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范围:选必三13单元;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尚书·尧典》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荀子·儒效》记载:“四海之内若一家”;《礼记·中庸》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些记载反映出中华文明()A.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B.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C.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崇德尚贤的价值追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指的是从家族社会和睦再到万邦和谐共处;“四海之内若一家”表达了一种天下一家、和谐共处的理念;“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突出了中庸、和谐思想。由此可知,三则材料都强调与他人、与万邦的和谐关系,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处世之道,不是突出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排除A项;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是今天的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利益关心人民的生活等,而材料中的这些记载更多的是在阐述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和国家间的关系,排除C项;崇德尚贤指崇尚道德、尊重贤能之人,材料中的内容没有体现出中华文明崇德尚贤的价值追求,排除D项。故选B项。2.商部族兴起于河南地区,商朝的统治中心也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为主。近年来,在湖北黄陂发现的盘龙城遗址,已被证明是当时商王朝在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在安徽、湖南等地则发现了与商代习俗极为接近的遗址、墓葬和遗物。这说明商朝()A.国家机构日益走向完善 B.直接控制的区域远超前代C.注重强化君主政治权威 D.文化影响延伸至江汉地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材料表明,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发现了与商代习俗极为接近的遗址、墓葬和遗物,说明当时商朝的影响已到达江汉地区,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商朝国家机构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夏商控制区域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强调商朝的文化影响,注重强化君主政治权威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山东歌谣称赞益智玩具鲁班锁(如图所示)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严丝合缝,岂奈我何”。2023年11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向安理会成员国赠送鲁班锁,期待安理会成员国能够像鲁班锁的各个部件一样紧密团结,共同推进安理会工作取得成效。由此可见,鲁班锁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主要是()A.天下为公 B.厚德载物 C.和而不同 D.天人合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和而不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鲁班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严丝合缝”,体现了鲁班锁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而不同,C项正确;天下为公是指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厚德载物是指君子应有的宽厚包容的品德,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天人合一是指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682年,新罗于首都设立国学,向学生传授《论语》、《孝经》、《毛诗》、《礼记》、《书》《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地方亦设学以教育民间子弟。史载新罗人人“知书喜学”,号称“君子之国”。这可用来说明()A.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B.朝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C朝鲜典章制度仿效中国 D.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32年(新罗)。据题干“向学生传授《论语》、《孝经》、《毛诗》、《礼记》、《书》《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地方亦设学以教育民间子弟。史载新罗人人‘知书喜学’,号称‘君子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罗王朝建立学校和传授儒家经典,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朝鲜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无法体现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儒家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中华文化对朝鲜地区的影响,而中华文化圈广泛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5.有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1672—1676前后发现二进制,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读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由此可见()A.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 B.《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C.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 D.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主导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7至18世纪中国、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易经图启发了莱布尼茨解释二进制数表,说明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C项正确;材料反应中国的易经图对莱布尼茨解释二进制数表的启发,不能得出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易经图对莱布尼茨解释二进制数表的启发,并非《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教士的主导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6.阿拉伯人大规模翻译波斯、印度和古希腊的典籍,将几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腊典籍都译成了阿拉伯文,使其得以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此材料表明翻译典籍()A.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B.打破世界文化各具特色的传统格局C.直接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 D.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在世界的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阿拉伯帝国。材料“阿拉伯人大规模翻译波斯、印度和古希腊的典籍,将几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腊典籍都译成了阿拉伯文,使其得以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在保存波斯、印度、古希腊文化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并且保存的古希腊典籍流传回欧洲,助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强调的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A项正确;世界文化各具特色的传统格局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打破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阿拉伯人对古希腊典籍的翻译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影响,但是并未直接推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阿拉伯文化在世界传播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A项。