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机遇分析报告_第1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机遇分析报告_第2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机遇分析报告_第3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机遇分析报告_第4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机遇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机遇分析报告TOC\o"1-2"\h\u15666第1章引言 3254191.1研究背景与意义 372801.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4626第2章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 4274832.1产业发展历程 4229642.2产业链结构与特点 4260622.3新能源汽车类型及技术路线 418818第3章国际新能源汽车政策与发展趋势 576943.1主要国家政策梳理 567503.1.1美国政策 532683.1.2欧洲政策 5163863.1.3中国政策 514493.1.4日本政策 5231693.2国际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 6242513.2.1市场规模 6115763.2.2技术发展趋势 6179083.2.3市场竞争格局 6281843.3国际竞争格局分析 6250473.3.1企业竞争格局 6144733.3.2区域竞争格局 6315723.3.3技术竞争格局 62111第4章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 691644.1政策演进与阶段特征 69364.1.1摸索试点阶段(20012008年) 682574.1.2推广应用阶段(20092015年) 7232644.1.3全面普及阶段(2016年至今) 7273794.2主要政策内容与措施 7264574.2.1财政补贴政策 7263614.2.2税收优惠政策 7229264.2.3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7321574.2.4产业技术创新 7280274.2.5产业布局优化 7234144.2.6积分管理政策 791374.3政策效果评估 729607第5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 8113335.1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8249905.2市场竞争格局 8230125.3市场细分领域分析 817998第6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关键零部件与材料 9263206.1电池产业发展现状与机遇 9255316.1.1产业现状 9252436.1.2机遇分析 946776.2电机与电控产业发展现状与机遇 958456.2.1产业现状 9177066.2.2机遇分析 10250976.3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现状与机遇 10163896.3.1产业现状 10173376.3.2机遇分析 1027991第7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整车制造 10269457.1整车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1016377.1.1电动化技术 10191427.1.2智能化技术 10324897.1.3绿色制造技术 1083477.2整车企业竞争格局与市场份额 11315947.2.1市场竞争格局 11319327.2.2市场份额分析 1138977.3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竞争与合作 11290177.3.1竞争态势 11100807.3.2合作模式 1113448第8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下游:市场应用与推广 11291938.1个人消费者市场 12293228.1.1市场概况 12200098.1.2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12192838.1.3消费者需求分析 12280198.1.4政策环境分析 1274718.2公共交通领域市场 12253028.2.1市场概况 1235188.2.2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12271678.2.3政策环境分析 1229738.2.4运营模式探讨 13229008.3物流与租赁市场 1357408.3.1市场概况 13296258.3.2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13184668.3.3市场需求分析 13192408.3.4市场竞争格局 1312738第9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挑战与风险 1375869.1技术瓶颈与安全问题 13283959.2政策调整与市场波动 1483199.3国际贸易摩擦与竞争压力 1412010第10章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机遇与政策建议 14816610.1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141002110.1.1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141382310.1.2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141692610.1.3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速 141649510.1.4国际市场拓展空间广阔 151417910.2政策创新与完善 151203410.2.1完善政策体系 152358710.2.2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152367210.2.3强化技术创新支持 151465610.2.4优化产业环境 152733210.3企业战略布局与核心竞争力培育 15693110.3.1产业链整合 15979610.3.2创新驱动发展 151235710.3.3品牌建设与推广 152041010.3.4国际市场拓展 151443210.4产业协同发展与国际合作展望 162740710.4.1产业协同发展 16206110.4.2国际合作与交流 162486910.4.3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16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车的重要选择,具有零排放、低能耗、可再生等优势,对缓解我国能源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市场潜力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机遇,对于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政策对市场机遇的影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官方文件:包括国家及地方层面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法规、规划纲要等。(2)行业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量、销量、市场份额等数据。(3)企业公开资料: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发展状况、产品线、市场表现等。(4)国内外研究报告:包括各类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报告。(5)学术论文: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市场分析等方面的论文。通过以上数据来源,本研究力求全面、客观地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机遇,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2章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2.1产业发展历程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自本世纪初以来,得到了我国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20012008年,产业起步阶段。在此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以示范运营和研发为主,通过国家“3计划”等政策支持,推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2)20092012年,产业推广阶段。我国实施“十城千辆”工程,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力度,同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3)2013年至今,产业快速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市场逐步成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果。2.2产业链结构与特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整车制造企业,以及下游的汽车销售、维修、充电设施等环节。其特点如下:(1)产业链长且复杂,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如钢铁、化工、电子、电力等。(2)产业协同效应显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3)政策导向性强,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贯穿整个产业链,对产业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2.3新能源汽车类型及技术路线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燃料电池汽车(FCEV)等类型。各类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如下:(1)纯电动汽车:以电池作为唯一能源,通过电机驱动车轮行驶。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提升电池能量密度、降低成本、优化电驱动系统等。(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具备纯电动和燃油两种行驶模式,兼顾燃油车和电动车的优势。技术路线主要涉及电池、电机、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的集成与优化。(3)燃料电池汽车:以氢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源,通过电机驱动车轮行驶。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提高燃料电池功能、降低成本、完善氢能基础设施等。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涉及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等发展趋势,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3章国际新能源汽车政策与发展趋势3.1主要国家政策梳理3.1.1美国政策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立法、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主要政策包括《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宣言》等。美国能源部还设立了多个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以促进技术进步。3.1.2欧洲政策欧洲国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较强的政策引导力,以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出行为目标。