国的农村,有的来自国外,有的来自其他美国小城镇。美国南方的黑人,饱受经济剥削、种族歧视和债务之苦,有些人就离开农场出去闯荡赚薪水,以求温饱。他们顺着水路或者沿着铁路,去往北方扩张中的商业或工业中心城市。在20世纪10年代末,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扩大了就业需求,大批新移民纷至沓来,北方城市的黑人社区发展尤其迅速。——摘编自丘达柯夫《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材料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诅,分析美国20世纪初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人口问题的合理发展提出你的建议。【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城市化加快;医疗事业进步(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新移民的到来;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一战扩大就业需求;交通条件的改善。(任答6点)(2)特点:人口总量逐渐增加;增速总体呈减缓趋势;改革开放前人口增长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保持平稳增长;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明显。(3)建议:①重视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②制定合理人口政策,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口整体素质,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变成人口质量优势;④鼓励不同地区、多种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实现协调发展;⑤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⑥完善社会保障,巩固脱贫攻坚取得成果,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越性;⑦坚定不移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大力发展生产与经济,提高广大人民的幸福感。(任答3点)【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美国20世纪初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根据“尽管城市人口增长的部分原因应归结于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移民的到来”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城市化加快;医疗事业进步(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和新移民的到来;根据“美国南方的黑人……去往北方扩张中的商业或工业中心城市”得出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交通条件的改善。根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扩大了就业需求”得出一战扩大就业需求。(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从人口总量逐渐增加;增速总体呈减缓趋势;改革开放前人口增长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保持平稳增长;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明显等角度总结回答。(3)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可从要重视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制定合理人口政策,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口整体素质,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变成人口质量优势;鼓励不同地区、多种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实现协调发展;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巩固脱贫攻坚取得成果,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越性;坚定不移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大力发展生产与经济,提高广大人民的幸福感等角度总结回答。2.(2024·海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学者出处主要观点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变化》中国南部通往印度的通道出现的时间,早于从中国西北部通往国外通道出现的时间伍加伧、江玉祥《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战国时四川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到印度的胡绍华《西南丝绸之路》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前的两个多世纪内,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这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最古老道路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西南丝绸之路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开通;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线,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发展,但却从未长期间断过——摘编自梁州《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西南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答案】(1)条件:农耕文明的发达;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开放包容的心态;汉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经营与治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西南地区对外交流的加强。(2)历史价值:西南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内接中原,外联南亚,东南亚等地。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加强了中印之间的联系;西南丝绸之路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推动其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西南丝绸之路加强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各国商贸往来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经验。【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发达是西南丝绸之路发展的经济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且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及汉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经营与治理;根据材料“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战国时四川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到印度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国南部通往印度的通道出现的时间,早于从中国西北部通往国外通道出现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南地区对外交流的加强。(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中国)。历史价值:根据材料“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前的两个多世纪内,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这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最古老道路”可知,西南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内接中原,外联南亚,东南亚等地;根据材料“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战国时四川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到印度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南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加强了中印之间的联系;根据材料“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前的两个多世纪内,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南丝绸之路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推动其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根据材料“西南丝绸之路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开通;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线,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发展,但却从未长期间断过”可知,西南丝绸之路加强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前的两个多世纪内,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这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最古老道路。......