7.绿松石在古埃及为法老所控制,是王权与神权的象征。考古发现在埃及前王朝时期涅伽达文化I时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发现一些当地无法生产的绿松石、青金石、玻璃珠。这一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古埃及()A.以小农经济作为基础 B.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C.奉行对外扩张的国策 D.或已与周边进行贸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依据材料可知,埃及无法生产绿松石、青金石、玻璃珠,有可能通过与周边地区进行贸易等方式获得,D项正确;依据材料“考古发现在埃及前王朝时期涅伽达文化I时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发现一些当地无法生产的绿松石、青金石、玻璃珠”可知,埃及无法生产绿松石、青金石、玻璃珠,与埃及的经济基础无关,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发现外来物品,与政治体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发现外来物品,有可能埃及通过对外扩张来获得绿松石、青金石、玻璃珠,但不能说明埃及奉行对外扩张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8.中世纪时,基督教教士、僧侣被教导“只有进行誊抄,上帝才宽赦他们的罪恶。”他们负责对古典作家手稿进行誊写、校对,因此掌握了书籍的制造与收藏权。这一现象表明他们()A.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B.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C.拥有着举足轻重社会地位 D.推动古典文化的传承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他们负责对古典作家手稿进行誊写、校对,因此掌握了书籍的制造与收藏权”和所学可知,基督教士、僧侣这一行为在客观上有助于西欧文化的保存,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基础,D项正确;中世纪的教会控制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但是材料未涉及该说法,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基督教教士、僧侣的社会地位,强调的是古典文化的传承,排除D项。故选D项。9.《罗兰之歌》是欧洲中世纪英雄史诗的代表作品。诗中罗兰被描述成:不再是一位将一切交给上帝而丧失自我的骑士,而是一位有自觉意识和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这反映该时期()A.中古西欧文化摆脱了教会控制 B.骑士文学凸显了君主的集权需要C.工业革命发展推动了文化变革 D.罗兰形象弘扬了市民的自由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不再是一位将一切交给上帝而丧失自我的骑士,而是一位有自觉意识和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兰之歌》中的罗兰因为自觉意识和忠君爱国而成为英雄,这就凸显了忠于君主的重要,反映了骑士文学凸显了君主的集权需要,B项正确;中古时期的欧洲,基督教的影响力巨大,材料中表述的《罗兰之歌》强调了忠君爱国,并未提到是否不受教会的影响,排除A项;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罗兰具有自觉意识和忠君爱国的品质,没有提到自由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为玛雅人使用的花瓶上所绘的“玛雅算盘”图画。图中站在后方的官员命令坐着的男子对在当时作为贡品收纳而来的“贡品袋”的数量进行计算。这折射出,玛雅文明()A.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 B.在数学领域取得一定成就C.已建立起完备的赋税制度 D.绘画艺术出现全新的风格【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玛雅。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图画“玛雅算盘”,可知,为了收纳供物,玛雅人已会使用计算工具,表明在数学领域取得一定成就,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文明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赋税制度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绘画风格的比较,不能得出出现新的风格,排除D项。故选B项。11.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和西亚)。据材料“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可知外来的入侵,使得原有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体系遭到了破坏,学者纷纷逃亡西欧,在西欧继续传承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说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局变化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强调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排除A项;材料体现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无法得出其对文化中心转移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意大利的文化体系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12.古代世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并立状态,两者之间的交往和冲突,成为古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突出特征,游牧世界曾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整个亚欧大陆的世界版图。下列选项可以佐证材料观点是()A.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 B.日耳曼人消灭西罗马帝国建立诸多王国C.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拿破仑帝国 D.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王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古代世界、游牧世界、农耕世界、亚欧大陆的世界版图”并结合所学,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明产生重大影响,3—6世纪,欧洲的游牧民族日耳曼人各支部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B项正确;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具备稳步扩大影响的潜能,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建立亚历山大帝国,排除A项;近代世界,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帝国,排除C项;约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3.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84年写道:“诚然,白人拥有掠夺印第安人和接管整个大陆的人数、组织和力量。但最后,白人发现,他们已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词汇、文学、服装、药物以及他们所种植和消费的作物中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这说明()A.文明交流影响具有双向性 B.印第安文明促进欧洲文化发展C.欧洲文明被印第安文明同化 D.殖民侵略推动区域文化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白人的文化有了当地印第安人文化的许多特点,说明欧洲殖民者在侵略的同时,与殖民地的文化也有了彼此的交流,A项符合材料信息,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欧洲文化的发展,B项无法体现,排除B项;欧洲文明尤其自身的独特性,欧洲作为殖民者,欧洲文明被印第安文明同化的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印第安人的区域文化在殖民侵略前已经形成,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4.