主要政策包括欧盟《碳排放标准》、各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纷纷提出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3.1.3中国政策中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购置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研发创新支持等。中国还通过“双积分”政策,鼓励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生产比例。3.1.4日本政策日本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主要政策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基本计划》、《氢能基本战略》等。日本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3.2国际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3.2.1市场规模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相关数据,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00万辆,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3.2.2技术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突破,电池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关键指标得到显著提升。自动驾驶、车联网、轻量化等先进技术逐渐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提高产品竞争力。3.2.3市场竞争格局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逐渐形成,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占据领先地位。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愈发激烈。3.3国际竞争格局分析3.3.1企业竞争格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涉及众多企业,包括整车制造商、电池供应商、零部件企业等。国际企业竞争激烈,通过技术创新、产业整合等手段提升竞争力。3.3.2区域竞争格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区域竞争格局,亚洲、欧洲、北美等地区发展较为迅速。各国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协同等手段,推动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3.3.3技术竞争格局新能源汽车技术竞争主要集中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电控技术等方面。国际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争夺技术制高点。同时技术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第4章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4.1政策演进与阶段特征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和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经历了从摸索试点、推广应用到全面普及的阶段。4.1.1摸索试点阶段(20012008年)此阶段政策主要以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的科技项目支持为主,鼓励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代表性政策有“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等。4.1.2推广应用阶段(20092015年)此阶段政策开始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倾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代表性政策有《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等。4.1.3全面普及阶段(2016年至今)此阶段政策目标为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化进程,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手段更加丰富,包括积分管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等。代表性政策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4.2主要政策内容与措施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4.2.1财政补贴政策通过购置补贴、运营补贴等形式,降低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刺激市场需求。4.2.2税收优惠政策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车船税等进行减免,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产业技术创新。4.2.3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充电基础设施规划,推动充电桩建设,解决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焦虑。4.2.4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4.2.5产业布局优化引导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4.2.6积分管理政策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促进企业降低燃油车产量,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4.3政策效果评估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2)产业链逐渐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业布局日趋合理。(3)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政策执行力度加大,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5)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口量逐年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提高。第5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5.1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增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15年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32万辆增长至125万辆,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2.8%。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全年销量将突破180万辆。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增长趋势有望持续。5.2市场竞争格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竞争格局,主要包括传统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外资品牌。目前比亚迪、特斯拉、蔚来、小鹏等企业市场份额较高,竞争激烈。传统汽车企业如吉利、广汽、上汽等也在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市场竞争格局逐渐加剧。5.3市场细分领域分析(1)纯电动汽车(BEV):纯电动汽车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得益于续航里程的提升、充电设施的完善以及政策扶持。电池技术的进步,纯电动汽车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逐渐扩大,主要受益于其兼具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优点,以及政策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有望持续增长。(3)燃料电池汽车(FCEV):燃料电池汽车在我国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主要应用于商用车领域,氢能基础设施的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有望逐步扩大。(4)新能源乘用车与商用车: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SUV和轿车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纯电动城市物流车和公交车需求较大,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5)充电基础设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积极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国充电桩数量已超过120万个,但仍存在分布不均、充电速度慢等问题,未来充电基础设施市场仍有较大的改进和拓展空间。第6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关键零部件与材料6.1电池产业发展现状与机遇6.1.1产业现状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电池产业的繁荣。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居全球首位,技术路线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在电池制造领域,我国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回收利用产业也在逐步发展。6.1.2机遇分析(1)政策支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为电池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技术创新:电池技术不断突破,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的研究取得进展,为电池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3)市场扩张: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大,带动电池产业需求增长。6.2电机与电控产业发展现状与机遇6.2.1产业现状电机与电控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功能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功能和续航里程。我国电机与电控产业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拥有多家知名企业,如上海电驱动、精进电动等。6.2.2机遇分析(1)技术升级:电机与电控技术不断优化,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功能。(2)政策推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扶持政策,有利于电机与电控产业的发展。(3)市场潜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为电机与电控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6.3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现状与机遇6.3.1产业现状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充电桩数量持续增长,充电设施类型日益丰富,包括公共充电桩、私人充电桩、换电站等。