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可知,为各国商贸往来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经验。3.(2024·海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某清代学者曾称:“书院之设莫盛于元。”元代书院政策是服务于元代“汉化”文教方针的。元代以前的书院几乎全由私人或民间创办,朝廷或官府只是予以承认、支持或部分资助。元代时,各级官府增加经费直接兴办书院,为书院专拨学田,官办书院享受与各级官学同样的官费待遇;对经费困难的民间或私办书院,也尽量给予经费上的资助。同时,对书院自筹经费和自营田产也加强管理和控制,明确规定:“凡路、府、州书院,设直学以掌钱谷。”元代书院的山长、教授有不少直接由各级官府官员兼任。即使是私人延聘的山长或教授,也要由官府认可后才能被授以学官之职,与官学学官同等对待。——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书院官学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书院官学化。【答案】(1)表现:书院经费不同程度上来自官府拨款;官府加强对书院经费和田产的管理;书院山长和教授需由官方选任或得到官方认可;等等。(2)简评:体现了官府对书院的重视;有利于书院的稳定发展;促进了元代书院“汉化”进程;削弱了书院管理的独立自主地位;使书院教育的特色日益淡薄;等等。【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时期的中国。表现:根据材料“元代时,各级官府增加经费直接兴办书院”“对经费困难的民间或私办书院,也尽量给予经费上的资助”可知,书院经费不同程度上来自官府拨款;根据材料“对书院自筹经费和自营田产也加强管理和控制”可知,官府加强对书院经费和田产的管理;根据材料“也要由官府认可后才能被授以学官之职,与官学学官同等对待”可知,书院山长和教授需由官方选任或得到官方认可。(2)本题是认识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时期的中国。简评:从材料中的经费拨给来看,体现了官府对书院的重视;从材料中的经费拨给及产生的影响来看,有利于书院的稳定发展;从书院的汉化政策来看,促进了元代书院“汉化”进程;从对书院的管理来看,削弱了书院管理的独立自主地位及使书院教育的特色日益淡薄。4.(2024·海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00年以来,外国人入境中国人数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递增。2018年,我国外国人入出境首次突破9000万人次,达9532.8万人次,同比增长11.6%。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不仅是移民来源国和过境国,也正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地国。中国海外移民移居世界各地,他们对祖先和祖籍地保留着清晰的“历史记忆”。这些海外移民在移居地建立同乡会、宗亲会等社会组织,构成自成体系的内部结构,以此维系海外移民社会的正常运作,传承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摘编自曾少聪《中国海外移民与中华民族认同》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吸引外国移民来华的中国文化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海外移民构建中华民族认同的方式及其特点。【答案】(1)因素: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饮食文化丰富;拥有友好、尊重、包容等传统美德;拥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方式:建立同乡会、宗亲会等社会组织。特点:地缘追溯和血缘追溯。【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1世纪以来的中国。因素:根据材料“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饮食文化丰富、传统美德及时代精神等角度进行分析。(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1世纪以来的世界。方式:根据材料“这些海外移民在移居地建立同乡会、宗亲会等社会组织”可知,建立同乡会、宗亲会等社会组织。特点:根据材料“他们对祖先和祖籍地保留着清晰的‘历史记忆’”可知,地缘追溯和血缘追溯。5.(2024·河北沧州·沧县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前中国人常爱说“读书明理”一句话。在乡村中,更常听见指说某人为“读书明理之人”。这个理何所指?不烦解释,中国人都明白的。它绝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就连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都不包括在内。却是同此一句话,在西洋人听去,亦许生出不同的了解罢!中国有许多书,西洋亦有许多书;书中莫不讲到许多理。但翻开书一看,却似不同。中国书所讲总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耻、爱人、公平、信实之类。若西洋书,则其所谈的不是自然科学之理,便是社会科学之理,或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此,当你说“读书明理”一句话,他便以为是明白那些科学之理了。——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材料二

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在人性论方面,他认为“道心”禀受于天地,为“理”之体现,至纯至善,虽下愚小人亦皆有之。“人心”则生于形体之私,善恶相混,驳杂不纯,虽上智君子亦不能无。道心、人心既集于一人之身,即须以“精”“一”功夫加以扩充制约。精,一之道,其一则在“内省”“居敬”,其二则是“践履”“格物致知”。(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程朱理学中“理”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在宋朝形成的原因。【答案】(1)主要特点:“理”不包括物化等自然科学之理或社会科学之理,偏向于封建纲常伦理;突出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强调个人道德修养。(2)原因:隋唐三教合一的潮流的冲击;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朝文人政治;朱熹等理学家的不懈努力。(任答3点即可)【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一“中国书所讲总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则其所谈的不是自然科学之理,便是社会科学之理”可得出程朱理学中的“理”不包括物化等自然科学之理或社会科学之理,偏向于人世情理,也就是封建的纲常伦理;由材料二“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及所学可得出突出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由材料二“人性论”“内省”“居敬”“践履”可得出强调个人道德修养。(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由材料二“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及所学可得出隋唐三教合一的潮流对于儒学的影响,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由材料二“朱熹”“践履”“格物致知”可得出朱熹等理学家的不懈努力;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大兴文人政治,从而有利于文人发展儒家思想。6.(2024秋·广东惠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秦汉以来,汉字虽已逐渐统一,但地域方言纷杂。近代以来,在“智民救国”思潮下,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语言统一的重要性。康有为告诫世人,印度因语言文字纷杂,“不能联会齐一人心”,是以弱亡。1902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上书管学大臣张百熙:“今教育名家,率谓一国之民,不可使语言参差不通,此为国民团体最要之义气也。”这一“语言统一”意见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1904年颁行的《学务纲要》要求各学堂“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各省学堂教员,均以官音讲解”,1911年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明令以官话为国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摘编自崔明海《近代国语运动研究))