据1870年统计,在华盛顿、爱达荷和蒙大拿各州,约有1.5万名华工为北太平洋铁路线铺轨。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工人中,1870年华工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这说明()A.华工助推近代美国经济发展 B.清政府鼓励民众移民海外C.工业革命使美国劳动力匮乏 D.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年美国。据题意可知,近代美国,无论实在爱达荷和俄勒冈的矿场中,还是在修建中央大铁路的工地上,华工都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为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此说明华工助推了近代美国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清政府是反对本国人口对外移民的,排除B项;工业革命和美国劳动力缺乏没有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并不能体现西方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排除D项。故选A项。15.据统计,1960—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百分比由4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联邦德国由30.1:65.7变成45:53。据此可知()A.科技革命加速世界经济格局变动 B.信息技术引领社会生产变革C.产业结构变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D.科技发展推动劳作方式改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西方。据材料可知,19601978年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上升,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下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生产过程逐渐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劳动力的构成上脑力劳动者比例逐渐提高,体力劳动者比例逐渐下降,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19601978年资本主义劳动力结构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科技发展,信息技术的概念相对狭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二战后劳动力构成的变化,并未体现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6.20世纪30年代,曾有大批犹太难民远渡重洋,踏上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土地,寻求新的生机。据统计,从1939年开始,犹太难民以每周1000人的速度涌向上海。巅峰时期,总人数甚至突破了两万五千人,上海成为主要避难地。中国对犹太难民的收容()A.推动了世界难民日的提出 B.践行了联合国难民救助的有关原则C.彰显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D.帮助犹太人彻底摆脱了法西斯蹂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材料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中国大量收容了犹太难民,从而彰显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C项正确;世界难民日是联合国提出的,排除A项;当时联合国尚未成立,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国的做法有利于犹太人摆脱法西斯蹂躏,但“彻底摆脱了法西斯蹂躏”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解析】【详解】(1)特点:由材料“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可归纳为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由材料“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可归纳为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由材料“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可归纳为包容性和本土性,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便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注重人伦秩序。(2)表现:由材料“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可归纳为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材料“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可归纳为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材料“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可归纳为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同时由重等级秩序的旧道德转变为重自由平等的新道德。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政治上看,中国的民族危机的严重,同时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从文化上看,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摩诃婆罗多》这一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共分18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婆罗门教向印度教转化的时代。该书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著名的印度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就是其中的插叙之一。——摘编自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等材料二汉代以前,我国史籍中就已经出现过有关印度的记载,但大多是神话传说。汉代以来,印度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成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官修史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民间的许多著述也对印度有所涉及。这些著述往往因为作者缺乏切身体验而对印度的描述多有误解。中土僧人之西行求法活动,在西晋及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少。法显到达印度之时,正当笈多王朝后期。他在《佛国记》中对于印度公元5世纪之前的历史,特别是佛陀时代、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早期历史,都作了记述。有日本学者表示:“《佛国记》为一千五百年前之实地考察的记录,凡关于中亚、西亚、印度、南海诸地之地理、风俗及宗教等,实以本书为根本资料......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与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摘编自杨维中《法显与<佛国记〉》(1)根据材料一,概括《摩诃婆罗多》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印度的历史记载的原因。【答案】(1)特点:创作年代跨度长;篇幅较大:内容繁杂、丰富;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答出三点即可)(2)原因: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印官方、民间交往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断扩大影响;中国使臣、僧人的求索精神和严谨态度。(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可知创作年代跨度长;根据材料“该书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可知篇幅较大;根据材料“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可知内容繁杂、丰富;根据材料“著名的印度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就是其中的插叙之一”可知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汉代以来”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根据材料“印度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成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官修史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民间的许多著述也对印度有所涉及”可知中印官方、民间交往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土僧人之西行求法活动,在西晋及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少。