6.3.2机遇分析(1)政策扶持: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推动产业快速发展。(2)市场空间: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充电需求不断增加,为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3)技术创新:充电技术不断创新,如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第7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整车制造7.1整车制造技术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整车制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整车制造技术发展趋势:7.1.1电动化技术电动化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技术将朝着高效率、高能量密度、低成本方向发展。电机、电控和电池等关键部件的集成化、轻量化、高效化将是技术研发的重点。7.1.2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自动驾驶、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步成熟,将为新能源汽车带来更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整车制造企业应关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相关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7.1.3绿色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企业应加大绿色制造技术研发投入,提升生产过程的绿色水平。7.2整车企业竞争格局与市场份额7.2.1市场竞争格局新能源汽车整车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特点。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跨国公司等不同类型的企业纷纷进入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市场份额逐渐向具有技术、品牌、渠道等优势的企业集中。7.2.2市场份额分析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市场份额较为分散。部分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逐渐崭露头角,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7.3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竞争与合作7.3.1竞争态势造车新势力以创新、灵活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思维进入市场,对传统车企构成挑战。双方在技术研发、产品定位、市场渠道等方面展开竞争。同时双方也在寻求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7.3.2合作模式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多样,主要包括:(1)技术合作:双方共享研发成果,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2)产业链协同: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3)市场拓展:双方共同开拓市场,实现渠道共享,提高市场份额。(4)资本合作:通过股权投资、合资等方式,实现资本层面的合作,共同推动企业成长。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领域呈现出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加剧、合作共赢等特点。整车制造企业需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应对市场变化。同时加强产业内外的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第8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下游:市场应用与推广8.1个人消费者市场8.1.1市场概况个人消费者市场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下游的重要应用领域。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成熟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并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出行工具。本节将从市场规模、消费者需求、政策环境等方面对个人消费者市场进行分析。8.1.2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个人消费者市场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在个人消费者市场的占比逐年上升,市场潜力巨大。预计未来几年,技术进步、产品多样化以及政策扶持,个人消费者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8.1.3消费者需求分析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环保意识、购车成本、续航里程、充电便利性等。消费者对环保和节能意识的提高,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绿色出行的首选。实施的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等政策,降低了消费者购车成本,刺激了市场需求。8.1.4政策环境分析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个人消费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包括购车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限行限号政策放宽等。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进一步激发消费者购买意愿。8.2公共交通领域市场8.2.1市场概况公共交通领域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城市公交、出租车、网约车等。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推广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能源消耗。本节将从市场规模、政策环境、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8.2.2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成效显著。根据统计数据,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占比逐年提高,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城市公交、出租车等行业的电动化转型,公共交通领域市场将继续扩大。8.2.3政策环境分析高度重视公共交通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建设补贴、燃油车淘汰补贴等。这些政策对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8.2.4运营模式探讨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运营模式不断创新,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应用。共享出行、分时租赁等新兴模式也逐渐兴起,为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推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8.3物流与租赁市场8.3.1市场概况物流与租赁市场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下游的重要应用领域,主要包括物流配送、租赁服务、共享出行等。新能源汽车在物流与租赁市场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本节将从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方面进行分析。8.3.2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与租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共享出行市场的兴起,为新能源汽车租赁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预计未来几年,物流与租赁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8.3.3市场需求分析物流与租赁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主要来自于运营成本降低、环保要求提高等因素。新能源汽车在运营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吸引了众多企业进入该市场。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物流与租赁市场的支持,也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8.3.4市场竞争格局新能源汽车物流与租赁市场竞争激烈,各类企业纷纷布局。主要包括传统汽车租赁公司、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互联网企业等。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行业整合趋势日益明显,优势企业逐步脱颖而出。第9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挑战与风险9.1技术瓶颈与安全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但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在关键技术领域仍面临诸多瓶颈。电池技术尚不成熟,续航里程、充电速度、使用寿命等方面仍有待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在安全功能方面与传统燃油车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如电池热失控、车辆碰撞安全等问题亟待解决。9.2政策调整与市场波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较大。政策调整可能导致市场波动,给产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补贴政策的退坡可能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市场销量;另,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和方向可能发生变化,如技术路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调整,对企业战略和市场布局产生较大影响。9.3国际贸易摩擦与竞争压力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摩擦和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企业和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的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可能导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受阻。同时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面对这些挑战与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