材料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口流动的自由化,国家通用语越来越成为必不可少的沟通交流工其。2000年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仅为53.06%。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开始正式实行,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目标。从这一时期开始国家把国家通用语的普及程度与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关联在一起,将普及程度视为国字和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强调其增强凝聚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摘编自杨常宝《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语境下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历程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语言统一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1世纪以来国家通用语推广活动的认识。【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需要;西学东渐影响;有识之士推动;清末新政运动的开展。特点:政府重视;朝野共同推动;法律法规文件保障;推广到全国范围。(2)认识:语言是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思维传递的基本工具;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统一语言对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建设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我国通用语推广活动是在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仅为53.06%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目标;通用语推广活动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交融,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据材料一“近代以来,在‘智民救国’思潮下,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语言统一的重要性”可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需要;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东渐影响;据材料一“康有为告诫世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可得出有识之士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1911年,清末新政运动的开展。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据材料一“这一‘语言统一’意见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可得出政府重视;据材料一“康有为告诫世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上书”、“清政府的重视”可得出朝野共同推动;据材料一“1904年颁行的《学务纲要》”、“1911年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可得出法律法规文件保障;据材料一“明令以官话为国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可得出推广到全国范围。(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语言的功能、统一语言对国家的意义、统一语言的必要性、通用语推广活动的意义等角度来思考作答即可。从语言的功能方面,语言是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思维传递的基本工具;从统一语言对国家的意义方面,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统一语言对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建设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从统一语言的必要性方面,21世纪以来我国通用语推广活动是在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仅为53.06%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目标;从通用语推广活动的意义方面,通用语推广活动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交融,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7.(2024·安徽阜阳·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现代的移民主要有三种:向国外流出的海外移民、中国农村向城市的移民、三峡工程等大型设施影响下的政策移民(从本土迁往外地等),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20世纪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所引致的居民由原住地向特区流动的移民潮,深圳特区的移民即是典型代表。深圳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我国从传统农业国转向现代化国家的情形下进行的,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深圳早期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1980年深圳人口有33万人,1999年405万人这些增长的人口中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移民,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8.68岁,人口年龄构成非常年轻。深圳是移民城市,深圳文化也彰显了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摘编自刘国红《深圳移民文化及其精神》(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移民潮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移民的基本特征。【答案】(1)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中国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国家迈进;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有诸多优惠政策。(其它言之成理亦可)(2)基本特征:移民流向呈现多向性;与国家大政方针或重大工程相结合;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其它言之成理亦可)【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深圳。由材料“深圳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我国从传统农业国转向现代化国家的情形下进行的,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及所学可得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中国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由材料“深圳早期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可得出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有诸多优惠政策。(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中国现代的移民主要有三种:向国外流出的海外移民、中国农村向城市的移民、三峡工程等大型设施影响下的政策移民”可得出移民流向呈现多向性;与国家大政方针或重大工程相结合;由材料“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可得出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8.(2024·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史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公元前2000年前后,萄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19世纪中期,美国葡葡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1)[参考答案]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地区葡萄酿酒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西亚地区葡萄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酿酒业的兴旺,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史料二有助于研究古巴比伦王国葡萄酒成为统治者特权的表现,可以推断在巴比伦王国,葡萄酒不仅是饮品,更是成为统治者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史料三有利于探讨葡萄酒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可以推断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故乡来自于东方高加索山区。