法显到达印度之时,正当笈多王朝后期”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断扩大影响;结合中外交流使者的因素可知中国使臣、僧人的求索精神和严谨态度。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安史之乱导致人口大迁徙是一个长期性过程,经历“安史之乱”战争时期的迁徙、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迁徙、唐末战争时期的迁徙,最终在五代时期完成本次大迁徙。迁入地主要分布在江南、江西以及蜀中等地。当时“北人南迁”进入苏州地区的人口数大约二十万。大量中原地区人口进入蜀地,与蜀人杂居,流庸自居者过七千家,田业开辟者逾五百顷。就江西(晋称江州)而言,江州凭借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及长江航道便利的交通,吸引了较多移民,当时“流人万计,布在江州”,江州因为众多移民的迁入,与荆、扬二州并称“长江中下游三大经济中心”。抚州因修建千金陂而改变该地农业受制于自然环境的现象,从此“沿流三十馀里……灌注原田,新旧共百有馀顷,自兹田无荒者,民番力而开耕,尔后又不可胜纪其顷亩矣”,江西的粮食种植面积成倍提高。在中唐以后,开始建立起一个政治以“中原—草原”为核心,经济以“长江—海洋”为纽带的双向互动共同体。高僧慧远南下荆州,因战乱波及荆州,慧远一行便打算前往广东罗浮山。途径九江庐山时,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又遇师兄慧永已在庐山西北香炉峰建西林寺,于是,在江州刺史的支持下,慧远在西林寺东建起东林寺,并以东林寺为中心传扬佛教思想。——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材料二186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太平洋铁路法案》,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形式多样的赞助下,开始了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东段联合太平洋的铁路率先修成,筑路工人主要是原住民、白人和黑人。太平洋铁路西段的修建从1863年开始,由于西段工程沿线多为崇山峻岭,还需穿越沙漠和沼泽地,施工条件极为艰苦,一开始招募的白人工人畏难怠工,工程初期进展十分缓慢。从1865年到1869年,约有14000多名华工参加了筑路工程,占工人总数的90%。在特拉基,华工种植了卷心菜、芜菁、胡萝卜等,并把它们储存在冷库中。华人也开始接受美国的罐头、脱脂牛奶、切肉、小麦粉、白兰地、威士忌。1870年到1890年,横贯大陆的铁路将800多万移民运往西部,西部人口因而激增。随着人口的增加,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新州,从1876年到1896年先后有9个新州加入联邦。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西部形成小麦、玉米、多种经营和畜牧四个生产地带,成为农畜产品的主要基地,改变了美国农业布局和重心。——摘编自邹桂芬《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唐以后人口迁移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口迁移的意义。(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答案】(1)特点:由北向南迁移为主;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迁移规模较大且持续时间长。(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及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南方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改变了国家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空间格局;引发了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任答三点即可)(2)意义: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将美国东西部连接起来,加强了美国国内市场的联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镇的繁荣,推动了美国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涌入西部,为西部的开发提供了人力基础,促进了西部土地的开垦、城市的建设等;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西部地区在联邦政治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平衡了美国不同地区的政治力量。(任答两点即可)(3)主要因素:社会局势(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通;社会经济;政府的政策;社会宣传。(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中唐以后(中国)。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一“迁入地主要分布在江南、江西以及蜀中等地”可知,由北向南迁移为主;据材料一“江南、江西以及蜀中等地”可知,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据材料一“经历‘安史之乱’战争时期的迁徙、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迁徙、唐末战争时期的迁徙,最终在五代时期完成本次大迁徙”可知,迁移规模较大且持续时间长。(任答两点即可)第二小问是影响: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及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交融、南方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风俗的变迁、国家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空间格局、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的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19世纪中后期(美国)。意义:据材料二“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形式多样的赞助下,开始了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可知,太平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Python程序开发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大学《机车车辆检测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商洛学院《生物医药知识产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红河学院《信息技术与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赣南科技学院《高级英语写作(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菏泽市曹县2025年初三第二次五校联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荣成市2025届五下数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劳动通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梧州学院《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数学试卷(含答案)
- 《酒店概论》考试复习参考题库(含答案)
- 版式设计网格课件
- 消防安全检查表(车间)
- 产品报价单(5篇)
- 大飞机C919:追梦五十载,“破茧化蝶”
-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天津科技大学
- 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结尾写作之深化主旨 练习
- 汉语词汇与文化课件
- 浅析公路桥梁施工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
-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8 课件
- DBJ∕T 13-196-2014 水泥净浆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试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