(2)[参考答案]示例:论题:葡萄酒的传播体现了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阐述:古代世界,人类的交往主要在同一区域内部或欧亚大陆之间进行。随着不同地区商贸往来的不断,葡萄酒由西亚地区和埃及传播到地中海地区的希腊、意大利半岛及西岸地区。汉武帝时期,疆域的向西扩展,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丝绸之路是经中国西北和中亚联通欧亚大陆的商路。葡萄酒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扩张,各洲之间贸易随之扩展,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加,葡萄酒也成为人们喜欢的饮品。西班牙人把葡萄酒带到殖民地拉丁美洲,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殖民地。美国的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快速发展。葡萄酒的消费群体逐渐大众化。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葡萄酒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包括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因此,葡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能体现了不同区域人类交往逐渐密切的发展趋势。【详解】(1)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古代世界。据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可知,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地区葡萄酿酒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西亚地区葡萄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酿酒业的兴旺,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据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可知,有助于研究古巴比伦王国葡萄酒成为统治者特权的表现。可以推断在巴比伦王国,葡萄酒不仅是饮品,更是成为统治者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据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可知,有利于探讨葡萄酒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可以推断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故乡来自于东方高加索山区。(2)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古代和近现代世界。首先,仔细阅读材料二内容,从不同角度来提炼一个论题。据材料二“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公元前2000年前后,萄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19世纪中期,美国葡葡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可知,葡萄酒的传播体现了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据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可知,近代以来,葡萄酒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消费品。然后,结合不同时空下政治、经济来阐述论题。例如:结合古代世界商贸联系的区域性到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全球贸易联系的逐渐紧密来阐述。最后,归纳总结,形成认识。例如:葡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能体现了不同区域人类交往逐渐密切的发展趋势。9.(2024·河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1868年至1905年近四十年时间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他们(传教士、知识分子)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一度成为后来国人创建博物馆的范式。与19世纪中期的国人海外游记中简单地介绍博物馆外观“巍巍乎,大哉!”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与游历官绅相比,留学生对博物馆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早在1849年《瀛环志略》里介绍的西方“古玩库”,就对其教育民众的公共意识表示欣赏。维新人士创办上海强学会时首次明确将创办博物馆与启蒙、强国联系起来,认为博物馆有“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向社会公众阐释古物是一种社会遗产,而不是一家之遗资。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至1936年,全国已建成博物馆多达77座。——摘编自徐玲《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材料二

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苹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博物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博物馆发展的认识。【答案】(1)原因:西学东渐,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开明士绅及留学生的积极推动;北洋军阀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文物保护机制的制度化发展;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及公共意识的增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得到不断增强。(任答三点即可)(2)主要特征:突出中国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从中央到地方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专业博物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任答两点即可)认识:近现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近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民众科学和人文素养;政府和社会公众应特别注重并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自1868年至1905年近四十年时间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他们(传教士、知识分子)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一度成为后来国人创建博物馆的范式”可知,西学东渐,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与游历官绅相比,留学生对博物馆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可知,开明士绅及留学生的积极推动;根据材料“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向社会公众阐释古物是一种社会遗产,而不是一家之遗资”可知,北洋军阀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早在1849年《瀛环志略》里介绍的西方‘古玩库’,就对其教育民众的公共意识表示欣赏”“维新人士创办上海强学会时首次明确将创办博物馆与启蒙、强国联系起来,认为博物馆有‘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可知,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及公共意识的增强;根据材料所处时代可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得到不断增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物保护机制的制度化发展。(2)主要特征:根据材料“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苹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可知,突出中国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根据材料“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可知,从中央到地方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专业博物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认识:根据材料“维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